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国哲学与中国社会人情

探究中国哲学与中国社会人情
探究中国哲学与中国社会人情

探究中国哲学与中国社会人情

发表时间:2018-11-23T12:40:04.620Z 来源:《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11月作者:管逸飞

[导读] 首先是向内收敛,其次是富有同情心,照顾他人的感受,强调社群。最好的德性即谦卑,性格要柔顺,我本身是一个有些急躁的人,学习这些能让我更沉稳,对我终生有益。

安徽省蚌埠市禹王学校高三(一)班管逸飞

最近在研读国学书籍,了解了好的德性需要把握两个原则,首先是向内收敛,其次是富有同情心,照顾他人的感受,强调社群。最好的德性即谦卑,性格要柔顺,我本身是一个有些急躁的人,学习这些能让我更沉稳,对我终生有益。

除了修心之外,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政治哲学方面的内容。中西方在这一方面差别很大,几乎没有可比性,西方政治哲学有着深厚的民主传统,东方则强调顺从、害怕变革,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去年年底的“聂树斌案件”,再次将中国的法制发展和依法治国推到了风口浪尖上,看了网上的新闻及一些评论后,我觉得相对于法制健全的国家而言,我国的法律建设需要完善的还有很多,并且有时候虽然有法律条文列在那里,但法律的执行却总会带着那么几分“人情”,我认为这一现象与中国哲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本文从理论到实际,就中国社会人情做了下些较浅的分析。

一、中国社会人情的表现

中国哲学本质上是政治哲学,中国哲学蕴藏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交融相伴。中国传统文化对一个人成功层次的界定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大丈夫进可以以身许国,退可置身于家。再加上各种客观条件的不便,古时候一个人能够接触到的世界,或许只有父母、七大姑八大姨,兄弟姐妹和父老乡亲。如果去读书,才会将这层关系扩展至师长,在读书的过程中,可以结识一些相互欣赏的朋友,“六纪”的人际关系网就形成了。史学家陈寅恪曾说过:《白虎通》中的三纲六记是中国文化的精华。“六纪”是自古以来中国社会阶层能够持续稳定的重要人际关系基础,直至今天还产生着重要影响。

《红楼梦》中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是为人情社会突出的代表之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四家在鼎盛时期互为姻亲,而一夜大厦倾之后,就一起走向破落。明朝末年东林党也不失为一个特别的代表,一个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集团,一人飞天,仙及鸡犬,在明朝的晚年里浮沉。一开始是协助皇帝处理朝政,智斗权奸魏忠贤。然而由于德治社会中,权利往往都是仅凭个人的心性修为即所谓的伦理来约束,这样一来,对统治、执行者的素质要求就极高,不光执行力要强还要品德高尚。否则二者稍有瑕疵,德治社会就会慢慢腐化,加之既有法律约束的局限性,古代中国的政权的腐化往往都是彻底且迅速的,一烂都是一窝。在最为繁盛的时候,东林党把控着国家人才晋升渠道,竭力提拔依附于自己的人才,对待异己则无情铲除,可谓是将“人情”政治推向了极致。

反观西方,较之古代社会,我认为古希腊社会运转主要依托商业契约以及公民身份,而传统中国社会的主导原则是以血缘关系和宗法人伦为核心。因此,西方政治哲学有着民主的传统,强调个人权利,中国政治就很少讲公平,忽视个人,始终关注着社群需要,家与国在人们心中有着极高地位。

人情、关系和面子,应该是每个人传统中国人都能够深刻体悟到的东西。传统社会以个人与他人关系的远近作为采取行动的原则。个人、家人、熟人到最外层的陌生人形成了一个人的关系网络。评价体系的背后隐藏的标准也都是“谁做的,这个人与自己的关系如何”。人情关系的基本法则是“你给我人情,我也会还你人情”,也就是说,人情是关系社会中一种资源交换的手段。一个人的关系网絡越大,地位越高,越有面子,在社会资源分配过程中往往越有利。因此,人人都要做足面子,如果人情账没算好,就会被别人视为不给人情、面子。人情也可以作为获取社会资源的手段,成为走后门和搞关系盛行的根基。

二、中国社会人情的成因简析

两千多年来,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在中华大地上流传。人们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被铐上了宗法人伦的等级枷锁,失去了平等。整个社会,论尊卑、讲辈分、论大小、分亲疏,影响深远直至今天我们还能看到,从小孩起就被教导做事不要没大没小的。这在体现孝的同时,也体现着东方强调顺从,重视严格的等级制度等的传统。彼时平等意识被埋没在了宗法人伦之中,成为了一种不可能。我国古代是个君主专制、皇权极度发达的国家,儒家为了获得统治者的支持,在对法律的阐述方面,把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进行了区别对待,统治者是凌驾于法律之上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成为了统治者与儒家政治交换的条件,成为了历朝历代一般性的法律立法准则。践踏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基准点,粉碎着国人的平等意识。受孔子“德治社会”的乌托邦之梦的影响,儒家一直主张着非常空想的“德主刑辅”的法制理念,把法律放到辅助道德的次要位置,力图通过德治教育,消除我们生活中所有的争端与诉讼。

但是,这并没有把中国社会带向那美满的乌托之梦,反而畸形产出了人情社会,让国人遇事想到的不是怎么解决,而是找关系,比关系。

中国的社会关系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知识、物质要从家族和熟人社会中取得,农业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是一种实践性和经验性知识,世界是经验社会的世界,因此经验就很重要。这些经验知识在长辈那里可以学到,个人要想生存,就需要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形成自己的交际圈。这个交际圈具有封闭的特性,晋《帝王世纪》记载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就是传统农业社会下先民生活封闭的特征。缺乏流动性和开放性,使得人们养成了强烈的家族本位,一个人首先是家族成员,其次才是社会成员。

人们要想生活得好,就需要正确处理社群中的关系,定好自己的位置,尽自己的义务以获得圈子的认同和庇护。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仁、义、礼、智、信,其中仁义又是最基本的价值观。从亲情出发,人心才会有依靠,才能消除不安与焦虑。在这个基础之上的规范表现为儒家所设定的三纲五常等礼教内容,君子就是要学习这些三纲五常,从而能够处理好各种各样的关系。于是,人情、面子以及世俗关系就显得非常重要,伤面子不是伤了一个人的面子,而是一个家族或者团体的面子,不近人情不是伤了一个人的自尊心,而是伤了整个圈子的自尊心。

三、小结

在中国,对姑姑,姨妈等七大姑八大姨的称呼分得特别细致,而在英语语系中,姐姐妹妹统一称呼sister,哥哥弟弟统称为brother,剩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

中国哲学史 自己整理,全靠编,选择背,请给我点赞 一、孔子的仁学思想 内涵: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中最根本的有三条:一是“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三是“忠恕”之道。 1.孔子所谓的“爱人”,一方面是说,人是最重要的,因而应当“爱人”。另一方面是说,在社会生活中,要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彼此相亲相爱。总之,人人都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之间相安无事,天下自然也就太平了。 2.孔子所谓的“克己复礼为仁”,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讲的是“仁”和“礼”的关系。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也是孔子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包括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 3.“仁”的精神具体贯彻于行动,就是“忠恕”之道。所谓的“忠”是从积极的方面来说的,也就是“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自己有某种要求需要满足,也要推想他人也有这种要求需要满足;所谓“恕”从消极方面来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强迫他人接受。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规范人们的伦理道德。 意义: 1.孟子以仁发展为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剥削使老百姓能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 2.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很大的影响,不少清官良吏在推行他们那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改良政策时遵循的就是仁政的主张 3.孔孟提出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信条,成为中国历史上许多民族英雄的精神力量。 特点: 其特点一是突出强调从政治的角度理解仁,即只有恢复礼制、巩固礼所制定的政治秩序的行为才能叫做仁。周礼是建筑在宗法制度“亲亲”的基础上,所以他非常重视孝、悌,强调培养人们具有孝悌的品德是最基本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其特点二是为仁由己而不由人,即具有仁的德行的行为是自觉、主动的。孔子强调实行仁的自觉性,目的是要人们自觉地去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 其特点三是仁的行为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面的符合周礼,这是讲仁的品德的全面性,也是说仁是一个人的生活的最高准则,是一个人的世界观的全面修养的成果。 二、墨子的兼爱思想

中国哲学的发展

中国哲学的发展 【摘要】 中国的哲学历史悠久,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篇论文主要从中西方哲学的比较和中国哲学的主要思想及阶段剖析中国哲学的发展,同时研究作为中国哲学代表的儒学的新发展,在此基础上阐释中国哲学对社会带啦的影响。 【关键词】 哲学概念儒家道家佛家新儒家学派 【正文】 一.哲学的概念及研究领域 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哲学,尤其是西方哲学的发展,同时使得人们将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这一古老的学科。作为世界哲学三大系统之一的中国哲学(其他两大系统是西方哲学和印度哲学),它的发展对于人类的进步是有着重要意义的。所以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并研究中国哲学。 在展开对中国哲学的讨论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哲学到底是怎样的学科。关于哲学的定义,在哲学界始终无定论。并且随着历史的扩张和不同时代对不同感兴趣的问题,哲学的含义不断变化着。一般情况下,认为哲学是一套方法论。马克思曾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这也是目前中国大陆政治和哲学教科书上的主导思想。中国的着名哲学家牟宗三也曾说过:“凡是对人性的活动所及,以理智及观念加以反响说明的,便是哲学。”相比较来说,这是一种更加通俗的理解。那么,哲学到底研究的是什么呢? 罗素认为:“哲学乃是某种介乎科学和神学之间的东西,哲学所涉及的是科学解决不了,神学的答案又不令人信服的问题。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起劲仍为确切的只是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不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权威。”反观中国文化的发展,的确未曾离开过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介乎于科学和神学之间的探讨。 二.中西方哲学的比较 很长一段时间内,西方否认中国哲学体系的存在,这几乎在西方哲学界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实际上,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确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和研究方法。它们的主要区别有以下几点: 1.中国的哲学的特质是重“主体性”,“内在道德性”;西方哲学重“客体性”,有很好的逻辑,是以知识论为中心展开的。 2.中国的哲学是以生命为中心的哲学;但是西方哲学没有很好的人生哲学。西方人对生命的想法主要是来自文学,艺术,音乐,最后是宗教。 3.中国哲学重实践,实践上初期主要表现为政治上表现善的思想;西方哲学主要是重知解的。综上可知,对于中国哲学的研究不能采用和西方哲学一样的方法。中国哲学的分析应该以人为出发点,注重哲学思想的实践和应用。 三.中国重要哲学思想及发展历程 中国哲学的发展总是和中国文化的繁荣保持着大致同步,所以我们可以根据文化发展的趋势将中国哲学的主要阶段分为五个时期: 1.孕育期(殷周)——带有宗教色彩,代表人物是姬丹 2.雏形期(春秋战国)——具有人文色彩,百家争鸣,诸子峰起,代表人物是孔子,老子,墨子

中国哲学专题论文-浅探墨家之源

浅探墨家之源 墨子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家学说在战国时期盛极一时,这个学派和儒家一起被并称为?当世之显学?。墨子本人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孔子齐名,同被称为?智者?和?圣人?,《吕氏春秋·当染》篇这样描述他:?盛誉流于北方,义声振于楚越。?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墨家学派在秦汉之际逐渐趋于衰微,司马迁作《史记》时没有为墨子立传,仅于《孟子荀卿传》末尾附载二十四个字:?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虽然墨家学派式微,但是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并未完全消逝。通过百家争鸣,战国时期的许多思想家身上都深深地打上了墨家的烙印。在秦汉之际的儒家典籍里,可以找到某些原本属于墨家的理念;在游侠的行为中,依稀可以看到墨者们勇于牺牲、乐于助人的身影;在方士们的法术中,甚至可以看到后期墨家的科学思想在实际中的一种扭曲应用。 本文针对墨家思想本源收集了一些观点和讨论,希望能通过对不同看法的比较探索出墨家思想的渊源所在。 首先,关于学派命名,墨家与众不同。儒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兵家、杂家、纵横家等等都是以其学术宗旨来命名的,只有墨家是以其创始人之姓来命名。这极易给人造成一种联想,好像?墨?也是一种学术宗旨的标志。近代以来许多学者如江瑔、钱穆以及冯友兰都有这样的怀疑。江瑔说,所谓?墨?大概是垢面囚首、面目黧黑的意思,墨子之学适合于?墨?字之义,故以墨名家。 ①钱穆则进一步推演说,?墨?为古代的刑名之一,转辞为刑徒、奴隶,墨家生活菲薄,其道以自苦为极,所以就被称为?墨?了。②早期冯友兰也认为:?墨子所主张者为‘贱人之所为’,此其所以见称为墨道也。?③ 不过,这几位学者均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先秦各家各派的名称实际上是由汉人来命名的。秦汉以前,诸子的名称大都还没有确定,直到司马谈和刘歆总结过去学术、整理古代文化典籍时,六家九流的说法才最后成立。?汉代思想史上的另一个重大事件是刘向、刘歆的总校群书。他们将学术派别作了细密的划分,其实未必恰当。因为它的本义并不是对中国哲学进行分析,而是皇家书库里负责文献收集和整理的官员部勒群书的产物。?按照罗维的意见,司马谈和刘歆的分类工作只是一种方便施设,并不能和先秦学术史完全相应,那么再从这些分类的名称中进一步挖掘更深更玄的意义,似乎难逃捕风捉影的嫌疑了。其实,对于取 ①江瑔:《读子卮言》卷二。 ②钱穆:《墨子》第2页,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③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卷第110页,中华书局1961年版。

对中国哲学的认识

对中国哲学的认识【主要是中国古代哲学】 有着数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其中包括具有东方特色的内容十分丰富的中国哲学。它致力于研究世界的本原和古今历史演变的规律,形成了自己独具民族特色的自然观、历史观、伦理观、认识论和方法论。 中国哲学大约萌芽于殷、周之际,形成于春秋末期。战国时代已经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中国哲学约3000年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先秦哲学、秦汉时期的哲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隋唐时期的哲学、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近代和现代哲学。 先秦时期出现了很多学者,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为最盛。有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思想,墨翟为代表的墨家理论,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惠子、公孙龙子为代表的名家,鬼谷子为代表的纵横家,孙子为代表的兵家。当时涉及的问题很多,主要以天人、古今、知行、名实等为研究讨论的重点。先秦哲学中提出了天人、气、太极、阴阳、道器、动静、有无、常变、心物、名实等重要哲学范畴,成为秦汉以后中国哲学发展的基础。 秦汉秦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后,崇尚法家思想,“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哲学思想几无发展。汉初记取秦亡教训,缓和矛盾,休养生息,黄老之学盛极一时。随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逐渐成为统治思想。其后谶纬之学兴起,同时出现了王充等人的反正统思想。东汉后期,佛教传入,道教兴起,社会危机频仍,哲学思想呈现复杂的新局面。汉代哲学主要围绕天人关系、宇宙形成、形神关系以及古今、人性等问题展开。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一直动荡不安,儒学的统治地位被打破,新的富于思辨性的玄学应运而生;佛教在中国逐渐传播,道教体系逐步建立;上述变化使得这一时期哲学思想极为活跃,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哲学范畴、概念和命题,如“有无”、名教与自然、言意、形神等。 隋唐隋唐两代为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统治者采取了儒、释、道兼宗的政策,提供了三教互相批判又互相吸收的条件。佛教哲学关于心性、理事问题的讨论;韩愈的道统说;柳宗元、刘禹锡关于天人关系的讨论成为这一时期哲学的中心问题。 宋元明清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封建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民族矛盾、阶级矛盾错综复杂,科学、艺术得到高度发展,哲学思想也达到了新的高峰。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以理学为特征,理学以儒家哲学为基础,吸收道家和佛教思想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一时期的哲学主要围绕理气、道器、心性、知行、两一、古今等问题展开,承上启下,开创了哲学发展的新的时期。 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是独立发展的哲学类型之一。它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的思维传统,许多哲学家运用不同的术语表达了他们的辩证思想,如老子的“反者道之动”,《易传》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宋明理学家提出的“一物两体”、“分一为二,合二以一”等。他们把宇宙的演化视为一系列生成、转化的过程,把天地、万物、动、静、形、神视为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矛盾统一体。它的思维方式倾向于整体性、有机性与连续性。它具有浓厚的伦理色彩。 它具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概念范畴。中国哲学这些独特的概念范畴如:道、气、理、神、虚、诚、明、体、用、太极、阴阳等。凝结着中国思想家的智慧。在中国哲学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范畴被不断地充实、丰富,赋予新的内

中国哲学史考研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白虎通义》: 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又称《白虎通》、《白虎通德论》。班固等人根据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白虎观会议上进行经学辩论的结果纂辑而成,计4卷。该书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其所列门目,对社会生活、国家制度和伦理原则等作了基本规定,实际是一部以今文经义为依据的国家法规。主要注本有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等。 2、【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学说。道家老庄则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汉以后,仁成为五德(仁、义、礼、智、信)之首。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3、【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4、【无为】道家哲学思想。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就“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败”、“无失”,达到“无不为”。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的思想,则为《淮南子》发展成“因物之所为”、“循理而举事”,从而有所作为的思想。 5、【白马非马】中国先秦名家公孙龙的命题。它是揭示个别与一般辩证关系的命题,触及到了概念的同一性自身包含着差异性的思想。另外,这一命题也触及到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问题,强调了概念之间的差异性和独立性。 6、【太极】太即大,极指极至。语出《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本原,由太极产生阴阳,由阴阳生出四象,由四象生出八卦。近代孙中山吸收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用太极翻译西文“以太”,仍视为宇宙的本原:“元始之时,太极(此用以译西名以太也)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物质聚而成地球,此世界进化之第一时期也。”表达了物质进化论观点。 7、【天人感应】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神秘学说。认为天和人相类相通,天具有意志,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战国时学阴阳家者有持此说。西汉董仲舒加以系统化、哲理化。后导致谶纬神学的出现,故受到王充的批判。 8、【知行合一】明王守仁的重要哲学思想王守仁吸收前人思想,针对程朱“知先行后”导致的知行脱节的不良风气,大力提倡知行合一。对反对知行脱离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混淆了知与行的本质区别,有以知取代行的倾向,故受到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的批判。 9、【经世致用】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思潮。指学问必须能治国安民,有益于国计民生,取得实际的功效。又称经世致用之学,与空疏无用之学相对。最初导源于南宋的浙东事功学派。到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成为一股学术思潮。 10、【中体西用】中国近代中西文化之争中洋务派的主张。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意为以中国传统文化即纲常名教为立国之根本,以西方科学技术和具体文化措施为强国之作用。这一观点表明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带来极大的冲击,要使中国富强必须向西方学习。但它主张维护传统社会的根本制度和纲常名教,希企用西方的“富强之术”使封建社会恢复生机。成为洋务运动、反对维新变法的思想纲领。在晚清有较大的社会影响。 11、【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之总称。近代孙中山提出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学说和理论纲领。是中国民

中国哲学一些重要概念解释

中国哲学一些重要概念解释 一、名词解释 1、《白虎通义》: 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又称《白虎通》、《白虎通德论》。班固等人根据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白虎观会议上进行经学辩论的结果纂辑而成,计4卷。该书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其所列门目,对社会生活、国家制度和伦理原则等作了基本规定,实际是一部以今文经义为依据的国家法规。主要注本有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等。 2、【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学说。道家老庄则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汉以后,仁成为五德(仁、义、礼、智、信)之首。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3、【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4、【无为】道家哲学思想。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就“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败”、“无失”,达到“无不为”。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的思想,则为《淮南子》发展成“因物之所为”、“循理而举事”,从而有所作为的思想。 5、【白马非马】中国先秦名家公孙龙的命题。它是揭示个别与一般辩证关系的命题,触及到了概念的同一性自身包含着差异性的思想。另外,这一命题也触及到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问题,强调了概念之间的差异性和独立性。 6、【太极】太即大,极指极至。语出《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本原,由太极产生阴阳,由阴阳生出四象,由四象生出八卦。近代孙中山吸收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用太极翻译西文“以太”,仍视为宇宙的本原:“元始之时,太极(此用以译西名以太也)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物质聚而成地球,此世界进化之第一时期也。”表达了物质进化论观点。 7、【天人感应】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神秘学说。认为天和人相类相通,天具有意志,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战国时学阴阳家者有持此说。西汉董仲舒加以系统化、哲理化。后导致谶纬神学的出现,故受到王充的批判。 8、【知行合一】明王守仁的重要哲学思想王守仁吸收前人思想,针对程朱“知先行后”导致

中国哲学诠释方法探讨的多向展开专题研究_李承贵

主持人语:近20年来,深受西方诠释学影响的中国哲学诠释学研究,在模仿中前行,其中也不无令人兴奋的成果。然而,如何发掘、整理、升华、定位中国哲学本有的诠释观念与方法,仍然是摆在当代中国哲学研究者面前的任务之一。本专题即是此问题探讨之尝试。李承贵教授别出心裁地提出“逆转理解”法,认为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某些范畴、概念或命题的意涵,需要通过“逆转理解”才能准确把握;周可真教授则对“同情之理解”的历史渊源进行了追踪,肯定它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种特殊的诠释方法;包佳道博士通过对杨时诠释“中”的探讨,揭示出“经典文本的相互发明”、“阐洛扬洛的道统坚守”、“体用道事的整体诠释”三大特点。总之,本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哲学诠释方法展开了深入探讨,论述精当,问题彰明,主张独特,希望通过本组专题研究拓宽人们对中国哲学诠释学思考与研究的空间。 中图分类号:B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 (2013)04-0001-12 特约主持人:李承贵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专题嘉宾:李承贵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周可真苏州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包佳道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逆转理解” ——通向中国哲学范畴真实意涵的特殊路径 李承贵 (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210046) 收稿日期:2013-01-04 基金项目:江苏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儒佛道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重大项目(2010JDXM008) 作者简介:李承贵(1963—),男,江西万年人,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研究。 在中国古代哲学文献中,对哲学范畴陈述的方 式多种多样,其中有一种较为常见的陈述方式是:先 是一个“主词”,接着是一个“谓词”,“谓词”可能是一 个名词,一个动词,一个词组,或是一个句式,不管形 式如何,它们都是对“主词”的陈述。不过,由于“谓 词”是随在“主词”之后的,因而如果“谓词”是对“主 词”意涵的陈述和说明,那么,这种解释在方向上就 有“逆向”的性质,即是由后面的“谓词”的意涵“逆 转”推出前面“主词”的意涵,这就是所谓“逆转理解”法。根据我们的观察,这种理解法相当普遍。如下选择数个案例展开讨论。一、“逆转理解”案例分析本文所说的“逆转理解”,案例遍布中国古代哲学文献中。这里从儒家、道家、易学等文献中择取部分案例加以展示,以作为说明此种理解法的根据,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检讨。案例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这是孔子在《论语》中说的话。 ··1

中国哲学如何影响中国人

In What Way Does the Chinese Philosophy Influence the Chinese People Philosophy is the an attempt to understand the universe as a whole, or an examination of men’s moral responsibilities. Chinese philosophy mainly contains two parts, Confucianism and Taosim. And these two thoughts influence the Chinese people a lot in all ages. Confucianism has two representatives, Confucius and Menci. They are the sages recognized. They advocates ren, li, xiao, and zhong, and the Chinese people always let themselves to abide these items. Because of the positive side of the Confucianism, in the ancient time, the ruling class encouraged the thoughts of Confucianism a lot. If a person, especially a student wanted to be an official, he must master all the minds of the Confucianism. The thoughts of Confucianism supported the ruling class in some extent. Because, the officers must been loyal to their emperor, had sympathy to their friends, and loved their family. Taosim is another thoughts of the Chinese. Taoists thinks people must follow the way of nature, and if we follow the principle, we can act through non-action. Taosim also has two representatives, Laozi and Zhuangzi, who had written many books. Some people, include many famous people in the ancient times, choose to live a free life that far away the officials, because they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

中国哲学题: 儒家部分: 一、名词概念解释(答题方法:1,谁提出来的;2,含义,前后展开;3, 在……中处处于何地位,小评价) 为仁由己: 由春秋时期儒家学者孔子提出的解答“人何以成仁”的理论。“仁”是从人对人的良好情感中引申出来的,由于为仁与否完全取决于自己,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而非由人。明确肯定了道德行为、道德实践主体性原则,是孔子为其道德修养方法论和作为这种方法论的哲学基础确定的基本原则。P33 克己复礼:孔子在回答颜渊问“仁”作为道德的基本意识时,在道德自律的意识中提到:“仁”的实施方式是“克己” 。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为西周之礼. 其中克制物欲是“克己”的基本内容,主张对欲望进行有必要的控制,控制的标准就是“仁道”,为“仁道”而牺牲自我则是“克己”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杀身以成仁”这一道德要求对后世的志士仁人具有极强的感召力。P34 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出自《孟子?公孙丑》。由“不忍人之心”论及人的道德“本心”并确证人本性的道德性,明确主张“性善论” ,认为人的“四心”是与生俱来的,因此推导出人具有仁义礼智“四端” ,并再推及行“不忍人之政”,即仁政。P92 孟子认为这四心是人与生俱来的品质,也是孟子性善论的基础。 心有征知:战国时期荀子提出的关于确认天道可知性的认识论思想。荀子首先承认 物本来就可以被认识,并认为人天然禀得的“性”,只是一种认识能力、一种认识 心。感官接触与其相当的对象并将其记录下来形成感性认识,谓之“天官当薄其类”,而对于天官所接受的各种感性认识,“心”具有分析、辨明、证明和取舍的作用,谓之“征知” 。在荀子看来“天官”提供的感觉是片面、主观甚至虚假的,惟有经过“心”的征知才能获得全面的和可靠的知识。P174 荀子以“当薄其类” 为基础、以“征知”为指导的认识路线,克服了狭隘经验论的局限性,发展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中国哲学哲学流派

中国哲学流派 儒家: 儒家是春秋时期百家争鸣中出现的一个重要学派,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在政治上主张恢复西周的礼制,在教育上创办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讲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孟子主张君王应行“仁政”,这样才能使天下归心。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受到许多统治者的尊重,但在当时动荡的社会形势下,诸侯之间各为已利而崇尚武力,儒家的德政很难得以施行。汉以后,儒家思想被尊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知天文、识旱涝”,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学派,也是封建的根本。它担“天下教化之先声”,有“以一号百”的影响力。所设“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能,于各地积极办学。亦是维护社会道德、纷乱中凝聚力量的最庞大的文化核心。 道家: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天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刚柔并济等政治、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道家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伏羲一画开天。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无为无不为的道德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从此成为古往今来治国治家之宝术。以老子、文子、庄子,管子等为主要代表,主张“虚无、自然、无为、守静、璞朴、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等等。道家现存为三大学派:黄老之学,老庄之学,杨朱之学。余者经秦火,汉火,书葬,衣冠南渡皆亡佚。 法家: 法家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其思想源头可上溯于夏商时期的理官,春秋、战国亦称之为刑名、刑名之学,经过管仲、李悝、吴起、商鞅等人予以大力发展,遂成为一个学派。法家是战国时期平民的政治代言人。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法家思想作为一种主要派系,他们提出了至今仍然影响深远的以法治国的主张和观念,这就足以见得他们对法制的高度重视,以及把法律视为一种有利于社会统治的强制性工具,这些体现法制建设的思想,一直被沿用至今,成为中央集权者稳定社会动荡的主要统治手段。 墨家: 墨家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翟。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巨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墨家是一个有领袖、有学说、有组织的学派,他们有强烈的社会实践精神。墨者们吃苦耐劳、严于律己,把维护公理与道义看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墨者大多是有知识的劳动者。前期墨家在战国初即有很大影响,与杨朱学派并称显学。后期墨家分化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几何学、几何光学、静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名家: “名家”是以辩论名实问题为中心,并且以善辩成名的一个学派,又称“辩者”、“刑(形)名家”。名家是先秦以思维的形式、规律和名实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派,战国时称“刑名家”或“辩者”,西汉始称“名家”。名家主要活跃在先秦的春秋战国时期,以善于辩论,

浅谈中国哲学

浅谈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大纲》读后感何谓哲学?还记得第一次正式接触是在高二的政治课上,只感觉一谈到哲学就很高大上,很深奥的感觉,虽说到现在还不是特别懂,但看了张岱年先生的《中国哲学大纲》后,算还是有一些理解吧。 这本书,在我看来,算是比较通俗易懂的,不像印象中哲学那般高高在上。正如先生所说:“不免被讥为朴素,然而,如是真理,朴素何害?如非真理,纵讲的精微,亦不过善于诡辩而已。”虽朴素,但更易看懂。适合像我这种第一次接触这方面书籍的读者。 本书它先介绍了中国从先秦到清朝时期,中国哲学的特点与发展和主要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思想。接着介绍分析了宇宙论、人生论、致知论的主要内容。读完正本书后,收获不算太深刻,但我国古代主要的哲学发展了解了许多。 我国古代思想最开放的时候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种思想层出不穷。而在“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思想就不像那时那般百花齐放,很多思想只能默默的发展,有些甚至是昙花一现。我觉得更大的原因是因为思想要服务于当时的政治。像封建时期的主流思想--儒家学说,更多是因为里面很多思想,例如:三纲五常等,符合统治者的统治要求,而像道家的“无为而治”一些的佛系思想显然不符合封建社会的统治需求,于是统治者就大力发展儒家思想。这也是道家、墨家等不能发展为主流思想的其中原因。 但此看法相对来说还是存在很大局限性及片面的,我国的哲学思想包含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正如书中所说,中国哲学的主要特点:合知行、一天人、同真善、众人生而不重知论、重了悟而不重论证、既非依附科学亦不依赖宗教。我国哲学包含了道德、天、地、人、自然、思维等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的哲学,可以说中国哲学在世界上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我看来,无论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并无好坏之分。还记得高中时,我曾吐槽我国的封建迷信现象,对他们烧香拜佛等行为不是特别理解。但现在看来,这就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行为表现,虽说其做法不科学,但这又何尝不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对自然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呢! 中国哲学,简简单单四个字,但里面包含的东西是无穷无尽的,或许尽一生都无法将它读透。虽然哲学是一个人文学科,但无论是学什么专业的,它都需要我们去了解,尽自己所能去学习,并且在生活中去践行与应用。 曾经的我觉得哲学遥不可及,但现在看来,我们平时都说要看待事情都要两面看待,而这不正是哲学重所讲的辩证法吗?其实,生活中处处有哲学,我们每个人都是哲学家,我们每个人对世界、对人生都有自己的思考与看法,我觉得这就是哲学吧。 俗话说“读史使人明智”,而读哲学又何尝不是呢?虽然看完张岱年先生的书,没有太深刻的见解,但我会更多的去思考问题,思想变得更加的开阔,对一些东西的认识相对会更加的深刻。我相信接下来我会看更多此方面的书籍,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

2018年人民大学中国哲学考研专业指导

2018年人民大学中国哲学考研专业指导 一、专业介绍 1、研究方向 目前,各大院校与中国哲学专业相关的研究方向都略有不同的侧重点。以武汉大学为例,该专业研究方向主要有:01 先秦哲学02 秦汉哲学03 宋代哲学04 明清哲学05 二十世纪中国哲学06 儒家哲学07 道家哲学08 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与现代化09 中国哲学与日本文化。 2、培养目标 本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必须具有扎实的哲学专业基础,具有中国哲学方面的系统知识,具有很好的国学功底,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阅读和辨析中、西哲学史料、并能通过中西对比分析,掌握中国哲学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3、专业特色 中国传统哲学与伦理学联系密切,本体论、认识论同道德论相互渗透,具有浓厚的伦理色彩 4、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 初试科目: ①101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11法语或212德语 ③哲学基础 ④中国哲学史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①西方哲学史②中国古代哲学 (注:以武汉大学为例,各院校在考试科目中有所不同) 5、课程设置 以上海师范大学为例,中国哲学专业主要必修课程有: (1)学位公共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自然辩证法、第一外国语、计算机应用 (2)学位基础课: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原著选读、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哲学专题研究、中国思维形态、儒学发展史、中国宗教史、中国美学史、专业外语、专题讲座 6、同属一级学科下的相近学科 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等。 二、推荐院校 中国哲学硕士全国招生的较强单位有: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南开大学、苏州大学、安徽大学、中山大学等。 三、就业前景 目前就整个哲学就业来看,就业不是很理想,该专业毕业一般方向是做老师和专门研究,局限性很大,因为其涉及的内容思辨性较强,欠缺实用的理论知识。

中国古代哲学基础整理简约版

中国古代哲学基础 第一章绪论 1、西方哲学:爱智之学、反思之学 2、马克思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3、中国古代哲学 (1)概念 是中国本土理论思维历史的展示; 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现; 中华文化的灵魂。; (2)包含内容: 时间上:上古以来到近代(1840年鸦片战争前); 领域上:儒、释、道为核心; (3)发生学角度 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佛教思想传入于南北朝而确立于唐 (4)比较学角度 是中国传统文化构成的支撑、核心 第一节中国古代哲学的历史发展阶段 一、夏商周时期的哲学 夏:BC2070-BC1600 商:BC1600-BC1046 西周:BC1046-BC771 (一)年代 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 夏商分界约为公元前1600年; 盘庚迁殷约为公元前1300年; 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 (二)原始宗教与神话 1、原始宗教——神灵崇拜、英雄崇拜、祖先崇拜、上帝崇拜。 2、神话传说——盘古开天劈地、女娲造人、三皇五帝 (三)商周之际的思想——《易经》和《洪范》 夏商周之际,崇尚鬼神。 商代发展为一种和巫术紧密结合的宗教观念 西周的敬德思想——“明德慎刑”、“敬天保民” 1、《易经》——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1)原称《周易》 周:东汉郑玄“周普无从不备”(说法之一) 易:古代卜筮书籍的通称;日月为易;蜥蜴(变色龙) A.作者 *传说 上古:伏羲氏演八卦 中古:周文王演成六十四卦、卦辞、爻辞 下古:孔子作《十翼》 *应为卜者所做 B.相关内容 *朱熹“八卦取象歌” 乾三连,坤三断,震仰盂,艮覆碗 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中国哲学问题

中国哲学问题 第3讲中国哲学问题 要包括:西方哲学的精神 3.1 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 严格说来,中国哲学被称之为中国哲学,始于20世纪初,以胡适为首的一些留洋中 国学者按照西方哲学的概念系统,疏理中国古代文献典籍的工作,迄今不过百年。在中国 研究中国哲学,自始就面临着合法性的危机。 把中国哲学归属于哲学的名下,历来存在着不同意见。前有黑格尔,后有德里达。黑 格尔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哲学从希腊开始,由于东方人的精神还沉浸在实体之中,尚未获 得个体性,因而还没有达到精神的自觉或自我意识。所以,所谓中国哲学还不是哲学,不 过是一些道德说教而已。黑格尔提出,中国“只停留在最浅薄的思想里面”,“找不到对 于自然力量或精神力量有意义的认识”,“没有 1概念化,没有被思辨地思考”。(《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黑格尔甚至说:“为 了保持孔了的名声,假使他的书从来不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2 对于黑格尔的问题,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19年2月版)的 《导言》中对哲学的定义,什么是哲学史,哲学史的目的,哲学史的史料以及“中国哲学 在世界哲学史上的位置”等问题,都做出了明确的回答,奠定了中国哲学史的规模和范式。 如蔡元培所说的:“我们要编成系统,古人的著作没有可依傍的,不能不依傍西洋人 的哲学史,所以非研究过西洋哲学史的人不能构成适当的形式。”3 如果没有学习过西洋哲学史,就会停滞在儒家古史观这一阶段。 冯友兰明确地说:“所谓中国哲学者,即中国之某种学问或某种学问之某部分之可以 西洋所谓哲学名之者也。所谓中国哲学家者,即中国某种学者可以西洋 4所谓哲学家名之者也。” 贺麟说:“辩证法唯物论盛行于‘9.18’前后十年左右。当时有希望的青年几乎都曾 受此思潮的影响。那时的中国学术界,既没有重要的典籍出版,又没有伟人的哲学家领导。但青年求知的饥渴,不因此而稍衰。于是从日本传译过来的辩证法唯物论的书籍遂充斥坊间,占据着一般青年的思想了”(《当代中国哲学》. 北京:胜利出版社.1947年,第2页) 1 2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 北京:三联书店,1956. 122—123。黑格尔, 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 北京:三联书店,1956,120。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哲学考研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

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哲学考研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 专业方向科目一科目二科目三科目四复试笔 试科目 备注 0101J1-国学00-中 国哲学 101-思 想政治 理论 201英语一或202 俄语或203日语或 240德语或241法 语 631-古 代汉语 基础 847- 国学专 题 国学综 合,外 语 科目四含中国古代 文学史、中国哲学 史。统考生学制为3 年 0501J1-国学00-中 国古代 文学 101-思 想政治 理论 201英语一或202 俄语或203日语或 240德语或241法 语 631-古 代汉语 基础 847- 国学专 题 国学综 合,外 语 科目四含中国古代 文学史、中国哲学 史。统考生学制为3 年 0602J1-国学01-专 门史 101-思 想政治 理论 201英语一或202 俄语或203日语或 240德语或241法 语 632-中 国历史 综合 -- 国学综 合,外 语 统考生学制为3年 0602J1-国学02-中 国古代 史 101-思 想政治 理论 201英语一或202 俄语或203日语或 240德语或241法 语 632-中 国历史 综合 -- 国学综 合,外 语 统考生学制为3年 考研复习方案 1、基础复习阶段 要求吃透参考书内容,做到准确定位,事无巨细地对涉及到的各类知识点进行地毯式的复习,夯实基础,训练思维,掌握一些基本概念,为下一个阶段做好准备。

2、强化提高阶段 本阶段,考生要对指定参考书进行更深入复习,加强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建立整体框架结构,分清重难点,对重难点基本掌握。做历年真题,弄清考试形式、题型设置和难易程度等内容。 3、冲刺阶段 总结所有重点知识点,包括重点概念、理论和模型等,查漏补缺,回归教材。温习专业课笔记和历年真题,做专业课模拟试题。调整心态,保持状态,积极应考。 注意事项 1.学习任务中所说的“一遍”不一定是指仅看一次书,某些难点多的章节可能要反复看几遍才能彻底理解通过。 2.每本书每章节看完后最好自己能闭上书后列一个提纲,以此回忆内容梗概,也方便以后看着提纲进行提醒式记忆。 3.看进度,卡时间。一定要防止看书太慢,遇到弄不懂的问题,要及时请教专业咨询师或本校老师。 三、学习方法解读 (一)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1、了解课本基本内容,对知识体系有初步了解,建议从5月前后就要进行专业课基础知识的复习。首先要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指定教材和参考书大致复习一遍,对专业课的总体知识框架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个全年的复习规划

中国哲学

一:名词概念解释 1 《周易》:又名《易经》,因流行于周朝故称《周易》。据说是“伏羲做八卦,文王演《周易》”,即重叠八卦成六十四卦而形成了《易经》。我们现在看到的《周易》有六十四卦的卦辞和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辞。《易经》不是出于一人一时之手,其卦爻词是长期积累的产物,大约编撰于殷末周初。春秋中后期,用《周易》来占卜和解释自然现象和各类事物的事例渐渐增多。《易经》的符号是卦画,文字是筮辞,两种基本的爻是阳爻(—)和阴爻(——),由三爻组成一卦,八卦分别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分别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其中一直贯穿着阴阳对比、和合、消长、转化和事物的发展变化,有一定的哲理性识。所有卦中,一般二爻和五爻往往是吉、无咎,后人理解为取刚柔的中道平衡,其中体现了和合,中平意识。 2白马非马:中国先秦名家公孙龙的成名论题。他揭示个别与一般辩证关系的命题,触及到了概念的同一性自身包含着差异性的思想。另外,这一命题也触及到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问题,强调了概念之间的差异和独立性。并且开创性的利用了“离盈”的观念。其具体的论述为:A:“马”只含有形体的规定性,而“白马”又包含了颜色的规定性 B:“马”的外延广,可以包括白、黄、黑马而“白马”的外延窄,只能包括白马C:“白马”有其确定的颜色,“马”没有其确定的颜色D:肯定了“马”与“白马”同属,白色和任一色,小类和大类的种属包含关系,“非”表示“有异”而不是“全异”。(A:马是一个类的概念,白马只是类中的一部分,白马是殊相,马是共相B:马只是作为一个概念而存在,但白马是实在的C:白马是有专色指称的,马可以指称任何色的马) 3和实生物:“和实生物”是西周末年由史伯提出的一种关于世界起源的朴素辩证法观点,正是所说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意思是指和谐、融合才能产生、发展万物。史伯的重心是说多样性的重要,不相同的东西相杂合,多样性的统一乃是人与万物得以生长的基础条件。如悦耳动听的音乐是“和六律”的结果,香甜可口的佳肴是“和五味”的结果。在合实生物的思路下,五色成文,五音成色,无味成食,五行产生百物。 4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提出的关于“仁”学意涵的一层解释。正所谓“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其由人乎哉?”礼就是社会的规矩、规范、标准、制度、秩序、用来节制人们的行为,调节各种冲突和人际关系。“克”是约的意思,克己是约束,克制,修养自己,复礼是合于礼。孔子重礼执礼,发掘礼之让。一方面肯定“克己复礼”主张“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即以礼修身,强调教养。另一方面则转向内在的道德自我的建立,强调“为仁由己”“为己之学”。孔子还认识到人是到的主体性和道德自由,强调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主体实践活动达到“仁”的精神境界。5历物十事:这是战国时期名家代表惠施的主要思想。一:“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即真正大的东西无限大,真正小的东西无限小。二:“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指没有厚度,只有大小,不反映体积,只反映面积的抽象概念。三:“天与地卑,山与泽平”。即天与地,山与泽的高低关系只是相对的。四:“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即事物无时无刻不处于矛盾变化中。五: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六:南方无穷而有穷”。指南方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两者不相排斥。七:“今日适越而昔来”这反映了现在和过去等时间上的相对性。八:“连环可解也”。九: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也”。这体现了地理,方位上的无限性和相对性的观点。十:“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即肯定天地万物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人们对待万物都要有爱心。惠施强调了世界的整体性和普遍联系,反映在概念论上,既承认确定性,有肯定相对性,既看到差别性,更看到同一性。 6《肈论》:《肇论》由后秦僧人僧肇所著,是较全面系统发挥佛教般若思想的论文集。《肇论》主要由四篇论文组成,即《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涅盘无名论》。A:《不真空论》即万物自虚,立处皆真,从真谛和俗谛的统一看待现象世界,非有非无,即有即无,不变的本体才是万法得以成立的依据。B:《物不迁论》是讨论动静的,即静即动,体用一如。所谓不变和静,是要在变化和运动中认识不变和静,让人们“求静于诸动”、“不释动以求静”C:《般若无知论》,有所知就有所不知,因为圣心无知,所以无所不知。般若无知是由于万物无相,圣人抛却世俗的羁绊就可以由无知到无所不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