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推断题技巧及解题思路

高中化学推断题技巧及解题思路
高中化学推断题技巧及解题思路

推断题解题方法

一. 基于元素周期表的推断

1. 元素的基本知识

解答这一类问题时,我们应该掌握一些有关元素的基本的特征性的常识。下面对1—20号的元素(单质)的基本特征性知识做一个总结。

1号元素氢:原子半径最小,同位素没有中子,密度最小的气体。

6号元素碳:形成化合物最多的元素,单质有三种常见的同素异形体(金刚石、石墨、富勒烯)。

7号元素氮: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78%),单质有惰性,化合时价态很多,化肥中的重要元素。

8号元素氧: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空气中含量第二多的气体(21%)。生物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与生命活动关系密切的元素,有两种气态的同素异形体。

9号元素氟:除H外原子半径最小,无正价,不存在含氧酸,氧化性最强的单质。

11号元素钠:短周期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焰色反应为黄色。

12号元素镁:烟火、照明弹中的成分,植物叶绿素中的元素。

13号元素铝:地壳中含量第三多的元素、含量最多的金属,两性的单质(既能与酸又能与碱反应),常温下遇强酸会钝化。

14号元素硅:地壳中含量第二多的元素,半导体工业的支柱。

15号元素磷:有两种常见的同素异形体(白磷、红磷),制造火柴的原料(红磷)、化肥中的重要元素。

16号元素硫:单质为淡黄色固体,能在火山口发现,制造黑火药的原料。

17号元素氯:单质为黄绿色气体,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氯碱工业的产物之一。

19号元素钾:焰色反应呈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化肥中的重要元素。

20号元素钙: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矿质元素,骨骼和牙齿中的主要矿质元素。

2. 由基本元素的基本延伸——基本元素间形成的化合物

(1)等电子情况请熟记下面的两类特殊的等电子粒子

①常见的10电子粒子

简单原子或离子:Na+、Mg2+、Al3+、F-分子:CH

4、NH

3

、H

2

O、HF、Ne

复杂离子:NH

2- NH

4

+ H

3

O+ OH-

②常见的18电子粒子

简单原子或离子:Ar、K+、Ca2+、Cl-、S2- 分子(氢化物):HCl、H

2S、PH

3

、SH

4

分子(9+9型):F

2、H

2

O

2

、N

2

H

4

、C

2

H

6

、CH

3

OH、CH

3

NH

2

、CH

3

F、NH

2

OH

复杂离子:HS-

注:所谓“9+9型”分子,实际上都是几个9电子的官能团(—OH、—NH

2、—CH

3

、—F)

的两两的组合。

(2)二元化合物的数据特征在元素推断题中,元素构成化合物时的一些“数据特征”也是命题人十分青睐的命题信息。下面对一些常见的二元化合物的“数据特征”作一些总结

①多种比例的情况:最常见的是两种原子以1:1和1:2(或2:1)的组成形成化合物

的情况,此时首先应考虑H

2O

2

和H

2

O或Na

2

O

2

和Na

2

O,此外还应注意CO和CO

2

、NO和NO

2

再延伸到过渡金属可想到FeS和FeS

2、CuO和Cu

2

O,甚至有机物中的C

2

H

2

和C

2

H

4

②XY

2

型化合物的可能情况:IIA族与VIIA族化合物:BeF

2

、BeCl

2

、MgF

2

、MgCl

2

、CaF

2

CaCl

2

等氧化物与硫化物:CO

2

、NO

2

、SO

2

、SiO

2

、CS

2

等及CaC

2

③XY

3

型化合物的可能情况:氢化物和卤化物:BF

3

、BCl

3

、AlF

3

、AlCl

3

、PCl

3

、NH

3

、PH

3

化物:SO

3

氮化物:LiN

3

、NaN

3

④其它情况:X

2

Y、X

3

Y型化合物Na

2

S、H

2

O。此外,一定要注意题目的要求是“XY

2

”还是

“X与Y以1:2组成”,如是后者,除了考虑到2:4的组成外,往往要还要考虑有机

物(如1:2组成的烯烃)。

(3)常考到的多元化合物元素推断题中,常会对三种以上的基本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

性质进行考察。下面对1~20号元素间可形成的化合物进行一些总结

①离子化合物几种常考到的酸根离子(NO

3

-、CO

3

2-、HCO

3

-、SO

3

2-、HSO

3

-、SO

4

2-、HSO

4

-、HS-、

PO

4

3-、H

2

PO

4

2-、HPO

4

-、SiO

3

2、AlO

2

-)与Na+、K+、Mg2+、Ca2+、Al3+等形成的多元离子化合物

是常见的考察内容。其中常见的命题内容有:NO

3

-在酸性条件下的氧化性,CO

3

2-和HCO

3

-、

SO

3

2-和HSO

3

-、Al3+、AlO

2

-和Al(OH)

3

的相互转化,SO

3

2-、HSO

3

-、HS-的还原性,弱酸根的水

解方程式的书写(尤其是负二价弱酸根的分步水解)。

上述的这些阴离子中,有一个极易被忽略但又极容易考到的离子——HSO

4

-,当题目问到

上面这些离子之间的相互反应时,我们应马上想到它。HSO

4

-最大的特性是它是唯一有强

酸性的阴离子,它的性质是H+和SO

4

2-的共同性质,上面的CO

3

2-、HCO

3

-、SO

3

2-、HSO

3

-、HS-、

AlO

2

-等离子与HSO

4

-的反应都曾在题目中出现。

②共价化合物元素推断题中对多元共价化合物的考察主要是对氧化物的水化物的考察,

高中阶段常见的有H

2

CO

3

、HNO

3

、NaOH、Mg(OH)

2

、Al(OH)

3

、H

2

SiO

3

、H

3

PO

4

、H

2

SO

3

、H

2

SO

4

HClO

4

、KOH、Ca(OH)

2,

,应熟悉他们之间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的基本比较。

3. 实际题目的推断演练——快速确定元素种类

下面给出几道高考试题或高考模拟题中元素周期表推断题的题干描述,请以最快的速度

将题目中的各字母所代表的元素推出。

(1)a、b、c、d、e是短周期元素,周期表中a与b、b与e相邻;a与e的最外层电子

数之比为2∶3,b的最外层电子数比c的最外层电子数少1个;常见化合物d

2

c

2

与水反

应生成c的单质,且溶液使酚酞试液变红。

(2)Q、R、X、Y、Z 为前 20 号元素中的五种, Q 的低价氧化物与X 单质分子的电子

总数相等, R 与 Q 同族, Y 和 Z 的离子与 Ar 原子的电子结构相同, Q 能分别与 Y、

Z 形成的共价化合物,且原子序数Y

(4)U、V、W、X、Y、Z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六种常见元素。Y的单质在W

2

中燃烧的

产物可使品红溶液褪色。Z和W元素形成的化合物Z

3W

4

具有磁性。U的单质在W

2

中燃烧可

生成UW和UW

2两种气体。X的单质是一种金属,该金属在UW

2

中剧烈燃烧生成黑、白两种

固体。

(5)现有A、B、C、D、E五种常见短周期元素,已知:

①元素的原子序数按A、B、C、D、E依次增大,原子半径按D、E、B、C、A顺序依次减小;

②A、D同主族,A是所有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B与C的位置相邻;C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

③B、D、E三者的最高价氧化物有水化物依次为甲、乙、丙,它们两两之间均可反应生成可溶性盐和水,且所得盐中均含C元素;

④B、E两种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等于A、C、D三种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

Ⅰ.X与Y可形成化合物XY、XY

2

,二者可用接触法制强酸甲;

Ⅱ.A与B可形成化合物AB、AB

2

,二者可用于制备强酸乙。

(7)X、Y、Z、W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短周期元素,其中X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总数等于其电子层数,Z元素的气态氢化物和它的氧化物在常温下反应生成Z单质和水,

X与Y、W可分别形成YX

3和XW型共价化合物,YX

3

极易溶于水。

(8)已知A、B、C、D均为短周期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递增;A、B、C三种元素的核电荷数之和等于D元素的核电荷数,且D元素的核电荷数为C的2倍;C、D两元素同主族,且能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下面两个反应

①化合物(只含A、B)跟化合物(只含B、C)按物质的量比2:3反应生成单质(含B)和化合物(只含A、C)

②化合物(只含A、D)跟化合物(只含C、D)按物质的量比2:1反应生成单质(含D)和化合物(只含A、C)

下面是上面题目的答案:

(1)a. C b. N c. O d. Na e. S (2)Q. C R. Si X. N Y. S Z Cl

(3)T. Mg X. C Y. N Z. Cl (4)U. C V. N W. O X. Mg Y.S Z. Fe (5)A. H B. C C. O D.Na E. Si (6)A. N B. O X. Fe Y. S

(7)X. H Y. N Z. S W. Cl (8)A.H B. N C. O D. S

我们可以发现,上面的8道题中,H、C、N、O、S五种非金属元素的出现频率都非常高,尤其是N和S,出现了7次,而这两种元素恰恰是高中化学元素和化合物部分中最重要的两种元素。因此,我们在做元素推断题时,一定要对这两者多一个“心眼”。在推断上面的题目的过程中,读者们一定对题目的“突破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元素

推断题往往会出现一两个直观的信息,能直接从中推出相应的元素。下面将一些在解答上面题目的过程中的重要的“突破口”列举出来:

(1)常见化合物d

2

c

2

与水反应生成c的单质,且溶液使酚酞试液变红——联想到Na

2

O

2(2)Q的低价氧化物与X 单质分子的电子总数相等——由“低价氧化物”和“单质分子”不难推知二者为CO和N2

(5)A、D同主族,A是所有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很容易想到第一主族的H

和Na;C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显然只能为O

(6)X是一种历史悠久,应用广泛的金属元素——易知X为Fe

(7)X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总数等于其电子层数——电子层数大于1时易知不可能,故

只能为H;YX

3

极易溶于水——显然是NH3

(8)A、B、C、D均为短周期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递增,A、B、C三种元素的核电荷数之和等于D元素的核电荷数,且D元素的核电荷数为C的2倍;C、D两元素同主族——核电荷数能成倍数的同族元素只可能是O和S,不难得到A为H,B为N

我们可以总结出确定元素种类的一些基本方法:①由核外电子排布确定②由元素原子的一些基本信息(原子序数、原子半径等)确定③由元素的一些特性确定(见前面的归纳)

④由元素间形成的化合物的组成比确定⑤由元素间形成化合物的性质确定

4. 实际题目的推断演练——准确解答题中的问题

化学推断题中,推断的内容一般只是题目中的一个部分,而要真正将整道题目完成,我们还需要正确地答出题中的问题。下面给出上面8道题中的一些有难度的小问。

(1)④一定量的d

2

c

2

与ac

2

反应后的固体物质,恰好与0.8 mol稀盐酸溶液完全反应,并收集到0.25 mol气体,则用物质的量表示该固体物质的组成为、。(2)②R的氢化物分子的空间构型是__________,属于__________分子(填“极性”或“非极性”);它与 X 形成的化合物可作为一种重要的陶瓷材料,其化学式是;

_______________;

(3)④探寻物质的性质差异性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T、X、Y、Z四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中化学性质明显不同于其他三种的是,理由

是。

(4)④YW

2

气体通人BaCl

2

和HNO

3

的混合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和无色气体VW,有关反应

的离子方程式为,由此可知VW和YW

2

还原性较强的是(写化学

式)。

(5)④将质量分数为5 .2%的乙溶液1L(密度为1.06g·cm-3)用铂电极电解,写出电解时,阳极发生的电极方程式。电解一段时间后,阴极析出的物质的质量为20g,此时乙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6)②下列有关强酸甲、乙说法正确的是。

a.二者的浓溶液在常温时均可用铁制成铝制的容器贮运

b.二者的浓溶液压在敞口容器中放置,质量都会变化

c.工业生产强酸甲、乙时,都要用水吸收相应的氧化物

d.二者的稀溶液均是强氧化剂

(7)⑤已知X单质和Y单质反应生成YX

3

是可逆反应,△H<0。将X、Y的两种单质以等物质的量充入一密闭容器中,在适当催化剂和恒温、恒压下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

a.达到化学平衡时,热呢后一种物质的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

b.反应过程中,Y单质的体积分数始终为50%

c.达到化学平衡时,X、Y两种单质在混合气体中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d.达到化学平衡的过程中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减小

e.达到化学后,升高温度,YX

3

的体积分数增大

(8)④含有这四种元素(四种元素都含有)的各种化合物中,相同浓度下,溶液的pH 最小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该化合物的晶体中阳离子与阴离子的个数比为

________。

这8道小问涉及到了高中化学的各个方面,其中元素化合物的基本知识和化学计算知识是命题人最为青睐的“区分度”设置点。而化学的基本理论,如化学平衡理论、电解质溶液理论和电化学理论同样也是重要的命题点。下面对这几个小问的方法进行简要的点拨。

(1)已知反应后的固体必为Na

2O

2

和Na

2

CO

3

的混合物,结合方程式和题中的数据0.8 mol

稀盐酸0.25 mol气体(CO

2

),利用方程组的方法即可求解。

(2)R的氢化物为SiH4,参考CH

4

的基本知识不难得到答案。而Si与N间形成的化合

物由化合价规则即可确定为Si

3N

4。

(3)本题为开放性问题,四种物质皆有其特性,如Mg(OH)2为难溶性碱,H2CO3为弱酸,HNO3为常温下强化型极强的酸,HClO4为酸性最强的酸。

(4)SO

2通入BaCl

2

和HNO

3

的混合溶液,先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然后SO42-与Ba2+结合

成沉淀。据此不难写出方程式,由方程式知还原性SO

2

>NO。

(5)电解NaOH溶液,阳极发生氧化反应,OH-放电生成O

2

。而电解的过程相当于电解水,

阴极析出20gH

2

时,溶液质量减少了10×18g,而溶质NaOH的质量不变,于是不难算出反应后溶质的质量分数。

(6)c. 吸收SO3采用的是98%的浓硫酸;d. 稀硫酸为弱酸

(7)c. 反应中N2与H2的化学计量数比为1:3,平衡时二者体积比不可能相等;d. 正反应的体积减小,混合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增大;e. 升高温度反应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NH

3

体积分数减小。

(8)含有四种元素的化合物必为铵根和硫的含氧酸根形成的盐,同浓度时能完全电离的

HSO4-应是pH最小的,硫酸氢盐以晶体形式存在或熔融时只含有NH

4+和HSO

4

-

答案:(1)0.3 mol Na

2O

2

;0.1 mol Na

2

CO

3

(2)正四面体;非极性;Si

3

N

4

(3)略(4)3SO

2+2NO

3

-+3Ba2++2H

2

O=3BaSO

4

↓+2NO+4H+;SO

2

(5)4OH--4e-=2H

2O+O

2

↑;6.26% (6)a、b (7)a、b (8)NH

4

HSO

4

;1:1

我们可以看出,在元素推断题中出现的计算题和基本理论的问题的难度并不大,这与综合题的基本特性是相符的。命题人在命制综合题的过程中,由于必须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问题,又必须遵循推断题的基本模式,因而这类综合题的小问通常只是涉及的知识面较宽而已,并不会有太大的难度。

1氧化还原反应

高中阶段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可分为单质参与的反应和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的重要化合物参与的反应两大类,下面我们简要回顾一下这两大类反应。

⑴氧化性单质的反应主要为O

2

、O

3

、卤素单质、S、N

2

、P等非金属单质参与的反应,以化合反应为主,其中

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I. O

2

做氧化剂时,一般每消耗1molO

2

转移4mol电子,即O

2

+4e==2O2-,而O2在溶液中不

能存在,因而在不同条件下与O

2

有关的电对反应为:酸性 O

2

+4H++4e==2H

2

O,中性或碱性

O

2

+2H

2

O+4e==4OH-,上面的两个电对反应相当重要,请务必熟记!

II. 卤素单质(Cl

2

、Br

2

、I

2

)、S、N

2

、P做氧化剂时,一般都会生成最低负价的化合物,

其中应注意下面几点:①氧化性Cl

2

>S,Cl

2

与还原性单质反应能生成该单质的最高价态

化合物,而S有时只能生成较低价态化合物,如2Fe+3Cl

2

==2FeCl

3

Fe+S==FeS,

Cu+Cl

2

==CuCl

2

2Cu+S==Cu

2

S(黑色);②高中课本上出现过的N

2

参与的反应总共只有3个:N

2

+O

2

==2NO,

3Mg+N

2

==Mg

3

N

2

3H

2

+N

2

==2NH

3

III. F

2

的性质较特殊,高中阶段中F

2

参与的特殊反应有2F

2

+2H

2

O === 4HF+O

2

和2F

2

2NaOH=2NaF+OF

2

+H

2

O,而F

2

与NaCl、NaBr溶液等不能发生置换反应。

IV. 高中阶段里出现的“燃烧”一般指物质在气体中发生的剧烈反应,燃烧时一般都会伴随有发光、放热等现象,而下面对一些特殊的燃烧现象作简要的归纳:

①在氧气中燃烧:硫磺跟氧气: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红磷跟氧气:生成大量白烟(P

2

O

5

),

白烟易溶于水;铁跟氧气:持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铁丝熔成小球,生成黑色固体(Fe

3

O

4

);镁条燃烧:发出耀眼白光;乙炔与氧气:火焰明亮,带有浓烟(碳的质量分数很大),燃烧时火焰温度很高(破坏碳碳三键需要的能量很大);

②在其它气体中燃烧: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红磷在氯气中燃烧:有白

色烟雾(PCl

3

和PCl

5

的混合物)生成;铜片在氯气中燃烧:产生棕黄色的烟(CuCl

2

),溶于水生成绿色或蓝色溶液(由浓度决定);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有黑色和白色的两种固体生成。

③反应物的量与燃烧的关系:a. 含有碳元素的可燃物质不完全燃烧时都会生成CO,进

一步燃烧能使CO发生2CO+O

2

==2CO

2

,完全燃烧时碳元素完全转化为CO

2

;b. 钠在空气中

氧化成Na

2

O失去金属光泽,而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淡黄色固体(Na

2

O

2

);c. 硫化氢气体不完全燃烧时,在火焰上罩上蒸发皿,蒸发皿底部有黄色的粉末;硫化氢气体完全燃

烧,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反应方程式为2H

2

S+O

2

==2S+2H

2

O

(不完全燃烧) 2H

2

S+3O

2

==2SO

2

+2H

2

O(完全燃烧)

V. 高中课本中简单提到了O

3

,O

3

是一种极强的氧化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通常会生成

O

2

,如O

3

+2KI+H

2

O==2KOH+I

2

+O

2

,这一反应似乎不符合一般的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以高

中阶段的知识无法深究,记下来即可。实际上,从分子的结构角度来说,O

3

分子中一个氧原子是-2价,两个氧原子是+1价,这个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并不矛盾。

(2)还原性单质的反应

主要为金属或H

2

、C、Si非金属单质参与的反应,这些物质一般只有还原性,注意下面几个问题即可。

I. 高中阶段出现的金属单质能发生的反应一般只有与非金属单质的化合反应,与H

2

O、酸、氧化物、盐类的置换或类似置换的反应和与强氧化性物质(浓硫酸、硝酸等)的氧化还原反应三种。下面对一些重要的反应作一个简要的归纳:

①金属与水的反应:

a. 2Na+2H

2O ===2NaOH+H

2

↑现象:浮、游、球、响、红——金属钠浮在水面上,溶成

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的声音,滴加酚酞溶液变红;

b. Mg+2H

2O==Mg(OH)

2

+H

2

↑现象:在热水中反应,生成白色固体并放出无色气体,滴酚酞

试液变红,过一段时间后又变回无色(氢氧化镁分解或加热时酚酞被氧化)

c. 2Al+2NaOH+2H

2O ==2NaAlO

2

+3H

2

↑现象:铝片与纯水很难反应,但与氢氧化钠溶液在

常温下即反应,放出无色气体。注意这一反应的本质仍是铝与水的反应,可以看成

2Al+6H

2O==2Al(OH)

3

+3H

2

和Al(OH)

3

+NaOH==NaAlO

2

+H

2

O两个反应的加合,反应中被还原的

物质是H

2

O而不是NaOH。

d. 3Fe+4H

2O(g) ==Fe

3

O

4

+4H

2

↑注意反应的条件必须是水蒸气,反应在高温条件下进行。

②金属与非氧化性酸、盐类的反应:

金属与非氧化性酸反应生成H

2

,注意金属的活动型与反应速率的关系即可。

金属与盐类的置换反应一般发生在K、Ca、Na之后的金属之间,注意描述现象时的用语,如“将一洁净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溶液颜色逐渐变浅”,从金属和溶液两方面回答。应注意最好不要说“铁钉逐渐溶解”,因为在实际的操作中“溶解”是看不到的。

K、Ca、Na与活动型较低的盐类的反应时,金属先与水反应,如2Na+2H

2

O ===2NaOH+

H 2↑,然后生成的OH-与溶液中的金属离子结合生成沉淀3NaOH+FeCl

3

===3NaCl+

Fe(OH)

3↓,写成总式即6Na+2FeCl

3

+6H

2

O==6NaCl+2Fe(OH)

3

↓+3H

2

↑,实验现象为“金

属逐渐溶解,生成红褐色沉淀,放出无色气体,溶液的颜色变浅”。

③金属与氧化物的反应

金属与氧化物发生的置换反应同样应遵循金属活动型的规则。这类反应中,有些是工业上制取某些金属单质的方法。这类反应通常都会放出大量的热量。如

铝热反应:2Al+Fe

2O

3

==2Fe+Al

2

O

3

8Al+2Fe

3

O

4

==9Fe+4Al

2

O

3

实验现象:剧烈的反应,

放出大量的热,同时纸漏斗被烧穿,有熔溶物(铁珠)落入沙中

工业上制钒、铬、锰单质均用铝热法 4Al+3MnO

2==2Al

2

O

3

+3Mn

镁与氧化铝固体在高温下反应 3Mg+Al

2O

3

==3MgO+2Al

II. H

2

、C、Si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

C+2CuO==2Cu+CO

2↑ H

2

+CuO==Cu+H

2

O 实验现象:均生成红色固体,前者生成能使澄

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后者的试管壁上出现水珠。

C+H

2O==CO+H

2

(可逆反应)

Si+2NaOH+H

2O === Na

2

SiO

3

+2H

2

↑(反应的实质是:Si作还原剂,H

2

O作氧化剂)

工业上制取粗硅:2C+SiO

2==Si+2CO↑ 副反应3C+SiO

2

==SiC+2CO↑注意只生成CO

粗硅提纯:Si+2Cl

2 ==SiCl

4

SiCl

4

+2H

2

==4HCl+Si

(3)氧化性化合物的反应

高中阶段所学的形成化合物的氧化剂主要是浓H

2SO

4

、HNO

3

等强氧化性酸,MnO

4

-、Cr

2

O

7

2-、

ClO

3-、ClO-、Fe3+等离子以及MnO

2

、PbO

2

、H

2

O

2

等其它氧化剂。请牢记这些氧化剂发生反

应时常见的自身变化

浓硝酸:NO

3-+2H++e ==NO

2

↑+H

2

O 稀硝酸:NO

3

-+4H++3e ==NO↑+ 2H

2

O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MnO

4-+8H++5e==Mn2+ + 4H

2

O

酸性重铬酸钾溶液:Cr

2O

7

2-+14H++6e==2Cr3++7H

2

O

ClO

3

-和ClO-通常被还原成Cl-,Fe3+被还原成Fe2+,MnO

2

被还原成Mn2+,H

2

O

2

一般被还原成

H

2

O,浓硫酸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不属于离子反应,因为发生反应时起作用的是H

2

SO

4

子,H

2

SO

4

一般被还原成SO

2

下面两组非常经典的反应:

C+2H

2

SO

4

(浓)==CO

2

↑+2SO

2

↑+2H

2

O 两种气体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4HNO

3

(浓)==CO

2

↑+4NO

2

↑+2H

2

O 3C+4HNO

3

(浓)==3CO

2

↑+4NO↑+2H

2

O

Cu+2H

2

SO

4

(浓)==CuSO4+SO

2

↑+2H

2

O(反应条件加热),

Cu+4HNO

3

(浓)==Cu(NO

3

)

2

+2NO

2

↑+2H

2

O,

3Cu+8 HNO

3

(稀)==3Cu(NO

3

)

2

+2NO↑+4H

2

O 金属与强氧化性酸的反应均体现了酸的强氧

化性和酸性。

浓硫酸与硝酸与其它还原剂的反应的情况大体上并无太大差别,写方程式时最好先写离

子方程式,生成物一侧为“氧化产物+气体+H

2

O”,然后再配平或改写为化学方程式。

写MnO

4

-、Cr

2

O

7

2-、ClO

3

-、ClO-等离子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的方法与上面方法是一

样的,按“氧化剂+还原剂+H+==氧化产物+还原产物+H

2

O”来写即可,最好先写离子方程

式,然后按题目要求改写成化学方程式。

此外,还应注意一个很特殊且经常考到的反应,即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与双氧水溶液间发

生反应:2MnO

4

-+5H

2

O

2

+6H+==2Mn2+ +5O

2

↑+ 8H

2

O,这个反应中H

2

O

2

做还原剂,自身转化为

O

2

和H+,因而反应生成的H

2

O的氧全部来源于MnO

4

-。

(4)还原性化合物的反应

高中阶段所学的还原性化合物不多,同学们只需无机化合物中的掌握“四大还原剂”即

可,即I-(HI)、S2-(H

2

S)、SO

3

2-(SO

2

)、Fe2+,下面对这些还原剂做一个简要说明。

I. 上面四种还原剂被氧化时,I-(HI)的氧化产物一般为I2,SO

3

2-(SO

2

)的氧化产物一般

为SO

4

2-,Fe2+的氧化产物一般为Fe3+。而S2-(H

2

S)相对特殊,因为生成的S仍有一定的

还原性,但由于S是沉淀,已经从溶液反应体系中析出,有时无法被一些较弱的氧化剂

(如Fe3+、Cl

2

、H

2

O

2

等)继续氧化,此时应在方程式中将硫写成以单质析出的形式。而

浓硫酸、硝酸、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氧化性很强,能继续氧化S单质,故方程式中应将

氧化产物写成SO

4

2-离子的形式。如无机化学中一个很有趣的实验:

FeCl

3

溶液与Na

2

S溶液反应 2Fe3++S2-==2Fe2++S↓若S2-过量,生成的Fe2+还能与之结合成

黑色的FeS沉淀 Fe2++S2-==FeS↓,此时试管中会产生两种颜色的沉淀,整体会显棕色,

而试管里的溶液将变成无色透明

而将在反应后的试管中加入稀硝酸,沉淀会全部消失,而溶液的颜色又会变回黄色,此

过程中发生的反应有 FeS+3NO

3

-+4H+ ==Fe3++SO

4

2-+3NO↑+2H

2

O;S+2NO

3

-==SO

4

2-+2NO↑

II. 若不考虑较复杂的SO

3

2,其它几种还原性的离子的还原性强弱顺序为

I->Fe2+>S2->Br->Cl-,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式子,尤其适用于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先

后顺序。如将氯气通入FeI

2

溶液和FeBr

2

溶液,发生的反应便是不一样的,前者是I-先

反应,即先发生反应Cl

2

+I-==2Cl-+I

2

,后者则是Fe2+先反应,即先发生

Cl

2

+2Fe2+==2Cl-+2Fe3+。

III. 而I-的还原性很强,常温下能与Cu2+反应,生成白色的CuI沉淀,这个反应是定量

测定Cu2+的重要方法 2Cu2++4I-==2CuI+I

2

IV. 上面所列举的还原性物质都容易被空气中的O

2

氧化,应掌握它们与氧气反应的方程

式。这几条方程式并不好写,可从离子方程式入手,先写O

2+2H

2

O+4e==4OH-,然后与还原

剂的电对反应加合,如

O 2+4I-+2H

2

O==2I

2

+4OH- I-过量时生成的I

2

以I

3

-形式存在,不会继续发生歧化反应生成IO

3

-

Fe2+被氧气氧化 12Fe2++3O

2+6H

2

O==4Fe3++4Fe(OH)

3

↓此方程式不太好写,实际上第一步反

应为4Fe2++O

2+2H

2

O==4Fe3++4OH-,但有反应Fe3++3OH-==Fe(OH)

3

↓,将等号右边进行适当的

调整便可写出

此外课本上出现的将NaOH溶液滴入FeSO

4溶液中制取Fe(OH)

2

的实验也是一个重要的考

点。整个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有

①实验的操作:胶头滴管伸入液面以下

②Fe(OH)

2被氧化成Fe(OH)

3

的化学方程式4Fe(OH)

2

+O

2

+2H

2

O==4Fe(OH)

3

③实验的现象:有白色絮状沉淀生成,立即转变为灰绿色,一会儿又转变为红褐色

V. 非金属元素的氢化物一般都有一定的还原性,它们发生反应的情况与相应的负价离子反应的情况一般来说是一样的,下面总结一些与氢化物的还原性有关的重要问题:

①不能用浓硫酸和NaBr、NaI来制取HBr和HI,因为浓硫酸有强氧化性,加热状态下会

发生反应2HBr(HI)+H

2SO

4

==Br

2

(I

2

)+SO

2

+2H

2

O,实验室中可采用同样是高沸点酸的浓磷酸。

②H

2S与SO

2

的反应2H

2

S+SO

2

==3S+2H

2

O是高中阶段所学的唯一的SO

2

作氧化剂的反应,这

个反应在常温下极易发生,因而H

2S与SO

2

是绝对不能共存的。

③ SiH

4和PH

3

是同学们较为陌生的物质。二者都极不稳定,在空气中能自燃,它们燃烧

的方程式为 SiH

4+2O

2

==SiO

2

+H

2

O,2PH

3

+4O

2

==P

2

O

5

+3H

2

O,燃烧时会出现大量的白烟(固体

颗粒),而PH

3

便是墓地里“鬼火”的来源。在这里我们可以引入另外一种有强还原性、

易自燃的气体——SiCl

4,其燃烧方程式为 SiCl

4

+2O

2

==SiO

2

+4HCl,反应的现象是“出现

大量的白色烟雾(HCl气体溶解产生的小液滴与SiO

2

固体的混合物)”。

④NH

3并不是一种强还原剂,而高中阶段里接触过的NH

3

发生的还原反应也并不多,最常

见的便是催化氧化反应 4NH

3+5O

2

==4NO+6H

2

O 反应条件为“以铂丝作催化剂,加热”,此

外,NH

3能在纯氧中燃烧,发生反应 4NH

3

+3O

2

==2N

2

+6H

2

O,不过在高考化学推断题中一般

只考查前者,若无明显提示不需要考虑后一个方程式。NH

3

还能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有

2NH

3+3Cl

2

==N

2

+6HCl,NH

3

过量时可写作8NH

3

+3Cl

2

==N

2

+6NH

4

Cl,这个反应的速率很快,常

温下会立即反应,NH

3

过量时观察到的现象为“黄绿色褪去,产生大量白烟”

2NH

3+3CuO==3Cu+N

2

+3H

2

O,现象:黑色CuO固体变红,将气体通过浓硫酸后可收集N

2

⑤同学们在高中阶段会在一些“STS信息题”中接触到肼——N

2H

4

,这是一种很强的还原

剂,其氧化产物是无污染的N

2

,适合做燃料和高效的还原剂。它的相对分子质量32与

O 2相同,是一个很好的命题点。写方程式时可以把N

2

H

4

中的N看成-2价,如N

2

H

4

与H

2

O

2

溶液的反应 N

2H

4

+2H

2

O

2

==N

2

+4H

2

O

2溶液中的离子反应

高中无机化学的内容里,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的知识同样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教材所述,离子反应的实质是“反应总是向反应物中某种离子的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因而溶液中发生离子反应时必然伴随着原来的一种离子的显著变化,即生成难溶物质、挥发性物质、弱电解质,或伴随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实际上,复杂的溶液往往是一个“多重平衡”的体系,离子反应的真正的本质应是溶液体系的平衡被打破,溶液里的电离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电化学平衡等发生移动的结果。下面将对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的一些

重点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1)沉淀反应

沉淀反应是离子反应中最常见的一种反应。反应的实质是溶液中形成沉淀的离子打破了沉淀-溶解平衡,促使平衡向沉淀的方向移动,溶液中反应物的离子浓度减小。对于沉淀反应,同学们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I. 沉淀归纳

高中阶段所接触过的能在反应中形成沉淀的难溶物、微溶物(未注明颜色的均为白色)

①单质:S(淡黄色)、Ag(形成银色的银镜)

②难溶性碱(多形成絮状沉淀):Cu(OH)

2

(蓝色)、Fe(OH)

3

(红褐色)、Fe(OH)

2

(不

稳定,在空气中会被氧化)、Al(OH)

3

、Zn(OH)

2

、Mg(OH)

2

、Ca(OH)

2

(微溶物)、AgOH(白

色沉淀、不稳定,分解成棕色Ag

2

O沉淀)

③易沉淀阳离子形成的盐:银盐:AgCl、AgBr(浅黄色)、AgI(黄色)、Ag

3

PO

4

(黄色)、

Ag

2

SO

4

(微溶);铅盐:PbCl

2

、PbSO

4

④不易沉淀的阴离子形成的盐:BaSO

4

、NaHCO

3

(从饱和溶液中析出)

⑤易沉淀的阴离子形成的盐:碳酸盐:CaCO

3

、BaCO

3

、MgCO

3

(微溶)、Ag

2

CO

3

、ZnCO

3

;亚

硫酸盐:CaSO

3

、BaSO

3

、ZnSO

3

;金属硫化物:ZnS(白色),FeS、CuS、Cu

2

S、PbS、AgS

(均为黑色),HgS(红色);磷酸盐:除钾、钠、铵盐外均难溶,课本上接触过Ca

3

(PO

4

)

2(重钙);其它:CaF

2

、CaC

2

O

4

⑥其它:Cu

2

O(红色,醛与新制Cu(OH)

2

反应得到)、H

2

SiO

3

II. 沉淀的生成与溶解

下面我们对高中无机化学中与沉淀有关的重要反应和现象进行一个简单探讨。

①一种物质以沉淀的形式从溶液中析出有两种方式:a. 溶液中的离子发生化学反应形成难溶物,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析出沉淀的方式;b. 溶质从饱和溶液中析出,这种析出方式有两种可能,一为溶解度的改变使溶质结晶析出;或者是因为多种溶质共存时,溶解度小者便会结晶析出。如著名的侯氏制碱法,其基本反应原理为

CO

2

+NH

3

+NaCl==NH

4

Cl+NaHCO

3

↓,提取NaHCO

3

便利用了NaHCO

3

的溶解度比NH

4

Cl小的特点。

②并不是反应式中生成难溶物便代表该反应是沉淀反应。如水解反应和生成胶体的反应。这两种反应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生成的难溶物微粒的直径都比其距离小得多,不能构成沉淀。

③高中阶段接触了一些使沉淀溶解的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大致归为下面几类:

a. H+溶解

适用于难溶的弱酸盐或难溶性碱的沉淀,如

CaCO

3

+2H+==Ca2++H

2

O+CO

2

↑Cu(OH)

2

+2H+==Cu2++2H

2

O但应注意金属硫化物的溶解较为特殊,如CuS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于是有高中阶段里的一个特殊方程式

Cu2++H

2

S==Cu2+↓+2H+,反应出现了“弱酸制强酸”的现象。而FeS、ZnS能溶于酸,故有

FeS(ZnS)+2H+==Fe2+(Zn2+)+H

2

S↑

b. OH-溶解

高中阶段里能溶于碱的沉淀除了耳熟能详的“Al系列”之外,还有“Si系列(Si、SiO

2

H

2

SiO

3

)”“P系列(P、P

2

O

5

)”以及S单质。Si单质生成SiO

3

2-并放出H

2

,而S、P溶于

热的碱液会发生歧化反应;而酸性氧化物SiO

2、P

2

O

5

以及弱酸H

2

SiO

3

便无须多说,下面是

一些应注意的方程式:

Al

2O

3

+2OH-==2AlO

2

-+H

2

O SiO

2

+2OH-==SiO

3

2-+H

2

O

Al(OH)

3+OH-==AlO

2

-+H

2

O 注意AlCl

3

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的相关问题,NaOH过量时,反

应的总式为Al3++4OH-==AlO

2-+2H

2

O,因此应注意n(AlCl

3

))/n(NaOH)=1:3和1:4的两个临

界点

3S+6OH-==2S2-+SO

32-+3H

2

O 需在热的碱液中进行,是除去容器壁残留的硫固体的方法之一,

另一种方法是使用CS

2

溶解

c. 氧化还原反应溶解

这是对付不溶于强酸和强碱的沉淀的最好方法。最常用的除沉淀试剂是硝酸,因为硝酸

本身有很强的氧化性,且自身转化为气体、几乎不会与任何阳离子结合成新的沉淀的NO

3

-

和H

2

O,操作上十分便捷。(一般不用浓硫酸,因为浓硫酸的反应大多需要加热,且副反应多,操作不便)

硝酸可以溶解Cu、Hg、Ag等不活泼金属和绝大多数金属硫化物沉淀。而将浓盐酸与浓硝酸按3:1比例可配制成王水,可以溶解Pt、Au等极不活泼的金属和HgS等极难溶的硫化物沉淀。(王水中浓盐酸是“配位剂”,有助于金属离子形成配离子迅速脱离溶液体系,硝酸才是真正的氧化剂)

硝酸溶解的一个典型应用便是用稀硝酸除去“银镜”3Ag+4H++NO

3-==3Ag++NO↑+2H

2

O

不溶于稀硫酸的CuS也可用稀硝酸除去 3CuS+8NO

3-+8H+==3Cu2++3SO

4

2-+8NO↑+4H

2

O

d. 配合反应溶解

在无机化学中,利用配合反应是溶解难溶物的重要且十分有效方法。高中阶段里只接触

过一个实例:配制银氨溶液中AgOH+2NH

3==Ag(NH

3

)

2

++OH-

这里归纳一些银氨溶液的注意事项:配制银氨溶液过程中必须将氨水滴入硝酸银溶液中,直至最初生成的沉淀恰好完全溶解,NH

3

不能过量,否则无法进行判断;银氨溶液必须现配先用,且用完后一定要及时处理!处理办法是用盐酸将Ag+沉淀出来,即

Ag(NH

3)

2

++Cl-+2H

2

O==AgCl↓+2NH

3

·H

2

O。

(2)水解反应

水解反应是高中阶段最重要的知识点之一,在化学推算题中也常常出现相关的知识的考察。此处便不再列举水解反应的相关知识点,仅对两个问题进行一些适当的说明。

I. 水解方程式的书写

水解方程式的基本形式就是中和反应的逆反应而已,对于阳离子,带多少正电荷就与多少分子的H

2

O反应;对于多元弱酸根阴离子,一定要分步写出水解的方程式,不做要求时一般写出第一步即可。如

Fe3+水解 Fe3++3H

2O Fe(OH)

3

+3H+;AlO

2

-水解 AlO

2

-+2H

2

O Al(OH)

3

+OH-

CO

32-水解 CO

3

2-+H

2

O HCO

3

-+OH- HCO

3

-+H

2

O H

2

CO

3

+OH- 不能写成总式!

II. 双水解反应

双水解反应是非氧化还原反应中在推断题里出现频率极高的一类反应。这类反应的原理并不复杂,即弱酸根水解产生的OH-与金属阳离子水解产生的H+结合成H

2

O,使两种离子的水解平衡向水解方向移动而互相促进水解。双水解反应常伴随沉淀和气体的生成,反应较为彻底,故反应式不写可逆符号。写双水解反应的方程式可以用最原始的方法:先写各自的水解式再加合起来,最后扣去

水。但其实只要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两条规律:①双水解反应的生成物一侧总电荷必为0;②H

2

O不可能为生成物。则写方程式时,先写出右边的沉淀或气体,再根据电荷守

恒规则配平参与反应的两种离子,最后看情况在左边补上H

2

O即可。如

泡沫灭火器的原理 Al3++3HCO

3

-==Al(OH)

3

↓+CO

2

↑现象:生成白色沉淀,放出无色气体

Al

2

S

3

固体的水解2Al3++3S2-+6H

2

O==2Al(OH)

3

↓+3H

2

S↑现象:生成白色沉淀,放出无色有

臭鸡蛋气味的气体。因此Al

2

S

3

只能用Al与S固体共热反应制取

Al3++3AlO

2

-+6H

2

O==4Al(OH)

3

↓“Al家族”的三大主角“聚首”的反应,出现频率极高!

(3)酸式盐

在离子反应这一部分,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最大的区别莫过于酸式盐的大量出现。酸式盐的性质多样,反应时关系复杂,是化学推断题中非常青睐的考点。下面便对酸式盐做一个简要的总结。

I. 基本概念

酸式盐是弱酸中的氢离子部分被碱中和的产物,其中含有酸式酸根离子。酸式盐在晶体态和熔融态时只存在阳离子和酸式酸根阴离子,而溶于水中能部分或完全电离,生成三种以上的离子。酸式盐的电离方程式如下

完全电离(中学阶段只有HSO

4

-): NaHSO

4

==Na++H++SO

4

2-

部分电离:NaHCO

3

==Na++HCO

3

- HCO

3

-H++CO

3

2-

NaH

2

PO

4

==Na++H

2

PO

4

- H

2

PO

4

-H++HPO

4

2- HPO

4

2-H++PO

4

3-

多级电离的后一步电离的程度都必然比前一步小。

II. 酸式盐的溶解性

酸式盐溶解的基本规律是:除了钾、钠、铵盐外,金属酸式盐的溶解度都比相应的正盐大;多元酸式盐中含可电离的氢越多,其溶解度越大。

如将CO

2

、SO

2

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开始时产生白色沉淀,但继续通入气体,白色沉

淀会溶解,即发生反应CaCO

3

(CaSO

3

)+CO

2

+H

2

O==Ca(HCO

3

)

2

(Ca(HSO

3

)

2

)此处提醒一个

问题,就是直接将大量SO

2

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时,实际是看不到沉淀的,因为SO

2

水中的溶解度比CO

2

大得多,生成的沉淀很快就被溶于水中的SO

2

溶解了。

若直接写总式,下面的反应可写成 CO

2

(SO

2

)+OH-==HCO

3

-(HSO

3

-)

若将CO

2

通入饱和碳酸钠溶液中,会有结晶沉淀析出 Na

2

CO

3

+CO

2

+H

2

O==2NaHCO

3

注意上面反应的“沉淀”和一般的沉淀是不一样的。饱和溶液中析出的“沉淀”是盐的结晶,有一定外形且是透明的;而一般的沉淀是固体颗粒或结成絮状的固体带,聚集度较大,能显出一定的颜色。

一般来说,中学阶段的所接触的酸式盐都是可溶的,只是溶解度存在差异而已。唯

一的例外是磷酸一氢钙(Ca(HPO

4

)

2

),它是微溶的酸式盐。而磷酸二氢盐都是可溶的,因而在农业生产中,偏酸性的土壤更有利于磷的吸收,因为H+能将溶解度小的磷酸盐和

磷酸氢盐转化为可溶的磷酸二氢盐,发生反应Ca(HPO

4

)

2

+H+==Ca2++H

2

PO

4

-,便于植物根系吸收。而施用磷肥时,磷肥不能与碱性肥料(草木灰等)混用,以防二者反应生成难溶物。

III. 酸式盐的两性

弱酸的酸式盐必然有两性,即其既能与酸又能与碱反应。这是由酸式酸根离子在溶液中存在的电离-水解的矛盾关系决定的。H+或OH-能促进一者,抑制另一者,从而使酸式盐表现出酸与碱的共同性质。如

HCO

3-+H+==H

2

O+CO

2

↑ HCO

3

-+OH-==CO

3

2-+H

2

O;

HS-+H+==H

2S↑ HS-+OH-==S2-+H

2

O; HPO

4

2-+H+==H

2

PO

4

-; HPO

4

2-+OH-==PO

4

3-+H

2

O

弱酸酸式盐的溶液的酸碱性由电离-水解中优势者决定,电离占优势则显酸性,水解占优

势则显碱性。如NaHCO

3溶液显碱性 HCO

3

-+H

2

O==H

2

CO

3

+OH-

亚硫酸的酸性很强,甚至强于磷酸(H

2SO

3

pKa

1

1.89,H

3

PO

4

pKa

1

2.13)。亚硫酸与磷酸

一级电离后得到的阴离子HSO

3-和H

2

PO

4

-仍有一定的酸性,其电离能力大于水解能力,因

而其盐溶液呈酸性。

酸式盐溶液与相应的正盐比较,其相应的碱性则较弱,如溶质浓度相同时pH:NaHCO

3

2CO

3

溶液。其原因可以简单地看成正盐酸根离子要多进行一步水解 CO

3

2-+H

2

O

HCO

3-+OH- 提供一个规范的解释,不作要求:HCO

3

-和CO

3

2-分别是H

2

CO

3

和HCO

3

-的“共轭

碱”,酸性显然有H

2CO

3

>HCO

3

-,由酸碱的质子理论,共轭碱的碱性有CO

3

2->HCO

3

-。

IV. 酸式盐的热稳定性

一般酸式盐的热稳定性比相应的碳酸盐差。但一定要注意的一点是,谈论“热稳定性”一定是在物质的固体状态,酸式盐在溶液中是不会发生分解的。

2NaHCO

3==Na

2

CO

3

+CO

2

↑+H

2

O↑若要获得NaHCO

3

晶体,最好不要直接蒸干溶液,否则蒸发

过程中析出的晶体会被加热分解掉。

Ca(HCO

3)

2

==CaCO

3

↓+CO

2

+H

2

O 自然界中溶洞景观的形成过程,便是CaCO3洞中被溶有大量

CO

2的水溶解,转化成可溶的Ca(HCO

3

)

2

,温度升高时Ca(HCO

3

)

2

又分解重新生成CaCO

3

,从

而使溶岩形成了各种独特的形状。

V. 酸式盐的定量反应关系

酸式盐生成沉淀、气体时的定量反应是高中阶段里非常热门的知识点,常出现在离子反应与离子方程式的相关考题中。所涉及的方程式并不多,但容易混淆。其实,写这些方程式有许多的诀窍,下面便摘取几组常考到的方程式。

①NaHSO

4溶液与Ba(OH)

2

溶液

原理:中和反应H++OH-==H

2O 沉淀反应 Ba2++SO

4

2-==BaSO

4

反应有两个重要临界点:恰好沉淀完全 H++SO

42-+Ba2++OH-==BaSO

4

↓+H

2

O

溶液恰好呈中性 2H++SO

42-+Ba2++2OH-==BaSO

4

↓+2H

2

O

若将NaHSO

4溶液滴入Ba(OH)

2

溶液,沉淀1molSO

4

2-只需要1molBa2+,而1molBa(OH)2尚有

1molOH-,此时溶液显碱性。继续加NaHSO

4

溶液,实际上只是发生中和反应;

若将Ba(OH)

2溶液滴入NaHSO

4

溶液,溶液先达到中性,接下来只是Ba2++SO

4

2-==BaSO

4

的反

应。也可以用化学方程式来记忆这组方程式,前者生成NaOH,后者生成Na

2SO

4

②NaHSO

4溶液和Ba(HCO

3

)

2

溶液

原理:HCO

3-+H+==H

2

O+CO

2

↑ 沉淀反应 Ba2++SO

4

2-==BaSO

4

若NaHSO

4过量,则发生 Ba2++2HCO

3

-+2H++SO

4

2-==BaSO

4

↓+2CO

2

↑+2H

2

O

若Ba(HCO

3)

2

溶液过量,则发生 Ba2++HCO

3

-+H++SO

4

2-==BaSO

4

↓+CO

2

↑+H

2

O

这组反应实际上只是把上一组的OH-换成了HCO

3-,相应的反应也变成了产生CO

2

气体的反

应,但反应的本质是大同小异的,离子方程式的形式也无太大差别。

③NaHCO

3溶液和Ca(OH)

2

溶液

原理:HCO

3

-+OH-==CO

3

2-+H

2

O 沉淀反应 Ca2++CO

3

2-==CaCO

3

若NaHCO

3

过量,则发生 2HCO

3

-+Ca2++2OH-==CaCO

3

↓+CO

3

2-+2H

2

O

若Ca(OH)

2

过量,则发生 HCO

3

-+Ca2++OH-==CaCO

3

↓+H

2

O

按化学方程式理解,前者HCO

3

-过量,还有未沉淀的CO

3

2-,生成物有Na

2

CO

3

;后者Ca(OH)

2

过量,有未反应的OH-,生成物中有NaOH。

这两个方程式的计量比可简记为“小苏打(HCO

3

-)多则水(生成物的H

2

O)多”。

④Ca(HCO

3

)

2

溶液和NaOH溶液

原理:HCO

3

-+OH-==CO

3

2-+H

2

O 沉淀反应 Ca2++CO

3

2-==CaCO

3

若NaOH过量,则发生 2HCO

3

-+Ca2++2OH-==CaCO

3

↓+CO

3

2-+2H

2

O

若Ca(HCO

3

)

2

过量,则发生 HCO

3

-+Ca2++OH-==CaCO

3

↓+H

2

O

这组反应其实只是将上一组的阴阳离子作了个调换而已,反应原理是一样的,离子方程

式也相同。

⑤多元弱酸的正盐与酸的反应

原理:若H

x

A为x元弱酸(x>1),当n(H+)

Na

2

S溶液与少量盐酸反应 H++S2-==HS-

Na

2

S溶液与过量盐酸反应 2H++S2-==H

2

S

应注意,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入盐酸,虽然反应式中不显示气体的生成,但由于盐酸的液

滴滴入时,在溶液表面形成了“局部过量”的情况,此时会有少量的气泡出现。

VI. 其它问题

同学们应注意下面一个现象:在一般的实验室里进行的化学反应中,较多情况下会生成

酸式盐,因为实验室中往往要加入过量的某种反应物以确保反应完全。如

SO

2

通入Na

2

CO

3

溶液中 SO

2

+CO

3

2-+H

2

O==HSO

3

-+CO

2

但一定要特别小心下面这个方程式:

CO

2

通入苯酚钠溶液中 CO

2

+C

6

H

5

O-==C

6

H

5

OH+HCO

3

-

记住,无论CO

2

是否过量,反应都只能生成HCO

3

-!因为苯酚的酸性比HCO

3

-弱,所谓的“强

酸制弱酸”的生成物是HCO

3

-。

HSO

3

-离子也能与CO

3

2-离子反应,生成HCO

3

-和SO

3

2- HSO

3

-+CO

3

2-==HCO

3

-+SO

3

2-

若HSO

3

-过量,还能与生成的HCO

3

-继续反应,放出CO

2

3其它类型反应

上面所提到的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都是形式比较“规范”的,如氧化还原反应

一节里,反应的形式大都遵循“氧化剂+还原剂+其它反应物==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其它

生成物”。但还有一些特殊的反应,它们或者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或者是形式特别的氧

化还原反应。我们在下面便对这类反应进行简要的总结。

(1)分解反应

分解反应是我们在初中时便接触到的反应类型,也非常容易辨识。分解反应有一定的规

律性,在推断题中,出现频率非常高。我们可以把学过的分解反应进行一个归类。

I. 含氧酸的分解

绝大多数含氧酸的热稳定性差,受热脱水生成对应的酸酐。

①常温下酸酐是稳定的气态氧化物,则对应的含氧酸往往极不稳定,常温下可发生分解,

如; H

2

CO

3

==H

2

O+CO

2

↑H

2

SO

3

==H

2

O+SO

2

↑实际上H

2

SO

3

在溶液中是不存在的

②常温下酸酐是稳定的固态氧化物,则对应的含氧酸较稳定,在加热条件下才能分解,

如。H

4SiO

4

(原硅酸)==H

2

SiO

3

+H

2

O H

2

SiO

3

==H

2

O+SiO

2

这是制取硅胶(SiO

2

·xH

2

O)的原

③某些含氧酸易受热分解并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得不到对应的酸酐,如

浓硝酸的分解 4HNO

3==4NO

2

↑+O

2

↑+2H

2

O 见光或加热时分解,产生的NO

2

重新溶于溶液中

使浓硝酸显黄色,因而储存浓硝酸必须用棕色瓶。

次氯酸的分解 2HClO==2HCl+O

2

↑氯水久置后,HClO分解,溶液实际上已经变成了盐酸,因而使用氯水时一定要用新制的。

II. 氢氧化物的分解

金属氢氧化物的热稳定性基本规律是:金属的金属性越强,碱的热稳定性越强,即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热稳定性越强。金属活动顺序表中K、Na、Ca之后的金属的氢氧化物一般都能在加热时分解。如

2Al(OH)

3(Fe(OH)

3

)==Al

2

O

3

(Fe

2

O

3

)+3H

2

O

Cu(OH)

2==CuO+H

2

O 2AgOH==Ag

2

O+H

2

O 一般情况下AgOH一生成就分解成了棕黑色的Ag

2

O

III. 盐类的分解

盐类的热分解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很多时候并不具有很明显的规律性。含氧酸盐的热分解所遵循的大致规律是:①酸不稳定,其对应的盐也不稳定,如碳酸盐;酸较稳定,其对应的盐也较稳定,如硝酸盐、硫酸盐。②对于同一种酸所对应的盐,其热稳

定性有正盐>酸式盐>酸,如热稳定性Na

2CO

3

>NaHCO

3

>H

2

CO

3

。③对于同一个酸根的盐,热

稳定性碱金属盐>过渡金属盐>铵盐。④对于同一成酸元素,其高价含氧酸盐比低价含

氧酸盐稳定,如稳定性Na

2SO

4

>Na

2

SO

3

。但要注意对于碱金属的硝酸盐,这条规律不适用,

如稳定性 KNO

2>KNO

3

。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各类盐的热分解情况和规律。

①硝酸盐的分解

高温下,金属的硝酸盐也能发生热分解。硝酸盐分解的规律可按照金属活动顺序表来划分,但要注意,任何一种硝酸盐分解都会产生O

2

,如

a.对于K、Ca、Na,其亚硝酸盐稳定,因而其硝酸盐分解时,产生亚硝酸盐和O

2

如:2KNO

3==2KNO

2

+O

2

b. 对于活动性在Mg-Cu之间的金属,其氧化物最稳定,最终产物为M的氧化物,NO

2

O

2

,如:

2Cu(NO

3)

2

==2CuO+4NO

2

↑+O

2

c. 对于活动性在Cu以后的金属,因其单质最稳定,最终产物为M单质,NO

2和O

2

,如:

2AgNO

3==2Ag+2NO

2

+O

2

注意NO

2和O

2

同时生成时,因为NO

2

也具有一定的氧化性,所以检验气体性质时必须将两

种气体都考虑在内。

②硫酸盐的分解

硫酸盐的热稳定性很强,活泼金属的硫酸盐基本上不会分解。我们接触过的硫酸盐分解的情况一般只有两种:

CuSO

4高温下分解 CuSO

4

==CuO+SO

3

↑在测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含量的实验中,若加热温

度过高,CuSO

4

本身会分解,使得反应物的质量减少值偏大,测得的结果偏大。

绿矾高温下分解 2FeSO

4·7H

2

O==Fe

2

O

3

+SO

2

↑+SO

3

↑+14H

2

O 若将生成的气体通入BaCl

2

液中,只会产生BaSO

4沉淀,而SO

2

气体无法溶于强酸性溶液而逸出。

③铵盐的分解

铵盐一般受热时均易分解,初始的生成物是NH

3

和相应的酸,而生成的酸又会继续分解,

或与有还原性的NH

3

反应。

a. 低沸点酸的铵盐分解,如NH

4

Cl==NH

3

↑+HCl↑现象:生成的NH

3

和HCl气体在试管口

又重新生成NH

4

Cl固体,产生类似“升华”的“固体迁移”现象。

b. 高沸点酸的铵盐分解,如 (NH

4

)

2

SO

4

==2NH

3

↑+H

2

SO

4

现象: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试管底部出现液滴(难挥发的H

2

SO

4

)。

c. 不稳定的酸的铵盐分解,如NH

4

HCO

3

==NH

3

↑+CO

2

↑+H

2

O 碳酸氢铵极易分解(>30℃),

因而储藏碳铵化肥时一定要低温密封。

d. 氧化性酸的铵盐分解,如 NH

4

NO

3

==N

2

O↑+2H

2

O(190℃),

2NH

4

NO

3

==2N

2

↑+O

2

↑+4H

2

O(480℃~500℃或猛烈撞击)剧烈反应,放出大量气体,发生

爆炸。发生反应的实质是分解产生的NH

3

和HNO

3

在不同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IV. 氢化物的分解

结合元素周期律的知识,我们可以得出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规律:元素的非金属性越

强,形成的气态氢化物就越稳定。这和H—R键的键长与键能有关。氢化物分解的方程式

没什么特别之处,但要注意反应的条件

2HI H

2

+I

2

常温下即进行; 2H

2

S==2H

2

+S 加热时分解 2H

2

O==2H

2

↑+O

2

↑ 通电电解

2NH

3

N

2

+3H

2

高温、高压、催化剂 CH

4

==C+2H

2

高温下裂解

V. 其它分解反应

下面所列举的是散落在教材和习题中的无太多规律性的分解反应。这些反应应该在平时

的复习中多加留意。

高锰酸钾分解 2KMnO

4

==K

2

MnO

4

+MnO

2

+O

2

↑注意反应时要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以防KMnO

4

粉末堵塞试管口。

氯酸钾分解2KClO

3

==2KCl+3O

2

↑以MnO

2

为催化剂,一定要防止固体混合物中掺入易爆物。

过氧化氢分解 2H

2

O

2

==2H

2

O+O

2

↑ 以MnO

2

为催化剂

碱式碳酸铜(铜绿)的分解 Cu

2

(OH)

2

CO

3

==2CuO+H

2

O+CO

2

↑现象:绿色固体变黑

草酸的分解 H

2

C

2

O

4

·2H

2

O==CO↑+CO

2

↑+H

2

O

草酸盐的分解,如 2FeC

2

O

4

==Fe

2

O

3

+2CO↑+2CO

2

↑ 生成的CO和CO

2

可用Na

2

CO

3

溶液分离

实验室制取CO HCOOH==CO↑+H

2

O 用浓硫酸作催化剂,应组装“液液加热型”实验装置,

可参考教材中乙醇与浓硫酸制乙烯的实验的装置

(2)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歧化反应

歧化反应的概念并未在高中课本上提及,但一般的参考书上都会有相应的题目。简

单来说,歧化反应是由同种元素自身的电子转移而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得电子者即为

还原产物,失电子者即为氧化产物。只有处在中间价态的元素才有可能发生歧化反应。

下面将高中阶段所接触过的歧化反应及可以发生歧化反应的物质列举出来。

I. Na

2

O

2

的相关性质与反应

Na

2

O

2

是化学推断题中“上镜率”极高的物质,也是高中阶段所学的最有特色的物质之一。

在化学推断题中,若出现“淡黄色固体”,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有气体,“焰色反应为黄

色”等信息,往往暗示着Na

2

O

2

会在某处出现。Na

2

O

2

的“招牌反应”如下:

2Na

2

O

2

+2H

2

O==4NaOH+O

2

↑ 2Na

2

O

2

+2CO

2

==4Na

2

CO

3

+O

2

对这两个反应,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①反应是典型的歧化反应,Na

2O

2

中处于中间价态的氧原子发生自身的电子转移,生成0

价的O

2和-2价的O2-,因而参与反应的Na

2

O

2

的物质的量与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必然相同。

②若CO

2与H

2

O的混合气体通过Na

2

O

2

固体,先发生反应的是CO

2

。因为若H

2

O先反应,生

成的NaOH会立刻与CO

2反应生成Na

2

CO

3

③将质量为m的CO、H

2等气体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后所得气体通过Na

2

O

2

固体,固体增加的

质量也为m,分子式满足(CO)

x (H

2

)

y

的有机物燃烧都会有相同结论,如甲醛(CH

2

O),乙

二醇(C

2H

6

O

2

④Na

2O

2

与H2O个反应的原理也可解释为Na

2

O

2

在水中先发生复分解反应,得到的H

2

O

2

中的

过氧键在碱性环境下断裂,使H

2O

2

分解生成O

2

。由该解释不难得到Na

2

O

2

与酸反应的方程

式 2Na

2O

2

+4H+==4Na++2H

2

O+O

2

Na

2O

2

中的过氧根离子的过氧键不稳定,容易断裂。因为Na

2

O

2

除了自身的歧化反应外,

还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通常能被还原剂还原,如将SO

2气体通过Na

2

O

2

固体时,将直接

发生 SO

2+Na

2

O

2

==Na

2

SO

4

。因此在遇到与Na

2

O

2

有关的题目时,应考虑到其既能表现一定碱

性(与水反应生成NaOH),又有一定的氧化性(漂白性)。

II.单质的歧化反应

绝大部分非金属单质都处在中间价态的位置,因而有可能发生歧化反应。在高中阶段中

能发生歧化反应的单质只有卤素(Cl

2、Br

2

、I

2

)、S和P,而这些单质的歧化反应都更

容易在碱性环境下进行,如

常温下 X

2+2OH-==XO-+X-+2H

2

O(X

2

:Cl

2

、Br

2

)反应的应用:吸收Cl

2

尾气,有机实验中

碱洗法除Br

2

,工业上制漂白粉等

加热时 3X

2+6OH-==XO

3

-+5X

-

+3H

2

O(X

2

:Cl

2

、Br

2

、I

2

这里对漂白粉(Ca(ClO)

2

)的反应做一个简单总结:

①将少量盐酸加入漂白粉溶液时,能生成有漂白作用的HClO,但加入的盐酸过多时,会

生成黄绿色气体(Cl

2

),氯气有剧毒,因而使用漂白粉溶液时一定要避免混入强酸(家用洁厕剂等)

反应式 2H++ClO-+Cl-==Cl

2↑+2H

2

O

②将CO

2气体通入漂白粉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Ca2++2ClO-+CO

2

+H

2

O=CaCO

3

↓+2HClO

一般情况下空气中的少量CO

2便可使漂白粉发挥漂白作用,此时Ca(ClO)

2

与空气中的CO

2

作用生成有强氧化性的HClO。

③Ca(ClO)

2有很强的氧化性,若将SO

2

气体通入漂白粉溶液,反应将生成CaSO

4

而不是

CaSO

3

S与P单质的氧化还原反应在前面已提到,即

3S+6OH-==2S2-+SO

32-+3H

2

O P

4

+3OH-+3H

2

O==PH

3

↑+3H

2

PO

2

-

要注意两个反应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水溶液中S2-离子稳定而P3-离子不稳定,后者会与水反

应生成PH

3气体,PH

3

气体剧毒且易自燃,因而切忌将白磷与碱液混合!

III.其它歧化反应

高中阶段接触的歧化反应基本上只有上面两组,下面还有几种在考题中出现过的能歧化的物质,在此也列举出来:

①Na

2S

2

O

3

(硫代硫酸钠、俗名大苏打、海波)

Na

2S

2

O

3

溶液与酸反应2H++S

2

O

3

2-==S↓+SO

2

↑+H

2

O 反应现象:生成淡黄色沉淀,放出无色有

刺激性气味的气体。Na

2

S

2

O

3

溶液是分析化学中常用的“碘量法”的实验试剂,进行碘量实验时一定要将pH控

制在接近中性范围,溶液偏酸性会使Na

2

S

2

O

3

分解失效,偏碱性时会使加入的I

2

发生歧化

反应3I

2

+6OH-==IO

3

-+5I-+3H

2

O而失效。碘量实验的反应式为 I

2

+2S

2

O

3

2-==2I-+S

4

O

6

2-。

②Cu

2

O(氧化亚铜)1价的Cu(Cu+)在酸性条件下易发生歧化反应,生成Cu单质和2

价的Cu2+离子如Cu

2

O+2H+==Cu+Cu2++H

2

O 反应现象:溶液逐渐变蓝。

③K

2

MnO

4

(锰酸钾)2008年全国高考题中提到的KMnO

4

的制取方法,便应用了K

2

MnO

4

的歧

化反应,下面简要说明实验室中用MnO

2

制取KMnO

4

的方法:

a. 将氢氧化钾、二氧化锰和氯酸钾固体混合共热至熔融,制得绿色的锰酸钾晶体

2MnO

2

+KClO

3

+6KOH==3K

2

MnO

4

+KCl+3H

2

O

b. 调节pH至弱碱性使K

2

MnO

4

发生歧化反应,将生成的MnO

2

沉淀过滤,浓缩溶液后即可

得到KMnO

4

晶体。

3MnO

4

2-+2H

2

O==2MnO

4

-+MnO

2

↓+4H+

附加部分:

初中化学常见推断题“题眼”小结

火焰颜色

1.淡蓝色:H

2

在空气中燃烧 2.蓝色:CO,CH

4

在空气中燃烧 3.蓝紫色:S 在氧气中燃烧

固体物质的颜色

1.白色:BaSO

4

,AgCl,CaCO

3

,BaCO

3

,Mg(OH)

2

,无水CuSO

4

,KClO

3

,其中(BaSO

4

,AgCl,

CaCO

3

,BaCO

3

,Mg(OH)

2

不溶于水,BaSO

4

和AgCl还不溶于酸)

2.蓝色:Cu(OH)

2

沉淀,CuSO

4

?5H

2

O晶体 3.红褐色:Fe(OH)

3

沉淀,Fe

2

O

3固体,红磷

4.黑色:Fe

3

O

4

,MnO

2

,CuO,C 5.绿色:Cu

2

(OH)

2

CO

3

溶液中离子的颜色

1.浅绿色:Fe2+ 2.蓝色:Cu2+(当氯化铜浓度较大时为绿色) 3.棕黄色:Fe3+

还原性物质

能使黑色CuO变红的气体为H

2

或CO,固体为C,其中CO和C都生成了能使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的气体,H

2

生成了无色液体水。

特殊反应的物质

1.在空气中能自燃的是白磷;

2.溶于水显碱性的气体为NH

3

3.遇碱能生成NH

3

的物质中一定含有NH ;

4.与盐酸反应产生无色无味并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这种物质中含有或;5.遇Ba2+生成不溶于稀盐酸的白色沉淀的物质中含有;

6.遇Ag+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的物质中含有Cl-;

7.遇碱能生成红褐色沉淀的物质中含有Fe3+,能生成蓝色沉淀的物质中含有Cu2+。

元素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O;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3.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 4.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N;

5.形成化合物最多的元素是C; 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元素是K,活动性

最弱的元素是Au。

7.氧元素含量最高的氧化物是H

2O 2

相对原子质量或式量之最

1.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H; 2.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物质是H

2

3.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H

2

O。

金属、非金属和化合物之最

1.延展性最好的金属是Au; 2.导电性最好的金属是Ag;

3.最轻(密度最小)的气体单质是H

2; 4.空气中最多的气体是N

2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CH

4

。 6.天然存在的最硬物质是金刚石(C)。物质推断涉及知识面广,思维强度大,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确定解题的突破口。下面将有关题眼总结如下:

1、同一元素的气态氢化物和气态氧化物反应,生成该元素的单质和水,该元素可能是硫或氮。

2、同一元素的气态氢化物和最高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化合,生成盐的元素一定是氮。

3、两溶液混合生成沉淀和气体,这两种溶液的溶质可能分别是:①Ba(OH)

2

(NH

4)

2

SO

4

,②可溶性铝盐与可溶性金属硫化物或可溶性碳酸盐或碳酸氢盐,③可溶性铝

铁盐与可溶性碳酸盐或碳酸氢盐。

4、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的物质可能是Al、Al

2O

3

、Al(OH)

3

、氨基酸、弱酸

的铵盐、弱酸的酸式盐等。

5、既能与强酸反应放出气体又能与强碱反应放出气体,常见的物质有Al、弱酸的铵盐(如碳酸铵、碳酸氢铵、亚硫酸铵、硫化铵、硫氢化铵等)。

6、在水中分解生成气体和难溶物或微溶物的物质可能是Al

2S

3

、Mg

3

N

2

、CaC

2

等。

7、与水接触放出气体的常见物质有:Li、Na、K、Na

2O

2

、F

2

8、 A物质放到B物质中,先生成沉淀,后沉淀又溶解,A、B可能分别是CO

2与Ca(OH)

2

NaOH与铝盐、NH

3与AgNO

3

、HCl与NaAlO

2

9、使溴水褪色的物质有H

2S、SO

2

、不饱和烃类、活泼金属、碱类等。

10、特殊的实验现象:

(1) H

2在Cl

2

中燃烧呈苍白色火焰。

(2)钠元素的焰色反应为黄色,钾元素的焰色反应为浅紫色。

(3)遇酚酞变红的气体必是氨气。

(4)在空气中迅速由无色变为红棕色的气体是NO。

(5) Cl

2

通入含Br-溶液中,会出现橙色;加入有机溶剂,在有机溶剂层出现橙

红色。Cl

2

通入含I-的溶液中,会出现深黄色,加入有机溶剂,在有机溶剂层出现紫红色。

(6)遇SCN-显红色或OH-遇生成红褐色沉淀或遇苯酚显紫色的离子是Fe3+。

(7)遇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的溶液中可能含有Ag+或SO

4

2-。

(8)遇HCl生成沉淀的溶液中可能含有Ag+、SiO

32-、S

2

O

3

2-。

(9)具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是H

2S,与H

2

S反应生成淡黄色沉淀的气体可能是

Cl

2、O

2

、SO

2

、NO

2

等。

(10)电解电解质溶液时阳极气态产物一般是Cl

2

或O

2

,阴极气态产物是H

2

(11)使品红褪色的气体可能是或,物质可能是次氯酸盐,如、,氯水、等。

(12)溶液中一些离子的颜色,Cu2+:绿色(浓的CuCl

2

溶液中)或蓝色(其它

的铜盐溶液或CuCl

2

的稀溶液中)。Fe3+:棕黄色(浓溶液)或黄色(稀溶液)。Fe2+:浅

绿色。MnO4-:紫红色。

(13)某些沉淀的颜色:

Fe(OH)

3

:红褐色。Fe(OH)

2

:白色沉淀,迅速地转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

棕色沉淀。

CuS、Ag

2

S、PbS黑色沉淀均不溶于酸。FeS:黑色沉淀溶于酸。

AgBr:淡黄色沉淀,不溶于酸。

AgI、Ag

3

PO

4

:黄色沉淀,其中Ag

3

PO

4

溶于酸,而AgI不溶于酸。

在含有S2-的酸性溶液中,加入能与它反应的氧化剂(Cl

2

、O

2

、SO

3

2-、NO3-、Fe3+等)

会出现黄色沉淀。

11、常见无机反应的组合类型(反应物、产物种数组合关系):

(1) 1→3:2KMnO

4

== K

2

MnO

4

+ MnO

2

+ O

2

Cu

2

(OH)

2

CO

3

== 2CuO + H

2

O + CO

2

NH

4

HCO

3

== NH

3

↑ + H

2

O + CO

2

(2)2→3: X

2

、S与碱液的反应:

例 Cl

2

+ 2NaOH == NaCl + NaClO + H

2

O

3S + 6KOH(热) == 2K

2

S + K

2

SO

3

+ 3H

2

O

Cu、Zn、Fe、Al与氧化性酸的反应:

例 3Cu + 8HNO

3

(稀) == 3Cu(NO

3

)

2

+ 2NO↑ + 4H

2

O

电解NaCl(KBr、Na

2

S等)、CuSO

4

、AgNO

3

水溶液:

例 2NaCl + 2H

2

O ==== 2NaOH + H

2

↑ + Cl

2

↑(条件:电解)

(3)2→4:Na

2

S

2

O

3

+ H

2

SO

4

== Na

2

SO

4

+ S↓ + SO

2

↑ + H

2

O

2KMnO

4

+ 16HCl == 2MnCl

2

+ 2KCl + 5Cl

2

↑ + 8H

2

O

(4)3→3:2Na

2

S + Na

2

SO

3

+ 3H

2

SO

4

== 3Na

2

SO

4

+ 3S↓ + 3H

2

O

KIO

3

+ 5KI + 3H

2

SO

4

== I

2

+ 3K

2

SO

4

+ 3H

2

O

KClO

3

+ 5KCl + 3H

2

SO

4

== 3K

2

SO

4

+ Cl

2

↑ + 3H

2

O

(5)3→4:2NaCl + MnO

2

+ 2H

2

SO

4

== Na

2

SO

4

+ MnSO

4

+ Cl

2

↑ + 2H

2

O

Na

2

S + Na

2

SO

3

+ H

2

SO

4

== Na

2

SO

4

+ S↓ + SO

2

↑(H

2

S) + H

2

O

1、物质颜色

红色:Fe

2

O

3

、Fe(OH)

3

、FeSCN2+、Cu

2

O、Cu、NO

2

、Br

2(

g)、P;橙色:Br

2

的溶液;

黄色:S、Na

2

O

2

、AgBr、AgI、Ag

3

PO

4

、Fe3+(aq)、久置浓HNO

3

;绿色:Fe2+(aq)、绿

矾、铜绿、浓CuCl

2

、Cu+浓HNO

3

蓝色:Cu2+(aq)、胆矾、Cu(OH)

2

;紫色:石蕊、KMnO

4

I

2

(g)、Fe3++C

6

H

5

OH;

黑色:多数过渡金属的氧化物以及硫化物、C、Fe等;白色:CaCO

3

BaSO

4

、AgCl、Mg(OH)

2

、Al(OH)

3

、MgO、Al

2

O

3

2、物质状态

液态单质:Br

2

、Hg;液态化合物:H

2

O、H

2

O

2

、H

2

SO

4

HNO

3

等;

气态单质:H

2

、N

2

、O

2

、F

2

、Cl

2

等;气态化合物:C、N、S的氢化物及氧化

物等。

3、反应现象或化学性质

(1)焰色反应:黄色—Na;紫色(钴玻璃)—K。(2)与燃烧有关的现象:

火焰颜色:苍白色:H

2在Cl

2

中燃烧; (淡)蓝色:H

2

、CH

4

、CO 等在空气中燃烧;

黄色:Na在Cl

2或空气中燃烧;烟、雾现象:棕(黄)色的烟:Cu或Fe在Cl

2

中燃

烧;

白烟:Na在Cl

2

或P在空气中燃烧;白雾:有HX等极易溶于水的气体产生;

白色烟雾:P在Cl

2

中燃烧。

(3)沉淀特殊的颜色变化:

白色沉淀变灰绿色再变红褐色:Fe(OH)2→Fe(OH)3;白色沉淀迅速变棕褐色:

AgOH→Ag2O。

(4)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NH3;

(5)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加热后又复原的气体:SO2;

(6)在空气中迅速由无色变成红棕色的气体:NO;

(7)使淀粉溶液变蓝的物质:I2;

(8)能漂白有色物质的淡黄色固体:Na2O2;

(9)在空气中能自燃的固体:P4;

(10)遇SCN-变红色、OH-产生红褐色沉淀、苯酚显紫色的离子:Fe3+;

(11)不溶于强酸和强碱的白色沉淀:AgCl、BaSO

4

(12)遇Ag+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浅黄色、黄色沉淀的离子分别是:Cl-、Br-、I-。

(13)可溶于NaOH的白色沉淀:Al(OH)

3、H

2

SiO

3

;金属氧化物:Al

2

O

3

(14)可溶于HF的酸性氧化物:SiO

2

(15)能与NaOH溶液反应产生气体的单质:Al、Si、;化合物:铵盐;(16)能与浓硫酸、铜片共热产生红棕色气体的是:硝酸盐;

(17)通入二氧化碳产生白色胶状沉淀且不溶于任何强酸的离子:SiO

3

2-;

(18)溶液中加酸产生的气体可能是:CO

2、SO

2

、H

2

S;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可能是:

CO

32-、HCO

3

-;SO

3

2-、HSO

3

-;S2-、HS-;

(19)同一元素的气态氢化物和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能反应生成盐的元素:N;

(20)与酸、碱都能反应的无机物:Al、Al

2O

3

、Al(OH)

3

、弱酸酸式盐、弱酸弱碱盐等;

(21)能与水反应生成气体的物质:K、Na、NaH;Na

2O

2

、CaC

2

及Mg

3

N

2

、Al

2

S

3

等;

(22)既有气体又有沉淀生成的反应:Ba(OH)

2、Ca(OH)

2

与NH

4

HCO

3

、(NH

4

)

2

SO

4

等;

(23)先沉淀后溶解的反应:Ca(OH)

2+CO

2

、AgNO

3

+氨水、Al3++OH-、AlO

2

-+OH-、Ba(OH)

2

+H

3

PO

4

等;

(24)见光易分解的物质:HClO、HNO

3

、AgCl、AgBr、AgI;

(25)使用催化剂的反应:合成氨、三氧化硫的生成、氨的催化氧化、制氧气等。

4、特殊的反应类型:往往是题目的隐性突破口。

(1)单质A + 化合物B → 单质C + 化合物D

即置换反应,可以是金属置换出金属(最常见的是铝热反应)或金属置换出非金属(被置换出来的非金属应该是还原产物,而还原产物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一定的还原性,故通

常是H

2或C),也可以是非金属置换出非金属(常见的是卤素单质之间的置换或F

2

置换

出O

2

、当然卤素都能置换出S,另外C可以置换出Si、H

2

)或非金属置换出金属(此时

的非金属必作还原剂,而常见的还原性非金属只有C和H

2

)。

(2)A 的化合物 + A的化合物→ A 的单质 + 化合物B

该反应通常是一个归中到单质的反应,该单质必为非金属单质,常见的是S、Cl

2

、N

2

(3)单质A + 强碱→两种含A 元素的化合物

该反应是一个碱性歧化反应,单质A 通常是X

2

或S;

(4)单质A + 单质B → 化合物C ;C + 单质A → 化合物D

综合以上两个反应,可知A、B两种元素可以形成C、D两种以上的化合物,其中必定有

一种元素有变价。若有变价的元素是金属,则必为Fe;若有变价的元素为非金属则该元

素通常是C、N、S或O等,故以上C、D分别是NO、NO

2

或CO、CO

2

、或SO

2

、SO

3

或Na

2

O、

Na

2

O

2

等。

(5)一种物质分解得到两种以上产物:

常见的有KMnO

4

、NaHCO

3

、NH

4

HCO

3

、(NH

4

)

2

CO

3

、NH

4

I、Cu

2

(OH)

2

CO

3

等的分解。

(6)多种物质化合得到一种物质:

如Fe(OH)

2

+O

2

+H

2

O;NO

x

+O

2

+H

2

O等

(7)电解类型(惰性电极):

生成两种产物:电解质分解型或电解水型或熔融的NaCl等。

生成三种产物:放氧生酸型或放氢生碱型。

生成三种气体:电解氨水或NH

4

Cl溶液。

(8)与化工生产有关的反应:

如制漂白粉、制生石灰、工业合成氨、氯碱工业、硫酸工业、硝酸工业、玻璃工业等。

(完整版)高中化学推断题(经典)

无机推断题复习

?? ? ? ???↑+=++↑+=++↑??→?- 232222222232222H SiO Na O H NaOH Si H NaAlO O H NaOH Al H Si Al OH 、单质 铵盐:O H NH NH 234 +↑?→?+碱 (2)与酸反应产生气体 ①? ??? ?? ???????????????????↑↑??→?↑???→??????↑↑??→?↑↑???→??????↑↑?? →?↑?? ?→?↑??→?22222222223 4 234 23 4 2NO SO SO S CO NO CO SO C NO NO SO H HNO SO H HNO SO H HNO SO H HCl 、、、非金属、金属单质浓浓浓浓浓 ②() () () ???????↑?→?↑?→?↑ ?→?++ + ------2323 222323SO HSO SO S H HS S CO HCO CO H H H 化合物 9.物质组成的特殊配比 能形成原子个数比为2:1或1:1的特殊化合物有:Na 2O 、Na 2O 2类,H 2O 、H 2O 2类,CaC 2、C 2H 4、C 2H 2、C 6H 6类。 10.物质间的一些特殊转化关系 物质间的转化关系是解无机推断题的精髓,除了熟记一般的转化网络如“铝三角”、“铁三角”等外,还要了解一些特殊的转化关系,例如:

电解饱和食盐水2NaCl+2H2O2NaOH+H2↑+Cl2↑ 电解制镁、铝MgCl2Mg+Cl2↑;2Al2O34Al+3O2↑ 工业制玻璃 Na2CO3+SiO2Na2SiO3+CO2↑; CaCO3+SiO2CaSiO3+CO2↑ 工业制硫酸 4FeS2+11O22Fe2O3+8SO2(或S+O2SO2); 2SO2+O22SO3;SO3+H2O H2SO4 工业制粗硅SiO2+2C Si+2CO↑ 一、卤素 二、碳族元素 电解 电解 高温 高温 高温点燃 催化剂 △ 电解 高温 ①Cl2+H2O=HCl+HClO ②Cl2+2NaOH=NaCl+NaClO+H2O ③ 2Cl+2Ca(OH)=CaCl+Ca(ClO)+2H O ①2Fe2++Cl2=2Fe3++2Cl- ②2I-+Cl2=I2+2Cl- ③S2-+Cl2=S↓+2Cl- ④SO2+Cl2+2H2O=H2SO4+2HCl ⑤8NH3+3Cl2=N2+6NH4Cl HCl HClO (强氧化性) H+ Zn OH- NH3 CaCO H2 H2O NH4+ CO2 Cl- Ag+ MnO2 AgCl Cl2 C2H5OH C2H5Cl 取代 CH2=CH Cl 加成 CH AgNO3 Ca(OH)2 光 H+、CO2 电解 Na AgNO3 Cl2 (黄绿色 Ca(ClO)2 氧化性 KMnO4、电解 H2S、HBr、HI 还原性 化合物 金属①2Fe+3Cl2=2FeCl3 ②Cu+Cl2=CuCl2(生成高价) 非金 ①H2+Cl2=2HCl ② 自身 氧化 NaCl AgCl

初中化学常见实验题型解题技巧

初中化学常见实验题型解题技巧 知识要点: 1. 除杂题: 解答除杂质一类的题目时,要注意三原则;三要领;五种常用的方法。 三原则:①不引入新杂质;②不减少被提纯物质的质量;③杂质便于分离。 三要领:①根据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的差异;②确定除杂质方法;③选择适宜试剂。 除杂质思路分析方法: (1)沉淀法:加入一种试剂将被除去的杂质变为沉淀,再用过滤法除去。 (2)化气法:加热或加入一种试剂将杂质变为气体逸出。 (3)置换法:利用置换反应的原理将杂质除去。 (4)转纯法:将被除去的杂质变为提纯的物质。 (5)吸收法:常用于气体的提纯。 在掌握了以上除杂质的原则、要领、方法后,解答题目时要审清题目要求,分析理顺思路且与题目要求吻合,才能准确解题。 2. 混合物的分离: (1)可溶性与难溶性物质的混合物——常用溶解、过滤、蒸发三步操作加以分离,分别得到纯净物。如:粗盐的提纯;BaSO 4和Na 2SO 4的混合物。 (2)两种物质均溶于水,但两种物质的溶解度一种随温度变化大,另一种变化不大时,可考虑——结晶法。即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加以分离。如:NaCl 和KNO 3的混合物。 (3)两种物质均溶于水时,可考虑用化学方法分离。如BaCl 2和NaCl 的混合物。可将混合物先溶于水,加入适量Na 2CO 3溶液,得到BaCO 3和NaCl 溶液。 BaCl 2+ Na 2CO 3=BaCO 3↓+2NaCl 。将沉淀过滤出,洗净后在沉淀中加入适量盐酸溶液,又得到BaCl 2溶液,CO 2逸出。BaCO 3+2HCl =BaCl 2+H 2O+CO 2↑。最后分别将NaCl 溶液和BaCl 2溶液蒸发,分别得到纯净的NaCl 固体和BaCl 2固体。 注意:用化学方法或用物理方法进行混合物分离时,要区别除杂质与分离物质的不同点是:除杂质时只要求把杂质除掉、保留原物质即可;而混合物分离是几种物质用一定的方法分开,原混合物中各成分都必须保留。 3. 物质的鉴别: 鉴别是通过化学实验将几种不同特性的物质区别开来。如鉴别两瓶无色溶液哪瓶是NaCl 或KNO 3。我们只要把NaCl 溶液中的Cl -检验出来,即可认定NaCl 溶液,另一瓶则是KNO 3溶液。 (1)常见离子鉴别的特效试剂 H +和- OH :紫色石蕊试液或pH 试纸。 OH -:无色酚酞试液(可鉴别碱性溶液)——变红。 Cl -:AgNO 3溶液和稀HNO 3——有白色沉淀。 SO 42-:BaCl 2溶液和稀HNO 3——有白色沉淀。 -23CO :稀HCl 和石灰水——有CO 2 ↑。 -34PO :AgNO 3溶液——有黄色沉淀。

中考化学推断题解题技巧

中考推断题专题复习学案 宋文 一、推断题的解题基本思路 解推断题就好比是公安人员侦破案情,要紧抓蛛丝马迹,并以此为突破口,顺藤摸瓜,最终推出答案。解题时往往需要从题目中挖出一些明显或隐含的条件,抓住突破口(突破口往往是现象特征、反应特征及结构特征),导出结论,最后别忘了把结论代入原题中验证,若“路”走得通则已经成功。 二、课前准备 1、物质的典型性质: ①最简单、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

②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元素; ③人体内含最多的金属元素是元素; ④在空气中能自燃的固体物质与最易着火的非金属单质均是指; ⑤溶于水呈碱性的气体是;反应的物质应该是铵盐与碱。 ⑥溶解时放出大量热的固体是、液体是、溶解时吸热的固体是。 ⑦一种调味品的主要成分,用该调味品可除去水壶中的水垢的是,通常用于发面食品中,使蒸出的馒头松软可口同时可除去发酵时产生的酸的是、; ⑧ CuSO4色; CuSO4溶液色;Fe2+ (亚铁离子)溶液色;Fe3+ (铁离子)溶液色; ⑨S在O2中燃烧色;S、H2在空气中燃烧色;CO、CH4在空气中燃烧色。 2、常见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 ①写出能实现下图三种物质之间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②填下图空白并完成化学方程式: ③写出下列转换的方程式 ④箭头表示如图三种物质之间能实现的转化并写出方程式 三、知识储备【推断题常用的突破口】 1. 以特征颜色为突破口 C CO CO2 CaO CuO Cu CuSO4

(1)固体颜色 黑色Fe、C、CuO、MnO2、Fe3O4;红色Cu、Fe2O3、HgO;淡黄色S粉;绿色Cu2(OH)2CO3;蓝色CuSO4·5H2O;暗紫色KMnO4 (2)溶液颜色 蓝色溶液:含Cu2+的溶液;浅绿色溶液:含Fe2+的溶液;黄色溶液:含Fe3+的溶液 紫色溶液:含MnO4-;I2遇淀粉溶液(蓝色) (3)沉淀颜色 蓝色Cu(OH)2;红褐色Fe(OH)3;白色BaSO4、AgCl、CaCO3、Mg(OH)2、MgCO3、BaCO3 2. 以反应条件为突破口 点燃:有O2参加的反应 通电:电解H2O 催化剂:KClO3、H2O2分解制O2 高温: CaCO3分解;C还原CuO; C、 CO 还原Fe2O3 3. 以特征反应现象为突破口 (1)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是。 (2)能使黑色CuO变红(或红色Fe2O3变黑)的气体是________,固体是_______。 (3)能使燃烧着的木条正常燃烧的气体是____,燃烧得更旺的气体是____,使火焰熄灭的气体是__ _或___ _;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是_ 。 (4)能使白色无水CuSO4粉末变蓝的气体是______。 (5)在O2中燃烧火星四射的物质是_ 。在O2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的是___________。在O2中燃烧,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且有蓝紫色火焰的是_______。 (6)常温下是液态的物质。 (7) 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且有淡蓝色火焰的是 _______。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耀眼白

(完整版)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解题技巧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的解题技巧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性题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不仅能考查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还能考查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和过程的理解程度,有效检测学生的科学素养,突出了新课标、新教材的特点,代表了教材改革和中考改革的方向,在近几年中考中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因此此类题在中考中频频出现,且分值相对较高,现已成为中考命题的热点和亮点。从历年的考试中看,初中化学实验探究的题型主要有应用型探究、构建型探究和综合型探究等,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在类似物质的干扰下定性探究物质的组成、利用对比实验法探索化学反应中的异常现象及其发生原因等。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及探究题的解题能力,本人通过对近几年南京市化学实验及探究题的研究,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改编、设计的一些实验探究题,谈谈这类试题的设计新视角。 一、创新类探究试题 创新类探究试题涉及提出问题、作出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以探究为形式或情景,可考察考生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测试考生解决化学问题的思路、过程和方法。 解答探究创新类试题一般步骤是:首先要能根据题干背景材料提出问题,联想到相对应的化学知识。第二,作出猜想或假设时,最重要的是要有科学依据,要从化学的视角作出科学的猜想或假设。第三,设计探究(实验)方案,要围绕寻找特征反应作为论证(肯定或否定)的依据,同时应注意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第四,对探究问题作出解释与结论时,要通过实验、观察等多种手段获取事实和证据,或通过查阅资料获取的信息,以事实为依据,应用化学原理进行分析推理,不能随意编造,牵强附会。最后,从反应原理是否正确、实验方案是否完善、探究过程是否合理以及经济效益、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对探究方案或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价。探究

中考化学推断题解题技巧

中考推断题专题复习学案 一、推断题的解题基本思路 解推断题就好比是公安人员侦破案情,要紧抓蛛丝马迹,并以此为突破口,顺藤摸瓜,最终推出答案。解题时往往需要从题目中挖出一些明显或隐含的条件,抓住突破口(突破口往往是现象特征、反应特征及结构特征),导出结论,最后别忘了把结论代入原题中验证,若“路”走得通则已经成功。 二、课前准备 1、物质的典型性质: ①最简单、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 ②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元素; ③人体含最多的金属元素是元素; ④在空气中能自燃的固体物质与最易着火的非金属单质均是指; ⑤溶于水呈碱性的气体是;反应的物质应该是铵盐与碱。 ⑥溶解时放出大量热的固体是、液体是、溶解时吸热的固体是。 ⑦一种调味品的主要成分,用该调味品可除去水壶中的水垢的是,通常用于发面食品中,使蒸出的馒头松

软可口同时可除去发酵时产生的酸的是、; ⑧ CuSO4色; CuSO4溶液色;Fe2+ (亚铁离子)溶液色;Fe3+ (铁离子)溶液色; ⑨S在O2中燃烧色;S、H2在空气中燃烧色;CO、CH4在空气中燃烧色。 2、常见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 ①写出能实现下图三种物质之间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②填下图空白并完成化学方程式: ③写出下列转换的方程式 ④箭头表示如图三种物质之间能实现的转化并写出方程式 三、知识储备【推断题常用的突破口】 1. 以特征颜色为突破口 (1)固体颜色 黑色Fe、C、CuO、MnO2、Fe3O4;红色Cu、Fe2O3、HgO;淡黄色S粉;绿色Cu2(OH)2CO3;蓝色CuSO4·5H2O;暗紫色KMnO4 (2)溶液颜色 蓝色溶液:含Cu2+的溶液;浅绿色溶液:含Fe2+的溶液;黄色溶液:含Fe3+的溶液 紫色溶液:含MnO4-;I2遇淀粉溶液(蓝色) (3)沉淀颜色 蓝色Cu(OH)2;红褐色Fe(OH)3;白色BaSO4、AgCl、CaCO3、Mg(OH)2、MgCO3、BaCO3 2. 以反应条件为突破口 点燃:有O2参加的反应 C CO CO2 CaO CuO Cu CuSO4

重点高中化学推断题总结(经典+全)

重点高中化学推断题总结(经典+全)

————————————————————————————————作者:————————————————————————————————日期:

无机推断题复习 无机推断题是在化学学科的历次高考改革中始终保留的一种基本题型,是高考的热点题型。它以无机物的结构、性质和相互转化为载体,不仅能全面检查学生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检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能考查学生抽象、求异、发散、收敛,逻辑推理,知识迁移,信息处理等方面的能力,也能很好地与化学实验、计算、基本化学用语,化学基础理论、元素及化合物,有机知识等学科内综合考查,对考生有很好的区分度,预计在今后的理科综合能力考查中,它将依然是化学学科的一种重要题型。 一、无机推断题复习方法和策略。 推断题融元素化合物、基本概念和理论于一体,侧重考查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在解无机推断题时,读题、审题相当重要,在读题审题过程中,要认真辩析题干中有关信息,抓住突破口,分析无机推断中的转化关系,仔细推敲,挖掘出隐含条件。 (一)基本思路 读题(了解大意)→审题(寻找明显条件、挖掘隐含条件与所求)→解题(抓突破口)→推断(紧扣特征与特殊)→得出结论→正向求证检验 读题:读题的主要任务是先了解题目大意,寻找关键词、句,获取表象信息。切勿看到一点熟悉的背景资料就匆匆答题,轻易下结论,这样很容易落入高考试题中所设的陷阱。 审题:对读题所获信息提炼、加工,寻找明显的或潜在的突破口,更要注意挖掘隐含信息-“题眼”。“题眼”常是一些特殊的结构、状态、颜色,特殊的反应、反应现象、反应条件和用途等等。审题最关键的就是找出”题眼”。 解题:找到“题眼”后,就是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解无机推断题常用的方法有:顺推法、逆推法、综合推理法、假设法、计算法、实验法等。通常的思维模式是根据信息,大胆猜想,然后通过试探,验证猜想;试探受阻,重新阔整思路,作出新的假设,进行验证。一般来说,先考虑常见的规律性的知识,再考虑不常见的特殊性的知识,二者缺一不可。 验证:不论用哪种方法推出结论,都应把推出的物质代入验证。如果与题设完全吻合,则说明我们的结论是正确的。最后得到正确结论时还要注意按题目要求规范书写,如要求写名称就不要写化学式。 (二)相关知识储备 解答无机推断题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为基础。下面以“考纲”为核心,以教材出发,结合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分析和对未来的预测,对常考的热点知识作如下归纳: 一.颜色状态 状态常温下呈液态的特殊物质:H2O、H2O2、C6H6 、C2H6O 、Br2、Hg、等

高中化学工艺流程题目解题技巧

化学工艺流程题近几年是高考的热点,所占的分值也相当重,但由于此类试题陌生度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大,加上有的试题文字量大,学生在没做之前往往就会产生畏惧感,所以这类题的得分不是很理想。 要解好这一类题,学生最重要的是要克服畏惧心理,认真审题,找到该实验的目的。一般来说,流程题只有两个目的:一是从混合物中分离、提纯某一物质;另一目的就是利用某些物质制备另一物质。 一、对于实验目的为一的题目,其实就是对混合物的除杂、分离、提纯。当遇到这一类题时,要求学生一定要认真在题目中找出要得到的主要物质是什么,混有的杂质有哪些,认真分析当加入某一试剂后,能与什么物质发生反应,生成了什么产物,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将杂质除去。只有这样才能明白每一步所加试剂或操作的目的。这里特别提一提蒸发与结晶。蒸发与结晶方法都可以将溶液中的溶质以固体形式析出,具体采用何种方法,主要取决于溶质的溶解度。 有的物质它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比较大,如NH4NO3、KNO3等物质,在蒸发过程中比较难析出来,所以要用冷却法使它结晶。而有的物质它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比较小,如NaCl、KCl等,有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a(OH)2要使它们析出较多固体溶质时,则要用蒸发浓缩的方法。例如NaCl 和KNO3混合溶液,如果将混合溶液蒸发一段时间,析出的固体主要是NaCl ,母液中是KNO3和少量NaCl 。如果将混合溶液加热后再降温,则析出的固体主要是KNO3,母液中是NaCl 和少量KNO3。如果是除杂,杂质所含的量比较少,一般是让主要物质析出来。如KNO3溶液中含少量NaCl,常用升温冷却结晶法,再经过过滤、洗涤、烘干(不同的物质在烘干时采取的方法不同),就可得到KNO3固体了。如果NaCl溶液中含少量KNO3,则用蒸发浓缩结晶法.,这种方法一般要经过趁热过滤才能得到主要物质,主要原因是如果温度下降,杂质也会以晶体的形式析出来。 二、对于目的为制备某一物质的流程题,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题目目的是制什么物质,从题干或问题中获取有用信息,了解产品的性质。 只有知道了实验目的,才能非常清楚的知道整个流程的意义所在,题目中的信息往往是制备该物质的关键所在。而产物如果具有某些特殊性质(由题目信息获得或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则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来避免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其它杂质。一般来说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 ⑴如果在制备过程中出现一些受热易分解的物质或产物,则要注意对温度的控制。如:侯德榜制碱中的NaHCO3;还有如H2O2、Ca(HCO3)、KMnO4、AgNO3、HNO3(浓)等物质。 ⑵如果产物是一种会水解的盐,且水解产物中有挥发性的酸产生时,则要加相对应的酸来防止水解。如:制备FeCl3、AlCl3、MgCl2、Cu(NO3)2等物质时,要蒸干其溶液得到固体溶质时,都要加相应的酸或在酸性气流中干燥来防止它水解,否则得到的产物分别是Fe2O3、Al2O3、MgO、CuO;而像Al2 ( SO4 ) 3、NaAlO2、Na2CO3等盐溶液,虽然也发生水解,但产物中Al (OH) 3、H2SO4、NaHCO3、NaOH 都不是挥发性物质,在蒸发时,抑制了盐的水解,最后得到的还是溶质本身。 ⑶如果产物是一种强的氧化剂或强的还原剂,则要防止它们发生氧化还原的物质,如:

高中化学推断题经典

高中化学推断题经典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无机推断题复习 无机推断题是在化学学科的历次高考改革中始终保留的一种基本题型,是高考的热点题型。它以无机物的结构、性质和相互转化为载体,不仅能全面检查学生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检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能考查学生抽象、求异、发散、收敛,逻辑推理,知识迁移,信息处理等方面的能力,也能很好地与化学实验、计算、基本化学用语,化学基础理论、元素及化合物,有机知识等学科内综合考查,对考生有很好的区分度,预计在今后的理科综合能力考查中,它将依然是化学学科的一种重要题型。 一、无机推断题复习方法和策略。 推断题融元素化合物、基本概念和理论于一体,侧重考查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在解无机推断题时,读题、审题相当重要,在读题审题过程中,要认真辩析题干中有关信息,抓住突破口,分析无机推断中的转化关系,仔细推敲,挖掘出隐含条件。 (一)基本思路 读题(了解大意)→审题(寻找明显条件、挖掘隐含条件与所求)→解题(抓突破口)→推断(紧扣特征与特殊)→得出结论→正向求证检验 读题:读题的主要任务是先了解题目大意,寻找关键词、句,获取表象信息。切勿看到一点熟悉的背景资料就匆匆答题,轻易下结论,这样很容易落入高考试题中所设的陷阱。 审题:对读题所获信息提炼、加工,寻找明显的或潜在的突破口,更要注意挖掘隐含信息-“题眼”。“题眼”常是一些特殊的结构、状态、颜色,特殊的反应、反应现象、反应条件和用途等等。审题最关键的就是找出”题眼”。 解题:找到“题眼”后,就是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解无机推断题常用的方法有:顺推法、逆推法、综合推理法、假设法、计算法、实验法等。通常的思维模式是根据信息,大胆猜想,然后通过试探,验证猜想;试探受阻,重新阔整思路,作出新的假设,进行验证。一般来说,先考虑常见的规律性的知识,再考虑不常见的特殊性的知识,二者缺一不可。 验证:不论用哪种方法推出结论,都应把推出的物质代入验证。如果与题设完全吻合,则说明我们的结论是正确的。最后得到正确结论时还要注意按题目要求规范书写,如要求写名称就不要写化学式。 (二)相关知识储备 解答无机推断题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为基础。下面以“考纲”为核心,以教材出发,结合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分析和对未来的预测,对常考的热点知识作如下归纳:

(完整版)初中化学推断题解题思路及方法

一、推断题解题技巧:看其颜色,观其状态,察其变化,初代验之,验而得之。 1、常见物质的颜色:多数气体为无色,多数固体化合物为白色,多数溶液为无色。 2、一些特殊物质的颜色: 黑色:MnO2、CuO、Fe3O4、C、FeS(硫化亚铁) 蓝色:CuSO4"5H2O、Cu(OH)2、CuCO3、含Cu2+溶液、 液态固态O2(淡蓝色) 红色:Cu(亮红色)、Fe2O3(红棕色)、红磷(暗红色) 黄色:硫磺(单质S)、含Fe3+的溶液(棕黄色) 绿色:FeSO4"7H2O、含Fe2+的溶液(浅绿色)、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无色气体:N2、CO2、CO、O2、H2、CH4 有色气体:Cl2(黄绿色)、NO2(红棕色)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NH3(此气体可使湿润pH试纸变蓝色)、SO2 有臭鸡蛋气味:H2S 3、常见一些变化的判断: ①白色沉淀且不溶于稀硝酸或酸的物质有:BaSO4、AgCl(就这两种物质) ②蓝色沉淀:Cu(OH)2、CuCO3 CuSO4+ 2NaOH = Cu(OH)2↓+ 2NaCl ③红褐色沉淀:Fe(OH)3 FeCl3+ 3NaOH = Fe(OH)3↓+ 3NaCl; Fe(OH)2为白色絮状沉淀,但在空气中很快变成灰绿色沉淀,再变成Fe(OH)3红褐色沉淀 ④沉淀能溶于酸并且有气体(CO2)放出的:不溶的碳酸盐 ⑤沉淀能溶于酸但没气体放出的:不溶的碱 6与血红蛋白结合,有毒的是CO; ⑺能溶于盐酸或稀HNO3的白色沉淀有CaCO3、BaCO3;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有AgCl、BaSO4。 二、解实验题:看清题目要求是什么,要做的是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一)、实验用到的气体要求是比较纯净,除去常见杂质具体方法: ①除水蒸气可用:浓流酸、CaCl2固体、碱石灰、无水CuSO4(并且可以检验杂 质中有无水蒸气,有则颜色由白色→蓝色)、生石灰等 ②除CO2可用:澄清石灰水(可检验出杂质中有无CO2)、NaOH溶液、 KOH溶液、碱石灰等 ③除HCl气体可用:AgNO3溶液(可检验出杂质中有无HCl)、石灰水、 NaOH溶液、KOH溶液 除气体杂质的原则:用某物质吸收杂质或跟杂质反应,但不能吸收或跟有效成份反应,或者生成新的杂质。 1 图1是常见酸、碱、盐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1) 写出图中相应物质的化学式:酸、碱。 (2)写出图中反应②和④的化学方程式: ② ④ (3)总结化学反应的规律是我们学习化学的方法之一。请根 图1 据上图总结出酸、碱、盐相互反应的规律(写2 点) 、。 。 是。

高考化学推断题专题整理(精)

高考化学推断题专题整理(精)

化学推断题专题 高考化学推断题包括实验推断题、有机物推断题和无机物推断题,它对考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网络构造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即要求考生有较深厚的化学功底,知识网络清晰,对化学的所有知识点(如元素、化合物的性质了如指掌。 一、找到突破口进行联想:推断题首先要抓住突破口,表现物质特征处大都是突破口所在,所以考生在掌握化学知识概念点上,要注意总结它的特征。在推断题的题干中及推断示意图中,都明示或隐含着种种信息。每种物质都有其独特的化学性质,如物质属单质还是化合物,物质的颜色如何,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有怎样的反应条件,反应过程中有何现象,在生活中有何运用等,同时还要注意表述物质的限制词,如最大(小、仅有的等。考生看到这些信息时,应积极联想教材中的相关知识,进行假设重演,一旦在某一环节出错,便可进行另一种设想。 二、在训练中找感觉:一般而言,推断题的思维方法可分三种:一是顺向思维,从已有条件一步步推出未知信息;第二种是逆向思维,从问题往条件上推,作假设;第三种则是从自己找到的突破口进行发散推导。解推断题时,考生还可同时找到几个突破口,从几条解题线索着手,配合推断。可以说化学推断题没有捷径可谈,它需要考生在训练中总结经验、寻找规律,发现不足后再回归课本,再进行训练,螺旋上升。如此而为,做推断题便会有“感觉”。 无机推断题既能考查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综合应用,又能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分析推理、判断等方面的能力加以考查,因此此类题型应是考查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最佳题型之一。 无机物的综合推断,可能是对溶液中的离子、气体的成分、固体的组成进行分析推断,可以是框图的形式,也可以是文字描述的形式(建议考生有时可以先在草稿纸上把文字描述转换成框图形式,这样可以一目了然。不管以哪种方式出题,解题的一般思路都是:迅速浏览→产生印象→寻找突破口→注意联系→大胆假设→全面分析(正推和逆推→验证确认。解题的关键是依物质的特性或转移特征来确定突破口(题眼,顺藤摸瓜,进而完成全部未知物的推断。因此首先应熟练掌握各种常见元素及其

高中化学推断题眼总结

元素周期表 一、位置与结构 1、Li是周期序数等于族序数2倍的元素。 2、S是最高正价等于最低负价绝对值3倍的元素。 3、Be、Mg是最外层电子数与最内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Li、Na是最外层电子数是最内层电子数的1/2的元素;3倍的是C、Si;3倍的是O、S;4倍的是Ne、Ar。 4、Be、Ar是次外层电子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的元素;Mg是次外层电子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4倍的元素;Na是次外层电子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8倍的元素。 5、H、He、Al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核外电子层数相等。 6、He、Ne各电子层上的电子数都满足2n2的元素。 7、H、He、Al是族序数与周期数相同的元素。 8、Mg是原子的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等于电子总数的1/6的元素;1/3的是Li、P;1/2的有Be;相等的是H、He。 9、C、S是族序数是周期数2倍的元素。 10、O是族序数是周期数3倍的元素。 11、C、Si是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代数和为零的短周期元素。 12、O、F是最高正价不等于族序数的元素。 二、含量与物理性质 1号元素氢:原子半径最小,同位素没有中子,密度最小的气体。H是最轻的非金属元素;Li是最轻的金属元素 6号元素碳:形成化合物最多的元素,单质有三种常见的同素异形体(金刚石自然界硬度最大、石墨、富勒烯)。 7号元素氮: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78%),单质有惰性,化合时价态很多,化肥中的重要元素。 8号元素氧: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空气中含量第二多的气体(21%)。生物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与生命活动关系密切的元素,有两种气态的同素异形体。 9号元素氟:除H外原子半径最小,无正价,不存在含氧酸,氧化性最强的单质。 11号元素钠:短周期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焰色反应为黄色。 12号元素镁:烟火、照明弹中的成分,植物叶绿素中的元素。 13号元素铝:地壳中含量第三多的元素、含量最多的金属,两性的单质(既能与酸又能与碱反应),常温下遇强酸会钝化。 14号元素硅:地壳中含量第二多的元素,半导体工业的支柱。Si是人工制得纯度最高的元素 15号元素磷:有两种常见的同素异形体(白磷、红磷),制造火柴的原料(红磷)、化肥中的重要元素。 16号元素硫:单质为淡黄色固体,能在火山口发现,制造黑火药的原料。 17号元素氯:单质为黄绿色气体,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氯碱工业的产物19号元素钾:焰色反应呈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化肥中的重要元素。20号元素钙: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矿质元素,骨骼和牙齿中的主要矿质元素。 三、化学性质与用途 1、F是单质与水反应最剧烈的非金属元素。

初中化学推断题解题方法及技巧

初中化学推断题解题技巧1、以物质的颜色为突破口 2、以物质的用途为突破口

3、以组成元素相同的物质为突破口 (1)气体氧化物: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2)液体氧化物:过氧化氢和氧化氢 (3)固体氧化物:氧化铁和四氧化三铁 (4)盐:氯化亚铁和氯化铁、硫酸亚铁和硫酸铁 (5)碱:氢氧化亚铁和氢氧化铁 4、以常见物质类别为突破口 (1)常见无色无味气体:氢气、氧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2)常见气体单质:氢气、氧气 (3)常见固态非金属单质:碳 (4)常见固态金属单质:铁、镁、铜、锌 (5)常见氧化物:过氧化氢、氧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钙、氧化铁、氧化铜

(6)常见的酸:稀盐酸和稀硫酸 (7)常见的碱: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 (8)常见的盐:氯化钠、硫酸钠、碳酸钠、硝酸银 5、以元素或物质之最为突破口 (1)地壳中的元素居前四位的是:O、Si、Al、Fe。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 ;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O;最多的固态非金属元素Si;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 (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N 2 (3)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H 2 (4)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单质是H 2、氧化物是H 2 O (5)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Fe 6、以化学反应的特殊现象为突破口 7、以反应特点为突破口 8、以反应类型为突破口 a、化合反应 (1)燃烧红磷、铁、硫、碳(充分、不充分)、一氧化碳、氢气

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木炭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硫粉在氧气中燃烧、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氢气燃烧、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镁条燃烧、铝在空气中形成保护膜、一氧化碳燃烧、二氧化碳通过炽热的碳层 (2)有水参加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石灰与水反应 b、分解反应 (1)实验室制取氧气: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氧气、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2)电解水 (3)高温煅烧石灰石、氧化汞加热分解、碳酸分解 c、置换反应 (1)氢气或碳还原金属氧化物:木炭还原氧化铜、木炭还原氧化铁、氢气还原氧化铜 (2)金属+酸(铁、镁、锌、铝):锌与稀硫酸反应、锌与稀盐酸反应、铁与稀硫酸反应、铁与稀盐酸反应、铝与稀硫酸反应、镁与稀硫酸反应 (3)金属+盐溶液(铁、铜、铝):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铜与硝酸银反应 d、复分解反应 (1)金属氧化物+ 酸→盐+ 水 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 氧化铁与稀硫酸反应: 氧化铜与稀盐酸反应: 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 氧化锌与稀硝酸反应: (2)碱+ 酸→盐+ 水 氢氧化铜与稀盐酸反应: 氢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

高中化学推断题整理

高中化学推断题整理 氧化性单质的反应:主要为O2、O3、卤素单质、S、N2、P等非金属单质参与的反应,以化合反应为主,其中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 O2做氧化剂时,一般每消耗1molO2转移4mol电子,即O2+4e-=2O2-,而O2在溶液中不能存在,因而在不同条件下与O2有关的电对反应为: 酸性 O2+4H++4e-=2H2O,中性或碱性 O2+2H2O+4e==4OH-,上面的两个电对反应相当重要,请务必熟记! 2. 卤素单质(Cl2、Br2、I2)、S、N2、P做氧化剂时,一般都会生成最低负价的化合物,其中应注意下面几点:①氧化性Cl2>S,Cl2与还原性单质反应能生成该单质的最高价态化合物,而S有时只能生成较低价态化合物,如2Fe+3Cl2==2FeCl3 Fe+S==FeS,Cu+Cl2==CuCl22Cu+S==Cu2S(黑色);②高中课本上出现过的N2参与的反应总共只有3个:N2+O2==2NO,3Mg+N2==Mg3N 2 3H2+N2==2NH3。 3. F2的性质较特殊,高中阶段中F2参与的特殊反应有2F2+2H2O === 4HF+O2和2F2+2NaOH=2NaF+OF2+H2O,而F2与NaCl、NaBr溶液等不能发生置换反应。 4. 高中阶段里出现的“燃烧”一般指物质在气体中发生的剧烈反应,燃烧时一般都会伴随有发光、放热等现象,而下面对一些特殊的燃烧现象作简要的归纳: ①在氧气中燃烧:硫磺跟氧气: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红磷跟氧气:生成大量白烟(P2O5),白烟易溶于水;铁跟氧气:持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铁丝熔成小球,生成黑色固体(Fe3O4);镁条燃烧:发出耀眼白光;乙炔与氧气:火焰明亮,带有浓烟(碳的质量分数很大),燃烧时火焰温度很高(破坏碳碳三键需要的能量很大);②在其它气体中燃烧: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红磷在氯气中燃烧:有白色烟雾(PCl3和PCl5的混合物)生成;铜片在氯气中燃烧:产生棕黄色的烟(CuCl2),溶于水生成绿色或蓝色溶液(由浓度决定);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有黑色和白色的两种固体生成。③反应物的量与燃烧的关系:a. 含有碳元素的可燃物质不完全燃烧时都会生成CO,进一步燃烧能使CO发生2CO+O2==2CO2,完全燃烧时碳元素完全转化为CO2;b. 钠在空气中氧化成Na2O失去金属光泽,而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淡黄色固体(Na2O2); c. 硫化氢气体不完全燃烧时,在火焰上罩上蒸发皿,蒸发皿底部有黄色的粉末;硫化氢气体完全燃烧,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反应方程式为2H2S+O2==2S+2H2O(不完全燃烧) 2H2S+3O2==2SO2+2H2O(完全燃烧) 5. 高中课本中简单提到了O3,O3是一种极强的氧化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通常会生成O2,如O3+2KI+H2O==2KOH+I2+O2,这一反应似乎不符合一般的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以高中阶段的知识无法深究,记下来即可。实际上,从分子的结构角度来说,O3分子中一个氧原子是-2价,两个氧原子是+1价,这个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并不矛盾。

初中化学实验题的解题技巧——教你怎么样做实验题_中考化学

初中化学实验题的解题技巧——教你怎么 样做实验题_中考化学 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做好化学实验是很重要的。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化学实验题的解题技巧以供大家学习。 一、思考问题的顺序 1、围绕主要问题思考。例如:选择适当的实验路线、方法;所用药品、仪器简单易得;实验过程快速、安全;实验现象明显。 2、思考有关物质的制备、净化、吸收和存放等有关问题。例如:制取在空气中易水解的物质(如AL2S 3、ALCL3、MG3N2等)及易受潮的物质时,往往在装置末端再接一个干燥装置,以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 3、思考实验的种类及如何合理地组装仪器,并将实验与课本实验比较、联系。例如:涉及到气体的制取和处理时,实验的操作程序及装置的连接顺序大体可概括为:气体

发生→除杂质→干燥→主体实验→尾气处理。 二、仪器连接的顺序 1、所用仪器是否恰当,所给仪器是全用还是选用。 2、仪器是否齐全。例如:制有毒气体及涉及有毒气体的实验是否有尾气的吸收装置。 3、安装顺序是否合理。例如:是否遵循;气体净化装置中不应先干燥,后又经过水溶液洗气。 4、仪器间连接顺序是否正确。例如:洗气时;干燥管除杂质时等。 三、实验操作的顺序 1、连接仪器。按的顺序连接好实验仪器。 2、检查气密性。在整套仪器连接完毕后,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装入药品。检查气密性的方法要依装置而定。

3、装药品进行实验操作。 例题:在实验室里制氧气时常用氯酸钾作原料,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根据催化剂的含义,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发生改变。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二氧化锰在氯酸钾分解前后的质量不变,并说明实验程序和主要操作步骤。 解析:要证明二氧化锰在氯酸钾分解前后质量不变,就必须测定两个质量,一个是加到反应器中的二氧化锰的质量,另一个是反应后剩余固体中的二氧化锰的质量。 加到反应器中的MnO2的质量可以在加入前测得,而反应后的质量,必须从反应后剩余固体中将MnO2分离出来才能测得。因此,整个实验便以如何解决MnO2的分离为实验目的。 根据学过的知识,MnO2不溶于水,而KCL溶于水,由此可应用溶解过滤的方法将它们分离开。 (1)用天平称量w1gKCLO3和w2gMnO2,混合均匀,

高中有机化学推断题解题方法和相关知识点全总结

有机化学推断题解题技巧和相关知识点全总结 一、常见有机物物理性质归纳 1.有机物的溶解性 (1)难溶于水的有:各类烃、卤代烃、硝基化合物、酯、绝大多数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2)易溶于水的有:低级的[一般指N(C)≤4]醇、(醚)、醛、(酮)、羧酸及盐、氨基酸及盐、单糖、二糖。(它们都能与水形成氢键)。 (3)具有特殊溶解性的: ①乙醇是一种很好的溶剂,既能溶解许多无机物,又能溶解许多有机物,所以常用乙醇来溶解植物色素或其 中的药用成分,也常用乙醇作为反应的溶剂,使参加反应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均能溶解,增大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率。例如,在油脂的皂化反应中,加入乙醇既能溶解NaOH,又能溶解油脂,让它们在均相(同一溶剂的溶液)中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率,提高反应限度。 ② 苯酚:室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是9.3g(属可溶),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当温度高于65℃时,能与水 混溶,冷却后分层,上层为苯酚的水溶液,下层为水的苯酚溶液,振荡后形成乳浊液。苯酚易溶于碱溶液和纯碱溶液,这是因为生成了易溶性的钠盐。 ③乙酸乙酯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更加难溶,同时饱和碳酸钠溶液还能通过反应吸收挥发出的乙酸,溶解吸收 挥发出的乙醇,便于闻到乙酸乙酯的香味。 ④有的淀粉、蛋白质可溶于水形成胶体 ..。蛋白质在浓轻金属盐(包括铵盐)溶液中溶解度减小,会析出(即盐析,皂化反应中也有此操作)。但在稀轻金属盐(包括铵盐)溶液中,蛋白质的溶解度反而增大。 ⑤线型和部分支链型高聚物可溶于某些有机溶剂,而体型则难溶于有机溶剂。 ⑥氢氧化铜悬浊液可溶于多羟基化合物的溶液中,如甘油、葡萄糖溶液等,形成绛蓝色溶液。 【高中化学中各种颜色所包含的物质】{方便推断时猜测} 1.红色:铜、Cu2O、品红溶液、酚酞在碱性溶液中、石蕊在酸性溶液中、液溴(深棕红)、红磷(暗红)、苯酚被空气氧化、Fe2O3、(FeSCN)2+(血红) 2.橙色:、溴水及溴的有机溶液(视浓度,黄—橙) 3.黄色(1)淡黄色:硫单质、过氧化钠、溴化银、TNT、实验制得的不纯硝基苯、 (2)黄色:碘化银、黄铁矿(FeS2)、*磷酸银(Ag3PO4)工业盐酸(含Fe3+)、久置的浓硝酸(含NO2)

高考化学铁及其化合物推断题综合经典题附答案解析

高考化学铁及其化合物推断题综合经典题附答案解析 一、铁及其化合物 1.印刷电路板(PCB)是用腐蚀液(FeCl3溶液)将覆铜板上的部分铜腐蚀掉而制得。一种制作PCB并将腐蚀后废液(其中金属阳离子主要含Fe3+、Cu2+、Fe2+)回收再生的流程如图。 请回答: (1)腐蚀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 (2)上述各池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__池。 (3)由置换池中得到固体的操作名称是__。 (4)置换池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有__。 (5)请提出利用酸从固体中回收Cu并将滤液回收利用的合理方案:__。 (6)向再生池中通入Cl2也可以使废液再生,相比Cl2,用双氧水的优点是__。 【答案】Cu+2FeCl3=CuCl2+2FeCl2沉降过滤 Fe+2Fe3+=3Fe2+、Fe+Cu2+=Fe2++Cu 用盐酸溶解固体中的Fe,过滤后得到Cu,并将滤液加入再生池避免有毒气体污染环境 【解析】 【分析】 腐蚀液(FeCl3溶液)将覆铜板上,发生反应为:Cu+2FeCl3=CuCl2+2FeCl2,再在沉降池中沉降后加入铁粉置换出铜单质、以及铁与铁离子反应生成亚铁离子,再生池中主要指FeCl2,通入过氧化氢氧化生成FeCl3,循环利用。 【详解】 (1)腐蚀液(FeCl3溶液)将覆铜板上腐蚀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u+2FeCl3=CuCl2+2FeCl2; (2)腐蚀池中发生:Cu+2FeCl3=CuCl2+2FeCl2;置换池中铁粉置换出铜、以及铁与铁离子反应生成亚铁离子,再生池中过氧化氢氧化FeCl2,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沉降池; (3)置换池中铁粉置换出铜,固液分离的操作为过滤; (4)置换池中铁粉置换出铜、以及铁与铁离子反应生成亚铁离子,其离子反应方程式:Fe+2Fe3+=3Fe2+、Fe+Cu2+=Fe2++Cu; (5)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可知,铁能与稀盐酸发生反应,而铜不与稀盐酸反应,所以用盐酸溶解固体中的Fe,过滤后得到Cu,并将滤液加入再生池; (6)Cl2有毒,污染环境,需要尾气处理,加双氧水氧化后生成水,避免有毒气体污染环境,故答案为:避免有毒气体污染环境。

高中化学有机实验题解题技巧!

1、加热方式 有机实验往往需要加热,而不同的实验其加热方式可能不一样 ①酒精灯加热。酒精灯的火焰温度一般在400~500℃,所以需要温度不太高的实验都可用酒精灯加热。教材中用酒精灯加热的有机实验是:“乙烯的制备实验”、“乙酸乙酯的制取实验”、“石油蒸馏实验”。 ②水浴加热。水浴加热的温度不超过100℃。教材中用水浴加热的有机实验有:“银镜实验(包括醛类、糖类等的所有银镜实验)”、“硝基苯的制取实验(水浴温度为55~60℃)”、“乙酸乙酯的水解实验(水浴温度为70~80℃)”和“糖类(包括二糖、淀粉和纤维素等)水解实验(热水浴)”。 ③用温度计测温度的有机实验:“硝基苯的制取实验”、“乙酸乙酯的制取实验”(以上两个实验中的温度计水银球都是插在反应液外的水浴液中,测定水浴的温度)、“乙烯的实验室制取实验”(温度计水银球插入反应液中,测定反应液的温度)和“石油的蒸馏实验”(温度计水银球应插在蒸馏烧瓶支管口处,测定馏出物的温度)。 2、催化剂的使用 ①硫酸做催化剂的实验:“乙烯的制取实验”、“硝基苯的制取实验”、“乙酸乙酯的制取实验”、“纤维素硝酸酯的制取实验”、“糖类(包括二糖、淀粉和纤维素)水解实验”和“乙酸乙酯的水解实验”。

其中前四个实验的催化剂为浓硫酸,后两个实验的催化剂为稀硫酸,其中最后一个实验也可用氢氧化钠溶液做催化剂 ②铁做催化剂的实验:溴苯的制取实验(实际起催化作用的是溴与铁反应生成的溴化铁)。 ③铜或者银做催化剂的实验:醇的去氢催化氧化反应。 ④镍做催化剂的实验:乙醛催化氧化成酸的反应。 ⑤其他不饱和有机物或苯的同系物与氢气、卤化氢、水发生加成反应时,为避免混淆,大家可直接写催化剂即可。 3、注意反应物的量 有机实验要注意严格控制反应物的量及各反应物的比例,如“乙烯的制备实验”必须注意乙醇和浓硫酸的比例为1:3,且需要的量不要太多,否则反应物升温太慢,副反应较多,从而影响了乙烯的产率。 4、注意冷却 有机实验中的反应物和产物多为挥发性的有害物质,所以必须注意对挥发出的反应物和产物进行冷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