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产低效井综合治理技术方法

合集下载

安塞油田低产低效井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实践

安塞油田低产低效井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实践

安塞油田低产低效井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实践安塞油田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县境内,是中国著名的大型油气田之一。

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部分油井产量逐渐降低,甚至出现了低效井,给油田的生产经营带来了诸多困难。

为了提高油田的产量和效率,安塞油田进行了一系列的低产低效井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安塞油田存在的问题1. 产量逐渐下降:随着油田的开发和采收程度加深,部分油井的产量逐渐下降,无法满足油田的生产需求。

2. 低效井较多:油田中存在大量低效井,井口产能不足,采收效率低下,给油田的生产经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3. 技术设备陈旧:部分油井的技术设备较为陈旧,无法满足现代化油田生产的需求,需要进行更新和升级。

4. 生产安全隐患:一些老旧井眼管理不善,存在一定的生产安全隐患,需要加强管理和维护。

以上问题严重影响了安塞油田的正常生产经营,急需研究并实践能够提高产量和效率的综合治理技术。

二、低产低效井综合治理技术为了解决安塞油田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低产低效井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实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技术设备更新:对于陈旧的技术设备,进行了更新和升级,使用了更加先进的油田生产设备,提高了油井的生产能力和效率。

3. 人工干预:采用了一系列的人工干预措施,包括提高注水量,采用人工增压技术,打通油井通道等,提高了油井的产量和采收效率。

4. 环境保护:在进行油田生产的重点关注环境保护问题,采用了一系列的环保技术,减少了油田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三、实践效果分析1. 产量提高:通过技术设备更新和人工干预等措施,部分油井的产量得到了提高,为油田的生产经营带来了新的活力。

2. 采收效率提升:治理低效井和加强井眼管理等措施,提高了油井的采收效率,减少了资源的浪费,为油田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验证,安塞油田的低产低效井综合治理技术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油田的可持续发展和稳定生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低产低效井治理配套技术

低产低效井治理配套技术

一、低产能油井生产现状1.低产能油井举升工艺不合理。

产量低:统计全区域油井产液量构成情况,产液量小于5吨的井占开井数23.9%,产油量小于1吨的井占开井数近27.2%。

目前的低产能油井举升工艺极不适应目前开采特点。

能耗高:采用目前的抽油机—抽油杆—抽油泵组成的三抽设备进行开采,由于抽油机带动抽油杆做的无用太多,动液面越深,泵也越深,导致抽油杆越重,能耗越高,必然存在泵效低,能耗大的缺点。

维护费用高:维护井占60.8%,这完全是有目前的抽油机—抽油杆—抽油泵组成的三抽设备的开采方式决定的。

2.现有的有杆泵举升工艺存在以下问题。

A、动液面越深举升效率就越低,管杆的无功耗能就越大。

另一方面,随深度的增加,由于油管与抽油杆的弹性伸缩,造成的泵的冲程损失增大,泵效较低。

B、加深泵挂,造成液面随之下降。

炮眼流出的液量满足不了泵抽的需要,尽管泵径、冲程、冲次很低,因为匹配不合理,出现追液面现象。

C、对抽油机的要求增大,一般12型以上,机型大,能耗增加。

D、杆断脱频率增加。

E、液面下降导致部分井脱气,降低泵效。

二、低产能油井举升工艺改进策略1.优化井筒举升管柱结构。

在管柱配套上,应采用适合低产油井开采的定流压脉动采油工艺技术。

(1)基本原理:①实现了定流压采油,因为有封隔器的存在,也就是说生产流压不受排量的影响(不考虑摩阻),始终等于泵固定凡尔到油层中部的液柱压力,从而实现了排量小范围波动内的最小流压生产,消除了沉没度及假液面现象对油层的影响,改变了传统上的产量与流压一对一的对应关系的思路。

目的在进一步解放了油层。

②优化了油层到泵吸入口的能量,即从油层到泵口的自喷管柱由目前的124mm(套管)降低到62mm(油管),减少了井筒能量损失,提高了入泵液速度。

③实现了井筒闭式抽油,使抽吸作用体现出来,体现在炮眼到井筒的流动状态上,由原来的连续流动转化为随泵抽的脉动流动。

(2)管柱特点:A、带封隔器生产,封隔器一般卡在油层顶界以上200m以内。

安塞油田低产低效井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实践

安塞油田低产低效井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实践

安塞油田低产低效井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实践安塞油田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境内,是中国最大的陆相油田之一,油田总面积达到了1439平方公里,储量达到了10亿吨。

近年来,随着油田的开发程度不断加深,油井产量逐渐呈现出低产低效的现象。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安塞油田进行了低产低效油井的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本文将就该项技术研究与实践进行综述。

一、问题分析安塞油田的低产低效油井主要表现在产量下降、效率低下等方面。

据统计,油井的平均产量已经降至每口每天不足10吨,远低于油田的潜在产能。

这导致了油田的整体产能下降,给油田开发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低产低效油井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地层物性复杂,孔隙度低,渗透率小,使得原油开采难度大;二是油田开采历史悠久,部分油井已进入后期,产液压力下降,使得产能衰退;三是部分油井设备老化,运行不畅,影响了油井的正常生产。

解决低产低效油井问题,迫在眉睫。

二、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为了解决安塞油田低产低效油井的问题,油田技术人员进行了深入的技术研究,最终确定了一套综合治理技术方案。

该技术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质勘探技术的改进。

通过对地层物性及孔隙结构的详细分析,确定了针对性的油井改造方案,确保每口油井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潜在产能。

2. 注水技术的改进。

针对产液压力下降的问题,采用了新型的注水技术,提高了地层的渗透率,增加了原油开采的效率。

3. 油井设备的更新。

对部分老化设备进行了更新,同时对油井的运行情况进行了精细化管理,确保油井的正常生产。

4. 油田管理体制的优化。

通过完善油田的管理体制,提高了油田的整体效率,加强了对油井的监控和管理。

以上技术研究方案的实施,为安塞油田低产低效油井的综合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三、实践效果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技术实践,安塞油田低产低效油井的综合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油井产量显著提升。

通过技术改造,部分低产低效油井的产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平均每口油井的日产量都在20吨以上,整体产能得到了有效恢复。

低产低效井综合治理技术方法

低产低效井综合治理技术方法

工程技术197低产低效井综合治理技术方法【摘要】随着油田注水开发时间的延续,逐年出现了一些低产低效井。

为保证最大限度地发挥油层潜力,我们首先根据这部分井的采出程度、目前生产状况对其进行分类研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有针对性地压裂、堵水、注采系统调整等综合治理方案。

对于减缓油田产量递减,改善开发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低产低效;综合治理;方法升平油田是外围低渗透油田,由于油田本身渗透率低的特点及构造发育的复杂性,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低产低效井。

这些低效井的存在将直接影响今后油田开发的整体效益。

在目前的开采技术条件下,这部分井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油层潜力,在综合治理过程中能否创造较好的经济效益,这是我们下面需要探索解决的问题。

1、低产低效井分类累积产油量的多少、采出程度的高低可以衡量出油井的总体经济效益,是我们挖潜剩余油的主要依据,因此我们将低产低效井分为以下四种类型Ⅰ类:采出程度高型,指采出地质储量在30.0%以上的井。

Ⅱ类:高产液、高含水型,指产液量在3.0t/d以上,含水大于80.0%以上的井。

Ⅲ类:低产液、高含水型,指产液量小于3.0t/d,产油量小于1.0t/d的井。

Ⅳ类:低产液、低含水型,指产液量、含水均较低,产油量小于1.0t/d的井。

2、低产低效井的成因通过系统分析低产低效井的地层条件及连通状况等因素影响,我们认为低产低效井成因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剩余可采储量少;二是层间非均质性影响;三是平面非均质性影响;四是地层供液能力差。

2.1剩余可采储量少在现有井网和开采技术条件下,由于注水波及体积的局限性,随着开发时间的延长,水驱控制可采储量的采出程度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自身挖潜余地已经很少。

如升52-40井,共射开葡萄花油层的PI5-PI9层7个小层,砂岩厚度7.6m,有效厚度5.0m,连通2口注水井,水驱控制程度达100.0%。

经过15年的注水开发,采出程度32.6%。

低产低效井综合治理-最新资料

低产低效井综合治理-最新资料

低产低效井综合治理前言随着油田不断开发,对油藏特征深入了解,注水系统配套不完善等,原油开采日趋困难,如何提高单井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已成为现在目前的主要的问题。

而如何提高低产低效井的开发效益是目前油田开发的最迫切、最实际的技术难题。

1.低产低效井定义1.1 低产低效井定义低产低效井,指产量较低、没有经济效益或效益低下的井。

1.2 低产低效井特点低产低效井主要集中分布在开发时间长、开发处于中后期、注采井网不完善的区块。

这些区块的共同特点是地层供液能力严重不足,产量低,泵效低,抽油设备系统效率低,能耗损耗大。

1.3 低产低效井成因分析1)当开发单元进入中后期,随着油井含水率的不断升高,产油量急剧下降,进而形成特高含水低效井。

2)能量补充不及时。

因注水井自身原因、井网不完善等,或靠天然能量开采,地层能量不足,使油井处于低效状态。

3)近井地带污染严重或堵塞,造成油井生产水平降低。

4)因储层物性差异较大,导致注入水沿着大孔隙突进,含水大幅度上升造成低产。

2. 低产低效井的综合治理对策2.1加强注水,保持地层能量加强注采关系的调整,使注采关系和水驱状况保持最佳的状态。

主要包括:1)完善注采井网,提高储量的控制和动用程度。

最近两年没有油井转注井,但根据前几年油井转注效果分析,转注后,地层能量得到有效补充,见效较明显。

2)调整注采关系,维持注采平衡。

根据油藏开发技术并结合油井的生产动态,进行精细化注水,使注采关系趋于合理。

3)改善吸水剖面,对剖面上吸水不正常的层位,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善其吸水状况。

2.2措施改造,提高单井产量2.2.1 解堵,改善地层有效渗透率通过解堵措施,解除近井地带污染,恢复和改善近井地带物性,使油井增产,水井增注。

主要措施井表现为低液量、高含水,地层能量保持较好的油井,分析原因认为堵塞了油层的有效渗流孔道,实施解堵后,效果明显。

2.2.2封层补孔,提高油井采出程度通过对该断块的再认识,封掉无效益层,挖掘油井剩余层潜力,改善油井的生产现状。

低产低效井综合治理技术方法

低产低效井综合治理技术方法
2 . 1 剩 余可采储 量少 在现有井 网和 开采技 术条件下, 由于注 水波及体积 的局限性 , 随着 开发时 间的延长 , 水 驱控制 可采 储量 的采 出程度 已经达 到相当高 的水 平, 自身挖 潜余 地已经很少。 如升5 2 - 4 0 井, 共射 开葡萄 花油 层的P I 5 一 P I 9 层7 个小层 , 砂岩厚度7 . 6 m, 有效 厚度5 . 0 m, 连 通2 1 3 注水井 , 水驱控 制程 度达 1 0 0 . 0 %。 经过 l 5 年 的注水开发 , 采出程 度3 2 . 6 %。 从产 液剖面 看 各层含 水均 已达 到 8 0 . O % 以上 。 但 从 区块 开发 角度来讲, 油井间存在 压 力平衡 作用 , 存在 死油 区。 以反九 点法 为例 : 假设地 层各 向均质 , 受 们 优选了升6 0 - 1 8 断块 进行了注 采系统调 整。 3 . 4 油井堵 水 为了解 决层 间及平面矛盾对 区块开发效 果的影 响, 我们对 1 0 H高含 水井 采取堵 水措施 , 以改变液流 方向、 加 强受效 差方 向上的储 量动用。 堵 水后平均单井 日 增油 1 . 5 t ; 含水下降了2 1 个百分点, 控制 了高含水 的主 产液层, 充分发挥接 替层的潜力, 见到了明显 的增油效果 。 3 . 5 油井压堵 这项 工作 是 对高含水 井压裂 与堵水 技术 的结合 , 从而 改变低 产低 效井 的现 状, 增加储 量动用程度 。 低产低 效井压堵实验 l 口, 压 开砂岩厚 度1 . 4 m, 有效 厚度1 . 0 m, 堵掉砂 岩厚度3 . 3 m, 有效 厚度3 . 3 m。 措施 后 日 产油 由 0 . 0 t  ̄升N0 . 5 t , 含水 由1 0 0 . 0 % 下降  ̄ 1 ] 9 4 . O %, 已累积增油3 3 9 t 。 3 . 6 油井补 孔 由于 长时 间的开 采 , 已射开油 层见水甚 至高含 水, 为了接 替 油井产 能, 提高 最终 采收率 , 射开其它层系或 分析认为 含水相对较 低的层, 以改 变液 流方 向, 减少层间矛盾, 提 高最终 采收率 和采油速 度。 采取补 孔措 施3 口井, 已累积 增油2 2 3 6 t , 平均单井 增油7 4 5 t 。 4 . 结 论及认 识 4 . 1 低 产低效 井 的成 因主要 有四种 : 一是 剩余 可采储 量少 ; 二是层 间非 均质性 影响 ; 三是平面非均质性影 响; 四是地层供 液能力差。 4 . 2 开 展高含水井压裂及薄差 层压裂, 为措施井选井选 层拓宽了思路 。 4 . 3 针对 不 同类型 的低产 低效 井实施 不 同的综合 治理 措施 , 可以使其 脱离低产 低 效井范围, 创造较好 的经济效 益。

低产油井形成原因及综合治理措施

低产油井形成原因及综合治理措施

低产油井形成原因及综合治理措施摘要:随着油田开发时间的延续,开发难度越来越大,低产低效井越来越多。

本文针对油田生产现状,从分析低效井的成因入手,结合现有治理措施,对现有低产井的治理措施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发现大部分低效井需要采取压裂、转注、调参等多种手段和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对今后油田低效井的综合治理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低产井成因综合治理0 前言随着油田深入开发,常规油气藏大多已经进入开发中后期,很多油井呈现“高液量、低油量”的现状,同时为了完成增产稳产的目标,更多的非常规油藏投入开采,部分油井产量递减明显,导致大量油井处于低效或无效益生产,对这部分井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开采措施,才能使油田保持有效益生产。

因此如何使低效井均衡开采,对低产低效井进行灵活管理,降低开采成本,提高开发效益,成为采油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低效井的判别主要采用经济极限含水来计算,经济极限含水是指油井开发到一定的阶段,其含水上升到某一数值或产油量下降到某一数值时,投入与产出达到平衡,含水如再升高、产油量如再下降,油田开发就没有利润了,油井此时的含水称为经济极限含水。

本文研究的重点是老井低效井,目前我厂所使用的低产低效井的定义范围是:日产油量小于1.0t的井。

1 低产井的成因通过对低效井的生产曲线、示功图、液面数据、地质参数等多方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导致这些井低产的原因主要有四个:采出程度高、储层物性差、供排关系不协调以及机械原因。

1.1采出程度高随着开发时间的延续,油田经过长时间的水驱开采,采出程度已经较高,在现有的井网和开采技术条件下,无法对剩余油进行有效驱替。

这部分低效井的液量并不低,但是由于含水较高,导致日油量较低。

桩1馆陶于1983年9月投入开发,先后经历了大井距稀井网、分层系加密调整、放大压差提液和水平井调整四个开发阶段。

目前已经进入高含水期,单井日产油能力低,开发效果较差。

1.2 储层物性差为了完成油田稳产增产的目标,大量低渗透油田投入开发,这些储层物性差、岩性变化大、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严重,层内、层间、平面矛盾突出。

低效抽油机井治理措施

低效抽油机井治理措施

低效抽油机井治理措施
1.调整抽油机井的抽工况参数:根据井底信息和油层特征调整抽油机
井的冲程、冲数以及冲次,提高井口流量。

2.安装高效抽油机:选用具有高运行效率和长使用寿命的抽油机设备,提高井筒产液能力,降低抽水功耗。

3.优化井筒结构:井筒直径和井段设计合理,提高井筒直通度,减小
井筒摩擦阻力,提高液柱效率。

4.清除井段沉积物:针对存在沉积物堵塞的井段,采取高压冲洗、液
力冲蚀、酸化、热解等方法进行清除,保持井段良好通畅。

5.疏通泵眼:利用水射泵、高压清洗泵等设备对井眼进行冲洗,清除
眼位堵塞物,改善注入液体的通道。

6.采用人工激洗技术:通过组织人工激洗作业,清除沉积物、砂粒等
物质,提高井筒通透性。

7.浅层压裂处理:对于低产井,通过采用浅层压裂技术,提高油层渗
透率,增加产液能力。

8.提高注水量:对于低效抽油机井,可以适当增加注水量,形成压裂
力促进油层中的流体移动,改善采油效果。

9.优化采出液管线:对抽采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合理设置管线支路、
阀门及沉积物清除装置,减小流阻,提高液体流动速度。

10.定期维护保养:加强低效抽油机井的定期维护保养工作,及时更
换损坏的部件,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11.单井聚油技术:采用单井聚油技术,将多口低效抽油机井通过管线联网,减少冲程次数,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液体抽采量。

12.优化注采措施:根据油藏特征和产能分析结果,合理调整注采措施,提高采收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技术
197低产低效井综合治理技术方法
【摘要】随着油田注水开发时间的延续,逐年出现了一些低产低效
井。

为保证最大限度地发挥油层潜力,我们首先根据这部分井的采出程度、
目前生产状况对其进行分类研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有针对性地
压裂、堵水、注采系统调整等综合治理方案。

对于减缓油田产量递减,改善
开发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低产低效;综合治理;方法
升平油田是外围低渗透油田,由于油田本身渗透率低的特点及构造
发育的复杂性,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低产低效井。

这些低效
井的存在将直接影响今后油田开发的整体效益。

在目前的开采技术条
件下,这部分井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油层潜力,在综合治理过程中能否
创造较好的经济效益,这是我们下面需要探索解决的问题。

1、低产低效井分类
累积产油量的多少、采出程度的高低可以衡量出油井的总体经济
效益,是我们挖潜剩余油的主要依据,因此我们将低产低效井分为以下
四种类型
Ⅰ类:采出程度高型,指采出地质储量在30.0%以上的井。

Ⅱ类:高
产液、高含水型,指产液量在3.0t/d以上,含水大于80.0%以上的井。


类:低产液、高含水型,指产液量小于3.0t/d,产油量小于1.0t/d的井。

Ⅳ类:低产液、低含水型,指产液量、含水均较低,产油量小于1.0t/d的
井。

2、低产低效井的成因
通过系统分析低产低效井的地层条件及连通状况等因素影响,我
们认为低产低效井成因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剩余可采储量少;二是层
间非均质性影响;三是平面非均质性影响;四是地层供液能力差。

2.1剩余可采储量少
在现有井网和开采技术条件下,由于注水波及体积的局限性,随着
开发时间的延长,水驱控制可采储量的采出程度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
平,自身挖潜余地已经很少。

如升52-40井,共射开葡萄花油层的PI5-
PI9层7个小层,砂岩厚度7.6m,有效厚度5.0m,连通2口注水井,水驱控
制程度达100.0%。

经过15年的注水开发,采出程度32.6%。

从产液剖面
看各层含水均已达到80.0%以上。

但从区块开发角度来讲,油井间存在
压力平衡作用,存在死油区。

以反九点法为例:假设地层各向均质,受
水驱动力及渗流阻力等作用,在油井间存在压力平衡区域,也是剩余油
饱和度较高的区域,这时如果中心井水淹,可考虑将油井改为水井的办
法,增加注水井点,增加水驱方向,从而提高水驱控制程度,达到提高油
田最终采收率的目的。

2.2层间非均质性影响
物性好的油层水淹,造成层间动用差异,动用差的油层含油饱和
度高。

这部分井我们通过调整注水井配注方案、细分、调剖和采油井堵
水、压裂等增产增注措施来加强差油层的动用。

2.3平面非均质性影响
由于油层在平面上的非均质性或注采关系不完善造成平面矛盾
较大,而注入水沿着阻力小的高渗透带突进,导致有的井点含水很高,
而有的井点含水较低。

如升38-24井组中的PI6-8层在升40-24方向上
物性条件较好,而在升40-22、40-26、38-26方向上物性较差,渗透率
级差2.31,导致升40-24井PI6-8层水淹,产液量占全井的70.0%,含水
100.0%。

对这部分井,如何改变液流方向是关键。

一是考虑水淹井堵水
或关井,迫使注入水向受效差方向推进;二是对受效差方向上的油井压
裂引效。

或者两者并用,即在水淹方向上进行堵水或关井的同时,在受
效差方向上进行压裂;三是对严重水淹部位的油井进行转注。

2.4地层供液能力差
这部分井的根本治理措施是加强区块注水,提高地层压力。

一是
对注采关系不完善的区块进行注采系统调整;二是对地层条件差的注
水井进行压裂等措施改造,以改善吸水状况,或进行增压注水;三是对
长期关井的问题井及采取整改措施,及时开井,最大限度的挖潜剩余潜
力。

3、低效井综合治理效果分析
3.1高含水井压裂
对于个别层或层内高渗透部位水淹严重的影响,导致部分井高含
水,而其它层或层内的低渗透部位含油饱和度高。

为充分发挥这部分井
层的潜力,我们开展了高含水井层的压裂试验,即在压裂选层时避开高
含水层。

该试验关键在于找准出水层位。

在找准出水层位后,通过水井水量
调整或细分来加强差油层的注水,做好压前培养工作,在时机成熟后实
施压裂。

采取高含水压裂3口井,压后日增油1.8t,含水下降29个百分点,
已累积增油4316t。

可见不失时机的进行压裂,改善油层动用状况,增加
出油厚度,使各个油层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焕发油层活力。

3.2薄差层压裂
这项试验主要针对那些由于层间矛盾较大主力油层已经水淹严
重,而非主力油层为得到动用,而存在剩余油的产量很低甚至不出油的
井。

针对这类井实施多裂缝压裂及单卡单压,并适当增大加砂量来延长
裂缝长度。

采取薄差层压裂3口井,这3口井主要位于砂体变差部位,采
出程度较低,含水较低,我们对其采取压裂措施,压裂前对压裂目的层
连通的水井相应层段上调配注,做好压前培养。

由于夹层小,防止压窜
隔层,在施工时控制排量为2.0m3/min,压后日增油1.2t,已累积增油
2310t。

可见,压裂对于这类地产低效井仍是一项较好的提液手段。

3.3注采系统调整
由于部分井开采时间较长,采出程度高,措施余地已很小,但由于
地层非均质性影响,这类井周围不同程度的存在剩余油区,或者由于注
采关系不完善而导致区块供液能力差。

为了进一步提高水驱采收率,我
们优选了升60-18断块进行了注采系统调整。

3.4油井堵水
为了解决层间及平面矛盾对区块开发效果的影响,我们对10口高含
水井采取堵水措施,以改变液流方向、加强受效差方向上的储量动用。

堵水后平均单井日增油1.5t;含水下降了21个百分点,控制了高含水的主
产液层,充分发挥接替层的潜力,见到了明显的增油效果。

3.5油井压堵
这项工作是对高含水井压裂与堵水技术的结合,从而改变低产低
效井的现状,增加储量动用程度。

低产低效井压堵实验1口,压开砂岩厚
度1.4m,有效厚度1.0m,堵掉砂岩厚度3.3m,有效厚度3.3m。

措施后日
产油由0.0t上升到0.5t,含水由100.0%下降到94.0%,已累积增油339t。

3.6油井补孔
由于长时间的开采,已射开油层见水甚至高含水,为了接替油井产
能,提高最终采收率,射开其它层系或分析认为含水相对较低的层,以改
变液流方向,减少层间矛盾,提高最终采收率和采油速度。

采取补孔措
施3口井,已累积增油2236t,平均单井增油745t。

4、结论及认识
4.1低产低效井的成因主要有四种:一是剩余可采储量少;二是层
间非均质性影响;三是平面非均质性影响;四是地层供液能力差。

4.2开
展高含水井压裂及薄差层压裂,为措施井选井选层拓宽了思路。

4.3针对
不同类型的低产低效井实施不同的综合治理措施,可以使其脱离低产
低效井范围,创造较好的经济效益。

梁丽
大庆油田第八采油厂
参考文献
[1]郭万奎,隋新光等.《发展水驱综合调整技术提高油田开发整体
效益》.2000年.
[2]王德.油田开发中几个问题的探讨.1999年.
作者简介
梁丽,女,1975年4月出生,第八采油厂第二油矿206队,资料
员,采油技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