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保护现状及对策

合集下载

浅析当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浅析当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浅析当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当前,中国众多历史文化名城面临着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存在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这些城市的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和垃圾处理等问题愈发突出,给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经济利益与历史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也较为突出。

由于历史文化名城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知名度,吸引了大量旅游和商业项目的涌入。

部分商业化开发的手段偏重于商业利益的追求,忽视了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使得这些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性渐渐丧失,甚至遭受破坏。

人工干预导致的自然破坏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修建过程中缺乏科学规划,使得自然景观等独特自然资源得不到合理的保护和利用。

对文化传承的关注也不足。

很多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手工艺和节日文化逐渐丧失,没有得到合理保护和传承,使得这些城市的特色越发模糊。

针对这些问题,应该采取一系列对策。

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要加强污染治理,优化城市环境,保护空气和水质,改善生态环境。

加强垃圾分类和处理,减少对历史文化遗址的污染。

要合理引导经济利益和历史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

旅游和商业项目的开发应注重保护历史文化的独特性,鼓励有益于历史文化传承的商业活动,并加强对商业化活动的监管,确保其不对历史文化名城造成破坏。

要加强对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

加大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投入,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机构和法律法规,加强文化遗产的登记、监测和修缮工作,确保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性得到有效的保护。

要注重文化传承的培养和发展。

加强对传统手工艺和节日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鼓励年轻一代投身于这些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实践中,使得这些文化能够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

当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存在环境污染问题、经济利益与历史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人工干预导致的自然破坏以及对文化传承关注不足等问题。

应采取加强环境保护、合理引导经济利益和历史文化保护关系、加强对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以及注重文化传承的培养和发展等对策,以促进历史文化名城的持续健康发展。

浅析当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浅析当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浅析当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当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城市发展与保护的矛盾、保护政策的不完善、管理体制问题、市民参与不足等方面进行浅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第一,城市发展与保护的矛盾。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历史文化名城面临着来自城市化进程的压力。

一方面,城市需要发展经济、改善居民生活水平,导致对历史文化城区的开发和改造,以适应当代城市的功能和需求。

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价值需要得到保护,保留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

这是一个矛盾的问题,如何平衡城市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制定合理的规划和政策。

要加强城市规划和设计,将保护文化遗产纳入城市整体发展规划。

要培养相关专业人才,提高城市规划和设计水平。

要加强公众参与,广泛征求民众的意见和建议,形成社会共识。

第二,保护政策的不完善。

当前,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仍然存在一些政策上的缺陷。

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不够完善,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和强制力。

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经费投入不足。

保护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在保护工作上的投入并不足够。

缺乏行业标准和评价体系,导致保护工作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指导。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立法工作。

应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要加大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资金投入,建立健全保护资金的筹措机制。

要加强行业标准和评价体系的建设,制定统一的保护标准和评估指标,提高保护工作的水平和效果。

管理体制问题。

当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管理体制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责任部门不明确,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不够。

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不高,导致保护工作的推进缓慢。

第四,市民参与不足。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但目前市民参与程度不高。

一方面,市民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认知和参与意识不强,缺乏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

浅析当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浅析当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浅析当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当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面临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存在保护政策不够明确的问题。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涉及多个部门,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和明确的政策规定,导致保护工作的推进困难。

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标准和范围、保护区划、修缮标准等方面也缺乏统一的规范,导致保护工作的不规范性和不统一性。

存在人为因素影响环境的问题。

随着城市发展的不断推进,历史文化名城面临着城市化进程的冲击。

在一些地方,为了推动经济发展,一些历史建筑被拆除或改建,甚至在历史文化名城周围建设高楼大厦,破坏了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环境和风貌,影响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存在管理不到位的问题。

一些历史文化名城的管理部门缺乏专业性,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缺乏经验和能力,导致保护工作的效果不佳。

一些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管理机构缺乏有效监督和制约机制,导致保护工作的失职现象时有发生。

存在保护资金不足的问题。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是目前一些地方的财政资源有限,不能满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需求。

一些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倾向于开发利用,而忽视了保护的本质,导致保护工作陷入利益矛盾的困境。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和明确的政策规定。

可以成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负责制定统一的政策规定,明确保护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并加强跨部门的协作,形成合力。

加大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宣传力度。

通过开展宣传活动,增强全社会对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认识和重视,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形成共同参与保护工作的氛围。

加强监督和评估机制。

对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进行定期的监督和评估,建立奖惩机制,提高保护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并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保护资金的使用。

地方政府应加大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财政支持,并探索多样化的资金筹措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工作。

要注重保护与利用的平衡,通过科学规划,发展文化旅游业等方式,实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浅析当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浅析当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浅析当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近年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不少问题也
显露出来。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当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一、管理不规范
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管理,一方面,政府在保护中的作用必不可少,但是,由于各地
的地理、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差异,管理方法也存在不同。

因此,矛盾和纠纷不可避免。

同时,当地政府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管理不规范问题。

建议:完善相关保护法规,落实好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制定明确的管理标准。

二、开发建设过多
在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过程中,开发建设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一旦过度开发会
破坏文化遗址,危及文化传承。

建议:应该有合理规划,对有价值的建筑、地物进行维修和保护,对于部分不具有历
史价值的建筑进行拆除改造。

三、缺乏文化传承
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逐渐淡出,这就导致了文化传承的问题。

建议:在各种活动和节日中注入传统文化元素,如打造民间文化传承馆、文化展览馆,开设传统文化课堂等等。

四、游客管理问题
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业是一大经济来源。

但未经合理规划的游客管理,同时出现污染、拥挤、安全隐患等问题。

建议:制定游客管理规则,建立相应设施,增强游客文明素养,合理引导游客行为。

总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面临的问题还有很多待解决。

应该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和社会
力量的作用,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监督和管理,让历史文化名城真正成为人们了解文化和
历史的重要场所。

浅析当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浅析当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浅析当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当前,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许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都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与此我们也必须正视当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

本文将从现实情况出发,浅析当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1. 文物保护不力历史文化名城中的文物古迹是宝贵的资源,但是一些地方的文物保护工作并不到位。

一些文物古迹存在破损严重、管理混乱等问题,导致文物流失和破坏严重。

2. 城市发展与文物保护不协调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城市规划与文物保护的矛盾。

一些城市规划中忽视了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导致文物古迹面临严重的破坏和改造。

3. 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一些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导致管理不善、乱搭乱建等问题频发,严重影响了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形象和文物保护工作的效果。

二、对策建议1. 加大文物保护力度要加大对历史文化名城中文物古迹的保护力度,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文物流失和破坏。

可以加强文物保护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力度,加大对文物古迹的资金投入和保护力度,提高文物保护技术水平等。

2. 加强城市规划和文物保护的协调城市发展和文物保护应该相互协调,既要重视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又要充分考虑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可以建立健全城市规划和文物保护的协调机制,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和管理,避免城市发展给历史文化名城带来不可挽回的破坏。

3. 完善管理和监督机制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要建立健全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的管理和监督力度,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可以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的日常管理和保护意识,完善文物保护的宣传和监督机制,推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向更加规范和有效的方向发展。

当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保护好我们宝贵的历史文化名城,传承好中华文明的精髓。

浅析当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浅析当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浅析当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当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中国政府近年来发出了一系列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政策文件和法规,但在具体执行上,地方政府对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往往更加关注经济发展和旅游产业的开发,忽视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二是管理机制不完善。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需要多个部门和层级的合作,但目前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管理机制不完善。

三是保护工作缺乏科学性。

一些地方政府在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时追求短期利益,仅仅停留在简单的修缮和重建上,而忽视了历史建筑的真实性和原始性,使得保护工作缺乏科学性。

四是保护经费不足。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需要大量的投入,但现实情况是,地方政府的保护经费有限,无法满足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

五是意识问题。

一些地方政府和居民对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意识不强,存在破坏历史建筑和文化景观的行为。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加强政府的领导力和监管力。

地方政府应当明确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性,将其纳入规划和发展的核心,并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监管力度,确保政策的落地和执行。

建立健全的协调机制。

各个部门应当加强沟通和协调,建立多部门联动的协调机制,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

加大科学保护力度。

保护工作需要科学性的指导,应当加强研究和专家团队建设,制定科学的保护规划和方案,保护历史建筑的真实性和原始性。

应当鼓励公众参与,提高居民和游客对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意识,形成文化共识,共同保护历史文化名城。

增加保护经费投入。

各级政府应当增加保护经费投入,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吸引更多的投资,保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当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解决。

只有加强政府的领导和监管,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加大科学保护力度,增加保护经费投入,并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名城。

《2024年珠三角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现实困境与对策》范文

《2024年珠三角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现实困境与对策》范文

《珠三角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篇一一、引言珠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村镇风貌是地区宝贵的文化遗产。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珠三角历史文化村镇面临着日益严峻的保护与发展问题。

本文旨在分析珠三角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现实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该地区的文化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珠三角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现实困境1.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足珠三角地区的古镇、古村落等历史文化遗产在现代化进程中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一些古建筑、古遗址因年久失修而损毁,部分地区过度商业化开发导致历史风貌的改变。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困难珠三角地区的传统手工艺、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

随着老一辈传承人的离世,许多传统技艺逐渐失传,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愿减弱。

3. 规划与管理不到位部分地区在城镇规划、古村落保护等方面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导致资源浪费和保护措施的失效。

同时,一些地方保护政策执行不力,存在政策落地难的问题。

4. 资金与人才短缺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与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专业技术人才支持。

然而,许多地区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和人才引进困难,难以满足保护工作的需求。

三、对策与建议1. 加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1)建立完善的文物保护法规体系,明确保护责任和措施。

(2)加大对古建筑、古遗址的修缮和维护力度,确保历史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3)严格控制商业化开发程度,保持古镇、古村落的历史风貌。

2. 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1)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计划,鼓励年轻人学习传统技艺。

(2)举办文化活动,提高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认同感。

(3)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3. 科学规划与管理(1)制定科学的城镇规划和古村落保护规划,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

(2)加强政策执行力度,确保保护措施的有效实施。

浅析当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浅析当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浅析当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当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历史文化名城是指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城市,是国家重点保护对象。

当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包括缺乏长远规划、保护手段单一、缺乏有效监管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

当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存在着缺乏长远规划的问题。

一些城市在保护过程中缺乏对未来发展的考虑,导致保护措施难以持久。

对策之一是加强规划制定和实施。

政府部门应当制定长远的城市规划,明确保护的目标、原则和措施,确保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城市发展相协调。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手段单一是当前存在的另一个问题。

许多城市以保护传统建筑和古迹为主要手段,忽视了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

对策之一是加强综合保护。

在对传统建筑和古迹进行保护的还应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包括对历史街区、文物保护单位以及传统文化的保护。

缺乏有效监管也是当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存在的一个问题。

一些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不够规范和严格,缺乏有效监管手段,导致保护措施的执行不力。

对策之一是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

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制定相关的执法措施,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确保保护工作的有效实施。

还有一个问题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

一些城市在发展经济的也忽视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导致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逐渐丧失。

对策之一是平衡保护和发展。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当重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将历史文化名城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合理规划城市建设,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特色。

市场化运作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一些历史文化名城过度商业化,导致城市形象的破坏和历史文化资源的流失。

对策之一是加强市场监管。

政府应当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规范历史文化名城的商业化运作,限制商业开发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影响,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徐州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的概况1.儒佛道文化。

汉代以来,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在儒道释三足鼎立的格局中发展。

由于得益于独具优势的人文地理和传播条件,徐州地域与儒道释三家文化源流有着特殊的不解之缘。

立足传统文化源头,研究儒道释思想形成、传播和发展与徐州的关系,揭示徐州地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对于区域文化史乃至传统文化研究均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

两汉时期徐地历代楚王、彭城王和下邳王及有关守相,大都能够承传发扬儒家学术,形成徐地蔚为大观的封国儒学文化,在学术人才、流派和水准上,都与齐鲁儒学区域逐渐融为一体。

这种繁盛局面持续400年之久,占了中古史的1/5时段。

道家创始人是老子,在老子思想体系中,楚文化是孕育其道家思想的重要背景,并对道家具有主干的影响。

然而,老子又广泛吸收了其他地域文化的精华,其中主要有周文化、包括了徐沛之地的宋文化乃至整个东方的东夷文化。

大约在西汉后期,佛教流传到大月氏向西域的安息大夏康居,并且随着丝绸之路的沟通,开始传向于阗龟兹等国。

至两汉之际,佛僧入华传教译经,佛教逐渐在中原地区传播,并且沿着国内主要交通线向东部扩散,一直深入到徐州地域。

2.山水文化。

徐州城四面山阜环绕,山文化积淀亦十分丰厚。

徐州位于江苏西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的黄淮冲积平原。

徐州四周为海拔100-250米的山丘环绕,自然围合城市空间,构成一个祥和安定且景色宜人的生活环境;同时徐州水体丰沛,其地古有汴、泗水交流,后有黄河故道与京杭运河穿越,今天新建的云龙湖与整治后的黄河故道,更如明珠玉带,为古城增色。

山水环抱的徐州区域格局,正是中国古代人们追求城市与自然和谐的观念体现与实践结晶,更加暗合了极具特色的风水营建思想。

云龙湖十八景桃霞烟柳、杏花春雨、荷风渔歌、苏公塔影、石壁留踪、临湖尝鲜、儿童稚趣、寒波飞鸿、长堤雪月、别有洞天、果树盆艺、水上世界、万人游波、湖滨垂钓、沙岛渡闲、云湖泛舟、湖光灯影、索道滑道。

3.战争文化。

自古以来,发生在徐州的战争,仅有记载的就多达400余次。

兵家为何必争徐州?这是因为,徐州的地理位置,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徐州,史称北国锁钥,南国重镇,在南方军事家眼里,占领了徐州,就等于拿到了打开北方大门之锁的一把钥匙;而在北方军事家眼里,夺下了徐州,就等于占领了向南方进军的桥头堡。

徐州东近黄海,西连中原,北倚鲁南山地,南瞻江淮平原。

它像一位巨人,立于一个制高点上,虎视眈眈,可督苏鲁豫皖四省。

由此向东西南北挺进,都如高山流水势不可挡。

有人形象地比喻,徐州是中国东部的腰眼,是中国南北的咽喉,均属要害位置,适宜两军决战。

辛亥革命领导人黄兴曾这样评价徐州的战略地位南不得此,无以图冀东,北不得此,无以窥江东。

是胜负转战之地。

数千年来频繁的战事,在徐州积淀了丰富的战争文化资源。

这是一笔巨大的宝贵财富,具有极为广阔的开发前景,只要认真开发利用,一定会为徐州的经济建设和子孙后代带来无量福祉。

徐州是中国最早的九州之一,距今己经有两千六百多年的建城史,比本省的苏州、南京都要早,而且历来为军事和交通重镇,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徐州被定为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

创造这些文化的先人足以自豪,我们这些站在前人肩膀、前世文明平台上的现代人,应倍加珍惜这些历经千百年岁月淘洗磨砺而延续下来的文化遗存,传承光大徐州的文脉。

文化竞争力位居全国地市级城市前列的徐州,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徐州剪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极具地方特色的徐州梆子、江苏柳琴戏、徐州琴书、徐州香包、邳州年画、丰县糖人贡、邳州跑竹马等8个项目先后入选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文化扩展项目名录。

此外,还有沛县武术、邳州纸塑狮子头、沛县泥模、睢宁落子舞等省级文化遗产。

不论是源远流长的邳州大墩子文化,还是新沂的花厅文化以及光辉灿烂的两汉文化,还有血脉一样构成徐州历史文化长河的,都有其独到的个性和非同寻常的价值。

二、当前徐州历史文化保护的现状一保护历史文化的原因徐州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历史文化特色第一,具有传承连续性。

不仅贯穿整个徐州文明史的始终,而且许多类型的文化资源既有传承又有发展和创新。

这说明徐州历史文化极具活力,对中华民族文化具有持续性贡献。

这种文化基因在历代徐州人身上传承滋长,会体现为徐州人执著、活跃的品性。

第二,具有地域不平衡性。

这种时空分布的不均衡,真实地反映出徐州历史文化的流动性和地域特色,而思想文化大家的频繁出现以及行政区划的独立,增强了区域内文化的交融,成为凝聚市民意识的文化基础。

这对今天仍有启示意义。

第三,具有兼容性。

这种兼容性文化氛围,养成了徐州人民敢于接受新事物的文化基因。

近现代以来,徐州人每每能引领风气、敢为人先,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积极影响。

这也是我们继续改革开放、建设美好徐州的精神动力。

第四,具有较强的辐射性。

辐射性展示了徐州历史文化遗产强大的生命力,也突出了徐州对祖国大家庭的贡献,有利于培养徐州人民的自豪感。

1.历史文化遗产的不可复制性。

我们见到的,都是发展中的城市,那些过去的记忆,很多都已经被一点点的抹去,或者正在消失,是不容忽视的现实。

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记忆。

仅就这一点来说,保护的必要性不容置疑。

徐州历史文化反映了徐州的重要特质,文化遗产保护必须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

对市民进行历史教育,实地观察体验了解,让民众亲身感受一下文化遗址的重要,明确一点那就是文化遗产对徐州有多么重要。

文化遗产可以加徐州市民对徐州城市的自豪感,也可以以史为鉴加强市民的紧迫感。

2.文化遗存正面临被湮没的境遇。

历史是一个城市的记忆。

每个城市的历史,都融入了那个城市代代相传的精神,这是一个城市不竭的力量之源和继往开来的精神财富。

没有历史就没有未来,一个没有历史的城市是苍白的,是没有精神支撑,也是没有前途的。

如果没有文字的记载,每一块现存的砖瓦就是记忆的线索。

即使有文字的记载,或者有幸代代相传的口头流传,现存的一砖一瓦,就是佐证。

3.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程度不够高。

有一项报告显示,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仍停留在较低的水平,在中国公众的心中,文化遗产保护的地位远远不及环境保护,认同比例为17.1%57.6%。

这样的比例让人惊醒,文化遗产保护要深入人心,已经刻不容缓了。

二当前徐州历史文化保护中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徐州市高度重视地域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在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广大民众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下,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取得了一些成效市、县、区各级政府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法规体系初步形成;相关的保护和利用机制初步建立;建立健全了各级管理机构和组织;构建了相关的经费保障机制;有些地方和单位摸索出了一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俱佳的保护和利用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在徐州文化遗产的整理保护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像徐州狮子山、小龟山汉代楚王墓的发掘保护以及徐州博物馆新馆、汉画像石馆的建设等都体现了较高的水平。

但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面对徐州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也犯了许多的错误,人为的造成大规模的开发性的破坏,从而割断了徐州文脉,埋没了民族文化。

诸如在徐州户部山古民居、文亭街徐州道台衙门、云龙山汉代采石场、徐州城下城遗址等等文化遗存的保护方面,都造成了无可挽回的破坏损失。

尤其是在最近徐州护城石堤的保护和利用上,集中暴露了负有直接责任的一些政府等工作部门所存在的漠然麻木、无知软弱、瘫诱扯皮、不作为、乱作为乃至纵容破坏、无视法律等等极不正常的问题。

1.脱离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总体规划的指导,缺乏与之相配套的、较完善的有关法律、规章的保障。

在20年的城市建设中,徐州盲目地进行城区改造,许多项目并没有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作为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也缺乏与之相适应的法律、规章的保障作用,导致徐州局部山水环境遭到破坏;新的城市干道与广场体系大大弱化了原有的古城格局;古城内的建设性破坏时有发生,除了南门外户部山一带还有保存价值较高的民居街区外,其余城区传统风貌已基本不在;大量仿古建筑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古城真实的历史风貌;相当一些具有保护价值的古建筑荡然无存,历史街区也在迅速消失。

2.建设现代化城市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关系如何处理仍不明确。

保护和发展的矛盾,是世界上一切历史文化名城普遍面临的问题。

历史文化名城作为稀缺的不可再生资源,只有加强保护,才能更好地延续名城特色。

离开保护谈发展,必将牺牲历史文化名城。

而只有加快发展,才能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名城。

同时应该处理好保护与利用之关系,将文化资源的利用开发作为规划的一部分,以期更好地发挥文物的价值,反过来也促进了文物本身的保护。

近年来,徐州现代化城市建设以及大规模危旧房改造,导致了徐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尖锐化。

不仅使大量文物资源受到损害,更多的是传统的环境空间迅速地被高楼大厦所取代。

徐州正从一个历史悠久、城市特色鲜明的古城变成一个缺乏地区特色、千城一面的城市,城市魅力正在消失。

户部山是徐州深厚历史文化的见证,文物古迹丰富,有戏马台、台头寺、文昌祠、三义庙、东坡祠等,尤其是山上的明清古民居,更是徐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所在。

然而遗憾的是,户部山仅留存了几幢保存完好的传统民居,其他房屋全部拆光,称之为历史街区稍微有些勉强。

3.对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缺乏深入、明确的内涵研究。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内容除了文物古迹、历史街区外,还包括人文环境、风俗习惯、艺术、城市景观等。

在徐州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包括曲艺文化、民间工艺文化、饮食文化、徐州传统庙会等一系列涉及徐州传统文化、地方风俗以及传统商业等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内容都有了明确的规定,然而在具体的规划实施过程中,却缺乏对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具体措施,成效甚微。

近年来,徐州市政府部门很重视保护历史文物,并筹措了大量的修缮资金,然而仍存在着文物保护单位保护不够的问题。

同时对大多数具有极大历史价的两汉文化、名胜古迹,仍然缺乏有效利用,管理体制也不是很规范。

此外,现有基础接待设施容量不足,与城市道路交通体系衔接不够完善,缺少充足的交通集散与停车场等设施用地,对文物保护区未来的保护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限制。

三、徐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规划的措施及建议1.政府应高度重视文物事业的发展。

坚持把文物保护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领导责任制,明确目标任务,加大工作力度,这样才能有力地推动了文物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广泛深入地宣传徐州古城的历史和文化特点,文物古迹与风景名胜的价值和地位,利用历史遗存和革命遗迹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公民爱护历史文化名城和保护人文与自然资源、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