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亚洲城市的站城一体化开发 ——展望城市开发联合轨道建设的未来

实现亚洲城市的站城一体化开发

——展望城市开发联合轨道建设的未来

Promoting Integrated Station-City Development in Asia

—On Future Prospects of Coordinating Urban Development and Railway Improvement 奥森清喜 OKUMORI?Kiyoyoshi

摘 要 在对日本城市开发、城市建设与作为基础交通的铁路车站空间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与考察的同时,通过概观日本近年来的实际案例,对今后将成为亚洲城市开发与城市建设风向标之一的“车站城区一体化开发模式”进行了说明。

关键词 站城一体;铁路;低碳;紧凑 城市Abstract:This?paper?analyzes?and?studies?the?relationship?between?urban?development,?urban?construction?and?the?space?of?railway?station?which?is?the?key?means?of?transport?in?Japan.?Then,?through?reviewing?the?practical?cases?in?recent?years,?it?illustrates?the?integrated?station-city?development?model,?which?will?be?the?vane?for?Asian?urban?development?and?construction?in?the?future.

Keywords:Station-city;?Railway;?Law?carbon;?Compact?city

近年来亚洲的发展举世瞩目。亚洲拥有约占世界60%的人口,不管是经济活动的重要性还是对地球环境的影响都在与日俱增。全球影响力的扩大同时还意味着亚洲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在整个世界范围内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201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率已超过农村人口比率,城市GDP比率约占全球GDP的80%。种种数据说明全球城市化时代已经到来,而这种趋势在亚洲地区表现得更为显著,预计在亚洲将诞生多个巨型城市①,这在世界其他地方是绝无仅有的。

为构筑健全的巨型城市,亚洲城市不应照搬欧美模式,而须摸索和实现具有亚洲特色的城市形态与城市交通系统。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城市建设必须要能顺应这些变化,城市规划也应具备高度的灵活性与弹性,才可满足将来城市设施更新的需求。无论自身经济是处于发展期还是增长期,当今世界的形势已不允许对地球环境问题等闲视之,若要成为引领世界的新典范,就必须认真地对待和处理地球环境问题。与此同时,在全球化进程中,世界人口流动性越强,保全与发展作为“地域价值”的地域自我属性就愈加重要。

无需举出雅加达这样被严重的交通拥堵所困扰的城市作为实例,近代至现代备受推崇的欧美城市模式不一定适用于亚洲,已成为近年来人们的共识。另一方面,在亚洲率先实现城市化的日本,其城市模式给予了亚洲巨型城市的未来以重要启发(图1)。

城市圈的超高密度、庞大的人口规模以及严酷的气候条件等地理特征是亚洲的固有现实。日本的大城市圏拥有四通八达的铁路网络,且都建设有高效节能、精确

中图分类号 TU984.11+3

文献标识码 B

文 章 编 号 2095-6304(2013)05-0085-05

作者简介

奥森清喜:株式会社日建设计,项目开发管理

部部长

准时的交通基础设施,这在全球都可谓罕见。以车站为中心,通过对其的高效利用,形成了高效率的城市。铁路的存在已经深深地融入到每个城市居民的生活之中,这可以说是日本城市的最大特征(图2)。

本文通过对日本城市的开发与建设,以及对作为主干交通的铁路与车站空间的一体化开发案例进行分析与考察,并对今后亚洲城市开发与城市规划的风向标之一的“站城一体化开发模式”进行了说明。

1?“站城一体化开发”规划五项要点

所谓“站城一体化开发”,是将作为交通结点的车站空间与城市开发建设合为一体的开发形式。通过车站空间与城市空间的融合,构建全新的城市空间。本文在介绍日本站城一体化开发案例的同时,总结出“站城一体化开发” 理念成功的关键所在。

站城一体化开发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以下五点:“构建城市核心”、“步行环游性”、“城市功能集聚”、“打造城市形象”以及“生态节能”。对于中国乃至亚洲的城市开发而言,基于上述要点的城市总体规划的研究与探讨可以

说是至关重要的。

1.1 构建城市核心:通过车站周边的高密度开发,提升城市便利性,形成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结构

主要通过对车站紧邻用地进行高强度与功能复合化的用地引导,集中布局开发体量,构建紧凑型城市,提升车站利用人群与来访人群的使用便利性。

作为一个城市的起点,车站需具备以下特点:作为车站,通过清晰明了的车站设施规划,提高铁路交通的利用效率及其与公共交通换乘的便利性,从而提高使用人群的移动效率。通过构建与铁路无缝衔接的广场等城市基础设施,增强车站至街区的连续性。与此同时,应重点扩充延续至街区的步行空间及滞留空间。

控制流入车站周边的机动车流量以确保安全舒适的步行环境,亦是构建城市核心的重要视点。在铁路交通网尚不发达(车站远离徒歩圈)的地区,为降低区域内的机动车交通量(即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有效地导入并利用辅助交通系统——轻轨交通(LRT,Light Rail Transit)、高水平的公交系统(BHLS,Buses with High Level of Service )、社区自行车服务(Community Cycle)、人力出租车(Velotaxi)等——

实现整个地区人群移动的灵活性,提升地区魅力,形成以车站为核心的繁华街区,促进富有魅力的步行空间的形成。

通过对紧邻车站用地的集约化开发,使城市建设不再过度依赖于机动车交通,从而构建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低碳城市(图3-4)。

1.2 步行环游性:通过站城一体化开发提升城市的步行环游性

通过铁路、车站设施、道路基建等一体化建设,形成明了舒适的步行网络。同时,结合地形和功能集聚而构建的多层次步行空间,可成为连接车站与城市的广域网络。通过在车站周边布局连结这些步行网络的竖向空间,使其不再单纯以移动为目的,而是作为城市的门户,为人们提供休憩、逗留的空间,从而形成步行环游性高的城市。

对于构筑以车站为中心的步行网络而言,车站设施必须与周边的城市开发紧密配合。由于城市开发多为阶段性的分期开发,在确定整个地区或者街区大方针的基础上,为将来地区步行网络的构建描绘出统一的蓝图并达成共识就变得至关重要。在这一蓝图的基础上,物业开发单位在进行项目开发时,需确保地下与地上(平台)步行流线的有效路径,

还需积极地采取将步

图1?汽油消耗量与人口密度

?

Fig.1?population?density?and?gasoline?consumption?of?the?world’s?cities

图2?以车站为中心的紧凑型城市规划概念图

Fig.2?conceptual?diagram?of?the?station-centered?compact?city

行流线延伸至其他街区的措施。城市规划的制定应基于达成共识的统一蓝图,才能实现城市繁华广域性的延续,步行者也才能够安全、安心地畅享步行乐趣(图5-6)。

1.3 城市集聚功能:通过功能的高度复合化与文化设施导入等方式,提升城市魅力,创造繁华街区

为提升城市魅力,繁荣街区景象,车站周边的用地功能布局不应局限于单一用途,而应致力于推进办公、商业、酒店、住宅、娱乐文化、生活服务设施等高度复合化的功能的完善。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工作日还是节假日,人们为各自不同的目的聚集至同一个地方即车站,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繁华而热闹的街区。

考虑到与周边街区的连续性,通过在低层部分布局商业功能,将既有街区的繁华氛围也融入到开发地段中。此外,通过有效利用“车站紧邻地块”这一地理位置上的便利性,

开拓新的车站

图3?东京站周边地区——交通广场的重整于地下网络的修建

Fig.3?the?areas?around?Tokyo?Station,?where?the?public?transport?hub?has?been?redeveloped?and?

underground?pedestrian?network?development?continues

图4?新横浜车站——对车站前广场进行立体化重整

?

F ig.4?Shin-Yokohama?Station?and?its?three-dimensionally?reorganized?station?square

图5?涩谷——合理利用地形对步行网络进行立体式规划

Fig.5?the?planning?for?a?three-dimensional?pedestrian?network?integrating?all?ground?levels

in?progress?in?Shibuya

图6?汐留——平台、地上、地下步行网络的修建

?

Fig.6?Deck—aboveground,?underground?pedestrian?network?in?Shiodome

使用人群,有望促进繁华的城市核心的形成。与此同时,通过在上部各层布局娱乐文化设施与生活服务设施等功能,诱导持各自需求的人群的竖向移动流线,从而增添街区的繁华景象。

作为城市个性的要素之一,文化设施的配置既可以为城市树立个性,这种面向各个阶层群众开放的设施同时也是文化和艺术活动的传播基地,向其他城市宣传自我形象(图7-8)

图8?大阪阪急——通过百货商场的重整、修建复合文化设施

Fig.8?Umeda?Hankyu?Building?in?Osaka?—?transformation

?from?a?department?store?to?a?cultural?complex

图9?案例:东京站八重洲口——大型膜结构屋顶成为日本首都东京的新形象

Fig.9?the?Grand?roof?—?a?membrane?roof?symbolizing?the?new?Tokyo?built?as?part?of?the

Tokyo?Yaesu?Wing?development

图10?横浜“港未来”站的“车站核心”——车站与街区的

连接空间富有特色

Fig.10?connecting?space?that?conveys?station?and?city?character?—?

the?Station?Core?of?MInatomirai?Station?in?Yokohama

1.4 打造城市形象:通过打造富有震撼力的“城市形象”,塑造城市个性

作为城市的门户,车站是一张富有城市特征的形象名片,因此,车站须具备并表现出城市的个性。

就作为日本首都门户的东京车站而言,丸之内出站口通过站厅建筑的复原展现城市的历史风貌,而八重洲出站口则通过大型膜结构屋顶,塑造出象征首都东京“先进性、尖端性”的崭新的城

图7?涩谷Hikarie——以歌剧院为中心的复合文化设施

Fig.7?Shibuya?Hikarie—a?cultural?complex?organized?around?a?musical?theatre

市形象(图9)。通过象征性的建筑形态与具有特征的外表来形成城市的个性,对于打造城市形象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车站与城市的连接空间的营造也具有同样的重要性。横滨的港未来车站从“作为到达站,能感受到旅情即具有‘到达情感(Sense of Arrival)’的连接空间”的重要性出发,修建了将车站与街区融为一体的“车站核心(Station Core )”(图10)。

图11?涩谷Hikarie——地铁站实现自然通风Fig.11?the?natural?ventilation?system?at Shibuya?Hikarie

图12?泉水花园——自然光漫溢的地铁站

Fig.12 the subway station in the Izumi Garden building filled with natural light

车站空间聚集着众多来客和车站使用人群,而站城一体化开发须有效地营造出城市固有的个性。

1.5 生态节能:有效利用自然能源以降低环境负荷

如上所述,站城一体化开发可以实现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实现低碳城市。本文进一步揭示了实现生态节能型城市及通过积极有效利用自然能源来降低环境负荷的重要性。站城一体化开发是通过在车站中心部集中高密度的城市活动来实现的,因此,通过有效利用自然能源降低环境负荷可以说是最为有效的方式。

“涩谷Hikarie”通过起自地下的挑空空间实现了邻近地铁站的自然通风(图11)。一般情况下,地铁站的机械通

风是必不可少的,然而这一项目中,由于

自然通风的实现,节省了机械通风所需

的能源,其效果相当于一年减少约1000t

的二氧化碳排放。“泉水花园”则通过构

建满溢自然光的地下车站中央大厅,积

极有效地利用了自然能源(图12)。

有效利用自然能源是各种城市活动

集中的站城一体化开发的关键所在。

 

2?结语

上文对“站城一体化开发”的必要

性及相关开发案例进行了概述。对于以

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各国,我们期待今后

以“站城一体化开发”为模式,对亚洲

新一代的城市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对

此我们寄予厚望。

注释:

①巨型城市:人口在1000万人以上的城

市。根据2011年的统计结果,全球共

有21座巨型城市。预计到2025年将有

29座城市成为巨型城市。在增加的8座

城市中,有5座城市地处亚洲。数据来

源:联合国人口基金。

图片来源:

图1-12:作者提供

收稿日期:2013-08-30?

(责任编辑:袁李姝)

官方: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修编(2016-2020).

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修编(2016-2020年)及线网规划 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规划单位:成都地铁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地铁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环评单位: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二O一五年九月

一、规划基本情况 (一)规划背景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成都市规划部门开始进行轨道交通建设前期准备工作,确立了由十字骨架构成快速轨道交通线网形态,2000年编制完成第一版《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05年编制完成《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2008年编制完成《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调整(2004-2015年)》,2011年在原有轨道交通线网基础上重新编制新一轮的《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12年编制完成《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2-2017年),2015年编制完成《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3~2020年)调整方案》。 随成都城市快速发展,为进一步引导支撑天府新区规划发展、支持“双核共兴”规划目标、进一步完善中心城线网、缓解中心城拥堵、城乡统筹发展、支持外围新城的发展需求,对《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3~2020年》进行修编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二)规划概况 《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修编(2016-2020)及线网规划》方案新建项目为:8号线一期、9号线一期、10号线二期、11号线一期、17号线一期,修编后规划共新建线路124.2km,其中地下线78.1km,高架线46.1km,规划新建车站66座,车辆段4处,停车场4处,主变电所9座,工程总投资774.6亿元。

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比较世界发展模型

图1. 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比较世界发展模型 资料来源:钱纳里(1988) 图2. 美国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关系的变动 资料来源:沃尔特·W·威尔科克斯(1979) 图3. 中国城市人口与工业化率的变动 注:工业化率为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城市化率为市、镇全部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1990、1998、1999) 图4. 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的比较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97) 图5. 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按购买力平价)的比较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97) 表1 1947-1996年各规模城市、建制镇数量(个) 注:括号内数据是该规模城市平均人口(万人)。 数据来源:中国国土经济学研究会(1982),国家统计局(1997),国家统计局综合司(1986),国家统计局城调队(1997),刘国光等(1986),民政部(1998) 表2 1979-1996年各规模城市、建制镇人口数量比较(万人) 数据来源:同表1。 表3 城市规模收益与外部成本:拟合值(GDP=100%)

100 % % % % % 200 % % % % % 300 % % % % % 400 % % % % % 600 % % % % % 800 % % % % % 1000 % % % % % 1200 % % % % % 1500 % % % % % 数据来源:计量分析和计算结果 表4 各类城市部分经济指标 规模(万人)数量全要素生产率% 人均GDP元人均财支元财支/GDP% 财支/财收0-5 23 86 1280 138 5-20 249 82 1472 117 20-50 113 93 2563 244 50-100 28 107 3645 308 100-200 21 114 3657 320 >200 9 151 4888 576 全部城市443 100 2582 243 注:综合要素生产率为生产函数的相对残差,根据各组城市GDP、劳动力、净资本(固定资本净值和流动资金之和)的合计值计算,以全部城市为100%。劳动和资本弹性分别取和,来自生产函数估计结果(见附录:表A1)。统计数据来自城调队《城市统计年鉴1990》,为1989年数据。 图8. 分组的城市综合要素生产率计算结果 A. 9年TFP B.1994年TFP

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1概述 随着工业化的进1步深入,城市因个人小汽车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高速提升、对道路交通的依赖也带来了城市交通的拥拥堵、秩序的混乱、停车场的不足、环境严重污染、交通事故繁多等1系列问题,部份城市开始愈来愈重视通过大范围发展大容量城市轨道文通来减缓城市交通的压力。 城市轨道交通发达的城市,其轨道交通已成为现代社会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信息交换工具和文化情感载体,集中承载了地域特点文化和城市个性主题文化,使传统与时尚、科技与经济融合。城市轨道交通所构成的特点文化,为城市凝聚了宝贵的无形资产,间接提高了城市已有各类资产的附加值,满足了人们日趋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 城市轨道交通采取电力牵引,其远行时对环境的影响除噪声、振动及电磁波污染外,对大气的污染很小,是10分清洁的公共交通工具。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经验证实,城市轨道交通的人均能源消耗量远远低于公共汽车、私人小汽车。采取城市轨道交通出行有益于节俭能源与保护环境,有益于城市发展、人口增长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1。 2对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的影响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区域联系的纽带和载体,具有快捷、安全、准时、容量大、能耗低、污染轻、舒适性好等优势,不但可以改良城市的居住环境,带动更多新城镇和新社区创建,而且还可以加快城郊发展步伐,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影响着我国城市的发展模式和城市文化的融会交换。

2.1城市轨道交通可以推动城市化进程 目前,我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人口、经济范围不断扩大,城市群和城市带开始突起。交通设施是城市形态的骨架,具有先行功能、从属功能、引导和调理功能,对城市形态起侧重要的作用。在某1特定时间,城市交通结构和能力影响了城区内部交通的便易程度,决定了市区关于出行费用和出行时间的空间可达性,交通技术不断创新使得地域空间可达性成为1个相对的概念,空间可达性随交通技术创新的变化。又好、直接影响着土地价格和利用方式,进而致使城市地域功能结构的改变,终究引发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而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又常常进1步强化或弱化交通技术的利用范 围和作用强度。 我国人多地少、能源后备不足、环境污染问题已相当严重,在城市交通的发展上不能将占用较大的行车和停车面积的私人机动 车辆交通作为未来的主要交通方式。因此,发展以城市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公共交通,将成为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有效手段和必定选择,这适应了我国城市人口密度高、高峰期对交通需求量大、环境污染严重的特点。 从城市人口优化布局看,快捷、舒适、准时、安全的城市轨道交通有助于居住区布局于城市边沿区,工作集中在城市中心区,有效下降中心区的人口密度,提局边沿区居住质量。从产业布局看,1个城市总有其优势产业和相对弱势产业,利用便捷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围绕优势产业这1核心,呈带状或环状分散和转移,可以实现区域内部或区域内外的优势互补利共同发展。从大城市群会聚看,世界大城市群发展经验表明,1个大城市群必须具有大容景、无污染、高效力的交通基础设施。城市轨道交通能从整体上提高城际运输效力和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国向外城市轨道交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的加快,交通: 摘要拥堵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各大城市发展 的“瓶

颈”。如不能有效地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将严重影响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但是,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要有前瞻性,要结合我国国情以及各大城市自身特点来确定大城市交通的发展战略。通过近几年对轨道交通的亲自参与和了解认识,现分析一下我国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特点、问题和发展趋势。关键词:轨道交通,发展现状,未来趋势,问题及原因,建设历程 1、前言 21世纪以来,具有节能、快捷和大运量特征

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愈趋受到众多城市的 关注。城市轨道交通是采用专用轨道导向运行的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系统,包括地铁系统、轻轨系统、有轨电车、单轨系统、自动导向轨道系统、市域快速轨道系统和磁浮系统。由于畅通、高效、可靠的交通出行不仅是出行者选择出行方式的基础,更是城市交通管理者追求的目标,所以,城市轨道交通凭借快速、便捷、安全、运量大和运输效率高等特性,成为城市公共交. 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已经运营轨道交通的城市中,越来越多的居民选择乘坐轨道交通出行。[1]

2、国内轨道交通建设历程 起步——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筹备北京地铁网络地铁建设,在1965-1976年建设了北京地铁一期工程(54Km)。随后建设了天津地铁(7.1Km,现已拆除重建)、哈尔滨人防隧道等工程。该阶段地铁建设以人防功能为指导思想。 发展——19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仅有上海、北京、广州等几个大城市规划建设轨道交通。该阶段地铁建设开始真正

轨道交通建设的一般流程简介

一、线网规划 线网规划是一个城市在有意向做轨道交通时,首要要做的事情,有了线网规划方案,得到ZF的同意才有可能做接下来的工作。 线网规划的上位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这是线网规划的重要依据,规划者要了解城市的现在和未来(包括:城市布局、人口、用地、交通、社会、经济、环境等)。轨道交通的线路走向要符合城市的总体规划,每一条线都要确定其功能定位,一般有骨干线和次干线之分。其中骨干线要串联起城市中重要的客流集散点,是城市中客流最集中的廊道,是支撑城市发展的。另外还有次要线路和加密线、如有必要,还可以有其他系统制式的线路。此外,还有引导城市重要功能区发展的线路,具有TOD效应。 线网规划一般由规划院或专业咨询公司来做,时间在半年到1年左右,确定城市线网的规模、线网的形态、系统的制式、线路大的走行方向、车站布设、车辆、车辆段选址、联络线及工程总体投资。确定后上报ZF审批,但无需国家发改委审批。 国家目前对修建地铁(大运量轨道交通)标准是人口大于300万,国内生产总值大于1000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大于100亿,客流规模单向高峰小时大于3万人。目前很多城市由于发展比较快,做过一轮建设后,都会再做线网修编等工作。 二、建设规划 建设规划编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一轮的建设过程中,明确远期目标和近期建设任务,以及相应的资金筹措方案,控制好轨道交通建设的节奏,依据城市的发展和财力情况量力而行,有序发展。 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是确定近期建设的线路以及线路建设的时序,线路修建的必要性、建设线路的路由、敷设方式、车站布设、车辆段选址、工程筹划、工程投资及资金筹措等方面。 编制好的建设规划及4个规划附件(城市总体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线网规划、轨道交通用地控制规划)由业主单位上报国家发改委,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进行评审,同时还要对线网规划中的客流预测结果进行评审,同时征求国家建设部意见,然后责成所在省建设厅组织专家进行评审,专家评审意见汇总汇签后上报发改委后由国务院审批。做建设规划的同时还要做好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沿线土地利用规划、交通一体化和交通衔接规划等下位规划工作。确保轨道交通沿线用地能够较好地进行控制。 建设规划可由咨询公司或者设计院来做,一般时间半年到1年左右。 三、预可(规划方案) 在建设规划做的同时或之后,业主单位为了把握线路整体的情况,一般会委托设计院来做线路的预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是研究线路的路由方案,车站的布置,车辆段的选址(与规划院配合)等工作,以及线路的一些重、难点工程的初步研究以及工程投资,给出推荐的整体方案供业主单位参考。在一些地方,预可报告也可作为项目意见书上报ZF。时间大概在3个月到半年左右。 规划方案是对一些有可能上,但近期还没明确意见的线路做的前期研究,研究内容主要是线路路由、功能定位、沿线现状及规划情况、工程难点及控制点研究、(车辆选型)、行车与运营组织、车辆段选址等。供市ZF及沿线各区征求意见,有的地方没有规划方案这项工作。 四、工可 工可即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在建设规划由国务院审批下来后,每条线路就可以开展工可研究了。工可阶段算得上是承上启下,是线路前期工作的最后一环,也是设计阶段开始的依据。 工可一般由业主单位直接委托或者通过竞标的形式来确定编制单位,一般都是设计院来做,也有由咨询公司来做的情况。同时开展的还有线路的客流预测工作、环境影响报告、地

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文献检索实训——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姓名 学号 所属院系自机学院 专业年级 12交通运输 指导教师 2015年12月

前言 摘要:轨道交通作为城市战略性的基础设施进而影响到城市空间布局调整的重要部分——城市更新,促进城市空间布局的分化重组。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为我国各个城市利用轨道交通规划及其引起的城市功能空间的重组进行分析。 关键字:轨道交通居住空间商业空间城市更新

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21世纪,我国进入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阶段。城市轨道交通的建成带来人流在量和质上的巨大变化,大大提高其沿线的通达,改变其沿线的区位条件,从而影响城市土地利用与产业空间布局,进而影响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城市的实际形态和结构往往是交通发展战略和空间发展战略相互作用的结果[1]。轨道交通大运量、快速度的特点使它能够把人流引向特定的地点,并且在某个点上集中大量的人流,这种特性决定了轨道交通对于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集中于与人流密切相关的居住空间、商业空间的变化。轨道交通作为城市战略性的基础设施进而影响到城市空间布局调整的重要部分——城市更新,促进城市空间布局的分化重组。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为我国各个城市利用轨道交通规划及其引起的城市功能空间的重组提供建议。 1 城市轨道交通对居住空间变化的影响 目前,我国已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出现了居民工作地和居住地的分离。特别是郊区化的趋势迫使人们出行范围加大、通勤时间和距离也相应增加。通勤成本已经成了人们选择居住地的一大要 素。而轨道交通凭借其快速度、准时便捷的优势极大地缩短了沿线居民的通勤时间,在吸引通勤人口移居的过程中改变了城市居住空间的布局。 1.1 挤出效应使居住空间向郊区转移 轨道交通凭借其快速高效的优势带来其沿线地区良好的通达性。交通的改善带来了区位条件的改善,提高了土地的潜在收益,沿线和两端的物业价值也 将有所提升。土地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只能通过竞价获取。不同的土地使用者的地租支付能力是不同的,地租支付能力高的商业会将地租支付能力相对低的居民住宅挤出优势区位,其结果是居住空间向郊区或城市边缘地带迁移。同时,轨道交通可以将通勤时间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即使住在城市边缘区,只要在地铁附近,就可以通过获得到达工作场所或消费场所的快速便捷的交通,而且可以避开中心区高地价、道路拥堵等城市问题,这对居住空间向郊区的迁移产生了极大的牵引力,使挤出效应导致的居住空间转移需求得以实现。

上海城市轨道交通规划

上海城市轨道交通规划 自1863年在英国伦敦出现第一条地下铁道以来,城市轨道成为世界各国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首选方案,并在世界40多个国家的130多个城市快速发展。城市交通成为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标尺。 回索历史的胶片,中国的地铁始建于1965年,比世界发达国家晚了整整一个世纪!到二十世纪末,在北京、天津、上海和广州四个已运营的地铁系统中,总长仅80公里,而法国巴黎的地铁即超过300公里。 1958年8月,北京中南海。周恩来总理在一次会上提出:“西方卡不住我们的油脖子,中国也要修地下铁道”。9月,中铁四局集团的前身铁道部北京地下铁道工程局在北京市正式成立,很快就开始了北京地铁一号线的筹建,在西方实施经济技术封锁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进行了线路比选、地质钻探、勘测设计、方案研究、施工组织等大量工作,后因三年自然灾害而暂缓施工。1965年3月,中铁四局集团抽调所属第一工程处、地下铁道工程技术研究组、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工厂、机械厂筹建组、机械经租站、修配厂及机关部分人员重新组建铁道部北京地下铁道工程局,开始了新中国第一条地铁——北京地铁一号线的艰难困苦的掘进。 步入新世纪,城市轨道交通作为疏通堵塞的唯一选择,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据悉,中国“十五”期间城市交通投资达8000亿元,其中2000亿元用于地铁建设。城市规划建设地铁和轻轨线路30多条,总长650公里。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在加速地铁里程的拓展,深圳、南京、青岛、重庆、沈阳、长春、成都和哈尔滨在动工兴建地铁,杭州、大连、兰州、昆明、西安、鞍山、合肥、佛山和乌鲁木齐在积极筹建地铁。首都北京现有地

铁一号线、环线和复八线,总长54公里,已全部贯通运营。全长27.7公里的地铁五号线已动工。北京规划地铁网络12条新线,总长达408公里。 上海地铁发展简史 早在1956年,上海市就开始地铁建设的前期准备,1956年8月,上海市政建设交通办公室向市人委提交《上海市地下铁道初步规划(草案)》,上海地下铁道建设开始提到市领导的议事日程。 1958年8月,上海市地下铁道筹建处成立,以“平战结合”的功能要求,对上海地下铁道开始规划设计、方案论证和试验研究。当时苏联专家断言上海是软土地层,含水量多,因此不宜建设隧道工程。1959年8月,上海警备区领导机关提出:上海地下铁道应以“平战结合、以战为主”的指导思想规划建设,地铁尽可能深埋入基岩层。市地铁筹建处组织科研、大专院校和设计单位,对上海地下铁道的埋设深度作浅、中、深3种方案的研究。对深埋方案探索后认为:如将地铁置于地下300~350米的基岩层,对功能要求、工程技术和建设经济均不合理。 1960年2月,上海市隧道工程局在浦东塘桥开始作盾构掘进试验。 1963年3月,上海市城市建设局隧道处继续在浦东塘桥用直径4.2米盾构,分别在覆土4米和12米处,建成25.2米和37.8米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管片衬砌试验隧道,用于验证粉沙性土质和淤混质粘土质中建设隧道的可行性。 1964年11月,上海市委决定结合战备在地铁规划线上的衡山路段实施地铁扩大试验工程。至1967年7月,完成一井一站和600米区间的两条隧道后,因“文化大革命”中止。11年后,地铁试验工程才得以继续,1978年,漕溪路段试验工程批准开工,在漕溪公园的地底下,又尝试了第二条试验隧道的掘进,投资达四千多万人民币,上下行总长1290米。至1983年底,完成一井一站和圆形隧道913米、矩形隧道274米。试验成果:盾构掘进的轴线误差和地表沉陷都可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隧道用单层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管片衬砌可满足地铁隧道结构要求,防水达到同期国际标准;初步掌握槽壁地下连续墙的设计与施工技术。细心的乘客可以发觉这段线路采用结构法修筑地下连续水泥墙(方形隧道),与此后采用的盾构掘进(圆形隧道)有明显不同。这段线路现在作为上海轨道交通一号线的正式路线使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市区“乘车难”的矛盾日渐突出。1983年初,市基本建设委员会、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探讨上海的多平面、大容量快速有轨交通工程。4月,市计委向市政府上报《关于建设本市南北快速有轨交通项目建议书》,建议建设南起金山卫、北抵宝山、纵贯南北的快速有轨交通干线,穿越市区的中段为地下铁道。8月,市政府批准项目建议书,并成立上海市南北快速有轨交通线项目筹备组,组织有关单位和国内外专家开展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1985年3月,上海市地铁公司成立,接替上海市南北快速有轨交通线项目筹备组的地铁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1986年7月,市政府向国务院上报建设新龙华至新客站地下铁道的请示报告。8月,国务院批准立项。1988年2月,国务院批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同时成立上海市地铁工程建设指挥部,组织实施工程建设,由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副局长石礼安兼任指挥。

南宁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

南宁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线网规划介绍2010年7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了《南宁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09—2015年)》,这标志着南宁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正式获得国家立项,南宁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开始进入到实质性的建设阶段。目前正在开展的南宁轨道交通项目为东西向1号线工程及南北向2号线工程,两线将构成我市轨道交通线网的“十”字骨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于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南宁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随后进行相应调整,2012年1月22日获得南宁市政府批复的《南宁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将轨道交通线网由6条线路增加至8条线路,线路全长250多公里,工程总投资约1500亿元。通过制定线网规划,建立功能层次明确、体系完善、与城市功能高度适应的轨道交通系统,将促进南宁中心城区和城镇密集区的协调发展及区域职能的发挥。通过合理安排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建设时序,能引导城市发展的节奏和方向。 【建设时序】 南宁轨道交通建设将分三步走 第一步(2010~2015),建立骨架线网,修建一号线一期和二号线一期,建设线网“十字”骨架线,奠定线网的基础,提供快速过江通道,联系城市东西、南北的主要发展轴线。 第二步(2016~2020),加强城市三大中心的联系,支持五象新区发展,带动邕江南岸的发展,修建二号线二期,三号线、四号线,到了2020年,线网在一、二、三、四号线组成的“井”字基本形态的基础上,构建5号线与7号线,形成“三横三纵”的线网布局。该线网基本形成网络规模,覆盖邕江南、北两个发展带,连通城市“三大中心”,提升对南宁东站的服务水平,可以很好地促进城市发展,发挥轨道交通的骨干作用。 第三步(2021~2050),增加网络覆盖,修建六号线,二号线延长线,三号线延长线,五号线延长线,七号线延长线和八号线。进一步扩大线网规模结构,充实市中心内部以及向外交通联系,加大线网覆盖范围和密度,提高轨道交通系统服务水平。 1号线江北东西向的骨干线 西起西乡塘区石埠,东至南宁东站,一号线全线长32.1公里,共设25座车站,线路全长32.1公里,其中地下线26.0公里,高架线5.8公里,地面线及过渡段0.3公里;设车站25座,其中地下站21座,高架站4座。换乘车站共7座,分别与铁路、其它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换乘。已于2011年12月29日在滨湖广场举行开工仪式,2016年年中建成通车。 建设内容:一号线为南宁市“十”字形骨架网线的横线,该线路形似一个“勺子”,该线路连接江北东西方向。 具体站点:石埠站-南职院站-鹏飞路站-西乡塘客运站-民族大学站-清川站-动物园站-鲁班路站-广西大学站-白苍岭站-火车站-朝阳广场站-新民路站-民族广场站-麻村站-南湖站-金湖广场站-会展中心站-万象城站-东盟商务区站-凤岭站-埌东客运站-百花岭站-佛子岭站-火车东站。 相关备注:按照远景规划,一号线有6个站换乘,可去往邕城的另外区域。 2号线南北跨江的骨干线 南起邕宁区蒲庙附近六晚,北至西津,全长37.3公里,共设26座车站,全为地下站。2号线一期线路全长约19.0km,其中地下线长6.5km,约占总长度的34.2%,高架线长12.5km。共设车站15座,其中高架站10座,地下站5座,3个换乘站均为地下站。最大站间距1870m,最小站间距880m,平均站间距1.3km。投资估算约60.5亿元,2013年底动工,2017年建成通车。 建设内容:二号线为南宁市“十”字形骨架网线的纵线,该线路走一个“L”形,也全部是地下站,横跨邕江。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与趋势

摘要:21世纪以来,具有节能、快捷和大运量特征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愈趋受到众多城市的关注。本文通过系统地梳理国内外轨道交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给国内二线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与规划提出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地铁;轻轨 1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综述 1.1国外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历程 世界上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已有14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兴盛、衰退和复兴这样一个螺旋式的发展过程。 诞生(1863-1924) 第一条地下式铁路运营路线于1863年在伦敦通车,此后欧美城市纷纷借鉴,城市轨道交通得到了较快发展。其间,有13个城市建设了地铁,还有很多城市开始发展有轨电车。 停滞(1924-1949) 战争的爆发以及汽车工业的发展,轨道交通因投资高、建设周期长而导致了停滞和萎缩。这一阶段只有5个城市发展了地铁,有轨电车也停滞不前,有些线路还被拆除。 逐步发展(1949-1969) 二战后,各国小汽车快速发展,造成了严重的交通问题,诸如道路拥挤、停车困难,影响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这一时期,城市轨道交通又得到了重视,从欧美扩充到南美和亚洲,如巴西、日本、中国等,二十年间共有17个国家新建了地铁。

高速发展(1970年至今)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确定了发展轨道交通的方针,立法解决轨道交通的资金来源问题,同时,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轨道交通的发展。轨道交通又扩展到了大洋洲的澳大利亚。 1.2国内轨道交通建设历程 起步——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筹备北京地铁网络地铁建设,在1965-1976年建设了北京地铁一期工程(54Km)。随后建设了天津地铁(7.1Km,现已拆除重建)、哈尔滨人防隧道等工程。该阶段地铁建设以人防功能为指导思想。 发展——19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仅有上海、北京、广州等几个大城市规划建设轨道交通。该阶段地铁建设开始真正以城市交通为目的。 政府调控——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一批省会城市开始筹划建设轨道交通项目,纷纷进行地铁建设的前期工作。由于要求建设的项目较多且工程造价高,1995年12月国务院发布国办60号文,暂停了地铁项目的审批。同时,国家计委开始研究制定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政策。该阶段为政府通过研究制定相应政策来指导地铁的规划建设。 建设高潮——1999年以后,国家的政策逐步鼓励大中城市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全国己建有轨道交通的城市达10个,新申请立项准备建设的城市有8个。该阶段地铁建设速度大大超过之前的30年。 2建轨道交通城市特征比较 2.1国内以大城市与省会城市为主

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 的影响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文献检索实训——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姓名 学号 所属院系自机学院 专业年级 12交通运输 指导教师 2015年12月

前言 摘要:轨道交通作为城市战略性的基础设施进而影响到城市空间布局调整的重要部分——城市更新,促进城市空间布局的分化重组。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为我国各个城市利用轨道交通规划及其引起的城市功能空间的重组进行分析。 关键字:轨道交通居住空间商业空间城市更新

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21世纪,我国进入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阶段。城市轨道交通的建成带来人流在量和质上的巨大变化,大大提高其沿线的通达,改变其沿线的区位条件,从而影响城市土地利用与产业空间布局,进而影响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城市的实际形态和结构往往是交通发展战略和空间发展战略相互作用的结果[1]。轨道交通大运量、快速度的特点使它能够把人流引向特定的地点,并且在某个点上集中大量的人流,这种特性决定了轨道交通对于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集中于与人流密切相关的居住空间、商业空间的变化。轨道交通作为城市战略性的基础设施进而影响到城市空间布局调整的重要部分——城市更新,促进城市空间布局的分化重组。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为我国各个城市利用轨道交通规划及其引起的城市功能空间的重组提供建议。 1 城市轨道交通对居住空间变化的影响 目前,我国已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出现了居民工作地和居住地的分离。特别是郊区化的趋势迫使人们出行范围加大、通勤时间和距离也相应增加。通勤成本已经成了人们选择居住地的一大要素。而轨道交通凭借其快速度、准时便捷的优势极大地缩短了沿线居民的通勤时间,在吸引通勤人口移居的过程中改变了城市居住空间的布局。 挤出效应使居住空间向郊区转移

城市轨道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土木工程与建筑系 课程论文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 2014 年 2 月 城市轨道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的加快,交通拥堵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各大城市发展 的“瓶颈”。如不能有效地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将严重影响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但是,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要有前瞻性,要结合我国国情以及各大城市自身特点来确定大城市交通的发展战略。通过近几年对轨道交通的亲自参与和了解认识,现分析一下我国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特点、问题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轨道交通,发展现状,未来趋势,问题及原因,建设历程 1、前言 21世纪以来,具有节能、快捷和大运量特征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愈趋受到众多城市的

关注。城市轨道交通是采用专用轨道导向运行的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系统,包括地铁系统、轻轨系统、有轨电车、单轨系统、自动导向轨道系统、市域快速轨道系统和磁浮系统。由于畅通、高效、可靠的交通出行不仅是出行者选择出行方式的基础,更是城市交通管理者追求的目标,所以,城市轨道交通凭借快速、便捷、安全、运量大和运输效率高等特性,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已经运营轨道交通的城市中,越来越多的居民选择乘坐轨道交通出行。 2、国内轨道交通建设历程 起步——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筹备北京地铁网络地铁建设,在1965-1976年建设了北京地铁一期工程(54Km)。随后建设了天津地铁(7.1Km,现已拆除重建)、哈尔滨人防隧道等工程。该阶段地铁建设以人防功能为指导思想。 发展——19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仅有上海、北京、广州等几个大城市规划建设轨道交通。该阶段地铁建设开始真正以城市交通为目的。 政府调控——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一批省会城市开始筹划建设轨道交通项目,纷纷进行地铁建设的前期工作。由于要求建设的项目较多且工程造价高,1995年12月国务院发布国办60号文,暂停了地铁项目的审批。同时,国家计委开始研究制定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政策。该阶段为政府通过研究制定相应政策来指导地铁的规划建设。 建设高潮——1999年以后,国家的政策逐步鼓励大中城市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全国己建有轨道交通的城市达10个,新申请立项准备建设的城市有8个。该阶段地铁建设速度大大超过之前的30年。 3、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 经过10多年的发展,全国现已有14座城市54条线1688公里轨道交通系统投入运营,而在上世纪80年代前,我国轨道交通只有北京的40公里地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开始进入城市化和机动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城市轨道交通以其大运量、高效率、低污染等优势,迅速成为许多大城市解决交通问题的首要选择,并在我国形成以地铁、城市快速铁路、高架轻轨等为主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目前还有15个城市的轨道交通项目正在建设,建设项目总长度1500多公里。据国内26个城市的轨道交通规划,到十二五结束,我国计划新建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总长度将近2600公里,估计总投资约1.27亿元,北京、上海、广州三座城市规划以每年40公里的速度建设轨道交通,如此速度在国际上也是罕见的。除里程增加外,我国的轨道交通也由地铁一种形式向多样化发展,如北京的地铁、大连的快速轻轨、重庆的跨座式单轨、上海的磁悬浮等。 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但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由于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历史比较短、经验也不足,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独立自主的。 城市轨道交通制造产业,很多城市轨道交通的车辆、通讯信号、控制等系统,以及盾构等设施、设备都是从不同国家引进的。标准不同制式不同的轨道交通系统,有可能给建设和运营管理留下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安全隐患。 为解决好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建设部将从制定城市轨道交通安全方面的法规、政策,继续完善有关安全标准体系、职业安全防护标准等方面加强工作,以进一步促进我国轨道交通发展的合理性、安全性。 4、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趋势 进入21 世纪,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发展阶段,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2021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现状

2021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现 状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nterprise production management. The object is the stat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all people, objects and environments in production.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890

2021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现状 (1)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模大,同时建设的城市多。目前,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从1995年-2008年6月,12年间共有10个城市20多条线路投入运营,运营里程达到730km,到奥运会开幕,北京、上海两城市运营线路分别达到220km和236km。 与此同时,全国共有15个城市、800km的城轨线路正在施工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武汉、南京、重庆、长春、哈尔滨、沈阳、杭州、西安、成都、苏州等15个城市,城轨交通线网规划总长度达1700km,总投资6000亿元。这15个城市线网规划已于2003年-2006年得到国家的批准。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和机动化进一步加快,城市人口继续增加,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为了支撑城市的发展和建

设,很多城市的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开始修编,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除上述15个城市之外,宁波、无锡、长沙、郑州、大连、东莞、贵阳、合肥、昆明、南宁、福州等10多个城市,也在筹建城轨交通,编制城轨交通线网规划,初步估计线网规划总长度为1000~1500公里。总之,无论从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城市数量、规划城市轨道交通总体规模,还是已经运营里程、在建里程,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总体规模都非常庞大,建设轨道交通的城市数量,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 (2)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速度快,同时开工建设的线路多。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速度分析,1995年-2008年12年间,中国建设轨道交通的城市,从1个城市增加到10个,运营里程从43km增加到790km。日本东京地铁,50年间建设286km,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1960年 -1969年,10年间建设100.5km。按年平均建设里程比较,北京、上海比东京快3倍多。上海、北京两市政府都提出每年建设40~50km 的承诺,上海、北京、广州三大城市打破常规,4条线或6条线在同时开工建设,投资以每年100多亿速度在推进,中国城轨交通建设

城市化水平测度

城市化水平测度方法 目前确定城市化的指标和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①主要指标法。选择对城市化表征意义最强和便于统计的个别指标,来描述城市化水平。以人口比例指标和土地利用状况指标为主,而城市人口占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的比例是最基本、最主要的指标。②复合指标法。选用与城市化有关的多种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对具体城市进行分析时,往往使用不同的指标设计方法。 一般而言,度量城镇化水平最常用的指标是“城镇化率”,即: 一个国家或区域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但在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格局下,利用人口比重的方法来计算或预测城镇化水平已经不能全面体现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城镇化水平。课本上有四点原因。(主要指标法) 1、城镇的定义不同将直接影响到人口数量的统计,进而影响城市化水平的计算与统计 2、城市人口的定义不同也将影响城市化水平的计算。 3、以城市人口比重衡量城市化水平只是测度了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不能反映城市化其它实质。 4、以城市人口比重衡量城市化水平,只能反映城市化发展的相对水平,不能反映城市化的总体规模。 (用复合指标法)城市化水平测度总的来说也是大同小异。 同:都有三个大的步骤。用的都是层次分析法。 1、指标体系的构建(层次结构模型的确立) 2、各体系权值的确定(因素分析法、专家打分的方法) 3、城镇化水平的测定(分值比较) 异: 1、指标体系内容的差异 (1)第一类:经济现代化, 包括人均 GDP、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非农产业比重和城市居民收入 4 个指标; 第二类: 基础设施现代化, 包括人均铺装道路面积、百人拥有电话机数、每万人拥有医生数、城市污水排放处理达标率 4 个指标; 第三类: 人的现代化, 包括人均居住面积、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数、市区绿化覆盖率、二氧化硫年日平均浓度、人均生活用水量 5 个指标

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现状详解

我国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2015-06-26 14:55:05来源:中国检测网阅读: 6497 次 一、我国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现状 在铁路轨道交通方面,自2008年,我国在大规模的铁路建设投资的带动下,铁路制造业呈逐年高速增长的态势。在5年内,全国电力机车、货车的保有量增长了50%,产值年均增幅近30%,远远高于世界2%的平均增速。2008年实现产值1285.1亿元,同比增长了29.8%; 2012年实现产值3540亿元,同比增长16.3%;比2008年增长了2.8倍。 在2013年12月28日,厦深铁路、西宝高铁、柳南客专、衡柳铁路、渝利铁路、广西沿海铁路等7条铁路开通运营。至此,我国铁路营运里程突破10万公里,时速120公里及以上线路超过4万公里,其中时速160公里线路超过2万公里;高速铁路突破1万公里,在建规模1.2万公里,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中国铁路总公司表示,2014 年全年建设目标将全面完成,其中,64个新项目的密集开工将是2014年铁路投资的重要亮点。国内铁路市场还面临着多重积累因素,包括高铁客流快速增长使动车组需求预期向上修正、各地积极推动城际铁路建设、铁路产业基金等投融资改革措施正在落定等。在主要经济体增长乏力的背景下,全球轨道交通装备市场在2013年突破了1,600 亿欧元,并不断创出新高。

此外,我国铁路的旅客周转量、货物发送量、货运密度和换算周转量均为世界第一。

城市轨道交通方面,由于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的限制,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起步较晚。2000年之前,全国仅有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拥有轨道交通线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轨道交通也进入大发展时期。“十一五”期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保持加速上升趋势。 2012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累计运营里程达2064公里,其中2012年新增投运里程321公里。其中,上海、北京和广州位居全国前三甲,运营里程分别为444千米、442千米和221千米。 截止到2012年12月31日,我国内地已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深圳、武汉、南京、沈阳、长春、大连、成都等17个城市累计开通70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含

城市化水平时间序列分析

摘要 城市化水平是城市化研究的基本测度之一,等价的测度是城乡人口比。城市化水平又叫城市化率,指的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文章采用1949~2009年的中国年度数据,建立了一个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时间序列模型。通过该模型对2007~2010年中国城镇人口比重用SAS软件进行预测,得出预测结果的所有预测误差的绝对值都小于1%。而且,用该模型预测未来5年的中国城市化水平,从对2010年的预测结果47.07%来看,预测结果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0城市化水平47.50%基本一致。 关键词:城市化;时间序列模型;SAS;预测

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城市化自然而然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正面临着两难困境一方面中国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特征三农问题是制约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加快人口城市化进程使农民通过向城市转移并最终实现市民化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最有效途径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就意味着会有大量的农村人口迁往城镇这又将对城镇经济与社会诸多方面如就业吸纳环境承载贫困问题等产生巨大的冲击盲目地走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发展路线快速提高城市化水平又不符合中国的现实情况这就要求理论工作者科学预测中国未来城市化水平的变化趋势确定合意的城市化水平准确把握城市化水平发展变化的动态特征从而方便有关部门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措施协调城乡发展最终顺利完成中国的城市化。 一、中国城市化水平数据的选取 本文采用1947-2009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的数据,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通过SAS软件绘制的中国城市化水平序列时序图:

2、对序列做初步识别,输入如下程序: proc arima data=a; identify var=x nlag=6; run; 结果如下: 3、提交程序,观察样本自相关系数,可看出有缓慢下降趋势,结合我们观察的 图形,我们知道要对序列做差分运算,作一阶差分,输入如下程序: identify var=x(1) nlag=8; run; 得到结果:

城市轨道交通现状及发展

城市轨道交通现状及发 展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现状及发展 交通运输是城市基本职能和物质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发展与城市交通运输具有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交通运输决定了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在城市形成之后,则要求交通技术水平与城市发展相适应。 任何一种交通工具的出现都有一定的社会背景,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并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高。从地下铁道诞生以来的100多年间,出现了许多不同类型的轨道交通方式。每一种轨道交通方式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各轨道交通系统相互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由于缺乏系统的基础理论研究,缺乏统一的标准,因此,对各种轨道交通存在很多模糊的认识,不但概念不清楚,而且叫法也不统一,统计数据混乱,给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及选择合理的轨道交通方式带来严重的障碍。因此,开展城市轨道交通的分类和定义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不但可以清晰地阐明各种轨道交通的特点,而且有助于深化对各种轨道交通的了解,澄清对各种轨道交通的模糊认识,为确定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模式、为城市轨道交通的选型提供理论依据。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执行以及经济建设世纪目标的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经济的发展将会伴随更大的都市化,促进了城市的建立和发展,2000年,城市人口将达到4亿6千万。目前,约有40个城市归类为大城市,人口超过100万,其中8个城市人口超过300万。由于城市经济区域布局的变化以及大城市的聚集和辐射效应越来越强烈,城市流动人口大为增加,居民出行更为频繁,城市交通需求的矛盾也就越来越突出。同时,随着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人们的工作节奏也越来越快,时间观念越来越强。因此,需要准时、安全、快捷的交通方式来满足人们的出行需要。 在我国,由于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各种运输量增加很快,非凡是市内客流量成倍或成几十倍的增长,加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导致公共交通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的影响了经济建设的进程。另外,由于城市内部建筑物密度大,非凡是老城区,各种建筑物、构造物比比皆是,城市里的剩余空间越来越小,旧城改建十分困难。因此,发展地下铁道及轻轨交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轨道交通的形式与特点 一般地,特大城市非凡是首都、直辖市及省会城市都是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天天进出市区的上班族和进行商业活动的人员及各种流动人员数量十分庞大,为了输送如此数量的旅行人员,应该分地区、分区域、分路段,根据客流需要,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考虑环保等要求,合理选择相应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按照轨道建筑物在城市内所处的空间位置、能够满足的运量大小、运行方式、轨道结构、治理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地下铁道、现代有轨电车、单轨交通、小型地铁以及轨道新交系统。 (1)规划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迅速增多。除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武汉、长春、大连、深圳、重庆、南京等10个城市外,尚有杭州、沈阳、成都、哈尔滨、西安、厦门、苏州、青岛、东莞、宁波、佛山、石家庄、郑州、长沙、兰州等33个城市正在建设、筹建或规划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