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流行趋势及当前防治对策

合集下载

艾滋病流行现状与预防策略

艾滋病流行现状与预防策略

参考内容三
基本内容
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病毒性感染,主要传播途 径包括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艾滋病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具有极大的 危害,因此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显得尤为重要。本次演示将探讨我国艾滋病流行现 状及预防策略。
一、我国艾滋病流行现状
据统计,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数量已超过100万,成为全球艾滋病疫情较 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艾滋病疫情地区分布广泛,感染者以青壮年为主,性传播成 为最主要传播途径。此外,我国艾滋病病毒传播还呈现出农村地区发病率上升、 女性感染者比例上升、感染者老龄化等趋势。
艾滋病的流行现状呈现出以下特点:
1、感染人数持续增加:尽管全球在减少艾滋病感染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 但感染人数仍在持续增加。新感染HIV的人数每年约为230万,且大多数感染发生 在非洲、东南亚等欠发达地区。
2、青年人感染比例高:在许多国家,青年人(15-49岁)的艾滋病感染率已 超过10%。这一现象主要与性传播途径的广泛使用、不良的性行为习惯以及缺乏 预防意识有关。
5、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艾滋病防治合作与交流,借鉴国际先进 经验和做法,提高我国艾滋病防治水平。同时,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支持 和经验分享,共同推动全球艾滋病防治事业的发展。
三、结论
我国艾滋病流行现状严峻,但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控制传播途径、提高生活 质量、加强监测与防控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 艾滋病的传播和扩散。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和个人都应积极参与到艾滋病防治工 作中来,共同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3、社会参与:鼓励全社会参与 艾滋病防治工作
1、发病趋势:虽然在许多国家艾滋病的发病率仍在上升,但一些干预措施 的有效实施已经使得部分地区的发病率开始稳定或下降。

青年学生艾滋病的流行趋势与防控对策

青年学生艾滋病的流行趋势与防控对策

青年学生艾滋病的流行趋势与防控对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知识的普及,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逐渐增加,但艾滋病在青年学生中的流行趋势仍然令人担忧。

本文将从流行趋势和防控对策两个方面探讨青年学生艾滋病相关问题。

一、艾滋病的流行趋势1.青年学生艾滋病患者数量的增加随着青年学生性行为的活跃,艾滋病在这一群体中的感染率也呈现上升趋势。

尤其是在性教育缺乏的地区,青年学生对艾滋病的预防意识薄弱,易受感染。

2.青年学生感染途径的多样化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很多,包括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

青年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感染途径也相对较多,如未使用安全套进行性行为、共用针具以及非性传播渠道等,容易导致艾滋病的传播。

3.艾滋病谣言的传播艾滋病谣言的广泛传播对于青年学生的防控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谣言使得青年学生对艾滋病产生错误的认识,不正确的信息可能导致青年学生对艾滋病的危害忽视或产生恐慌。

二、青年学生艾滋病的防控对策1.加强性教育与知识普及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性教育,提高他们对于艾滋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应重点强调正确使用安全套的重要性,以及勤洗手、拒绝共用针具等艾滋病感染预防的基本常识。

2.推行艾滋病病毒检测与咨询服务学校可以提供艾滋病病毒检测与咨询服务,鼓励学生及时进行艾滋病的检测,及时了解自身健康状况。

同时,学校也应提供相关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解答对艾滋病的疑问,预防艾滋病谣言的传播。

3.建立艾滋病宣传平台利用互联网平台、校园宣传媒体等途径,加大对青年学生的艾滋病宣传力度。

可以通过制作宣传海报、设立宣传展览、开展主题讲座等方式,提高青年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4.鼓励艾滋病相关自愿者服务在学校成立艾滋病相关的志愿者组织,例如宣传团队、咨询团队等,鼓励青年学生主动参与其中,通过志愿者活动向其他学生宣传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提高防控意识。

5.加强青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压力和心理问题是青年学生易感染艾滋病的隐患之一。

学校应加强对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处理情感问题,增强其抵抗疾病的能力。

艾滋病在农村地区的流行与应对策略

艾滋病在农村地区的流行与应对策略

艾滋病在农村地区的流行与应对策略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简称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简称HIV)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

虽然AIDS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但在农村地区的流行程度却与城市地区有所不同。

本文将探讨艾滋病在农村地区的流行情况,并分析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农村地区艾滋病的流行现状1.1 农村地区传播途径与城市地区相比,农村地区的艾滋病传播途径存在一些特殊性。

农村地区人口流动性相对较低,主要传播途径为性传播和输血/血制品。

此外,毒品滥用、卫生条件落后和科普教育不足等问题也是导致农村地区艾滋病传播的重要原因。

1.2 流行趋势虽然农村地区的艾滋病疫情相对较为隐蔽,但近年来的调查研究发现,农村地区的艾滋病患者数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

传播途径主要集中在注射吸毒、商业性行为以及通过血液传播等途径。

同时,性传播在农村地区也日益成为艾滋病传播的主要因素,其中农村男同性恋群体艾滋病感染率较高。

二、农村地区应对艾滋病的策略为了应对农村地区艾滋病的流行,相关部门应采取以下措施:2.1 宣传教育加强对农村地区的艾滋病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的艾滋病认知水平。

应通过多种媒介,如广播、电视、传单等,向农村居民普及艾滋病的病因、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相关知识,以增强他们对艾滋病的风险意识。

2.2 艾滋病病毒检测与治疗建立农村地区艾滋病病毒检测与治疗的机构。

这些机构应提供艾滋病的检测服务,以及艾滋病病毒阻断治疗等相应服务。

同时,要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艾滋病的认识和服务水平。

2.3 制定政策与法规加强农村地区艾滋病防治的政策与法规制定。

相关部门应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强对农村地区艾滋病防治的资金投入,提高对农村地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

2.4 加强社区组织与支持建立艾滋病防治的社区组织和支持网络。

艾滋病流行趋势与个人预防措施ppt课件

艾滋病流行趋势与个人预防措施ppt课件
社会应该倡导平等、尊重和包容的态度,消除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歧视和偏见,为他 们提供平等的机会和权益保障。
关爱与支持艾滋病人
家庭和社会应该为艾滋病感染者提供 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积极面对疾病和生活。
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艾滋病 感染者的认知和理解,减少对他们的 歧视和排斥。
医疗机构和志愿者组织可以为艾滋病 感染者提供医疗援助、心理辅导和社 会援助等方面的支持。
积极参与预防艾滋病的社会公益活动
积极参与预防艾滋病的社会公益 活动,如宣传教育、志愿服务和 募捐等,为遏制艾滋病的传播做
出贡献。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了解艾滋病 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采取正 确的性行为和注射方式等措施,
降低感染风险。
在生活中关注艾滋病人的权益和 福祉,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 助和支持,共同营造一个关爱和 支持艾滋病感染者的社会氛围。

展望未来预防艾滋病的方向与措施
研发新型药物和治疗方案
继续投入研发新型抗艾滋病药物和疗 法,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副作用。
创新预防措施
探索新的预防手段,如开发更有效的 疫苗、推广新型避孕方法等,以降低 感染风险。
强化国际合作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艾滋病这一 全球性挑战,分享最佳实践和经验。
提高公众意识
流动人口、青少年等 群体成为艾滋病防治 的重点人群。
艾滋病流行趋势分析
随着全球化和人口流动的增加 ,艾滋病传播范围更广,防控 难度加大。
新的传播途径如网络性传播逐 渐增多,给防控工作带来新的 挑战。
未来艾滋病防治工作需要进一 步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 球性挑战。
03
个人预防措施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艾滋病流行趋势与个人预防 措施ppt课件

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和防治策略讲解

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和防治策略讲解

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和防治策略讲解艾滋病是一种由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全球范围内都存在艾滋病的流行。

我国作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艾滋病防控的严峻挑战。

本文将对我国艾滋病的流行形势进行解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策略。

一、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我国艾滋病的流行形势较为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患病人数逐年增加:自1985年我国第一个艾滋病患者被发现以来,我国的艾滋病患者数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根据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我国累计报告艾滋病感染者超过100万人,其中活跃感染者约60万人。

2. 传播途径多样化: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在我国,性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占到了艾滋病感染的85%以上。

此外,吸毒人群通过共用注射器等方式的血液传播,以及母婴垂直传播也是重要的感染途径。

3. 感染人群特点复杂:艾滋病感染人群不再局限于高危人群,也出现了普通人群感染的情况。

根据数据显示,我国艾滋病患者中,男性占到了近八成,其中包括男男性行为者、吸毒人群以及性伴侣多的人群。

此外,年龄层次趋于年轻化,青少年和青年人成为新的高发人群。

二、我国艾滋病防治策略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离实现零感染的目标有一定的距离。

为了改善我国的艾滋病流行形势,应采取如下防治策略:1. 加强宣传教育:加大艾滋病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艾滋病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活动,向高危人群传递正确的防治知识,引导他们遵守安全性行为,减少艾滋病的传播。

2. 提升病毒检测与治疗水平:加强艾滋病病毒的检测和筛查,及时发现感染者并提供合理的治疗方案。

同时,推广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和预防母婴传播等有效方法,降低感染者的病死率和传染率。

3. 持续推进吸毒人群 harm 缓解:加强对吸毒人群的宣传教育和戒毒安排,推行替代治疗、康复和社区戒毒等措施,减少因共用注射器等方式引起的血液传播。

艾滋病流行趋势及预防策略和措施

艾滋病流行趋势及预防策略和措施

艾滋病的基本知识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疾病。HIV主要通过性接触、血 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三种途径传播。性接触是当前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全球 约有56%的感染者是通过性接触传播感染的。血液传播主要包括输入被HIV污染的 血液或血液制品,以及共用注射器等行为。母婴传播是指在怀孕、分娩和哺乳过 程中,母亲将HIV传给胎儿或新生儿。
总的来说,艾滋病防控策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为了有效控制艾滋 病的传播,我们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和开发新的防控策略,同时也需要加强社会各 界的参与和支持。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打赢这场抗击艾滋病的战役。
艾滋病是全球范围内的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预防与控制策略在遏制艾滋 病的流行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次演示将介绍艾滋病流行的现状、预防策 略、控制策略以及现状与进展,最后总结预防与控制策略的重要性。
艾滋病现状
艾滋病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传染病,2021年全球新增感染者约150万人。 在很多国家,艾滋病已经成为最常见的死因之一。目前,大部分艾滋病患者需要 终身治疗,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预防策略
1、宣传教育:加强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治意识和能力。 例如,在高校开设艾滋病防治课程,加强对青少年的宣传教育。
国内外艾滋病流行形势和预防与控制成就进行了综述。国外方面,全球艾滋 病感染者数量仍然呈上升趋势,但在一些发达国家,由于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加强, 艾滋病感染者数量逐渐趋于稳定。国内方面,我国艾滋病感染者数量呈逐年上升 趋势,但上升速度逐渐减缓。
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较为严峻,但政府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防控。新 发感染人数逐渐减少,治疗现状逐步改善,宣传教育力度不断加强。此外,随着 科技进步,新型治疗方法和药物的应用也为艾滋病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持。

艾滋病的流行概况、危害与预防

艾滋病的流行概况、危害与预防
家庭关系
家庭成员可能会因为感染者的身份而面临歧视和压力,导致家庭关系紧张甚至 破裂。
对社会的危害
社会负担
随着艾滋病患者数量的增加,社会需 要承担的医疗、护理和福利等方面的 负担也会加重。
公共卫生问题
艾滋病会破坏人体免疫系统,使患者 成为各种疾病的易感人群,增加了疾 病传播的风险,对公共卫生造成威胁 。
全球范围内,艾滋病已成为一项严重 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估计,全球有约 3700万人感染HIV,其中2300万人正 在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中国艾滋病流行情况
中国艾滋病疫情总体呈低流行态势, 但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据估计,中 国有约100万艾滋病感染者,其中约 75%是通过性传播感染。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 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加强宣传 教育、监测检测、预防干预和医疗服 务等,努力控制艾滋病疫情的蔓延。
05
艾滋病的预防与控制策略
政府层面的防控策略
加强宣传教育
政府应广泛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教 育活动,提高公众对艾滋病的认识和 预防意识。
制定法律法规
制定和实施相关法律法规,禁止传播 艾滋病病毒和歧视艾滋病患者,保障 他们的合法权益。
提供免费检测和医疗救助
政府应提供免费的艾滋病检测和医疗 救助服务,确保患者得到及时诊断和 治疗。
善的社会环境。
加强健康教育
提高自我保健意识,了解艾滋 病的预防知识和方法,加强个
人防护措施。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艾滋病的检测与治疗
艾滋病检测
艾滋病检测方法
目前常用的艾滋病检测方法包括抗体检测和抗原检测。抗 体检测主要检测血液中的艾滋病病毒抗体,而抗原检测则 直接检测血液中的艾滋病病毒核心抗原。

青年学生艾滋病的流行趋势与防控对策

青年学生艾滋病的流行趋势与防控对策

青年学生艾滋病的流行趋势与防控对策一、本文概述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DS)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严重传染病,自上世纪80年代初首次被确认以来,全球范围内均面临着艾滋病疫情的严峻挑战。

青年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未来。

近年来,青年学生艾滋病的流行趋势逐渐显现,防控工作刻不容缓。

本文旨在分析青年学生艾滋病的流行趋势,探讨防控对策,以期为我国青年学生的健康保驾护航。

我们将回顾国内外青年学生艾滋病的疫情现状,了解其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

通过对相关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探讨青年学生艾滋病流行趋势的特点及其背后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提出针对性的防控对策,包括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检测覆盖率、完善治疗体系等方面。

本文还将就防控对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以期为未来青年学生艾滋病的防控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青年学生艾滋病问题的广泛关注,共同构建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为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二、青年学生艾滋病的流行现状近年来,青年学生群体中的艾滋病流行趋势呈现出令人担忧的态势。

根据国内外多项研究显示,青年学生已成为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高风险人群之一。

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在我国,青年学生艾滋病的流行趋势呈现出年轻化、高学历化的特点。

高校作为青年学生聚集的场所,其艾滋病防控形势尤为严峻。

由于缺乏足够的防艾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部分学生在性行为中不采取安全措施,从而增加了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青年学生接触性信息的渠道增多,也容易导致不安全性行为的发生。

除了性行为传播外,青年学生中还存在其他传播途径的艾滋病感染风险。

例如,部分学生通过非法渠道使用毒品,注射毒品时共用针头,从而增加了血液传播的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命科学概论课程论文班级:植保(药)13-1教师:周宇爝学生:钟显文学号:20136756目录我国艾滋病流行趋势及当前防治对策.................. - 2 - 一艾滋病的概述................................ - 3 - (一)、什么是艾滋病......................... - 3 -(二)、艾滋病的发病特征..................... - 4 - 二艾滋病的传播................................ - 5 - (一)、性传播............................... - 5 -(二)、体液传播............................. - 6 -(三)、母婴传播............................. - 6 - 三中国艾滋病的规律............................ - 7 - (一)、中国艾滋病流行趋势................... - 7 -(二)、艾滋病的高危人群..................... - 7 - 四艾滋病的防控................................ - 9 - 五针对艾滋病的自我观点....................... - 10 -我国艾滋病流行趋势及当前防治对策姓名:钟显文学号:20136756 专业:植保(药)13-1摘要: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简称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简称HIV)感染所导致的一种病死率极高的慢性传染病,正在全球肆虐;艾滋病在1985年传入中国,经历输入散发期、局部流行期和广泛流行期,国内各个省市都报告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3种传播途径(经以血液传播、经性接触传播及母婴传播)均已存在;艾滋病疫情目前正处于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蔓延的临界点。

为了更好地了解艾滋病的防控措施,我们通过大量的查阅文献,统计分析我国艾滋病的流行趋势,发现艾滋病的易感人群,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的面对及防治艾滋病。

关键词:艾滋病,传染途径,防控措施,流行趋势自1981年发现AIDS至今,HIV已在全球感染了6000多万例,并造成2500万人死亡。

目前AIDS是全球15—59岁人群的首位致死原因,严重影响了高发地区的人均寿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已成为全球严重公共卫生问题。

最近联合国AIDS规划署(UNAIDS)报告显示,目前全球现存HIV感染者约3950万,2006年全球有430万新感染病例,290万人死于AIDS。

我国AIDS流行形势亦十分严峻,据专家估计,如不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在未来几年内,中国的HIV感染人数将突破1000万人。

其中,截止2014年10月,报告现存活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已达49.7万例,死亡15.4万例。

AIDS主要通过血液、性和母婴垂直传播,目前尚无法治愈,也无有效疫苗。

近年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AIDS防治工作,针对AIDS防治关键环节采取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开展了大量综合预防、治疗、关怀和支持工作,中国的AIDS防治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抗击艾滋的关键时期,我们通过了解艾滋病的发病特征及防控措施,让更多的人正确面对艾滋病,主动抗击艾滋病。

一艾滋病的概述(一)、什么是艾滋病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

HIV主要攻击人体的辅助T淋巴细胞系统,瓦解人体的防御系统,一旦侵入机体细胞,病毒将会和细胞整合在一起终生难以消除。

在感染初期,一般不会表现出相应症状,但HIV选择性的侵犯带有CD4分子的细胞,主要有T4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

入侵后,病毒就会进入潜伏期,人体感染HIV后需经过0.5~20年,平均7~10年的时间才能发展到艾滋病期。

其潜伏期长短与感染病毒的数量、型别,感染途径,机体免疫状况,营养条件及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

未发病者有的可长期甚至终生隐匿,成为艾滋病携带者。

在感病晚期,部分HIV感染者表现出症状,这个阶段一般称为艾滋病,这个阶段往往是复杂的肺部感染,如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和一种严重的癌症叫做卡波西肉瘤或其他病的感染,在这个时期,由于人体防御系统的崩溃,即使是一点极小的伤害,没有防御系统的积极防御,也足以让人致命。

所以,艾滋病本身不会使人致死,而是使人体防御系统瓦解,进而让人体对其他伤害毫无防御能力。

在体内,HIV有较高的活性。

在人体外生存能力极差,不耐高温,抵抗力较低,离开人体不易生存,常温下,在体外的血液中只可生存数小时,对热敏感,在56℃条件下30分钟即失去活性,且病毒在离开体外的瞬间失去传染性;不加稳定剂时,病毒在-70℃冰冻下失去活性;对消毒剂和去污剂亦敏感,0.2%次氯酸钠、0.1%漂白粉、70%乙醇、35%异丙醇、50%乙醚、0.3%H2O2、 0.5%来苏尔处理5分钟能灭活病毒;对紫外线、γ射线有较强抵抗力。

国际卫生组织推荐对艾滋病病毒灭活加热100℃持续20分钟,效果较理想。

艾滋病首次被确认为一种新的疾病是在1981年,当时认为是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和肺结核在年轻的同性恋男人之间发生的结果。

很快的原因被确认为一种新的逆转录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

这种疾病的特点是CD4淋巴细胞被病毒杀死。

这种疾病经历了几年的发展,但并没有专门杀死HIV的药物。

患病率最高的是在非洲,特别是南部非洲。

尽管现在艾滋病的治疗与高活性抗逆转录病毒疗法已成功的开发,但疫苗尚未成功研制出来。

这种HIV-1和HIV-2据信是起源于20世纪初在非洲的灵长类动物身上,HIV-1似乎起源于南部喀麦隆,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猴免疫缺陷病毒感染野生黑猩猩中特有亚种的黑猩猩(pantroglodytestroglodytes)。

最近的亲属是HIV-2病毒,发现于东半球的一种猴子,生活在西非海滨(南塞内加尔)且病毒可能组合了这两种不同的基因,表现出强的致病性。

有证据表明,人类在早期大量的参与捕猎活动,也有大量的猎物购买商,这也为这种病毒的传播提供了一条通道。

而且,这种病毒的致病方式,通常是抑制人体免疫系统的方式。

有人认为病毒的传播从个体到个体的相继是必要的,以便有足够的时间来发生基因的改变。

此外,由于其相对较低的传输速率,20世纪以前,病毒只能散布在部分区域,20世纪后,由于世界贸易的大量进行,艾滋病被带到了世界各地。

(二)、艾滋病的发病特征HIV感染初期会出现的症状为发烧、头晕、无力、咽痛、关节疼痛、皮疹、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等类似"感冒"的症状,有些人还可发生腹泻。

出现这些症状的主要原因是,在病毒入侵初期,人体的T淋巴细胞检测到外来物的入侵,T淋巴细胞会积极地反抗,大量增殖,吞噬病毒,与普通的病原物不同的是,在HIV 与T淋巴细胞接触后并不会被淋巴细胞吞噬消化,而寄生于淋巴细胞内。

在淋巴细胞与病毒的互作过程中,人体表现出以下部分症状:1、一般性症状持续低烧、虚弱、盗汗、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体重下降在三个月之内可达10%以上,最多可降低40%,病人消瘦特别明显。

2、呼吸道症状长期咳嗽、胸痛、呼吸困难、严重时痰中带血。

3、消化道症状食欲下降、厌食、恶心、呕吐、腹泻、严重时可便血。

通常用于治疗消化道感染的药物对这种腹泻无效。

4、神经系统症状头晕、头痛、反应迟钝、智力减退、精神异常、抽风、偏瘫、痴呆等。

5、皮肤和粘膜损害弥漫性丘疹、带状疱疹、口腔和咽部粘膜炎症及溃烂。

6、肿瘤可出现多种恶性肿瘤,位于体表的卡波希氏肉瘤可见红色或紫红色的斑疹、丘疹和浸润性肿块。

图1.T细胞与HIV病毒数量的相对变化这些症状大都在持续1-2周后消失,很容易误诊为一般的感冒症状。

接下来就进入了病毒的潜伏期,在这个时期,很少有症状的表现,但在这个时期的后期,感病者体内的HIV病毒数量明显提高,同时人体的防御系统基本崩溃。

然后进入艾滋病的发病期,在此期间通常会有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造成感染具体还取决于人所在的生活环境,此类感染多出现全身组织的溃烂。

由于没有防御系统的干预,这些感染可能会影响到几乎每一个器官系统。

与此同时,艾滋病增加了诱发恶性癌的发生,如:卡波西肉瘤,淋巴瘤,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和宫颈癌等。

二艾滋病的传播(一)、性传播这是最常见的传播方式,即艾滋病病毒通过性接触感染。

一般认为大多数都是通过传输范围内异性恋者接触发生感染;然而,在最新的调查中发现不同的区域传输模式之间的差异很大。

在美国,2009年发生于男子与男子发生性关系(男同性恋性交)占新病例的64%。

在中国,由异性无保护的性接触而导致的感染占感病人群的大部分。

不同的性交方式感染艾滋病的几率也大不相同。

从肛门性交传染的危险性特别高,估计为1.4%-1.7%,其中大部分为同性恋接触。

而口交传染的风险相对较低,但它依然存在。

口交的风险被描述为几乎为零。

然而,从少数病例报告可以得出。

口交任有估计0-0.04%的风险。

在发展中国家,如中国,通过正常的性交往,女性传给男性的概率被估计为2.4%,男性传播给女性的概率被估计为0.05%。

除此之外,商业性工作者(包括色情制品等)增加了艾滋病毒传播的力度。

性攻击也被认为是继不戴套性交、阴道或直肠损伤导致感染之后又一传播途径。

(二)、体液传播主要包括的有静脉吸毒、被针刺伤,输入被感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医疗注射设备。

在中国最主要的是通过血液制品传播艾滋病病毒和静脉注射传播艾滋病。

通过药物注射传染的概率为平均0.8%。

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超过80%的注射设备是艾滋病毒阳性。

在中国通过血液传播主要源自于两条利益链条:第一条路径:卖血养家—抽血感染—感染家人—输血者感染。

在中国还存在大量的贫困区域,农民为了支付得起正常的家庭开销,在非法采血点卖血,由于极差的卫生条件,致使了艾滋病的区域性大爆发;第二条途径:血库指标—强迫卖血—被迫抽血—感染家人—输血者感染。

地方为了完成血库的献血指标,逼迫他人卖血,造成艾滋病的感染,这种现象多发生在偏远的山区。

(三)、母婴传播艾滋病毒由母亲传染给孩子主要有怀孕期间、分娩时或通过母乳传播。

这是目前最常见的三种方式。

在孕期或分娩时传播的几率估计为20%,通过乳汁的传播概率约为35%。

截止2008年,在儿童感染艾滋病的案例中有90%以上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的。

通过适当的治疗,母婴的感染风险可以降至1%左右。

主要包括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在母亲怀孕和分娩时期的使用,避免母乳的喂养和选用剖宫产术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