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

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
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熟读背诵。

2.理解文中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中丰富精彩的语言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第一课时

疏通课文,

积累词语

人物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我

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

“万世师表”、“千古圣人”,

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孔子的思想:“仁”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认为做人应该善良、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背景

《论语》简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通行本共20篇。属语录体散文,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五经”)。

论语说愠三省罔殆弘凋lún

yùn yuè

x ǐng w ǎng

hóng

dài diāo 是知也zhì诲huì

朗诵

欣赏

孔子说:“学习之后,时常地去复习,不也是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高兴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 ùn),不亦君子乎?”(《学而》)重点字词解释: (1) 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2) 时习:时常地复习。(3) 说:通假字,音yu è,愉快.(4) 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5) 人不知:别人不了解自己。(6) 愠:生气,发怒。(7)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课文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 )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 ):多次反省。三,泛指多次。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3)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真诚、诚实(5)传:老师传授的知识曾参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第二则:曾子曰:“吾(w ú)日三省(xǐng)吾(w ú)身:为(w èi )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 án )不习乎?”(《学而》)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第三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重点字词:故:旧的,原来的。此处指已学过的知识. 而:连词,表示顺承关系,就。知:领悟,获得。可:可以。以:凭借。为:成为,做。

课文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对思想有害。”

第四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字词解释:

而:连词,表示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罔(wǎng ):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dài ):本意是危险,这里指有害。

课文

重点字词解释:1、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2、诲:教,传授。3、女(rǔ):通“汝”人称代词,你4、之:代指孔子教的东西5、乎:语音助词。6、知(zh ì):通〝智〞,聪明,智慧。孔子说:“仲由,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第五则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 ì)也。”(《为政》)

课文

孔子说:“看见贤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

第六则: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字词解释:

贤:德才兼备的人

思:希望。齐:相同,一样。焉:语气词

课文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和短处,(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第七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善:优点,长处

课文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责任重大,(实现理想的)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看作自己的使命,不是很重大的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是很遥第八则:.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士:此处指有学问,有抱负的人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强. 仁:指“仁爱”的儒家理想已:结束,停止

课文

孔子说:“(要到)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第九则: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重点字词:岁:年凋:树叶凋落

课文

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行施加在别人身上。”

第十则: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重点字词解释: 1、子贡:孔子的学生,姓端木,名赐,以“言语”见长2、一言:一个字。行:奉行。3、其恕乎:其:大概,也许。4、恕:指儒家”推己及人,仁爱待人“的思想。5、欲:喜欢。6、施:施加。

想一想

“三省”指哪三方面?请用现代汉语回答。

为别人谋划不诚心诚意吗?

与朋友交往不诚实吗?

老师传授的知识不去复习吗?

看谁填的对

(1)怎样对待“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

子说————,————。

(2)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3)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这里!”

(4)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

5)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

看谁填的对

(6)《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

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____。

(7)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

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8)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

奋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并

阐述为________,_______。

(10)在最困难的时候才能看出一个人的真正品质。正如孔子所说:——————,—————。

第二课时

体会丰富的内蕴,

积累格言警句,

拓展学习。

论语十则完美注音版

论语十则 第1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 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注释 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地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知道)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第2则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 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 h uán)不习乎?”(《学而》) 译文注释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尽心竭力了吗?跟朋友交往真诚相待了吗?老师传授的知识复习了吗? " 第3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ǐ)。”(《为政》) 译文注释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做别人的老师了。” 第4则 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 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译文注释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光是思考但不学习,就是有害的。” 第5则 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 hì)也。”(《为政》) 译文注释 孔子说:“仲由啊,让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人才是聪明的。” 第6则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注释 孔子说:“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想着像他一样好;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毛病。” 第7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注释 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在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去学习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看到自己也有和他们一样的缺点,要及时改正。”

初中语文人教版论语十则

初中语文人教版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鵱),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A(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1-人教版(精品篇)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 课文感知: 论语》是我国古典文学的典范,也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深蕴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道德风范,对弘扬民族文化和建设社会文明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它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在阅读中,要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情趣和热情。 学习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第一课时 )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交流探究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小升初语文知识大集结之论语十则

小升初语文知识大集结 之论语十则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论语十则 第一则: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 第三则: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第四则: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第五则:学习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可贵。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第六则: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思想修养。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第七则: 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第八则:个人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

小学语文文言文考点梳理及练习题

小升初语文文言文考点梳理及巩固练习题 一、通假字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高兴。《论语十则》 2、女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论语十则》 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智慧。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 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止通“只”。《狼》 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坐”通“座”,座位。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 6、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木兰诗》 7、才美不外见“见”通“现”,出现。《马说》 8、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愚公移山》 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偏通“遍”,遍及,普遍。《曹刿论战》 10、一切乌有。乌通“无”,没有。《山市》 二、古今异义。 1、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3、穷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4、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5、布衣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7、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8、开张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9、涕古义:泪。 今义:鼻涕。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10、兵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 12、池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 14、走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15、汤古义:热水。 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16、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17、再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三、常见文言虚词归纳总结。 【之的用法】 1、“之”作代词的用法最多。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2、“之”作动词 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动词“到” 3、“之”作结构助词“的”例如:圣人之道。 4、“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例如:久之,目似瞑。 【其的用法】 1、代词,指“他、她、它(们)的”例如:欲知其轻重,指“它的”,大象。

九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语文版

《论语》十则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目标3 预习指导: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愠罔殆谓哉焉诲 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 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三、文言文入门: 教师讲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 四、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3)弄清虚词的用法。(4)补充适当的词语。(5)调整句子的语序。(6)揣摩句子的语气。(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导翻译第1--5则: 处理方法: 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七、指导背诵 八、小结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册明白了什么学习方面的道理. 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九、作业 l.课后练习一、二题。A类 2.背诵全文。B类 3.默写全文。C类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4.朗读与背诵.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检查复习 朗读全文。 用心爱心专心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3 第2课时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3 第2课时教案新课标人教版教学内容 ①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设计 一、课文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学习后五则 1、诵读: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2、感知: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3、交流: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①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③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4、合作探究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 学生讨论交流: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5、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体验反思 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小学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小学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篇一:小学语文文言文考点梳理及练习题】 一、通假字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高兴。《论语十则》 2、女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论语十 则》 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智慧。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两小儿辩日》 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止通“只”。《狼》 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坐”通“座”,座位。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 6、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木兰诗》 7、才美不外见“见”通“现”,出现。《马说》 8、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愚公移山》 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偏通“遍”,遍及,普遍。《曹刿论战》 10、一切乌有。乌通“无”,没有。《山市》 二、古今异义。

1、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 3、穷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4、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5、布衣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7、能够古义:能够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例句:能够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8、开张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9、涕古义:泪。 今义:鼻涕。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2020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8课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 “孔子论”是记载孔子和他门徒的言行的书。它是儒家经典之一,十个文本中的一些是关于知识,一些谈论学习方法。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论语》一书和孔子其人,熟练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理解每则的思想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积累成语、格言、警句等,并能用儒家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言行。 【教学重点】 课文的背诵和思想内容的理解。 【教学难点】 理解《论语》中的儒家思想并能用以指导自己的言行。 多媒体课件,图片、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素材、习题等。 一、本课导入,明确目标 1、导入。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但在这如满天繁星、数不胜数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中,有这样一个人和这么一本书,总是如浩月当空,

长明不熄,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人,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人。大家知道这个人和这本书的名字吗? 生齐答:孔子和《论语》。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记录孔子和弟子们言行的《论语》,也一直是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典籍,他既是我国历史上做课本时间最长的一本书,也是我国历史上贡献成语最多的一本书。大家有兴趣来了解这本书吗? 2、展示目标。 (1)理解十则语录中包含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为人处世。 (2)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 (一)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 2、《论语》是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弟子问及弟子间的互相讨论,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学生介绍后,教师补充。 (二)疏通文意。 1、读通课文。 要求:口齿清晰,声音响亮,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通过学生自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来完成此项任务。 2、读懂课文。 活动要求: 翻译准确、简洁,语句通顺连贯。 活动步骤: 四人一组轮流活动:一人读原文句子,一人解释重点字词,一人翻译句子,小组成员共同纠错,组长整理并记录(A不能解决的问题;B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三、大组汇报,教师点拨 1、课文主要涉及了哪几方面的人生道理?请你加以概括。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六论语十则教学参考

14 ( ( 《 《 《 《论语》十则教学参考 文化背景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从小就对“礼” 感兴趣,很年轻的时候便精通“礼”,曾到东周向老子问“礼”。30岁出头,孔子就已经很 有学问,关于如何治国有自己的主张,在诸侯国中有了一些名气,并开始有了一些弟子,35 岁时,为避鲁国内乱,孔子去了齐国,齐国不能用他,又回到鲁国。后来,他门下的弟子开 始增多。在他50岁的时候,鲁定公起用他,并逐渐器重他,他在政事上很有作为,在外交斗 争中也取得成功,鲁国的风气很快大有改善,这是孔子政治上最得意的一段时期,大约有三 四年的时间。但是鲁定公终于懈怠于政事,对孔子等人也轻慢起来,孔子见机而作,带上学 生开始周游列国,他到过卫、陈、蔡等国,各国君主都很尊重他,甚至忌惮他,但没有人能 用他,有一次他还差点死于非命,但是他始终怀抱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肯屈就。 年后,孔 子返回鲁国,致力于整理文献和教育弟子,以此而终。 《论语》共20篇,是对孔子言行的记录,出于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之手。“论语”这一 书名的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 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开头部分摘取的两三个字,并没有特别的意思。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思想较为全面地保存在《论语》一书中。 子的思想核 心是“仁”。关于什么是“仁”,《论语》里并没有集中、全面的解说,而是散见于各章里 的有关解说,且往往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而发的,其侧重点各不相同,层次也有高 下之分。下面是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语录。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学而 》)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 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 在家无怨。”(《颜渊》)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 也》)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子路》) 综合以上的语段看,“仁”是“全德”,是个人修身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分析起来,“仁” 有这样几层内涵: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人之天性是“仁”的根基,由此而往,对别人也怀 有爱心;去除私心、克制私欲,用“礼”来规范一举一动,使言行举止符合“礼”;“仁” 表现在政事活动上,则要求仪容、态度庄重、恭敬,做事认真、谨慎,对人讲究信用,并能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尽力成人之美,而不做损害别人利益的事。所以,“仁”并不止步于 道德自我完善,还要求“仁”发之于外,在社会生活中乃至政治层面上都要发挥有益的效用。 “仁”有时还可以超乎一般性的道德评价,如《宪问》:“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 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管仲辅佐桓公,没有动用武力,就多次会合诸侯,维持了较长时间的 和平,使百姓免于战乱。在孔子心目中,这是“大仁”。 孔子曾周游列国,热心求仕,可在道德完善和从政这二者之间,他似乎更在意前者。如 他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里仁》)又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 )正 因如此,他在不为当政者所用时,甚至在有生命危险时,都能泰然自若,精神和悦。

论语十则读书笔记800字5篇大全

论语十则读书笔记800字5篇大全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论语十则读后感1 温故而知新”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他的意思是:温习旧知识后,就会有新的发现。我对这句话有比较深的体会:我每次拿起小学时的课本复习后,对一篇文章、一句话、甚至一个字有更深的体会,有时还能发现一些以前遗漏的新的知识,由此可见复习的重要性,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讲的处世之道,意思是:自己所讨厌的事情。就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如果有一件物品你不喜欢,那你就千万别强给别人,那是一种自私的表现,对待别人要懂得奉献,多向雷锋学习学习,如果社会上每一个人都向他那样,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那这世间该是多么的美好、和谐啊!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冬天,寒风凛冽、环境是何等的恶劣,可想而知,松柏是多么坚强不屈,高风亮节!这让我想起了许多位共产党员,他们面对敌人的严刑逼问,但还是沉着冷静,英勇不屈,这是多么高贵的品质呀!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坎坷,但是我们决不能退缩,想困难屈服;反而应该坚强面对,鼓起勇气战胜困难,永往直前。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初中语文】论语十则教案12 人教版

《论语》十则 教学目标: 1、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理读法。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味文章的大意。 串讲法。在积累文言词汇上,以老师串讲重点词语为主。 合作探究。落实文言字词上,分小组合作探究把文言文各个字词落实到位;在整理课文笔记时,以学生个体的理读探究为主,然后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3课时 课的类型:文言文精读课新授课 课前准备:利用早读、晚读,带领学生朗读课文。 布置学生预习任务:利用手头的工具书,把文章大意弄清楚。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及《论语》,朗读课文并整体感知课文,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教学过程: 一、导入:(问题导入法) 有谁知道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是什么?。 (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回答不了,那老师就直接揭晓答案,并导入到下一个环节“孔子及《论语》”介绍,如果学生回答了其它的文学著作,那老师就进一步引导强调“这可是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从时间上加以引导,在引导后如果能回答到《论语》那就顺势引导到下个环节,如果还不能就老师直接揭晓答案。) 明确:《论语》,今天我们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的一小部分,请大家翻到课文44页。 二、孔子及《论语》的简介 结合多媒体图片简单地介绍孔子及《论语》:(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孔子及《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结合图片孔庙、孔林、孔府简单介绍孔子)《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籍,共20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里提到了四书,就顺带给学生提一下“四书五经”,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

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论语十则》,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修身做人的十条语录。这十则语录都是格言警句,每一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文字也颇具特色,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 【朝代】先秦【作者】佚名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第一则:学习方法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本段理解: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三:泛指多次。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5)传不习: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补充词解释: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谋划。 忠:尽心尽力。 信:诚信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 <论语 >十则》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儒家的思想核心及《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2.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3.能熟练背诵全文。 二、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2.通过分类整理培养学生对文章内容归纳的能力及习惯。 3.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运用于实践的意识。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让其成为反省自己的镜子。 2.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内涵,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读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要点:了解孔子及《论语》;积累重点字词,疏通课文;背诵课文,阅读其它篇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确,我国两千年多来,不论立 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如 今在联合国总部里悬挂着从《论语》中摘录的名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说明 当今世界,《论语》在治理天下方面还用得着。治理天下如此,治理一国,一省,甚 至一校,一家也是如此,治理个人的一身一心也是如此。可见《论语》是不可不读了。 二、孔子简介 孔子(前 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年轻时因家境贫寒给季氏做过委吏(管理粮仓)和司职吏(管理牲畜),工作 得很出色。孔子很注重学习,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50岁以前,他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聚徒讲学,也从事政治活动,去过齐国。 50岁那年(前 500),鲁定公任命他为中都宰。 56岁那年由大司寇(主管司法)行摄相事, 但为时不长,被迫辞职。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宣传自己的政 治主张,为时 14年,终不见用。回到鲁国后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又将鲁 史宫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还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 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是私人讲学风气的开创者,他的弟子相传先后有三千 人,最著名的有颜回、子贡、季路(子路)、冉有、曾参等,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 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 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

(完整版)论语十则教案

第二单元儒道互补 教学目标:理解各则语录;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教学重点: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教学难点: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 《〈论语〉十则》教案 教学要点 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 “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3.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 二、相关介绍: 孔子、《论语》简介 孔子(公元前552或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三、学生自由朗读。 指句朗读,老师指导正音。 四、1、老师交待本节课任务:疏通文意。、 2、学生自由合作疏通文意,老师指导。 【文本内容讲析(选择难点讲析)】 1.“学而”篇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解读:此则讲的是好学的态度、表现与要求。君子可以不求食饱、不求食好,居住环境不追求舒适,居住环境较好的话会有一种依赖性,会对个人修养道德没有帮助,反而使自己变得很懒惰;做事和工作都要勤劳、敏捷、认真,而且要小心说话,俗话说得好“饭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说”;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能让自己像那些有道德的人一样。 2.“为政”篇 原文:“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

小学论语及弟子规的教学

论语十则 ——刘夫才 学习目标: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论()语不亦说( )乎人不知而不愠( ) 三省( )吾身 传( )不习乎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诲女( )知之乎不知为( )不知是知( )也弘()毅 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 2.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示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积累通假字: (1)不亦说(yuè)乎(“说”同“悦”,愉快。) (2)诲女(rǔ)知之乎(“女”同“汝”,你。) (3)是知(zhì)也。(“知”通“智”,聪明。) 4.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品及孔子。 5.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结合注释试着翻译。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除此之外,你还有哪些地方没有弄懂?还有什么问题?也一并写在下面。 二.指导学习?研讨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范读、自读、领读、齐读,要求用普通话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在读中领悟文意、在读中积累词汇、在读中质疑思辨、在读中陶冶性情。 ?结合注释理解课文。 ?读后讨论: ★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2.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在了解了作者的思想后,你对这篇文言文的内容、语句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请列出,我们共同解决(生提问或师引导学生提问,培养其主动探究的习惯, 生答或师点拨,培养其合作学习能力)。 示例:?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从《论语十则》中,选取你最喜爱的一则,谈谈你的理解或感受。 小结:《论语》的思想博大精深,我国古代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 们今天初步了解到关于《论语》的思想内涵,但这种学习是不够的,一方面,我们要将它作为指导自己实际行动的一种航标,另一方面,我们要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多掌握一些文言文知识,来更好的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3.回读课文,根据你的理解,选择你最欣赏的一则读一读,要求读准语气、节奏。 三.巩固?延伸 (一)基础运用 1.孔子名____, 字_____,_____时期的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 家,__ __ 家,是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___ 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是记录___及其门徒的___ ,与___,___,___合称“四书”. 2.理解填空 ①《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③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 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 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大连!“ ⑤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⑦《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⑧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⑨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___并阐述为________,__________ 3. 翻译下列译句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初中语文】论语十则课堂实录2 人教版

《论语十则》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用时:2课时) 执教:枝江市实验中学谭国政 点评:枝江市教研室方传念 师:我想向同学们请教成语"不耻下问"是什么意思,谁能帮助我 王林:这个词的意思是"向别人请教问题是一件光荣的事情". 朱姝:应该是"不把向别人请教问题当作一种耻辱". 鲍迪:"不耻下问"的意思是"不认为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师:谢谢大家告诉我这个词的意思,我觉得鲍迪的解释好像更准确一些.你们说我刚才的做法算不耻下问吗 生:(齐答)算! 师:那你们知道"不耻下问"这个成语最先是谁说出来的吗 多数学生:孔子! 师:你们怎么知道是孔子呢是知道我今天要讲《十则》猜测的,还是以前就知道 多数学生:以前就知道! 师:同学们真不错.看来今天这节课很容易上好了,因为你们对孔子并不陌生.你到底知道孔子多少呢谁有这方面的知识,请告诉我和同学们. 黄哲:孔子是春秋时的鲁国人,名丘,字仲尼,是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师:说的不错,但你说话好像没有逗号哟,说话要有停顿,对不对 皮亚捷:孔子生于前551年,死于前479年. 师:哦,也就是说这个老头儿如果活到现在的话应该有二千五百多岁了! 鲁阳:孔子有一本书叫《论语》. 师:鲁阳刚才这种说法正确吗(学生没有反应过来)他说孔子有一本书叫《论语》,也就是孔子写了这本书,这种说法对吗 林姗姗:不对.《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并不是孔子写的. 师:那《论语》是谁写的呢 林姗姗:是孔子的弟子整理的. 师:说的不错,更准确的说应该是孔子的弟子和后学整理编辑的.你们还知道有关《论语》的哪些知识吗 李思:《论语》共有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师:同学们对孔子和《论语》真的了解不少.现在老师还给大家补充一点,孔子被后人称为"圣人","万世师表",从中你可以看出他是干什么的 少数学生:是老师. 师:对,谭老师跟孔子还是同行呢!孔子之所以得到这么高的荣誉,是因为他在教育上取得了卓著的成就,他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提出了很多经典的有价值的理论,《论语》这部书也成了"五四"运动以前两千多年来学童的必读书,并有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你们说,这都表明了什么 多数学生:孔子的成就大,《论语》的价值高. 师:确实如此.那我们今天就采撷《论语》中的几束小花,一起来感受孔子言论的魅力. 师:请大家翻到课本的44页,先读导语,然后自由朗读课文1-2遍,不认识的字可查辞书或请教小组成员完成,也可以问我.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我找两名同学把课文读一遍,一名读1-5则,另一名读6-10则,谁来(朱姝读1-5则)她有读错的地方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