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碳城市评价与空间格局分析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现状_问题及建议

中国经贸导刊○责任编辑○李志明资源环境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文文辉倪碧野白玮“生态城市”是生态学和城市科学交叉研究的产物,即针对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退化及城乡居民生存条件恶化等城市问题,综合生态学方法,从系统、整体、多因子的角度研究城市系统及其他人类居住地。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资源能源短缺问题的逐步升级,温室气体排放快速上涨,气候变化问题日渐严峻,“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作为一种协调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新模式,逐渐成为世界各国降低资源能源消耗、转变传统发展模式、谋求城市新兴竞争力的关键。
同时,以实现低碳为目的的各种规划建设方面的技术手段也越来越多的成为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抓手,为更好地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增强了可操作性。
因此近年来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对于低碳生态城市的理论探索和规划建设都在持续升温,然而目前世界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低碳生态城市。
一、我国生态城市发展现状(一)生态城市发展理念逐渐深入贯彻到各城市发展战略中1994年中国政府继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后率先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并编制实施《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1996—2050)等一系列指导政策,将生态城市发展理念逐渐融入国家级规划的编制和实践中去,指导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制定。
许多城市相继制定实施了“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开展了生态示范区的建设与试点。
生态城市、山水城市、花园城市、森林城市、园林城市、卫生城市等越来越多地成为中国许多城市政府进行城市规划与建设所追求的目标。
(二)中央各部委出台政策积极推进中国特色低碳生态城市试点2010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启动五省八市低碳试点工作,承担低碳试点工作的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5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8市未来会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全面纳入本地区“十二五”规划,研究制定试点省和试点城市低碳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本地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积极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降低碳排放强度。
碳排放的时空演变、空间溢出效应及影响因素

碳排放的时空演变、空间溢出效应及影响因素作者:***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23年第36期摘要:揭示中部城市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对于中部地区推动绿色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采用2005-2020年中部城市碳排放统计数据,研究了市域碳排放总量的时空演变、空间溢出效应以及影响因素。
结果如下:一是在时间上,中部城市碳排放呈现先急后缓的增长趋势。
二是在空间上,碳排放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
三是市域碳排放总量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
四是人口密度、财政支出能显著抑制碳排放量,第二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显著驱动碳排放。
关键词:碳排放;空间杜宾模型;影响因素一、引言气候变暖一直是全球气候变化最主要特征,应对气候变暖,当务之急是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行低碳经济发展。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碳排放大国,造成中国巨大碳排放量的原因有两个:首先,中国长期以来以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为主,并且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环境治理绩效偏低等一系列问题;其次,中国长期以来就存在着能源消耗量过大但利用方式不环保等问题。
节能减排能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同时在节能减排任务目标下,高污染型和高碳排放型企业会受到较为有力的政策约束,这会倒逼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然而,引起碳排放的经济社会因素众多,在碳减排的目标下,从计量分析角度识别碳排放的经济社会因素对城市制定有效的减排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主义。
近年来,我国不同学者对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做了大量研究。
从研究方法上看,主要有结构分解技术(SDA)、指数分解技术(IDA),以及计量分析方法等几类。
不同的分析方法优势和缺点不同,得出碳排放影响因素结果不尽一致。
然而,上述所说的几种分析方法都有相同的弊端,即将碳排放在每个单元上看作是同质且均匀的,忽略不同城市之间的空间关联性。
实际上,碳排放属于大气污染,某个城市碳排放强度较高有很大可能影响到邻近城市的碳排放量,因此,在检验碳排放影响因素时,应该考虑空间因素在其中的作用。
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
低碳建筑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对于实现全球碳减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本文将从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现状入手,探讨低碳建筑的发展对策。
一、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现状1. 低碳建筑的概念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设计、建筑材料、建筑施工、建筑使用等方面,最大限度地减少碳排放,降低建筑能源消耗,提高建筑使用效率的建筑。
低碳建筑具有节能、环保、可持续等特点,是未来建筑发展的趋势。
2. 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现状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初级阶段:2000年以前,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低碳建筑的概念还未被广泛认知。
在这个阶段,建筑节能仅仅是为了节约能源和降低成本,而并非出于环保的考虑。
(2)中级阶段:2000年至2010年,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进入中级阶段。
在这个阶段,政府开始重视低碳建筑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如《建筑节能工程技术标准》、《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
同时,低碳建筑的概念也逐渐被广泛认知。
(3)高级阶段:2010年至今,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进入高级阶段。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低碳建筑发展的政策,如《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建筑节能标识管理办法》等。
同时,低碳建筑的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如太阳能利用技术、地源热泵技术等。
二、我国低碳建筑发展的问题1. 政策缺失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低碳建筑发展的政策,但是这些政策还存在不足。
例如,政策缺乏明确的指导性和约束性,缺乏有效的监管和评估机制等。
2. 技术不足虽然低碳建筑的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技术问题。
例如,太阳能利用技术的成本较高,地源热泵技术的应用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等。
3. 社会认知不足低碳建筑的概念在我国逐渐被广泛认知,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社会认知不足的问题。
中国三大城市群节能减排效率及空间治理研究

中国三大城市群节能减排效率及空间治理研究中国三大城市群是指华北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
这三大城市群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和人口规模最为庞大的地区,也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最为集中的地区。
因此,对这三大城市群进行节能减排效率和空间治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节能减排效率研究1.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城市能源管理,推广节能技术和设备,提高产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的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
2.发展清洁能源:加大清洁能源开发和利用力度,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
3.推动低碳城市建设:加大低碳城市规划和建设力度,提升城市规划设计水平和建筑能效标准,推广低碳出行模式,减少交通碳排放。
4.加强环境管理和监测:完善环境监测系统,加强对排放企业的监管,加大惩罚力度,引导企业合规生产,减少工业废气的排放。
1.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合理划定城市功能分区,实现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的有序布局,减少能源消耗和交通压力。
2.加强城市建设用地的管理:建立健全土地利用制度,加强土地使用监管,防止乱占乱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对农用地的占用。
3.推动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减少农民进城务工的需求,缓解城市人口压力,减少对城市公共资源的消耗。
4.发展生态城市: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修复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生态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5.加强城市空气治理:加大对空气污染源的治理力度,减少工业污染和机动车尾气的排放,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综上所述,中国三大城市群节能减排效率及空间治理研究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强协同合作,优化政策措施,推动技术创新,提高管理水平,以实现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科学的研究和有效的管理措施,能够促使中国三大城市群实现高效节能、低碳减排和宜居宜业的目标,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低碳城市规划的评估指标体系

第五章低碳城市规划的评估指标体系 (2)1、国内外对可持续和生态城市的评价标准 (2)1。
1 国内外低碳生态城市指标概述 (2)1。
2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3)1.3 国内现有的相关标准 (3)2、若干案例的指标体系分析 (12)2.1 中新生态城 (12)2.2 曹妃甸生态城 (14)2.3 厦门市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21)2。
4 贵阳市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22)3、指标选取原则和思路 (24)3。
1 指标选取原则 (24)3.2 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25)4、规划指标体系构建方法和框架 (26)4。
1 确定指标体系结构 (26)4。
2 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27)4.3 规划指标体系 (31)4。
4 按规划层次的指标体系 (32)5、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后续研究方向 (34)第五章低碳城市规划的评估指标体系低碳城市规划的评估指标体系主要是解决城乡规划落实低碳生态要求的量化操作问题,及控制、引导低碳理念在城乡规划制定与实施中的运用与落实。
1、国内外对可持续和生态城市的评价标准1.1国内外低碳生态城市指标概述低碳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不仅是低碳生态城市内涵的具体化,而且是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成效的度量。
目前国内外的论著主要集中在有关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规划设计原则、方法的讨论上,对低碳生态城市的考核、评价指标的研究较少,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指标或指标体系。
国内低碳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从社会、经济、自然3个子系统的分析出发构成的指标体系,这类指标体系的应用较广泛,另一类是从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协调度考虑建立的指标体系,指标综合的方法主要以加权平均为主。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高度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低碳排放,所以也可以用环境、资源核算作为评价指标。
对指标体系中指标的数量问题,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少而精,一种是详细而全面.但是两者在应用上都存在争议,过少的指标会被认为不够全面,而过多的指标会因为指标间的相关性导致指标间关系复杂,指标综合结果无法正确反映各指标的重要性.有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研究中欧盟资助的“生态城市计划”,中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国外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代表之一。
零碳城市现状分析报告

零碳城市现状分析报告零碳城市旨在实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源效率、促进可再生能源利用和改善环境质量的目标。
目前,全球范围内一些城市已经采取了行动,努力转变为零碳城市。
以下是对零碳城市现状的分析报告。
首先,零碳城市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许多城市已经启动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项目,包括改善公共交通系统、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提高建筑能效等。
一些城市还通过建立自己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设施,实现了对能源的自给自足。
这些行动都为零碳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其次,政府的政策支持起到了关键作用。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出台了有利于推动零碳城市建设的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对可再生能源的补贴和优惠政策、对高排放车辆的限制和惩罚措施、对建筑能效进行评估和标准制定等。
政府的政策支持为零碳城市建设提供了法律和经济保障。
然而,零碳城市建设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技术和经济上的限制。
一些新技术的应用和建设高效的可再生能源设施需要巨大的投资和技术支持。
此外,一些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建筑物存在旧化和能效低下的问题,改造和更新需要时间和资金。
此外,公众的意识和参与也是一个挑战。
虽然大部分人意识到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但在日常生活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如高碳排放的交通方式、能源浪费和过度消费等。
改变这些行为和习惯需要公众的参与和支持。
最后,国际合作也是零碳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问题,没有一个国家或城市能够独自解决。
国际合作可以促进技术和经验的分享,帮助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实现零碳目标。
综上所述,零碳城市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政策支持起到了关键作用。
然而,仍然面临技术和经济上的限制、公众意识和参与以及国际合作的挑战。
为了实现零碳城市的目标,需要政府、企业、公众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低碳视角下老城区空间整合利用研究_以南京市下关区为例

欧 洲 社 区 委 员 会 在 《城 市 环 境 绿 皮 书 》认 为 紧 凑的城市形态可 以 有 效 遏 制 城 市 蔓 延,保 护 郊 区 开敞 空 间,减 少 能 源 消 耗,推 动 城 市 可 持 续 增 长。 城市规模的紧凑有助于减少城市对周围生态环境 的 侵 蚀 ,从 而 降 低 人 类 活 动 对 自 然 环 境 的 影 响 ;同 时可以大大减少 对 私 人 小 汽 车 的 依 赖,从 而 减 轻 道 路 交 通 压 力 、降 低 对 石 油 等 资 源 的 消 耗 ,减 少 大 气污染等。 1.2 土 地 的 混 合 使 用
老 城 区 一 般 位 于 城 市 中 心 ,人 口 拥 挤 ,建 筑 密 集,交通拥堵。 这 些 条 件 使 得 老 城 区 成 为 碳 排 放 的 集 中 点 ,要 研 究 以 低 碳 为 目 标 的 城 市 规 划 ,就 不 能忽视老城 区 这 一 空 间 节 点。 同 时,老 城 区 特 有 的空间形态与建 筑 形 式,决 定 了 一 座 城 市 的 独 特 风 貌 ,在 以 可 持 续 发 展 为 目 标 的 城 市 规 划 中 ,同 样 不可忽视老城区的特殊要求。
下关区处于南 京 老 城,京 沪 铁 路 的 分 割 将 下 关 区 分 为 南 北 两 片 ,在 快 速 发 展 的 过 程 中 ,产 生 了 交 通 拥 堵 、停 车 设 施 缺 乏 等 问 题 ;南 京 规 划 布 局 的 不合理又加剧了 这 种 影 响,南 京 重 化 工 业 大 部 分 处于城区的上风 位 置,甚 至 出 现 与 生 活 区 犬 牙 交 错现象影响 居 民 的 生 活 和 身 体 健 康。 其 次,下 关 区 位 于 长 江 下 游 ,上 、中 游 水 体 污 染 对 下 关 地 区 水 质存在重要影响。 2.2 自 然 山 水 破 坏 严 重
中国城市碳排放的空间格局及影响机制——基于285个地级市截面数据的分析

Spatial Pattern and Influencing M echanism of Urban Carbon Em issions in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socioeconomic cross— sectional data of Chinese cities in 2013,th is paper calculated the carbon emissions of 285
cities in China.This paper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th 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urban carbon emissions by constructing econometric model,and
discusse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 diferences of diferent types of urban carbon emissions,and thus proposed t h e strategies for low — cal"-
bon development in diferent types of cities.T h e main conclusions were as follows:① T h e carbon emissions and their intensity distribution were significantly diferent in space and there was a mismatch.②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population,economic level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wer e t he key factors afecting urban carbon emissions.③ Th e diferences of urban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 wer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by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ε为特殊因子,即原有变量不能被因子所解释的
部分,相当于多元回归分析中的残差部分,表示成
矩阵的形式为:
X = AF + ε
(2)
式中:A 为因子载荷矩阵,F 为因子变量,因子变量
具有命名解释性。变量 Xi 的共同度又称为公共方
差,反映的是全部公因子对原有变量的总方差所能
解释的比例。变量 Xi 的共同度( hi2 )为因子在载荷 矩阵 A 中第 i 行元素的平方和,即:
低碳经济 X6地区生产总值/万元 X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人) X8单位 GDP 工业用电量/(kw· h/元) X9第二产业占 GDP 的比重/% X10第三产业占 GDP 的比重/%
低碳环境 X11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hm2 X12人均绿地面积/(m2/人) X1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X14工业烟尘排放量/t X15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t X16年平均 PM2.5 浓度/(μg/(m3· a))
2003 年英国率先在《我们能源的未来》白皮书 中提出低碳经济(DTI U K, 2003);2007 年日本提出 了低碳社会(Gomi et al, 2007)。国外低碳城市研究 内 容 包 括 城 市 碳 排 放 驱 动 因 素 (Al- mulali et al, 2013; Aunan et al, 2014)、城 市 碳 循 环 与 碳 代 谢
204-213 页
第2期
吴健生 等:中国低碳城市评价与空间格局分析
205
引入灰色理论建立灰理想关联分析评价模型,利用 中国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 4 个城市 2007 年的相 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刘竹等(2011)以“脱钩”模式 为目标层,经济发展、碳排放、污染物排放与社会资 源消耗为准则层,CO2 排放等 8 个具体指标为指标 层建立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以沈阳市为案例定 量描述经济发展过程中单位 GDP 污染物排放降低 的态势,得出现阶段的低碳城市建设水平处于“相 对脱钩”的结论。王云等(2014)将已有的低碳生态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在传统控规基础上提出增补 指标,通过问卷调查、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研究方 法,得到包括 4 大类共 28 个指标的增补指标体系, 最终构建以 41 个指标为主的低碳生态城市控制性 详细规划的指标体系。 1.2 本文的创新性
目前,研究评价低碳城市的指标体系忽视了广 大中小城市的指标可获取性,往往只适用于少数城 市。低碳城市的评价模型及方法忽视了低碳城市 发展中的空间格局与空间相关性分析、不同时空尺 度城市低碳发展水平的评价等。在评价指标的选 择上,以往的研究中往往基于统计数据、调查问卷 及专家打分项,并不适合全国尺度的低碳城市评价。
第 35 卷 第 2 期 2016 年 2 月
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 in Geography
Vol.35, No.2 Feb. 2016
中国低碳城市评价与空间格局分析
吴健生 1,2,许 娜 1*,张曦文 1
(1.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城市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 深圳 518055; 2.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地表过程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1)
阳等(2004)提出中国城市化进程应寻求基础设施建 设的低碳发展路径。低碳城市逐渐成为低碳经济 与低碳社会的空间聚焦点(秦耀辰等, 2010)。国内 学者研究主要集中在碳排放核算(张金萍等, 2010; 丛建辉等, 2013),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秦耀 辰等, 2014),低碳城市空间规划(潘海啸等, 2008; 顾 朝林等, 2009),低碳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剖析(Lebel et al, 2007; 路超君等, 2012; 鲁丰先等, 2012),低 碳 城 市 评 价 体 系 构 建 ( 潘 家 华 等, 2009; 仇 保 兴, 2012)等方面。
目前学者们评估城市低碳水平所广泛使用的 方法有两种,分为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付允 等(2010)提出低碳城市的五大支撑体系,分别为产 业结构体系、基础设施体系、消费支撑体系、政策制 度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诸大建等(2011)认为低碳 环境竞争力、低碳生产竞争力和低碳社会竞争力是 构成城市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三大类,同时 采用上海市 2002-2007 年间的相关数据,引入灰色 理论建立灰熵分析评价模型,针对城市系统的非线 性结构,对上海市进行了实证研究。陈静等(2012)
引用格式:吴健生, 许娜, 张曦文. 2016. 中国低碳城市评价与空间格局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35(2): 204-213. [Wu J S, Xu N, Zhang X W. 2016. Evaluation of low-carbon city and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 in China[J]. Progress in Geography, 35(2): 204-213.]. DOI: 10.18306/ dlkxjz.2016.02.007
PM2.5 数 据 进 行 分 析 。 计 算 每 个 行 政 单 元 中 的
PM2.5 浓度平均值,为每个城市赋值。DMSP-OLS
夜间灯光数据集来自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
局(NOAA)国家地球物理数据中心(NGDC)官方网
站(http:www.ngdc.noaa.goa/dmsp)。采用了 2006 年
1 引言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目前,低碳城市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定义。狭义
的低碳城市是指碳排放处于较低的状态,以达到碳 的零排放为最终目标。广义的低碳城市则是在保 证城市内经济社会正常运转的情况下,通过提升生 产技术、改变生活方式、转变消费观念等手段,减少 碳排放量(路超君等, 2014),城市发展或城市经济增 长与碳排放趋于脱钩(诸大建等, 2010)。本文的研 究内容属于广义低碳城市范畴。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设置抽取特征值大于 1.5 的成分,共提取了 5 个因子,解释总变异的 70.331% (表 2)。主因子 F1对 X1、X2、X6、X11、X19、X20、X21有较大 载荷,命名为城市建设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因子。F2 对 X3、X4、X7、X12、X22有较大载荷,命名为人均碳排放 与经济发展因子。F3 对于 X9、X10 有较大载荷,命名 为城市产业格局因子。F4 对 X5、X8、X13、X14、X15 有较 大载荷,命名为工业污染与集约利用因子。F5 对 X16、X17、X18 有较大载荷,命名为生存竞争与生存环
摘 要:城市是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最为集中的区域,带来了大量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低碳城市受到国内外学者 广泛探讨。本文从低碳开发、低碳经济、低碳环境、城市规模与能源消耗 5 个方面 22 个指标构建了低碳城市评价体 系,引入遥感影像中的 DMSP-OLS 夜间灯光数据集与 PM2.5 浓度反演影像;利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及空间相关 性分析,将 2006 年及 2010 年 284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按照低碳水平分为低碳、相对低碳、相对高碳、高碳四类城市; 根据驱动力分为环境主导型、居民主导型、城镇化主导型及产业主导型四种城市类型;空间上识别出京津冀、长三 角、山东省及珠三角地区具有低碳城市发展集聚效应;低碳城市发展水平受城市行政等级、产业转型等因素影响。 关 键 词:低碳城市;因子分析;聚类分析;GIS 空间分析;DMSP-OLS 夜间灯光;PM2.5 浓度
和 2010 年 NOAA 发布的不存在饱和问题的 DMSP-
OLS 影像。行政区划地图来自于国家基础地理信
息系统中国 1:400 万地形数据库。
2.2 研究方法
因子分析在指标评价体系构建中被广泛应用
(府亚军等, 2005; 耿金花等, 2007)。
因子分析的数据模型如下:
ìïïïxx21
= =
a11 F1 a 21 F1
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的统计数据来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2006》、《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2010》,共搜集全国(除 台湾省、香港、澳门及南海地区外) 284 个地级及以 上城市的数据,其中拉萨市、汕尾市及宣城市由于 统计数据不全,未被纳入研究样本。
PM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浓度遥感反演影像来自于美国航空航
(Castelnuovo et al, 2003; Pataki et al, 2003; Churkina, 2008)、低 碳 城 市 规 划 (Seyfang, 2010; Feliciano et al, 2011) 和 城 市 碳 排 放 管 制 策 略 (Lebel et al, 2007; Caetanoa et al, 2009)等方面。国内学者庄贵
收稿日期:2015-08;修订日期:2015-0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101) [Foundation: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41271101]。 作者简介:吴健生(1965-),男,湖南新化人,教授,主要从事城市景观生态和 GIS 研究,E-mail: wujs@。 通讯作者:许娜(1990-),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土地利用规划与景观生态学研究,E-mail: xuna2013@。
从低碳城市发展的角度来说,开发建设、经济 发展、环境保护都至关重要。所以准则层为低碳开 发、低碳经济、低碳环境、城市规模与能源消耗 5 个 方面。指标层包括人均建成区面积、地区生产总 值、年平均 PM2.5 浓度、人口密度、夜间灯光总量等 22 个指标(表 1)。 2.4 低碳城市评价指数的计算
将 22 个变量数据导入 IBM SPSS Statistics 中降 维处理。KMO=0.759,接近于 1,BTS 值(球形检验) 的显著性小于 0.01,通过检验,样本数据为非单位 矩阵,适合因子分析法。
天局的地球观测系统数据和信息系统(EOSDIS),选 用的数据集为 Global Annual PM2.5 Grids from 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