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演示实验光学部分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中的光学实验教案

高中物理中的光学实验教案

高中物理中的光学实验教案在物理学的众多分支中,光学以其直观和趣味性吸引了许多学生。

高中阶段的物理课程中,光学实验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光的基本性质的理解,还能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精神。

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一份高中物理中的光学实验教案范本,帮助教师们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光学实验。

实验名称:测定凸透镜的焦距实验目的:通过测量凸透镜的焦距,让学生掌握利用物体与光屏间距离变化的方法来确定焦点位置,进而计算出焦距。

实验器材:凸透镜、光源、光屏、刻度尺、支架等。

实验步骤:1. 将凸透镜固定在支架上,保持其主光轴垂直于光屏。

2. 将光源放置在凸透镜左侧一定距离处,调整光源和凸透镜的距离,使得光线能够透过透镜照射到光屏上形成清晰的像。

3. 缓慢移动光屏,寻找成像最清晰的位置,记录此时光屏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这个距离即为焦距。

4. 重复上述步骤,改变光源与凸透镜的距离,观察并记录不同情况下的焦距变化。

5.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凸透镜焦距的变化规律。

实验注意事项:- 确保实验过程中光屏与凸透镜的主光轴始终保持垂直。

- 移动光屏时要缓慢,以便准确找到成像最清晰的位置。

- 记录数据时要注意单位的统一,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实验讨论:通过本次实验,学生们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凸透镜对光线的折射作用,以及物体距离与成像性质之间的关系。

实验中,学生们还可以探讨如何通过改变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来调整成像的大小、清晰度和位置,这对于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光学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光学知识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

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教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希望这份高中物理光学实验教案范本能够对广大物理教师有所帮助,让光学实验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几个物理光学实验的改进与设计

几个物理光学实验的改进与设计

几个物理光学实验的改进与设计高二物理光学部分,理论性强、内容抽象。

在教学中,做好实验能提高教学效果。

这里,我们改进、设计了几个实验,供大家参考。

一、用多媒体手段观察双缝干涉条纹通常做双缝干涉演示实验有两种方法,其一是采用激光光学演示仪,使激光束透过双缝,在光屏上观察单色光的干涉条纹;其二是采用光的干涉衍射偏振演示仪,使白光或者单色光依次透过单缝、双缝,然后经观察筒来观察干涉条纹。

两种方法都必须在较暗的教室里实验,所形成的双缝干涉条纹都较小且暗淡,教室里的大部分学生,只有靠近装置才能观察到装置和条纹。

为此,我们设计了用多媒体手段观察双缝干涉条纹实验,即用视频展示台拍摄条纹,用电视机或投影机播放,取得了较好的实验和教学效果。

改进的双缝干涉演示实验所需的器材为:学生分组用双缝干涉仪的部分套件(0.2mm双缝、单缝、长圆筒、短圆筒、两个支架、红色和绿色滤光头),光具座及其插杆3支,12V5W灯泡,电源,21英寸彩色电视机(或者投影机),清晰度高于400线的视频展示台(或者摄像头),实验场所的光线不需太暗。

装置的组合方法为:在光具座上,依次通过插杆放置灯泡、装有单缝的短圆筒、装有双缝的长圆筒,长、短圆筒套接为一体。

展示台的摄像头对准长圆筒的末端,展示台的视频输出传至电视机。

装置的调整分三步。

一是调整灯泡、单缝、双缝的位置,使三者等高共线。

二是调间距,即灯泡与单缝相距10cm,长圆筒末端与摄像头间距20cm。

三是摄像头的拍摄方位与焦距调整。

应先调焦至广角,以便能在电视机屏上观察到灯泡灯光透过单、双缝后形成的亮斑的图象。

然后逐步调焦放大图像,并微调拍摄方位,使亮斑变为干涉图样,且始终居于机屏的中央,直至彩色条纹达七条以上,并且亮度较大为止。

本演示实验的优越之处有三点:①能让教室的每位学生,观察白光的双缝干涉形成的放大的清晰的彩色条纹。

②在单缝前分别套上绿色、红色滤光头,观察和比较相同物理条件下形成的绿条纹和红条纹的间距差异,红纹间距略大,直观地说明红光比绿光的波长大。

物理演示实验报告光学

物理演示实验报告光学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光学基本原理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2. 通过实验验证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光学现象。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方法。

二、实验原理光学是研究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科学。

本次实验主要涉及以下光学原理: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 光的反射: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时,部分光线返回原介质的现象。

3. 光的折射: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实验仪器:激光笔、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玻璃板、白纸、刻度尺等。

2. 实验材料:水、酒精、蜡烛、火柴等。

四、实验步骤1. 光的直线传播实验:(1)将激光笔对准一个暗室中的白纸,观察光束在白纸上的投影。

(2)移动激光笔,观察光束在白纸上的投影是否沿直线传播。

2. 光的反射实验:(1)将平面镜放置在白纸上,用激光笔照射平面镜,观察反射光线的方向。

(2)改变平面镜的倾斜角度,观察反射光线的方向变化。

3. 光的折射实验:(1)将蜡烛放在水面上,观察蜡烛在水中的像。

(2)将玻璃板放置在蜡烛与水面之间,观察蜡烛在玻璃板中的像。

(3)将凸透镜和凹透镜分别放置在蜡烛与玻璃板之间,观察蜡烛在透镜中的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光的直线传播实验:实验结果显示,激光束在白纸上的投影沿直线传播,验证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2. 光的反射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验证了光的反射原理。

3. 光的折射实验:实验结果显示,蜡烛在水中的像与实际位置存在一定偏差,蜡烛在玻璃板中的像与实际位置存在较大偏差,蜡烛在凸透镜和凹透镜中的像与实际位置存在较大偏差,验证了光的折射原理。

六、实验结论1. 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 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3. 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激光笔直射眼睛。

光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

光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

光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光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导言:光学物理是研究光的性质和行为的学科,它在现代科学和技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理解光学物理的基本原理和现象,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光学物理演示实验。

本实验报告将对实验过程、结果和结论进行详细描述和分析。

实验一:光的折射现象实验目的:观察光在不同介质中的折射现象,验证折射定律。

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透明的玻璃板和一盒水。

2. 将玻璃板放在桌子上,用水将其浸没。

3. 从不同角度用手电筒照射玻璃板,观察光线在玻璃板中的折射现象。

实验结果:当光线从空气射入玻璃板时,光线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

光线从空气射入玻璃板后向玻璃板的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实验结论:实验结果验证了折射定律,即光线在两个介质之间传播时,入射角与折射角之间的关系由折射定律决定。

折射定律表明,光线在从一个介质射入另一个介质时,会发生折射,而折射角的大小与入射角和两个介质的折射率有关。

实验二:光的干涉现象实验目的:观察光的干涉现象,验证干涉的原理。

实验步骤:1. 准备两个平行的透明玻璃板。

2. 在一块玻璃板上涂上一层薄膜,形成干涉条纹。

3. 用手电筒照射干涉条纹,观察干涉现象。

实验结果:在两块平行的透明玻璃板之间形成了一系列明暗交替的干涉条纹。

当光线通过两块玻璃板时,光的波动性导致了光的干涉现象,使得某些地方出现明亮的区域,而其他地方则较暗。

实验结论:实验结果验证了光的干涉现象,即光的波动性导致了光的干涉。

干涉现象是由于光的波动性和光的干涉条纹的构造性干涉导致的。

干涉现象在光学仪器和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干涉仪、干涉测量等。

实验三:光的衍射现象实验目的:观察光的衍射现象,验证衍射的原理。

实验步骤:1. 准备一块有小孔的板和一束单色光。

2. 将小孔板放在光线的路径上,使光通过小孔。

3. 观察光线通过小孔后的衍射现象。

实验结果:当光线通过小孔后,出现了一系列明暗交替的衍射环。

光的波动性导致了光的衍射现象,使得光线在通过小孔后发生了弯曲和扩散。

物理中学生光学原理实验

物理中学生光学原理实验

物理中学生光学原理实验光学原理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将能够理解光的传播、折射、反射等光学原理,并能够掌握相关实验操作技巧。

二、实验器材1. 光源:可用小型激光器或白炽灯代替。

2.凸透镜和凹透镜各一枚。

3.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支架各一件。

4. 平面镜1块。

5. 实验纸1张。

6. 尺子1把。

7. 透镜架1件。

8. 白纸若干张。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1. 折射实验(1) 将光源置于实验架上,点亮光源,并将凸透镜固定在透镜架上。

(2) 将实验纸固定到实验台上,用尺子在实验纸上连续画出一组平行直线。

(3) 将凸透镜固定在实验纸上方,移动凸透镜,观察光线通过凸透镜后是否会产生折射现象,并观察折射光线与平行直线的相对位置关系。

(4) 尝试改变凸透镜与实验纸的距离,观察折射角的变化情况。

2. 反射实验(1) 将平面镜放置在实验台上,并固定好。

(2) 将光源置于实验架上,点亮光源。

(3) 将实验纸固定在实验台上,用尺子在实验纸上连续画出一组平行直线。

(4) 将实验纸放置在平面镜前方一段距离处,观察光线在平面镜上的反射情况,并观察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

3. 成像实验(1) 将凸透镜和凹透镜放置在实验架上,并调整其位置使之稳定。

(2) 将白纸置于透镜架的射线方向上方。

(3) 点亮光源,观察在不同位置放置物体时,透镜上形成的图像的变化情况。

(4) 记录下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以及成像距离,并观察其数值关系。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1. 折射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观察,可发现光线在凸透镜表面折射时,其折射光线与平行直线呈现一定的偏移关系,偏移的方向与凸透镜的形状有关。

当凸透镜越靠近实验纸时,折射角度也会越大。

2. 反射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观察,可发现光线在平面镜上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且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呈现对称关系。

3. 成像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观察,可发现在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下,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以及成像距离存在一定的数值关系,具体数值关系可以通过实验数据进行计算。

2021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小专题一光学实验新版新人教版

2021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小专题一光学实验新版新人教版

2021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小专题一光学实验新版新人教版01专题概述光学实验主要包括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探究光的折射规律.1.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往往考查验证三线共面、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入射角变化时反射角的变化规律总结、光路可逆性的验证等.解答时从实验器材的特点入手,通过折纸板的翻折验证出三线共面、根据两角的大小关系得出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2.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要理解几个关键点:一是等效替代法的应用.实验中,用玻璃板而不用平面镜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实验中为了确定像的位置和比较像与物体大小的关系,取的是完全相同的蜡烛来探究,这样使得一个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种方法在物理学中称为“等效替代法”.二是实验需要多次重复进行,目的是更好地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3.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实验,往往考查两角的识别、两角的大小关系、实验数据的分析、光路可逆性的验证等.解答时以实验现象为切入点,以实验数据为关键点得出所需验证的结论.02专题训练类型1探究光的反射定律1.如图所示,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块纸板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1)实验时让光贴着纸板入射是为了________.(2)如果纸板没有与平面镜垂直放置,当光贴着纸板沿AO入射时,________(填“能”或“不能”)在纸板上看到反射光.(3)为了便于测量和研究,需要把光路记录在纸板上,你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为了得到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关系的普遍规律,应当怎么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另一同学将呈现反射光线的右半边活动板沿中线向后折,活动板上________(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沿BO射到O点,反射光将沿图中的________方向射出,这说明了反射现象中________.2.(山西中考)如图是小明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在平面镜上放置一块硬纸板,纸板由可以绕ON转折的E、F两部分组成.(1)要使入射光和其反射光的径迹同时在纸板上出现,你认为纸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填“垂直”或“不垂直”).实验时,在纸板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径迹,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________反射.(2)小明让一束光沿AO贴着纸板E射到平面镜上,在纸板F上会看到反射光OB的径迹.三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实验所测得数据如表所示.他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的结论和其他同学的结论并不一致.请你分析小明测量实验数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次数入射角反射角1 20°70°2 30°60°3 50°40°(3)三次实验中,总能在纸板上观察到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径迹.由此小明得出结论:“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请你评估小明的做法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类型2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3.(泰州中考)小华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棋子A和棋子B,在水平桌面上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装置如图.(1)无论怎样在桌面上移动棋子B,都无法使它与棋子A的像完全重合.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排除问题后,移动棋子B,使它与棋子A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做的目的除了能确定棋子A经平面镜所成像的位置,同时还能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关系.(2)用铅笔画出平面镜及棋子A和棋子B的位置,并画出棋子A和棋子B位置的连线,经测量发现:两棋子的连线与镜面________,两棋子到镜面的距离相等.(3)移去棋子B,将一张白卡片竖直放在棋子B所在的位置,观察到白卡片上没有棋子A的像,说明棋子A经平面镜所成的是________像.(4)用木板紧贴玻璃板背面,挡住玻璃板后的光,人眼在玻璃板前________(填“能”或“不能”)看见棋子A 的像.4.(广东中考)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如图1所示.(1)现有厚度分别为 5 mm和 2 mm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________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便于研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3)若白纸上每方格长度是5 cm,将点燃的蜡烛由A点移至B点,此时它与移动后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的距离是________cm,无论用光屏在玻璃板后面如何移动,在光屏上都________(填“能”或“不能”)成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________像.(4)如图2甲所示是从平面镜中看到墙上的时钟的像,请在乙图上画出时钟的实际时间.5.(长沙中考)小红为小鹏表演了一个“水火相融”的小魔术,她先用一块透明的薄玻璃板将桌子分割成甲、乙两个区域后,再用一块不透明的挡板将乙区域分割成两部分.小红在甲区域内放置了一个盛满水的烧杯,且里面浸没着一支蜡烛A,并在乙区域挡板后的指定位置放置蜡烛B.准备就绪后,小红请小鹏坐在乙区域一侧的某点P(如图所示),并迅速将乙区域已准备好的蜡烛B点燃,在小红一只手麻利地在小鹏眼前绕过的同时,另一只手悄悄地将挡板拉开一个缝隙MN.当小鹏沿着小红的手指望向蜡烛A时,奇迹出现了:蜡烛A竟然在水中燃烧了!(1)若实验中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到薄玻璃板的垂直距离分别为s1和s2,则s1________s2(填“>”“<”或“=”).(2)小鹏之所以能看到“水火相融”的奇迹,是因为他看到的燃烧的蜡烛是蜡烛B通过薄玻璃板所成的等大、________的________像.类型3探究光的折射规律6.(云南中考)某小组选用了图甲中光源、水、水槽、可折转的光屏(带刻度)等器材,用于完成探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折射规律”.(1)使用可折转的光屏,是为了观察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是否在____________.(2)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入射点为O点,不断改变入射角,读出刻度盘上对应的折射角,将实验结果画在图丙中,其中1和1′、2和2′…4和4′分别表示各次入射光线和对应的折射光线的位置.由此可得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________,且折射角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入射角;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时,折射角等于________度.7.在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和油时,哪种液体对光的偏折本领较大”的实验中,小明提出如下实验方案:先让一束入射光从空气直接斜射入透明的空水槽中,记录下光斑位置(如图甲所示);接着分别倒入水和油,记录对应的光斑位置,再通过分析就可得到实验结论.经讨论,同学们认为这一方案是可行的,于是进行了探究实验.(1)要实现探究目标,他们应选择下图中的________(填字母序号)两图的实验.(2)由(1)中A、D两图的实验________(填“能”或“不能”)得出结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某小组同学正确实验后,所记录的三次光斑的相对位置如图乙所示,经分析可知: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和油时,________对光的偏折本领较大.参考答案小专题(一) 光学实验1.(1)显示光路(2)不能(3)用笔在纸板上沿着光路将其描画下来(4)改变入射角多次进行实验(5)不能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6)OA 光路可逆 2.(1)垂直漫(2)把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当成了反射角(3)不合理.应将纸板F沿法线方向折转,再次观察纸板上是否还能看到反射光 3.(1)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放置像与物的大小(2)垂直(3)虚(4)能 4.(1)2 防止厚玻璃板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2)便于观察和确定像的位置(3)20 不能虚(4)5.(1)=(2)正立虚 6.(1)同一平面内(2)增大小于0 7.(1)B、D (2)不能没有控制液面的高度相同(3)油#Z26694 6846 框38749 975D 靝 37856 93E0 鏠24908 614C 慌22675 5893 墓23484 5BBC 宼35008 88C0 裀N27502 6B6E 歮U^21336 5358 単。

简单而有趣的光学实验初中二年级物理教案

简单而有趣的光学实验初中二年级物理教案

简单而有趣的光学实验初中二年级物理教案导语:光学实验是物理学习中重要的一环,通过实际操作来观察、分析光的行为与性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光学原理。

本篇文章将为您介绍一些简单而有趣的光学实验,帮助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深入了解光的基本特性。

实验一:折射的实验实验目的:观察光在不同介质中的折射现象,了解光的折射规律。

实验材料:直尺、水杯、铅笔、橡皮。

实验步骤:1. 将直尺平放在桌上,放置一只装满水的水杯在直尺起点位置。

2. 以直尺边缘和水杯边缘之间为界限,放置一支笔。

3. 观察水杯中笔的形状和位置。

4. 将笔放入水中,观察笔在水中的形状和位置。

实验原理:当光由一种介质射入到另一种介质中时,光线会发生折射现象。

光在从空气到水中的折射时,会发生折射角的改变,导致看起来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实验二:反射的实验实验目的:观察光在镜面上的反射现象,了解光的反射规律。

实验材料:平面镜、刷子、纸板。

实验步骤:1. 将平面镜竖直地放置在桌上。

2. 将纸板放在平面镜前方并固定。

3. 用一把刷子照着平面镜,观察刷子在镜子上的影像。

实验原理:光在遇到光滑的表面时会发生反射。

平面镜能够保持光线的平行性,并且按照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规律进行反射。

实验三:色散的实验实验目的:观察光在经过三棱镜的时候发生色散的现象,了解光的组成成分。

实验材料:三棱镜、手电筒。

实验步骤:1. 打开手电筒的开关,对着三棱镜射出光线。

2. 观察从三棱镜射出的光线在墙上形成的彩虹。

3. 移动手电筒的位置,观察彩虹的变化。

实验原理:光线经过三棱镜后会发生折射和反射,并且根据不同波长的光发生不同程度的色散,从而产生彩虹。

实验四:凸透镜的实验实验目的:观察凸透镜对光线的折射和成像。

实验材料:凸透镜、纸板、直尺。

实验步骤:1. 将纸板竖直放置在桌上,并在纸板上画一条标尺。

2. 将凸透镜放在标尺上,并调整凸透镜的位置,使得光线正好通过透镜。

3. 观察通过凸透镜的光线在纸板上形成的成像。

高中物理光学实验

高中物理光学实验

高中物理光学实验第一篇:高中物理光学实验光学实验一、测定玻璃砖的折射率【实验目的】:测定玻璃的折射率。

【实验原理】:用插针法确定光路,找出和入射线相应的折射线;用量角器测出入射角i和折射角r;根据折射定律计算出玻璃的折射率n=sini。

sinr【实验器材】:玻璃砖、白纸三张、木板、大头针四枚、图钉四枚、量角器、三角板(或直尺)、铅笔。

【实验步骤】:①把白纸用图钉钉在木板上。

②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aa'作为界面,画一条线段AO作为入射光线,并过O点画出界面aa'的法线NN',如图所示。

③把长方形的玻璃砖放在白纸上,使它的一个长边跟aa'对齐,并画出玻璃砖的另一个长边bb'。

④在AO线段上竖直地插上两枚大头针P1和P2。

⑤在玻璃砖的bb'一侧竖直地插上大头针P3,用眼睛观察调整视线,要使P3能同时挡住P1和P2的像。

⑥同样地在玻璃砖的bb'一侧再竖直地插上大头针P4,使P4能挡住P3本身和P1与P2的像。

⑦记下P3和P4的位置,移去玻璃砖和大头针,过P3和P4引直线O'B与bb'交于O'点,连接O与O',OO'就是玻璃砖内的折射光线的方向,入射角i=∠AON,折射角r=∠O'ON'。

⑧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i和折射角r的度数。

⑨从三角函数表中查出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正弦值,记入自己设计的表格里。

⑩用上面的方法分别求出入射角是30°,45°,60°时的折射角,查出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正弦值,把这些数据记在表格里。

【数据处理】算出不同入射角时【注意事项】:1.玻璃砖应选用厚度、宽度较大的.2.大头针要插得竖直,且间隔要大些.3.入射角不宜过大或过小,一般在15°~75°之间.4.玻璃砖的折射面要画准,不能用玻璃砖界面代替直尺画界线.5.实验过程中,玻璃砖和白纸的相对位置不能改变.【误差及分析】:①入射光线、出射光线确定的准确性,要求入射侧、出射侧所插两枚大头针间距宜大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的反射
学 物

• •

凸凹平

面面面

镜镜镜 成成成 像像像
实 验
(请按键选择)
(光学部分
课件登记卡 结束放映
平面镜成像
S
C
ir A
B
物体通过平面镜 在镜的另一侧 成等大,正立的像。
S’
主页 下一页
凹面镜成像
O
F
C
球心外侧的物体经凹面镜 在焦点与球心之间成
甲 缩小,倒立实像。
O
F
C
焦点与球心之间的物体经
乙 凹面镜在球心外侧成 放大,倒立的实像。
O
F
C
焦点以内的物体经凹面镜
在凹面镜另一侧成
丙 放大,正立的虚像。
C : 凹面镜球心; F :凹面镜的焦点; OC:凹面镜的主轴;OF:凹面镜的焦距;主页 下一页
凸面镜成像
C FO
物体经凸面镜 在凸面镜另一侧成 缩小,正立的虚像。 主页 结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