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基础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基础评价一总则

国土空间规划基础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基础评价一总则
国土空间规划基础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基础评价一总则

国土空间规划基础评价

第一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基础评价一、总则

(一)评价的必要性

(二)起源与发展

(三)基本概念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指在自然生态环境不受危害并维系良好生态系统前提下,一定地域空间可以承载的最大资源开发强度和环境染物排放量以及可以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评价的基础是资源最大可开发阈值、自然环境的环境容量、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量的确定。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是指通过对资源环境超载状况的监测和评价,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诊断和预判,为制定差异化、可操作的限制性措施奠定基础。考虑到有些资源类型、环境要素的阈值难以确定,可以通过监测超过阈值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来预警承载能力超载程度。

图3-1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要素

(四)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和国土空间的关系

图3-2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和国土空间的关系(五)地位和作用

图3-3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地位和作用

(六)研究视角

(七)计算方法和评价模型

计算方法和评价模型的发展趋势:从定性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从单一到综合;从静态到动态。

(八)技术路线

图3-4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技术路线图

二、陆域评价

(一)基础评价

1、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

(1)概念

在一定时空尺度和一定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条件约束下,区域土地资源所能支撑的最大国土开发规模和强度。

土地资源评价主要表征区域土地资源条件对人口聚集、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支撑能力。

(2)评价程序

图3-5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程序图

(3)评价因子

根据构成要素对土地建设开发的限制程度,确定强限制因子与较强限制因子。具体如下:

2、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1)概念

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满足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的前提下,综合考虑来水情况、工况条件、用水需求等因素,水资源承载经济社会的最大负荷。

(2)评价指标

采用满足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要求的水资源开发利用量(包括用水总量和地下水供水量)作为评价指标。

通过对比用水总量、地下水供水量和水质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的控制指标,并考虑地下水超采情况进行评价。

(3)技术路线

水质评价结果按照短板效应,集成到水量评价结果中。

图3-6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技术路线图

3、环境承载力评价

(1)概念

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状态或条件下、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变化、环境功能不遭受破坏的前提下,区域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

指标:采用污染物浓度超标指数作为评价指标,通过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检测值与国家现行环境质量标准的对比值反映,由大气、水主要污染物浓度超标指数集成获得。

(2)两种评价方法

◆基于污染物排放浓度-环境质量标准的评价方法:即通过计算环境质量超

标指数衡量环境承载力状况。

◆基于污染物排放量-环境容量的评价方法:即通过计算污染物排放量与其

环境容量的比值衡量环境承载力大小。

(3)基于污染物排放浓度-环境质量标准的评价

①大气环境承载力评价

②水环境承载力评价

(4)基于污染物排放量—环境容量的评价

①大气环境承载力评价

根据大气污染物的排放现状与其大气环境容量相对比,用“大气污染物承载指数”表征大气环境承载力。

根据研究的目的、方法,结合国家大气环境管理现状、大气环境统计现状以及未来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因素,选择SO2、NOX、

PM2.5作为环境容量和排放量构建指标体系。

②水环境承载力评价

4、生态承载力评价

(1)概念

生态承载力,是指生态系统提供服务功能、预防生态问题、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能力。生态承载力评价,辨识人类活动对于生态产品与服务的使用,是

否超过生态系统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是否产生了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征社会经济活动压力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2)评价指标

生态系统健康度: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渍化和石漠化等生态退化的土地面积比例

(3)评价方法

根据生态系统健康度,将评价结果划分为生态系统健康度低、健康度中等和健康度高三种类型,并进行划分相应的预警等级。

(二)专项评价

1、城市化地区专项评价

(1)概念

城市化地区是指《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地区。水土资源相对充裕,发展条件较好,适合建设,普遍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较高。

(2)评价方法

评价指标:水气环境黑灰指数。

通过对现阶段城市人居环境的主要劣化因子——黑臭水体和PM2.5的评价分析,测度城市水体黑臭程度与大气灰霾程度,可综合得出城市水气环境的劣化程度。其中,黑臭水体通过城市黑臭水体分布密度和重度黑臭占比2项综合反映,PM2.5通过超标天数反映。集成黑臭水体及PM2.5超标天数2项指标的评价结果,得到城市化地区的专项评价结果。

2、农产品主产区农业资源承载力评价

(1)概念

农产品主产区是指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确定的农产品主产区。包括种植业地区和牧业地区。

农业资源监测预警,是指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对我国农业资源承载力进行监测和评价,诊断识别农业资源承载异常状态发生的时空范围和危害程度并提出防范措施的一种管理活动。

农业资源监测预警,对加强农业资源管控、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评价指标

种植业地区:耕地肥力质量变化指数。通过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Ph值6项基础指标等级变化来综合提取。

牧业地区:草原草蓄平衡指数。通过合理载畜量和实际载畜量2项基础指标综合提取

(3)技术路线

图3-7农产品主产区农业资源承载力评价技术路线图

3、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承载力评价

(3)评价方法

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评价方法:计算单位面积土壤侵蚀量,与该区域的容许土壤流失量相比较,根据值的大小进行分级,进而确定生态系统功能等级。

防风固沙生态功能区评价方法:计算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的土壤侵蚀量,与容许土壤侵蚀量进行比较,根据值的大小进行分级,进而明确生态系统功能等

级。

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评价方法:计算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的水源涵养量,与单位面积降雨量进行比较,根据值的大小进行分级,进而明确生态系统功能等级。

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评价方法:计算自然栖息地的质量状况,根据值的大小进行分级,进而评估生态系统功能等级。

三、海域评价

(一)基础评价

发展概况——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前期主要在陆地开展,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2000年以后才蓬勃发展起来,通常是借鉴陆地资源承载能力的评估方法。

评价内容——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基础评价是采用统一指标体系对所有沿海县级行政单元所辖海域的全覆盖评价,包括海域空间资源、海洋渔业资源、海洋生态环境和海岛资源环境四项基础要素,通过岸线和海域开发强度、渔业资源综合承载指数、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海洋生态承载指数、无居民海岛开发强度和生态状况等7项指标测算确定。

1、海洋空间资源承载力评价

(1)概念

海洋空间资源评价主要表征海岸线和近岸海域空间资源承载状况,采用岸线开发强度、海域开发强度评价指标,分别反映海岸线和近岸海域空间开发状况。

(2)评价指标

海岸线空间:岸线开发强度

近岸海域空间:海域开发强度

(3)说明

也可根据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划和海洋功能区划,以及国家、地方省市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对区域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实行差异化标准设置。

2、海洋渔业资源承载力评价

(1)概念

海洋渔业资源评价主要表征近岸海洋渔业资源的承载状况

(2)评价指标

渔业资源综合承载指数:

◆游泳动物指数

◆鱼卵仔稚鱼指数

(3)评价方法

游泳动物指数表征渔业主要捕捞对象的资源量变化情况,鱼卵仔稚鱼指数表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对游泳动物指数、鱼卵仔稚鱼指数的单指标评估结果加权平均,得出海洋渔业资源综合承载指数,将海洋渔业资源综合承载指数等级划分为超载-临界-可载三个等级。

3、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

(1)概念

海洋生态环境评价主要表征海洋生态环境承载状况,包括海洋环境承载状况和海洋生态承载状况两个方面。

(2)评价指标和方法

◆海洋环境承载状况: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通过统计评估符合海洋功能区水质要求的面积占海域总面积的比重,反映海洋环境承载状况。

◆海洋生态承载状况:浮游动物和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生物密度的变化

通过对浮游动物变化状况和大型底栖动物变化状况的单指标评估结果加权平均,得出海洋生态综合承载指数

4、海岛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1)概念

海岛资源环境评价主要表征无居民海岛资源环境的承载状况,包括无居民海岛开发强度和无居民海岛生态状况两个方面。

(2)评价指标和方法

◆无居民海岛开发强度:海岛人工岸线比例、海岛开发用岛规模指数的组合关系

评价方法:采用无居民海岛人工岸线比例、无居民海岛开发用岛规模指数两项评价结果的组合关系反映

◆无居民海岛生态状况:近十年来海岛植被覆盖率的变化情况

评价方法:根据近十年来无居民海岛植被覆盖率的变化情况反映。

(二)专项评价

四、集成评价

(一)整体构架

图3-8集成评价整体架构图

(二)超载类型划分

1、集成指标遴选

集成指标是资源环境超载类型划分的基本依据,包括8个陆域评价指标和

10个海域评价指标。具体如下:

表3-1集成评价指标

2、超载类型确定

在陆域和海域基础评价、专项评价基础上,采用“短板效应”进行综合集成。将集成指标中任一个超载、两个及以上临界超载的,确定为超载类型;任意一个指标临界超载的,确定为临界超载类型;其余为不超载类型。

图3-9陆域资源环境超载区域识别示意图

图3-10陆域资源环境临界超载区域识别示意图3、超载类型校验—陆海统筹

(三)预警等级划分

1、过程评价

(1)陆域过程评价

①指标体系

表3-2陆域资源环境耗损指数测度指标集

②评价方法

(2)海域过程评价

①指标体系

表3-3海域资源环境耗损指数测度指标集

②评价方法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设计方案

一、工作背景 (一)基本概念 据《江苏省市级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要点(试行)》,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可以科学预期的时期内,区域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要素所能够持续支撑该区域2020年、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及远景规划所确定的居民生活水平的最大人口规模,以及可持续增长的最大经济规模,由此可能允许的最低的耕地保有规模、最适的生态用地规模和最大的建设用地规模。具有资源环境承载的基础性、承载容量有限性、承载空间可调控性、动态变化性、区域关联性特点。 (二)评价目的与原则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健康水平”的关键表征指标。通过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可以深刻揭示影响各设区市资源环境承载的短板与影响要素,科学反映各设区市资源环境综合承载水平,明确区域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承载潜力和方向,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确定、指标规模调整、空间布局和结构优化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支撑。主要原则有客观真实、限制性、可操作性、可应用性、“红线”原则。

二、评价内容 (一)资源环境现状分析 其一,全面查清资源环境现状。对影响承载力的资源环境要素(土地资源、水资源、地质环境、土壤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等)、社会经济发展作全面调查,查清资源与环境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阶段和功能定位。其二,分析资源环境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利用历史数据分析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演变过程,分析资源禀赋对土地利用方式、结构和程度的影响。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或约束因素识别 从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资源要素或环境容量保障能力、粮食或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范等方面,识别国土保护与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区域土地利用的资源环境影响或约束因素。重点关注采煤塌陷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三)资源环境关键因素情景分析 经济社会发展设置“保持现有速度”、“基础情景”、“快速增长”三种情形,资源环境基础条件设置“改善”、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技术指南 (征求意见稿) 自然资源部 2019年3月

前言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为确保评价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为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统筹优化生态、农业、城镇等空间布局提供支撑,编制本技术指南。 本技术指南重点阐述双评价的技术流程、评价方法和技术要点,主要内容包括: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评价目标与原则、评价工作流程、评价技术流程、成果表达形式、成果应用及附录9部分。 本技术指南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清华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自然资源部经济管理科学研究所、自然资源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广东省自然资源厅、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涪陵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固原市自然资源局。

目录 前言 (2) 1 适用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2) 4 评价目标与原则 (2) 4.1评价目标 (2) 4.2评价原则 (3) 5 评价工作流程 (4) 5.1制定工作方案 (4) 5.2开展评价工作 (4) 6 评价技术流程 (5) 6.1确定评价精度 (5) 6.2数据准备 (5) 6.3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6) 6.3.1 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 (6) 6.3.2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评价 (7) 6.4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7) 6.4.1 全域适宜性评价 (7) 6.4.2 结果校验修正 (7) 6.4.3 适宜区潜力评价 (8) 6.5综合分析 (8) 6.5.1 资源环境禀赋刻画 (8) 6.5.2 空间格局特征分析 (8) 6.5.3 问题和风险识别 (9) 6.5.4 潜力分析 (9) 7 成果表达形式 (10) 7.1评价报告 (11) 7.2评价图件 (11) 7.3评价数据表 (12) 8 成果应用 (12) 附录A 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方法 (14) 附录A-1土地资源评价 (15) (1)评价方法 (15) (2)评价步骤 (15) (3)评价成果 (17)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中国主体功能区的问题与走向 刘栋 (41406057,法学)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以经济增长作为发展的主要甚至唯一目标导致了当今中国的资源环境出现了极大的浪费和破坏。面对经济高速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的冲突,国家提出了主体功能区划这一全新的协调经济与环境的方案,但是主体功能区划却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划,资源环境,经济,问题,解决方案 一、中国主体功能区出现的背景 改革开放后,我国将加速经济增长作为重要的发展内容。在国民经济整体实力增长的同时,却出现了一个重要问题:各地都将经济增长作为发展的主要目标甚至唯一目标,致力于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由于中国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基础的地域差异很大,对于不适于大规模进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地区,加速经济增长就意味着要付出昂贵的资源环境代价,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也将受到极大威胁。樊杰、洪辉(2012)认为主体功能区的宗旨就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确定不同区域的发展功能,包括引领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优化开发区,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点开发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限制开发区,以自然文化遗产保护为主的禁止开发区。 二、中国主体功能区的现状 张玉娴、黄剑(2009)认为主体功能区最早由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前司长杨伟民提出。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2006年10月11号,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在2007 年年底前编制完成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规划草案。由此,主体功能区筹划工作终于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主体功能区划和建设将成为我国国土区划和国土开发整治的主要形式。目前四川省、浙江省、江苏省等省级单位都积极响应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办公厅的号召,开始了省级层面的主体功能区规划。现今,四川省、浙江省、江苏省等已经完成了各省的主题功能区的规划。

天津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 今天,蔡老师为我们分析评价了“天津市资源环境的承载力”。通过老师的讲解,我对天津市的资源环境有了一个大体的认识。 蔡老师通过对天津市资源环境本底条件的分析,分别选取对天津经济社会发展限制较大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容量等三个方面若干因素进行评价,得出在资源紧约束条件下,在环境容量达到一定的极限条件下,在一定时期内,资源环境所能承载的建设用地空间、人口规模以及经济发展规模,达到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和完善提供基础支撑的目的。 针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的研究,主要是从评价指标的选取,并结合传统的评价方法进行。在指标评价的基础上,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和矢量分析法,对天津市资源环境各因素承载力进行定量分析,并将部分因素承载力高低落实到空间分布。 天津市地质构造复杂,大部分被新生代沉积物覆盖。地势北高南低,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海拔高度平均在2-10米之间(大沽高程),最高峰为蓟县和河北省兴隆县交界处的九山顶,海拔1078.5米。土壤分布从山地、丘陵、平原到滨海,依次为棕壤、褐土、潮土、沼泽土和盐土五个主要土类。并且,天津位于北半球中纬度欧亚大陆东岸,面对太平洋,季风环流影响显著,是东亚季风盛行的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型气候。位于海河流域下游,历史素有“九河下梢”之称的天津,水资源十分充足。 2013年末,天津市常住人口1472万人,居住在城镇的有1207万人,城镇化水平为82%,人口密度为1252人/平方公里;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370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2.5%。人均生产总值达到99607元;2013年天津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26514亿元,主要产业为电子信息、石油和海洋化工、汽车和装备制造、现代冶金、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 2013年,天津市耕地总面积4383平方公里,建设用地总规模为4059平方公里,其中包括城乡用地3192平方公里。但土地资源所能容纳的建设空间、水资源和环境容量成为了资源环境承载力限制性因素。 考虑一般做法,结合天津市资源环境特点,有针对性地选取对天津市资源环境影响显著的指标,又结合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建立3级指标因素和10个具

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国土资源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试

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国土资源行政处罚裁量 基准(试行)》的通知 【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鲁国土资发[2014]34号 【发布部门】山东省国土资源厅 【发布日期】2014.06.27 【实施日期】2014.09.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国土资源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试行)》的通知 (鲁国土资发〔2014〕34号) 各市国土资源局: 为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行使,确保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依法行政,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深入推进国土资源执法规范化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和《山东省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办法》(省政府令第269号)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要求,省厅研究制定了《山东省国土资源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试行)》(以下简称《裁量基准》),现印发给你们,并提出以下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充分认识国土资源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的重要意义

正确实施国土资源行政处罚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国土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依法保护国土资源、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群众权益的必然要求。《裁量基准》是对各类国土资源行政处罚事项的细化和量化,对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行政处罚的随意性,约束行政执法行为,规范案件查处工作,提高办案质量将发挥重要作用。全省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推行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制度的重要意义,坚决贯彻执行《裁量基准》规定,不断提高国土资源执法工作的规范化水平;要加强组织领导,将规范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纳入本部门依法行政考核体系;要建立健全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的监督机制,通过执法监察、案卷评查、评议考核等方式,加强对行政处罚裁量权的监督检查。 二、严格遵循国土资源行政处罚裁量原则 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必须具备明确的法律、法规、规章依据,且只能在法定权限、种类和幅度范围内行使。行政处罚裁量基准阶次的划分,不得超

土地资源案例评价与分析

土地资源案例评价

关于土地资源类行政案件情况的调查与评价人多地少,可利用土地尤其耕地相对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目前,我国耕地资源呈现出四个特点,即: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污染和退化严重、后备资源严重不足。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各地滥设开发区、商贸区盲目占用耕地等现象时有发生,从而导致可耕地大幅度减少,也影响了农民的生计和社会的稳定。在人地之争中,因土地资源而引发的各类矛盾越来越突出,土地资源类行政案件也呈现出日益增多和形式多样的特点。尤其是自1990年《行政诉讼法》颁布实施以来,这一趋势更加明显。1990年至今,全市法院共受理土地资源类行政案件409件,蓟县法院受理128件,占全市该类案件总数的近1/3。蓟县是农业大县,所审理的土地资源类行政案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此,以蓟县法院10多年来土地资源类行政案件为例进行综合调查分析。为了使调研情况更具有现实性和决策参考性,我们还向县有关方面发出了近100份问卷调查提纲。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对策性建议,期待着能够对进一步规范全市的土地资源行政管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对1990年以来蓟县法院受理的土地资源类行政案件基本情况的分析 从1990年至今,蓟县法院行政庭共受理各类土地资源案件128件。其中,土地权属纠纷67件,占52.3%;违法占地24件,占18.8%;侵权11件,占8.6%;不服经销土地使用证14件,占10.9%;其他土地案件12件,占9.4%。 现分别就上述几类案件的特点和成因,进行概括分析。 (一)土地权属纠纷案件 这类案件形成的时间较长,历史遗留问题较多,且不同法律关系相互混杂交错。以蓟县山区为例,自1951年土地改革后,很长时间一直未进行过统一确权发证工作。1992年全县开始统一确权发证后,过去没有解决或解决不彻底的各类纠纷大量暴露出来,因而造成此类案件在土地资源类行政案件中占据很大比例。由于历史沿革较长,期间又经多次演变,有的案件唯一历史依据就是1951年的土地证,而土地证所载面积又与实际占用面积不符。如有的经过调整,却无合法手续;有的持有合法手续,却又没有具体的四至边界尺寸。所有这些,都给纠纷的处理增加了相当大的难度。同时,这类案件也是土地主管部门反映较

山东省国土资源厅

山东省国土资源厅

山东省国土资源厅 非常设机构及组成人员名单 1、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国家安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组长:徐景颜厅长 副组长:张庆坤副厅长 王玉志副厅长 成员:李建平科技外事处处长 黄兴友办公室主任 平安玉测管处处长 吴玉海人事处处长 李勇普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 张永驻厅纪检组副组长、监察室主任 省厅国家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科技与外事处,负责国家安全的具体工作。李建平同志兼办公室主任。 2、山东省国土资源厅依法行政和普法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组长:徐景颜厅长 副组长:王玉志副厅长 成员:王桂鹏执法监察局局长 乔恩光总工程师 刘继宝总规划师 曲荣鹏总经济师 王少瑾政策法规处处长 黄兴友办公室主任 宁廷河规划处处长 朱茂林财务处调研员 宫志强耕保处处长 房杰地籍处处长 刘祥元土地利用处处长 潘光明征地管理处处长 李克强矿产开发处处长 孔庆友矿产资源处处长 曲延波地质环境处处长 王桂松地质勘查处处长 平安玉测绘管理处处长 李建平科技外事处处长 吴玉海人事处处长 董长利离退休干部处处长 李勇普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 张永驻厅纪检组副组长、监察室主任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政策法规处,具体承担日常工作,王少瑾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3、山东省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主任:徐景颜厅长 副主任:邵清纯副厅长 柏贵生副厅长 成员:乔恩光总工程师 李克强矿产开发处处长 黄兴友办公室主任 王少瑾政策法规处处长 宁廷河规划处处长 朱茂林财务处调研员 孔庆友矿产资源处处长 曲延波地质环境处处长 王桂松地质勘查处处长 张永驻厅纪检组副组长、监察室主任 黄世才执法监察局副局长 李克强同志负责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 工作人员:刘洪磊方宝明袁振林胡智勇高善坤刘传连张婧赵培培程勇4、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组长:徐景颜厅长 副组长:邵清纯副厅长 张庆坤副厅长 成员:刘祥元土地利用处处长 黄兴友办公室主任 宫志强耕保处处长 李克强矿产开发处处长 曲延波地质环境处处长 王中良厅机关服务中心主任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土地利用处,由刘祥元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5、山东省国土资源厅直属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组长:徐景颜厅长 成员:周莲英巡视员 邵清纯副厅长 柏贵生副厅长 张庆坤副厅长 王玉志副厅长 徐家林驻厅纪检组长、监察专员 宇向东副巡视员 领导小组办公室: 主任:邵清纯(兼) 副主任:吴玉海 成员:黄兴友王少瑾朱茂林 李勇普张永陈胜利

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摘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综合衡量区域人口、资源、环境是否协调、经济发展是否可持续的重要方式。通过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判模型评估电白区生态环境承载的基本状况,对制约电白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行评价。结果显示,2015年电白区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及效率三个准则层承载力值分别为0.3,0.32,0.84,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承载力与效率承载力间存在较大差距。考虑到全区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有序发展,建议必须加强对当地自然资源尤其是森林、耕地等的保护,优化建设用地空间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水平。 1前言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资源结构符合可持续发展需要,区域环境功能仍具有维持其稳态效应能力的条件下,区域资源环境系统所能承受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对资源开发强度与环境承载力之间是否协调进行判断的一个重要标志。它综合衡量人口、资源、环境是否协调、经济发展是否可持续,具有系统性、开放性、动态性和综合性等特点。

通过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判模型评估电白区生 态环境承载的基本状况,对制约电白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行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的目的是为建设用地供给的空间配置和社会生产力的布局提供科学依据。2研究区概况 电白区位于广东省西南部,茂名市东南部,粤西地区的东部,东经110°54′-111°29′、北纬21°22′-21°59′。东部以儒洞河与阳西县为界,东北部与阳春县相邻,西北至北部与高州市接壤,西至西南部与茂南区、茂港区毗连,东南濒临辽阔的南海。电白区海岸线长约220公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2014年2月,国务院同意调整茂名市部分行政区划,撤销茂港区和电白县,设立茂名市电白区,原茂港区并入电白区成立新的电白区。 3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3.1评价指标体系 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由资源承载力与环境承载力构成,遵循综合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区域性等原则,根据区域资源状况、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等方面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密切相关因素,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效率五个方面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将资源环境合并为资源环境子系统,将社会、经济合并为社会经济子系统,效率单独为一个子系统。本次评价通过专家咨询并借鉴国际国

土地资源评价论述

土地资源评价综述 摘要:随着人口不断增长,日益显现出人地关系紧张化的态势,需要对土地资源进行评价。土地资源评价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依据,本文对土地资源评价的依据、方法、类型进行论述,提出展望,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土地资源评价依据方法类型展望 土地评价是查清土地质量状况以及掌握它们动态变化信息和规律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依据,也是合理、持续利用土地的重要手段。 一、土地资源评价依据 1、气候条件是构成土地利用方向及生物潜能转化效率的决定因素 土地都分布于一定的地球空间,对土地上部生长的生物起决定性制约作用的自然因素首先是气候。因为气候中的光、温热、降水量等要素,可以决定生物组合的类别。气候对土地影响的另一方面是它支配农作物的熟制和产量,也就是决定了生物潜能的转化能力。 2、地形、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是决定土地利用适宜性的重要依据 任何类别的土地都分布在固定的地理位置上,地势不同,相应的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土体物质类型、生物的立地条件等都会有差异,进而影响到植物生长的适宜陛。地形、水文、地质条件,实际上已构成了土地利用适宜性的划分依据。 3、土壤及其下垫物质是构成农业土地肥力及工程建筑质量的物质基础 土地的重要组成就是土壤及其下垫物质,包括风化壳、土壤母质和基岩。就大农业而言,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和水分,主要由土壤所供给;植物生长的立地条件,也主要靠土壤支撑和条件,可以说,土壤及其下垫物质是农业土地的核心。人类的衣食住等物质的来源,主要来自于土壤,一个地区的富裕和贫困的分异,固然与当地的气候、水资源等条件有关,但土壤生产力的高低,也是重要因素。土地利用的生产力(包括产量和质量)的差别,主要受制于土壤及其下垫物质的质量。对于非农土地的利用,也与土壤及其下垫物质的性质有关。 4、土地经营管理的难易及水平是衡量经济效益高低的主要指标 第一,土地自身的障碍因素是决定对其改良难易的重要属性。第二,土地分布位置的 差异性会带来经济效益的不同。对于非农用地的评价,经济效益同样重要。土地分布的相对位置和交通状况对经济效益的影响更大。 二、土地资源评价类型 1、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 土地生产潜力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问题,包括生态学、植物学、农学等,研究包括生物生产量的内部机制及其与生态因子的相互关系。土地生产潜力系指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生产某种生物产品(如粮食、经济作物等)的内在能力,一般用单位面积产量来表征。它是反映土地质量高低重要指标,因而也就成为土地资源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 现阶段的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方法及过程总体上看来是大同小异的,都是结合GIS软件并借助“机制法”来估算土地生产潜力。

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加快推进全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的通知

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加快推进全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的 通知 【法规类别】土地综合规定 【发布部门】山东省国土资源厅 【发布日期】2009.08.03 【实施日期】2009.08.03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加快推进全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的通知 按照国家“决战年”的部署要求,我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总体上进展顺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当前城镇土地调查、农村土地登记发证、基本农田调查上图和地方调查成果复核上报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亟待克服和改进,根据哈尔滨“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基本农田上图等关键业务培训班”精神,现就进一步加快推进全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通知如下: 一、做好基本农田调查上图工作 查清基本农田和耕地的状况,是衡量二次调查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凡没按要求完成基本农田上图的地区,二次调查成果不予验收,所在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不予批准。做好基本农田调查上图工作重点要抓好四个环节:一是抓好基本农田保护现状上图。用规程上要求的几种方法,将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确定的基本农田和合法调

整的基本农田位置落实在二次调查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图上。二是抓好分析检查报告编写。通过相关部门共同核实确认,与经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查找基本农田变化的原因,编写分析检查报告,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三是抓好基本农田补划工作。根据分析检查报告中提出的需要补划数量,由规划部门牵头,以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和质量不低于原保护面积和质量为原则,并依据新一轮规划修编及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的要求,制定补划方案。补划的基本农田位置要与新修编规划中基本农田划定区位一致。要将补划的基本农田地块用红色标注到二次调查形成的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四是抓好成果的检查和验收。市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组织规划、耕保、地籍等部门工作人员,对基本农田上图的图件、数据库、分析报告及补划方案等成果进行检查和验收,要形成基本农田上图市级检查、审核和验收文字报告,做到图件、数据库、实地相一致。基本农田上图成果于8月30日前以市为单位上报

《土地资源评价与规划》综合测试

《土地资源评价与规划》综合测试 一. 单选题(共20题,共40分) 从下列各题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40分) 1. 土地利用规划所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2分) A.农业用地和非农业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 B.土地利用中需要与可能的矛盾 C.各用地部门之间的矛盾 D.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 ☆考生答案:B 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级。(2分) A.二 B.三 C.四 D.五 ☆考生答案:D 3. PSR模型是()模型。(2分) A.驱动力-压力-响应模型 B.驱动力-压力-状态-响应模型

C.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模型 D.驱动力-压力-状态模型 ☆考生答案:A 4. 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基本性质是()。(2分) A.开放性 B.复杂性 C.区域性 D.动态性 ☆考生答案:B 5. 作物产量预测的方法不包括()。(2分) A.年平均增长率法 B.几何增长率法 C.趋势外推法 D.回归预测法 ☆考生答案:B 6. 为利于地面水汇集、排除,在平地应有不小于()的坡度。(2分) A.1% B.2% C.3%

D.4% ☆考生答案:C 7. 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研究是以()为基础。(2分) A.土地评价 B.土地生产潜力 C.土地潜力单元 D.土地生产力 ☆考生答案:A 8. ()把一个复杂问题的各个因素划分为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析,对复杂的多目标、多因素作合理的综合。(2分) A.回归分析法 B.聚类分析法 C.层次分析法 D.多元分析法 ☆考生答案:C 9. 根据东北地区《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土地潜力评价系统中潜力等,以下不属于Ⅴ等地的特点的是()。(2分) A.农业利用收到很大限制 B.林业利用收到很大限制

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国土资源行政复议、应诉和

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国土资源行政复议、应诉和征地补偿协调裁决工作的通知 【法规类别】行政处罚与行政复议 【发文字号】鲁国土资发[2008]151号 【发布部门】山东省国土资源厅 【发布日期】2008.08.15 【实施日期】2008.08.1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国土资源行政复议、应诉和征地补偿协调裁决 工作的通知 (鲁国土资发[2008]151号) 各市国土资源局: 近年来,我省国土资源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明显增加,征地补偿安置争议裁决案件也呈递增趋势。为进一步加强行政复议、应诉和征地补偿协调裁决工作,切实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依法行政,化解行政争议,构建和谐社会,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严格规范国土资源行政执法行为,切实推进依法行政 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必须牢固树立依法行政观念,以执政为民为宗旨,以依法行政

为准绳,切实推进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切实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切实加强行政监督,健全行政争议源头预防机制。严格依法实施土地、矿产、测绘行政管理,严格规范和约束行政权力,强化和优化社会服务,注重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全面提升行政水平和行政效能。 在审批征收、征用土地,颁发、注销、变更、撤销或吊销土地、矿产以及测绘相关权利证书,查办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实施行政处罚和办理国土资源信访案件等工作中,应当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行使权力,履行法定职责和法定义务。要畅通法定救济途径,切实保护行政管理相对人的知情权、确认权以及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在对行政管理相对人、利害关系人依法作出不利的决定之前,必须履行告知义务并给予其陈述和申辩的机会。在作出各种行政决定时行使自由裁量权的,应当在行政决定中说明理由,以确保行政行为的公开、公平、公正,把引发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 二、充分发挥行政复议、诉讼的监督功能和救济功能,积极化解行政争议 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和加强行政复议工作,切实保障行政管理相对人依法行使法律救济的权利,充分发挥行政复议的层级监督和自我纠错功能。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人民群众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内部纠错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积极调处纠纷,及时化解矛盾,努力维护社会稳定。 各级国土资源行政复议机关,要进一步规范复议程序,提高行政复议的质量和效率。对符合法律规定的行政复议申请,应当依法受理;认为不符合法定受理条件的,应当认真作出书面解释,告知解决问题的途径,不能一推了之

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20150503

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指标体系 和技术方法指南 国家海洋局 2015年5月

本指南确定了沿海县级行政区开展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评估和预警的基本原则、适用范围,规定了相关术语与定义,以及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指标体系、评估方法、监测预警方法,明确了成果与要求等。 1. 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全国沿海县级行政区开展区域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分类专项评估、综合评估和监测预警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指南。 GB 3097 海水水质标准 GB/T 17108 海洋功能区划技术导则 GB/T 17504 海洋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 GB/T 19485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GB 12763 海洋调查规范 GB 17378 海洋监测规范 HY 070 海域使用面积测量规范 HY/T 069 赤潮监测技术规程 HY/T 080 滨海湿地生态监测技术规程 HY/T 087 近岸海洋生态健康评价指南 HY/T 117 海洋特别保护区分类分级标准 HY/T 128 海洋经济生物质量风险评价指南 HY/T 147 海洋监测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1)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是指一定时期和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海洋资源结构符合可持续发展需要,海洋生态环境功能仍具有维持其稳态效应能力的条件下,区域海洋资源环境系统所能承载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包括承载体(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对象(主要涉海社会经济活动)、承载率(承载状况与承载能力的比值)三大基本要素。 根据我国海洋开发利用状况及海洋资源环境状况,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由多类专项承载能力构成,本技术导则中主要包括海域空间资源承载能力、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海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

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综述

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综述 摘要:简要介绍了土地利用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通过阅读国内外的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研究相关文献,讨论了国内外土地利用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研究中应用的理论、方法、技术等情况。根据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研究现状,分析了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研究热点、研究前景,并指出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评价,土地结构调整,规划 0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环境、经济、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有限的土地资源能否得以合理的利用,社会经济与土地资源保护能否协调发展,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进程[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为下一步的土地规划和管理打基础,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可以协调人地矛盾、加强对土地利用的管理、有效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2]。因此,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不同学者的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研究进行分析对比,了解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发展现状、研究热点、研究方法与技术等内容,总结目前的研究优点及存在的问题。 1.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概述与意义 1.1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概述 土地利用评价又称土地质量评价,是通过对土地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将土地 按质量差异划分为若干相对等级或级别,以表明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被评土地对于某种特定用途的生产能力和价值大小。土地质量评价按其目标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等[3]。 土地利用规划是人们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控制土地利用方向、组织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生产力和改善生态系统与持续土地利用,进行科学组织、布局的一项重要措施[4]。 1.2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意义 土地评价是土地规划与管理的基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是通过对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利用结构与布局、开发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和效益、适宜程度、限制因素等条件的分析,为土地规划和土地管理提供依据[5]。 土地利用规划为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协调人地关系,协调各部分用地矛盾,保证国家“一要吃饭、而要建设、三要保护环境”的土地利用基本方针的贯彻;加强对土地利用的管理;可以有效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2.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发展 2.1国外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发展 土地利用评价研究是随着土地合理利用规划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土地规划产生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是科学的土地评价与规划研究仅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6]。 (1)20世纪20年代,结合土地利用程度进行的评价和规划的[7]。美国中西部土壤 侵蚀和水土流失严重,基于土地利用导致环境退化的原则,提出了土地利用潜力分类,1961年美国农业部正式颁布了土地潜力分类系统,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较为全面的土地评价系统。 (2)20世纪70年代,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以及土地利用规划的广泛开展标志着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进入真正的实质性阶段[8]。197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颁布了《土

山东省国土资源厅

山东省国土资源厅 非常设机构及组成人员名单 1、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国家安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组长:徐景颜厅长 副组长:张庆坤副厅长 王玉志副厅长 成员:李建平科技外事处处长 黄兴友办公室主任 平安玉测管处处长 吴玉海人事处处长 李勇普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 张永驻厅纪检组副组长、监察室主任 省厅国家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科技与外事处,负责国家安全的具体工作。李建平同志兼办公室主任。 2、山东省国土资源厅依法行政和普法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组长:徐景颜厅长 副组长:王玉志副厅长 成员:王桂鹏执法监察局局长 乔恩光总工程师 刘继宝总规划师 曲荣鹏总经济师 王少瑾政策法规处处长 黄兴友办公室主任 宁廷河规划处处长 朱茂林财务处调研员 宫志强耕保处处长 房杰地籍处处长 刘祥元土地利用处处长 潘光明征地管理处处长 李克强矿产开发处处长 孔庆友矿产资源处处长 曲延波地质环境处处长 王桂松地质勘查处处长 平安玉测绘管理处处长 李建平科技外事处处长 吴玉海人事处处长 董长利离退休干部处处长 李勇普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 张永驻厅纪检组副组长、监察室主任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政策法规处,具体承担日常工作,王少瑾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3、山东省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主任:徐景颜厅长 副主任:邵清纯副厅长 柏贵生副厅长 成员:乔恩光总工程师 李克强矿产开发处处长 黄兴友办公室主任 王少瑾政策法规处处长 宁廷河规划处处长 朱茂林财务处调研员 孔庆友矿产资源处处长 曲延波地质环境处处长 王桂松地质勘查处处长 张永驻厅纪检组副组长、监察室主任 黄世才执法监察局副局长 李克强同志负责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 工作人员:刘洪磊方宝明袁振林胡智勇高善坤刘传连张婧赵培培程勇4、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组长:徐景颜厅长 副组长:邵清纯副厅长 张庆坤副厅长 成员:刘祥元土地利用处处长 黄兴友办公室主任 宫志强耕保处处长 李克强矿产开发处处长 曲延波地质环境处处长 王中良厅机关服务中心主任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土地利用处,由刘祥元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5、山东省国土资源厅直属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组长:徐景颜厅长 成员:周莲英巡视员 邵清纯副厅长 柏贵生副厅长 张庆坤副厅长 王玉志副厅长 徐家林驻厅纪检组长、监察专员 宇向东副巡视员 领导小组办公室: 主任:邵清纯(兼) 副主任:吴玉海 成员:黄兴友王少瑾朱茂林 李勇普张永陈胜利

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与方法

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与方法体系 摘要:土地资源评价是土地资源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在继土地资源调查,解决了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和分布之后,进而解决土地资源的质量问题。通过土地资源评价,可确定土地资源的潜力水平、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以及其所能承载人口的数量等。 关键词:土地资源,评价原则,评价方法 引言 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各国国民经济有着明显的制约作用,因此,各国都非常重视对土地利用进行规划。而我国现实中,土地规划控制指标屡被突破,规划严重脱离实际,已无权威性和约束力可言。人地关系进一步紧张,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上述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就规划而言,需要从编制、评价、审批、实施和监督检查的整个管理工作中去分析。在上述各个环节中,规划的评价是极其重要的一环,科学的规划评价为方案优化和评审决策提供基础和依据。因此,探讨统一的、客观的评价方法,十分必要。下面本文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综合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进行初步探讨。 正文: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得以发展的重要物质保证。当今世界面临的几大问题———人口、资源、环境和粮食等,都与土地息息相关。目前,土地资源作为不可再生的稀缺自然要素已成为约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之一,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成为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土地利用的效率影响着经济增长速度、生态环境质量及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呢?本文试图回答这一问题。 1.土地资源评价述评 1.土地资源评价的含义 土地资源评价,即土地评价,是根据特定的目的对土地的性能进行鉴定。土地资源评价包括对土地的各个要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植被、水等以及与土地利用有关的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全面综合的考察;阐明土地对某种用途的适宜程度、限制程度、生产潜力、经济效益及对环境有利与不利的后果;阐明土地现在的利用情况、合理程度以及土地用途转变的可能性及其条件;阐明土地提高生产能力与增加经济效益的必要措施。 2.土地资源评价与土壤评价的区别 土地评价与土壤评价不是同一个概念。土壤评价是依据土壤类型及其理化性质等因素的差异进行的土壤等级的评定,土壤肥力的高低,仅仅是土壤因素的综合评定。而构成土地特征的各要素,包括地形、地貌、土壤、植被、水文和水文地质等自然因素和社会属性都是土地资源评价的因素之一。由此可见,在内涵及应用范围方面,土地评价要比土壤评价广泛得多。同时土壤是土地的重要部分,土壤评价是土地评价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它们又是不能相互替代的。 2.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1.生产性原则 生产性原则即实用性原则。土地资源评价是为生产的实际应用服务的,所以在土地资源评价时,必须结合评价地区的土地利用实际,从土地利用现状出发,着眼于可能挖掘的土地生产潜力,以达到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目的,以便为以后的实际应用服务。如果脱离生产实际来进行土地资源评价,那么评价的结果再详尽、准确,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2.综合性原则 1

如何进行“双评价“中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如何进行“双评价“中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规划师杂志社2019/7/24 空间规划类术语——“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双评价“(简称)中“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两个重要评价内容之一。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指一定国土空间内,自然资源、环境容量和生态服务功能对人类活动的综合承载水平。 是判断一定区域内的资源利用、环境质量、生态基线、灾害风险四类要素,定量测度国土空间发展的综合潜力,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建设规模的支撑能力,以及为人的经济、社会活动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本底相对客观的评价,目的在于全面摸清并分析国土空间本底条件,为统筹优化生态、农业、城镇空间布局提供支撑。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 一、中央为什么高度重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1)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 国家提出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作为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基础和重建工作的前提。此后,资源环境承载力在后来的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实施规划中都得到了应用, 而且被逐步被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所重视。 (2)2010年的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就明确提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 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 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 (3)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对人口密集、开发强度偏高、资源环境负荷过重的部分城市化地区要优化开发, 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人口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化地区要重点开发“等具体要求。 (4)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简称“双评价”)受到高度重视。 报告提出“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控制开发强度, 调整空间结构, 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 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 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5)2013年11月12日, 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将“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 对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和海洋资源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作为中央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列入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6)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规划编制前应当进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以评价结果作为规划的基本依据。 (7)2016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明确要求开展两个评价,编制空间规划,要基于国土本底条件和评价先定格局,各类空间规划跟着大的格局落定。 (8)2017年3月,国土资源部发布《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办法(试行)》要求,在系统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确定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科学合理编制空间规划。 (9)2017年5月27日,环境保护部、发改委联合发布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更是明确了“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识别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并落实到国土空间,确保生态保护红线布局合理、落地准确、边界清晰。“的划定原则。 (10)2019年5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明确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主要内容,并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作用。 由此可见,国家一系列战略决策,凸显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工作之重视,以“双评价”为前提和基础,来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已成为基本共识。

土地资源评价 具体内容

第五章土地资源评价 1 土地资源评价的概念 土地资源评价又可称土地评价:是在土地资源调查、土地类型划分完成以后,在对土地各构成因素及综合体特征认识的基础上,以土地合理利用为目标,根据特定的目的或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来对土地的属性进行质量鉴定和数量统计,从而阐明土地的适宜性程度、生产潜力、经济效益和对环境有利或不利的后果,确定土地价值的过程。 基本特征:是比较土地利用的要求和土地质量的水平。 实质:农业用地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城镇用地对土地使用价值大小的鉴定 定义:土地评价是对土地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要素的综合鉴定,将土地按质量差异划分为若干相对等级,以表明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待评土地对于某种特定用途的生产能力和价值的大小。 2 土地评价的特点 必须有特定的目的 必须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 评价必须针对一定的时期 评价的结果应该能直接用于生产实践 评价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要进行多因素分析 3 土地评价的作用与任务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交易 土地税收 土地补偿 土地分等定级与估价 土地管理 估计土地利用 评判经营好坏 4.土地评价的基本原理 多样性原理:不同的地区具有各自独特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土地质量和土地用途都会存在很大的差别;随时间的发展、社会的变化,同一地区的土地质量和土地用途也会发生变化。 综合性原理:构成土地质量的土地性状有很多种,如气候、土壤、植被等等,而这些性状也是由许多因素构成的,如气候又包括光照、气温、降水等;土壤又包括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质地、土壤酸碱度、土壤水分、土壤养分、碳酸钙含量

等等。同时,土地的不同性状或不同因素间又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因此土地质量是一个多样因素影响的统一体。所以,在分析土地质量和土地用途的要求时,一定要全面地考虑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采用综合、全面分析的方法。 系统分析原理:一个系统是由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集合,具有一定的边界和结构,这就决定了系统的功能,即决定了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土地评价的主要对象是土地利用系统,包括两个要素;土地和土地利用,如图。在土地评价时,应尽量地应用系统分析的原理,分析如何改善土地利用系统的结构,获得最理想的产出与投入之比。 相对性原理: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土地质量上存在很大差异。为了不同评价地区的实际需要,往往在评价时将本地区内质量最好的土地定为一等地,最差的土地定为末等地,这样处理使不同地区的土地质量等级之间的差异不尽一致,同一等级的土地的实际质量也可能不一样,因此土地评价的结论是相对于一定地区而言的。 可比性原理:土地评价的结果是所评价的地区土地质量好坏程度的反映,因此必须具有可比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或指标体系。 限制性原理:不同的土地用途在某种土地质量上的适宜程度不同,实质上就是土地用途的限制不同。所谓限制性,是指土地质量不能满足土地用途要求的程度,如某种作物在某个生育期需要速效磷达到 30ppm,而实际土壤中l0ppm,那么由于速效磷含量太少吸收不到充足的磷 5、土地评价的依据 (1)土地资源的生产力 指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分为现实生产力和潜在生产力 (2)土地资源的适宜性 指土地资源在一定条件下对发展某项生产或作为某种用途所提供的生态环境的适宜程度,这既与土地利用方式有关,又直接决定于生物的特点、更替及产量等。 分为多宜性、双宜性、单宜性和暂不适宜等 (3)土地资源的限制性 指是限制土地资源在生产过程中发挥潜力的障碍因素 分为稳定性限制因素和不稳定限制因素 6、土地评价的原则 针对性原则:要针对特定的用途种类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分类 可比性原则:要求对不同的土地类别在可继获得的利益和所需的投入之间进行比较;需要多学科的研究,要能够在几种用途之间进行比较;不同等级之间要能进行比较。 时效性原则 相对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