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薷现代研究
香薷成分和药理分析

香薷成分和药理分析摘要:对香薷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概述,香薷主要含有黄酮类、香豆素、挥发油类化合物,具有清热、利湿、抗菌消炎等药理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香薷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香薷药理成分香薷,属多年生草本,常生于山坡、林内、路旁及沙滩河岸边. 据文献[1]介绍,香薷全草可作药用,性味辛、微温,具有发汗解暑、行水散湿、温胃调中之功能.主治夏月感寒饮冷、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胸痞腹痛、呕吐腹泻、水肿、脚气等症.关于该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虽已有报道[2-7]。
[微软用户3]现主要研究的有6种:香薷[ Elsholtzia ciliata ( Thund . ) Hyland ] ;石香薷(M oslachinensisMaxi m) ;萼果香薷(Elsholizia densa Diels) ;黄花香薷( Elsholtzia eriostachya Benth . ) ;密花香薷( Elsholtzia densaBenth . ) ;木香薷( Elsholtzia stauntonii)等。
且[微软用户4]香薷的化学成分随产地、气候、生长环境、采收季节和提取方法等的不同而异,为了开发青海本地的药用[微软用户5]资源,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对香薷的化学成分研究尚不充分[微软用户6] ,寻找新的药源或药物中间体,笔者∧[微软用户7]特对香薷的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加以概述,为开发青海香薷资源提供理论依据[微软用户8]。
化合物分子式植物来源5-羟基-6, 7-二甲氧基黄酮C17H14O5ac 11,135-羟基-7, 8-二甲氧基黄酮C17H14O5ac 115,7-二羟基-4′-甲氧基黄酮C16H12O5 c 11,135,7-二甲氧基-4′-羟基黄酮C17H14O55 abc 15,18洋芹素C15H10O5 c 13C23H22O6 b 15、17 5, 5′-二羟基-7-甲氧基-6, 8, 3″,3″-四甲基-3′, 4′-并吡喃黄酮C22H18O6 b 15、17 5, 5′-二羟基-7-甲氧基-6, 3″,3″-三甲基-3′, 4′-并吡喃黄酮C23H24O6 a b 15、17 5,-3′, 4′-三羟基-7-甲氧基-6, 8-二甲基-5′-异戊烯基黄酮5-羟基-7, 4′-二甲氧基双氢黄酮醇C17H16O6 a 11C22H24O9 a 11 5-羟基-6-甲基-7-O-α-D-半乳吡喃糖双氢黄酮苷C26H16O13 c 12,13 5-羟基-6-甲基-7-O-β-D-吡喃木糖(1-3)-β-D-吡喃木糖双氢黄酮苷C26H304O13 c 16 球松甲素-7-O-β-D-吡喃木糖基( 1-3)-β-D-吡喃木糖苷C17H16O8 b 16 5, 7, 3′, 6′-四羟基-8,2′-二甲氧基黄酮2-羟基苯甲酸-5-O-β-D-吡喃葡萄糖苷C13H16O9 d 14 异芒柄花素-4′-葡萄糖苷C22H22O9 b 15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C28H32O16 b 15 山奈黄素-3-O-β-D-葡萄糖苷C21H20O11ce 9,13桑色素-7-O-β-D-葡萄糖苷C21H20O12cd 10、13、14C33H40O20 e 16泻鼠李黄素-3-O-β-D-芹糖( 1-5)-β-D-芹糖-4′-O-β-D-葡萄糖苷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C21H20O11 d 14 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C21H20O11 d 10 木犀草素-5-O-β-D-吡喃葡萄糖苷C21H20O11 d 14 木犀草素-5-O-β-D-葡萄糖苷C21H20O11 d 10C33H40O20 c 12鼠李柠檬素-3-O-β-D-芹糖( 1-5)-β-D-芹糖-4′-葡萄糖苷C33H40O20 c 13鼠李柠檬素-3-O-β-D-芹糖( 1-5)-β-D-芹糖-4′-O-β-D-葡萄糖苷异樱花素-7-O-β-D-新橙皮糖苷C28H34O14 d 14 异樱花素-7-O-新橙皮糖苷C28H34O14 d 10 刺槐素-7-O-芸香糖苷C28H32O14 d 10 刺槐素-7-O-β-D-芸香糖苷C28H32O14 d 14刺槐素-7-O-β-D-葡萄糖苷C32H22O11 a 11C28H33O16 e 95-羟基-3′-甲氧基双氢黄酮-7-O-芸香糖苷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C21H20O12 e 9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C21H20O12 d 10槲皮素-3-O-β-D-半乳糖( 6-1)-α-L-鼠李糖苷C28H32O14 b 15 5羟基-4′-甲氧基黄酮-7-O-芸香糖苷C28H32O14- 9 金丝桃甙C21H20O12 d 14 3, 4-二羟基肉桂酸C9H8O4 e 9 3″,4″,5″-三甲氧基呋喃黄酮C20H16O6 f 8 3″-羟基-4″, 5″-二甲氧基呋喃黄酮C19H16O6 f 8 化合物分子式植物来源文献5-(3″-甲基丁基 )-8-甲氧基呋喃香豆素C17H18O4bef 8、9、155-(3″-羟基-3″-甲基丁基 )-8-甲氧基呋喃香豆素C17H18O5ef 8,95-(3″, 3″ =甲基烯丙基 )-8-甲氧基呋喃香豆素C17H16O4ef 8、95-(3″-甲基-2′-烯丁基 )-8-甲氧基呋喃香豆素C17H16O4 b 15化合物分子式植物来源文献阿克替脂素C21H24O6 d 143-羟基牛蒡子甙C27H34O12 d 14注: 表中植物来源a为香薷; b为木香薷; c为石香薷; d为黄花香薷; e为密花香薷; f为萼果香薷。
香薷的功效与作用

香薷的功效与作用香薷的功效与作用香薷,又称香茸、香茹、香绒、香茅、香草、蜜蜂草等,为唇形科植物石香薷或江香薷的干燥地上部分。
前者习称“青香薷”,后者习称“江香薷”。
我国各地均有分布。
主产于江西、河北、河南等地,以江西产量大,质量好。
性味归经味辛,性微温。
归肺、脾、胃经。
功能主治香薷具有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的功效,适用于夏季外伤于寒、内伤于湿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腹痛吐泻;头面水肿,恶寒无汗,小便不利。
现代常用于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肾炎水肿、脚气水肿等。
1.发汗解表,化湿和中本品素有“夏月麻黄”之称。
常用于夏月乘凉饮冷,外感风寒,内伤暑湿,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腹痛吐泻的阴暑证。
常与厚朴、白扁豆等配伍,如《和剂局方》之香薷散。
2.利水消肿用于水肿脚气。
其治水肿,偏于发越阳气,和中化湿以利水消肿,多用于水肿兼表证及脾虚湿盛之水肿,小便不利,脚气浮肿。
可单用或与白术等配伍。
药理作用1.抗菌、抗病毒作用香薷挥发油具有广谱抗菌和杀菌作用,对金葡菌、大肠杆菌、乙型链球菌、脑膜炎双球菌及伤寒、痢疾、肺炎、绿脓、复莆杆菌等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香薷煎剂能直接抑制流感病毒。
2.降血脂作用香薷油具有一定调节血脂功能。
香薷油具有降血脂功能,在高脂血症模型中对降低TC效果大于TG;而对非高血脂子代小鼠模型中对较低TG效果大于TC。
3.抗氧化作用香薷总黄酮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能够有效清除机体内自由基,防止脂质被过氧化。
4.抗衰老作用研究发现香薷油具有部分改善子代小鼠记忆功能的作用;同时小鼠脑组织的TPro水平升高,NO和AChE水平降低,肝和脑组织的ALA水平有升高,这些指标的改变可能与改善记忆功能有关。
5.杀虫作用研究表明香薷所含萜类化合物具有拒食、忌避、抑制生长发育、破坏害虫信息传递和交配,兼有触杀和胃毒等多种作用。
香薷对蚊虫及其它昆虫具有明显的驱避及毒杀活性,还具有较强的抗滴虫能力。
6.增强免疫作用研究发现香薷油能促进免疫细胞的增殖和抗体的分泌,并提高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加强溶菌作用,具有增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应答、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香薷功效与作用

香薷功效与作用香薷,学名为薷苓,为唇形科罗勒花属植物,俗称香薷草、堇前。
香薷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它除了用于药用外,还常用于烹饪、香料和茶饮中。
本文将详细介绍香薷的功效与作用。
1. 香薷的化学成分香薷的主要成分包括香薷酮、香草醚、茶多酚、单宁酸等。
这些成分常被提取并用于制药和化妆品工业。
2. 清热解毒香薷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中医理论认为,香薷性味辛、温,归入胃、脾经。
其温性有助于疏通经络,有较好的驱寒作用。
香薷所含的化学成分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氧化的能力,能够抵抗细菌和病毒侵袭,起到清热解毒的功效。
3. 消肿止痛香薷具有消肿止痛的作用。
香薷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强组织的氧气供应和营养物质的供给,有助于消除疼痛和肿胀。
这一作用使得香薷可以用于治疗关节炎、扭伤、风湿和肌肉疼痛等疾病。
4. 安神定志香薷有安神定志的作用。
香薷中的香薷酮能够通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来起到镇静和安抚的作用。
因此,香薷常被用于治疗焦虑、失眠等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
它能够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帮助人们恢复平静和放松。
5. 抗炎止血研究发现,香薷具有抗炎止血作用。
香薷中的香薷酮等化学成分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组织损伤和红肿疼痛。
同时,香薷中的单宁酸还能够刺激血小板的聚集,促进止血,有利于伤口的愈合。
6. 健脾开胃香薷有健脾开胃的作用。
香薷的辛味能够促进胃液的分泌,增加消化酶的活性,帮助消化吸收。
因此,常用于帮助消化不良、胃寒、胃痛等症状的治疗。
7. 抗氧化香薷富含茶多酚和单宁酸等抗氧化物质,能够清除自由基,抑制氧化反应,起到保护细胞免受损害的作用。
抗氧化作用有助于防止衰老、提高免疫力,并对预防慢性病有一定的作用。
8. 护肤美容香薷常用于化妆品中,具有护肤美容的作用。
香薷中的香草醚具有收敛、抗菌、抗炎的作用,能够改善肌肤的状态,缩小毛孔,减少皮肤瑕疵。
香薷也常用于香水中,能够给人以愉悦的感觉。
9. 改善呼吸道疾病香薷对于呼吸道疾病有辅助治疗的作用。
广藿香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藿香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广藿香概述广藿香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属唇形科薄荷属植物,又名鱼腥草、香薷、蟡子草等。
广藿香原产于中国,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华东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广藿香的地上部分用于药用,其叶片呈卵形或披针形,具有明显的香味。
广藿香的药用性状为叶片或鲜根茎,具有清香气味、微苦味和微辛味。
广藿香主要含有挥发油、酚酸及其他化学成分,具有清热化湿、利湿化痰、行气止痛等功效。
二、广藿香的药理学研究1. 抗菌作用:广藿香中所含挥发油具有明显的抗菌作用,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等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
2. 抗炎作用:广藿香中的挥发油和酚酸类物质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对炎症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3. 调节免疫功能:广藿香中的某些成分能够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
4. 镇痛作用:广藿香中的挥发油和酚酸类物质具有镇痛作用,可用于缓解头痛、胃痛、月经痛等症状。
5. 抗氧化作用:广藿香中的化学成分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能够清除自由基,延缓细胞衰老。
三、广藿香的化学成分分析广藿香中含有丰富的挥发油和酚酸类化合物。
其中,挥发油是广藿香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薄荷醇、薄荷腙、薄荷醛、薄荷脑、薄荷酮等多种成分。
此外,广藿香中还含有丰富的酚酸类物质,如迷迭香酸、樟脑酸、肉桂酸等。
这些化学成分赋予了广藿香其特殊的药理活性和药效学特性。
四、广藿香的药效学研究1. 利湿化痰:广藿香具有利湿化痰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湿热痰饮、湿阻胸满等症。
2. 清热解毒:广藿香能够清热解毒,对治疗热毒病疾、疮疡肿痛等有一定疗效。
3. 行气止痛:广藿香具有行气止痛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头痛、胸痛、腹痛等症。
4. 调节消化:广藿香能够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强消化功能,对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胃肠胀气等有辅助治疗作用。
五、广藿香的应用前景及开发利用建议广藿香具有丰富的药理活性和药效学特性,且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中药材市场的不断扩大和人们对中医药的重视,广藿香的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具体建议如下:1. 提高产品开发水平,研发广藿香制剂:如广藿香颗粒、广藿香胶囊、广藿香口服液等,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常用中药香薷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常用中药香薷香薷为唇形科植物石香薷Mosla chinensis Maxim.或江香薷Mosla chinensis ‘Jiangxiangru’的干燥地上部分。
又名:石艾、香茹、香草、土荆芥、土香草、土香薷、山茵陈、广香薷、五香草、石香葇、华荠苎、青香薷、香薷草、蚊子草、野荆芥、野紫苏、满山香、小叶香薷、细叶香薷。
前者习称“青香薷”,后者习称“江香薷”。
原植物石香薷分布于长江流域至南部各省区,主产于广西桂林和全县、广东、湖南长沙和湘潭、湖北孝感和黄岗等地;江香薷与石香薷极相似。
本品药材性状:青香薷长30~50cm,基部紫红色,上部黄绿色或淡黄色,全体密被白色茸毛。
茎方柱形,基部类圆形,直径1~2mm,节明显,节间长4~7cm;质脆,易折断。
叶对生,多皱缩或脱落,叶片展平后呈长卵形或披针形,暗绿色或黄绿色,边缘有疏锯齿。
穗状花序顶生及腋,苞片圆卵形或圆倒卵形,脱落或残存;花萼宿存,钟状,淡紫红色或灰绿色,先端5裂,密被茸毛。
小坚果4,直径0.7~1.1mm,近圆球形,具网纹。
气清香而浓,味微辛而凉。
江香薷长55~60cm。
表面黄绿色,质较柔软。
边缘有5~9疏浅锯齿。
果实直径0.9~1.4mm,表面具疏网纹。
本品味辛,性微温;归肺、胃经。
功能:发汗解表,化湿和中。
中医临床用于暑湿感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腹痛吐泻,水肿,小便不利。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品有解热,抑菌,抗病毒,镇痛,镇静,解痉,增强免疫功能作用,能抑制离体肠的收缩,对内生致热原产生影响等;另有降压、降低胆固醇、利尿、镇咳祛痰作用。
香薷为常用中药,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中品。
谓“味辛,微温。
主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
”《本草图经》曰:“香薷(音柔)旧不著所处州土。
陶隐居云:家家有之。
今所在皆种,但北土差少,似白苏而叶更细。
十月中采,干之,一作香葇,俗呼香茸。
霍乱转筋,煮饮服之,无不差者。
若四肢烦冷,汗出而渴者,加蓼子同切,煮饮。
认识身边的中药——香薷

文/李松梅 云南省中医医院 副主任中药师本草养生32《中医健康养生》 2021年6月刊——香薷认识身边的中药香薷是唇形科香薷属植物,直立草本,高约0.3~0.5米,有密集的须根,全株有特殊的香气。
茎通常从中部以上分枝,叶呈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穗状花序。
分布于俄罗斯(西伯利亚)、蒙古、朝鲜、日本、印度、中南半岛和中国,欧洲及北美也有引种栽培。
在我国,除新疆、青海外,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多生长在近3500米海拔的道路旁、荒地、山坡、林内或河岸边。
药用香薷为石香薷或者江香薷的干燥地上部分。
前者习称“青香薷”,后者习称“江香薷”。
待夏季植株茎、叶茂盛和花盛时,选择晴朗的天气采割后,除去杂质,阴干备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香薷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主要为挥发油和黄酮类成分。
“夏月麻黄”,用于阴暑香薷辛、微温,具有发汗解表、化湿和中的功效,用于暑湿感冒,出现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腹痛吐泻、水肿、小便不利等症者。
临床上常用于暑湿证、暑温高热引起的夏季发热,急性肠炎、菌痢、湿疹、“空调病”、牙髓病等。
《本草纲目》记载,“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用麻黄,气虚者尤不可多服”,故香薷有“六月麻黄”或“夏月麻黄”之称。
麻黄与香薷都能发汗解表、利水消肿;麻黄为“发汗解表第一药”,发汗之功善达肌表,开腠理,透毛窍,是辛温发汗的峻品,多用于外感风寒、腠理闭塞所致的外感风寒无汗、头痛、脉浮紧等表实证,而香薷外能发汗解表,内能化湿和中,多用于夏季外感风寒、内伤湿邪之阴暑证(阴暑指夏季因气候炎热而吹风纳凉,或饮冷无度,中气内虚,以致暑热与风寒之邪乘虚侵袭而为病,主要症状有发热恶寒、无汗、身重疼痛、本草养生33TCM HEALTHY LIFE -NURTURING 神疲倦怠等)。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记载有两个以香薷为主药的常见方剂——新加香薷饮、香薷散。
前者由香薷、金银花、鲜白扁豆花、连翘、厚朴组成,有清热解表、祛暑化湿的功效,主治暑热内蕴、复感外寒证,证见发热头痛、微恶寒无汗、口渴面赤、胸脘痞闷、舌苔白腻、脉浮数;香薷散由香薷、炒白扁豆、姜厚朴组成,具有发表散寒、祛湿和中的功效,主治夏季外感风寒、内伤暑湿证,证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腹痛吐泻、舌苔白腻、脉浮。
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尿消肿

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尿消肿【性味归经】归肺、胃经。
【功效】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尿消肿。
【产地】香薷为唇形科植物石香薷的地上部分。
栽培或野生。
主产于江西、安徽、河南、江苏、浙江等地。
以江西产量大,品质优,商品习称“江香薷”。
原植物野生于草坡或林下,或栽培。
一般土壤均可生长。
【本草经典】《名医别录》:味辛,微温。
主治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
《食疗本草》:香葇(香薷)<温>(一)又云香戎。
去热风。
生菜中食,不可多食。
(二)卒转筋,可煮汁顿服半升,止。
〔嘉〕(三)又,干末止鼻衄,以水服之。
〔嘉〕《日华子本草》:无毒,下气,除烦热,疗呕逆冷气。
《开宝本草》:味辛,微温。
主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本草纲目》:主脚气寒热。
世医治暑病,以香薷饮为首药。
然暑有乘凉饮冷,阳气为阴邪所遏,遂病头痛,发热恶寒,烦躁口渴,或吐或泻,或霍乱者。
宜用此药,以发越阳气,散水和脾。
若饮食不节,劳役作丧之人,伤暑大热大渴,汗泄如雨,烦躁喘促,或泻或吐者,乃劳倦内伤之证,必用东垣清暑益气汤,人参白虎汤之类,以泻火益元府也。
若用香薷之药,是重虚其表,又济之以热矣。
盖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用麻黄,气虚者尤不可多服。
而今人不知暑伤元气,概用代茶,谓能辟暑,真痴人说梦也。
其治水之功,果有奇效。
益见古人方皆有至理,但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而已。
故事一则在南方很多水肿脚气的患者,为什么呢?湿性趋下,南方雨湿多,地势低洼,所以人容易伤湿。
有句俗话叫,手拿三把伞(散),一天走到晚。
三把伞即银翘散、藿香正气散、五苓散。
连续下了十余天的雨,到处天地看起来有些水泱泱,多日没见到火辣辣的太阳,小指月嘟嘟着小嘴说,人都快发霉了。
看着那挂在窗口上湿漉漉的毛巾,小指月摇摇头。
爷爷笑笑说,指月啊,你看毛巾是上半截重还是下半截重呢?指月摸摸脑袋,不知道爷爷又要考他什么,一时居然答不上来。
爷爷接着又问,你看毛巾上半截干爽,还是下半截干爽呢?小指月再去摸摸毛巾,咦,怎么这毛巾,上半截都快干,下半截还这么沉湿漉漉的?爷爷笑笑问,那你能从中看出什么道理呢?小指月一拍脑袋说,我明白了,我明白了,毛巾是上半截干爽,下半截还沉重,水湿是往下半截注,所以人体应该是水湿趋下。
解表药香薷:味辛性微温,化湿和胃治吐泻,利水消肿脚气临

解表药香薷:味辛性微温,化湿和胃治吐泻,利水消肿脚气临香薷夏月麻黄【性用概要】又名香葇、香茹、香菜、香戎、臭荆芥、蜜蜂草。
为唇形科植物海州香薷的带花全草。
其味辛,性温。
归肺、胃经。
具有发汗解表,和脾化湿,利尿消肿之功。
常用于外感于寒、内伤于湿所致的形寒身热、无汗头痛、胸闷腹痛吐泻等症。
对水湿泛滥所致的通身水肿,亦有佳效。
因本品主要用作夏令外感寒湿的解表药,故前人有“夏日之用香薷,犹冬月之用麻黄”,的说法。
对外感暑热,证见高热、汗多、口渴、心烦者,则当忌用。
用法:水煎服,一般用于解表,煎时宜短。
用于消肿,煎时宜长,因热饮易呕。
常可凉服。
用量:5~10克。
【临证配用】香薷-藿香二药性味相同,外能散寒解表,内能和中化湿,相须为用,效果更著。
用于治疗感冒风寒挟湿。
证见发热恶寒无汗、胸闷呕吐、腹痛泄泻者。
香薷-扁豆-厚朴取香薷散外寒、化内湿,扁豆、厚朴和中芳香化湿。
《赤水玄珠》谓:“香薷得扁豆则消暑”。
《得配本草》认为香薷配厚朴善治“阴暑”。
三味相合,则解表化湿之力加强,常用于治疗夏月感于寒湿所致之发热恶寒、腹痛吐泻等症。
方如香薷饮。
表实无汗者,可加苍术、藿香。
兼内热心烦口渴者,加双花、连翘、黄连等。
香薷-白术香薷能开腠理,利下窍,利水消肿之功甚捷。
配白术以健脾除湿。
相合则标本兼顾,最能行水消肿,对水湿泛滥之通身水肿者,有佳效。
方如深师薷术丸。
香薷-杏仁取香薷解表化湿之力,合杏仁肃肺理气除湿之功,二者相配,既能疏散表邪,又能降肺和胃理气。
《幼科要略》谓:“夏热气闭无汗,渴饮停水,香薷必佐杏仁,以杏仁苦降泄气。
”现常用于夏月外感寒湿所致的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等症。
香薷-双花-连翘金银花香薷辛温发汗,双花、连翘辛凉透表,清泄郁热。
相合则寒温相制为用,有辛凉透热之功。
常用于暑月外感寒湿郁而化热或外感暑热而致发热恶寒、无汗头痛、心烦口渴、脉浮数者。
方如新加香薷饮。
香薷-生石膏香薷辛温,发汗解表化湿,为夏季解肌透表退热要药;生石膏辛寒,既散表热,又清暑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薷现代研究
药材类别:辛温解表药
香薷为唇形科植物海州香薷Elsholtzia splendens Nakai ex F. Maekawa 的带花全草。
味辛,性微温。
入肺、胃经。
功能:发汗解暑、行水散湿、温胃调
中。
主治:夏月感寒饮冷、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胸痞腹痛、呕吐腹泻、水肿、脚气。
内服:煎汤,3~9g,或研末。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海州香薷含挥发油。
密花香薷Elsholtzia densa Benth.含有挥发油0.3%,其中主成分为香薷二醇(Elshotzidiol)。
还含甾醇、酚性物质和黄酮甙等。
从石香薷(Mosla chinensis Maxim.)中离析得:长链烷烃、植物甾醇、植物甾醇甙、脂肪酸(Fatty acid)、熊果酸(Ursolic acid)、7-甲基黄芩素(7-Methylbaicalein)、芹菜素(Apigenin)、丁香酸(Syringic acid)、对香豆酸(p-Coumaric acid)、木犀草素(Luteolin)、咖啡酸(Caffeic acid)、和槲皮素(Quercetin)。
药理作用:
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其挥发油对病原微生物有较强的抑杀作用。
实验表明:香薷挥发油对流感病毒有一定的灭活能力,灭活浓度1:1000~1:2 000;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伤寒杆菌、弗氏痢疾杆菌、白喉杆菌、脑膜炎双球菌、卡他球菌,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浓度1:4 000~1:25 600。
1:2 000香薷油同75%酒精在处理污水杂菌时有相近似的灭菌能力,6分钟灭菌率分别为99.2%,99.36%;香薷油的抑菌强度(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弗氏痢疾杆菌)高于碘液,但比呋喃西林及新洁尔灭为弱。
香薷煎剂(1:20)在体外对亚洲甲型流感病毒、京科68-1病毒株和孤儿病毒(ECHO11)也有显著抑制作用。
2. 其他作用实验表明:石香薷挥发油对机体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均有显著增强作用;对小鼠、大鼠、豚鼠和兔的离体回肠自发性收缩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对蛋清所致豚鼠回肠过敏性收缩和氯化钡所致豚鼠回肠痉挛性收缩亦有显著抑制作用;此外,尚有利尿、镇咳和祛痰作用。
海州香薷提取物在体外对血管紧张素受体和β-羟基-β-甲基戊二酸辅酶A有显著抑制作用。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感冒香薷、麻黄各15g,板蓝根、蒲公英各10g,桔梗12g。
上药共为细粉,成人用量约3.5g,儿童用量约1g,将药粉倒入肚脐中心,然后用胶布贴敷固定。
治疗感冒200例,痊愈196例,无效4例。
贴药1次痊愈者164例,2次痊愈者32例。
总痊愈率为98%。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9;(2):28〕
2. 治疗暑泻香薷、秦皮、白扁豆、六一散(布包)、厚朴、藿香、炒白术、法半夏、木香各10g,黄连5g,茯苓15g。
有食积者加山楂、神曲、麦芽各10g。
用冷水适量,连煎3遍,分早、中、晚3 次服,每日1剂。
治疗90例,痊愈89例,无效1例。
〔河北中医1991;13(1):5〕
3. 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香薷、藿香、荆芥、半夏、茯苓、党参、柴胡、黄芩各10g,甘草5g。
每贴药煎一汁,煎沸15~20分钟,每2小时服2~4汤匙,每天服4~6次。
少量多次饮服,小儿易于接受,又可提高疗效。
治疗108例,效果显著。
〔黑龙江中医药1991;(2):36〕
方剂选用:
1. 治疗霍乱腹痛吐痢:生香薷(切)一升,小蒜一升(碎),厚朴六两(炙),生姜十两。
上四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得吐痢止,每服皆须温。
(《救急方》香薷汤)
2. 治疗霍乱吐利,四肢烦疼,冷汗出,多渴:香薷二两,蓼子一两。
上二味粗捣筛。
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七分,去渣温服,日三。
(《圣济总录》香薷汤)
3. 治疗舌上忽出血如钻孔者:香薷汁服一升,日三。
(《肘后备急方》)
配伍效用:
香薷配伍白术香薷利水消肿,白术益气健脾燥湿。
二者配伍,有健脾利水之功效,用于治疗脾虚之水肿、体倦、乏力等症。
香薷配伍厚朴、白扁豆香薷发表散寒,消暑化湿;厚朴化湿行气宽中;白扁豆健脾和中,消暑化湿。
三者配伍,有解表透邪,散寒祛暑,化湿畅中之
功效,用于治疗夏日感受风寒暑湿之邪所引起之恶寒发热、头重头痛、无汗、胸闷、呕吐、腹泻。
【注意事项】
宜忌:表虚者忌服。
【医家论药】
“香薷,辛散温通,故能解寒郁之暑气,霍乱腹痛,吐下转筋,多由暑月过食生冷,外邪与内伤相并而作,辛温通气,则能和中解表,故主之也。
散水肿者,除湿利水之功也。
”(《本草经疏》)
“香薷,先升后降,故热服能发散暑邪,冷饮则解热利小便,治水甚捷。
”(《本经逢源》)“香薷,和脾治水之药。
伤暑用之,即消蓄水;霍乱用之,即定烦躁;水肿用之,即行小便。
其辛温利水,有彻上彻下之效;甘温和脾,有拔浊回清之功;所以肺得之则清气化行而蕴热自下;脾得之则浊气不干而水道流行也。
”(《本草汇言》)
“世医治暑病,以香薷饮为首药,然暑有乘凉饮冷,致阳气为阴邪所遏,遂病头痛发热恶寒,烦躁口渴,或吐或泻,或霍乱者,宜用此药,以发越阳气,散水和脾。
若饮食不节,劳役作丧之人伤暑,大热大渴,汗泄如雨,烦躁喘促,或泻或吐者,乃劳倦内伤之证,必用东垣清暑益气汤、人参白虎汤之类,以泻火益元可也。
若用香薷之药,是重虚其表而又济之以热矣。
盖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用麻黄,气虚者尤不可多服,而今人不知暑伤元气,不拘有病无病,概用代茶,谓能辟暑,真痴人说梦也。
且其性温,不可热饮,反致吐逆,饮者惟宜冷服,则无拒格之患。
其治水之功,果有奇效。
”(《本草纲目》)附注:在不同的地区,作为香薷使用的尚有:①同属植物Elsholtzia ciliata(Thunb.)Hyland 的干燥全草,在四川、陕西、山东等地作香薷使用。
其在四川被称为“德昌香薷”或“土香薷”,《本草衍义》中所述之香薷即为此,但目前在药材商品中很少使用;②唇形科植物牛至Origanum vulgare L.的全草在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作香薷入药;③唇形科植物石香薷Mosla chinensis Maxim.的全草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作香薷使用;
④新疆地区使用的香薷,为唇形科植物萼果香薷Elsholtzia densa Benth. Var. calycocarpa (Diels)C.Y.Wu 的全草;⑤西藏地区尚以密花香薷Elsholtzia densa Benth.及其变种E.densa Benth. Var.inathina (Maxim.)C. Y.Wu的全草入药,亦称“密香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