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传:《文公七年》原文译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羊传:《文公七年》原文译文【原文】

七年,春,公伐掷娄。

三月,甲戌,取须胸。取邑不日,此何以日?内辞也,使若他人然。

遂城部。

夏,四月,宋公王臣卒。

宋人杀其大夫。何以不名?宋三世无大夫,三世内娶也。

戊子,晋人及秦人战于令狐。晋先眯以师奔秦。此偏战也,何以不言师败绩?敌也。此晋先眯也,其称人何?贬,曷为贬?外也。其外奈何?以师外也。何以不言出?遂在外也。

狄侵我西鄙。

秋,八月,公会诸侯、晋大夫,盟于启。诸侯何以不序?大夫何以不名?公失序也。公失序奈何?诸侯不可使与公盟,肤晋大夫使与公盟也。

冬,徐伐莒。

公孙敖如莒往盟。

【译文】

鲁文公七年,春季,鲁文公率兵攻打邾娄国。

文公三月,甲戌这天,鲁文公夺取了须胸。夺取城邑是不记载日期的,这里为什么记载日期呢?这是鲁国的说法,让它好像是别人干的一样。

接着,鲁国又在部这个地方筑城。

夏季四月,宋成公王臣去世。

宋国人杀了自己的大夫。为什么不写名字?宋国三代没有大夫,因为宋国三代国君的夫人都是娶国内的姑娘。

戊子这天,晋国人和秦国人在令狐这个地方交战。晋国大夫

先眯率领他的部下一起逃亡到秦国。这是各据一方的正规战争,为什么不说哪个国家失败了呢?因为势均力敌,不分胜负。这是晋国的先睐率兵,为什么称人呢?为了贬低他。为什么要贬低他?因为他怀有二心。他怎样怀有二心呢?他率领自己的部下逃亡到秦国。为什么不说他出逃呢?因为他逃亡秦国前就已经在国外了。狄人侵犯鲁国西部边邑。

秋季,八月,鲁文公会见诸侯和晋国大夫,并在息这个地方结盟。诸侯们为什么不排列次序?大夫为什么不写出姓名?因为鲁文公失去了与诸侯排列顺序的机会。鲁文公怎么失去了与诸侯排列顺序的机会呢?鲁文公来晚了,诸侯不能和他结盟,使眼色让晋国大夫和他盟会。

冬季,徐国攻打莒国。

公孙敖到莒国去参加盟会。

扩展阅读:《公羊传》十句名言

一,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点评:春秋时期,因宋国杀了楚国使臣,楚庄王就出兵攻打宋国,将宋国团团围住。围困日久,城内粮草断绝,只能以人肉为食。百姓不忍心杀食自己的孩子,就彼此交换孩子,杀了作为食物,再把解剖后的尸骸当柴禾烧了来做饭。这句话后来经常用

于形容灾民极其悲惨的生活。

二,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点评:君子在见人遇到危难的时候,即使对方是敌人,也会表示深切的同情,并给予无私的帮助,这不同于居高临下的赏赐,也不是装模作样的慈悲,而是人的本性;而小人看到别人有难的时候,反而会幸灾乐祸,甚至落井下石。

三,使死者反生,生者不愧乎其言,则可谓信矣。——《公羊传.僖公十年》

点评:怎样才算有信呢?这是周朝时期,晋国大夫荀息在晋献公临死前说的话。他说,假如死去的人又活过来,而他生前所嘱托的人,一直还在坚守承诺,一点都没有惭愧的地方,这就叫做“信”了。

四,杀人以自生,亡人以自存,君子不为也。——《公羊传.恒公十一年》

点评:为了保存自己而杀害别人,真正有德行的君子,是不会这样做的。这是自私自利,也是根深蒂固的人性之一,在面临生死选择的时候,往往很多人都会选择牺牲别人,甚至是自己的

子女、亲人,以求保存自己,虽然很令人悲观,但也很现实,不然也就不会有“易子而食”的故事发生了。

五,贵贱不嫌同号,美恶不嫌同辞。——《公羊传.隐公七年》

点评:这是《春秋》的写作笔法,《春秋》对尊贵的和卑贱的可以用同一个称号,不加区别;对美好的和丑恶的,也可以不加区别地用同一种文辞,表面看起来用词一样,但内里含义却是不同的,这就是微言大义。

六,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点评:孔子作《春秋》,就是为了扭转乱世,是使社会、政治回归正道,从这方面的功能看,没有哪本书比《春秋》更合适了。

七,内大恶讳,此其目言之何?远也。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隐亦远矣,曷为为隐讳?隐贤而桓贱也。——《公羊传.桓公二年》

点评:按《春秋》的写作原则,鲁国大的恶事,是应该避讳的,为什么这里又明确标注出来了呢?因为时间太久远了,各个时代说法也都有所不同。既然这么久远了,为什么还要为隐公避讳呢?因为作者认为隐公比较贤良,而桓公比较卑贱低劣。

八,元年,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点评:《公羊传》就是解释《春秋》的微言大义的一部注解。什么是“元年”?就是君主摄政的第一年。什么是“春”呢?就是每年的第一个季节。“王”指的是谁?就是周文王。为什么先说王再说正月呢?因为正月这个历法,就是周文王制定的。“王正月”这三个字,更是为了表示重视周朝的统一大业。

九,《春秋》录内而略外,于外大恶书,小恶不书;于内大恶讳,小恶书。——《公羊传.隐公十年》

点评:《春秋》这部书主要是记载鲁国的历史,所以,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有大的恶事就记载,小的恶事就不记了;对于鲁国来说,大的恶事就要避讳,小的恶事就可以记下来。

十,《春秋》君弑贼不讨,不书葬,以为不系乎臣子也。——《公羊传.隐公十一年》

点评:这是介绍《春秋》的写作原则。如果君主被人杀了,而弑君的坏人没有被讨伐,那就不用记载葬礼了,因为不能为国君报仇的臣子,就算不上臣子,已经不存在君臣关系了,这个葬

礼也就不作数了。

扩展阅读:《公羊传》史学价值

《公羊传》的历史思想比《谷梁传》更为丰富,其影响也更深远。在汉代,公羊学大显于世。魏晋以后虽经一千多年的消沉,至鸦片战争前后却重新复兴,而且风靡一时,成为近代维新运动的思想武器,并且是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中国思想界接受西方进化论的思想基础。“公羊学”的产生和两次盛行,是思想史、史学发人深思的历史现象,其秘密在于《公羊传》中蕴含着一套独有的政治———历史哲学。

《公羊传》写定于汉初,系用汉代通行的隶字书写,它是今文经学中富有理论色彩的代表性典籍。公羊学者认为,《春秋经》是孔子借春秋242年史事以表示自己的政治观点,处处包含“微言大义”。这同古文学派认为《春秋经》是一部历史著作不同。从这一根本点出发,《公羊传》包含着一些可供人们发挥的历史思想:

第一,《公羊传》认为孔子在《春秋经》中贯穿了“大一统”、“拨乱反正”等政治“大义”。大力彰扬孔子拥戴周天子“天下共主”的立场,作为儒家思想最重要的原则,为战国晚期正在进行的“统一”作舆论的准备。甚至直接成为孔子专为汉代天子而制定的治国纲领!

第二,《公羊传》又包含有历史变易观点,人们可以据之推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