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发乎情,止乎礼”
什么是真正的“发乎情,止乎礼”

很 显然 ,张 黔牟放 着 自己家里的 老婆不 管 ,却
带 着家 里的小 、 r 鬟 四处招摇 ,无 非是 看上了 她年轻
美貌 。宋朝 的赵 也 有过类似 的经历 。
了 出来 ,缓缓 地说 : “ 老 爷 ,我就 知道 您对 那女 演
员 是一时 的念 头 ,过不 了一个 时辰 就 自动 消退 了。
他还准 备送我 到广播 学院 学播 音主持 … …”审判 官 严 加 申斥 : “ 呸 !且 不 说 朝廷 法 律 不 许 官 员包 二
奶 就说 你们还 要脸 不要脸 ?张 黔牟 ,你这 么大年
纪 ,人 家 小 丫头 才 1 8 岁 ,她 看 上你 什 么 了 ? 看上 你 帅吗 ?看上你 身体 强壮 吗?你 这种 没有廉 耻的 人 没 资格在 朝廷 当官 !”就 这样 ,张黔 牟的官 帽被 摘
士一 下子 都晕 倒了 ,姜太 公也 差点 坐不 稳 ,但 他 最 后还 是坚持 了原则 , “ 掩 面而斩 之” 。
既 然喜欢 我 ,就像一 棵梅树 ,枝 头能 没有梅 子吗 ?
你 赶紧让 人给我 们创 造条件 ,我愿 意跟 着大 人 ,一
起 到三亚度假 去 !
老 夫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少女 ,心 生 欢 喜 ,也 是 人 之 常情 ,然
个正 人君子 ,能发乎情 ,止乎礼 。” 无 独 有偶 ,传 说 姜 太 公 带 领 周 兵 杀 到 商都 朝
歌 ,美貌 的妲 己朝 姜太公 抛 了个媚 I  ̄J L ,周围的将
花 该多好 啊 !那女演 员读过 书 ,有诗 才 ,随 口对 了
赵 大人一 句 : “ 枝头 梅子 岂无媒 ?” 意思是 ,大 人
什 么 是 真 正 的 ‘ ‘ 发乎情 ,
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止乎礼义作者:***来源:《中华瑰宝》2021年第11期杜丽娘既追求自由,强调自我个性,渴望生生死死随人愿的爱情,也希望自己的婚姻合乎传统伦理道德,是一种『发乎情,止乎礼义』的理想情感,具有双重性。
对《牡丹亭》的评价,最常见的说法,即这是一部“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制度的浪漫主义杰作”。
应该说,这种评价有一定道理。
反对礼教《牡丹亭》最重要的出目《惊梦》《幽媾》《硬拷》,透露出的信息就是反封建礼教的主题。
杜丽娘从小接受传统伦理教育,从来没有接触过一位年轻异性,她在梦中敢于和陌生的男性私订终身,这是一件惊天动地的事。
在柳梦梅主动追求下,她半推半就成就个人心愿。
这里的“半推半就”,有两层内涵。
一层是杜丽娘个人情欲的自然表现,是一种自发性的行为方式。
她内心就想这么做,柳梦梅的主动追求切合了她的内心情感需求。
另一层是杜丽娘听从自我内心的声音,勇敢挣脱传统伦理道德、传统女教对她的束缚,实现个人情感从不自由到自由的蜕变。
在《幽媾》一出里,杜丽娘的鬼魂主动私会柳梦梅,自荐枕席。
如果说做梦时杜丽娘还顾虑到传统伦理观念,第一次面对异性表现出羞涩、含蓄,那么,成为鬼魂后,杜丽娘完全不顾人间礼教、女教对她的限制,甚至编假话说自己是邻家女子以获取柳梦梅的信任,如此大胆、无畏,有策略,有计谋,如同换了一个人。
她要实现后花园寻梦,梦中人不见的遗憾和失落。
所以,她会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和主动,而她的态度令柳梦梅感觉不真实,以为自己在做梦。
这突显出个人婚姻自主对于传统女性的重要性。
在《硬拷》一出里,柳梦梅、杜丽娘与杜宝发生激烈冲突,杜宝用拷打的方式让柳梦梅对王权臣服、认罪,用让杜丽娘离了柳梦梅才认她是自己女儿的方式,让杜丽娘对父权低头。
但柳梦梅与杜丽娘面对王权、父权的压制,不仅没有臣服,反而极力反抗,维护了他们追求情感自由的尊严,维护了婚姻自由的尊严。
所以说,《牡丹亭》是一部反对封建礼教制度的浪漫主义杰作。
小组合作:当“发乎情 止乎礼”

小组合作:当“发乎情止乎礼”-班主任论文小组合作:当“发乎情止乎礼”小组合作是基于教育互助的一种人际交往,而人的交往必然是融人情感的。
正如朱小蔓教授所言,“动情是教育的关键”。
案例《我不需要》中的教师想借助集体的力量帮助个体发展显然是出于真心真情,为何却有一种“好心办坏事”的挫折感?这其中的缘由或许不是一个简单的“尊重”所能涵盖的。
那么,小组合作中成员之间该如何交往呢?我猛然间想起《论语》中的“发乎情,止乎礼”。
这句话的本意是说,男女交往出于情感需要,谈情说爱是可以的,但是不能逾越礼法的界限,换言之,任何情感交往都要有一定的底线。
其实,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来理解小组合作,特别是小组内的成员交往与小组建设,“发乎情,止乎礼”也确实可以给我们很多的启示。
一、“发乎情”:明晰小组合作的动机在班级管理中,为什么要进行小组合作?这涉及集体教育的价值定位问题。
就案例而言,教师实施小组合作的目的只是试图借助集体的力量对弱势个体的不良行为进行矫正,以所谓集体智慧来摆脱自身教育智慧“黔驴技穷”的窘境。
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汇聚集体的智慧与力量对个体进行“车轮战”,使弱势个体始终处于一种被监管、被督促、被帮助的状态,使其无法懈怠,从而帮助他克服作业不交的陋习。
然而,案例中的结果却事与愿违,究其原因就在于这一小组合作的动机是存在问题的。
一般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应该是基于集体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来实施的,即使个体置身于一定的集体环境中,通过集体,并为了集体而互动交往,最终实现个体与集体、小集体与大集体的共赢发展与良性循环。
在这里,有两个问题必须明确:其一,小组合作所倡导的集体教育是“在集体中,并通过集体”来进行的,因此,不能将个体置于集体的对立面,不是一个集体对一个人的教育,而是在集体中,借助所有成员之间的交往所形成的教育合力对每一个成员的教育。
其二,小组合作的集体教育是“为了集体”的教育,因此寻求集体与个体的共赢发展、寻求小组与班级的共赢发展才是目的所在。
发乎情,止乎礼义论王实甫《西厢记》的主题思想

发乎情,止乎礼义论王实甫《西厢记》的主题思想一、本文概述《西厢记》作为元代著名剧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一直以来以其深刻的主题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无数读者和研究者。
该剧以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为蓝本,通过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了一段发生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真爱情。
本文旨在探讨《西厢记》的主题思想,即“发乎情,止乎礼义”,并分析这一主题如何在剧中得到深刻体现。
《西厢记》所展现的“发乎情,止乎礼义”主题,不仅是对人性中情感与道德冲突的深入探讨,也是对当时社会礼教束缚下青年男女命运的真实写照。
在剧中,张生与莺莺的爱情故事,既体现了人性中对于真挚情感的追求,又展示了在封建礼教束缚下,这种追求所受到的种种限制和压抑。
通过对这一主题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西厢记》所蕴含的思想内涵,以及它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西厢记》中的情感表达《西厢记》作为王实甫的代表作,深入探讨了情感与礼义之间的微妙关系。
在这部作品中,情感表达是核心主题之一,通过张生与崔莺莺之间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人性中最为真挚、深沉的情感。
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起始于寺庙中的一次偶然相遇。
他们的初次相见,仿佛天造地设,两颗孤独的心在刹那间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这种情感的产生,既发乎自然,也发乎人性,它超越了社会等级、家庭背景的束缚,纯粹而真挚。
随着剧情的深入,两人之间的情感逐渐升温,从初次的羞涩、试探,到后来的深情厚意、难舍难分,这种情感的递进和变化,被王实甫细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然而,《西厢记》并不仅仅是一部描写纯真爱情的作品,它更是一部探讨情感与礼义之间关系的杰作。
在这部作品中,王实甫借用了儒家传统的礼义观念,对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他们的爱情虽然纯真、深沉,但在面对社会礼义的束缚时,却不得不面临巨大的压力和考验。
这种压力和考验,既来自于外部的社会环境,也来自于他们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尽管如此,张生与崔莺莺并没有屈服于礼义的束缚,他们选择了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
文学史对“发乎情,止乎礼义”诗教的依违——《(管锥编)艺理引

则跨 越 到诗 教上 。
也。 ” 《 礼记 ・ 孔子闲居》 云: “ 志之所至 , 诗亦至焉。 ” 是 任心 而扬 , 唯 意所适 , 即‘ 发 乎情 ’ 之‘ 发’ 。《 诗 纬
含 神雾》 云: “ 诗者 , 持( 掌控 ) 也。 ” 即“ 止乎礼义” 之
“ 止” [ ] ‘ 。
中图分类号 : 1 2 0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4—1 8 6 9 ( 2 0 1 4 ) 0 4— 0 0 3 3—0 7
一
、
“ 发 乎情 , 止 乎礼 义” 在 文 论上 的依 违
义 以分 之 , 以养 人 之 欲 , 给人之求。 ” 苟 子 主 张 以 礼 义 制情 欲 。 “ 礼义” , 礼 是 规 定 社 会 行 为 的法 则 、 规 范、 仪式 及 道德标 准 等 ; 义者 , 事之 宜也 , 怎样 才 叫适 宜 ?那 还得 符合 礼法 规范 。汉 儒就 是用 这样 的礼 义
2 0 1 4年 8月
阴 山 学 刊
YI NS HAN AC AD EMI C J OURN AL
Au g . 2 01 4 V0 1 . 2 7 No. 4
第2 7卷 第 4期
文学史对 “ 发乎情 , 止乎礼义 " 诗 教 的依 违
— —
《 ( 管锥 编 ) 艺 理 引义 》 之 一
把 情框 限规 范起 来 。苟 子 主要 是 站 在 政 教上 , 汉 儒
《 管锥 编》 《 毛诗》 卷论一 , 钱 锺 书 先 生 提 出 问
题:
《 关 雎 序》 云: “ 诗者 , 志 之所 之 ; 在心为志 , 发 言 为诗。 ” 《 释名 》 本之 云 : “ 诗, 之( 至) 也, 志 之 所 之
发乎情,止乎礼

发乎情,止乎礼摘要:本文以杨绛先生《洗澡》中的两个主人公姚宓和许彦成的婚外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为基础,分析了这段婚外恋情在人欲与人伦中的选择,肯定了“发乎情,止乎礼”的中国文化传统思想。
关键词:洗澡婚外恋情发乎情止乎礼中国文化传统《洗澡》是杨绛先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一本小说。
小说以新中国解放初的一场“三反五反”政治风暴为背景,叙述了一个完整的让人辛酸的却是符合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爱情故事。
杨绛并强调故事的发生、发展及结果的过程,而是耐心地引导读者关注婚姻和恋爱中最能充分释放人性的那部分元素,细细去品味平凡人的命运与心灵世界,去解读这段婚外恋情及表现出来的中国文化传统思想。
姚宓和许彦成是小说《洗澡》中两个主人公,也是那场婚外恋情的主角。
姚宓是原国学专修社己故社长的女儿,因家庭突遭变故不得不放弃大学学业到研究社做图书管理员。
她的母亲是女洋学生的前辈,丈夫突然离世,因受刺激而中风瘫痪。
为了照顾生病的母亲,姚宓放弃了一门好人家的亲事及出国留学的锦锈前程,寡母弱女相依为命。
良好的家庭出身和受到的传统教育,使姚宓成长成一位极具东方美的当代知识女性形象,钟灵毓秀,散发着书香清气,秉冰雪之质,品格独立,内涵深沉。
许彦成是个遗腹子,他还没出生父亲就已经去逝,从小跟母亲相依为命,但是他跟母亲不亲,爱往伯父家跑。
上大学时因为杜丽琳的追求加上为了逃避母亲给自己安排的相亲,他跟杜丽琳结了婚。
婚后两人生育有一女,但生活上却是聚少离多。
他和杜丽琳在别人眼里是一对模范夫妻,但他却没有爱过杜丽琳,在生活中相敬如宾却少了一份亲密,杜丽琳从未走进他的心里。
可以说在许彦成遇到姚密之前他没有真正恋爱过。
许姚的相遇犹如上天的安排,两人彼此都很钦佩对方的为人,加上兴趣相投、默契渐深,终于倾心相爱。
从文学研究会上丁宝桂发现姚宓“忽然她眼睛一亮,好像和谁打了一个无线电”开始,姚宓和许彦成的情感纠葛就有了伏笔。
许彦成评论三个女性的笑容时说姚宓的笑是“快活了笑,或者有可笑的就笑”,而杜丽琳觉得“彦成是着迷了”。
发乎情止于礼完整句

发乎情止于礼完整句文章一:《发乎情止于礼完整句:青少年的情感指南》亲爱的青少年朋友们,咱们今天来聊聊“发乎情止于礼”这句话。
你们是不是有时候会对某个同学有特别的好感?会因为看到他/她的笑容而心跳加速?这很正常,因为我们都是有感情的人呀。
就像咱们班的小明和小花,他们俩是同桌,一起学习一起玩耍,小明觉得小花聪明又可爱,小花觉得小明善良又热心。
他们之间产生了一种特别的感情,这就是“发乎情”。
可是呢,他们知道现在最重要的是学习,不能因为这份感情而耽误了功课,所以他们互相鼓励,一起进步,没有做出过分的举动,这就是“止于礼”。
比如说,他们不会在上课的时候偷偷传纸条,不会在放学后单独去约会,而是把这份感情化作学习的动力。
所以啊,咱们青少年在面对感情的时候,要学会控制自己,让感情成为我们成长的助力,而不是阻力。
记住“发乎情止于礼”,才能让我们的青春更加美好!文章二:《发乎情止于礼完整句:职场人的情感分寸》各位职场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谈谈“发乎情止于礼”。
就像我的朋友小李,他在一家公司做销售。
有一次,他和一位女同事一起去谈一个重要的项目,在合作的过程中,他发现女同事不仅专业能力强,而且性格也特别好。
他心里对她产生了好感,这就是“发乎情”。
但是小李很清楚,职场不是谈情说爱的地方,不能因为个人感情影响工作。
所以他把这份感情放在心里,继续专注于工作,和女同事保持着正常的工作关系,一起努力把项目完成得非常出色。
这就是“止于礼”。
咱们在职场中,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分寸。
不要因为感情用事,影响了自己的职业发展,也不要给同事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记住“发乎情止于礼”,让我们的职场之路更加顺畅!文章三:《发乎情止于礼完整句:老年人的情感智慧》老年朋友们,咱们今天来聊聊“发乎情止于礼”这句话。
咱们这一辈子,经历了风风雨雨,也有过各种各样的感情。
到了咱们这个年纪,可能会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对老伴儿、对子女、对朋友,都有着深厚的感情。
比如说,张大爷和王大妈结婚几十年了,感情一直很好。
《毛诗序》全文翻译及释义

《毛诗序》全文翻译及释义毛诗序:汉代传(《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
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早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
赵人毛亨(大毛公)、毛萇(小毛公)传《诗》,为“毛诗”,属古文学派。
毛诗》于汉末兴盛,取代前三家而广传于世。
《毛诗》于《诗》三百篇均有小序,而首篇?关雎》题下得小序后,另有一段较长文字,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
瞧来很像就是一篇《毛诗》讲《诗经》得总序。
作者不详,约成书于西汉,很可能经过东汉经学家卫宏修改。
《毛诗序》《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与;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就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0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遹速,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姝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
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就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就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
南,言化自北而南也。
《鹊巢》?貓虞》之徳,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
《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
就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学院2012级3班 2012205515 张兵
论“发乎情,止乎礼”
“发乎情,止乎礼”是孔子的学说。
传说出自孔子删定的《诗经》首篇“关雎”,描写一位青年男子因思慕一位女子而睡不着觉的情状,孔子的学生子复作传曰“发乎情止乎礼义”,也就是孔子主张的“乐而不淫”。
“发乎情,止乎礼”就是“于情理之中而发生,因道德礼仪而终止”,意思是说谈谈情说说爱是可以的,但是不能逾越礼法的界限,到了礼法所允许的范围就要停下来,不能因为情爱就做出逾越礼法的事情。
我认为,按现在的话说就是,人即是感情动物,又是理性动物。
人在性情方面分两种,一种是理性,一种就是感性,理性是很理智的那种,就是做事都依据道理,不会冲动。
而感性的就是凭着感觉来的那一种,凡是只要感觉对了就行,不管有没有事实根据,都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的,这样就算一种感情动物了。
但不管是军人,文人,城里人、乡里人,还是工人,农民,都说人是一种感情动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走动,都有一种说不清楚的感情在支配。
如果人只是在这种感情的支配下做事,而不用理性心理加以干预,那么世界将变成黑暗的地狱。
药家鑫就是一个例子。
2010年10月20日23时许,药家鑫驾驶红色雪佛兰小轿车撞上前方同向骑电动车的张妙,因怕张妙看到其车牌号,以后找麻烦,遂转身从车内取出一把尖刀,上前对倒地的被害人张妙连捅数刀,致张妙当场死亡。
2011年6月7日上午,药家鑫被执行死刑。
至此,两个家庭都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
试想,如果当时药家鑫用理性控制住了自己,这两个家庭的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同样是由于理性没有战胜感情,在八年前的云南大学宿舍中发生了一起更大的悲剧,就是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
马加爵在宿舍中连杀四名同学,被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
有报告指出,真正决定马加爵犯罪的心理问题,是他强烈、压抑的情绪特点,是他扭曲的人生观,还有“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
正因如此,他失去了理性,造成了五个家庭的悲剧。
这两起事件深深震撼了我们的心灵,但从古至今也不乏理性战胜感情的事例。
秦朝末年,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
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着刀和剑,其实你胆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话,你敢用你的佩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
”韩信自知形单影只。
于是,他便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
史书上称“胯下之辱”。
韩信并不是胆怯,而是看清局面的理性。
如果他被感情冲昏了头脑,就没有以后的韩信了。
面对耻辱,韩信保持了理性,但面对金钱,又有多少人能战胜感情?北京体彩专卖店的业主赵书兵就在巨款面前保持了理性。
2010年9月12日,赵书兵为某彩民垫资购买了一张1024元的复式足球彩票,第二天他得知这张彩票中了533万元大奖。
根据规定,彩票不记名不挂失,中奖者领取彩票奖金只需持中奖彩票及本人有效身份证。
但他在第一时间给购买者打电话,并把中奖彩票交给买主。
赵书兵因平衡了理性与感情成为一位彩票销售“最诚信的业主”。
人即是感情动物,又是理性动物。
“发乎情,止乎礼”,于感情之中而发生,因理性控制而终止。
平衡理性与感情,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