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数学》教学思考.

《高等数学》教学思考.
《高等数学》教学思考.

《高等数学》教学思考

李峰

(山西农业大学文理学院.山西太谷030801)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第5卷(第6期)oo0036J.SJl口n.订Agrfc.UmP.No.6V斫.52006

摘要:本科院校数学教学以《高等数学》为主。目前已进入信息时代,数字化前景诱人,数学的用武之地日益广阔。目前的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如何与时俱选地组织教学,成为每个教师所应思考的问题。就现有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联系《高等数学》本身的特点,给出作者对《高等数学》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数学文化水平;自主行为;数学兴趣;整体教学;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卜816X(2006)06一0089一02

TeachingThoughtsto¨Advancedmathematics¨

LlFena

(CoZZegeo.厂A,.£s口以dScie竹ces,S^nnziAgric“Zf“r口ZL‰i伽r5i£y,T口ig“S^口以zi030801,C,linn)Abstracl:Mathematicsteachingoftheundergraduatecour6ecollegesanduniversitiesthatprimarilyis”AdvancedⅣIathematics”.Thecurrentworldhasenteredtheinformationtimes,thedigitized

prospectissoattractivethatthemathematicsopportunityisdaybydaybroad.The

presentteaching

methodisprimarilyTeacher—centered,howtoorganizetheteachingtokeepthepacewiththetimes,becomesthequestionwhicheachteachershouldponder.0ntheexistingquestionsofthestudentstudies,thispaperrelatesthecourse’scharacteristicandproducestheauthor。steachingthoughtsto”AdvancedJⅥathematics”.

Keywords:

Mathematicsculturallevel;Independentbehavior;Mathematicsinterest;0verallteaching;Caseteaching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就大学数学的学习存在盲目性,只知《高等数学》是一门必修课,是考研科目:学习中有难度,而不知大学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就学生这方面的认识误区,本论文首先回答大学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再展开思考,教师怎样通过不单单是注入式教学来启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而且能自主学习、应用数学。教师应紧抓数学的特征.明确高等数学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更好的开展教学。

一、数学的特征

数学具有两重性:内部的发展和外部的应用。数学本身的内部活力和对培育其发展的养分的需要。数学本身就是智力训练的学科。另外数学也是科学、工程、工业、管理和金融的基本工具和语言。内部特征如下:

特征之一:高度的抽象性。数学是一切科学中最抽象的学科。数学是对结构、模式以及模式的结构和谐性的研究。探究抽象模式结构中的对称性和规则性是纯粹数学的核心。

特征之二:数学结果的精确性和持久性。精确性无须多言。而数学结果的持久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有些结果也许数十年之后会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找到重要应用(数论与密码学的关系就是一例);其二是数学结果一经证明,决不会被否定,即使它们可能会被更强的结果所取代。如果我们对比天文学的“地心说”、物理学的“以太说”、化学的“燃紊说”,就可以看出数学不同于其它学科的这一特征。

特征之三:数学理论与结果的优美性。数学作为一种创

造性活动,还具有艺术的特征,这就是对美的追求。数学理

论的高度概括性和数学结果与公式的简洁、奇异、对称、和谐的优美之例比比皆是。可以说,数学理论和结果都是按美学标准建起来的。

数学的外部应用通常是在对现实生活中的物理学、生物学和商业等活动中碰到的事件或系统进行数学建模时所激发。产生的。

二、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目的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水平。这里的数学文化水平。n3不仅指简单的数学文化知识,而是包括数学智力水平、掌握数学文化知识的程度、数学思想这三个要素的综合指标。其中数学智力水平是指观察、注意、记忆、思维、表达、刨新等数学认知水平}数学文化知识既包括数学科学技术知识,也包括数学文化(数学史、方法、美学、哲学等)知识;数学思想则包括对数学的态度,能否正确评价数学的社会作用、能否尊重数学、能否运用数学方法来分析、处理问题等多方面的内容。

总的概括大学数学教育应分为智力和非智力两个因素。从智力因素出发,应培养学生的现代数学意识(例如函数思

收稿日期:2006—06一z4

作者简介:李峰(1981一),女(汉),山匿平遥人,助教,主要从事高等数学教学及研究工作。

一90一

想、实际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计算机法等);从非智力因素出发,则应注重培养现代数学头脑,既精细、严谨、关注实际数值得精确度、表达的简明,以及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不断设问的好奇心。

三、高等数学教什么

数学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个有机的整体,结构分明,错落有致;数学中处处有美且趣味无穷;数学珲论严谨且高度抽象,似乎远离实际,其实数学的应用广泛,要反映数学的应用;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创造性的艺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高等数学的研究对象是函数,即研究函数的极限、连续、可导和积分。高等数学是函数的内涵及外延。函数内涵的研究方法是极限方法作为主线贯穿始终。去研究函数的若干形态及局部变化状态和整体变换状态,函数的外延的研究是多元函数以对一元函数的研究结果为基础。[23整个高等数学内容及知识间的联系如下图。

高等数学体系的结构图

SystematicStructureofAiIvancedMathematics其中一元函数内容的教学可归为以下三类:[2]

第一类,概念:函数的概念、性质。函数间关系、连续、极限、导数、不定积分、定积分、空间解几、多元微积分I第二类。应用和方法:导数的应用、定积分的应用;

第三类,中值定理、级数收敛判定定理、牛顿一莱布尼兹定理。

四、高等数学如何教

’高等数学教学主要应处理好数学素质与数学知识间的关系,解决这一问题,应从三点人手。

第一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的兴趣,能自主学习、应用数学。对一些数学教学内容可适当结合相关的数学史、数学美学、典型的应用实例、计算机数学等知识进行讲解,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微积分与数学史、欧拉公式与数学美、微分方程与减肥问题等。

微积分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千千万万的数学工作者经历了2500年之久用自己的血、累、汗、才智等谱写而成的,“微积分乃是一种撼人心灵的智力奋斗的结晶”。[33在教学中向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第5卷(第6期)2006年

学生介绍这一学科的历史发展。了解人类的这一巨大精神财富的积累过程和历代数学家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对于陶冶一个人的数学思想情操,增长与提高自己的数学意识与思维能力,形成自己的数学世界观,对于自身的学习与工作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整体教学安排和具体教学方法的采用。教学法有多种多样。如整体教学法、改良的摩尔教学法、布鲁纳发现法、波利亚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具体到高等数学,整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更实用,在高等数学授课开始,先使学生心理上由一个整体印象,再逐步细化,当每一内容教完后,再更详细完善这一系统。华罗庚曾写道又十分讲合温,先把一个机器的零件一一搞清,再看全局,或先看全部机器的作用和目的,再分析要造成这个机器需哪些零件,而把条件一一讲明。‘数’与‘形’的‘分’和‘合’,‘抽象’与‘具体’的‘分’和‘合’都是在反复又反复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的”这段话对整体教学法的实践是有启迪和借鉴作用的。引入知识点时的引例。数学算法上经常使用案例教学法,一个能代表该理论、思想、算法等的典型例子,不仅是学生理解抽象理论的钥匙更能另其加深印象。例如讲解微积分时引入物理例子可以理解微积分概念,典型例题是学会微积分计算的捷径,案例教学还是数学应用教学有力的方法。

第三适当开展数学建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传授知识,教学生记住已有的数学概念、定律和公式,其优点是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学到很多知识,但却忽略了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使大部分学生不太了解各种数学概念的实际背景,更不知道怎样用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以为学数学只是为了解一些数学题目,从而使学生觉得数学枯燥、乏味。为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大学数学的教学中,应更多地体现数学的应用性,在讲授基本概念及方法时,突出其实际背景及用数学分析处理的过程,适当增加用所学知识建模的实例;在教学手段上可充分发挥计算机的辅助教学作用,将一些常见的数学软件(如Mathematic等)介绍给学生,将传统数学中花费大量精力的人工积分、微分、微分方程初等求解、级数求和等用计算机软件来完成,增强学生面向信息时代应具备的现代科研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如果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开设数学建模课,是数学实验课的更好形式,主要是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数学建模活动能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数学建模活动及竞赛的题目是社会、经济和生产实践中经过适当简化的实际问题,体现了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学生参与数学建模及竞赛活动,感受到了数学的生机与活力,感受到了对自己各方面能力的促进,从而激发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并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创造精神及合作意识,推动了大学数学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以上是对高等数学这一门课教学中的思考,希望能和大家交流,为实现真正的大学数学素质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R·柯朗,H·罗宾.左平,张饴慈译.什么是数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2—10.[2]胡传孝.高等数学的问题、方法与结构[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2—5.

[3]同济大学.高等数学(上、下)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4]中国数学简史编写组.中国数学简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45—60.

同济大学高等数学教学大纲

《高等数学A》课程教学大纲 (216学时,12学分)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高等数学A是理科(非数学)本科个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重要基础理论课,它是为培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质量专门人才服务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获得:1、函数与极限;2、一元函数微积分学;3、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4、多元函数微积分学; 5、无穷级数(包括傅立叶级数); 6、微分方程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运算技能,为学习后继课程和进一步获取数学知识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具有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运算能力和自学能力,还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二、总学时与学分 本课程的安排三学期授课,分为高等数学A(一)、(二)、(三),总学时为90+72+54,学分为5+4+3。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及基本内容 说明:教学要求较高的内容用“理解”、“掌握”、“熟悉”等词表述,要求较低的内容用“了解”、“会”等词表述。 高等数学A(一) 一、函数、极限、连续、 1. 理解函数的概念及函数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有界性。 2. 理解复合函数和反函数的概念。 3. 熟悉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4. 会建立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 5. 理解极限的概念,掌握极限四则运算法则及换元法则。 6. 理解子数列的概念,掌握数列的极限与其子数列的极限之间的关系。

7. 理解极限存在的夹逼准则,了解实数域的完备性(确界原理、单界有界数列必有极限的原理,柯西(Cauchy),审敛原理、区间套定理、致密性定理)。会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 8. 理解无穷小、无穷大、以及无穷小的阶的概念。会用等价无穷小求极限。 9. 理解函数在一点连续和在一个区间上连续的概念,了解间断点的概念,并会判别间断点的类型。 10.了解初等函数的连续性和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介值定理,最大最小值定理,一致连续性)。 二、一元函数微分学 1.理解导数和微分的概念,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及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会用导数描述一些物理量。 2.掌握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掌握基本初等函数、双曲函数的导数公式。了解微分的四则运算法则和一阶微分形式不变性。 3.了解高阶导数的概念。 4.掌握初等函数一阶、二阶导数的求法。 5.会求隐函数和参数式所确定的函数的一阶、二阶导数。会求反函数的导数。 6.理解罗尔(Ro lle)定理和拉格朗日(Lagrange)定理,了解柯西(Cauchy)定理和泰勒(Taylo r)定理。 7.会用洛必达(L’Ho sp ital)法则求不定式的极限。 8.理解函数的极值概念,掌握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和求极值的方法。会求解较简单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应用问题。 9.会用导数判断函数图形的凹凸性,会求拐点,会描绘函数的图形(包括水平和铅直渐进线)。 10.了解有向弧与弧微分的概念。了解曲率和曲率半径的概念并会计算曲率和曲率半径。 11.了解求方程近似解的二分法和切线法。 三、一元函数积分学 1.理解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及性质,掌握不定积分的基本公式、换元法和分步积分法。会求简单的有理函数及三角函数有理式的积分。 2.理解定积分的概念及性质,了解函数可积的充分必要条件。

高等数学讲义(一)

高等数学基础 高等数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内容微积分学,它是创建于十七世纪的一门数学学科,创始人是英国数学家牛顿(Newton )和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Leibniz )。用著名学者的话来形容“微积分、或者数学分析,是人类思维的伟大成果之一。它处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地位,使它成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特别有效的工具”。“微积分的创立,与其说是数学史上,不如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时至今日,它对工程技术的重要性就像望远镜之于天文学,显微镜之于生物学一样。 第1讲 函数 1.2 函数 要知道什么是函数,需要先了解几个相关的概念。 一、常量与变量 先看几个例子: 圆的面积公式 2πr S = 自由活体的下落距离 202 1gt t v s + = 在上述讨论的问题中,g v ,,π0是常量,t s r S ,,,是变量。变量可以视为实属集合(不止一个元素)。 二、函数的定义 定义1.1 设D 是一个非空数集。如果有一个对应规则f ,使得对每一D x ∈,都能对应于唯一的一个数y ,则此对应规则f 称为定义在集合D 上的一个函数,并把数x 与对应的数y 之间的对应关系记为 )(x f y = 并称x 为该函数的自变量,y 为函数值或因变量,D 为定义域。 实数集合 },)(;{D x x f y y Z ∈== 称为函数f 的值域。 看看下面几个例子中哪些是函数: }6,3,1{=X f

}9,8,6,2{=Y f 是函数,且 2)1(=f ,8)3(=f ,6)6(=f 定义域}6,3,1{=D ,值域}8,6,2{=Z ,一般地Y Z ?。 }7,6,3,1{=X }9,8,6,2{=Y f 不是函数。 }6,3,1{=X }9,8,6,2{=Y f 是函数,且 2)1(=f ,8)3(=f ,8)6(=f 定义域}6,3,1{=D ,值域}8,2{=Z 。 }6,3,1{=X }9,8,6,2{=Y f 不是函数。 由函数定义可以得出,函数的对应规则和定义域是确定函数的两个要素,用解析法表示的函数的对应规则就是由表达式确定的,而定义域就是使表达式有意义的所有x 轴上的点。 例1 求函数x y -=1的定义域。 解 在实数范围内要使等式有意义,有 01≥-x 即 f f f

高等数学上册教案

高等数学教案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高等数学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两个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也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要使学生获得“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微积分”,“常微分方程与无穷级数”等方面的基本概论、基本理论与基本运算;同时要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训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自学能力。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兴趣和能力。 第一章:函数与极限 教学目的与要求18学时 1.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并会建立简单应用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 2.解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和有界性。 3.理解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及隐函数的概念。 4.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5.理解极限的概念,理解函数左极限与右极限的概念,以及极限存在与左、右极限之间的关系。 6.掌握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 7.了解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并会利用它们求极限,掌握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方法。 8.理解无穷小、无穷大的概念,掌握无穷小的比较方法,会用等价无穷小求极限。 9.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含左连续与右连续),会判别函数间断点的类型。 10.了解连续函数的性质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界性、最大值和最小值定理、介值定理),并会应用这些性质。 第一节:映射与函数 一、集合 1、集合概念 word

word 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事物的总体叫做集合。组成这个集合的事物称为该集合的元素 表示方法:用A ,B ,C ,D 表示集合;用a ,b ,c ,d 表示集合中的元素 1)},,,{321 a a a A = 2)}{P x x A 的性质=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A a ? A a ∈ 一个集合,若它只含有有限个元素,则称为有限集;不是有限集的集合称为无限集。 常见的数集:N ,Z ,Q ,R ,N +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A 、B 是两个集合,如果集合A 的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则称A 是B 的子集,记作B A ?。 如果集合A 与集合B 互为子集,则称A 与B 相等,记作B A = 若作B A ?且B A ≠则称A 是B 的真子集。 空集φ: A ?φ 2、 集合的运算 并集B A ? :}A x |{x B A B x ∈∈=?或 交集B A ? :}A x |{x B A B x ∈∈=?且 差集 B A \:}|{\B x A x x B A ?∈=且 全集I 、E 补集C A : 集合的并、交、余运算满足下列法则:

微积分教学大纲完整版

微积分教学大纲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微积分》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名称:微积分学 授课专业:工业设计专业 学时数:100 一、课程的目的和要求 学生能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一元函数微积分学、多元函数微分学方面比较系统的知识。同时,这些知识的掌握也会给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加深高等数学的辩证统一思想的理解,并利用这一思想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二、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函数 主要内容: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复合函数、初等函数的概念。 要求: 1、理解函数的概念,能列出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 2、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周期性、有界性和奇偶性; 3、理解反函数和复合函数的概念; 4、理解初等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重点:函数的的概念与性质。 难点:列出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反函数和复合函数的概念。 第二部分极限与连续 主要内容:极限的概念,极限四则运算,无穷小、无穷大的概念,函数连续的概念。 要求: 1、了解数列极限、函数极限的概念(对极限的精确定义、证明不作要求); 2、掌握极限四则运算法则,会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 3、理解解无穷小与无穷大、高阶无穷小、同阶无穷小和等价无穷小的概念; 4、理解函数在一点连续和在一区间连续概念,了解函数间断的概念; 5、了解初等函数的连续性,了解在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重点: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 难点:极限的概念,连续的概念。 第三部分导数与微分 主要内容:导数和微分的概念,导数和微分的运算。 要求: 1、理解导数和微分的概念,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了解函数的可导与连续之间的关系;

高等数学1试卷(附答案)

一、填空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 由曲线2cos r θ=所围成的图形的面积是 π 。 2. 设由方程22x y =所确定的隐函数为)(x y y =,则2y dy dx x = - 。 3. 函数2 sin y x =的带佩亚诺余项的四阶麦克劳林公式为2 44 1()3 x x o x -+。 4. 1 1 dx =? 。 5. 函数x x y cos 2+=在区间?? ? ???20π,上的最大值为 6 π +。 6. 222222lim 12n n n n n n n n →∞?? +++ ?+++? ? = 4 π。 二、选择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1. 设21cos sin ,0 ()1,0x x x f x x x x ? +

暨南大学《高等数学I 》试卷A 考生姓名: 学号: 3. 1 +∞=? C 。 A .不存在 B .0 C .2π D .π 4. 设()f x 具有二阶连续导数,且(0)0f '=,0 lim ()1x f x →''=-,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A .(0)f 是()f x 的极大值 B .(0)f 是()f x 的极小值 C .(0)f 不是()f x 的极值 D .(0)f 是()f x 的最小值 5.曲线2x y d t π-=?的全长为 D 。 A .1 B .2 C .3 D .4 6. 当,a b 为何值时,点( 1, 3 )为曲线3 2 y ax bx =+的拐点? A 。 A .32a =- ,92b = B. 32a =,9 2b =- C .32a =- ,92b =- D. 32a =,92 b = 7. 曲线2x y x -=?的凸区间为 D 。 A.2(,)ln 2-∞- B.2(,)ln 2-+∞ C.2(,)ln 2+∞ D.2(,)ln 2 -∞ 三、计算题(共7小题,其中第1~5题每小题6分, 第6~7题每小题8分,共46分) 1. 2 1lim cos x x x →∞?? ?? ? 解:()2 1 cos lim , 1 t t t x t →==原式令 )0 0( cos ln lim 2 0型t t t e →= (3分) t t t t e cos 2sin lim ?-→= 12 e - = (6分)

高等数学(上)课程教学大纲

“高等数学(上)”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任务目标 (一)课程任务 本课程是理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又是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统考科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一元函数极限、微分学、积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运算技能,为学习后继课程和进一步获得数学知识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要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还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熟练运算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基本了解一元函数极限、微积分学的基础理论;充分理解一元函数极限、微积分学的背景及数学思想。掌握极限、微积分学的基本方法、手段、技巧,并具备一定的分析论证能力和较强的运算能力。能较熟练地应用极限、微积分学的思想方法解决应用问题。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函数、极限与连续 1.内容概要 函数,初等函数,数列的极限,函数的极限,无穷小与无穷大,极限运算法则,极限存在准则及两个重要极限,无穷小的比较,函数的连续性与间断点,连续函数的运算与初等函数的连续性,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2.重点与难点 重点:函数的概念、性质;极限的概念,无穷大、无穷小的概念;极限的运算;连续的概念。 难点:函数的记号及所涉及到的函数值的计算;极限的ε—Ν,ε—δ定义;极限中一些定理的论证方法;极限存在性的判定,连续性的判断。 3.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单调性,反函数和复合函数的概念,熟悉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能列出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 (2)了解极限的ε—Ν,ε—δ定义;能根据定义证明本课程内容中有关极限的简单定理(对于给出的ε,求Ν或δ不作过高要求),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加深对极限思想的理解。

(完整版)同济大学高等数学上第七版教学大纲(64学时)

福建警察学院 《高等数学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高等数学一 课程编号: 学分:4 适用对象: 一、课程的地位、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一)课程地位 高等数学是各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创新能力、科学精神、治学态度以及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等数学课程不仅仅是学习后继课程必不可少的基础,也是培养理性思维的重要载体,在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能力方面将会发挥其独特作用。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逐步培养学生使其具有数学运算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科学创新能力,尤其具有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是为后继课程提供必需的基础数学知识;二是传授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思维能力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三)基本要求 1、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方面:掌握理解极限和连续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熟悉导数与微分的基本公式与运算法则;掌握中值定理及导数的应用;掌握不定积分的概念和积分方法;掌握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掌握定积分在几何上的应用。 2、能力、技能培养方面:掌握一元微积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运算技能和常用的数学方法,培养学生利用微积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函数与极限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 1、理解函数的概念,了解函数的几种特性(有界性),掌握复合函数的概念及其分 解,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理解初等函数的概念。 2、理解数列极限的概念、掌握数列极限的证明方法、了解收敛数列的性质。 3、理解函数极限和单侧极限的概念,掌握函数极限的证明方法、理解极限存在与 左、右极限之间的关系,了解函数极限的性质。 4、理解无穷小和无穷大的概念、掌握无穷大和无穷小的证明方法。 5、掌握极限运算法则。 6、了解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并会利用它们求极限,掌握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 限的方法。 7、掌握无穷小的比较方法,会用等价无穷小求极限。 8、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含左连续与右连续),会判别函数间断点的类型。 9、了解连续函数的运算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 10、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界性、最大值和最小值定理、介值定理), 并会应用这些性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是求函数极限的方法(极限运算法则、两个重要极限、无穷小的比较、初等函数的连续性)。难点是数列、函数极限的证明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映射与函数 一、映射 1.映射概念

高等数学练习答案1-10

习题1-10 1. 证明方程x 5-3x =1至少有一个根介于1和2之间. 证明 设f (x )=x 5-3x -1, 则f (x )是闭区间[1, 2]上的连续函数. 因为f (1)=-3, f (2)=25, f (1)f (2)<0, 所以由零点定理, 在(1, 2)内至少有一点ξ (1<ξ<2), 使f (ξ)=0, 即x =ξ 是方程x 5-3x =1的介于1和2之间的根. 因此方程x 5-3x =1至少有一个根介于1和2之间. 2. 证明方程x =a sin x +b , 其中a >0, b >0, 至少有一个正根, 并且它不超过a +b . 证明 设f (x )=a sin x +b -x , 则f (x )是[0, a +b ]上的连续函数. f (0)=b , f (a +b )=a sin (a +b )+b -(a +b )=a [sin(a +b )-1]≤0. 若f (a +b )=0, 则说明x =a +b 就是方程x =a sin x +b 的一个不超过a +b 的根; 若f (a +b )<0, 则f (0)f (a +b )<0, 由零点定理, 至少存在一点ξ∈(0, a +b ), 使f (ξ)=0, 这说明x =ξ 也是方程x =a sin x +b 的一个不超过a +b 的根. 总之, 方程x =a sin x +b 至少有一个正根, 并且它不超过a +b . 3. 设函数f (x )对于闭区间[a , b ]上的任意两点x 、y , 恒有|f (x )-f (y )|≤L |x -y |, 其中L 为正常数, 且f (a )?f (b )<0. 证明: 至少有一点ξ∈(a , b ), 使得f (ξ)=0. 证明 设x 0为(a , b )内任意一点. 因为 0||l i m |)()(|l i m 0000 0=-≤-≤→→x x L x f x f x x x x , 所以 0|)()(|lim 00 =-→x f x f x x , 即 )()(l i m 00 x f x f x x =→. 因此f (x )在(a , b )内连续. 同理可证f (x )在点a 处左连续, 在点b 处右连续, 所以f (x )在[a , b ]上连续. 因为f (x )在[a , b ]上连续, 且f (a )?f (b )<0, 由零点定理, 至少有一点ξ∈(a , b ), 使得f (ξ)=0. 4. 若f (x )在[a , b ]上连续, a

高等数学说课稿

《高等数学》说课稿 一、课程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是通信工程、应用电子工程专业学生专业基础课。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循序渐进,深入浅出,注重工科所需数学知识点的方法的讲解和技能的传授,同时注重教材的实用性,力求适应当前本系工科学生。本教材主要内容包括常系数微分方程、级数、线性代数、概率论。本课程的任务为学生后继课程学习做铺垫,是专业课学习的工具,为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微分方程、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的基础知识和运算。为学生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必要的数学基础(二)能力目标 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来更新教学内容和改革教学体系,高等数学课程不仅要教学生一些数学工具,它更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素质,使学生具有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三)素质目标 培养独立素质和团队协作的素质。 二、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 根据学生的基础和专业需要,我们将高等数学课程的内容进行

合理切割,并对学生的特点加以优化处理和整合,形成三个模块:基础模块,应用模块和提高模块。 2、重点难点 常微分方程:可分离变量的微分方程、常数变易法、二阶微分方程'' =的求解、二阶常系数线性齐次微 f y y f x y y(,') =,''y(,') 分方程的通解。 无穷级数:级数的概念和性质,数项级数收敛性的判定,幂级数 线性代数:行列式的计算、克莱姆法则、矩阵的运算、初等变换求矩 n 线性方程组的唯一解、用矩阵变换解阵的逆矩阵、n 线性方程组、线性方程组解的判定、向量组的线性相关 性、求线性方程组的解。 概率论:随机事件、随即变量及分布。 3、考核方法 书面考试(主要为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内容,理解和分析问题)为主。平时作业占课程成绩的30%,期末卷面考试占70% 三、高职高等数学教学理念 根据内容设计,我们选用了人中国计量出版社出版的《高等数学》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使用工程数学》,其为高职高专技能紧缺人才培养规划较次,内容符合课程的设计与建设要求。 学情分析:学生参加高考,具备一定初等数学基础知识,但学生学高等数学的基础部扎实。 教学理念:淡化严格的数学论证,把学生从繁琐的数学推导和不

《高等数学》教学大纲(Syllabus of advanced mathematics)

《高等数学》教学大纲(Syllabus of advanced mathematics)People do a Book slaves,then living with dead......Put the book as a tool,the books of knowledge will live.It's alive. --Hua Luogeng Syllabus of advanced mathematics Advanced Mathematics Course Code:070A1012for professional:tube each professional class Polytechnic:186Credits:12 Content introduction The research object of this course is a function(dependence change process quantity).The content includes the function, limit,continuity,unary function calculus,vector algebra and space analytic geometry,multivariate function differential, multi function calculus,infinite s eries(Fourier Series)and 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s etc.. Two,the purpose and task of this course Through the study of this course,we should make students master the basic concepts,basic theory and basic operation skills of calculus,so as to lay the necessary mathematical foundation for learning subsequent courses and further acquiring mathematical knowledge.Through each teaching link to cultivate students'abstract thinking ability,logical reasoning ability,spatial imagination ability and self-learning ability,but also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高等数学教材1

目录 一、函数与极限 (2) 1、集合的概念 (2) 2、常量与变量 (3) 2、函数 (3) 3、函数的简单性态 (4) 4、反函数 (4) 5、复合函数 (5) 6、初等函数 (5) 7、双曲函数及反双曲函数 (6) 8、数列的极限 (7) 9、函数的极限 (8) 10、函数极限的运算规则 (9)

一、函数与极限 1、集合的概念 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简称集)。集合具有确定性(给定集合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和互异性(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比如“身材较高的人”不能构成集合,因为它的元素不是确定的。 我们通常用大字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用小写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中的元素。如果a是集合A中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否则就说a不属于A,记作:a?A。 ⑴、全体非负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⑵、所有正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正整数集。记作N+或N+。 ⑶、全体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整数集。记作Z。 ⑷、全体有理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有理数集。记作Q。 ⑸、全体实数组成的集合叫做实数集。记作R。 集合的表示方法 ⑴、列举法: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括起来表示集合 ⑵、描述法:用集合所有元素的共同特征来表示集合。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⑴、子集: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B,如果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就说A、B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为集合B的子集,记作A?B(或B?A)。。 ⑵相等:如何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且集合B是集合A的子集,此时集合A中的元素与集合B中的元素完全一样,因此集合A与集合B相等,记作A=B。 ⑶、真子集:如何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但存在一个元素属于B但不属于A,我们称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 ⑷、空集:我们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作?,并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⑸、由上述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可以得到下面的结论: 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即A?A ②、对于集合A、B、C,如果A是B的子集,B是C的子集,则A是C的子集。 ③、我们可以把相等的集合叫做“等集”,这样的话子集包括“真子集”和“等集”。 集合的基本运算 ⑴、并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并集。记作A∪B。(在求并集时,它们的公共元素在并集中只能出现一次。) 即A∪B={x|x∈A,或x∈B}。 ⑵、交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记作A∩B。 即A∩B={x|x∈A,且x∈B}。 ⑶、补集: ①全集: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所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通常记作U。 ②补集:对于一个集合A,由全集U中不属于集合A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相对于全集U的补集。简称为集合A的补集,记作C U A。 即C U A={x|x∈U,且x?A}。 集合中元素的个数 ⑴、有限集:我们把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 ⑵、用card来表示有限集中元素的个数。例如A={a,b,c},则card(A)=3。 ⑶、一般地,对任意两个集合A、B,有 card(A)+card(B)=card(A∪B)+card(A∩B) 我的问题: 1、学校里开运动会,设A={x|x是参加一百米跑的同学},B={x|x是参加二百米跑的同学},C={x|x是参加四百米跑的同学}。学校规定,每个参加上述比赛的同学最多只能参加两项,请你用集合的运算说明这项规定,并解释以下集合运算的含义。⑴、A∪B;⑵、A∩B。

(整理)教学大纲高等数学

职业学院课程教学大纲 ) 院系 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基础教程 — 编者 2008年8月

课程教学大纲审核表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大纲 , 一、课程基本情况说明 课程编号: 0130019 适用对象:高职高专需要学习数学的各专业的一年级学生 学分/总学时:64学时 讲授学时:64学时课内实践学时:0 课外实验(上机)学时:0 二、课程的性质、任务与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 1.课程的性质 《高等数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是学生提高文化素质和学习有关专业知识、专门技术的重要基础。本课程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等部分知识。 2.课程的任务 本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是以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为依据,遵循“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适应于工科类专业对本课程的要求。本大纲适用于三年制专科工科各专业及五年制工科各专业《高等数学》的教学。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和多渠道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微积分、空间解析几何及

相关专业所需的工程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 2.能力培养目标 ' 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使用数学,在其它课程中应用数学,增强运用数学方法、借助计算机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积极应用数学的氛围,在教学活动中,渗透素质教育,使学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注重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三、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一)函数、极限与连续 1.教学内容 函数概念,基本初等函数图象性质,复合函数初等函数概念;数列函数极限,无穷大量与无穷小量;极限运算法则,两个重要极限,函数的连续性。 2.教学要求 (1)在初数所学的基本初等函数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分段函数、复合函数、初等函数等概念。 & (2)理解数列极限、函数极限的定义。 (3)掌握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 (4)了解无穷大、无穷小及其比较的概念,了解函数及其极限与无穷小的关系。理解无穷小的性质。 (5)掌握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 (6)理解函数连续与间断概念,会判断间断点类型,了解初等函数连续性及闭区间上连续函数性质。 3.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函数的概念、复合函数的概念,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形和性质;极限概念,极限四则运算法则;连续概念。 教学难点:函数与复合函数的概念;极限定义,两个重要极限的应用;连续与间断的判断。 、 (二)导数与微分

高等数学1(高起本)

郑州工商学院 期末考试 1. (单项选择)函数在可导是在连续的() (本题2分) A. 充分条件 B. 必要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答案: A 解析: 无 2. (单项选择)设,则() (本题2分) A. 0 B. x C. 1 D. 2 答案: C 解析: 无 3. (单项选择)设,则 () (本题2分)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无 4. (单项选择)设,则() (本题2分)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无 5. (单项选择)函数,则() (本题2分) A. 0 B. 1 C. 2 D. 4 答案: C 解析: 无 6. (单项选择)设,则() (本题2分)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无 7. (单项选择)设,则() (本题2分)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无 8. (单项选择)设,则() (本题2分)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无 9. (单项选择)函数,若, 则() (本题2分) A. 0 B. 1 C. 2 D. 4 答案: D 解析: 无

10. (单项选择)设,则() (本题2分) A. 0 B. 1 C. 2 D. 4 答案: D 解析: 无 11. (单项选择)函数在点处有定义是在点连续的() (本题2分) A. 必要条件 B. 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必要也不充分条件 答案: A 解析: 无 12. (单项选择)函数,在点连续,则常数() (本题2分) A. 0 B. 1 C. 2 D. 4 答案: A 解析: 无 13. (单项选择),则常数() (本题2分) A. B. 1 C. 2 D. 4 答案: C 解析: 无 14. (单项选择)( ) (本题2分) A. -1 B. 0 C. D. 1 答案: D 解析: 无

高等数学B教案第八章

第八章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 教学目的: 1、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理解向量的概念及其表示。 2、掌握向量的运算(线性运算、数量积、向量积、混合积),掌握两个向量垂直和平行的条件。 3、理解单位向量、方向数与方向余弦、向量的坐标表达式,熟练掌握用坐标表达式进行向量运 算的方法。 4、掌握平面方程和直线方程及其求法。 5、会求平面与平面、平面与直线、直线与直线之间的夹角,并会利用平面、直线的相互关系(平 行、垂直、相交等)解决有关问题。 6、会求点到直线以及点到平面的距离。 7、理解曲面方程的概念,了解常用二次曲面的方程及其图形,会求以坐标轴为旋转轴的旋转曲 面及母线平行于坐标轴的柱面方程。 8、了解空间曲线的参数方程和一般方程。 9、了解空间曲线在坐标平面上的投影,并会求其方程。 教学重点: 1、向量的线性运算、数量积、向量积的概念、向量运算及坐标运算; 2、两个向量垂直和平行的条件; 3、平面方程和直线方程; 4、平面与平面、平面与直线、直线与直线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的判定条件; 5、点到直线以及点到平面的距离; 6、常用二次曲面的方程及其图形; 7、旋转曲面及母线平行于坐标轴的柱面方程; 8、空间曲线的参数方程和一般方程。 教学难点: 1、向量积的向量运算及坐标运算,数量积和向量积的运算; 2、平面方程和直线方程及其求法; 3、空间曲线在坐标面上的投影 4、点到直线的距离; 5、二次曲面图形; 6、旋转曲面及柱面的方程。

§8.1 向量及其线性运算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理解向量的概念及其表示。 2.掌握向量的线性运算、掌握单位向量、方向余弦、两向量的夹角、向量的坐标表达式以及用坐标表达式进行向量运算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向量概念、向量的运算 三、教学方式:讲授式教学结合多媒体 讲授内容: 一、向量概念 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这一类量叫做向量. 在数学上,用一条有方向的线段(称为有向线段)来表示向量.有向线段的长度表示向量的大小, 有向线段的方向表示向量的方向. 向量的符号: 以A为起点、B为终点的有向线段所表示的向量记作 → AB.向量可用粗体字母表示,也可用上加箭 头书写体字母表示,例如,a、r、v、F或→a、→r、→v、→F. 自由向量:由于一切向量的共性是它们都有大小和方向,所以在数学上我们只研究与起点无关的向量,并称这种向量为自由向量,简称向量.因此,如果向量a和b的大小相等,且方向相同,则说向量a和b是相等的,记为a =b.相等的向量经过平移后可以完全重合. 向量的模:向量的大小叫做向量的模. 向量a、→a、→AB的模分别记为|a|、| |→a、| |→AB. 单位向量:模等于1的向量叫做单位向量. 零向量:模等于0的向量叫做零向量,记作0或→0.零向量的起点与终点重合,它的方向可以看作是任意的. 向量的平行:两个非零向量如果它们的方向相同或相反,就称这两个向量平行.向量a与b平行,记作a // b.零向量认为是与任何向量都平行. 当两个平行向量的起点放在同一点时,它们的终点和公共的起点在一条直线上.因此,两向量平行又称两向量共线. 类似还有共面的概念.设有k(k≥3)个向量,当把它们的起点放在同一点时,如果k个终点和公共起点在一个平面上,就称这k个向量共面. 二、向量的线性运算 1.向量的加法 向量的加法:设有两个向量a与b,平移向量使b的起点与a的终点重合,此时从a的起点到b 的终点的向量c称为向量a与b的和,记作a+b,即c=a+b . 三角形法则 平行四边形法则:

高等数学2课程教学大纲

高等数学A2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0009B6 学时:90 学分:5 适用对象:理学类、工科类本科专业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A1 考核要求:闭卷考试,总成绩=平时成绩20%+期末成绩80%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同济大学数学系主编,《高等数学》(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年, 第五版 黄立宏主编,《高等数学》(上下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年陈兰祥主编,《高等数学典型题精解》,学苑出版社,2001 年陈文灯主编,《考研数学复习指南(理工类)》,世界图书版公司2006年李远东、刘庆珍编,《高等数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重庆大学出版社,1995年 钱吉林主编,《高等数学辞典》,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年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高等数学课程是高等学校理工科各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重要基础理论课,为学习后继课程(如大学物理等)奠定必要的基础,是为培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质量、高素质专门人才服务的。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向量代数和空间解析几何、多元函数微分学、多元函数积分学、无穷级数(包括傅立叶级数)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运算技能。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具有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自学能力,还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具有比较熟练的运算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三、学时分配

第八章多元函数微分法及其应用18 第九章重积分16 第十章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16 第十一章无穷级数18 总复习 6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 考虑学生的差异性,注意因材施教; 2. 考虑数学学科的抽象性,注意数形结合; 3. 考虑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注意在教学中多讲身边的数学, 使学生树立“学数学是为了用数学”的观点,培养学生“用数学”的好习惯。 五、教学内容 第七章: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 1 ?基本内容: 向量及其线性运算,数量积,向量积,曲面及其方程,空间曲线及其方程,平面及其方程,空间直线及其方程。 2 ?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理解向量的概念及其表示; (2)掌握向量的运算(线性运算、点乘法、叉乘法、)了解两个向量垂直、平行的条件; (3)掌握单位向量,方向余弦、向量的坐标表达式以及用坐标表达式进行向量运算的方法; (4)平面的方程和直线的方程及其求法,会利用平面、直线的相互关系解决有关问题 (5)理解曲面的方程的概念,了解常用二次曲面的方程及其图形,了解以坐标轴为旋转的旋转曲面及母线平行于坐标轴的柱面方程; (6)了解空间曲线的参数方程和一般方程; (7)了解曲面的交线在坐标平面上的投影。 3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向量的运算(线性运算、点乘法、叉乘法),两个向量垂直、平行的条件,向量方向余弦、向量的坐标表达式以及用坐标表达式进行向量运算,平面的方程和直线的方程及其求法,曲面方程的

(完整版)《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大纲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大纲 授课专业:通信工程专业学时:136学时学分:8学分开课学期:第1、第2学期 适用对象:通信工程专业学生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理、工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微积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运算技能,为学习后继课程和进一步获得数学知识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要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自学能力,还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熟练运算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基本了解微积分学的基础理论;充分理解微积分学的背景思想及数学思想。掌握微积分学的基本方法、手段、技巧,并具备一定的分析论证能力和较强的运算能力。能较熟练地应用微积分学的思想方法解决应用问题。 三、课程教学内容 高等数学(上) 第一章函数、极限与连续(10学时) 第二章导数和微分(12学时) 第三章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12学时) 第四章函数的积分(16学时) 第五章定积分的应用(8学时) 第六章无穷级数(10学时) 高等数学(下) 第七章向量与空间解析几何(6学时) 第八章多元函数微分学(14学时) 第九章多元函数微分学的应用(10学时) 第十章多元函数积分学(I)(16学时) 第十一章多元函数积分学(II)(10学时) 第十二章常微分方程(12学时)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极限的概念与性质;函数连续性的概念与性质;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微分中值定理与应用;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性质;不定积分、定积分的计算;微积分学基本定理;正项级数敛散性的判定;幂级数的收敛定理;二元函数全微分的概念及性质;计算多元复合函数的偏导数与微分;隐函数定理及应用;重积分、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的计算;曲线积分与路径的无关性。 难点:极限的概念与理论;微分中值定理的应用;一元函数的泰勒定理;二元函数的极限;计算多元复合函数的偏导数与微分;对坐标的曲面积分的概念及计算;高斯公式;斯托克斯公式。 五、教学时数分配:教学时数136学时,其中理论讲授136学时,实践教学0学时。(具体安排见附表) 六、教学方式: 本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强,思想性强,与相关基础课及专业课联系较多,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引导学生掌握重要概念的背景思想,理解重要概念的思想本质,避免学生死记硬背。要善于将有关学科或生活中常遇到的名词概念与微积分学的概念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到学习

同济大学高等数学1期末试题(含答案)

1. 若82lim =?? ? ??--∞→x x a x a x ,则_______.2ln 3- 2. =+++→)1ln()cos 1(1 cos sin 3lim 20x x x x x x ____.2 3 3.设函数)(x y y =由方程4ln 2y x xy =+所确定,则曲线)(x y y =在)1,1(处的切线方程为________.y x = 4. =-++∞→))1(sin 2sin (sin 1lim n n n n n n πππ ______.π2 5. x e y y -=-'的通解是____.x x e e y --=21C 二、选择题(每题4分) 1.设函数)(x f 在),(b a 内连续且可导,并有)()(b f a f =,则(D ) A .一定存在),(b a ∈ξ,使 0)(='ξf . B. 一定不存在),(b a ∈ξ,使 0)(='ξf . C. 存在唯一),(b a ∈ξ,使 0)(='ξf . D.A 、B 、C 均不对. 2.设函数)(x f y =二阶可导,且 ,)(),()(,0)(,0)(x x f dy x f x x f y x f x f ?'=-?+=?<''<', 当,0>?x 时,有(A ) A. ,0<>?dy y C. ,0?>y dy 3. =+?-dx e x x x ||2 2)|(|(C) A. ,0B. ,2C. ,222+e D. 26e 4. )3)(1()(--=x x x x f 与x 轴所围图形的面积是(B ) A. dx x f ?3 0)( B. dx x f dx x f ??-3110)()( C. dx x f ?-30)( D. dx x f dx x f ??+-3110)()( 5.函数Cx x y +=361 ,(其中C 为任意常数)是微分方程x y =''的(C ) A . 通解B.特解C.是解但非通解也非特解D.不是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