药师考试中药炮制学:关于清炒法
清炒法—炒炭法(中药炮制技术)

二、实训药材 茅根、地榆、干姜
三、炒炭的方法
茅根炭的炒制方法 (1)净制:除去杂质,大小分档。 (2)预热:用中火加热,使锅温达到要求的温度。 (3)炒药:将净药物,倒入锅内,快速均匀翻炒,用中 火炒至外部呈焦褐色,手捻粉末成褐色时,喷淋少许清水, 灭尽火星,即为程度适中。 (4)出锅:快速出锅,摊开晾凉,除去碎屑。
1. 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 如地榆、白茅根、槐花等,炒炭后增强止血作用; 如干姜、乌梅、荆芥、卷柏等,炒炭后产生止血作用。
2. 增强止泻、止痢作用 如地榆、乌梅等,炒炭后增强止泻痢作用。
3. 改变或缓和药性 如蒲黄,生品性滑,偏于行血化瘀,利尿通淋;炒
炭后性涩,长于止血。
课后作业
1. 实训报告:完成本次课的实训报告。 2. 预习:加辅料炒法 任务一:麸炒法。 3. 工艺设计:每个小组在查阅资料、相互讨论的基 础上,分别设计薏苡仁、山药、白术的炮制工艺。
清炒法
炒炭法
本次课的组织与安排
1. 复习旧课,布置本次课的学习任务 2. 介绍与本次课相关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3. 观看录像,各小组优化设计的炮制工艺 4. 老师示范,学生分组练习 5. 根据实训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共同归纳总结 6. 周六到实训药厂顶岗实训
职业能力 1. 具备用炒药锅,对少批量药材炒炭的能力。 2. 具备用炒药机,对大批量药材炒炭的能力。 方法能力 1. 能通过学习和自学,掌握炒炭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2. 能通过查阅资料、分组讨论,制定炒炭的炮制工艺。 社会能力 具有团结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三、炒炭的方法
中药炮制学-炒法

[炮制研究]
炮制方法对成分的影响: 1.浸泡──醚溶性生物碱损失大,且换水损失更多。 2.加热──加热时间长,槟榔碱含量降低,几种炮 制品含量为生品>炒黄品>炒炭品
四、炒 炭 1.炒炭——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炒制容 器内,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焦黑 色,内部呈棕黄色或棕褐色。 2.目的: (1)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如槐花、贯仲、苦 参等 (2)增强或产生止泻止痢作用。如地榆炭
[炮制作用]
生品——能升能散,长于涌吐风痰。 炒制——变升为降,长于消食除胀,降气 化痰。多用于食积腹胀,气顺咳嗽。如保和 丸、三子养亲汤。 炮制作用: (1)缓和药性 (2)消除副作用 (3)利于粉碎和成分煎 出。
槐
花
[处方用名] 槐花、炒槐花、槐花炭。 [来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槐Sophora japonica L. 的干燥花及花蕾。前者习称“槐花”,后者习 称“槐米”。
莱 菔 子
[处方用名] 莱菔子、 萝卜子、炒莱菔子 [来源] 本品为十字花 科植物萝卜Raphanus sativus L.的干燥成熟 种子。
[炮制方法]
1. 莱菔子──取原药材,去净杂质,用时捣碎。
2.炒莱菔子──净莱菔子,炒制容器,用文火加 热,炒至鼓起,爆鸣声减弱,手拈易碎,断面 浅黄色,有香气逸出即可, 用时捣碎。
第一节 清 炒 法
一、概述 1.含义及分类
清炒法:不加辅料的炒法。 包括炒黄、炒焦、炒炭三种不同的火候要 求
二、炒黄(炒爆) 1.含义
炒黄: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炒制容器内, 用文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呈黄色或较原 色稍深,或发泡鼓起,或爆裂,并透出药物固有 的气味。
主管中药师炮制辅导精华:炒法

1.定义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预热容器内,用不同火力连续加热,并不断搅拌或翻动使之达到一定程度的方法。
2.分类
①根据炒法的操作及加辅料与否:清炒法、加辅料炒;
②根据加热程度不同而分为:炒黄、炒焦、炒炭;
③按所加辅料的不同分为:麸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滑石粉炒。
3.炒法的基本操作程序
1)预热。
将锅烧热或烧烫后应用。
2)投药。
药物大小分档,少量分锅炒。
加辅料者,需先处理辅料,再投入药物。
3)翻炒。
要快而勤,使药物均匀受热。
要求亮锅底。
4)出锅。
要迅速,避免药物过火,并摊开晾凉。
用辅料者,应及时筛去辅料,再摊开晾凉。
4.炒药热锅原因
1)炒制容器即炒药锅在炒药前要预热,即“热锅炒药”。
2)利于炒制温度的掌握,缩短炒制时间。
3)避免有些种子类药物炒成“僵子”,如王不留行。
4)避免有些药物炒制时“粘锅”,如蒲黄。
5.火力的选择依据
是指火的大小(强弱)或温度的高低。
炒黄多用文火(小火),炒焦用中火,炒炭多用武火(强火、大火)。
加辅料炒多用中火或武火。
6.火候
火候,是指药物炮制时间和程度,即指药物加热时间的长短及药物在受热过程中内外出现的变化特征的综合概括。
“看火候”是指炮炙时根据药物的内外变化特征以及某些辅助方法判断是否达到炮炙程度。
一种药材的炮制方法

一种药材的炮制方法介绍药材炮制是中医药学中重要的环节,它通过特定的炮制方法提高药材的疗效,增加药性,减少毒性,改变药材的特性,以适应不同疾病和患者的需要。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用的药材炮制方法——清炒法。
清炒法的原理清炒法是指将药材干燥后直接炒制,目的是提高药材的疗效和稳定性。
清炒法可以通过消除药材中的湿气,增加药材的活性成分含量,改善药材的性能,增强药材的药力。
清炒法适用于多种药材,特别是一些粘滞性、潮湿性较强的药材。
清炒法的步骤清炒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步骤一:准备药材选择新鲜、质量好的药材,如黄芩、黄柏等,将药材进行清洗、晾干,以去除杂质和水分。
步骤二:炒制药材准备好一个干净的炒锅,将药材放入锅中,用中火炒制。
炒制的时间根据药材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为10-20分钟。
炒制时需要不停地翻炒,使药材均匀受热,避免炒糊。
步骤三:晾凉将炒制好的药材倒出,晾凉备用。
晾凉的时间一般为2-3小时,直到药材完全冷却。
步骤四:保存将晾凉后的药材装入干燥、密封的容器中,并存放在阴凉、干燥、通风的地方。
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以免影响药材的质量和药效。
清炒法的应用清炒法适用于多种药材,如黄芩、黄柏、苍朮、白芷等。
清炒后的药材特点是质地干燥,色泽黄中带白,气味香醇。
清炒法可以增强药材的活性成分,提高药效,适用于湿热、湿阻等病证的治疗。
注意事项在进行清炒药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控制火候:炒制药材时要控制火候,以免炒糊或炒焦。
一般使用中火,适量翻炒,保持药材的均匀受热。
2. 避免交叉污染:炒制药材时要使用干净的炒锅和炒勺,避免交叉污染。
3. 注意保存:晾凉后的药材要及时装入干燥、密封的容器中,存放在阴凉、干燥、通风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
4. 根据药材特性选择炮制方法:不同的药材适用不同的炮制方法,应根据药材的特性选择合适的炮制方法,以保证药材的质量和药效。
结论清炒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药材炮制方法,在中医药学中被广泛应用。
176清炒法概述中药炮制学

分类 ➢ 根据炒的程度分为:炒黄、炒焦、炒炭。 ➢ 炒微:防止焦化或灰化,如炒葶苈子 ➢ 小炒:“去味去臭,色性不变” 。
矫臭矫味,清表面霉菌
炮制帮派:京派、樟派等 清炒法:炒黄、炒焦和炒碳比较细小的这种 种子类的药物,在炒制的过程中 会焦化或者是灰化。
注意 药物大小分档,以达生熟均匀; 火力适当,防止:炒黄——焦化
炒焦——炭 化
炒炭——灰 化
注意 炒前锅要预热; 炒炭存性; 炒制均匀,次次亮锅底,出锅迅速,
放凉。
现代研究 (1)“逢子必炒”的科学道理 (2)“杀酶保苷”的原理
清炒法概述
大风子
小茴香
石莲子
谷芽
火麻仁
清炒法概述
炒种子类药物的时候,一定 要注意先预热。
现代研究 (1)“逢子必炒”的科学道理 (2)“杀酶保苷”的原理
苷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成分,是由苷源 核糖结合的一种化合物。
在储存不当的过程中,酶就会水解苷。 酶对热的不稳定性——酶在50、60
度时候易变性。 比如炒法,蒸法,煮法。
例如: 葶苈子 小炒:在很低的温度情况下炒制。
为了去味去臭,使它的药性不发 生变化。
清炒法概述
目的 1. 增强疗效 2. 使药物部分炭化: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 3. 通过加热,使某些药物降低或消除毒性,
如苍耳子。 4. 通过加热,缓和药性,如牵牛子。 5. 便于制剂和储存。加热后,质地疏松,
失去水分。
中药炮制学_第5章_炒法(1)

炮制研究:牵牛子中含有牵牛子苷及 生物碱等成分。 牵牛子素刺激肠道,增加蠕动,泻下 炒后,牵牛子素含量下降,泻下
苍耳
苍耳子、炒苍耳
子
苍耳子 【来源】 干燥成熟带总苞的果实。 【历史沿革】 苍耳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原名葈耳实。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生用、炒黄。
【炮制方法】 1.苍耳子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2.炒苍耳子 中火 炒至焦黄色,刺焦。
【炮制方法】 1.王不留行 去净杂质,洗净,干燥。 2.炒王不留行 中火预热 迅速拌炒至大 部分爆花
【炮制作用】 生品-长于消痈肿 如王不留行散 炒王不留行-质地松泡,长于活血通经,下 乳,通淋 如加穿山甲、路路通组成的通乳汤。 ①易于煎出有效成分 ②扩大用药范围
【炮制研究】
①
炒制程度 生品 不爆花 刚爆花 完全爆花
一、含义 二、分类 炒黄、炒焦和炒炭 三、目的 1.增强疗效。如王不留行、焦麦芽等。 2.降低毒性或副作用。如牵牛子等。 3.缓和药性。如葶苈子等。 4 .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如地榆、荆芥等。 5.保证疗效,利于贮存。如槐米等。
四、注意事项 1.炒黄防焦化 炒焦防炭化 炒炭防灰化 2.大小分档,火力适宜。 3.炒前锅要预热。 4 .炒制均匀,出锅迅速。
2.机器炒制 (1)平锅式炒药机 适用于种子类药材的炒制 (2)滚筒式炒药机 不适合易粘的药物。 (3)电脑程控炒药机。 受热均匀、生产效率高。
六、注意事项: 1.火侯适宜。 武火-多用于炒炭、砂炒 文火―多用于炒黄 中火-多用于炒焦、蛤粉炒等 2. 受热均匀。 大小分开炒、勤翻动。
第一节 清炒法
【炮制作用】 生品—消风止痒力强 炒后 — 降低毒性,偏于通鼻窍,祛风湿止 痛。 ①降低毒性 ②易于去刺
《中药炮制学》-炒法一

【炮制研究】
• 1.对化学成分的研究 对炒白芥子提取分离所得化学成分分 析鉴定。结果表明,从中分离得到了10个 化合物, 均为首次从炒白芥子中分离得到。 • 2.对药理作用的研究 白芥子各提取物均具有显著的镇痛、 抗炎作用,显著抑制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次 数及潜伏期,显著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 度,其中,抗炎作用以白芥子水煎液为最强。
第8章 炒 法
一、基本概念
• 1.炒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预热容 器内,用不同火力连续加热,并不断搅拌 或翻动至一定程度的炮制方法。 • 2.火力:是指火的大小(强弱),火温度的 高低 。 • 3.火候:是指药物炮制的时间和程度。
二、分类
名称 火候
炒黄 清 中火 山楂
火力
文火,个别中火
备注
• (3)翻炒
快、勤、规律, “亮锅底” 。 • (4)出锅 迅速、摊开晾凉。 用辅料炒的药物,出锅后应筛去辅料,再摊 开晾凉。
四、注意事项
• 1、炒前除去杂质,药物大小分档; • 2、根据药物种类和操作要求选择适宜的火 力; • 3、掌握好炮制火候,药物炒制后要迅速出 锅; • 4、勤于翻动,避免受热不均匀; • 5、炒前应清洁炒制工具,除去杂质及药屑、 炭末,以免影响质量。
王不留行
• 【处方用名】王不留行 王不 留 炒王不留行 炒王不留 炒不留 留行子 • 【来源】本品为双子叶植物石 竹科 Caryophyllaceae 麦蓝菜 Vaccaria segetalis (Neck.) Garcke 的干燥成熟种子。 • 【历史沿革】汉代有 烧灰存性 的方法(《玉函》)。南北朝刘宋 时期有蒸法(《雷公》)。明代 有酒蒸(《蒙荃》)、炒制 (《正 宗》)、水浸焙 (《必读》)。清 代有浆水浸,焙干用、酒蒸 (《得配》)。现在主要的炮制方 法有炒法等。
中药炮制学实验一 清炒法

中药炮制学实验一清炒法
清炒法是中药炮制中的一种基本方法,其特点是在不加水的情况下,直接用沙锅和火
炉对原材料进行炒制。
清炒法能够改善药性,增加药味,提高药效,同时还具有省时省力
的优点。
本实验的目的在于掌握清炒法的基本操作技能,并通过实验加深理解清炒法的工
艺特点和操作注意事项。
实验材料:
①桂皮 10g;②白芍 10g;③附片 10g;④莪术 10g;⑤防风 10g。
实验器材:
沙锅、火炉、电子天平、研钵、研棒、瓶塞、瓶子、药材袋。
实验方法:
1.天秤称取5种中药加起来共计50g,放到研钵里进行粗磨。
2.将磨好的药材倒入药袋内,用研棒敲打几下,使得药材均匀分布,易于操作。
3.准备好沙锅和火炉,点燃火源,沙锅内不需放油,然后将药袋内的药材倒入沙锅内,用铲子不停地搅拌,直至药材炒至金黄色为止。
4.等到药材炒至金黄色后,立即取下沙锅,并将药材倒入瓶内,用瓶塞将瓶子密封。
实验结果:
操作成功。
实验注意事项:
1.一定要用沙锅进行炒制,不能使用不锈钢锅等其他容器。
2.药材要均匀散布在锅内,不能聚集在一起。
3.药材炒制时要不停地翻炒,以确保药材受火候均匀温度。
4.火候要掌握得当,不能过度炒制,否则会破坏药材的有效成分。
5.炒制后的药材一定要密封保存,以防潮湿和氧化。
实验结果说明:
通过清炒法炮制的药材,表面呈现金黄色或棕黄色,药味明显增强,药性温和,适合
制作药方。
同时,清炒法还可以去除药材的异味,减少对人体的负担,提高药方的良性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炒法分为清炒法和加辅料(固体辅料)炒法两大类。
每类又包括数种操作方法。
清炒法包括炒黄、炒焦、炒炭;加辅料炒法包括麸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及滑石粉炒。
一般说来,炒黄多用文火,但王不留行、苍耳子、山楂用中火;炒焦多用中火;炒炭多用武火,但蒲黄用中火。
加辅料炒多用中火或武火,其中砂炒用武火。
炒法分手工炒和机器炒两种,机器炒常用平锅式炒药机和滚筒式炒药机。
一、清炒法的操作方法:清炒法包括炒黄、炒焦、炒炭3种不同的火候要求,炒黄(包括炒爆)是将净选或切制后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呈黄色或较原色稍深,或发泡鼓起,或爆裂,并透出药物固有气味,如牛蒡子、芥子、王不留行、酸枣仁、槐花等。
芥子炒黄散出香辣气。
王不留行炒至大部分爆成白花。
炒焦是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呈焦黄或焦褐色,内部颜色加深,并具有焦香气味,如山楂、栀子、槟榔等。
炒炭是指将净选或切制后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焦黑色,内部呈焦黄色或焦褐色。
炒炭要求存性,“存性”是指炒炭后药物只能部分炭化,更不能灰化。
未炭化部分应保存药物的固有气味;花、叶、草等炒炭后仍可清晰辩别药物原形,如槐花、菊花、荆芥、大蓟等。
蒲黄用中火炒至棕褐色。
荆芥武火炒至表面黑褐色。
二、清炒的目的有:1.增强疗效种子果实类药物均可通过炒黄,使其果皮、种皮爆裂,易于煎出有效物质,如紫苏子、芥子、决明子等;炒黄可杀酶保苷的有槐米、芥子、牛蒡子、杏仁等;谷芽、麦芽、山楂炒后产生焦香气,可增强健脾消食作用。
2.降低毒性或消除副作用如苍耳子炒黄降低毒性;牵牛子炒后可缓和峻烈作用,莱菔子、瓜蒌仁等生品有闷臭气,易致恶心或呕吐,炒后气香,可纠此弊。
3.缓和或改变药性有些药物作用峻烈,炒后药性缓和,免伤正气,如葶苈子、郁李仁、川楝子等;牛蒡子炒黄缓和寒滑之性;芥子缓和辛散走窜之性;有些药物炒后药性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以适应临床的需要,如干姜偏燥,长于温中散寒,回阳通脉。
炒成炮姜后则温而不燥,长于温中散寒,温经止血,且作用持久。
莱菔子生用能升能散,长于涌吐风痰;炒黄后性降,长于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蒲黄生品性滑,行血化瘀、利尿通淋力胜,炒炭后性涩,止血力强。
4.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某些药物炒炭后则止血作用比生品强,如鸡冠花、槐花、地榆、白茅根等。
有些药物本无止血作用,炒炭后则具有止血的作用,如荆芥生品辛散力较强,具有祛风解表的功效,炒炭后辛散作用极弱,具有止血的功效。
荆芥功效的改变与其炒炭后,挥发油含量显著降低,而且油中所含成分产生了质的变化有关。
清炒法中槐花、栀子、山楂有多种炮制规格,宜单独记忆其炮制方法、炒制程度和作用特点。
多炮制规格的药物易出B型题。
槐花槐花的炮制规格有槐花、炒槐花和槐花炭。
炒槐花是取净槐花,用中火加热,炒至深黄色.槐花炭是取净槐花,用中火加热,炒至焦褐色。
槐花生品以清肝泻火,清热凉血见长。
炒槐花苦寒之性缓和,其清热凉血作用弱于生品,止血作用逊于槐花炭而强于生品,用于脾胃虚弱的出血患者。
槐花炭清热凉血作用极弱,具涩性,以止血力胜。
炮制研究表明:炒槐花芦丁含量与生品无显著差别,槐米炭芦丁含量则明显低于生品。
槐花炒炭后槲皮素含量为生品的10倍以上。
鞣质含量变化与加热温度密切相关,170℃内受热,鞣质量迅速增高达数倍;190℃以上受热,鞣质含量开始下降;药理研究表明:槐花炭能增强止血作用,与生品比较有显著差异。
山楂有山楂、炒山楂、焦山楂和山楂炭。
炒山楂是取净山楂,用中火加热,炒至颜色加深。
焦山楂是用中火炒至外表焦褐色,内部焦黄色。
山楂炭是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褐色。
生山楂长于活血化瘀,常用于血瘀经闭,产后瘀阻,心腹刺痛,疝气疼痛,以及高血脂症、高血压病、冠心病。
炒山楂酸味减弱,可缓和对胃的刺激性,善于消积化食。
焦山楂不仅酸味减弱,且增强苦味,长于消食止泻。
山楂炭其性收涩,具有止血、止泻的功效。
栀子有栀子、炒栀子和栀子炭。
炒栀子是取栀子碎块,用文火炒至深
黄色。
焦栀子是用中火加热,炒至焦黄色。
栀子炭是用武火加热,炒至黑褐色。
生栀子长于泻火利湿,凉血解毒。
而且苦寒之性甚强,易伤中气,对胃有刺激性,炒后可除此弊。
炒栀子和焦栀子功能相似,均有清热除烦作用。
但炒栀子比焦栀子苦寒之性略强,一般热甚者可用炒栀子,脾胃较虚弱者可用焦栀子。
栀子炭善于凉血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