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

合集下载

【地理知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与再城市化——概念解析

【地理知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与再城市化——概念解析

【地理知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与再城市化——概念解析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

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一个重要线索,经过了城市化,标志着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一、城市化城市化,也叫城镇化、都市化。

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

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他们所说的城市化就是人口的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或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

经济学上从工业化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既认为城市化就是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化大生产的过程,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

一方面,工业化加快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率,工业扩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农村的落后也会不利于城市地区的发展,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标准》第208款给城市化下的定义是:“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得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二、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或称城市郊区化,简称郊区化。

这是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分散化过程。

所谓的郊区指中心城市行政边界以外的邻接地域,主要是城市化地区核心以外的城市边缘。

郊区城市化是城市郊区乡村型社会地域组织向城市型社会地域组织演变的过程。

郊区化包括三种外迁:一是人口外迁,主要是因城市中心的巨大人口压力,以及这一压力对生活环境的不利影响而引发的。

二是工业外迁,主要原因在于市中心以外有大面积的价格低廉的土地,以及能更好地与铁路、港口、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相互配置。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城市化-(教师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城市化-(教师版)

城市化(教师版)【构建知识体系】【自主梳理归纳】——课前填写落实梳理归纳一、城市化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___________、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水平衡量指标:。

3.影响:带来了的变化及生产、生活方式和等的巨大变化。

【答案】城市范围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聚落形态价值观念【注意提示】1.图表法记忆城市化标志3.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城市化一般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不同表现阶段。

郊区城市化:二战之后,若干发达国家从乡村到城市人口迁移逐渐退居次要地位,一个全新的规模庞大的城乡人口流动的逆过程开始出现。

据统计,几乎4 000万(占全美人口1/5)的美国人因变换工作及其他原因,每年至少搬家一次,而人口的主要流向是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这就是郊区城市化。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改变自然地理环境要素(1) 减少。

(2)水质、水量和发生变化。

(3)废渣影响城市。

(4)出现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

2.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包括、水污染、和噪声污染。

3.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答案】生物多样性地下水运动土地质量城市“热岛”大气污染垃圾污染【注意提示】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两个方面【课前基础练习】——学生课前基础知识检测读“九大都市圈分布图”,完成1~2题。

1.九大都市圈都具备的优势条件是( )①地形开阔、土壤肥沃、水网密集②气候适宜、取水方便③交通便利、工商业比较发达④人口自然增长快、科技水平高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读世界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人口和城市化水平对比图,完成3~4题。

3.依图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期,世界城市人口 ( )A.总数量开始出现下降趋势B.发达地区所占比重在增加C.欠发达地区所占比重在减少D.两地区所占比重基本持平【解析】由图中水平坐标可知,1975年发达地区城市人口占世界城市人口比重与欠发达地区城市人口占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大致相等,各占约50%。

郊区化与逆城市化

郊区化与逆城市化

发达国家 基本不变 减少 增加(非农业人口)
①大城市居民对环境要求 高;②发达国家乡村设施 好;③私家车多、高速公 路发达;④弹性工作时间、 家庭办公的兴起
乡村人 口数量
原因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郊区化的差异: 对应国家 外迁阶层 烂 心 发达国家 树 烂 皮 树 高收入 阶层 原因分析 1.中心城区环境恶化、治安差; 2.郊区环境优雅、舒适; 3.私家车的普及。 1.中心城区居住成本上升; 2.新建居住小区在郊区; 3.中心城区改造,原有居住 用地被商业用地或公共设施 用地置换。
郊区化 迁移方向 发生地 城市地域 结 果 城市人 口数量 中心城区 郊区
逆城市化 大城市 乡村
发展中国家大城市 扩大(郊区农-城) 增加(中心城区-郊区; 郊区农业人口-城市人口) 减少
①中心城区人口多,环境恶化 ②新建居住小区在郊区; ③市中心区改造,原居住用地 被商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置 换
郊区化与逆城市化
相同点 不同点
由于城市问题的产生而出现
是与城市化过程相伴的现象
中心城区 城市郊区 乡村或 小城镇
郊区化
逆城市化
三、郊区化
中心城区人口向郊区迁移的过程。 1、郊区化:
19世纪,郊区化在欧洲的大城市出现, 20世纪20年代席卷美国,进 2、郊区化产生的原因: 入20世纪8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也出现了郊区化现象。
1)城市中心地价上涨 2013北京每平方公里 1289常住人口 中心城区人口密度降低 2)新建住宅多建于城郊地区 3)轨道交通发展和私家车普及 3、郊区化带来的变化: 1)农村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 2)中心城区人口减少,郊区人口增加 ,城市总人口增加。
四、逆城市化
1、逆城市化: 大城市人口向周边中小城市或 乡村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迁移的过程。 逆城市化现象首先出现在20 世纪60年代的英国,70年代开始向美国

高考地理城市化专题复习知识点

高考地理城市化专题复习知识点

高考地理城市化专题复习知识点高考地理城市化专题复习知识点汇总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的服务功能: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

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一)、自然方面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

(二)社会经济方面1、农业基础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

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

(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

——大城市化趋势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① 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 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① 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城市地理学重点5

城市地理学重点5

城市地理学重点5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异同点:相同点:由于城市问题的产生而出现是与城市化过程相伴的现象不同点:郊区化(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逆城市化(大都市区人口外迁,移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再城市化(城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加上移民的影响,使得市区内人口增长)1.郊区化:在城市化近域推进过程中,同时伴随着中心城区人口的绝对下降和郊区人口的增长的现象。

包括:制造业郊区化、人口郊区化、零售业郊区化、办公郊区化2.逆城市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大都市区人口出现向非都市区转移的趋势,大都市区总人口出现绝对下降。

3.再城市化:在逆城市化发展到一定时期,由于采取都市更新等举措,非都市区人口再次出现向大都市区转移的趋势,使得大都市区总人口出现再次上升。

先后顺序: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4城市化近域推进和郊区化城市化近域推进: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集聚不经济作用产生的离心力,使得人口和经济要素出现向城市周边邻近地域扩散的现象。

郊区化对城市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影响:1、对城市发展的有利影响:郊区化疏散了大城市中心区过密的人口,使人口分布趋于合理;工业企业的外迁减轻了城市中心区的环境污染,再加上工厂外迁腾出的一部分土地用于绿化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提高了城市中心区的环境质量,改善了人居环境;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工业、仓库及住宅用地被商业、金融、贸易等收益率更高的第三产业所取代,使土地产出率提高,优化了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利用效率,使得中心区更加繁荣;郊区化带动了郊区的开发,推动了郊区社会经济与人口城市化的发展。

2、对城市发展的不利影响。

人口郊区化增加了工薪阶层的通勤距离,城市通勤流增大,交通压力增大;郊区化带来了城市交通路网状态的变化,增加了居民的出行范围与出行距离,增加了路网上的交通强度,造成中心区进出困难;由于受经济水平和交通水平的制约,我国大城市中心区人口与工业外迁的距离有限,人口与工业不愿意也不可能搬迁得很远,大量的近域迁移导致城市不断向四周蔓延,城市边缘区土地被蚕食。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世界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的差异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世界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的差异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世界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的差异一、知识讲解1.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以英国城市化进程为例)(1)从城市化进程来看,郊区城市化是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而逆城市化则出现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

(2)从距离上看,郊区城市化是居民和企业迁往郊区,逆城市化是居民及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或小城镇。

(3)从城市自身发展上看,郊区城市化使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增多,逆城市化使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

3. 城市化过程和特点类题型的分析思路(1)根据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来判断城市化速度;(2)根据城市面积、范围的变化来判断城市化速度;(3)根据不同区域类型(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判断城市化进程和特点;(4)根据产业结构特点及变化分析城市化特点;(5)根据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分析城市化特点。

二、经典高考试题1.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

读下图,回答(1)~(2)题。

(1)上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 A.20%~30% B.30%~40%C.40%~50% D.60%~70%(2)上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A.工业化程度提高B.人口增长率增大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城市人口比重的计算。

图中第一条高铁运行时间为1965年,此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是城镇化率最高的国家,该国城镇化比重为60%~70%,则其乡村人口比重为30%~40%,故选B。

第(2)题,本题考查我国城市化特点及原因。

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为最下边曲线所代表的中国。

该时段中国处于城市化加速阶段,是工业化程度提高促进城市化的结果,故选A。

答案(1)B(2)A2.下表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

一轮复习城市化PPT课件

一轮复习城市化PPT课件

31
下图为“同一降水过程形成的自然状态的洪水过程线、自然状 态的地下径流过程线、城市化后的洪水过程线和修建水库后的洪水 过程线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4..人防类治活城动市影内响涝下的形措成施的有洪水过程线有
( C( D) )
A.①兴和建③污水处理厂 B.②和B.④建设绿色屋顶
C.①加和强④道路建设
A.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加
B.居民平均通勤距离缩短
C.城市“热岛”效应增强
D.生物多样性增加
.
29
(2010·北京高考)下图为中国某平原城市城区7月地表平均温度分 布图。读图,回答第(1)~(2)题。
(1)该地区地表温度的
( C)
A.高低变化与地表起伏呈正相关
B.高值区变化是气候变暖的结果
C.低值区是河流或绿地影响的结果
考纲解读
1.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 的影响
3.地域文化对城市的 影响
1.识记: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2.应用:运用图表资料,分析
城市化的进程、特点及对地 理环境的影响。
.
5
.6Biblioteka 释疑解惑(1)城市化过程可概括为两种类型: 人口城市化,即农业人口进入城市转变为非农业人
口; 区域城市化,即城市用地扩张,周围郊区和农村区
(4)区域城镇发展过程中,在土地利用方面可能出现
的主要问题是______耕__地__减__少__、__用__地__紧__张______。
.
10
(2015安徽卷)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下图为福建省1982年和2005年交通与城市发展示意图。改革开-1放1以后,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福建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 由1982年的117.81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6 554.69亿元,城市化水平不 断提高。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世界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的差异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世界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的差异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世界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的差异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世界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的差异一、知识讲解解2.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差异(1)从城市化进程来看,郊区城市化是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而逆城市化则出现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

(2)从距离上看,郊区城市化是居民和企业迁往郊区,逆城市化是居民及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或小城镇。

(3)从城市自身发展上看,郊区城市化使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增多,逆城市化使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

3. 城市化过程和特点类题型的分析思路(1)根据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来判断城市化速度;(2)根据城市面积、范围的变化来判断城市化速度;(3)根据不同区域类型(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判断城市化进程和特点;(4)根据产业结构特点及变化分析城市化特点;(5)根据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分析城市化特点。

二、经典高考试题1.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8/ 1.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世界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的差异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

读下图,回答(1)~(2)题。

)上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1)( 40%30%~~30% B.A.20% 70%60%~50% D.C.4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2000(2)上图中~B.人口增长率增大A.工业化程度提高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逆城市化现象明显C1965本题考查城市人口比重的计算。

图中第一条高铁运行时间为第(1)题,解析该国城镇化比年,此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是城镇化率最高的国家,题,本题考查(2),故选B。

第~70%,则其乡村人口比重为30%~40%重为6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为最下边曲2010我国城市化特点及原因。

2000~是工业化程度提高促进城市该时段中国处于城市化加速阶段,线所代表的中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归纳总结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以英国城市化进程为例)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时 间
19~20世纪
20世纪50~70年代
20世纪70~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以后
表 现
人口由乡村迁往城 市,农村地域转化
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
人口由市区迁往
农村和小城镇
人口迁回市区
为城市地域

【答案】:
(1)发展中 发达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数量超过了发达国家,增长速度也较发达国家快
(2)数量不断增多,速度加快;发展中国家数量增长速度更快,未来超过百万人口的特大 城市多数集中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3)起步早,目前城市化进程速度较慢,水平较高起步晚,目前城市化进程速
度较快,水平较低
12、根据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 一、典题导入
都市区由都市核心区和都市边缘区组成。 下图为我国某超大城市都市区不同组成部分在都市 发展过程中人口的变化率图。读图完成下面各小题。
1.Ⅱ阶段都市边缘区( )
A.经济增长一直靠承接核心区工业外迁
B.人口大量涌入,用地明显紧张
C.用地向外扩张不明显
D.既有低密度的高级住宅,电有外来人口聚居社区、低级住区
2.我国东南沿海部分城市现在提前进入Ⅲ阶段,原因可能是( )
A.城乡二元体制的打破B.核心区房价的回落
C.农村土地升值空司大D.边缘区基础设施的完善
【答案】1. D2. C
【解析】
1.读图可知,根据城市化进程可判断,Ⅰ阶段为城市化、Ⅱ阶段为郊区城市化、Ⅲ阶段为逆 城市化、Ⅳ阶段为再城市化。郊区城市化过程中,人口、 商业和制造业相继从大城市中心向 郊区迁移, 城市用地明显扩大, 但因都市边缘区土地面积大, 不会造成用地明显紧张, 故A、


城市的拉力和乡村
的推力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
涨,交通拥挤
为追求更好的生
活环境
开发中心区,高 科技产业、第三 产业的发展
1、该地城市化过程的主要表现是( )
1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2城市人口增加 ③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④城市人口文化水平提高⑤劳动力从第二、三产业向第一产业转移
A.①④⑤B.②③④
读图完成3~4题。
A.城市环境质量下降B.逆城市化现象
C.一、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D.生物多样性增多
4、当前,下列国家中最可能处于城市化第Ⅲ阶段的是
A.埃及B.中国
C.德国D.印度
3、A
4、C
【解析】
3、图示城市化第Ⅱ阶段,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上升,为城市化迅速发展阶段,则由于人口和工业的迅速发展,导致城市环境质量下降。故选A项。
B、C错。郊区城市化阶段伴随着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城市中心城区以外的郊区、 乡村区域的城市化过程,故Ⅱ阶段都市边缘区既有低密度的高级住宅,也有外来人口聚居社 区、低级住区。选D。
2.Ⅲ阶段为逆城市化阶段,该阶段是少数经济高度发达、城市化趋于饱和的国家或地区,投资方向从大城市转向小城镇与乡村地区, 出现了城市人口减少、 经济衰落的现象。 我国东南沿海部分城市现在提前进入Ⅲ阶段,原因最可能是农村土地升值空间大,投资回报率更高,选C。
4、城市化第Ⅲ阶段表示城市化水平高,故为发达国家,选C项。
读下表,完成5~6题。
5、表格中的四个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6、具有甲地区城市化状况特征的国家多分布在( )
A.非洲B.欧洲
C.北美洲D.大洋洲
5、D
6、A【解析】
5、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标志。以此计算即可。
C.①③④D.①②③
2、促进图示地区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有( )①政策②科技③交通④工业
A.①③B.①②C.③④D.②④
1.D 2.C
【解析】:
第1题,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 三产业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第2题,从图中可看出,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交通运输网络化不断加强, 呈综合化趋向 交通和工业的发展带动城市规模的扩大,相应地原来城郊的部分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 考点:城市化过程及影响因素
读2025年世界城市分布示意图(预测) ,回答8~9题。
8.世界城市分布的主要特点是
A.北美洲沿海城市数量多于内陆
B.人口1000万以上沿海城市多于内陆
C.亚洲内陆城市数量少于北美洲
D.大洋洲的内陆城市数量多于沿海
9.与欧洲相比,南亚
A.城市化水平高B.城市化起步早
C.城市化速度快D.逆城市化现象显著
【解析】201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为49.68%”,东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远远高于这个平均数, 故东部地区城市人口大于农村人口。 我国的城市化应该是处在郊区城市化阶段, 目前还不可 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我国城市化水平还很低, 正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加速发展阶段。 为改 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应积极建设生态化城市。
8.B
9.C
【解析】
8、本题旨在考查世界城市分布特点及读图分析能力。读图可知,北美沿海城市数量比内陆 少,A错误;人口1000万以上城市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B正确;亚洲内陆城市数量远远 多于北美洲,C错误;大洋洲城市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D错误。
9、本题旨在考查不同区域城市化发展特点。欧洲是全世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南 亚则属于发展中地区,因此与欧洲相比,南亚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更低。
D.人口迁入率高
GDP居第14位,但城市化率较高,试分析其原因。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城市化水平
(2)加速增长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3)东部沿海地区 东部沿海地区工农业基础好,商贸发达,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
(4)C
(5)新疆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沙漠广布,农业生产以游牧为主,人口稀少,而城市大多集 中于自然条件优越的绿洲,人口密集。
材料一 我国近几年来城市化率变化图。
材料二 某年份中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市化率排名与当年部分省区人均GDP数量及排名(除
港澳台外)。
城市 化率 排名
1
2
3
4
5
6
7
8
9
10
省区

上海
北京
天津
广东
辽宁
黑龙
江吉林江苏新疆 Nhomakorabea内蒙

人均
GDP
(美元
/人)
7 330
6 410
5 340
3 630
2 830
2 100
11、读下图表,回答问题。
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口比例
(1)图甲中,虚线代表国家,实线代表国家。目前,两类国家的城市人口数量和
增长的情况是。
(2)图乙说明了世界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数量变化特点是。发展中国家人口
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数量变化特点是 。
(3)表中数据说明了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是
6、甲地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计算为35%,城市化水平较低,故判断为发展中国家,
故选A项。
考点:城市化过程及特征 下图为我国六次人口普查城市化水平变化图。读图完成第
A.2010年中国城市人口比重为60%
B.城市化进程已推进到成熟阶段
C.逆城市化现象很普遍
D.构建和谐人居环境是城市的发展趋势之一7、D
读“甲、乙、丙、丁四国城市化水平变化示意图” ,回答第10题
10、四国城市化的共同特点有
①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②非农用地不断扩大
3城市化速度趋缓
4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10、A
【解析】 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小。所以城市化的发展就是城市
人口不断增大的过程。选择A项。
2 020
3 710
1 890
2 590
人均
GPD排名
1
2
3
6
8
11
12
5
14
10
1)材料中城市化率是指,它是衡量的标志。
2)由材料一可知,我国近年来城市化水平呈趋势,其根本原因是
3)由材料二可知,我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省区大都分布在,并分析其
原因。
4)有关上海市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B.经济发展水平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