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螺旋CT应用(曾庆思)

合集下载

多层螺旋CT在诊断肺动静脉畸形中的价值

多层螺旋CT在诊断肺动静脉畸形中的价值
中 国C 和 M I T R 杂志
21年O 月 第 l卷 第l 总第4 期 02 2 0 期 2
斑 块 灶 ; 多 数位 于 胸 膜 下 , 部 分 况 、病 变解 剖 ,且 可 以直接准 确 的 观 性 、任 意角度 显示肺 血管 的空 间
靠 近 肺 门 。 增 强 扫 描 动 脉 期 病 灶 测量供 血 动脉 的直径 大小 、横截 面 解 剖和病 变特 征 ( ) 以区分 出病 3可 与 相 邻 大 血 管 呈 同步 强 化 。 静 脉 积 以及 对 引流静 脉 的 曲面 重建 。但 变 所属肺 叶及 肺段 ,对病变 的预 后
期 仍 呈 高密 度 , 与 肺 静 脉 及 心 室 是复 杂的肺 静脉 畸形 由于动脉 的重 及 治疗 方 案 的制定 有 重要 意义 。 呈 等 密 度 强化 , 病 灶 周 围 可 见 扭 叠及静 脉 的干扰 使其在 空 间关 系上 总之 ,螺 旋 C T增 强 扫 描和 后 曲增粗 的回流静脉 和相对 细 小 的供 显示不 佳 。 3 V 法是投 影线通 过容 处 理技术 在 P V s的诊断 与 治疗 中 AM () R 血 动脉 。 积 数 据 对 全 部 像 素 总和 的 影 像 显 发 挥 中重要作 用 。目前 ,M C S T已取 及本 组 资料 , 示 。特 点是提 供 的信 息量大 ,对病 代 常规血 管造 影成 为 P V s的首选 AM 认 为 M C 诊断 P V s ST A M 的特异 性 征象 变 的空 间层 次及解 剖关 系均 能清 楚 检 查和 诊 断方法 。 有 :() 1 ”血管 蒂 ”征 ,由于结节 型 的显示 。由于 三维 成像色 彩逼 真可 PVs A M 是瘤 样扩 张 的血 管囊 腔 ,有 以更清 晰 的显示血 管之 间 的空 间关 较 粗 大 的 一条 或 多条 输 入 肺 动脉 、 系 ,V R图像 立体 感强 、直 观 ,空 间

多层螺旋CT导向经皮肺穿刺活检技术的探讨

多层螺旋CT导向经皮肺穿刺活检技术的探讨

多层螺旋CT导向经皮肺穿刺活检技术的探讨
张超亮;曾庆思;陈苓;宋玉全
【期刊名称】《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年(卷),期】2005(011)001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技术对肺部肿块进行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86例肺部结节患者行多层螺旋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并进行病理检查及观察术后并发症.结果 86例病例中病理证实恶性肿瘤52例,良性病变33例,1例未定性,确诊率为98.8%;并发气胸4例,咯血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97%.结论多层螺旋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技术具有定位准确,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等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总页数】2页(P47-48)
【作者】张超亮;曾庆思;陈苓;宋玉全
【作者单位】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广州,510120;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广州,510120;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广州,510120;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广州,5101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
【相关文献】
1.多层螺旋CT导向经皮肺穿刺活检在肺部小结节诊治中的临床应用 [J], 毛建光
2.多层螺旋CT导向经皮肺穿刺活检在肺部小结节诊治中的临床应用 [J], 毛建光;
3.多层螺旋CT导向经皮肺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 [J], 许彪;陈刚;韦璐;蓝冰
4.多层CT导向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临床应用 [J], 张霖;雒志明;张威;周玉涛;李元博
5.CT导向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对肺部实质性肿块定性诊断的价值 [J], 窦松涛; 曹跃勇; 陈洪亮; 胡亮武; 晁芳; 易遵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大气道非肿瘤性少见病的临床应用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大气道非肿瘤性少见病的临床应用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大气道非肿瘤性少见病的临床应用陈淮;曾庆思;陈苓;张超亮【期刊名称】《医学影像学杂志》【年(卷),期】2013(023)003【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组技术在气管支气管非肿瘤性少见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支气管纤维镜活检病理确诊为气管支气管非肿瘤性少见病变,行多层螺旋CT扫描,所有数据发送至重建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结果 16例病例中,气管支气管淀粉样变6例,男女各3例,中位年龄51岁;骨化性气管支气管病4例,男3例,女1例,中位年龄25岁;气管支气管复发性多发性软骨炎6例,男2例,女4例,中位年龄48岁;在CT多平面重建工作站重建后可清楚显示,气管支气管淀粉样变显示病变主要以管壁增厚钙化为主,病变呈连续性,管壁钙化以支气管明显,管腔明显狭窄;骨化性气管支气管病变显示气管前壁及两侧管壁增厚及结节样钙化影突入管腔内,钙化主要位于粘膜上并突入气管支气管管腔内,管腔狭窄不明显;气管支气管复发性多发性软骨炎以气道多发炎性水肿增厚为主,管腔可见明显连续性狭窄,管壁可见小点状钙化,管壁内侧相对光滑,病变多数弥漫,以气管病变明显;继发肺部阻塞性炎症9例,气管支气管淀粉样变5例,气管支气管复发性多发性软骨炎3例,骨化性气管支气管病1例.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大气道非肿瘤性少见病变中可直观、多方位观察管壁、管腔情况,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多的可靠信息.【总页数】4页(P405-407,411)【作者】陈淮;曾庆思;陈苓;张超亮【作者单位】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广东广州 5101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62;R814.42【相关文献】1.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创伤性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J], 黄德芳2.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骨盆骨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J], 谢润春3.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肋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J], 黄德荣; 吴春华; 陈哲4.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肋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J], 黄德荣; 吴春华; 陈哲5.基层医院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急腹症中的临床应用 [J], 赵晓波;赵玉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螺旋CT肺动脉造影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

螺旋CT肺动脉造影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

螺旋CT肺动脉造影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
曾庆勇;李红星;何志辉;刘小雄;黎昕
【期刊名称】《实用医技杂志》
【年(卷),期】2006(013)007
【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肺动脉造影、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对肺栓塞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2例临床高度疑诊肺栓塞的患者行螺旋CT肺动脉造影或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查,分析所获得的相关CT资料,并和其他影像、临床资料相对照.结果:12例累及21处肺动脉及其分支,12例均可较准确、全面地显示栓子的位置、形态、范围和程度.结论:螺旋CT肺动脉造影是肺栓塞安全、快捷、经济、敏感性高且特异性强的无创诊断方法,对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及疗效观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可以部分替代核素肺扫描及肺动脉造影.
【总页数】3页(P1067-1069)
【作者】曾庆勇;李红星;何志辉;刘小雄;黎昕
【作者单位】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广东,惠州,516001;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广东,惠州,516001;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广东,惠州,516001;海丰县中医院,广东,海
丰,516400;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广东,惠州,516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814.42
【相关文献】
1.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 [J], 王宇
2.探讨16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J], 郑卫
3.多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 [J], 魏贤英;孟祥飞;刘兆伟;吕浩轩
4.探讨16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J], 郑卫;
5.64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J], 李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8F-FDG PET-CT、经皮肺穿刺活检对立性肺结节性质判断的评价分析

18F-FDG PET-CT、经皮肺穿刺活检对立性肺结节性质判断的评价分析

18F-FDG PET-CT、经皮肺穿刺活检对立性肺结节性质判断的评价分析发表时间:2013-10-23T13:32:04.28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28期供稿作者:梁月明邱懿德杨明王飞叶俊朱洛伟[导读] 孤立性肺结节是指不伴有肺门和纵膈淋巴结肿大、肺不张或肺炎的肺实质内的圆形或椭圆形致密影,直径≤3cm[1]。

梁月明邱懿德杨明王飞叶俊朱洛伟(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 528000)【摘要】目的评价18F-FDG PET-CT、经皮肺穿刺活检对孤立性肺结节性质判断的准确性。

方法以本院在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62例肺内孤立性结节患者为研究对象。

根据术前检查手段不同,分为PET-CT组(34例)及经皮肺穿刺组(28例)。

以手术病理作为金标准,对比两组诊断符合率。

结果(1)62例孤立性肺结节中,42例为恶性,18例为良性结节,平均直径为2.3士0.75cm。

(2)经皮肺穿刺肺活检准确率高于18F-FDG PET-CT(96.43%vs82.35%,P<0.05)。

结论18F-FDG PET-CT、经皮肺穿刺活检对孤立性肺结节性质判断的均有较高的准确性,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检查手段。

【关键词】孤立性肺结节 PET-CT 经皮肺穿刺活检影像学【中图分类号】R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8-0110-02 孤立性肺结节性质的判断对临床决策的制定至关重要,目前主要有血清学、影像学及细胞学检查等方法。

血清学肿瘤标记物对恶性结节的敏感性不高,特异性与癌肿的细胞分型相关,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价值。

18F-FDG PET-CT可从形态学及组织代谢两方面对结节性质经行评估,为近年来常用的影像学方法。

经皮肺穿刺活检具有微创、直接获取结节细胞组织等优势,其应用价值愈来愈受临床医师的重视。

本研究通过对比18F-FDG PET-CT、经皮肺穿刺活检对孤立性肺结节性质判断的准确性,探讨两者的优劣性,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对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的判别。

64层螺旋CT在肺部结节病影像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64层螺旋CT在肺部结节病影像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64层螺旋CT在肺部结节病影像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摘要:目的:探究64层螺旋CT在肺部结节病影像学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将近三年本医院收治的确诊肺部结节病病例,对病患的64层螺旋CT以及普通CT检查结果分别对照病理检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分别为探究组与参照组。

结果:53例确诊肺部结节病患中,病理检验结果均为阳性,而探究组的检验诊断符合共计53例,符合率为100%;参照组的检验诊断符合共计41例,符合率为77.36%;观测所有病患的肺部结节CT影像学特征,未出现淋巴结肿大的病患共计6例,占比为11.32%,而单侧肺门淋巴结肿大的病患共计6例,占比为11.32%,双肺门淋巴结肿大的病患共计11例,占比为20.75%,气管间隙淋巴结肿大的病患共计14例,占比为26.42%,隆突下间隙淋巴结肿大的病患共计16例,占比为30.19%。

结论:64层螺旋CT在肺部结节病的诊断中相较于普通CT具备更高价值,检测更快、结果更准确。

因此在临床诊断时应广泛推广使用,在治疗时详细参考检验结果。

关键词:64层螺旋CT;肺部结节病;影像学诊断我科室开展了关于肺部结节病诊断中的临床检验研究,探究了64层螺旋CT在此类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影响。

以下为本次探究的详细分析与报告:1.资料和方法1.1资料将近三年本医院收治的确诊在肺部结节病病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实验对象,选取53例进行64层螺旋CT以及普通CT检查结果分别对照病理检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男、女各29、24例,年龄在32-65岁之间,平均为(42.13±4.21)岁。

其中左肺患病与右肺患病的各有25、28例,经病理检验确诊为肺部结节病。

1.2方法参照组:采用普通CT扫描检查。

具体操作方法为:检查前仔细检查病人的详细病史和之前检查的结果。

同时,了解病患是否对药物过敏,并从随身物品中去除金属和各种物品;进入检查室后,请病患仰卧并配合检查。

如果病人在检查过程中感到不舒服,应提前告知,尽量合作完成CT扫描检查[1]。

螺旋CT扫描技术在62例肺结节患者诊断中的应用

螺旋CT扫描技术在62例肺结节患者诊断中的应用

螺旋CT扫描技术在62例肺结节患者诊断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技术在肺结节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2年2月我院治疗的73例疑似肺结节患者的临床记录资料,对比分析螺旋CT扫描技术的诊断结果及病理学的诊断结果。

结果在所有疑似肺结节患者中,螺旋CT扫描技术诊断出61例患者为阳性,阳性诊断率为83.56%;病理学诊断出62例为阳性,阳性诊断率为84.93%;螺旋CT扫描技术与病理学的诊断结果吻合度为98.39%,两者阳性诊断率无显著差异(x2=0.0516,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探螺旋CT扫描技术在肺结节诊断中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其准确度非常高,与病理学检测结果十分接近,可以在临床肺结节诊断时广泛使用。

【关键词】螺旋CT扫描技术肺结节临床应用结节病是一种多系统多器官的肉芽肿性疾病,易侵犯人体的双侧肺门淋巴结、肺、皮肤、眼、扁桃体、脾、肝以及骨髓等,其中肺部的受侵率高达90%[1]。

到目前位置,该病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研究明白。

结节病是一种可多系统受侵的慢性疾病,在病变处出现非干酪样的坏死性肉芽肿,该病患者因个体的差异及免疫反应调节能力的不同,在自然状态下表现出肉芽肿的消退或者发展。

目前诊断肺结节病的方法有多种,为了探究螺旋CT在诊断肺结节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本文作者回顾性分析我院曾治疗的73例疑似肺结节患者的临床记录资料,对比分析螺旋CT扫描技术和病理学诊断的结果。

现将具体情况整理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3月至2012年2月我院治疗的73例疑似肺结节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其中,男31例,女42例;年龄在27-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6±5.7岁。

1.2 螺旋CT扫描使用西门子单排螺旋CT扫描技术,造影剂为80-100ml的碘海醇,起始扫描层厚为0.625mm,Pitch不小于140kV,1s,170mA,重建间距为2mm,肺部螺旋CT扫描能准确显示出小病灶的位置,去除容积伪影。

低剂量CT扫描及定量分析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气道病变中的应用

低剂量CT扫描及定量分析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气道病变中的应用

低剂量CT扫描及定量分析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气道病变中的应用周珂【摘要】目的在COPD气道病变中采用低剂量CT扫描及定量分析,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96例COPD患者,按照患者病情程度不同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随机从同期肺功能检查正常者作为对照组,均实行低剂量CT扫描与肺功能检查,分析气道相关参数,并分析Spearman 相关性.结果各组FEV1、FEV1/FVC对比,对照组、轻度组、中度组及重度组逐渐下降,P<0.05;各组WA/BSA、T/BSA、WA%、Pi10对比,对照组、轻度组、中度组及重度组逐渐下降,P<0.05;FEV1、WA%、Pi10之间为负相关,FEV1/FVC、WA%、Pi10之间为负相关.结论可以采用低剂量CT扫描与定量分析获得的信息评估COPD气道病变病情,气道参数中可靠的评价指标有WA%、Pi10.【期刊名称】《中国医药科学》【年(卷),期】2019(009)011【总页数】3页(P133-135)【关键词】低剂量CT扫描;定量分析;COPD;气道病变【作者】周珂【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祈福医院,广东广州 51149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63.9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临床特征为气流受限持续存在、进行性进展,在小气道管腔狭窄、管壁增厚及肺实质破坏等因素影响下,小气道弹性回缩力下降,进而引发不同程度气流受限,COPD病理变化体现为慢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等[1] 。

目前有关COPD气道病变的报道和文献多见于手工测量、常规剂量CT扫描来得到气道参数,研究证实,肺部低剂量CT扫描、常规剂量CT扫描获得的图像质量基本上无差异[2] 。

本次研究主要观察COPD患者气道病变中低剂量CT扫描及定量分析的应用价值,从而更好的辅助临床诊断与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96例COPD患者,按照患者病情程度不同分组,轻度组有患者32例,其中男22例,女10例,年龄22~76岁,平均(56.2±10.0)岁;中度组有患者25例,其中男17例,女8例,年龄23~74岁,平均(56.3±10.1)岁;重度组有患者39例,其中男23例,女16例,年龄24~74岁,平均(55.8±10.2)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部多层螺旋CT临床应用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曾庆思一、胸部多层螺旋CT检查方法目前在医院里应用的多层螺旋CT (MSCT)有4排、8排、16排、32排、40排、64排等类型,这里的排是指每次扫描时,CT的球管转1圈能同时扫描的层数。

MSCT采用大容量的球管进行扫描,因此MSCT可进行连续性不间断的全身CT 扫描,扫描时间短,一次屏气完成兴趣区域的容积扫描和采样。

无间隔的容积资料,重建出来的图像显示解剖结构无重叠,不易遗漏细小病灶。

同时可进行大范围的精细扫描,病灶上下径线能更精确测量,重组的图像分辩率大为改善。

可进行血管造影检查,心血管搏动伪影大为减少。

危重病人、婴幼儿、老年人易配合。

(一). 多层螺旋CT在肺部结节诊断的应用1.以病灶检出为目的从肺尖到肺底的全肺螺旋式扫描,特别是临床高度怀疑肺内有结节可能,或发现更多结节将改变该病人的临床处理时。

建议从肺底往肺尖扫描,薄层5mm,低毫安50~100mA,螺距〈1.5。

2.以病灶定性为目的(1)螺旋式扫描:病灶≤3cm时,层厚1~3 mm,螺距1~1.5;病灶>3cm,层厚可用3~7 mm,螺距1~1.5,120~140KV,250~300 mA。

原始数据按不同要求作后处理,包括缩小DFOV(18~25cm),标准及高分辩计算法重建,重叠重建图像。

在三维成像方面可采用多平面重建(MPR),表面容积成像(SVR),最大密度投影(MIP)。

(2)螺旋CT增强扫描:定位扫描后,首先用3mm层厚螺旋平扫病灶,然后静脉注射100ml非离子型碘造影剂(300mgI/ml),注射速度2~3ml/s,于注射造影剂后30s、60s、90s、120s、180s分别扫描病灶。

(3)肺灌注扫描:对病灶进行平扫,层厚5mm,确定肿块中心层面后,进行增强扫描。

扫描时间为1S/圈,数据采集时间40S,采用大扫描野,标准重建算法,120KV,80mA。

非离子型碘造影剂(300mgI/ml)50ml,用高压注射器经前臂浅静脉注射,速率为4ml/S,扫描延迟时间为5.6S。

扫描数据传输到后台工作站,用CT灌注软件包进行制图和分析,确定域值为-80~250Hu,以病变的最大层面作为分析计算层面,该层面的肺动脉主干或右心室选为流入动脉,相应的降主动脉选为流出静脉。

根据计算机软件计算出的血容积图,选取该感兴趣区的最大血容积区域,在此区域分别确定病变相应的血流量(BF),血容积(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渗透性(PS),兴趣区域面积大于15mm2。

3.临床应用(1)病灶的发现:螺旋CT连续扫描一方面消除呼吸影响,另外重叠重组图像可发现常规CT不易或不能发现的病灶,发现微小病灶明显增多。

(2)显示病灶的准确位置:通过MSCT连续层面及重叠重建图像显示详细的结构,周围支气管所在肺段,多轴向重建可进一步显示病灶空间情况。

(3)显示病灶的内部结构:MSCT扫描为连续层面,小间隔重叠重建图像最大限度地消除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准确的显示病灶内部结构的细节。

了解病灶密度是否均匀,有无钙化,坏死,空洞,空泡,支气管气相(可有4种表现a正常支气管,b扭曲,支气管组织及直径改变,c扩张,d截断。

)。

了解病灶形态、大小、边缘,圆形或不规则形,分叶征,脐凹征,棘突征,毛刺。

(4)显示病灶与周围支气管、血管的关系:利用多平面重建显示周围支气管、血管与结节的关系。

结节与支气管的关系Gaete分为五型:Ⅰ型支气管到达结节边缘时被结节阻断;Ⅱ型结节内含有支气管;Ⅲ型支气管受结节压迫推移;Ⅳ型局部支气管管壁光滑狭窄;Ⅴ型局部支气管边缘不规则狭窄。

Ⅰ型和Ⅴ型支持恶性征象。

通过MPR、SVR显示结节与周围血管的关系。

血管供应征,血管聚拢征,周围血管增粗征等强烈提示恶性结节。

(5)显示病灶邻近结构受累情况:与胸膜的关系,胸膜牵拉征,胸膜凹陷征。

通过MPR判断病灶有无直接侵犯胸膜、胸壁、纵隔、肺尖及横膈。

(6)显示病灶增强情况:通过动态增强扫描,观察肿块的增强情况。

恶性结节和部分炎性结节增强显著,增强>20Hn,肺癌强化峰值出现时间在1~2分钟。

结核结节和陈旧性肉芽肿,增强<20Hn,结核结节大部分<10Hn。

增强的类型分为4型:均匀强化;中心强化;周围不均匀强化;环状强化。

前3种见于肺癌,后1种见于结核。

(7)显示病灶血流灌注情况:有学者进行了研究发现螺旋CT肺灌注在肺部病变的良恶性鉴别中有较大的帮助,对良恶性病变进行检测,血容积(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渗透(PS)有显著性差异,尤以BV和PS的差别最大。

而MTT值的重叠较多,故实际应用价值不大。

若以BV值≥6ml/100g作为恶性病变的域值,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64.7%,阳性预测值为82.9%,阴性预测值为100%。

若以PS值≥30ml/()作为恶性病变的域值,灵敏度为86.2%,特异度为88.2%,阳性预测值为92.6%,阴性预测值为79%。

BV反映了病变的血流数量,与血管的管径、数量以及是否开放有关,恶性肿瘤因有血管生成因子的刺激,病灶血管增多,所以血容量值较良性病变明显增高。

PS值反映了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通透性,恶性肿瘤的毛细血管往往发育不成熟,其通透性增高,对比剂更易经毛细血管进入到组织间隙中。

所以BV和PS的改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病变的微血管特征,在肺部良恶性鉴别诊断中,BV较为敏感,PS特异性则较高,两者应相互结合。

(8)病灶的追踪:微小结节在鉴别诊断困难时,需要对结节进行追踪复查,应该利用MSCT进行追踪。

这是由于小结节体积增加一倍,变化也是很小的,如1个直径5mm的结节1次倍增后直径仅为6mm,2次倍增后直径为8mm,这样微小的改变,有时很难由肉眼辨别。

有些肺癌直径不一定出现变化,但边缘的形态可出现变化,凹陷的一侧可能凸出,这时小结节的容积增加,我们通过MSCT具有的容积重建软件对结节进行三维容积重建,了解结节的三维形态,通过计算机处理,对结节前后CT扫描的三维形态进行对比分析,能够敏感的发现结节的三维形态的改变,如结节一面凹进者,现凸出来,代表结节生长,而此时结节直径不一定增大,通过结节的容积的增大,从而诊断恶性结节。

(二).多层螺旋CT在气管及支气管病变、诊断的应用:目前,CT是气管支气管系统首选的断面成像技术,在确定有无腔内、外病变及其范围方面优于支气管镜,对气道阻塞远端的气管支气管情况能准确判断。

3.中央气道一般可用3~5mm层厚,周围性小气道用1-2mm层厚,螺距用1~2,但要结合临床指征来决定不同的扫描方案。

4.气道容积重建技术(1) 相互重叠的横断面图像:提供气道最好的形态学细节,可以电影形式连续显示横断面图像,是发现气管支气管微小征象的最好方法。

(2) 多平面重建(MPR)及曲面重建(CMPR):可沿一个任意平面或曲线面进行重建处理,从而获得冠状面、矢状面、斜矢状面或任意角度的重建图像。

曲面重建是常规MPR的一种引伸方法,能使复杂的三维结构有效地显示在一个单一的展开的断面上,避免了与扫描平面不平行的结构或弯曲的结构缩短和重叠。

(3) 最小强度投影(Min P):是一种简单的3D容积重建技术,它将气管支气管内的气柱投照到一个观察面上,对气管及中央支气管的解剖及大体病变情况可提供一个很好的整体轮廓的显示。

(4) 表面遮盖法重建(SSD):反映了气道的内表面,而气管支气管本身并不显影。

给临床医生一个整体的印象,但受到选择的阈值水平的影响。

(5) 仿真支气管内镜(VB或CTB):通过后台工作站处理,可跟踪观察气道腔的内部结构,犹如支气管内镜所见。

5.临床应用(1)气管支气管肿瘤:良、恶性肿瘤,显示壁内和壁外情况,病变表面轮廓及气道狭窄的程度。

(2)中央型肺癌:肺门根部肿块,支气管受累,表现为a、支气管进入病灶后逐渐变小;b、支气管进入病灶后突然中断;c、支气管未进入病灶内,于周围中断;d相关支气管壁明显增厚。

(3)结核性支气管狭窄:支气管内膜结核,狭窄发生率为10%。

特点:多支受累,范围较长,可见钙化或腔内阻塞物钙化,肺内有播散灶。

(4)复发性多软骨炎气管、支气管广泛性狭窄,气道壁增厚明显。

(5) 气管淀粉样变气管、支气管局限性或广泛性狭窄,气管壁增厚,管壁可见多发钙化。

(6) 骨化性气管、支气管病气管、支气管壁多发小结节钙化影突入管腔,病变重度时,管腔狭窄,管壁增厚。

(7) 气道异物通过MPR,能清楚显示异物的位置,阻塞远端的情况,是肺不张还是阻塞性肺气肿,有利于经支气管内镜取异物。

(8) 支气管扩张囊状、柱状、混合型。

双轨征、印戒征、串珠状二、螺旋CT在肺内血管性病变诊断的应用:通过上肢(或下肢)静脉注入碘造影剂,使肺部血管明显强化显影。

MSCT 的血管造影效果较好。

1、扫描方法:增强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肺部血管与其他结构的对比度,而肺循环的时间短而快,因此早期扫描极为重要。

延迟扫描时间为12~18秒,层厚1~3mm,从膈面向肺尖扫描。

造影剂80~100ml(300mg/ml),注射速度3.5~4.5ml/sec。

显示支气管动脉扫描方法,层厚1.0mm~1.25mm,重建层厚为1.0mm~1.25mm,重建层间距0.5mm.2、血管容积重建技术(1)相互重叠的横断面图像可以提供最好的形态学细节,在工作站上以电影形式连续显示横断面图像,是发现血管病变征象,确定病变解剖部位最好的方法。

(2)多平面重建(MPR):利用多层螺旋CT各向同性成像的特点,进行任意层面的断面成像,按照血管走行方向进行重建,较容易发现血管的病变。

(3)表面密度重建(SVR):是利用全部容积数据,任意平滑度调节产生实体的3D重建图像,空间层次好、解剖关系明确。

3、临床应用:(1)肺动脉栓塞: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肺动脉栓塞的主要CT表现:a、中心性充盈缺损,b、部分充盈缺损,c、附壁充盈缺损,d、完全闭塞,e、动脉断面细小,腔内密度减低。

(2)肺动静脉畸形:大多数先天性,增强扫描显示圆形或迂曲状软组织影,明显强化,与主动脉强化程度近似,与血管相连,可见增粗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

(3)肺隔离症:大多数位于两肺基底部,表现为密度不均匀的软组织影,边界清楚,供血动脉不是肺动脉,而是来自主动脉分支。

分叶内型和叶外型。

多层螺旋CT快速主动脉造影扫描,能清楚显示来自于主动脉系统的血管,明确诊断。

(4)中央型肺癌侵犯肺动脉,肺静脉,上腔静脉:准确判断肺癌与肺血管之间的关系,有无侵犯,手术切除的可能性,是支气管肺癌合理治疗的关键。

肺癌与血管的接触面或肿瘤包绕血管的程度愈大,血管受侵犯的可能性愈大。

以下征象提示大血管受侵:①主动脉或肺动脉主干周围的脂肪层模糊,②肿瘤与血管的接触面超过血管周径的1/4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