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革命
医院的绿色革命:环保在医疗中的重要性

医院的绿色革命:环保在医疗中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保护自然资源、减少污染和降低碳排放对于维持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而医院作为一个服务于千千万万患者的场所,也有着推动环保的责任和使命。
因此,医院绿色革命,将环保理念融入医疗工作中,成为当今医疗界的重要议题。
首先,医院的绿色革命对于我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医院每天处理大量的医疗废物和化学品,包括血液、药物、器械和化学药品等。
这些废物的不当处理不仅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还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通过采用环保技术和设备,例如垃圾分类、废物回收和安全处置系统,可以有效减少废物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地下水和土壤被污染的风险,保护我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其次,医院的绿色革命有助于节约能源和减少碳排放。
医院作为一个运转全天候的机构,消耗大量的能源和水资源。
通过改进医院的建筑设计、增加能源效率和采用可再生能源,可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并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例如,使用太阳能电力系统来供给部分能源需求或者改进灯光系统,采用LED灯具等节能设备,都可以有效地降低医院的能源消耗和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此外,医院的绿色革命也有助于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环保理念与医疗工作息息相关。
医院可以倡导绿色用品的使用,例如纸张、器械和药物。
这不仅有助于减少资源的消耗,还可以改善医疗过程中的卫生条件。
同时,医院还可以通过数字化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化医疗流程,降低医疗错误的风险,提高医疗服务的效果和安全性。
最后,医院的绿色革命还能够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和企业责任感。
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企业的环保行为也越加关注。
医院作为社会服务机构,应当以身作则,积极倡导环保理念,并在实际工作中付诸行动。
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医院的形象和声誉,还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医疗人才和合作伙伴的加入,共同推动医疗事业的发展。
总而言之,医院的绿色革命是当前医疗界的一项重要议题。
绿色革命

绿色革命[绿色革命是农业科学家所从事的一项艰难尝试,目的是为了提高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粮食产量。
在经过数十年的实践后,我们从中感受到的意义真是一言难尽。
]传统的植物育种和绿色革命1.当今的世界人口约有60亿,这个数字到2020年,有望达到100多亿,人类所食用的所有食物都来自于植物和海藻,它们把阳光转化成经分解过了的有机物质,供动物和人类消耗。
2.古代的农夫们在经过了选择、贮存和栽培优良品种等一系列活动后,开始了植物育种。
我们目前的农作物都是来自这些原始的各类种子。
自1930年以来农作物产量增加了50%,这一增产的一半功劳应归于植物育种。
就谷类而言,增产高达300%。
植物育种是一项已被证实了的、安全的、对环境无害的技术。
3.植物育种包括把具备所需特点的母种进行杂交,以增加基因变化。
然后挑选出优质的后代,并经几代的发展推出新的品种。
这一过程来得缓慢,并且费用很高,一般需6至10年的时间,植物育种还受制于以下情况,即和某一种栽培的农作物进行杂交的植物必须是有亲缘关系的方可作为改进基因的来源。
4.绿色革命是农业科学家所从事的一项艰难尝试,目的是为了提高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粮食产量。
绿色革命推动了高产作物的推广,改善了灌溉状况,促进了化肥、除草剂、杀虫剂的运用。
那些引起科学家特殊兴趣的作物特点有:矮杆和直立的生长习惯、统一的成熟期以及对疾病和虫害的抵抗能力等。
绿色革命使很多发展中国家粮食产量增加了。
然而它同时也遇到了一些严重的障碍,例如:1)水资源有限,土地贫瘠。
2)贫困国家的很多农民负担不起农田所需的投入。
3)粮食储存和销售制度不合理。
4)高产品种替代了本地品种,导致基因多样性的下降。
5)人口增长速度超过了粮食增长速度。
植物基因工程5.植物显示出一种不确定的生长形式,也就是说一些成熟的植物体细胞具有分化成任何器官的能力。
因此,毫不奇怪,很多植物的细胞和组织可以从一株完整的植物中分离出来,然后移到某种特定的化学媒体上去生长。
绿色革命:新能源的崛起与未来展望

绿色革命:新能源的崛起与未来展望《绿色革命:新能源的崛起与未来展望》在21世纪的黎明,人类社会正站在能源转型的十字路口。
随着传统能源的日渐枯竭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深入探讨新能源的发展趋势、面临的挑战以及其对未来社会的深远影响。
一、新能源的曙光:可再生的未来新能源,以其可再生、清洁、环保的特性,成为了能源领域的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这些曾经被视为边缘的能源形式,如今正逐渐成为主流。
它们不仅能够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还能有效减缓气候变化,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二、技术创新:突破新能源的瓶颈尽管新能源具有诸多优势,但其发展仍面临着技术瓶颈和成本挑战。
为了克服这些障碍,全球范围内的科研人员和企业正在不断探索和创新。
从提高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到优化风能发电的稳定性,技术创新正在为新能源的广泛应用铺平道路。
三、政策驱动:政府的角色与责任政府在推动新能源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提供财政补贴、加强监管等措施,政府能够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同时,政府还需要引导公众意识,提高社会对新能源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新能源发展的强大合力。
四、企业担当:上市企业的社会责任上市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其在新能源领域的投入和创新对于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具有示范效应。
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拓展市场应用、提高产品质量,上市企业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还能够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五、环保愿景:从理念到行动环境保护不仅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每个个体都应该成为环保的践行者。
从减少一次性塑料的使用到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每个人的行动都对地球的未来产生着影响。
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将有助于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保行动。
结语新能源的崛起,不仅是能源领域的一次革命,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
面对全球能源和环境的双重挑战,我们需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坚定的决心,共同推动新能源的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加绿色、更加可持续的世界。
绿色革命与白色革命

什么是绿色革命?
“绿色革命”一词,最初只是指一种农业技术推广。 20世纪60年代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将高产谷物品种 和农业技术推广到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的部分地 区,促使其粮食增产的一项技术改革活动。但它 导致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和土壤退化。90年代 初,又发现其高产谷物中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很 低,用作粮食常因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不良而削 弱了人们抵御传染病和从事体力劳动的能力,最 终使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降低,经济的持续发 展受阻。
白色革命
1838年法国人莱达诺发明聚氯乙烯,此后德国人 又对聚氯乙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928年,美国开始 进行聚氯乙烯的工业化生产。1951年,日本开始试验 用塑料薄膜代替油纸和玻璃,此后塑料薄膜在农业上 的应用迅速发展起来。五十年代初期,美国在夏威夷 将薄膜用于地面覆盖。1976年,日本地面用塑料薄膜 覆盖面积已达20万公顷以上,也正是这一项新技术,在 人类农业生产史上掀起了一场以大幅度增产为目的的 “白色革命”。随着世界各国用于地面覆盖的塑料薄 膜种类的不断更新和发展,目前,“白色革命”仍在持 续和发展。
第五次绿色革命
• 第五次绿色革命是指通过国 际社会共同努力,运用以基 因工程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 术,培育既高产又富含营养 的动植物新品种以及功能菌 种,促使农业生产方式发生 革命性变化,在促进农业生 产及食品增长的同时,确保 环境可持续发展。
绿色革命的意义
绿色革命小故事

绿色革命小故事
从前有一个小村庄,这个村庄的土地被严重退化,无法种植更
多作物。
村庄里的人们过着贫困的生活,食物稀缺,生活困难。
有一天,一位年轻的农民决定为村庄带来改变。
他去找专家咨
询如何恢复土壤的肥沃度,以便能够种植更多的作物。
专家告诉他,他可以通过做农田绿化来改善土壤。
这位年轻的农民召集了村里的人们一起参与农田绿化工作。
他
们种下了各种绿色植被,如大豆、绿豆和小麦,这些植物具有提高
土壤质量和保护水源的功能。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农田逐渐变得绿意盎然。
不仅土壤的肥
沃度得到了恢复,作物的产量也提高。
村民们有了更多的粮食,生
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这个小村庄的绿色革命引起了周围村庄的注意。
其他村庄的农
民也开始效仿他们的行为,大规模进行农田绿化工作。
整个地区的
土地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农民们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升。
绿色革命的成功不仅让农村地区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也对环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土壤的肥沃度提高,水源得到保护,生态系统得到改善。
这个小故事也成为了人们传颂的佳话,激励着更多人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村庄的绿色革命告诉我们,在有意识地改善土壤和保护环境的努力下,我们能够创造美好的生活,改变世界的未来。
绿色革命

绿色革命(green revolution)20世纪60年代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将高产谷物品种和农业技术推广到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的部分地区,促使其粮食增产的一项技术改革活动。
如"墨西哥小麦"和"菲律宾水稻"等,在某些国家推广后,曾使粮食产量显著增长。
此后不久,就逐渐暴露了其局限性,主要是它导致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和土壤退化。
90年代初,又发现其高产谷物中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很低,用作粮食常因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不良而削弱了人们抵御传染病和从事体力劳动的能力,最终使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降低,经济的持续发展受阻。
由此有人提出了第二次绿色革命的设想,主要目的在于运用国际力量,为发展中国家培育既高产又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作物新品种。
迄今已发现一种既高产而又能从贫瘠土地中吸收锌,挖掘‚绿并将其富集于种子中的小麦种质;一种富含β-胡萝卜素(维生素A的前体)的木薯种质。
色基因‛促进第二次‚绿色革命‛摘要粮食和环境这两大问题,随21世纪的到来,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解决这两个世纪难题,科学家们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
本文在追忆人类为解决这两大难题所走过的路程,以及在此基础上如何通过第二次‚绿色革命‛来保障粮食供给、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方面进行探索,即通过挖掘作物种质资源中的促进增产,减少污染的这类‚绿色基因‛促进第二次‚绿色革命‛的完成作以探讨。
关键词:绿色革命基因种质资源面对21世纪世界人口将比目前再增加近一倍的巨大挑战,加强农作物生产、保证粮食供给与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已成为世人瞩目的二大焦点,如何养活21世纪近百亿的人口,怎样保护日益恶化的环境,减少污染,使世界农业在良性环境下持续发展,既保障粮食供给,又不污染环境,破坏环境?这两大历史使命要靠什么来完成呢?‚要开展第二次‘绿色革命’‛,这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农作物核心种质构建、重要新基因挖掘与有效利用‛的专家及其它科技工作者经过热烈的讨论和争论得出的结论。
植物激素与绿色革命

菲律宾从1966年起结合水稻高产品种的推广, 采取了增加投资、兴修水利等一Biblioteka 列措施, 于1966年实现了大米自给。
我国的杂交水 稻是第一次绿 色革命时期的 杰出代表。
图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在推广绿色革命的11个国家中,水稻单产 80年代末比70年代初提高了63%。在某些国 家推广后其主要特征是把水稻的高秆变矮 秆,另外辅助于农药和农业机械,从而解 决了十多个发展中国家粮食自给问题。
绿色革命应用的主要作物
水 稻
小麦
主要由国际玉米和小麦改 良中心 和国际水稻研究所 这两所机构完成对这两种作 物的改良。
国际玉米和小麦改良中心:
利用具有日本“农林10号”矮化基 因的品系,与抗锈病的墨西哥小麦进行 杂交,育成了三十多个矮秆、半矮秆品 种,其中有些品种的株高只有40 ~50 厘米,同时具有抗倒伏、抗锈病、高产 的突出优点。
国际水稻研究所:
将我国台湾省的“低脚乌尖”品种所 具有的矮秆基因,导入高产的印度尼西亚 品种“皮泰”中,培养出第一个半矮秆、 高产、耐肥、抗倒伏、穗大、粒多的奇迹 稻“国际稻8号”品种。此后,又相继培养 出“国际稻”系列良种,并在抗病害、适 应性等方面有了改进上述品种在发展中国 家迅速推广开来,并产生了巨大效益 。
植物激素与“绿色革命”
什么叫做“绿色革命”?
“绿色革命”一词,在生物学上指一种农 业技术推广。20世纪60年代某些西方发达国 家将高产谷物品种和农业技术推广到亚洲、 非洲和南美洲的部分地区,促使其粮食增 产的一项技术改革活动 。
绿色革命的产生背景
20世纪,随着殖民国家的独立和解放, 这些国家的人口以历史性的速度快速增长。 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饥饿和营养不良成 为普遍现象。特别在亚洲,一些国家日益 依赖富裕国家的食品援助。
绿色革命 分子机制

绿色革命的分子机制主要是指控制小麦产量和抗逆能力的基因的作用机制。
这些基因通过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增强植物的抗逆能力和促进光合作用等方式,提高小麦的产量和抗逆能力。
其中,小麦绿色革命基因的分子机制包括:
1. 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绿色革命基因可以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使其更加健壮,生长更快,从而提高产量。
2. 增强植物抗逆能力:绿色革命基因可以增强植物的抗逆能力,使其在恶劣环境下仍然能够正常生长和发
育。
3. 促进光合作用:绿色革命基因还可以促进光合作用,提高植物对光能的利用率,从而增加产量。
另外,小麦绿色革命蛋白Rht-B1b的磷酸化调控也是绿色革命的重要分子机制之一。
研究发现,GSK3激酶可以与Rht-B1b相互作用并介导蛋白磷酸化,进而降低小麦株高。
Rht-B1b蛋白不仅需要逃避赤霉素诱导的蛋白降解,还需要GSK3介导的磷酸化来增强其活性和稳定性,才能发挥其降低小麦株高的生物学功能。
这一研究为小麦株型遗传改良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新思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色革命(green revolution)简介狭义的绿色革命是指发生在印度的“绿色革命”。
1967—1968年,印度开始了靠先进技术提高粮食产量的“绿色革命”的第一次试验,结果粮食总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使印度农业发生了巨变。
广义的绿色革命是指在生态学和环境科学基本理论的指导下,人类适应环境,与环境协同发展、和谐共进所创造的一切文化和活动。
第一次绿色革命在绿色革命中,有两个国际研究机构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个是国际玉米和小麦改良中心,以诺贝尔和平奖金获得者N.E.勃劳格为首的小麦育种家,利用具有日本“农林10号”矮化基因的品系,与抗锈病的墨西哥小麦进行杂交,育成了三十多个矮秆、半矮秆品种,其中有些品种的株高只有40~50厘米,同时具有抗倒伏、抗锈病、高产的突出优点。
另一个是国际水稻研究所。
该所成功地将我国台湾省的“低脚乌尖”品种所具有的矮秆基因,导入高产的印度尼西亚品种“皮泰”中,培养出第一个半矮秆、高产、耐肥、抗倒伏、穗大、粒多的奇迹稻“国际稻8号”品种。
此后,又相继培养出“国际稻”系列良种,并在抗病害、适应性等方面有了改进上述品种在发展中国家迅速推广开来,并产生了巨大效益。
墨西哥从1960年推广矮秆小麦,短短3年间达到了占种植面积的35%,总产接近200万吨,比1944年提高5倍,并部分出口。
印度实施绿色革命发展战略,1966年从墨西哥引进高产小麦品种,同时增加了化肥、灌溉、农机等投入,至1980年促使粮食总产量从7 235万吨增至15 237万吨,由粮食进口国变为出口国。
菲律宾从1966年起结合水稻高产品种的推广,采取了增加投资、兴修水利等一系列措施,于1966年实现了大米自给。
尽管这类品种存在着要求肥水条件高、不适于旱地种植等问题,但绿色革命的成就是史无前例的。
在推广绿色革命的11个国家中,水稻单产80年代末比70年代初提高了63%。
在某些国家推广后其主要特征是把水稻的高秆变矮秆,另外辅助于农药和农业机械,从而解决了19个发展中国家粮食自给问题。
世界上一些国家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一般都在70%以上,像以色列这样一个极度缺水的国家,它的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90%以上。
我国的杂交水稻是第一次绿色革命时期的杰出代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生产力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加快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发展,确保我们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在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产业升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及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此后不久,就逐渐暴露了其局限性,主要是它导致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和土壤退化。
90年代初,又发现其高产谷物中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很低,用作粮食常因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不良而削弱了人们抵御传染病和从事体力劳动的能力,最终使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降低,经济的持续发展受阻。
由此有人提出了第二次绿色革命的设想,主要目的在于运用国际力量,为发展中国家培育既高产又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作物新品种。
第二次绿色革命一:起因和原由1990年世界粮食理事会第16次会议首次提出在发展中国家开展新的绿色革命,即第二次绿色革命,其发展趋向有三个方面。
1.在巩固水稻、小麦、玉米育种等第一次绿色革命成果的基础上,向农业其他领域扩展今后,国际水稻研究所将重点致力于改变植株结构、发展热带地区杂交水稻以及改进水土资源管理、提高水稻生产力的研究。
目前,该所同印度、印度尼西亚、朝鲜、马来西亚、泰国合作研究热带杂交水稻,预计5年内可推广应用。
有关国际研究中心(所)将加强高粱、谷子、木薯、香蕉等作物的研究,并向林业、渔业等领域扩展。
2.在有效利用灌溉地的同时,向旱地、低地、丘陵山地扩展旱地、低地、丘陵山地维持着20亿农业人口的生计。
鉴于第一次绿色革命仅侧重灌溉和降雨多的条件较好地区,因此新的绿色革命将更多地注意上述低潜力地区。
3.扩大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开展“基因革命”预计21世纪组织培养技术可望在马铃薯、草莓、甘蔗、苹果、葡萄、香蕉及多种花卉等作物上进一步扩大利用,并实现产业化。
花药培养除已实际应用于水稻、小麦等作物外,将在加速新品种选育中发挥更大作用。
家畜胚胎移植技术在奶牛、猪、绵羊、山羊等试验基础上,可望加速扩大实用规模,使胚胎工厂化成为现实。
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将扩大在植物与动物疫病诊断上的实际应用。
非豆科作物的生物固氮的突破,将使目前的施肥技术体系发展巨大变革。
可见,21世纪新的绿色革命将成为一场“基因革命”。
二次绿色革命的原因1.由于气候变化,环境污染,水资源下降,全球粮食产量增长速度还将放慢,而人口到2025年将达到85亿,结实要产生比现在多%50的粮食才能解决仅人口增长一项导致的食物需求问题。
尽管第一次绿色革命的成功实施,是中国,墨西哥,印度等主要发展中国家的粮食产量上升了70%,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然面临着贫困和食品短缺的威胁。
形势严峻。
2.第一次绿色革命也存在着一些障碍和负面影响瘠薄土壤的广大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无法应用第一次绿色革命成果。
由于自然条件所限,以及第一次绿色革命的种子对水,化肥,农药的以来,粮食产量在国家间,地区间,高中低产田间仍存在较大差异。
由于高产产品对化肥,农药,灌溉依赖过度,导致土壤,水系污染,病虫害的抗性增强,土壤次生盐渍化等生态和环境问题,以及生产成本上升的问题。
农村出现新的两极分化,贫困和妇女作用问题日渐突出。
第一次绿色革命成功地跨越了农民文化素质低,市场不发达和缺乏社会化服务体系等障碍,但这些问题都成为现在农业和粮食生产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障碍。
二.任务:1.解决2050年85亿人口的吃饭问题2.消除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农村的贫困。
3.促进和提高贫瘠土地的生产能力。
4.改善生态和环境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
5.促进农村时常和农村社会发展,解决妇女地位,农民素质等问题。
各国对与第二次绿色革命的不同方案1.CGIAR提出旨在帮助第三世界贫困人口脱贫,养活未来人口为主要目标,以环境保护和持续发展为前提条件,以生物技术(主要是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在育种上的应用)和信息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为主要途径,以培育超级木薯,超级水稻,特种玉米,短季抗病马铃薯,抗病小麦为代表性技术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的思路,并以付诸实践。
2.欧洲国家的代表——英国提高作物单产:培育优良的作物品种改善土地生产能力防治病虫害3.少数工业发达国家的代表——美国解决吃好问题,以开发含微量元素的保健食品为主4.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中国我国农业科学家提出了我国农业“第二次绿色革命”的战略构想,并将其目标定义为“少投入、多产出、保护环境”。
根据这一目标,我国的作物生产不仅要继续提高产量、改良品质,更重要的是要大幅度地减少农药、化肥和水资源的用量,保证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因此,要求我国作物改良应将增加品种的抗病虫性、营养高效利用、耐旱、抗逆等性状作为重要目标。
近年来,植物基因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拟南芥、水稻等模式植物已完成了全基因组测序,并已展开了大规模的功能基因组研究。
实现第二次绿色革命所涉及的抗病、抗虫、耐旱、抗逆、营养高效利用、高产、优质等均是生物学基础较复杂的性状。
我国科学家采用种质资源研究、功能基因组研究和分子技术育种相结合的途径,在上述各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
已获得了数以千计的具有各种优良性状的种质资源;通过分子标记遗传作图的方法,已鉴定、定位了数百个控制这些性状的基因位点。
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转基因方法相结合,已经培育出了抗病、抗虫和品质改良的作物新品种。
两次绿色革命的差别第一次:1.创造新品种.2.一般须要7.8年的时间.3.新一代只比旧一代稍微进步些.第二次:1.几乎是植物大‘突变’.研究人员可将任何一种基因移入作物中.2.新品种出现时间只要传统的一半.3.创造各样全新的品种.相关资料:三色革命国际学术界提出解决人类食物问题,要开展绿色、白色、蓝色“三色革命”来改造大农业。
绿色革命来历20世纪中期,一些发达国家和墨西哥、菲律宾、印度、巴基斯坦等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展利用“矮化基因”,培育和推广矮秆、耐肥、抗倒伏的高产水稻、小麦、玉米等新品种为主要内容的生产技术活动,其目标是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粮食问题。
当时有人认为这场改革活动对世界农业生产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犹如18世纪蒸汽机在欧洲所引起的产业革命一样,故称之为“绿色革命”。
但以后这场改革活动暴露出许多缺陷:技术和经济上要求高,耗资大而不易推广;污染严重,能源浪费等。
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已开始应用生物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等,改革传统的农业生产,有人把它称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主要内容有:利用生物技术提高植物的光合效率;把“固氮基因”移入农作物,使其具有固氮能力及自行供肥,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并提高土壤肥力;将两种不同农作物的基因结合,创造出一种优质新植物;计划从绿色植物中大量提炼酒精,以取代石油,解决农业自身所需要的能源等。
就第一次绿色革命而言,其实只是一种国际农业技术推广,属于改良主义性质,效果相当有限,号称“绿色革命”只是媒体报道招徕读者,吸引读者眼球的一种手法。
此外,还应注意到绿色革命并不是一次单纯的农业技术改良,同时也是当时国际冷战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际针对苏联和中国为主要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而采取的一种笼络发展中国家、构建所谓“新月形包围圈”(从日本、南朝鲜,经过中国台湾、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国,直到印度)的一种冷战策略手法,其居心颇测,作为中国人需要引起应有的警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