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比较
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汤显祖牡丹亭的比较张铁城发送

简介《罗密欧与朱丽叶》比《牡丹亭》的知名度高;此乃翻译之殇。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实体恋爱,为爱而亡。
《牡丹亭》说的是梦中之爱,杜丽娘因爱而亡,竟敢在阴间向判官伸冤,柳梦梅与杜丽娘阴阳两隔,不惧国法--杀头之罪,掘开坟墓,给她的尸身按摩、做人工呼吸,令死者还阳,毫发无伤。
这对情侣公然在皇帝老子面前义正辞严地为爱情辩护,终于实现世人不敢想象的“有情人终成美眷”的梦幻。
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汤显祖《牡丹亭》的比较张铁城2016、1、19发送请看下面一段论文摘要:A Comparative Study of Romeo and Juliet and The Peony Pavilion Abstract:William Shakespeare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writers in Britain. His famous play Romeo and Juliet was written in 16th century, portraying a classical love story. The protagonists are from hostile families, but hoping to gain the love and happiness through their struggle, they devoted to it, died for it. William Shakespeare presents us an innovative spirit in fighting against feudalism and pursuing for pure love.At the same time, “Chinese Shakespeare”----Tang Xian-zu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dramatists in China and he wrote The Peony Pavilion in the same century.Shakespeare’s Romeo and Juliet and TangXian-zu’s The Peony Pavilion share many similarities, though each has some different Aesthetic value. This paper is dedicated to study the cultural and artistic manifestations in these two plays by analyzing their background and theme, plot and conflict, and Aesthetic value to depict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respectively.【译文】摘要: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最杰出的剧作家。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美学对比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美学对比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均是以悲剧结尾的文学瑰宝,两部剧目有着相似的背景和主题,但因中西文化差异,两者所体现出的悲剧美学也不同。
一、悲剧主角罗密欧与朱丽叶、牡丹亭的主角都是敢于突破封建思想的叛逆形象:两部剧目的主人翁都是出生于大富大贵之家,同样为了真挚的爱情,不惜与封建礼教作斗争,结果都是为爱情所牺牲。
但两者之间还是有一定差异存在的:和朱丽叶相比,杜丽娘对爱情的向往带有一丝妥协和梦幻,虽说两个主人公同样肯为了爱情牺牲,但由于中国儒家思想与宗教对古代女性的思想束缚,令其平时身处闺阁之中,几乎没有与男性单独接触的机会,以“三从四德”为人生准则,及时还魂,也想让父母承认其婚姻。
而朱丽叶则是生活在文艺复兴时代的新女性,为人善良,聪明活泼,在对爱情追求方面,是一个“敢为天下先”的勇者,朱丽叶所处年代正值资产阶级强势之时,那时候的欧洲男女之间是有社交活动的,朱丽叶通过一场舞会爱上了罗密欧,后来谈婚论嫁。
在一次花园约会之后,爱情令其敢于突破传统,尽管两家有世仇,还是不能阻挡婚礼的举行。
罗密欧被放逐之后,朱丽叶对于父母的命令,表现出了莫大的勇气,她一面和父母说和,一面像神父求援。
为了罗密欧,她愿意在不知药物危险性的情况下服下药物,当其发现罗密欧已经去世,她义无反顾的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朱丽叶就是这种具有人文思想的新女性,和杜丽娘不同,朱丽叶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禁锢,她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代表者,朱丽叶更具有自己的思想,处事也更为果敢。
二、戏剧之间的冲突传奇《牡丹亭》的冲突是建立在“礼”和“情”之上的。
这种礼和情指的就是女主人公自身对爱情的追求和封建伦理道德之间的矛盾。
主要体现于:主人公是一位接受过正规教育的大小姐,和中国历史上其他女性受到的禁锢相比,杜丽娘受到的禁锢更为严重,她对爱情的追求被传统思想紧紧束缚着,在她内心中,也有矛盾和冲突存在,因为从小受到《女则》《女训》的影响,令其认为封建思想是正确的,即便她有了意中人人,也认为这是一种有伤风化的行为,主人公在一种想爱却不能爱,想舍却不忍心的境界中痛苦挣扎,最终因此死亡。
两部中西爱情绝唱

[4]邹自振.丽娘何如朱丽叶,不让莎翁有故材——《牡
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比较.福州大学学报,2005(4).
一8一
万方数据
主.我想她一定会绝对服从我的旨意。印何况他们还有不可
逾越的封建世仇这一巨大的鸿沟。但是为了爱情,朱丽叶冲 破这一桎梏.不顾一切地和心爱的人结合,在教堂秘密结 婚。她是一个视爱情为人生之最的痴情女子,为了所爱的 人.她可以背叛自己的家庭,放弃贵族的身份和地位,甚至 可以为之付出生命。在罗密欧被放逐,她遭到父亲的逼婚 时,她仍然忠贞不渝的坚守爱情诺言,抱着斗争到底、宁死 不屈的决心来反抗父亲的包办婚姻。最后,她和罗密欧双 双殉情而死。以此证明爱情和青春的崇高与美丽。他们的 死使两大家族幡然悔悟,化解世仇,握手言和。莎士比亚用
一一7一
万方数据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人文主义爱战胜封建世仇,表达了资产阶级争取自由必胜 的信心;同时,通过爱的毁灭.控诉了封建婚姻观念和封建 贵族礼法。 杜丽娘和朱丽叶都是追求自由的斗士,都是封建婚姻 的叛逆者和自由幸福的追求者。她们在追求自由幸福的爱 情生活道路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达了挣脱封建牢 笼、追求个性解放、向往婚姻自由的美好愿望。汤显祖和莎 士比亚给世界文学史创造了两个伟大的女性形象,为中外 文化艺术长廊增添了不朽的一笔。 《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主题思想都是反封 建、争自由,二者都反对封建婚姻观念。这是相同的,但是二 者之间也存在着差异。首先,二者反抗的对象有所不同:《牡 丹亭》中杜丽娘和柳梦反抗的是封建伦理道德,是用“情”来 反抗“理”:而朱丽叶和罗密欧反抗的则是封建家族仇恨,用 人文主义爱情理想同家族仇恨相抗衡。其次,追求的途径不 同:《牡丹亭》是在梦幻的理想中反映现实,让虚构的杜丽娘 的鬼魂同封建礼教做斗争;而《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在现实 中追求理想。这些差异可以说反映了当时中西方不同的时 代背景和文化特色。 二、结局安排 《牡丹亭》以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作为结局,而《罗
命运与爱情的对决——《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因素比较

039自古以来,命运与爱情就是世人津津乐道的话题,许多文学大师也以此为主题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感人至深的作品,《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其中的两部代表作。
《牡丹亭》里的开篇词“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让多少痴男怨女为之动容,而在《罗密欧与朱丽叶》里,罗密欧和朱丽叶在阳台互诉衷肠的告白又让多少青春男女心弦颤动,这背后离不开作者的精妙描写和巧妙安排。
多年来,比较研究汤显祖(1550—1616)与莎士比亚(1564—1616)的文献数不胜数,有人比较两部剧中人物的不同,比如杜丽娘和朱丽叶;有人从修辞入手,探讨两剧中使用的隐喻;还有一些学者从悲剧美学的角度出发,解析两剧中悲剧的形成与消解。
本文亦从悲剧美学出发,系统地研究两剧中的悲剧因素,以期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寻找中西古典戏剧创作的异同及其规律。
一、背景(一)故事背景众所周知,如若要深入地了解一部作品,研究作品中故事发生的背景是至关重要的,研究《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名作也不例外。
首先,《牡丹亭》中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南宋时代,官宦家千金杜丽娘知书识礼、善于绘画,却内心苦涩、闷闷不乐,其因感春伤怀,生出心事,感慨道:“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正是由此番感怀,故事才有了发展的契机。
而在莎剧中,故事的背景则是先介绍了两大家族——蒙太古与凯普莱特。
两大家族彼此仇视,水火不容,如开场诗中所言:“故事发生在维洛那名城,有两家门第相当的巨族,累世的宿怨激起了新争,鲜血把市民的白手污渎。
”两者相较,《牡丹亭》以情作为一段故事的背景,而莎剧则以家族现实做背景,体现了作者在安排故事时的不同,一个从重情的浪漫主义角度出发,另一个则从反映当下的现实主义角度入手,这也是两部作品悲剧起源的不同之处。
(二)创作背景除了作品中故事发生的背景,作品创作的时间以及作者本人的思想对作品也有很大影响。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比较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比较《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比较16世纪末,东西方两位最杰出的戏剧大师——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分别完成了世界文学史上讴歌爱情、追求自由的不朽名剧——昆曲经典《牡丹亭》与爱情诗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两剧创作时间相差只有三年,且各自代表着东西方戏剧文化的光辉成就。
两部戏剧无论是在人物形象塑造,抑或主题思想,还是美学形态、表演方式上均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的独有魅力。
四百多年来,这两部巨著经久不衰,至今仍在舞台上盛演,早已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成为中西文化艺术标志性符号之一。
两部戏剧作品的女主角形象之比杜丽娘:毫无疑问,《牡丹亭》中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是杜丽娘。
杜丽娘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古典美女,作为名门宦族的小姐,她长于深闺,从小接受严格的封建教育,不能稍有越礼出格。
在“闺塾” 一场中,她“嫩脸娇羞,老成尊重",矜持温顺的性格展现无遗。
然而沉重的思想枷锁慢慢地使这个花季少女越来越苦闷,引发了她对周遭一切的怀疑和不满。
及至游园,那暗暗生长的情思终于变得明晰。
春天的妩媚的景色激发了她要求身心自由的觉悟。
情欲已然苏醒,等待着一次爆发。
终于,“惊梦"中她获得了爱情,并在梦中完成与柳梦梅的爱欲交融。
苏醒后她更加深了要把梦境变成现实的冲动,“寻梦”正是她反抗性格的进一步的发展。
然而梦中幻景,现实难寻。
正因梦境不可得,理想不能遂,杜丽娘甘愿选择自我结束这“如花美眷” 般的生命,将自己的一片深情永远留在这梦中的春光里。
但杜丽娘的死只是她抗争之路的另一个开始。
杜丽娘她的游魂居然与柳梦梅再续前缘。
为情人而死去,也为情人而再生;为理想而牺牲,也为理想而复活。
回到现实阳界的她,又要面对父亲对她爱情的百般阻挠。
最终杜丽娘在朝堂之上慷慨陈词,感动了皇帝“敕赐团圆”,与柳梦梅成婚。
这正是社会、观众对生死至情与人欲合理的肯定与褒扬。
朱丽叶:朱丽叶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所理想的新女性形象:美丽纯洁,善良温和,忠贞不屈。
从悲剧的角度比较研究_罗密欧与朱丽叶_和_牡丹亭_

2. 颂歌中运用目录式笔法, 结束时将火车头称为 现代世界的象征:“现代的典型”
3. 呼 唤 火 车 头 在 诗 中 为 诗 人 服 务 :“来 服 务 于 缪 斯, 融合于诗中”
4. 自然环境里火车头的图画:“披着暴雨和一阵阵 猛袭的强风”
第二节 1. 宣布主题:“声势凌厉的美人” 2. 简短的目录式的笔法, 结束时将火车头作为有 机统一的象征:“你自身的那么完美的规律” 3. 插入语中以火车头为诗的模型:“但没有你自己 呜咽般的竖琴的甜美和钢琴的优雅轻灵” 4. 自然环境里火车头的图景:“飘荡在辽阔的大草 原 中 ”[2] 同以上列出的提纲比起来, 诗中的平行结构显得 更自由。它们由贯穿始终的音乐主题串联起来, 诗中有 许多表示节奏和音乐的词语: recitative, beat, metrical,
一、悲剧主题之异同 《罗 密 欧 与 朱 丽 叶 》和《牡 丹 亭 》这 两 部 爱 情 巨 著 都 讲述了男女主人公为了自由追求自己的爱情同封建势 力抗争的故事。然而,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 两部作品 向我们展现了不同形式的爱。罗密欧和朱丽叶热情奔 放的爱, 和杜丽娘和柳梦梅含蓄保守的爱。 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是狂热的, 无所顾忌的。他们 的爱胜过了家庭, 胜过了朋友, 胜过了生命, 胜过了一 切。罗密欧和朱丽叶在舞会上一见钟情, 从此他们爱得 像一把火, 轰轰烈烈。为了追求自由的爱情, 他们不顾 家族的世仇, 在舞会结束不久就互诉心肠表达爱意, 并 私定终身秘密结婚; 为了争取自由的爱情, 朱丽叶誓死 不从父亲的婚姻安排, 毫不犹豫地吐下假死的药, 在得 知罗密欧已死的消息后, 立刻取匕首自刺身亡; 而罗密 欧为了和朱丽叶相见, 冒死从流放地回来, 并在发现朱 丽叶已死的情况下随后自尽。他们的爱不顾一切, 惊心 动魄。 与罗密欧和朱丽叶相比, 杜丽娘和柳梦梅之间得 爱就显得更加的含蓄和保守, 他们的爱只能通过梦境 而产生, 而表达。在《牡丹亭》中, 通过“梦而死”“梦而 生”的奇幻情节, 展现了一对痴情人对爱情的追求。当 然这与中国的封建时代分不开的, 在封建礼教的束缚 下许多中国文人在当时都运用了“梦”的手法, 以表达 对封建社会的抨击和反抗。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虽然 不是那么的轰轰烈烈, 但是强烈地也足以震撼整个封 建社会。 二、悲剧情节之异同 《罗 密 欧 与 朱 丽 叶 》和《牡 丹 亭 》这 两 部 作 品 在 情 节 结构都运用了用偶然事件来安排情节的手法。罗密欧 刚好爱上仇族之女朱丽叶; 又刚好在他们私下结婚的 当天与朱丽叶的表兄械斗杀人而遭放逐; 朱丽叶在服 了神父给她的安眠药后, 在墓中晚醒了那么几分钟, 而 神父给罗密欧的信又意外地没有送到, 加上神父又晚
比较文学视域下的文化差异——以《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差异为例

比较文学视域下的文化差异——以《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差异为例比较文学视域下的文化差异——以《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差异为例文化差异一直是跨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不同文化之间,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习俗、信仰和文学审美观念等方面的差异。
通过比较文学视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
本文以中西方文学经典作品中的《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探讨比较文学视域下的文化差异。
一、两部作品概述《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既是中西方文学中的经典代表作之一,同时也是两个文化之间的重要对比。
两部作品均是爱情悲剧,讲述了其主人公为爱而痛苦和牺牲。
《牡丹亭》是明代杂剧作家汤显祖所创作的一部现实主义戏剧。
该剧讲述了清官张生与美女李香君的爱情故事。
由于阶级和地位的差距,两人最终无法在人间长相厮守,李香君最终选择入道修行,并在灵界与张生再续前缘的故事。
《罗密欧与朱丽叶》则是英国文学大师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
该剧讲述了两个家族之间的恩怨以及两个青年罗密欧和朱丽叶相爱却遭遇种种挫折的故事。
最终,两人决定在一起,但因各种原因,最终双双死去。
二、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方文学的差异源于两个文化之间的背景不同。
早期中国文化注重道德规范和家族观念,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而西方文化则源于古希腊文化,重视个人自由和个性化的表达。
这两种文化观念的根本区别导致了两种文学的不同。
在《牡丹亭》中,人们的观念固定于唐宋时期的礼数与习惯。
其中,家族的观念、长者的权威和生死离别的思想在剧中非常丰富。
自然亦被赋予灵性和超自然的魅力。
在剧中,灵界与人间常常交错,让“隔世情缘”的情感得以实现。
而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两个青年的个体自由以及崇尚热情的文化观念被强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讲述了浪漫主义的理念。
三、角色定位的差异《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角色之间也有一定的差异。
在中式文学中,男性角色通常代表正义和权力,而女性角色则代表婉约和谦虚。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比较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比较作者:赵勇来源:《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0年第09期中国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牡丹亭》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两部经典的爱情,在许多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最具有比较价值。
第一,作者出生年代相似,均出生于16世纪,而且在同一年去世:汤显祖(1550-1616),莎士比亚(1564-1616)。
第二,两部作品在创作时间上只相差四年。
《牡丹亭》创作于1598年,是16世纪的东方经典;《罗密欧与朱丽叶》创作于1594年,是同一时期产生的西方经典。
第三,在作品的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上,两部作品也是一样的,都表达了追求爱情自由、颂扬尘世幸福的主题,表现了人性的复苏和欲望的觉醒。
第四,从情节结构上,两部作品亦有相似之处,都是由一见钟情到私订终身。
只是在结局上稍有分歧:《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为爱殉情,以悲剧落幕;《牡丹亭》是为爱重生,以大团圆收尾。
然而,从作品反映的思想意义而言,笔者认为《牡丹亭》更具有精神启蒙的价值,更具有现代主义的意味。
因为《牡丹亭》的构思更为巧妙,它通过“梦中情”,表现人性的本质,突出人的欲望的觉醒。
二者同是经典的爱情故事,同样具有深刻的思想启蒙价值,为什么《牡丹亭》却没有像《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样在世界文学范围内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运兴衰的影响。
英国在16世纪末从海上战胜西班牙,成为新兴的霸权国家,之后,又相继打败了最强劲的对手荷兰和法国,夺取了两国的大片殖民地,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地位,成为西方的“日不落”帝国。
以后漫长的三个世纪(17-19世纪),正是英国的兴盛时期,英国在这三百年间对世界产生了深刻影响。
伴随着疯狂的殖民扩张,不仅英国的政治势力渗透到世界各地,其文化也随其殖民活动传播到世界各国,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非常强劲的传播导向。
莎士比亚戏剧作为英国经典文化的代表,在世界范围内产生重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比较
口高情字(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I摘要】16世纪末,中西方文学史上诞生了《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两部爱情名著。它们在追求爱情自由、要求个性解 放、反对封建伦理等方面,有着共同的文化特征。但又同中有异,各具特色。
【关键词l牡丹亭;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
【1】劳伦斯.康妮・恰特里的情感历程【M】.朱波,编译.呼和浩特:远方出 版社.1999. 【2】理查德・奥尔TCf.劳伦斯传口州.黄勇民,俞宝发,译.上海:东方出版
中心.1999
【3】哈里・奠尔缟.劳伦斯书信选p叫,刘宪之,赛长森,译.北方文艺出版 社.1999.
f作者简介】
杨长荣(1959一),男,吉林桦句人,硕士研究生,长春大学公共外语 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及教学法理论。
似的东西。
《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分别讲述了中国和英国封 建社会里两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同整个明清戏曲和莎士比亚 戏剧一样,两部作品都是以前人著作或古代传说为题材,将彼时 彼地作为背景,来表现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问题。主人公都是追 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的封建社会叛逆者形象。弘扬的都是反对封 建主义、追求自由爱情的主题。 《牡丹亭》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它取材于明代 《燕居笔记》中的拟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记》,将背景放 在了四百年前的南宋时代: 贫寒书生柳梦梅自从梦见一位美丽女子说同他有缘分后,对 女子日思夜想。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天生丽质,从师陈最 良读书。她伤春寻春,青春觉醒,在睡梦中与一持半枝垂柳的书 生在牡丹亭畔幽会。梦醒后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在弥留之际让 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把自己的画像藏在太 湖石底。其父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柳梦梅进京 赶考,借宿梅花观中,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画中人就是梦中的 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 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杜宝拒不承认女儿婚事,纠纷 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牡丹亭》演绎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揭 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 情和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与《牡丹亭》一样,《罗密欧与朱丽叶》也讲述了一个惊天 地、泣鬼神的爱情故事。《罗密欧与朱丽叶》来源于1554年意大 利作家班戴洛的一个故事,经过莎士比亚的加工改造,这一简单 的爱情悲剧成为反映文艺复兴时代入文精神的著名剧作。剧里为 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凯普莱特和蒙太古是有宿仇的两大家族。蒙太古家的儿子叫 罗密欧,品行端方。有一天,他混进了凯普莱特家的宴会场,爱 上了凯普莱特家的女儿朱丽叶。并向朱丽叶倾诉了自己的爱慕之 情。两人一见钟情,却由于双方家族是世仇,无法结合,最终以 死殉情。从此,两家消除积怨。 《罗密欧与朱丽叶》以两家的械斗开场,以主人公罗密欧与 朱丽叶之死换来的两家和好为结束:把爱情故事写成悲剧,并把 悲剧的根源归咎于陈旧的封建意识,从而将爱情题材和文艺复兴 时期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将批判的锋芒直指中世纪衰朽而野蛮
2、克利福德
对立统一的关系:双方都受制于金钱、权利和机械,在劳伦斯眼 里他们都是没有健康灵魂的人。而森林在劳伦斯眼中象征着人与 自然本真的生命活力,更象征着超凡脱俗的精神的纯洁。而森林 中万物的生发繁衍,无不包孕着一个性字。劳伦斯选择了森林,
选择了森林里纯粹性的交会来张扬人的本真活力,以此表达对文 明残酷性的抗挣。 劳伦斯面对工业化(主要是煤矿业)糟践了的青山绿水,面
复兴时代,他们才会相聚在公开的社交场合跳舞、谈情说爱。而 《牡丹亭》却不然,杜丽娘初会柳梦梅在梦里,柳梦梅初识杜丽 娘则在杜丽娘郁郁寡欢而死后的三年,柳梦梅发现杜丽娘的自画 像。此后人与鬼魂相会,杜丽娘还魂。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恋爱是 在现实世界中进行,而柳梦梅与杜丽娘的恋爱则是在梦幻与鬼蜮 世界中开始和发展。 当罗密欧与朱丽叶知道自己分属蒙太古和凯普莱特两个世仇 家族时,尽管罗密欧有过片刻的困惑,朱丽叶也沉思:“昨天的 仇敌,今日的情人,这场恋爱怕要种下祸根。”但短暂的忧郁掩
爱情,一个永恒的文学主题,因其无法抗拒的魅力,引起无 数人对它的憧憬与赞美。尽管我们都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文学 史上还是留下了许多凄侧哀婉的爱情故事。于是,中国有了一部 “情之所至,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牡丹亭》,而在遥远的 英国也出现了一部爱情剧作《罗密欧与朱丽叶》。两位戏剧大师 虽远隔重洋、素不相识,却不约而同的用生动的笔触演绎了爱情 的悲欢离合与轰轰烈烈,为中西方文学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尽管《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创作的时代背景、民 族文化等都各不相同,但同为爱情题材,戏剧有着很多相近或相
僵化的时代,陆王主观唯心主义理学思想逻辑发展到顶点和终点
的时代。因此,《牡丹亭》中柳梦梅和杜丽娘的爱情理想和追 求,受到了重重阻碍。他们不可能像罗密欧与朱丽叶那样,在现 实世界中去大胆的追求,而只能借助于梦幻和鬼蜮世界来实现内
心理想。
《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以“惊梦”回避现实,以“寻梦”消 极对抗现实,在梦幻中抒发爱情理想。杜丽娘春日游园,自叹年已 及笄,天生丽质,却不得佳配,只能虚度青春。游园时不禁触景 生情,伤心无限。面对现实,杜丽娘有太多无奈,只有在睡梦中与梦中 情人柳梦梅缱绻缠绵。杜丽娘在梦中的追求是大胆的,而面对现 实又是软弱的。她与柳梦梅虽两情相悦,然而与柳梦梅幽会的是 杜丽娘的鬼魂,柳梦梅为杜丽娘开棺,让她还魂,最终成亲。这 其中虽然也表现了强烈的爱情理想和追求,但这种理想和追求只 能借助梦境与鬼蜮世界曲折地反映。在现实中总也不能超越父母 之命,总也脱不了洞房花烛、金榜题名的窠臼。 与《牡丹亭》不同,《罗密欧与朱丽叶》表现的更多的是在
仇的现实对抗中,朱丽叶与罗密欧毅然选择了前者。在爱情与现 实的矛盾冲突中,两人勇敢的面对现实、反抗现实,在现实中张 扬个性与爱情,最终个性与爱情的张扬战胜了家族世仇。 综上,《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都肯定了人的欲 求,关注人性的发展,写男女主人公为了爱情,不断反抗,追求 个性的解放和美好的爱情。但是,《牡丹亭》中,在纲常礼教主 导的现实世界中,杜丽娘和柳梦梅受到重重阻碍,只得将情感和 追求转向性情人欲主导的梦幻鬼蜮世界,借鬼蜮世界来反映至情 思想。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在现实世界 中,炽热的相爱。面对着封建的篱藩、家族的世仇、世俗的偏 见,他们毫无顾忌地冲破了这些障碍。他们的爱是大胆的、热烈 的,他们忠于内心,追求自由,为爱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 2、双宿双飞与双双殉情的不同结局 几百年来,《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剧中个性鲜明 的人物形象,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给读者、观众特别是青年男 女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同为爱情戏剧,同样的主题,两部 剧的结局却大相径庭。《牡丹亭》中杜丽娘和柳梦梅梦中钟情, 死生离合,冲破束缚,最终双宿双飞。《罗密欧与朱丽叶》中,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结局却是双双殉情,是到天国去团聚。一个大 团圆,一个血淋淋;一个“有情人终成眷属”,一个双双命丧黄
欧与朱丽叶一见钟情。正是在资产阶级力量已经相对较强的文艺
了爱情,敢于不顾家族世仇,甚至以死殉情的精神,进而谴责了 封建家族的内讧和封建的包办婚姻。 综上,在题材处理上,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都善于从各自的民 族文化遗产中吸取养料,并结合时代背景对题材进行处理,从而 来反映时代精神;在主题思想上,两部剧在追求爱情自由、要求 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伦理等方面,都高扬了追求爱情、反对封 建、张扬个性、崇尚自由的主题。
新加以界定。而文学批评所关注的问题也要相应随之变化。生态
学以其独立的一门自然科学走进文学批评的视野,为文学研究开
辟了文学批评的新视角。
本文系2010年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D.H劳伦斯 及其作品的生态批评解读》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立项编号:吉教科文合字 【2010]第479号
【参考文献】
悲悯和厌恶。只有远离矿区的乡村还保存着农业英国的秀美与纯
月 上
文章的结尾写给康妮的信中,梅勒斯从一个守林人转变成一 位农民,继而要做个牧人。从一个被工业社会边缘化的守林人转 而学会了在工业社会中“怎么生活,能够在美中去生活,而不是 靠花钱去买美丽。”从一部爱情机器转而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爱 情天使,挣脱了金钱的桎梏,心里一片和煦阳光暖意横流。是爱 使他,tL,胸宽广,是爱让他诉说衷肠,是爱给他追求美满生活力 量。因为他们知道, “等到春暖花开孩子降临,等到初夏再度翩 翩而至。”文章的结尾,也就是他们新生活的开始。梅勒斯“真 没办法,如果真的和它没关系了,那也就差不多算是死了。”梅 勒斯已经有所准备到国外生活,做好了一切迎接新生活的准备。 五、自然与爱情 劳伦斯选择了森林为背景,选择了一个猎场看守而不是选择 他情感上最为依恋的矿工来做故事的男主人公。猎场看守这种职 业的人游离于社会,为有钱人看护森林和林中的动物供其狩猎, 另一方面还要保护林场和动物以防穷人偷猎或砍伐树木。这样的 人往往过着孤独的生活。他们是有钱人的下人,是劳动者,但又 与广大劳动者不同。在劳伦斯看来,这类脱离了俗尘的阶级利 益、一身儒雅同时又充满阳刚气的男人最适合用来附丽他的崇高 理想。而从根本上说,矿主和矿工虽然是对立的,但他们是一种
不住爱情的火焰,在自由、人道、幸福的爱情与家族、姓氏、世
>>(下转第29页下)
万方数据
——理30护——
行”;梅勒斯“给了她一种完整的快乐和一份自由生活的感觉。 他打开了她身上被压抑的性爱之锁。是他给了康妮“有温暖、充 满光明的生命”,而回到伦敦的康妮的样子如此动人心魄,又是 那样的热情四射,满载着渴望播撤在他心中,生长出片片柔情; 知女莫如父,老爵士马尔科姆也认为是梅勒斯让康妮“重新火热 起来,重新光亮起来,”只要有人能点着她身上的血液, “她就 会脱胎换骨了”。
现实生活中大胆的相恋,罗、朱为了获得幸福,不顾冷酷的现 实,勇敢的反抗,最后双双以死明志。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前期的作品。伊丽莎白王朝 已经巩固,资本主义经济初步繁荣,文艺复兴运动也进入了极盛 期。因此,《罗密欧与朱丽叶》就其恋爱过程、剧情表达方式、 剧作思想倾向而言,充满着人文精神和乐观情怀。就其社会意义 而言也是极具进步意义的。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罗密欧与朱丽 叶热情奔放、纯洁无暇的爱情得到了现实的直白的张扬。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在凯普莱特家的家庭舞会上,罗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