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几个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的例子

合集下载

穷则兼济天下作文

穷则兼济天下作文

穷则兼济天下作文
今天放学时,我一眼就看到一个小女孩,她穿着破旧的衣服,手里拿着一个空空洞洞的碗,眼睛里带着一种说不出来的悲伤。

我不由得走过去,问她怎么了。

“我爸爸病了,没钱看病,我要去要钱。

”小女孩的声音很高,但语气很肃然。

我从口袋里摸出我仅有的五块钱,递给她,说:“拿着,去买点吃的吧。


小女孩的眼睛一下子亮了,她紧紧地握着我的手,“谢谢你!啊,谢谢你!”
走出校门,阳光灿烂,我的心里却暖融融的。

我忽然想起老师讲的“穷则兼善天下”这句话,虽然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我似乎明白了,帮助别人,让别人都快乐,自己也会觉得开心。

我跑回家,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笑着说:“你真是个好孩子!你帮助的小女孩,就像一颗颗种子,以后会开出美丽的花朵。


妈妈的话让我很开心,我决定以后要更加努力学习,将来做一个可以帮助很多人的好人。

晚上,我翻开课本,看见了“穷则独善其身”这两句话。

我就开始认真地读,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身穿破旧衣服的老人,他虽然贫穷,却有着一颗善良的心,他用自己的双手,帮助了很多需要帮助的人。

我仿佛看见了一个经济贫穷的女孩,她虽然生活艰苦,却仍然向上,她用自己的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一句非常美好的话语啊!我要记住它,用它来指引我的人生方向。

善其身和兼济天下的作文

善其身和兼济天下的作文

善其身和兼济天下的作文
咱老祖宗有句话说得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这话说得在理,也给咱的人生指了条明路。

先来说说“独善其身”。

这就好比咱自己还在泥坑里扑腾,没站稳脚跟呢,那首要任务就是先把自己打理好。

比如说,你连肚子都填不饱,还谈啥拯救世
界呀?这时候就得老老实实提升自己,长本事,学知识,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

想象一下,你自己一塌糊涂,工作没个着落,生活乱七八糟,还想着去帮
别人?这不是瞎捣乱嘛!所以啊,在自己还弱小的时候,就得把精力放在自己
身上,把自己的毛病改掉,把自己的能力提上去。

就像盖房子,先得把地基打牢,不然房子盖起来也是摇摇欲坠。

可要是有一天,你发达了,那可就不能光顾着自己享受啦。

这时候就得
“兼济天下”,为大家做点事儿。

为啥呢?因为你有那个能力了呀,你能给别
人带来帮助,能让这个世界因为有你变得好那么一点点。

比如说,你赚了大钱,别光想着买豪车、住豪宅,也拿出点钱来做做慈善,帮助那些贫困地区的孩子上学,给受灾的地区捐点物资。

或者你有了大权,别
光想着给自己谋福利,多为老百姓办点实事儿,改善改善大家的生活。

其实,“善其身”和“兼济天下”并不矛盾。

你只有先把自己照顾好了,
才有能力去照顾别人。

反过来,当你去帮助别人的时候,也会让自己的人生更
有意义,更有价值。

所以啊,咱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该独善其身的时候就好好修炼自己,该兼济天下的时候就勇敢地伸出援手。

这样,咱们的人生才能过得充实、有意义,才能成为一个既利己又利人的大好人!。

穷则独善其身的例子

穷则独善其身的例子

穷则独善其身的例子
穷则独善其身,出自《孟子·尽心上》,原句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

以下是几个具体的例子:
马云:阿里巴巴集团的创始人之一,曾在早期创业时面临许多困难,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努力工作,最终成为了一位成功的企业家。

他的成功证明了即使在困难时期一个人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不懈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李安:是一位成功的导演他在年轻时因为经济原因而无法继续深造,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而是坚持在工作之余努力学习最终获得了电影制作的学位,并成为了一位成功的导演。

王安石:忧民生疾苦,登朝拜相之后立志变法,可惜封建官场早已糜烂,新法过于激进,良法变苛法,以失败告终.罢相后,寄情山水写下《泊船瓜洲》、《江上》《梅花》、《书湖阴先生壁》等诗。

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后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主持编撰了《资治通鉴》.宋哲宗即位后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传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

苏东坡,因反对新法被贬做杭州通判,政绩显赫,深得民心.却因乌台诗案,身陷囹圄.出狱以后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于是寄情山水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

这些例子展示了“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即在面对困难和逆境时,保持自己的品德和信念,坚持自己的梦想并不断努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举几个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的例子

举几个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的例子

举几个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例子《孟子》原来说的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后人习惯先“达”而后“穷”并改“兼善”为“兼济”,尚不失孟子原义。

但我确实认为:一个人如果真心想要“善其身”与“济天下”,那还是改成本文题目所云的“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的好。

思想史上流行的观点认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作为中国文化精髓的“儒道互补”的体现:前半句表达了儒家的理想主义和入世精神,而后半句显示出道家的豁达态度与出世境界。

不过,“文本史”的角度讲,这个说法是有明显缺陷的:如上所述,整个这句话原出于《孟子》,本与道家无关。

而道家或老或庄,似乎都没有说过“善(无论独善兼善)其身”之类的话。

相反,本来意义上的道家是主张“绝仁弃义”解构道德而追求无是非无善恶的“逍遥”境界的,它并不强调个人道德修养。

说前半句是儒后半句是道,似难以服人。

但如果把“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道德含义除去,而只把它们理解为“有为”与“无为”,则这句话(不仅是后半句)又成了纯粹的道家思想。

人们常常只把“无为”看成是道家主张,其实至少庄周这个道家宗师也有追“;有为”的一面。

在《庄子·外篇·山木》中,庄周曾自比“腾猿”:“其得楠梓豫章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

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

”猴子抱上了高贵的大树,便得志称雄,“王长其间,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

而一旦掉到了荆棘丛中,就夹起尾巴做孙子,“危行侧视,振动悼栗”了。

换句话说,在庄周看来,人当得势时是“有为”的,所谓“无为”,就是“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时的生存方式:“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奚可得邪?” 众所周知,道家在知与行两方面都倡“无为”。

单就“无为”而论“无为”,本无所谓对错。

强者对弱者“无为”,可以理解为宽容,弱者对强者“无为”,就沦于苟且了。

权力对权利“无为”意味着自由,而权利对权力“无为”则意味着奴役。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起身的作文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起身的作文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起身的作文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哎呀,咱就来说说这个“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吧。

记得有一次我去逛街,看到路边有个卖艺的老爷爷,他在那里拉二胡呢,那声音真的特别凄凉。

旁边摆着个小盒子,里面只有几块钱。

我当时就想,哎呀,这老爷爷也太不容易了。

我摸了摸自己的口袋,其实我也没啥钱,那天是出来闲逛的,兜里就那么十几块的零花钱。

但我想了想,还是拿出了五块钱放到了盒子里。

我这不算达吧,但在那一刻我觉得我能帮一点是一点呀,这也算是我在自己小小的能力范围内做到独善其身了吧。

我边走边想啊,要是我哪天有钱了,那我肯定要去做更多帮助别人的事情。

像那些大富豪们,他们有那么多钱,如果都能拿出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那该多好啊!比如说建一些希望小学呀,给贫困地区捐物资呀,帮助那些生病没钱治的人呀。

这就是达则兼济天下嘛!要是每个人都能这样,这个世界得变得多美好呀。

虽然我现在还是个小角色,没啥大本事,但我会记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句话。

我会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哪怕只能给
别人带来一点点温暖和帮助,那也算是没白活呀。

等以后自己有能力了,一定要去实现更大的价值,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关爱和温暖。

咱就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前进呗,嘿嘿!。

关于玉媛曾令媛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关于玉媛曾令媛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源于《孟子》,表达的是崇高的理想主义和入世精神,现在也用于表达豁达乐观的生活精神以及达济天下的理想主义。

这句话用在现在铜梁玉媛医院的不孕不育专家曾令媛医生身上再契合不过了。

当她在学医有成,在妇产科方面建树颇丰时,选择了反哺家乡,为家乡的健康水平做力所能及之事。

当她回重庆铜梁老家时,发现太多太多的新生家庭都面临着不孕不育的难题。

对此她痛惜不已,她在日常生活中凭借着自己先前多年的从医经验,尽可能帮助所有来找她和她碰到的关于妇科和不孕不育方面的患者。

一时间,圈子都都流传着曾令媛菩萨医生免费诊病的消息,找她的人也越来越多。

登门拜访的人一天比一天多,家中的门几乎都没关过,加上没有任何设备,不仅对曾令媛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困扰,并且条件的缺失也不能更好的为大家治病,那时有人就提议曾令媛,这么精湛的医术为何不开一家医院,这样既帮助了别人,也免去了很多不必要的烦劳。

这样的情况下,心善的大夫曾令媛在大家的支持下在2011年11月成立了铜梁玉媛医院,此后,玉媛医院在曾令媛的带领下帮助一个又一个的病患,不断地参加高级医学论坛,回访康复患者,定期组织员工郊游休闲。

所有的病患都在说,玉媛分为温馨和谐,医生护士对人关怀备至,一直有家的那种感觉。

玉媛上下所有护士医生都和曾令媛一样热心肠、菩萨心。

数年间,玉媛医院在当地的口碑绝佳,一时无两。

如今玉媛已经在兢兢业业的医疗生涯中走过了近七年的历程,如今的玉媛已经是当地一提起人人都会竖大拇指的医院,作为医院可谓是完全的做到了医者父母心。

但曾令媛并不知足,多年的行医生涯锻就了她悲天悯人的胸怀,她发现重庆是山城,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骨关节方面得毛病,看到那些骨科方面一直患病受折磨的人,她依旧于心不忍,当下决定在主打妇科不孕不育的医院增加骨科,并同时聘请骨科类专家医生坐诊治疗,而她自己也没闲着,不断地从民间调研,并且积极研究骨科病例。

曾令媛表示,以前想过休息,看来如今休息不成了,能为大伙服务多久,就坚持医疗多久。

达则兼济天下的素材

达则兼济天下的素材

达则兼济天下的素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一句古代名言,出自《孟子·尽心上》。

这里面有一个名言故事(原文)是这样说的: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以上原文大意是:孟子对宋勾践说:“你是喜欢游说各国的君主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别人理解安详自得;别人不理解也应安详自得。

”宋勾践问:“怎样才能做到安详自得呢?”孟子说:“尊崇道德,喜爱仁义,就可以安详自得了。

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

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所以安详自得;显达时不背离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

古代的人,得志时,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

穷困时独善其身,显达时兼善天下。

”其实,往明白些说,就是穷时应好好学着做人,富贵显达后当思忖如何做好事、干大事、帮助别人乃至于天下人。

从以上可以看出,原来孟子说的原句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后人改“兼善”为“兼济”,但并未失孟子原义。

孟子的话,道出了儒家对于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方法论,就是首先要实现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再实现个人于社会的价值。

也就是说,若一个人如运气来了,事业通达了,飞黄腾达了,发了大财,做了大官,有了权力或财富之后,就应该想到要造福天下百姓。

而不要像现在的某一些人那样,有了钱就跑去澳门豪赌、或花天酒地、吃喝玩乐;或看不起穷苦人;或开着跑马、奔驰横冲直闯那样的胡搞,只会让人的精神越来越空虚甚或出事,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理想所在。

其中,非常明白不过地告诉我们,这些财富权力是用来“兼济天下”的,不是一个人或一家人独享,或高高在上,颐指气使的;而是用来帮助别人、帮助更多的人,甚至于帮助天下人。

而所谓“穷则独善其身”。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背景故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背景故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背景故事摘要:1.引言:阐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背景故事及其含义2.分析:解析背景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及观念3.论述:阐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4.总结:总结全文观点,提倡传承“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正文:【引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出自《孟子·尽心上》,是对我国古代哲学家孟子思想的一种概括。

这句话传达了一种境界,即在不同的境遇下,人应当如何自处和应对。

这里的“穷”和“达”分别指的是生活境遇的困苦与优越,而“独善其身”和“兼济天下”则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分析】在《孟子·尽心上》这篇篇章中,孟子通过讲述自己与学生的对话,阐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观点。

在故事中,孟子的一位学生问孟子:“老师,一个人在穷困潦倒的时候,应该如何自处?”孟子回答:“一个人在穷困的时候,应当保持自己的品行,修养自己的道德,这就是独善其身。

”学生又问:“那一个人在优越的境遇下,又应该如何行事?”孟子回答:“一个人在发达的时候,要关心天下大事,尽力去帮助更多的人,这就是兼济天下。

”【论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在困境中,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调整自己的心态,坚守道德底线,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

这样,即使在逆境中,我们也能够保持自尊,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对待他人。

当我们走出困境,有了更多的资源和能力时,应当把目光放得更远,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样的生活方式,既是对自己的负责,也是对社会的负责。

【总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体现了一个人在不同境遇下的行为准则。

这种精神不仅传承了我国古代哲学家的智慧,更是现实生活中我们为人处世的指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举几个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例子
《孟子》原来说的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后人习惯先“达”而后“穷”并改“兼善”为“兼济”,尚不失孟子原义。

但我确实认为:一个人如果真心想要“善其身”与“济天下”,那还是改成本文题目所云的“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的好。

思想史上流行的观点认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作为中国文化精髓的“儒道互补”的体现:前半句表达了儒家的理想主义和入世精神,而后半句显示出道家的豁达态度与出世境界。

不过,“文本史”的角度讲,这个说法是有明显缺陷的:如上所述,整个这句话原出于《孟子》,本与道家无关。

而道家或老或庄,似乎都没有说过“善(无论独善兼善)其身”之类的话。

相反,本来意义上的道家是主张“绝仁弃义”解构道德而追求无是非无善恶的“逍遥”境界的,它并不强调个人道德修养。

说前半句是儒后半句是道,似难以服人。

但如果把“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道德含义除去,而只把它们理解为“有为”与“无为”,则这句话(不仅是后半句)又成了纯粹的道家思想。

人们常常只把“无为”看成是道家主张,其实至少庄周这个道家宗师也有追“;有为”的一面。

在《庄子·外篇·山木》中,庄周曾自比“腾猿”:“其得楠梓豫章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

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

”猴子抱上了高贵的大树,便得志称雄,“王长其间,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

而一旦掉到了荆棘丛中,就夹起尾巴做孙子,“危行侧视,振动悼栗”了。

换句话说,在庄周看来,人当得势时是“有为”的,所谓“无为”,就是“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时的生存方式:“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奚可得邪?” 众所周知,道家在知与行两
方面都倡“无为”。

单就“无为”而论“无为”,本无所谓对错。

强者对弱者“无为”,可以理解为宽容,弱者对强者“无为”,就沦于苟且了。

权力对权利“无为”意味着自由,而权利对权力“无为”则意味着奴役。

思想史上有些人(如晚清的谭嗣同称赞庄学对君权的解构)是从前一种意义上论无为的。

但在传统中,从后一种意义上实践“无为”的则无疑是主流。

问题在于:道家所谓的无为恰恰是一种主要面向弱者的“贵柔”学说,而弱者对强者的“无为”,不正是苟且吗?苟且而出于无奈,亦不足责。

但庄周的苟且却不是自承无奈,而是把它奉为崇高境界。

在这种境界中,真伪、有无、是非、善恶都可以不分,或者说都不可分“;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恶乎然?然于然。

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

……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恢诡谲怪,道通为一。

”《庄子·内篇·齐物论》中的这段话历来被论者看成是道家思想的精髓。

的确,我国传统时代一大弊病是言行不一,儒家的那一套仁义道德只说不做,法家那一套关于“法、术、势”的厚黑学只做不说,所谓“儒表法里”是也。

而道家的上述诡辩论则为本来难以兼容“;儒表”与“法里”提供了关键性的粘合剂,为逻辑上磨擦剧烈的王道之表与霸道之里加注了有效的润滑油:法家指鹿为马,儒家曰此非马,则被坑矣;曰此马也,则非矣。

而庄子曰:马亦鹿也,鹿亦马也,所谓“万物一齐”也。

是故指鹿为鹿者,儒也;而指鹿为马者,尤大儒也。

言“大”者何?谓其超越是非之俗见,是为“真人”、“至人”也。

故曰:法家儒也,儒家法也。

而儒表法里者,其旷世之大儒乎!--庄周的逻辑适足以论证如此“高尚的无耻”!要之,用“达则有为、穷则无为”的道
家观点去解读“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实际上就是说得势了就称王称霸,失势了就奴颜婢膝。

这自然是大违孟子本意的。

《孟子·尽心上》的原话是:“孟子谓宋句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

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 这显然是表示一种理想主义精神:如果得志,我要造福于天下百姓。

即使不得志,我也要洁身自好,绝不与腐败势力同流合污。

所谓“独善其身”在这里就是“穷不失义”,而决不是去作“逍遥游”;是“修身见于世”,而决不是“出世”。

这后半句并没有道家所提倡的那种难得糊涂、玩世不恭的态度。

道家主张“顺其自然”,以“逍遥游”的态度对待世事,“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把一切矛盾都化解为虚无,化解在庄生梦蝶、蝶梦庄生、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玄谈中,这与“独善其身”绝不是一回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