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设规划定稿版
南京地铁最新规划图

南京地铁最新规划图1号线:41.8公里燕子矶、吉祥庵、晓庄(此三站为规划中的北延线,会有调整)、迈皋桥、红山动物园、南京站、新模范马路、玄武门、鼓楼、珠江路、新街口、张府园、三山街、中华门、安德门、天隆寺、宁南大道、花神庙、高铁南京南站、双龙大道、河定桥、胜太路、百家湖、小龙湾、竹山路、天印大道、经贸学院、南京交院、中国药大站。
2号线:36.9公里油坊桥、雨润大街、元通、奥体东站、兴隆大街、集庆门大街、云锦路、莫愁湖、汉中门、上海路、新街口、大行宫、西安门、明故宫、苜蓿园大街、下马坊、孝陵卫、钟灵街、马群、金马路、仙鹤门、学则路、仙林中心站、羊山公园、南大仙林校区、经天路。
3号线:39.6公里吉印大道、双龙大道、高湖路、天元西路、胜太西路、秦淮路、宏运大道、高铁南京南站、站东路、大明路、卡子门、雨花门、长乐路、夫子庙、常府街、大行宫、浮桥、市政府、新庄、南京站、干休所、五塘村、滨江路、浦珠路、京新村、泰冯路、火炬南路、林场。
4号线:43.1公里珍珠泉、浦珠路、浦江站、滨江站、中保站、省委站、北京西路、云南路、鼓楼、市政府、九华门、省经干院、樱花路、岔路口东、徐庄软件园、金马路、灵山、东流、青龙、桦墅、仙林东。
5号线:36.0公里方家营、建宁路、下关、盐仓桥、福建路、虹桥、山西路、云南路、五台山、上海路、朝天宫、三山街、夫子庙、大中桥、光华门、小天堂、七桥瓮、大校场、岔路口、城北路、上元大街、新亭路、竹山路、科宁路、诚信大道、双龙大道、清水亭、将军路。
6号线:61.3公里新生圩、新港开发区、万寿村、营苑南路、长途东站、省经干院、富贵山、明故宫、光华门、大校场路、夹岗、高铁南京南站、正德学院、佛城西路、将军路、秣陵、禄口新城、禄口机场。
7号线:35.6公里仙新路、尧化门、尧化新村、丁家庄、万寿村、晓庄、窑上村、五塘村、黄方村、城河村、福建路、古平岗、省委、清凉河、莫愁湖、沿河街、应天路、东青石、新城科技园、明基医院、雨润路、恒河路、双闸、天河路、西善桥。
南京地铁规划图

至2012年将建成地铁四条主线、三条支线,总长132."86公里;此外,一号线北延工程和八号线也已立项,将于近日实施,但建设时间未定四条主线:一号线、二号线、三号线、六号线三条支线:一号线南延(七号线南段)、二号线东延、二号线西延建设顺序及详情线路名一号线工程名一号线一期工程二号线一期工程起讫点迈皋桥—奥体站点数总长(Km)16开工时间运营时间状态备注中心汪家村—马群安德门—城东21."722000."122005."8建成新街口站、元通站与一号142005."122009."8在建乘预留五棵松站二号线一号线南延工七号线南段程二号线东延工二号线东段程二号线西延工二号线西段程三号线工程路马群—羊山125517."102006."79.682007."114."822007."2安德门站与一号线换乘209."12在建预留小龙湾站2010待建马群站与一期共站公园集庆门大街—城西路林场—南京初定2011待建集庆门大街站与一期共站南京站站与一号线换乘802008."22012南站待建大行宫站与二号线换乘南京南站站与七号线换乘乘南京站站与一号线、三号六号线一期工南京站—中和六号线西环程村9(13)13."12待建集庆门大街—中和村区5站与二号线一期共线集庆门大街站与二号线换一号线北延工一号线北段程八号线工程迈皋桥—燕子矶高桥门—板桥414立项宁芜铁路改造地铁六号线西北环八月启动08年与三号线同开建2007年5月28日。
这意味着地铁六号线工程8月即将启动前期工作。
据介绍,除地铁六号线工程外,其余三条线路的走向和工期都已披露。
南京地铁六号线作为南京地铁第一条环线,与其他线路形成交通网络后,才能更大程度发挥地铁效能,缓解市内交通压力。
据透露,六号线具体走向为:南京火车站—建宁路—下关—河西经四路—集庆门—秦淮区—白下区—御道街—明故宫—新庄—南京火车站。
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2015~2020年)

附件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2015~2020年)一、线网规划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南京市中心城区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由5条线路组成,总长约520.2公里,设车站258座,其中换乘站71座。
预计2020年,南京市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量比例达到65%,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量比例达到45%。
二、建设规划(一)基本原则以线网规划为基础,加密中心城区网络,改善交通状况,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强重点区域交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坚持量力而行、稳步发展的方针,力求建设规模和发展速度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交通方式的发展密切配合与衔接,形成较为完善的轨道交通网络。
(二)建设规划方案建设1号线北延工程、2号线西延工程、3号线三期工程、5号线、6号线、7号线、9号线一期工程和10号线二期工程,总长度157.2公里。
到2020年,包括城际铁路和有轨电车,将形成13条运营线路、总长约540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
1号线北延工程自迈皋桥至二桥公园站,线路长7.2公里,设站5座,投资59.4亿元,规划建设期为2015~2019年。
2号线西延工程自油坊桥至鱼嘴站,线路长5.6公里,设站4座,投资42.8亿元,规划建设期为2017~2020年。
3号线三期工程自吉印大道至秣陵街道站,线路长6.6公里,设站2座,投资33.7亿元,规划建设期为2015~2017年。
5号线工程自方家营至将军路站,线路长37.2公里,设站29座,投资316.8亿元,规划建设期为2015~2020年。
6号线工程自栖霞山北至南京南站,线路长34.8公里,设站17座,投资239.0亿元,规划建设期为2016~2020年。
7号线工程自仙新路至西善桥站,线路长35.7公里,设站25座,投资272.2亿元,规划建设期为2016~2020年。
9号线一期工程自长途东站至绿博园站,线路长18公里,设站15座,投资141.1亿元,规划建设期为2016~2020年。
南京市2050地铁建设超长期规划示意图...

南京市2050地铁建设超长期规划示意图...
南京市2050+地铁建设超长期规划示意图,另附2025+近期规划及现运营图。
南京是江苏省辖地级市,简称“宁”,古称金陵、建康,是江苏省省会、副省级市、特大城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
作为六朝古都,现如今的发展也可以说是走在了全国前列了。
超长期规划:目前南京的超远期规划(2050+)一共规划了28条地铁线路,还有3条有轨电车。
这样规模的规划在国内虽说不上顶尖,但也已经可以排到头部集团的范围了。
再加上南京六朝古都所带来的大量的旅游景点,这样的人流量也足以支撑这样的建设规模。
近期规划:说2050+或许太远,那我们看一下2025+的规划项目。
19条地铁线路,3条有轨电车。
相比于可望不可及的2050年也只是少了9条地铁线路而已。
这样的规划也是眼前能看见的,稍微等等就可以触摸到的,这样的规划也贴近现实一点,这也是老百姓真正关心的。
就目前的运营情况来看,10条地铁线+2条有轨电车,确实还是少了点。
希望南京在后期的建设中能够加快脚步。
解决燃眉之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2050+规划图为2019.09.17绘制,与实际会有些许误差)
图片转自:轻地铁ChinMetro。
《南京市轨道交通站点换乘设施配套规划规范标准》(标准修改版)

南京市轨道交通站点换乘设施规划标准1总则1.1为更好的完善公共交通一体化,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在城市中的骨干运输作用,扩大其吸引客流的范围,指导轨道交通换乘设施的规划、设计工作,提高轨道交通与其他出行方式(步行、非机动车、有轨电车、公交车、出租车、小汽车)以及各交通方式之间的换乘效率,制定本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1.2本标准用于指导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交通换乘设施的规划及城市设计相关内容的编制,指导轨道站点及周边地区规划要点相关内容的拟定,指导轨道站点及周边地区规划、城市设计、建筑方案的审查。
1.3轨道交通换乘设施规划应贯彻“安全、舒适、便捷、高效、集约”的规划原则。
1.4若轨道线路位于新区,在进行具体的管理建设时,应按编制的轨道交通线网沿线土地控制规划和本标准控制和预留用地,保证交通接驳设施的建设。
若轨道线路位于已建成的老城区,可利用老城区进行更新改造的时机,参照本标准对轨道站点周边用地进行预留控制;或采取与周边土地经营者合作等手段,尽可能优化完善轨道站点的接驳交通设施,保证设施接驳的标准和服务水平,对设施的布局形式不做硬性要求。
1.5在具体的规划编制和建设管理中应用本标准时,应综合考虑用地规模、现状及周边用地情况、地形地貌、周边交通设施条件、行政管理要求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在保障换乘功能合理布局的前提下站点周边的换乘设施的配套方式可适当调整。
1.6轨道交通站点换乘设施规划及相关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轨道站点交通换乘设施一体化衔接规划编制2.1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或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编制完成后应及时开展轨道交通站点换乘设施一体化衔接规划,并随着轨道交通工程规划的深入,不断深化与优化。
规划成果应及时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等法定规划。
2.2轨道站点交通换乘设施一体化衔接规划应与轨道交通规划各阶段相对应。
2.2.1在轨道交通线网规划阶段,即完成轨道线网规划或轨道线网建设规划后,控制性详细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应依据本标准,控制和预留大型交通换乘设施规划用地,并考虑联合开发等综合建设可能性,这将成为后期编制轨道站点交通换乘设施一体化衔接规划的基础之一。
4.《南京市轨道交通站点换乘设施配套规划标准》20150202(陈阳按标准修改后版本)

南京市轨道交通站点换乘设施规划标准1总则1.1为更好的完善公共交通一体化,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在城市中的骨干运输作用,扩大其吸引客流的范围,指导轨道交通换乘设施的规划、设计工作,提高轨道交通与其他出行方式(步行、非机动车、有轨电车、公交车、出租车、小汽车)以及各交通方式之间的换乘效率,制定本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1.2本标准用于指导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交通换乘设施的规划及城市设计相关内容的编制,指导轨道站点及周边地区规划要点相关内容的拟定,指导轨道站点及周边地区规划、城市设计、建筑方案的审查。
1.3轨道交通换乘设施规划应贯彻“安全、舒适、便捷、高效、集约”的规划原则。
1.4若轨道线路位于新区,在进行具体的管理建设时,应按编制的轨道交通线网沿线土地控制规划和本标准控制和预留用地,保证交通接驳设施的建设。
若轨道线路位于已建成的老城区,可利用老城区进行更新改造的时机,参照本标准对轨道站点周边用地进行预留控制;或采取与周边土地经营者合作等手段,尽可能优化完善轨道站点的接驳交通设施,保证设施接驳的标准和服务水平,对设施的布局形式不做硬性要求。
1.5在具体的规划编制和建设管理中应用本标准时,应综合考虑用地规模、现状及周边用地情况、地形地貌、周边交通设施条件、行政管理要求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在保障换乘功能合理布局的前提下站点周边的换乘设施的配套方式可适当调整。
1.6轨道交通站点换乘设施规划及相关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轨道站点交通换乘设施一体化衔接规划编制2.1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或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编制完成后应及时开展轨道交通站点换乘设施一体化衔接规划,并随着轨道交通工程规划的深入,不断深化与优化。
规划成果应及时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等法定规划。
2.2轨道站点交通换乘设施一体化衔接规划应与轨道交通规划各阶段相对应。
2.2.1在轨道交通线网规划阶段,即完成轨道线网规划或轨道线网建设规划后,控制性详细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应依据本标准,控制和预留大型交通换乘设施规划用地,并考虑联合开发等综合建设可能性,这将成为后期编制轨道站点交通换乘设施一体化衔接规划的基础之一。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南京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调整方案(2016~2021年)的批复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南京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调整方案(2016~2021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16.11.01•【文号】发改基础[2016]2331号•【施行日期】2016.11.0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产业正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南京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调整方案(2016~2021年)的批复发改基础[2016]2331号江苏省发展改革委:你委《关于上报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2015-2020年)调整方案的请示》(苏发改设施发〔2015〕82号)收悉。
经研究,并商住房城乡建设部,现批复如下:一、为支持南京江北新区建设,落实城市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发挥轨道交通网络效益,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同意对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确定的建设任务及目标进行调整。
鉴于2016年作为起始年,将规划期限确定为2016~2021年。
二、规划调整内容(一)调整方案同意新增4号线二期工程、11号线一期工程和S8线南延工程,线路总长度39.2公里。
4号线二期工程自龙江至珍珠泉站,线路长9.7公里,设站6座,投资78.95亿元,规划建设期为2016~2020年。
11号线一期工程自马骡圩至浦州路站,线路长27公里,设站20座,投资181.71亿元,规划建设期为2017~2021年。
S8线南延工程自泰山新村至大桥站,线路长2.5公里,设站2座,投资17.11亿元,规划建设期为2017~2020年。
预计到2021年,形成11条运营线路、总长373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
除上述调整外,原二期规划的其余批复内容不变。
(二)主要技术标准4号线二期、S8线南延均采用最高运行时速100公里的B型车,其中4号线二期采用6辆编组,S8线南延采用4辆编组;11号线一期采用最高运行时速80公里的A型车6辆编组。
规划实施阶段,进一步深化主要技术标准和运营组织方案。
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我市轨道交通的若干意见

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我市轨道交通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6.21•【字号】宁委发[2012]46号•【施行日期】2012.06.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交通运输综合规定正文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我市轨道交通的若干意见(宁委发〔2012〕46号)加快发展轨道交通是我市“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率先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的迫切需要。
为进一步加快发展我市轨道交通,提升城市建设水平,满足广大市民方便、快捷、通畅出行的需求,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对加快发展我市轨道交通提出如下意见:一、充分认识加快轨道交通发展对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的重大意义轨道交通是城市建设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多年来,经过各方努力,我市轨道交通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我市轨道交通已开通运营约85公里,进入网络化运营新阶段,工程建设与运营管理在国内居同行“第一方阵”。
轨道交通的发展为我市经济发展和广大群众出行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居民出行方式和需求的变化、经济发展转型和升级的需求,我市现有的轨道交通状况还不能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要求,必须加大轨道交通建设的力度,加快轨道交通的发展。
首先,要充分认识加快发展轨道交通是缓解交通拥堵、解决群众出行难的必然选择。
轨道交通具有运量大、更快捷的特点,可以大大改善公共交通环境、缓解群众出行难的问题。
目前南京地铁日均客流已达 110 万人次,轨道交通客运量占全市常规公交客运量的三分之一以上,继续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对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现象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其次,要充分认识加快发展轨道交通是有效节能减排、促进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
与传统交通方式相比,轨道交通还具有更安全、低能耗、少污染等优点,能有效减少尾气排放,保护城市环境,降低能源消耗,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特别是南京要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需要在各个领域进行环境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设
规划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4-2020)及线
网规划
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评价单位: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
建设单位:南京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2013.7
1.规划方案概述
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包括14 条线路,总里程约496km。
《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4-2020)》确立的南京市近期(2014~2020年)修建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模达到 215.7km,分别为:1 号线北延线(迈皋桥站至二桥公园站,全长 7.2km,设5座地下站)、3 号线三期(吉印大道站至秣陵街道,全长 6.6km,设 2 座地下站)、4 号线二期(珍珠泉至中保站,全长 10.7km,设4个站)、5 号线(将军路站至方家营站,全长 37.2km,设车站 29 座)、6 号线(栖霞山至南京南,全长 32.1km,设站16 座)、7 号线(西善桥至仙新路,全长 35.7km,设车站25座)、8 号线一期(麒麟镇至西善桥,全长 29.8km,设16座车站)、9 号线(绿博园站至长途汽车东站,全长 18.0km,设车站15座)、10 号线二期(安德门至王五庄,全长 12.1km,设车站 8 座)、11 号线(滨江村站至大桥北路站,全长26.3km,设13座车站)。
2.环境影响评价主要结论
2.1.声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从声环境保护的角度,部分地面线、高架线周围分布着噪声敏感建筑物,必须采取道床减振、设置声屏障或隔声窗等综合环境保护措施降低轨道交通对沿线声环境敏感区的影响。
只要在设计阶段合理选择设备的位置、型号,并辅以风道消声器及隔声措施,风亭、冷却塔噪声可控制到可接受水平。
车辆段与停车场内检修、洗车等作业噪声,只要合理布局,厂界噪声一般可满足2类区厂界标准。
2.2.振动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1)虽然地下线路的振动影响较突出,且沿线的既有或规划敏感建筑相对集中,但由于地铁振动的污染振动治理措施较为成熟,在规划实施中可根据沿线建设情况对待开发区域轨道交通线路两侧进行空间用地控制,必要时根据具体振动影响的程度选择相应的治理措施,轨道交通振动影响一般不会成为建设规划实施的制约因素。
(2)二次结构噪声源于轨道交通车辆与轨道的振动,降低轨道交通振动就可以相应减轻二次结构噪声影响,采取浮置板道床、弹性短轨枕等减振等措施也可以从根本上减轻二次结构噪声影响。
2.3.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1)本建设规划实施期间,施工期污水主要来自轨道工程实施过程中产生的生产污水、生活污水及由地表径流导致的污染物入渗;轨道交通运营期污水主要来自于沿线车站、控制中心、停车场和车辆段排放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
(2)建设规划实施后,各站点、控制中心、车辆段及停车场排放的污水量占南京市污水总处理能力的比重非常小,污水中主要污染物排放的总量也较小,基本不会增加南京市市政污水处理的负荷,对地表纳污水体产生的影响较小。
2.4.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本次规划线路大都在主城区,为地下方式,线路工程占据一定的潜水含水层空间和一部分微承压含水层空间,一般不会占据承压含水层的含水空间。
部分线路走向与地下水径流方向相交,将形成对地下水流动的阻碍,局部改变地下水径流条件以及与河水的补排关系,但不会出现对地下水径流的阻断。
总体上,区域内地下水的径流总量将比自然状况略有减少,但不会对地下水的流场产生较大影响。
2.5.电磁辐射影响分析
经类比预测,南京市轨道交通110kV 地面主变电所产生的工频电磁场和无线电干扰均不会超过相关国家标准限值,对周边电磁环境影响不大。
地铁高架线电磁辐射对环境影响较小,电磁辐射对地铁高架线的布局不存在制约性。
2.6.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轨道交通运营对周围区域空气环境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地面风亭排风与地铁车辆段各设施排放污染气体对周边空气环境的影响,但影响较小。
2.7.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施工期和营运期产生的生活垃圾经收集后,交给环卫部门定时清运,对环境基本无影响。
2.8.城市生态与景观影响分析
总体上看,本次建设规划线路各高架路段主要沿现有道路敷设,占用现状交通用地,沿线现状用地主要是学校、居民区、商业用地和绿地。
地下路段主要为车站地上部分占地,车站基本位于现有或规划道路交叉口,对土地利用现状影响不大。
高架线路的建设基本不会对城市绿地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2.9.社会环境影响分析
能耗低、污染低、安全性高的轨道交通对促进南京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规划实施有利于促进城市综合交通客运体系的形成,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引导城市人口的重新分布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南京城市的空间布局。
本规划实施有利于改善南京市的旅游交通环境,提升国际地位。
规划实施有助于完善公共交通体系,改善市民的出行条件。
3.规划优化调整建议及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1)噪声控制措施
轨道交通线路噪声污染治理措施概括起来包括声源、传播途径、与受声点防护措施三大类,声源控制是防治轨道交通噪声影响的最根本手段,主要通过采用低噪声车辆、轨道及设备来实现;传播途径防治措施主要通过设置隔声屏障、消声器,种植绿化林带,合理进行建筑布局来实现;受声点防护措施有搬迁、改变敏感点功能和建筑隔声等。
根据轨道交通噪声治理经验,目前较常用的噪声治理措施为设置声屏障、消声器、进行轨道减振与建筑物合理布局,这些措施的采取对降低轨道交通噪声影响起到了积极作用;而绿化林带、搬迁与功能置换等措施因增加了土地需求和工程造价,需因地制宜、谨慎采用;低噪声车辆、设备与轨道结构等先进技术的引进、研发与应用,应成为今后轨道交通噪声治理的主流方向。
规划线路的具体噪声治理措施,应根据项目实施时的声环境要求,技术经济条件等因素在项目环评中通过详细的分析论证确定。
(2)振动防治工程措施
根据地铁振动的产生机理,在车辆类型、轨道构造、线路条件等方面进行减振设计,将降低轮轨撞击产生的振动源强值,从根本上减轻轨道交通振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即在车辆选型中,除考虑车辆的动力和机械性能外,还应重点考虑其振动指标,优先选择噪声振动值低、结构优良的车辆;铺设 60kg/m 重轨无缝线路,采用减振扣件(如 Lord 扣件、Vanguard扣件等),减振道床(如弹性短轨枕或支承块、浮置板道床、橡胶隔振垫等)等轨道结构振动控制措施。
轨道结构振动控制措施是目前轨道交通振动控制的主流方向,经过多年实践,其技术已日趋成熟。
规划项目的具体振动防护措施应在项目环评中根据当时的环境要求和经济技术水平确定。
(3)水污染防治措施及水资源保护措施
下一步设计中应注意轨道线路建设与相应污水处理厂建设的同步性,确保轨道交通附近区域污水管网于车场建成前完成敷设,保证各站段废水能够接入相应污水处理厂处理。
加强规划实施过程中对地下水位的动态监测,优化施工工艺和方案,对施工降水尽量综合利用,防止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并实现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施工中若需要基坑降水,应按照有关要求,编制疏干排水方案,报南京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加强油类等施工材料的使用和管理,做好施工机械和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可将施工作业对地下水水质造成的影响降至最小。
4.总体评价结论
《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4-2020)及《南京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09 版)》符合国家相关政策,与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相关规划基本协调,有利于南京市城市发展目标的实现。
建设规划拟定的10条轨道交通线路总体布局、敷设方式基本合理。
在进一步优化通过原国民政府最高法院旧址等线路的具体线位或敷设方式后,并在下一步规划实施阶段进一步落实有效的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在依据报告书结论进一步优化调整、认真落实各项预防和减轻不良环境影响对策措施的基础上,规划实施不存在重大环境制约因素,规划目标和环境目标总体是合理的和可达到的。
综上所述,从环境保护和环境规划的角度,《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4-2020)及《南京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09 版)》基本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