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分泌科糖原累积病护理常规

内分泌科糖原累积病护理常规

糖原累积病护理常规

制订(修订)者:护理部审批者: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

定义:糖原累积病是由于糖代谢过程中酶的缺乏所致的一组先天性酶缺陷病。因糖原的分解或合成障碍,从而产生不同组织器官中糖原或异型糖原的过多累积,主要受累的器官有肝、肾、肌肉、脑和小肠等。肝糖原累积症是糖原累积症最常见的类型,是因肝内葡萄糖-6-磷酸酶缺乏所致。主要表现为肝肿大、空腹低血糖、身材矮小、腹部膨隆、骨质疏松等。

并发症:酸中毒;痛风;惊厥;肝、肾功能衰竭;心力衰竭等。

护理措施:

1、合理饮食,防止低血糖:给予高蛋白、低脂、丰富维生素和无机盐的饮食。

少量多餐,在主餐和夜间增加淀粉类食物。忌蜂蜜、葡萄糖、纯糖、果汁等单糖或双糖类食物。

2、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防止低血糖发生。

3、讲解疾病知识,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4、预防酸中毒发生,如低脂饮食,禁止使用乳酸钠,遵医嘱使用碳酸氢钠。

5、遵医嘱定时监测血糖,观察尿量,注意有无呼吸深大、嗜睡、呕吐等酸中毒

的表现,出现病情变化及时汇报医生,并落实相关护理措施。

6、预防感染,加强皮肤护理和口腔护理,及时处理感染灶。

7、注意安全,防止跌倒引起骨折。

四健康指导

1、了解饮食重要性,正确、合理饮食。

2、告知低血糖的表现,防止低血糖发生

3、注意皮肤清洁卫生,防止感染。

4 、注意安全,因骨质疏松,易引起骨折。

外科常见疾病_护理常规

胃十二指肠溃疡手术前后护理常规 (一)急性穿孔 1、术前护理 (1)、按外科一般术前护理常规护理 (2)、病人取半卧位,如有休克应取平卧位。 (3)、留置胃管、保持有效的胃肠减压。 (4)、禁食、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酸碱平衡,如有休克,应按休克处理。(5)、严密观察病情,如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腹痛部位、性质、有无加重。(6)进行术前备皮等工作。 2、术后护理 (1)、按外科手术后及麻醉后护理常规护理。 (2)、回病房后立即接好各种引流管,如胃管、腹腔引流管等,注意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及量。 (3)术后继续禁食,补液,保持胃肠减压通畅。 (4)、血压平稳后改半坐卧位,以利腹腔内渗液的引流。观察伤口出血,渗液情况,如敷料渗湿应及时更换。 (5)术后如有发热,腹泻及上腹疼痛,应通报医生作进一步检查,以排除腹腔脓肿,高热者按高热护理常规。 (二)、急性大出血 1、术前护理 (1)、严格执行饮食护理和管理。 (2)按外科一般术前护理常规护理 (3)、严密观血压、脉搏、呼吸、必要时吸氧。 (4)、记录咯血与便血的量,遵医嘱用止血药或输血等。 (5)、输液速度不宜过快,以血压略低于正常值为宜,避免因血压过高引起再出血。 (6)、病人应安静卧床休息,必要时给予镇静剂。 2、术后护理 (1)、按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护理。 (2)、每半小时测血压、脉搏及观察有否继续出血。 (3)、注意观察胃管引流液的性质并记录引流量。 (4)、术后48小时,肠蠕动恢复并有排气排便,可拨除胃管,先饮少量水,如无腹胀、腹痛、术后72小时可进流质。 胃切除术前后护理常规 一、术前护理 1、按一般外科手术前护理常规护理 2、术前一天过流质饮食,术前12小时禁食。 3、术前留置胃管,抽空胃液。如幽门梗阻者,应于手术前三天开始洗胃。 4、需行结肠或空肠代胃者,术前三天应开始准备肠道(包括进流质饮食、服用新霉素或红霉素、术前清洁灌肠等。) 5 需要继续剖胸手术者,术前应做口腔护理并辅导病人练习腹式呼吸及咯血。 二、术后护理 1按外科麻醉后及手术后护理常规护理

糖原累积症讨论全

糖原累积症 南山班陈教全2013111071 病因 糖原贮积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由于不能利用储存的糖原导致肝及其他组织的糖原积累以及某些异常糖原毒性效应。 发病机制 糖原累积症的发病机制可分为10型,各型的临床表现都是由于不能利用储存的糖原导致肝及其他组织的糖原积累以及某些异常糖原毒性效应的结果。其中Ia型又称肝肾型GSD),是GSD中最常见的一型,系由肝、肾组织中的微粒体酶G6Pase活性缺乏所致(又称VOn Gierke病)。由于葡萄糖6-磷酸酶的活性减低或缺乏,影响肝糖原转化为葡萄糖, 糖原蓄积于肝细胞内,造成肝大、空腹低血糖,并造成血脂、血乳酸、血尿酸增高等一系列 代谢紊乱。 糖原合成主要通过四个环节: 糖原合成糖原分解 1.葡萄糖磷酸化; 2.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生成; 3.α-l,4糖苷键; 4.α-l,6糖苷键。 糖原分解是糖原在磷酸化酶作用下,将α-l,4糖苷键分解生成1-磷酸葡萄糖,再由脱 支酶作用,将α-l,6糖苷键水解生成游离的葡萄糖。 缺乏糖原代谢有关的酶,糖原合成或分解则发生障碍,导致糖原沉积于组织中而致病。 根据酶缺陷和受累组织,GSD可分为10型。其中Ⅰ、Ⅲ、Ⅳ、Ⅵ、Ⅸ型以肝脏病变为主, Ⅱ、Ⅴ、Ⅶ型以肌肉组织受损为主,以Ⅰ型GSD最为多见。除Ⅷ、Ⅸ型为Ⅹ连锁隐性遗传 外,其他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发病率约为1/20000~1/25000。I型糖原累积病是由于肝、 肾等组织中葡萄糖-6-磷酸酶活性缺陷所造成,是糖原累积病中最为多见者,约占总数的 25%。 糖是主要的供能物质,人体所需能量的50%~70%来自糖。糖原是动物体内糖的储存 形式,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的细胞内,尤以心、肝、肌肉为主。

内分泌科护理常规

内分泌科疾病护理常规 一般疾病护理常规 1、按入院、出院护理要点执行。 2、按医嘱执行分级护理及其护理要点。 3、测量体温、呼吸、脉搏。 (1)一般新入院病人,4次/天,连测3天,如体温正常,则按分级护理有关要点执行。 (2)高热病人,按高热病人护理要点执行。 (3)某些专科疾病病人须观察体温时,按有关疾病护理要点执行。 4、按医嘱测量血压。 5、测量体重,病人入院时测量1次,以后每周测一次。 6、病人入院后24小时内,应对其进行全面护理评估,并记录于护理病历上。 7、准确、及时留送各种标本。新入院患者应在次晨留取尿与粪便标本送作常规检验。 8、严重观察病情和药物反应,如有异常变化应立即向医生报告并积极协助处理。 9、凡危重病人应填写护理记录单,及时准确记录出入量、生命体征、病情变化、临时治疗与护理等内容,并按时作小结与总结。每日的出入量应记录在体温单上。 10、了解本病区内常规用药、急救药物(含专科疾病急救药物)的主要作用及副作用,熟练掌握其用法及注意事项。 11、保持本病区一般器材、急救器材(含专科疾病急救器材)、各种急救治疗包的性能良好,可供随时应急使用,并能掌握其使用或配合医生操作的方法。 12、加强与病人的交流,了解其心理需要、给予心理支持。病情允许时,应鼓励并指导病人自我护理,增强其治病与康复的信心。 13、针对病人的疾病进行健康指导,包括本病的预防、症状、治疗、饮食、休息、身体锻炼、保持心理健康等基本知识,以及出院后来院复查的时间等内容。

14、病区环境应清洁、整齐、安静、安全,空气新鲜,室温18~20°C、湿度50%~60%为宜。

危重疾病护理常规 绝对卧床休息,注意保暖、保持床铺的清洁,平整,定时更换体位。加强安全管理。 做好基础护理。如皮肤护理,口腔护理,尿道外口护理,根据级别护理认真巡视病房。 抽搐昏迷时应设专人护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认真执行各项护理计划及护理措施,详细记录护理记录单,出入液体量及血压记录。 密切观察输液成分、速度、反应。巡视卡悬挂醒目,记录准确。 严密监测血糖的变化。 遵医嘱进行相关的辅助检查,做好特殊检查的宣教及准备工作,备好抢救物品及药品。 加强饮食合理供给。

内分泌科室三年建设规划

内分泌科室三年建设规划(2007-2009 年度) 一、三年建设目标:建设成省级重点专科,向国家级重点专科进军。通过三年的建设,力争使内分泌专科成为具有一定规模、专业与地域覆盖面广、具有中医特色突出、疗效显著、创新能力强、示范带动作用明显、服务规范、科研及教学水平一流、人才梯队合理、设备先进、双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的全国一流的现代化的中医内分泌疾病医、教、研基地。 二、三年建设具体任务和内容: 1、医疗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 ①中、西医双重诊断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②严格进行规范化的内分泌科单病种质量管理,逐年增加,不断优化诊疗方案,并在临床全面推广应用;有计划地制定内分泌疾病诊疗及护理常规,数量与质量每年滚动式提高。 ③开展消渴病的证的客观化诊断研究,以进一步提高中医特色诊断的准确率及可推广性。 ④中医治疗率、病床使用率、急危重症患者比例高于全国三甲中医医院相同病种的平均水平;平均住院费用、专科人均门诊费用、平均住院日低于本地区同一病种水平;接受其他医院转诊、会诊;出院患者随访率》20%。 ⑤在 2 个相关疑难病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的中医治疗上有较突出的疗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及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达到国内或国际领

先水平。 ⑥查房种类齐全,落实三级查房制度,不断提高中医查房质量;建立学术指导小组,保证医疗质量。 ⑦积极开展以病人为中心、有中医特色的整体护理及相关领域的护理研究。 ⑧自制中药制剂品种数>2种,临床使用率》50%。 ⑨中医治疗率逐年递增。 2、主攻方向的研究和科研建设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病之一,发病率高达90 %,是糖尿 它又病足的主要病理基础之一,致残率较高,目前尚未有特效药物,根据糖尿病周围神 经病变的发病机理关键是痰瘀阻络,提出益气化痰、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理论,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研究复方糖痹胶囊及芪桃片益气化痰、活血通络,并配合非药物中医特色治疗,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进行治疗和研究,总有效率达92.5%。临床疗效在国内同行处于先进水平。 今后所要做的主要工作: ①开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辨证论治规律的研究;中医证型的微观和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进一步完善诊疗常规。 ②研究有效中药单方、复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研究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症状及客观指标疗效较佳的方剂。 ③在进一步总结糖痹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的基础上,对糖痹胶囊配伍规

内科疾病护理常规

慢性呼吸衰竭护理常规 【评估】 1.呼吸衰竭的程度、类型。 2.神志、血压、呼吸、脉搏、尿量等。 3.心理状态。 【症状护理】 1.呼吸困难的护理,及时给予合理的氧疗。 2.咳嗽、咳痰的护理 (1)危重病人定时翻身拍背,协助排痰,给予无力咳痰的病人吸痰。 (2)如建立人工气道要加强气道湿化,根据医嘱给予气道内滴药。滴药后及时吸痰。 3.睡眠障碍的护理:出现烦躁不安、睡眠昼夜颠倒者,应注警惕病人出现了呼吸衰竭早期症状的表现。 4.肺性脑病的护理 (1)观察生命体征:神志、血压、脉搏、呼吸及皮肤粘膜、球结膜、尿量的变化。 (2)保持皮肤、口腔的清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3)危重病人取半卧位。定时翻身拍背,协助排痰。备好吸痰器和抢救物品。 (4)病情危重者需建立人工气道。 【一般护理】 1.提供安静、整洁、舒适的环境。 2.急性发作时,护理人员应保持镇静,减轻病人焦虑。缓解期病人进行呼吸运动和适当身体活动。根据身体情况,让患者做到自我照顾和正常的社会活动。 3.给予高蛋白、高热量、丰富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少量多餐。 4.密切观察呼吸衰竭的程度及血压、脉搏、尿量和神志。 5.根据医嘱给予合理氧疗。 6.严格限制探视,防止交叉感染。 【健康指导】 1.指导病人缩唇腹式呼吸,改善通气。 2.预防呼吸道感染,避免着凉。 3.戒烟,减少对呼吸道粘膜的刺激。 4.饮食采取少量多餐。进食高蛋白、丰富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5.坚持适当的室外活动,进行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增强自身体质。可采取人工被动免疫,来增强机体免疫力。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按内科系统及本系统疾病的一般护理常规执行。 【病情观察】 1.了解心律失常发生的原因。 2. 监测心电图,判断心律失常的类型。 3.观察脉搏的频率、节律的变化及有无心排出量减少的症状。 【症状护理】 1.用药护理:遵医嘱准确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并观察疗效。

糖原累积病Ⅰ型Ⅱ型诊疗指南

糖原累积病I型H型诊疗指南 概述 糖原累积病(I型、u型)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GSD I a型是由于G6PC突变使肝脏葡萄糖-6-磷酸酶缺乏所致。典型表现为婴幼儿期起病的肝脏肿大、生长发育落后、空腹低血糖、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和高乳酸血症等。 GSD I b型是由于SLC37A4基因突变使葡萄糖-6-磷酸转移酶缺乏所致。患者除了有I a型表现之外,还可有粒细胞减少和功能缺陷的表现。 GSD H型是由GAA突变导致a l, 4-葡萄糖苷酶缺陷,造成糖原堆积在溶酶体和胞质中,使心肌、骨骼肌等脏器损害。根据发病年龄、受累器官、严重程度和病情进展情况可分为婴儿型(infantile-onset pompe disease IOPD)和晚发型 (late-on set pompe disease LOPD)。 病因和流行病学 GSD I a型致病基因G6PC位于17q21,含5个外显子,基因突变导致糖原降解或异生过程不能释放葡萄糖,使6-磷酸葡萄糖堆积,通过糖酵解途径产生过多乳酸,通过磷酸戊糖途径致血尿酸升高,同时生成大量乙酰辅酶A,致血脂升 高。至今已报道的G6PC突变达116种,中国人最常见突变是c.648G>T(56.3%?57%)和 c.248G>A (12.1%?14%)。 GSD I b型致病基因SLC37A4位于11q23,含9个外显子,基因产物为跨膜蛋白葡萄糖-6-磷酸转移酶,其作用是将葡萄糖-6-磷酸从细胞浆和内质网膜间隙转运到内质网腔内。当基因突变导致葡萄糖-6-磷酸转移酶缺乏时,葡萄糖-6-磷酸不能被转运到微粒体膜而进一步水解产生葡萄糖,造成与糖原累积症I a型相 同的表现。另外,GSD I b型患者还有因粒细胞减少和功能障碍而出现的反复感染和炎症性肠病等表现,其确切机制尚不清。有研究表明,葡萄糖-6-磷酸转移 酶对中性粒细胞内质网腔具有抗氧化保护作用,当酶缺陷时中性粒细胞出现功能 障碍和凋亡。已报道的SLC37A4突变111种,中国人最常见的突变是c.572C>T,和c.446G>A。

2013-内分泌科护理常规

第六章内分泌疾病护理常规 第一节糖尿病护理常规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了解患者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有无糖尿病家族史等。 2.评估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3.评估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了解程度及心理状态。 二、护理要点 1.严格饮食管理,给予糖尿病饮食。 2.指导患者进行运动疗法,注意运动安全。 3.遵医嘱正确使用药物治疗,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及时处理低血糖。 4.做好糖尿病监测工作。 5.协助口腔及皮肤护理。 6.向患者及家属提供系统规范化的糖尿病健康教育。 三、指导要点 1.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糖尿病知识,提高遵医行为。 2.指导患者保持生活规律、情绪稳定。 3.指导患者学会自我管理。 4.交待患者定期复查,不适随诊。 四、注意事项 1.遵医嘱给予糖尿病治疗,观察降糖药的副作用,及时处理低血糖。如出现心慌、脉速、出汗、饥饿感,甚至昏迷等低血糖反应时,及时报告医师并抢救处理。其处理是:立即平卧、测血糖<3.9mmol/L,通知医生,补充葡萄糖,意识清楚者给予含糖的饮料100ml或糖块2~4块;意识障碍者立即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给予50%葡萄糖20ml静脉推注。每15分钟监测血糖1次,直至血糖正常。 2.观察病情变化,注意监测生命体征、血糖、血酮、尿酮及电解质等情况,预防糖尿病并发症。若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处理。

第二节糖尿病酮症酸昏迷护理常规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了解患者既往有无糖尿病及其类型,有无糖尿病症状加重的表现。 2.了解患者有无感染,胰岛素中断或不适当减量、饮食不当等诱发因素。 3.评估生命体征、意识、面色、末梢温度及尿量,注意观察呼吸的频率、深度及有无烂苹果味。 4.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如血糖、血酮等。 5.了解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及心理反应。 二、护理要点 1.绝对卧床休息,注意保暖。 2.迅速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快速补液及小剂量胰岛素持续输注,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3.给予氧气吸入,持续心电监护。 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瞳孔、尿量等,准确记录出入水量。 5.根据血压、心率、每小时尿量,末梢循环情况以及必要时根据中心静脉压决定输液量和速度。 6.遵医嘱检测血糖、血酮及生化指标,及时报告医师,做好记录。 7.昏迷者按昏迷护理常规。 8.高热者按高热护理常规。 三、指导要点 1.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胰岛素,不可自行减量或随意停用。 2.避免受凉、感染及过度劳累,积极治疗各种诱因。 3.交待患者当口渴、多饮、多尿等症状加重时,立即就医。 四、注意事项 1.一旦发生糖尿病酮症酸昏迷应立即采取措施,医护配合,争分夺秒抢救患者。 2.补液是抢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关键措施。如治疗前已有休克,宜先输生理盐水和胶体溶液尽快纠正休克,输液的同时给予小剂量胰岛素治疗,以每小时每千

Ⅲ糖原累积病及其治疗

Ⅲ糖原累积病及其治疗 *导读:本型亦称Forbe"s病、Cori"s病,较常见,由于缺乏去支链酶(又称脱分支酶)所致,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为糖原累积病较常见的类型之一。…… Ⅲ糖原累积病 本型亦称Forbe"s病、Cori"s病,较常见,由于缺乏去支链酶(又称脱分支酶)所致,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为糖原累积病较常见的类型之一。本型以许多组织的糖原及糊精为特征。由于去支链酶缺乏,以致糖原中1,6-糖苷键水解有困难,仅能经磷酸化酶分解糖原分子中1,4-糖苷键,直至糖原分子脱落而成界限糊精(limit dextrn),故本症又称局限糊精病。由于糖原尚能进行磷酸化水解为葡萄糖,且糖原异生尚能进行,故低血糖症,高脂血症等不若第一型严重。但幼儿患者,可有严重的糖,脂肪等代谢紊乱,身材矮,患者无乳酸性酸中毒,高尿酸血症,Fanconi"s综合征。较轻者多见于成年人,仅有肌无力或无症状,肝脏多肿大,并可发展成肝纤维化,肝硬化。由于肝糖异生正常,故空腹期低血糖症少见。 诊断和鉴别 【诊断说明】 根据:①上述临床表现。②胰高血糖素试验:可分二阶段,初阶段于清晨空腹期进行,肌肉注射0.5mg后,本病患者血糖不增高

或上升很少。如于进食后2小时作第二阶段试验,仍肌肉注射0.5mg,则血糖可上升3~4mmol/L(54~72mg/dl),属正常反应。在此两次试验中,血乳酸浓度一般不变。③界限糊精试验:作肝或肌肉活检,可用碘测定有无糊精存在(呈紫色反应),还可用血红,白细胞试验,证实有界限糊精存在。④本病病人亲属中携带杂合子基因者可从血红白细胞中测定脱枝酶活性,仅为正常人的50%左右。 治疗 【治疗说明】 防治方法同第I型。由于免疫学上提示酶的缺乏属不完全性,可试用苯妥因钠防治低血糖症而获效,肝大可缩,糖原沉着也减少,血乳酸恢复正常,但酶活力仍不正常。治疗机理可能抑制胰岛素分泌。饮食上需给予高蛋白饮食,使其有足够的氨基酸转化成葡萄糖,这类患者病情往往较轻,不必特殊治疗。此型亦属遗传性缺陷,病因不明,预后较第I型为佳。

内分泌科带教目标和计划备课讲稿

内分泌科带教目标和 计划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内分泌科实习生教学目标和计划 一、教学目标: 1. 熟悉本科室环境、布局,了解本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各班人员职责。 2.严格“三查、七对”制度及无菌操作原则,树立严格的无菌观念,各基础专科护理操作严格规范。 3.掌握专科知识:糖尿病的分型,临床表现,急慢性并发症,治疗原则,护理要点。 4.掌握糖尿病降糖药物,抗甲状腺药及甲状腺素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不良反应。 5.掌握胰岛素泵,胰岛素笔,血糖仪的正确使用方法。 6.掌握整体护理方法运用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掌握护理病历书写方法。 7.熟悉内分泌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常规、健康宣教 8.了解内分泌科常见急症临床症状;配合抢救要点。 二、教学计划: 1.选取优秀的护理人员成立带教小组,设立总带教并实行一 对一带教,严格按照带教要求带教; 2.护生入科第一天,进行详细的入科宣教及入科评估(学生 学校、学历、轮转科室、动手能力); 3.合理排班,护生的排班与带教老师一致。

4.每周一次知识小讲座、本科生主讲业务学习一次,安排护 理查房一次。落实并予教学登记本登记签名。 5.定期召开座谈会了解学生在本科室实习期间遇到的工作生 活上的问题,并帮助解决,听取实习生对科室的带教意 见。 7.做好合理的教学安排: 第一周:熟悉内分泌科环境,各班流程、职责;了解本科 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示范指导血糖监测,胰岛素注 射,胰岛素泵使用,各种标本的正确采集方法。 第二周或第二至第三周:指导学生熟悉本科常见病、多发 病的临床表现和专科护理技术;掌握本科常见病的入院宣 教;了解各类降糖药物、抗甲状腺药物、甲状腺素等的使 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三周或第三到第四周:熟悉我科常见急症临床症状,指 导学生如何识别、配合抢救及护理。熟练掌握胰岛素笔, 胰岛素泵,血糖仪的使用,能对糖尿病甲亢病人进行正确 有效的健康宣教。 8.及时完成出科考试,并登记;及时在实习鉴定手册签写符合实际的评语,签名。 9.做好出科护生的出科问卷调查,听取意见及时整改。

内分泌科护理常规

常州金林骨科医院 内分泌科护理常规目录 一、内分泌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1) 二、糖尿病护理常规 (2) 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护理常规 (3) 四、糖尿病高血糖高渗状态护理常规 (5) 五、低血糖症护理常规 (6) 六、甲状腺功能亢进护理常规 (7) 七、甲亢危象护理常规 (9) 八、甲状腺炎护理常规 (10) 九、尿崩症护理常规 (11) 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护理常规 (12) 十一、腺垂体功能减退症护理常规 (13) 十二、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护理常规 (14) 十三、高血钙危象护理常规 (15) 十四、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护理常规 (16) 十五、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护理常规 (17) 十六、嗜铬细胞瘤护理常规 (18) 十七、嗜铬细胞瘤致高血压危象护理常规 (19) 十八、低钾血症护理常规 (20) 十九、糖原累积病护理常规 (21) 二十、护理部相关专科检查护理常规 (22)

内分泌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制订(修订)者:护理部审批者: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 1、按内科一般护理常规执行。 2、休息与卧位:应根据不同疾病进行具体护理,轻者休息或卧床休息,危重或做特殊检查者绝对卧床休息。 3、生活护理:除常规生活护理外,还应注意身高、体重及准确记录出入量等特殊护理项目。 4、饮食护理:根据不同疾病给予各种治疗饮食并指导病人遵守膳食原则。 5、功能试验:了解内分泌疾病功能试验的意义及方法,做好各种物品准备及急救准备,向病人作必要的解释以取得合作,保证试验过程和标本采集准确无误。 6、用药护理:正确给药,观察用药后的反应,指导患者预防副作用的发生。 7、内分泌疾病危象的护理:了解危象发生的表现,以及不同危象的特异治疗及护理,积极配合医生抢救。 8、心理护理:减轻病人精神负担,积极配合治疗。 9、健康教育:根据病种及病情向病人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疾 病的相关知识,学会自我管理,进行自我护理,遵医嘱定期门诊随访。

内分泌科操作

血糖检测 【目的】 快速、方便的监测血糖,为控制血糖提供依据。 【操作准备】 1、病人准备:病人双手手指皮肤颜色、温度、污染及感染情况,合作程度 2、用物准备:血糖仪(安装电池并经过密码设置)、血糖试条(必须与血糖仪型号相同)、 一次性采血针、75%乙醇棉球、干棉球。 【操作要点】 1、确认血糖仪密码条与试纸一致 2、酒精棉球消毒,待干 3、快速针刺,正确采血 4、正确读数,告知患者 5、及时处理采血针,及试纸条 【关键注意点】 1、在测试前确认血糖仪显示的代码与试纸盒的代码一致。 2、取血部位酒精消毒后,须等酒精挥发后再采血,以免酒精与试纸条接触导致检测值不准 确。 3、不能挤压,按揉手指,但可以从指端向指尖压血,无须弃掉第一滴血。 4、指导患者干棉球按压采血处。

血糖检测操作规程 自身准备,自我介绍。 抄医嘱,双人核对 评估病人病人双手手指皮肤颜色、温度、污染及感染情况,合作程度 (口述:治疗台,治疗车,治疗盘清洁,可以使用。) 洗手,戴口罩。 血糖仪(安装电池并经过密码设置)。 备齐用物血糖试条(必须与血糖仪型号相同)。 一次性采血针、75%乙醇棉球、干棉球。 核对,解释 病人准备 取舒适体位 部位选择:用75%乙醇棉球消毒指尖皮肤,待干燥。 插入试纸条,屏幕显示密码数字,与试纸筒上密码数字一致。 拧开针帽,核对床号、姓名。 血糖测试用力将采血针按压在手指尖一侧皮肤,按下针身,血液自然流出。 弃针 将血滴在测试区 用干棉球按压伤口,以免感染。 持续约5秒(根据不同机型而定),显示屏出现测试结果,口头报测试结果。 将使用过的试纸条拔出后放入污物杯。 核对床号姓名 洗手,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洗手,脱口罩,记录。

内科一般护理常规教材

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1、热情接待新病人,作好入院介绍,并立即通知医生,对重危者交接后积极抢救处理。 2、24小时内完成护理入院录,新病人测体温、脉搏、呼吸一日二次,连续二天,以后 一日一次。体温37。5℃以上者每日3次,体温不升或38℃以上4次/日39℃以上6次/日,体温正常二天后每日一次。病危病人按医嘱及病情需要测体温、血压、脉搏、呼吸。 3、新病人入院时测体重一次,以后每周一次。不能测体重时,分别用平车或卧床表示。 4、新病人入院后按医嘱留送大小便标本及其他化验检查,每天记录大小便次数,观察 色、量、性状。三天无大便者应作通便处理。大便异常者,应及时留取标本送检。 5、密切观察病情,有变化者应及时与医生联系,按病情正确记录尿量或出入量。 6、做好晨晚间护理,做好病人皮肤、头发护理,新病人入院时做好病人的清洁卫生护 理。 7、了解病人饮食习惯,进餐时护士巡视病房,了解病人饮食和进食情况,尤其是治疗 饮食及试验饮食落实情况,并做好饮食指导。自理困难者协助进食。 8、了解病人的心理、生理、社会文化及精神的需求,向病人介绍有关疾病知识和做好 心理疏导,避免一切医源性刺激。 9、所有病人出院前应做好出院指导。 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1、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注意定时通风换气,并进行紫外线消毒。 2、病人入院后,接待安置,介绍入院须知,责任护士自我介绍。 3、新病人入院应立即报告经管医生或值班医生,及时处理。测体温、P、R、BP,体重, 做好记录。 4、按医嘱通知营养室饮食种类。急腹症未开医嘱前予禁食,并准备胃肠减压,输液等 器具 5、根据病情确定分级护理,认真执行护理体会,了解病人心理状态及家庭情况,对病 人心理、生理,社会关系有整体动态的评估。。责任护士24h内完成入院护理病历和出院小结。 6、新病人测体温、P、R 2次/日X2天。一般病人1次/日。重危,手术后3天及体温在 37.50以上者,3次/日。380以上者4次/日。390以上者6次/日。直至体温恢复正常后

耳鼻喉科疾病护理常规

耳鼻喉科疾病护理常规 目录 1、耳鼻咽喉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E1 2、耳鼻咽喉科手术一般护理常规…………………………………E2 3、鼻窦内镜手术护理常规…………………………………………E3 4、扁桃体手术护理常规……………………………………………E4 5、气管切开手术病人护理常规……………………………………E5 6、急性会厌炎护理常规……………………………………………E6 7、鼻出血护理常规…………………………………………………E7 8、突发性耳聋护理常规…………………………………………E8 9、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护理常规…………………………………E9 10、腺样体手术护理常规…………………………………………E10

一、耳鼻咽喉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1.评估病人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采取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做好心理疏导。保证病人适当的活动和充分的休息。 2.保持病室清洁、整齐、安静、安全、舒适。 3.遵医嘱进行等级护理。给予饮食指导。 4.准确执行医嘱,指导病人正确服药,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 5.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与临床表现,注意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的性质、气味、颜色及量,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6.严重鼻出血、呼吸道异物、喉梗阻、严重耳鼻咽喉部外伤病人入院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备好急救药物及器械,协助医生抢救。

二、耳鼻咽喉科手术一般护理常规 按耳鼻咽喉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一)术前护理 1.手术前测体温、脉搏、呼吸,如有异常报告医生。 2.饮食护理,全麻及咽喉部手术者遵医嘱禁食禁饮。 3. 教会预防咳嗽和打喷嚏的方法。 4.向患者说明手术的目的与要求,术后的注意事项,以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取得患者的配合。 5.做好术前准备:术前一日按手术要求做好个人卫生处置(洗澡、剪指甲、剃胡须等)。遵医嘱术前用药,并根据医嘱做好药物过敏试验、备血,女病人询问月经史。 6.喉部手术者准备写字板或纸笔。 7. 入手术室前,嘱病人排空大、小便;更换病员服,取下义齿及随身物品(项链、耳环、戒指、手表、发夹、隐形眼镜)。 8.根据麻醉及手术方式准备床单位用物如:氧气,吸引器等。 (二)术后护理 1.病人回病房后,根据不同手术及麻醉的要求采取不同的体位,如鼻部手术一般采取半卧位;耳部手术取平卧位或健侧卧位;全麻病人按全麻术后护理。 2.了解手术情况,按时巡视,观察耳部手术者有无面瘫,内耳手术者有无眩晕、呕吐及眼球震颤,咽部手术嘱病人将口内分泌物吐出勿咽下。如有呕吐、出血、呼吸困难等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 3.做好伤口局部护理和口腔护理;给予滴鼻剂滴鼻、喉片含服、含漱剂含漱等,并教会病人或家属使用方法,气管切开病人按气管切开术后护理,保持气管套管通畅。 4.及时执行术后医嘱。交代术后饮食与活动的注意事项:如鼻部手术,注意鼻腔出血及渗血情况,术后24小时给与冰袋冷敷鼻部。手术后24h内进冷流质,以后视情况改为半流质和软食, 5、喉部术后注意休息少讲话,勿用力咳嗽。如有出血勿咽下吐于杯中便于观察。 6.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给与处理。 【健康指导】

糖原累积病

糖原累积病 第一节糖原合成、分解与代谢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经消化后以单糖形式(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被小肠吸收,进入血循环中的葡萄糖,一方面经无氧糖酵解与有氧氧化供给机体能量;另一方面可以糖原或脂肪形式贮存。肝脏是人体贮存糖原的器官,肌肉是糖原贮存的组织,其糖原合成过程相同,可用下列化学反应式表示: ①②③ ④ 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1-磷酸葡萄糖-------1-磷酸葡萄糖+三磷酸尿苷(UTP)------------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糖原(Gn)---------二磷酸尿苷+糖原(Gn+1) 在上式中:①肝己糖激酶;②磷酸葡萄糖变位酶;③糖原合成酶;④分支酶。糖原合成过程是耗能反应。上述反应不断进行,由于分支酶的作用,使糖原分子形成许多分支,形状如“树”,其中含有许多葡萄糖分子。葡萄糖分子与分子之间通过1,4链(占93%)和1,6链相连。在分支外周末端的葡萄糖残基没有还原性。糖原分解都是从糖原分子的最外层开始。由于分支多,使肝脏在促糖原分解激素(胰高糖素和肾上腺素等)作用下能在短期内释放葡萄糖到血循环中去。在禁食状态下,血糖能保持于正常范围,全靠肝脏中糖原分解释放出葡萄糖;在进食后则有肝糖原的合成,故肝和肌糖原每天均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如果长期禁食,已贮备的肝糖原将被耗尽,在这种情况下,肝脏释放葡萄糖的来源主要靠糖异生。无论是糖原合成、糖原分解和糖异生,最后步骤的产物都是6-磷酸葡萄糖。因此,作为6-磷酸葡萄糖产生的己糖激酶是前述3种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下面图解简单显示糖原合成分解及代谢所需的酶(图3-12-1)。果糖和半乳糖通过代谢转变为1-磷酸葡萄糖,再通过磷酸变位酶转变为6-磷酸葡萄糖而合成糖原。 (图略) 图3-12-1 糖原分解和糖异生途径 图中阿拉伯数字代表:①己糖激酶;②6-磷酸葡萄糖酶;③磷酸葡萄糖变位酶; ④糖原合成酶;⑤分支酶;⑥糖原磷酸化酶;⑦脱支酶。 【糖原代谢酶】 从图3-12-1中可见糖原合成和分解过程是需要许多酶参与。如果其中某种酶有缺陷则可引起糖原不能合成或分解而引起糖原累积病。下面介绍部分酶的组成及其编码基因。

内分泌科护理常规 文档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护理常规 【病情观察】 1.有无恶心、呕吐、厌食、极度口渴等表现。 2.有无呼吸困难,呼气中有无烂苹果味。 3.皮肤弹性,眼球有无下陷,精神状态等。 【症状护理】 1.呼吸困难的护理:绝对卧床休息,安排专人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恶心、呕吐的护理:快速建立静脉通路,观察尿糖和酮体情况。 3.精神症状的护理: (1)加强病情观察,如神志状态,瞳孔大小及反应、体温、呼吸、血压和心率等,协助医师治疗。 (2)注意安全,意识障碍者应加床挡,定时翻身,保持皮肤完整性。 (3)遵医嘱给予胰岛素静脉注射治疗。 4.感染的护理: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保持清洁。 【健康指导】 l.指导病人胰岛素的注射方法、位置、剂量、尿液检查法等。 2.指导病人如出现神志恍惚、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极度口渴等需要立即就医。 3.指导病人正确使用胰岛素,定期复查。 4.保持情绪稳定,生活规律,适当运动,避免劳累过度。

低血糖 概念:血糖浓度低于2.8mmol/L或50mg/dl,同时有相应的临床症状。 【疾病相关知识】 1、诱因:药物过量、进食不足或未按时进食 2、低血糖指标:小于2.8mmol/L 3、症状:出汗、心慌、饥饿、软弱无力、面色苍白、肢体发冷、头晕、反应迟钝、步态不稳 【护理措施】 1、保持病室内空气流通 2、绝对卧床休息 3、监测血糖 4、不宜空腹运动 5、做空腹检查前,停用一切降糖药 6、外出随身携带含糖食物 【饮食指导】 1、清醒患者,应进食含糖食品或饮料 2、按时、按量、规律进食 3、服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后,定时、定量进餐 【用药指导】 1、告知患者如何服药及用药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 2、食欲欠佳时,及时通知医师调整胰岛素及药物用量 【心理指导】 1、消除害怕焦虑、恐惧心理 2、告知患者及家属正确认识疾病,缓解心理压力 3、告知家人理解患者并多与之沟通,以排除不良情绪 【健康指导】 1、运动量不宜过大,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2、在医生指导下增减用药 3、外出时随身携带甜品及糖尿病生命卡

神经外科疾病护理常规

神经外科疾病护理常规 第一节神经外科疾病一般护理 一、神经外科疾病一般护理 1、加强病情观察 (1)意识状态是判断患者病情的重要指征。 传统方法根据语言刺激、痛刺激、生理反应、大小便自理情况、配合检查情况可分为:清醒、模糊、浅昏迷、昏迷和深昏迷五项。 昏迷评分法:评定睁眼、语言及运动反应,三者得分相加表示意识障碍程度,最高分表示意识清醒,分以下为昏迷,最低分,分数最低表示意识障碍越严重。 (2)瞳孔:瞳孔变化可因动眼神经、视神经一级脑干部位损伤引起,对估计患者的预后及定位有重要意义,应观察双侧瞳孔是否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的灵敏性等。 双侧瞳孔不等大,一侧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射迟钝货消失,并伴有意识障碍,对侧肢体瘫痪,提示有脑受压及脑疝,一般受压部位多在瞳孔扩大侧。 双侧瞳孔大小形状多变,不等圆,对光反应差,为脑损伤的特征,有无间接对光反射可鉴别视神经损伤与动眼神经损伤。 双侧瞳孔散大,眼球固定,对光反应消失,伴深昏迷,多为原发性脑干损伤或临危症象。 (3)生命体征:患者的、、、等定时测量,危重者分钟测量次,脑

疝的发生体温降至正常或有增高,应考虑切口、颅内、肺部或泌尿感染。 如出现脉搏慢而有力,呼吸慢而深,血压进行性升高, 应警惕 (4)肢体:活动是否对称,有无瘫痪。 (5)急性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等。 2.护理措施 ()体温在C以上,按高热常规处理,首先考虑物理降温。如冰敷、酒精擦浴等。 ()烦躁不安是禁用迷醉药(冬眠疗法除外)必要时可给一般镇定剂,如安定、鲁米那等,应上栏床架,防止坠床。 ()排尿困难者,定时按摩膀胱,伴有尿潴留时,留置导尿袋,尿失禁时男性可用阴茎套,前端开一小口套在阴茎上并接引流袋及 尿袋,女性可按时接尿,随时更换床单,保持会阴干燥。 ()便秘天以上这给予缓泻剂或开塞露通便,颅内压增高时禁用大量液体灌肠,如发生消化道出血,呕吐咖啡色胃内容物或柏油样大便、血压下降等应按医嘱给予止血剂,输血补液等。 ()保持呼吸道通畅,严重颅脑损伤或开颅术后早期需吸氧气。 ()患者康复时需加强营养,注意语言、肢体、功能锻炼及心理护理。 二、神经外科术前护理 、按外科疾病术前护理。 、术前天剃头,并将头部洗净(颅后窝手术备皮包括颈部及肩部) 、颅内压增高患者,术前按医嘱给予脱水剂,书中需用脱水剂时,

糖原累积病综述

糖原累积病综述 (glycogen storage, GSD) 疾病代码:ICD:E74.0 疾病分类:营养科 糖原累积病(glycogen storage, GSD)一种遗传性疾病,主要病因为先天性糖代谢酶缺陷所造成的糖原代谢障碍。美欧的发病率约为1/25000~1/2000万。由于酶缺陷的种类不同,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根据临床表现和生化特征,共分为十三型,其中以I型GSD最为多见。 一、概述 糖原累积病是一类由于先天性酶缺陷所造成的糖原代谢障碍疾病。根据欧洲资料,其发病率为1/(2万~2.5万)。糖原合成和分解代谢中所必需的各种酶至少有8种,由于这些酶缺陷所造成的临床疾病有12型,其中Ⅰ、Ⅲ、Ⅳ、Ⅵ、Ⅸ型以肝脏病变为主;Ⅱ、Ⅴ、Ⅶ型以肌肉组织受损为主。这类疾病有一个共同的生化特征,即是糖原贮存异常,绝大多数是糖原在肝脏、肌肉、肾脏等组织中贮积量增加。仅少数病种的糖原贮积量正常,而糖原的分子结构异常。 糖原是由葡萄糖单位构成的高分子多糖,主要贮存在肝和肌肉中作为备用能量,正常肝和肌肉分别含有约4%和2%糖原。摄人体内的葡萄糖在葡萄糖激酶、葡糖磷酸变位酶和尿苷二磷酸葡糖焦磷酸化酶的催化下形成尿苷二磷酸葡萄糖(UDPG)。然后由糖原合成酶将UDPG提供的葡萄糖分子以α-1,4-糖苷键连接成一个长链;每隔3~5个葡萄糖残基由分支酶将1,4位连接的葡萄糖转移成1,6位连接,形成分支,如是扩展,最终构成树状

结构的大分子。糖原的分子量高达数百万以上,其最外层的葡萄糖直链较长,大多为10~15个葡萄糖单位。糖原的分解主要由磷酸化酶催化、从糖原分子中释放1-磷酸葡萄糖。但磷酸化酶的作用仅限于1,4糖苷键,并且当分枝点前仅存4个葡萄糖残基时就必须由脱枝酶(淀粉1,6-葡糖苷酶,amyol-1,6-glucosidase)将其中的三个残基转移至其他直链以保证磷酸化酶的作用继续进行。与此同时,脱枝酶可以解除α-l,6-糖苷键连接的一个葡萄糖分子,这样反复进行便保证了机体对葡萄糖的需求。存在于溶酶体中的α-1,4葡糖苷酶(酸性麦芽糖酶)也能水解不同长度的葡萄糖直链,使之成为麦芽糖等低聚糖分子。上述糖原合成和分解过程中任一酶的缺陷即导致不同临床表现的各型糖原累积病。GSD是由于患者缺乏糖原代谢有关的酶,使糖原合成或分解发生障碍,导致糖原沉积于组织中而致病。由于酶缺陷的种类不同,造成多种类型的糖原代谢病,常见类型见表。其中Ⅰ、Ⅲ、Ⅵ、Ⅸ型以肝脏病变为主,Ⅱ、Ⅴ、Ⅶ型以肌肉组织受损为主。 二、糖原累积病的症状 糖原贮积病主要表现为肝大、低血糖,包括Ⅰa 型(葡萄糖-6-磷酸酶缺乏)及更罕见的Ⅰb 型(G-6-P 微粒体转移酶缺乏),Ⅲ型,Ⅵ型和伴X 染色体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磷酸酶b 激酶缺乏。肌-能量障碍性糖原贮积病主要表现为肌肉萎缩、肌张力低下、运动障碍,包括Ⅴ型,Ⅶ型,磷酸甘油变位酶缺乏和LDHM 亚单位缺乏。另有Ⅱ型、Ⅳ型等。 1.Ⅰ型糖原贮积病临床最常见,由于缺乏葡萄糖-6-磷酸酶,不能将6-磷酸葡萄糖水解为葡萄糖。主要表现: (1)空腹诱发严重低血糖,患儿出生后即出现低血糖,惊厥以至昏迷。长期低血糖影响脑细胞发育,智力低下,多于2岁内死亡。 (2)伴酮症和乳酸性酸中毒。

内分泌科

1型糖尿病临床路径(2009年版) 一、1型糖尿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1型糖尿病(不伴急性并发症)(ICD-10:E10.2- E10.9)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治疗指南-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WHO诊断标准及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 1.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 2.具备1型糖尿病特点: (1)通常年轻起病,起病迅速,症状明显,中度至重度的临床症状,包括体重下降、多尿、烦渴、多饮、体型消瘦、酮尿或酮症酸中毒等。 (2)空腹或餐后的血清C肽水平低或缺乏;可出现免疫标记: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胰岛细胞抗体(IC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胰岛抗原抗体(IA-2);需要胰岛素治疗;可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3.分型:(1)免疫介导(1A型);(2)特发性(1B型)。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治疗指南-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WHO诊断标准及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 1.糖尿病宣传教育和管理。 2.饮食疗法。 3.运动疗法。 4.自我血糖监测、低血糖事件评估。 5.体重、尿酮体监测及并发症检测。 6.胰岛素强化治疗及联合口服药物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一般为≤2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E10.2- E10.9 1型糖尿病(不伴急性并发症)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酮体、大便常规; (2)全天毛细血管血糖谱(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睡前、必要时0点、3AM等); (3)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 (4)胸片、心电图、腹部及妇科B超; (5)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β细胞自身抗体(ICA、GAD),口服糖耐量试验和同步C肽释放试验(病情允许时); (6)并发症相关检查(新诊断糖尿病和病程超过5年定期复诊者):尿蛋白/肌酐、24h 尿蛋白定量、眼底检查、神经传导速度、超声心动图、颈动脉和下肢血管彩超等。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的检查项目: (1)血气分析,糖化血清蛋白(果糖胺),胰岛β细胞自身抗体(IAA、IA-2等),行动态血糖监测(血糖未达标和/或血糖波动较大者); (2)相关免疫指标(血沉、CRP、RF、免疫球蛋白全套、补体全套、ANA和ENA),自身抗体(抗甲状腺、抗肾上腺、抗卵巢、抗甲状旁腺抗体等),内分泌腺体功能评估(甲状腺、肾上腺、性腺、甲状旁腺、垂体)。 (七)选择用药。 1.胰岛素治疗方案选择及剂量调整: (1)餐前短效(或速效)和睡前中效(长效或长效类似物)胰岛素方案;

内分泌科、感染性疾病科护理常规修改通知

第五章内分泌科疾病护理常规 第一节内分泌科危重患者护理常规 一、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护理常规 二、非酮症高渗性糖尿病昏迷护理常规 三、糖尿病低血糖护理常规 四、甲亢危象患者的护理常规 第二节内分泌科一般疾病护理常规 一、糖尿病护理常规 二、甲状腺功能亢进护理常规 三、甲状腺功能减退护理常规 四、尿崩症护理常规 第三节内分泌科专科技术护理常规 一、使用胰岛素泵护理常规 第六章感染性疾病护理常规 第一节感染性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一、病毒性肝炎护理常规 二、肺结核护理常规 三、伤寒护理常规 四、细菌性痢疾护理常规 第五章内分泌科疾病护理常规 第一节内分泌科危重患者护理常规 一、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护理常规 1、卧床休息昏迷者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氧气吸入,注意安全防范,如加床栏,必要时用约束带。 2、立即用生理盐水建立2条静脉通路,严格按医嘱调节滴速,先快后慢,如无心力衰竭一般在前2小时内输入1000~2000ml液体,以后根据血压、心率、尿量、末梢循环情况及中心静脉压调节速度,24小时输液总量约4000~5000ml 。 3、严格控制胰岛素给药速度,加强血糖监测,血糖下降速度以每小时3.9-6.1mmol/L为宜,血糖下降过快或过慢均应与医生联系,以便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当血糖降至13.9mmol/L时改为输注5%葡萄糖溶液。告之病人进餐前仍需皮下注射胰岛素。 4、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变化,记录24小时出入量。 5、定期检测血糖、血酮、尿糖、尿酮、血气分析及电解质,采血必须在非输液肢体侧进行。用胰岛素治疗期间,遵医嘱测血糖、血气分析及电解质。 6、观察病人水电解质失衡及脱水现象,如眼球凹陷、唇裂、口腔、皮肤粘膜干燥,感觉异常、麻痹等有无好转或加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