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PSIR模型的低碳城市发展评价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双碳目标下城市低碳发展评价研究

双碳目标下城市低碳发展评价研究作者:杨芬李延罡阚龙营来源:《辽宁经济》2022年第09期〔內容提要〕双碳目标下,为探索城市低碳发展情况,利用DPSIR模型理论,从5个维度构建了由27个指标组成的城市低碳发展指标评价体系,选取了四大经济区域(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代表省份(浙江省、河南省、陕西省和辽宁省)2011-2019年数据,运用熵值法和综合指数法分别对指标权重和综合指数进行了计算,并结合实际对城市低碳发展水平进行了对比分析与评价。
结果表明:第一,指标权重大小驱动力>压力>响应>状态>影响,驱动力指标和响应指标越大,压力指标越小,城市低碳发展水平越高;第二,城市低碳发展受地区发展水平的影响,各省份城市低碳发展水平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但发展速度较为缓慢。
研究结果可为城市低碳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双碳;城市低碳发展;DPSIR模型;评价注:本文受辽宁省教育厅2021年度科学研究经费项目(面上项目)“辽宁省石油化工产业园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产业绿色发展研究”(LJKR0180)、2021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辽宁省石化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路径和机制研究”(L21BJY039)资助。
近几年,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随着能源的消耗和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不断阻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习总书记于2020年9月提出了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在此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面临着绿色低碳转型。
据《2020中国绿色城市指数TOP50报告》显示,城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比例超70%,城市碳减排既是城市低碳发展的关键,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因此对城市低碳发展进行评价具有巨大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DPSIR模型是由欧洲环境署对PSR模型和DSR模型改进提出的,主要包括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和响应五个部分,涉及社会、经济、政策、环境四个方面,用以描述生态环境问题之间的因果关系。
基于STIRPAT模型的江苏省碳排放影响因素与碳达峰预测研究——以工业领域为例

DOI:10.19995/10-1617/F7.2024.06.146基于STIRPAT模型的江苏省碳排放影响因素与碳达峰预测研究——以工业领域为例周带华1 马婷婷2 李强3 朱宾4(1.江苏碳测低碳研究院有限公司 江苏徐州 221001;2.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江苏徐州 221116;3.徐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修复处 江苏徐州 221018;4.徐州市土地储备中心 江苏徐州 221018)摘 要:工业领域碳减排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任务,江苏省作为我国的工业大省,开展工业领域碳排放因素分析与情景预测研究,实现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达成江苏省工业领域碳减排目标,本文根据IPCC公式法核算2005—2018年江苏省工业能源相关碳排放量,在系统分析其工业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扩展的STIRPAT模型,分析江苏省工业碳排放主导驱动力,并预测江苏省工业碳达峰的时间和峰值,以供参考。
研究结果表明:(1)2005—2018年江苏省工业碳排放量持续增长,但排放强度不断下降,空间分布呈苏南高于苏北;(2)煤炭仍占据工业化石能源消费的主体地位;(3)人口和经济发展仍然是影响工业碳排放的主导因素,通过情景模拟计算,本文认为江苏省工业要想率先实现碳达峰,应选取更加绿色稳健的经济增长模式 。
关键词:工业碳排放;双碳目标;主导驱动;STIRPAT模型;碳达峰预测;能源消费本文索引:周带华,马婷婷,李强,等.基于STIRPAT模型的江苏省碳排放影响因素与碳达峰预测研究[J].商展经济,2024(06):146-150.中图分类号:F127;F207 文献标识码:A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的发展态势,但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国[1],CO2排放导致的气候变暖已影响到人类自身安全,特别是工业作为二氧化碳的重要排放源,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2-3]。
基于DPSIR模型的城市旅游经济韧性评价与影响因素——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

基于DPSIR模型的城市旅游经济韧性评价与影响因素——以
长三角城市群为例
方叶林;吴燕妮;王秋月;王芳
【期刊名称】《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24(47)2
【摘要】基于DPSIR模型构建旅游经济韧性指标体系,对2009—2021年长三角
城市群旅游经济韧性水平进行测度,并分析其演化特征与影响因素,以期为旅游经济
韧性提升提供一定决策依据.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韧性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各城市韧性水平整体上呈上升趋势.韧性较高城市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各城市旅游经济韧性水平间具有一定空间集聚特征.旅游经济韧性受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结构、旅游发展速度、游客承载量、教育水平、基础设施和政府干预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旅游发展速度对旅游经济韧性具有明显负面影响,其他因素
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总页数】9页(P26-34)
【作者】方叶林;吴燕妮;王秋月;王芳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商学院;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商贸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02
【相关文献】
1.基于DPSIR-TOPSIS模型的河北省城市群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及障碍因素研究
2.基于DPSIR模型的长三角城市群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3.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韧性的时空跃迁特征与驱动因素——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
4.扩容兼区划调整过程中城市群经济韧性引力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因素分解模型的江苏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因素分解模型的江苏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岳书敬;邹玉琳【摘要】研究江苏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对有的放矢地制定减排政策,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运用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分解法,把2005—2014年间江苏碳排放增长率分解为9种影响因素的加权贡献,并对这一时期以及江苏13个地级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3个城市生产部门能源强度下降均为减少碳排放的最主要因素,但不同城市间该因素贡献度的差异逐年增大;人均GDP增长是各城市碳排放增加的主要推动因素,但其贡献度正逐年递减;能源结构变动在13个城市的贡献度低且不同城市间贡献度差距较小;产业结构变动在不同城市的贡献度差距逐年增大且排序不稳定;各城市人口数量等对各城市碳排放变动贡献度最小,并不是江苏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期刊名称】《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33)003【总页数】7页(P52-58)【关键词】碳排放;因素分解;影响因素【作者】岳书敬;邹玉琳【作者单位】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1189;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118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2.2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随着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碳减排压力。
为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履行碳减排的国际责任,中国政府提出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约束性目标。
江苏作为经济总量和经济质量都走在全国前列的经济大省,对降低碳排放也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但鉴于目前能源消耗量大、环境承载力弱、资源自给率低、单位国土面积污染程度高的基本省情,江苏节能减排之路面临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
因此深入研究江苏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并在城市层面进行差异对比分析,对于从区域角度制定节能减排政策、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测度碳排放量并研究分析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成为各国政府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而在碳排放变化影响因素分解分析领域,对数均值迪氏分解法(LMDI)因为具备诸多优点而被广泛运用。
基于DPSIR模型的低碳城市指标体系研究

作为快速发展过程中的人口大国,我国持续健康地推 进城市化进程,进入21世纪以来,城市化进程持续加快。 据统计[1~2],从1952~2008年,我国城市化水平由12.46% 增长到45.68%,城镇人口由7 163万增长到60 667万,是世 界城市化发展史上实现城市化高速增长延续时间最长的国 家之一。截至2008年底,我国现有各类城市656个,其中 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有121个(500万以上的特大型城市 10个),50万~100万人口的城市110个,20万~50万人口的 城市230个,城市人口规划不断扩大,大城市、尤其是特 大型城市持续增加。我国的城市化是世界城市化史上规模 最大、背景最为复杂、任务最为艰巨的城市化过程。随着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空气 质量恶化、水资源供应短缺、城市热岛效应明显、交通堵 塞、环境设施落后、能源利用效率低和资源浪费等[3]。我 国城市化进程必须解决社会、经济、环境和能源的协调问 题,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DPSIR模型的低碳城市发展评价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中图分类号 :F 2 9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4 — 2 9 2 X ( 2 0 1 3 ) O l 一 0 l l 5 — 0 4 பைடு நூலகம்
Ev a l u a t i o n o n t h e Lo w- c a r b o n Ci t y De v e l o p me n t b a s e d o n DP S I R Mo d e l
摘
要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 国缓解全球气候 变暖 、建设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的主要 实现途 径 ,低碳 城市是伴随着
低碳经 济提 出的发展 目标。对及时、准确掌握城市经济运行状 况、生态环境发展 状况 ,确保低碳 经济 系统始终运行在 良性轨道
上 ,研 究科 学、全面的低碳 城市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具有十分 重要 的理 论意义和现 实价值 。论 文综合运 用低碳 经济 、低碳 城 市
基于D P S I R 模型的低碳城市发展评 价研究
基 于D P S I R 模 型的低碳城 市发 展评 价研 究
以 江 苏省 为例
朱 霞 , 一 ,路 正 南
( 1 . 江苏科技大学南徐学院 ,江苏 镇江 2 1 2 0 0 3 ; 2 . 江苏大学 管理学 院 ,江苏 镇江 2 1 2 0 0 3 )
— —
T h e Ca s e o f J i a n g s u Pr o v i n c e
ZHU Xi a 一 .LU Z he n g - n a n 2
( 1 . N a n x u C o l l e g e ,J i a n g s u U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l mo l o g y ,Z h e n  ̄ i a n g J i a n g s u 2 1 2 0 0 3 ,C h i n a ; 2 . S c h o o l o f Ma n a g e me n t ,J i a n g s u U iv n e r s i t y ,Z h e n j i a n g J i ng a s u 2 1 2 0 0 3 ,C h i n a )
基于DPSIR_模型的造纸业绿色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J_企业为例

· 40·
要素层
盈利能力
绿色发展 驱动力
绩效指标
( D)
可持续
发展能力
指标层
指标方向
净资产收益率
正
营业利润率
正
净资产增长率
正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正
人才引进比率
正
●理财广场
2024 年 第 3 期
标 [2] 。 成本压力指标用吨纸处理成本和处理总成
绩效评价指标大多基于财务报表有关利润的
1. 全面性和简洁性
绿色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展现出企业
数据。 这些指标虽能体现企业的经营成果, 但不
绿色发展的全过程, 注重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
能准确预测未来发展情况, 不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
指标选取时不能太过繁琐和冗杂, 应选择典型的
( 三) 缺乏资源消耗的评价
4. 影响指标的选取
指标和环境影响指标。 经济影响指标用环保费用
1. 驱动力指标的选取
驱动力既能推动企业规模效益和经济效益的
改变, 又能影响企业污水和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当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时, 企
衡量; 依据 《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环 境 保 护 税 法》 ,
环境影响指标选用单位工业增加值碳排放量衡量。
依据我国 “ 十四五” 规划对造纸业提出的绿
大经营规模和技术升级的驱动力, 在此类因素的
体系, 将 DPSIR 模型引入评价体系中, 可以充分
的压力, 而这些压力又会影响到企业污染物排放
源耗费情况、 政策落实情况以及未来发展情况。
费用和环境保护税, 基于此, 企业应在生产经营
基于STIRPAT_模型的江苏省碳达峰峰值研究与对策建议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Innovation|科技与创新2024年第07期DOI:10.15913/ki.kjycx.2024.07.043基于STIRPAT模型的江苏省碳达峰峰值研究与对策建议邱月,陈红喜(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1816)摘要:运用扩展的STIRPAT模型探究江苏省碳达峰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及碳达峰路径。
岭回归结果表明,人口、城镇化率、人均GDP、能源结构、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对江苏省二氧化碳排放均存在正向影响。
通过情景模拟发现,江苏省可以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峰值排放量为7.74亿~7.90亿t。
江苏省需从优化产业结构、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优化能源结构等方面保障2030年碳达峰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能源消费;STIRPAT模型;碳达峰;情景分析中图分类号: X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835(2024)07-0151-032020-09-22,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首次提出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30/60”目标。
随后在2021-03-15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再次强调,该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将其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
随着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关于该目标的研究也逐渐丰富完善。
目前大多数的专家学者的研究都是从国家整体层面出发,对于区域和单个省份的达峰中和的方法与路径研究相对而言并不是特别丰富。
从国家整体目标实现角度来看,赵明轩等(2021)[1]、GREEN & STERN(2017)[2]通过建立相关研究模型设立不同情景,对中国碳达峰时间进行预测,得出在合理有效的政策情境下,中国在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是可实现的。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中国在2030年前无法实现碳达峰,朱永彬等(2009)[3]在早期的研究中通过合理的分析和预测认为在当时的各方面条件下中国碳排放峰值应出现在2040年或2043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valuation on the Low-carbon City Development based on DPSIR Model
—— —The Case of Jiangsu Province
ZHU Xia1,2, LU Zheng-nan2 (1. Nanxu College,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njiang Jiangsu 212003, China;
低碳经济提出的发展目标。对及时、准确掌握城市经济运行状况、生态环境发展状况,确保低碳经济系统始终运行在良性轨道
上,研究科学、全面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论文综合运用低碳经济、低碳城市
等相关理论,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模型框架,构建低碳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对评价指标赋
目前,我国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低碳理论层面,而关于 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实证研究还处于起步阶 段,研究成果较少,李晓燕、邓玲等(2010)从经济系统、科技 系统、社会系统、环境系统构建包括 27 个评价指标的城市低 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层次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 我国四个直辖市进行实证分析。马军等(2010)以经济发展、产 业发展、科技发展、社会支撑和环境支撑 5 个层面构建包括 31 个一级评价指标的评价体系,以东部沿海 6 个省市为样本对 象,具体评价各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碳含量。王赢政等(2011)构 建了基于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环境、低碳能源、低碳理 念及低碳政策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杭州市进行实证 分析。从系统论角度研究,低碳城市建设涉及经济、社会、环 境、资源等各个领域,是一类非线性反馈系统,具有开放性与 多样性的特征,其核心目标是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高效的城 市经济,其关键是控制碳源、调配碳流、构建碳汇,实现城市 - 社会- 经济- 环境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一、构建低碳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1. DPSIR 概念模型 DPSIR 概念模型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 1993 年提出,并为欧洲环境局(EEA)所发展。近年来,该模型已逐 渐成为判断环境状态和环境问题因果关系的有效工具,具有综 合性、系统性、整体性、灵活性等特点。在 DPSIR 概念模型 中,“驱动力”(Driving Force)是指资源环境变化的潜在原因, 主要指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和产业的发展趋势;“压力” (Pressure)是指人类活动对其紧邻的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 是环境的直接压力因子;“状态”(State)是指环境在上述压力
基于DPSIR模型的低碳城市发展评价研究
基于DPSIR模型的低碳城市发展评价研究
— ——以江苏省为例
朱 霞1,2,路正南2
(1. 江苏科技大学南徐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 2. 江苏大学管理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
摘 要: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要实现途径,低碳城市是伴随着
权重 0.0712 0.0410 0.0210 0.0601 0.0412 0.0290 0.0369 0.0295 0.0301 0.0200 0.0800 0.0485 0.0125 0.0200 0.0130 0.028 0.0100 0.0110 0.0400 0.0500 0.0550 0.0600 0.0320 0.0610 0.0350 0.0410 0.0230
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署联合组建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 会(IPCC),开始对气候变化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估,在全球第 四次气候评估报告中指出,过去 50 年全球气候变暖超过 90%
收稿日期:2012- 06- 0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项目编号:71173094);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项目编号:2010- 2- 9);
表 1 低碳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 准则层 驱动力指标 A1
压力指标 A2
低
碳
城
市
状态指标 A3
发
展
水
平
影响指标 A4
响应指标 A5
指标层 人均 GDP A11/ 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A12/ 元 人均工业增加值 A13/ 元 城市能源消费总量(标煤)A21/ 万吨 单位 GDP 能耗(标煤)A22/ 吨 人均能耗(标煤)A23/ 吨 人均用电量 A24/ kWh 人均用水量 A25/ m3 每万人拥有公交车数量 A26/ 辆 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 A27/ m2 地区 GDP 碳排放强度 A31/ 吨 人均碳排放量 A32/ 吨 石油 / 煤炭 / 天然气比重 A33/ % 可再生能源比重 A34/ % 第三产业比重 A35/ % 第二产业比重 A36/ % 社会劳动生产率 A41 空气综合污染指数 A42 环境空气质量 2 级标准的天数(年)A43 公众对低碳城市的认知率 A44 能源系统效率 A51/ % 低碳能源使用率 A52/ %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A53/ % 污水排放达标率 A54/ %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A55/ % 环境保护投资支出 A56/ 万元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A57/ m2
江苏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 (项目编号:330介:朱 霞 (1981- ),女,江苏盐城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技术经济与管理;
路正南 (1960- ),男,江苏常州人,博士生导师,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
下所处的状况,主要表现为区域的生态环境污染水平;“影响” (Impact)是指系统所处的状态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影 响;“响应”(Response)过程表明人类在促进可持续发展进程中 所采取的对策和制定的积极政策,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 污染、增加投资等措施[4]。
2. 构建低碳城市发展评价指标 基于 DPSIR 概念模型,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针 对性等原则,采用问题驱动的模式对低碳城市建设进行系统、 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摸清社会经济活动、问题、状态、影响、 措施之间的因果关系,参阅相关文献资料[4],并结合江苏省低碳 经济发展情况,低碳城市建设情况以及相关专家的建议,建立 江苏省低碳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如表 1 所示。
·115·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3 年第 1 期
的可能性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有关[1- 2]。城市作为全球经 济中最活跃的部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中心,城市人均能源 消费为农村人均能源消费的 3 倍左右[3]。目前中国的城市化率 已近 50%,预计到 2050 年会提高到 75%左右,城市无疑将成 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平台,发展低碳城市是实现建设资 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要实现途径。在低碳城市建设 过程中,应尽快建立起一套科学量度现阶段城市发展的评价指 标体系,将对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江苏省作为 我国人口密度最高、能源资源总量相对匮乏的省份,同时当前 江苏城市化率已达到 57%,按照我省“十二五规划”的要求, 未来 5 年这一数字将达 63%。根据低碳城市内涵特征、结合江 苏实际情况,构建一套简便、合理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对低碳城市发展水平进行科学全面评价,对促进江苏省低碳城 市的有序、健康发展,实现全省低碳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 实指导意义。
本文采用“驱动力- 压力- 状态- 影响- 响应”的概念模型 (简称 DPSIR 模型),从“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如何应 对”的因果关系,构建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对 各评价指标进行客观赋权,运用主成分投影法,对江苏省 13 个地级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计算得到了 各城市低碳发展水平的排序结果,以期为江苏省的低碳城市建 设以及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Key words: Low carbon city; DPSIR model; City economy; Low carbon economy
近几十年来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气候变化已经对人类的生 活乃至生存产生了严重的威胁。从 1970 年开始,国际上关于 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的学术研究受到广泛关注,1988 年,世界
权,克服了多指标评价中主观确定权重的缺陷。利用主成分投影法评价城市低碳发展水平,并以江苏省 13 个地级市为例,对
其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了江苏省低碳城市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低碳城市;DPSIR 模型;城市经济;低碳经济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292X(2013)01- 0115- 04
2. School of Management,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Jiangsu 212003, China)
Abstract: Developing low carbon economy is a realization route for the mitigation of global warming and constructing resource-conserving society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society. Low carbon city is accompanied by a low carbon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target. For the timely, accurate information on the health of the urban econom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ensuring that low-carbon economic system is always running in benign orbit to study the low -carbon c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evaluation method is very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Comprehensive use the theories of low carbon economy and low carbon cities, based on the "driving forcespressure-state-impacts-responses" model framework, the paper established the index system to evaluate low-carbon city development. By adopting entropy method to evaluate index weight, to overcome the shortcoming of subjectively defined weight in multiple index evaluation. Applying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projection method in evaluation of low -carbon city development level, by empirical analysis of 13 regional-cities in Jiangsu Province, evaluating comprehensively the low-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of 13 regional-cities.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the suggestions about low-carbon city development of Jiangsu Province are put for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