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循环农业的主要模式及推广着力点
快速了解循环农业5种发展模式

快速了解循环农业5种发展模式
循环农业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农业模式,旨在利用资源,减少浪费,改善环境和社会经济利益。
循环农业适用于许多不同的农业系统和模式,以下是循环农业的5种发展模式。
1. 畜牧循环农业
畜牧循环农业的主旨是养殖能源和有机肥料,同时为该地区提供高质量的肉、奶、鸟蛋和其他动物产品。
养殖业通过解决生态问题和提高农民收入的方式,有助于改善社区发展。
果树循环农业遵循自然灌溉、肥料和防治病虫害的方法,旨在为果树提供天然的生长环境,同时减少浪费和化学污染。
通过该方法,果树可以提供营养和环保特性的水果,并为农民带来稳定的收入来源。
有机循环农业的基本原则是使用天然有机物料,例如肥料和肥料覆盖物,以有效地控制土壤营养和生态平衡。
该方法还包括使用非化学性的捕虏、病虫害防治和土壤改良,以保证长期的可持续性农业生产。
4. 农村广场式循环农业
农村广场式循环农业通过组织农民集体耕种和动物饲养,以节省资源、节约投资和控制地球温室气体排放。
该方法在促进农民自足和改善村庄经济状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水生态循环农业
旨在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保护水源、改善水利设施和减轻水污染。
水生态循环农业涉及水资源管理、水生态系统保护和水治理,旨在创造一个健康的水环境,支持可持续的农业生产。
总之,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有很多,其目的都是为了建立更加可持续、环保和高效的农业生产系统。
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循环农业,都需要集体行动和实施策略,以确保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和环保特性。
如何正确实施农业生态循环技术推广

如何正确实施农业生态循环技术推广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使国内各行业技术及其它各方面能力均得到了快速的提升,而农业作为我国经济建设中一个关键的构成部分,在技术发展中经过不断的研究与总结经验推出了一种循环式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并致力于将这种技术快速推广出去。
1.生态循环技术所谓的生态循环技术主要是指利用生态学的原理,构建一个无污染、资源可再次循环利用的农业生产模式。
同时,生态循环技术是以保护生态平衡为目标,并由生产者、消费者、经营者共同构建出的一种生态系统环境,从而保证生产者、消费者、经营者之间保持在一个平衡的生态链系统中。
另外,在生态循环技术中,农业生产与生产之间的环境在不停进行着循环和流动,这使农业生产中赋予了农产品抗病及防御外界不良因子的能力。
2.推广实施农业生态循环技术的重要性在农业生产中实施及推广生态循环技术可以大大地提高农村的整体经济建设与发展,对缩小城乡间的差距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农业生产中推广生态循环技术可以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从而提高农业整体的生产能力。
生态循环技术的推广与实施可以快速地实现社会经济效益与农业经济效益并重发展的目标。
在农业生产中大力推广及实施循环生态技术可以使农村居民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并学会熟练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自身与社会共同进步的目的。
3.实施农业生态循环技术推广的措施3.1 加强相关技术的转化,提高技术支撑能力在农业生态循环技术推广及实施中,明白生态循环技术对农业生产的未来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性,同时将与生态循环技术相关联的一些技术手段转化为具有研究价值的科技成果,从而为生态循环技术的发展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支撑。
加强对生态循环技术的创新能力,对生态循环技术进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不断创新。
同时,在建立生态循环技术与之相关的推广平台和推广体系。
在进行生态循环技术推广中,要有勇于突破瓶颈的理念,并且要加快速度在建设起生态循环技术推广中心,加大生态循环技术向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构建力度。
生态循环农业的五大模式

生态循环农业的五大模式1.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生态循环农业的核心模式,其主要目标是通过综合管理农田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的依赖,并通过有机肥料和天然措施来增强土壤肥力和抵抗病虫害的能力。
有机农业能够有效地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产品的营养价值,也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具有积极影响。
2.轮作休耕:轮作休耕是一种通过在农田中轮流种植不同作物来保持土壤肥力和改善病虫害问题的模式。
当一种作物种植结束后,农田会暂时休耕一段时间,以让土壤恢复营养和有机物。
此外,轮作休耕还可以有效地减少病虫害传播,因为不同作物有不同的虫害偏好。
3.生态循环畜牧:生态循环畜牧模式强调畜牧业与农业的有机结合。
这种模式通过使畜禽与农田有机物循环利用,实现畜禽粪便和农田秸秆等农副产品的相互补充和资源循环利用。
例如,将畜禽粪便用作有机肥料施用到农田,同时,农田秸秆可以作为畜牧业的饲料或垫料。
4.农副产品综合利用:农副产品综合利用是指将农业生产中产生的所有副产品充分利用,以减少浪费和环境污染。
比如,农业废弃物可以用于生产有机肥料或生物质能源,农田秸秆可以用于制作纸张和建筑材料,果皮和谷壳可以作为动物饲料等。
通过农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可以有效地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农业的可持续性。
5.农业生态工程:农业生态工程是通过改变农田和农业生产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实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例如,通过建立生态堤坝、湿地和人工湖泊等水利设施,可以有效地改善水资源利用和保护,减少洪水灾害的发生。
此外,农村植树造林、构筑沼气池和建设绿色屋顶等措施也可推动农业的生态化发展。
以上是生态循环农业的五大模式。
通过实施这些模式,可以提高农业的可持续性,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改善农产品品质和农民收入。
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与推广应用关键技术

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与推广应用关键技术作者:王中林来源:《科学种养》2020年第12期传统种植业导致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化肥施用过量、利用率低,化学农药施用量过大,秸秆遗弃、焚烧污染加重,土壤肥力下降等),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势在必行。
生态循环农业将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理念应用到农业(林业)经营中,用农业生态学原理来指导生产,通过协调农业生产要素,促进农业生产增长、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优质高产、生态低耗和安全环保。
随着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不断深化优化,已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发展模式与关键技术。
一、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我国生态农业经历了“一控(农业用水量)两减(化肥、农药减量使用)三基本(畜禽粪便、农膜、农作物秸秆基本得到资源化、综合循环再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种养结合循环利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农业”“绿色发展,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等阶段。
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要求遵循能量高效转化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产业链接循环原理、生物互作循环原理、生态经济协调原理,结合循环经济理论的3R原则(Reduce减量化、Reuse再利用、Recycle再循环)、农业循环4 R原则(Reuse再利用、Recycle再循环、Reduce减量化、Regulate可控化),做到资源利用最大化、污染排放量最小化,实现清洁生产、资源再利用和绿色消费。
常用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主要有4个基本类型,也可多类型综合应用。
1. 以减量化为目标的发展模式减量化模式。
主要是综合运用农田(果树等经济林)肥料高效利用技术、作物(果树等经济林)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农田耕种(果树等经济林管理)节能关键技术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2. 以再利用为目标的发展模式再利用模式。
主要是综合运用农田(果树等经济林)可再生资源直接还田利用技术、作物(果树等经济林)可再生资源高附加值技术、可再生资源能源化利用技术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施方案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施方案生态循环农业是一种以生态学为基础,以循环利用资源为特点的农业生产方式,它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和循环利用,实现了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为了推动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我们制定了以下实施方案:一、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1. 推广有机农业生产模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提高土壤质量和农产品品质。
2. 发展多层次、多种类的农作物种植,实现农田的多样化利用,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3. 加强农作物品种改良,培育适应生态循环农业生产的新品种,提高抗病虫害能力和适应性。
二、促进农业资源循环利用。
1. 推广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如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的生物质能源化利用,实现资源的再生利用。
2. 发展农田水利设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农业用水浪费。
3. 加强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如农业废弃物堆肥、生物有机肥的生产和利用,减少农业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三、建立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
1. 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推动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附加值。
2. 发展农产品生产合作社,整合农业生产要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3. 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的监管,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四、加强政策支持和宣传推广。
1. 制定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政策,加大对生态循环农业的财政和税收支持力度。
2. 加强对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的宣传推广,提高农民对生态循环农业的认识和参与度。
3. 建立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推动生态循环农业的示范推广和经验交流。
五、加强监管和评估。
1. 健全生态循环农业的监管体系,加强对生态循环农业生产过程的监督和检查。
2. 建立生态循环农业的评估指标体系,对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进行定期评估和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加以解决。
六、加强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
1. 加强生态循环农业技术人才培养,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
常见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常⻅⽣态循环农业模式在当今的农业发展过程中,⽣态循环农业模式正逐渐受到⼴泛关注。
⽣态循环农业是⼀种将传统的农业技术与现代的⽣态理念相结合,旨在实现资源的⾼效利⽤和环境的保护的农业发展模式。
以下是⼀些常⻅的⽣态循环农业模式,以期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态养殖模式⽣态养殖模式是⼀种利⽤养殖动物和植物之间的共⽣关系,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的农业模式。
例如,畜禽养殖与⽔产养殖相结合,畜禽粪便作为⽔产饲料的来源,同时⽔产养殖产⽣的残饵和粪便也可作为畜禽的饲料来源。
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减少环境污染,提⾼资源的利⽤率。
⼆、废弃物利⽤模式废弃物利⽤模式是⼀种将农业⽣产过程中产⽣的废弃物转化为有价值资源的农业模式。
例如,农作物秸秆可以⽤于⽣产纸张、⽣物质能等;畜禽粪便可以⽤于⽣产有机肥料;⽣活垃圾可以通过堆肥等⽅式转化为有机肥料。
这种模式可以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害化。
三、⽴体种植模式⽴体种植模式是⼀种利⽤不同植物种类的⽣⻓特性和环境适应性,实现空间和资源的充分利⽤的农业模式。
例如,林下种植、果园种植等。
这种模式可以增加⼟地资源的产出率,提⾼经济效益。
四、有机农业模式有机农业模式是⼀种将有机理念融⼊农业⽣产,通过有机肥料和⽣物防治等⼿段,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保护⽣态环境和提⾼农产品质量的农业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保障⻝品安全和⼈⺠的健康。
五、⽣态恢复模式⽣态恢复模式是⼀种通过⽣态⼯程技术,对退化或受损的⽣态系统进⾏恢复和重建的农业模式。
例如,⼟壤改良、湿地恢复等。
这种模式可以改善⽣态环境质量,提⾼⽣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六、农牧结合模式农牧结合模式是⼀种将农业⽣产与畜牧业相结合,实现资源共享和循环利⽤的农业模式。
例如,在种植作物的同时养殖畜禽,畜禽粪便作为有机肥料⽤于农作物⽣产;在草原地区种植耐旱作物,同时养殖⽜⽺等草⻝动物。
这种模式可以提⾼⼟地资源的利⽤率和经济效益。
七、⽣态旅游模式⽣态旅游模式是⼀种将⽣态理念与旅游相结合,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然保护区旅游等⽅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农业模式。
生态循环型农业如何加强应用科技研究推广

生态循环型农业如何加强应用科技研究推广生态循环型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中,通过循环利用资源、减少污染、优化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农业模式。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提高,生态循环型农业得到了广泛关注。
科技在生态循环型农业中的应用研究和推广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加强科技研究推广在农业生态循环模式中的应用1.科技研究的重要性:生态循环型农业是一个高度科技化的农业生产模式,科技研究的推广应用是其发展的关键。
科技创新能够为农业提供高效、环保、低耗的生产技术和理念,提高整个农业系统的效益和效率。
通过科技研究,可以降低农产品生产的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科技研究应用的措施:(1)科技资源整合和协同创新:加强科研机构、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多方合作,整合资源,形成科技联盟或创新联盟,共同开展科技研究和推广应用。
(2)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协同:加强基础研究,提高科学家对农业生态循环模式的认识和理解,为应用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3)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建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引导科研人员积极投身于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科技研究,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二、生态循环型农业中科技研究推广的具体应用1.资源循环利用技术:(1)农业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通过科技手段,将农田秸秆、农家肥废弃物等转化为有机肥料,提高农田土壤的养分含量和保水保肥能力。
(2)循环农业机械化:利用科技手段开发农业机械化装备,提高机械化水平,实现农田作业过程中的资源循环和节能减排。
2.农业生物技术应用:(1)生物农药和生物防治:利用生物技术手段研发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减少农药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
利用天敌、微生物等自然生物进行害虫防治,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2)基因工程在农业中的应用: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创造抗病虫害、抗逆性强的植物品种,提高作物的耐旱、耐寒、耐病虫害的能力,降低对化肥农药的依赖。
常见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常⻅⽣态循环农业模式⼀、⽣态循环农业的内涵与原则⽣态循环农业,是⼀种以资源循环利⽤为主,降低废弃物排放,提⾼农业⽣产效率和环境质量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
其核⼼理念是将农业⽣产活动与⽣态环境保护相结合,通过合理的资源利⽤和循环利⽤,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态循环农业的发展需遵循以下原则:⼀是减量化,即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提⾼资源利⽤效率;⼆是再利⽤,即对废弃物进⾏回收、加⼯、再利⽤,延⻓产品⽣命周期;三是再循环,即将废弃物转化为可再⽣资源,实现资源循环利⽤。
⼆、常⻅⽣态循环农业模式1.畜禽养殖与沼⽓⼯程结合模式该模式将畜禽养殖产⽣的粪便废弃物通过厌氧发酵产⽣沼⽓,沼⽓可作为能源供农户使⽤或并⼊天然⽓管⽹,沼渣可作为有机肥料⽤于农业⽣产,沼液可作为农药或饲料添加剂使⽤。
这种模式实现了废弃物的资源化利⽤,提⾼了经济效益和环境质量。
2.秸秆综合利⽤模式该模式通过秸秆还⽥、秸秆制浆、秸秆制板等途径将秸秆转化为有机肥料、纸张、板材等可再⽣资源。
这种模式既解决了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为农⺠提供了新的经济来源。
3.稻⽥种养结合模式该模式将⽔稻种植与⽔产养殖相结合,形成⼀种互利共⽣的⽣态系统。
⽔稻⽥为⻥、虾等⽔⽣⽣物提供⻝物和栖息地,⽔⽣⽣物的排泄物和残饵为⽔稻提供营养,从⽽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量。
这种模式既提⾼了稻⽥的经济效益,⼜改善了农⽥⽣态环境。
4.⽣态果园模式该模式在果园内实⾏⽣草栽培、果枝还⽥、节⽔灌溉等措施,提⾼⼟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分流失和⼟壤侵蚀。
同时,果园内可养殖蜜蜂等昆⾍,形成⽣物多样性,提⾼果树授粉率和果实品质。
这种模式有利于改善果园⽣态环境,提⾼⽔果品质和产量。
5.⽣态渔业模式该模式通过池塘养殖、⽔库养殖、湖泊养殖等途径,将⽔产养殖与⽔⽣植物种植相结合,形成⼀种⽣态平衡系统。
⽔⽣植物通过光合作⽤产⽣氧⽓,为⻥类提供⻝物和栖息地;⻥类排泄物和残饵为⽔⽣植物提供营养,从⽽降低⽔体富营养化⻛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循环农业的主要模式及推广着力点2021年是生态循环农业关键年。
生态循环农业不仅能够解决农业面临的污染问题,还可以优化产业结构,节约农业资源,提高产出效果。
当下,我国大力推广各类生态循环农业项目,蕴含不少商机。
今天我们一起来分析生态循环农业的主要模式,以及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着力点。
何为生态循环农业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是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与加工业有机联系的综合经营方式,利用物种多样化微生物科技的核心技术在农林牧副渔多模块间形成整体生态链的良性循环,力求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优化产业结构,节约农业资源,提高产出效果,打造新型的多层次循环农业生态系统;同时,因地制宜,依托当地生态资源,搭建独立成熟的单一或多种复合农业模块的经营方式,充分利用我国地大物博的优势,既根植于当地生态环境的优质改善,又跨区域调配资源,形成现代生态循环农业。
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对于现代农业生态改造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为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及结构调整提供全新的系统化解决方案。
我国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与实践目前,我国各地已经探索出许多独特而实用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主要包括种养加工复合模式、立体复合循环模式及物质再利用模式3种常见模式。
一、种养加工复合模式该种养模式是以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为核心的种、养、加工复合循环农业经济模式(简称种养加工复合模式),其采用清洁生产来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加工增值和副产品的综合利用。
该模式依托并整合当地优质的农业资源,大力发展“种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的循环经济,延伸价值链条,促进当地特色农业发展。
种养加工复合模式主要在我国水稻产区、小麦产区等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
该模式适用于传统农产品加工,如农户加工豆腐及磨粉后,将豆渣或粉渣作为喂养动物饲料,动物粪便排入沼池后,沼肥用于种植绿色水稻、蔬菜等;沼气用于烧饭、照明等。
其特点在于能够实现农牧的高效复合,形成“粮-畜-肥-粮”的良性循环。
例如,吉林省德惠市发挥该地农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将农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核心企业,通过产业化进行农畜产品的转化和精深加工,实现“种植-养殖-加工”相配套,实现生产与生态的良性循环。
其主要产品为肉鸡、肉牛、玉米、大豆、水稻。
生产特点在于养殖肉鸡、肉牛产生的废弃物、粪便可用于肥田,农田产出的玉米、秸秆等又可作为鸡、猪的饲料,完成资源的多级转化利用,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二、立体复合循环模式该模式是以蚕桑业、种植业、养殖业为核心的丘陵山地立体复合循环农业经济模式,主要依托当地优质蚕桑资源和产业基础,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养殖蚕桑,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养殖,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缓解地区水、土资源短缺问题。
立体种养的循环农业模式主要应用在我国西南部的山地丘陵地区。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一方面利用生物循环系统的建立,改善环境、培肥地力、增加产出,进一步挖掘农林、农牧、林牧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促进与协调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土地的集约使用,合理规划时间与空间,实现土地生态系统综合效益的最优发挥。
例如,江苏省东海县近年来积极探索实践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促进农业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全县在82%以上的新栽桑树、林园中套种了大豆、花生等经济作物,同时放养鸡、鸭、羊,发展多层次立体循环农业。
再如石湖乡的“桑-蘑菇-蔬菜”模式,将桑枝、桑叶做基料,选择多层架构立体栽培蘑菇等草腐型食用菌,再以其菌渣做基肥还田生产蔬菜,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三、物质再利用模式该模式主要通过农业废弃物的多级循环利用,将上一产业的废弃物或农产品作为下一产业的原材料,如秸秆、畜粪等的利用,最终实现农业废弃物肥料化、能源化、饲料化和再加工,实现零排放,它包括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及沼气综合利用3种具体模式。
物质再利用模式的适用范围较广,没有地形、土壤等自然资源条件的限制,在全国范围内都可广泛应用。
例如,致力于探索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模式的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德青源公司),是一家大型现代化蛋鸡饲养企业,该公司通过全球领先的农业废弃物沼气发电技术,将每年10万吨鸡粪成功转化为1400万千瓦时的绿色电力和16万吨有机肥料,供应周边农户的电力、热力等生物质能源,实现二氧化碳年减排8.4万吨。
德青源公司每年除了销售鸡蛋带来收入之外,生态农业也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部分国家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经验一、美国精准农业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实施精准农业的国家之一。
早在1990年,美国将GPS系统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领域,在明尼苏达州农场进行了精确农业技术试验。
试验成功后,精准农业开始在美国快速推广。
“绿色之星”精准农业系统是美国精准农业技术系统的集大成者,“绿色之星”精准农业系统是基于GPS和GIS系统,同时结合物联网技术发展而成,广泛运用于大中规模农场的机械化生产中。
这种“减量化”的生产方式,使农场主能够充分利用科技的力量,根据每一块农田的具体适用条件,精细调整各项土壤和作物管理措施,从而达到资源的充分利用。
二、日本循环农业日本宫崎县菱镇是发展循环农业较早且较成功的地区。
1988年该镇通过了《发展自然农业条例》,规定农业生产中禁止使用农药、化肥和其他非有机肥料,生产的农产品需是无化肥、无农药添加残留、无公害的有机农产品。
菱镇将小规模下水道污泥、家禽粪便及企业的有机废物作为原料投入发酵设备,产生的甲烷气体用于发电,剩余的半固体废渣进行固液分离,固态成分用于堆肥和干燥,液态成分处理后再次利用或者排放(排放时已基本对环境无害),实现了废物的高度资源化和无害化。
此外,菱镇对厨房垃圾进行统一收集和处理,制成有机肥。
三、德国“绿色能源”农业20世纪90年代初,德国科学家发现可从一些农产品中提取矿物能源和化工原料替代品,实现农产品的循环再利用,这些生物质能源和原料是绿色无污染的,德国联邦政府开始重视发展此类经济作物。
德国科学家对甜菜、马铃薯、油菜、玉米等进行定向选育,从中制取乙醇、甲烷,成功地研制出绿色能源;从菊芋植物中制取酒精;从羽豆中提取生物碱。
油菜籽是德国目前最重要的能源作物,不仅可用作化工原料,还可提炼植物柴油,代替矿物柴油用作动力燃料。
图片四、英国“永久农业”“永久农业”是循环经济中废物资源化的一种重要形式,特点是在节约资源和不破坏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元素的有效配置达到有利关系的最大化。
种植者们循环利用各种资源,节省能源。
如用香烟头来收集雨水、变粪便为有机肥料、实行秸秆还田。
“永久农业”寻求尽可能节约使用土地的资源,强调使用多年生植物;鼓励使用自我调节系统。
耕种土地时,通过多种类种植和绿色护盖等技术来保养土地,监控当地环境,构建绿色发展规划。
“永久农业”不使用人造化肥和杀虫剂,通过种植多样性的植物及促使食肉动物进入生态系统来阻止害虫,例如,豆类植物苜蓿能够释放氮气,可使害虫迷失方向。
五、菲律宾生态园农业菲律宾玛雅农场最初只是一个面粉厂,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过10年建设,形成了一个农林牧副渔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面粉厂产生大量麸皮,为了不浪费麸皮,农场建立了养殖场和鱼塘;为了增加收入,农场又建立了肉食加工和罐头制造厂,对畜产品和水产品进行深加工。
到1981年,农场拥有36公顷的稻田和经济林,饲养2.5万头猪、70头牛和1万只鸭。
为了控制畜禽粪肥污染、循环利用加工厂的废弃物,农场建立起十几个沼气车间,每天生产沼气十几万立方米,能满足农场生产和家庭生活的能源所需。
从产气后的沼渣中,还可回收一些牲畜饲料,其余用作有机肥料。
产气后的沼液经处理后,送入水塘养鱼养鸭,最后再取塘水、塘泥用来肥田。
农田生产的粮食又送面粉厂加工,进入下一轮循环。
玛雅农场不用从外部购买原料、燃料、肥料,却能保持高额利润,而且没有废气、废水和废渣的污染,充分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着力点当前,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我国农业农村工作领域的主旋律。
生态循环农业把循环经济的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过程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废物的排放量,增加价值链条,延伸农业产业链,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系统的不利影响,实现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弃物处理资源化,达到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
借鉴部分国家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经验与做法,结合我国近年来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情况,提出以下发展着力点供广大农人参考。
图片一、重视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是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有力支撑,目前在我国农业技术领域仍然存在着技术研发跟不上、使用成本高,普及面小的问题。
因此,健全农业技术市场,加强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至关重要。
竞争激发活力,建议鼓励、引导有志于开发环保产品的公司从事生态循环农业所需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和推广,如有机肥生产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及其设备等,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实现其在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推广和应用。
同时,也鼓励有实力的农业企业承担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任务,农业企业对新技术的使用和示范更有利于其推广与普及。
二、培养农业科技人才人才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核心要素。
近年来,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动下,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农业科技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
农民受教育水平偏低,农业技术人员短缺的问题也制约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
因此,健全农业科技立法、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发挥“产学研”协同作用以及加快人才培养是我国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重要路径。
三、生态循环农业项目资本化与商业化投入一个生态循环农业项目少则10多万元,多则几百万元。
但生态农业存在“投入大,回报慢”的窘境。
因此一般很难做到大投入,对农民来说更是望尘莫及。
尽管国家在努力推进农业领域项目落地,但生态循环农业如何吸引资本值得深入思考。
此外,生态循环农业的商业模式打磨需要顶层设计,以生态为主线,考虑农业的每个环节,设计出盈利模式。
同时,通过既定的商业模式快速复制的方式,推进生态循环农业项目的变现能力。
四、加强生态循环农业的示范和引导重视社会影响对促进农户参与生态循环农业意愿和引导农户行为的作用,尤其是重视发挥致富大户、农业技术员对生态循环农业的示范、引领作用,由点到面,逐渐在农村区域范围内形成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良好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