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诗歌的三重境界

合集下载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三种境界是什么的三种境界】作业帮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三种境界是什么的三种境界】作业帮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三种境界是什么的三种境界】作业帮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闲来无事,玩索大学问家之妙语,击节赞叹之余,心忽有所得:治学有三此境界,喝酒与灌水岂不亦有三此境界?试论之.王国维认为治学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这自然是借题发挥,以小见大.那如果按原词解,这几句是情感堆积、蕴酿期,是对下文“望尽天涯路”一种铺垫.喝酒的这个境界,是寒喧之后,刚数杯下肚,酒气略微上升阶段.此时,欢者更欢,愁者愈愁,不过,肚中纵有千番言语,表面上不大多“和风细雨”.灌水的这个阶段是,刚刚“触”网不久的菜鸟雏儿,打字不快,技术不懂,骂架不行,所以,不管论坛(BBS)、聊天室,一般都比较“谦虚”,也不敢大动作灌水,还多是“新手上路,多多关照”之词,显得比较“礼貌”,比较“懂事儿”.然而,从“菜鸟雏儿”到“灌水专家”的心态与资格,也就在这个阶段慢慢的成长起来了.王的治学第二境界是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王国维则别有用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这当然又是王国维的高明之处.那么喝酒的这个境界则是酒至酣处,心雄万丈、脸飞红霞.此阶段,飞觞杯交,颐指气使,最来“感觉”的时候,嘴上豪言壮语:“干了!酒个嘛,水个嘛,喝个嘛,醉个嘛,倒个嘛,睡个嘛,干!”,“人生难得几回醉”,“人生几个秋,不醉不罢休”什么什么的,反正是狂语迭出,唾飞沫溅,一付一醉方休之气势.灌水到这个阶段,“雏鸟”羽翼渐丰,铁喙坚硬,已进化成“鹰隼”级别了,打字飞快,论坛、聊天室也论“混”了个“脸熟”了,静时也还如处子,“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模样;动时则如脱兔,呀、哈、呵、吗、拉、吓,招式齐出,胡搅乱打,三峡决堤,水漫金山,一副“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架势.王的治学第三境界是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这是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国维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他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能引伸这个方面来,王国维的高明自为必说.那么,喝酒的喝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个境界,那时的酒,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已经不在是酒,而在一种“精神”了,长歌当哭,狂醉似醒,繁华销尽,浮躁渐去,李白的“斗酒诗百篇”,曹操的“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这些精华,都出自这一境界.原文:第一境界: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凤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笼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第二境界: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峨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论王维诗歌的三重境界

论王维诗歌的三重境界

论王维诗歌的三重境界
王维诗歌的三重境界,也被称为“同情的节奏”,既反映了王维的抒
情散文,也体现出他的文学风格和技巧。

三重境界是指:
一、神景调和:
王维在自然情景和宗教信仰的熏陶下,写出了独特的神景调和诗歌。

这种调和感使他的诗歌有一种深刻的宗教精神,令人深受鼓舞。

比如
他的《隋宫谣》,将神祗、朝廷、人民以及历史融为一体,节奏规整
而婉转,令人感受到绝佳的宗教调和气氛。

二、无拘无束的舞蹈:
王维的诗歌是有节奏感的,它像一场音乐舞蹈,既不失灵活性,又不
失节奏感。

这种文学方法使他在诗歌创作中产生了新的可能性,使他
的作品特别有吸引力。

比如《宿鹤洞》中,充满喜悦和悲伤节奏的美
妙和谐,使人难以自拔。

三、灵巧的情感:
王维让诗歌充满了尊严和哲理,这被称为灵巧的情感。

他以温和冷静
的语调焕发出深远的哲理,带给人们不仅是兴奋,更有一种灵巧的安
宁心情,如《渔父》中细腻的文字叙述,将充满悲伤的无望和欣喜的
温馨真实融为一体,给人以节奏的起承转合,使人体会到灵动的情感。

总之,王维的诗歌三重境界是一种性格鲜明的节奏,它鼓舞着读者,充满着宗教信仰、灵动情感和节奏美。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
王国维提出的“人生三大境界”包括:
1.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立寒秋,望江北去。

”这词句出自宋代
词人柳咏的《雨霖铃》,王国维将之作为“昨夜西风”境界的来源。

这是一种悲苦的境界,描述了一个人在孤独和痛苦中挣扎,面对着无尽的苦难和困境。

2.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宋代词人柳永的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中的句子,王国维将其作为“衣带渐宽”境界的来源。

这是一种执着的境界,描述了一个人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或爱情而不断努力,尽管面临困难和挫折,但始终不放弃。

3.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
宋代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句子,王国维将其作为“蓦然回首”
境界的来源。

这是一种顿悟的境界,描述了一个人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探索和寻找之后,突然发现了自己一直在寻找的东西,这是一种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收获。

王国维的“人生三大境界”不仅是他个人的人生感悟,也反映了他对于人生哲学和心理学的深刻理解。

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感和生活,从而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

人生三大境界王国维

人生三大境界王国维

人生三大境界王国维王国维的“人生三大境界”分别是“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所谓的第一境界反映出了人生事业开始前的一种规划,作规划时要有执着的追求,坚定的信念,要高瞻远瞩,有明确的奋斗目标,要从高处俯瞰世间的万事万物,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只有先勾勒蓝图,知道自己所追求的事业的性质和方向后,才能化蓝图为现实。

这个规划的过程是一个既要看,又要思索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要有能够耐得住寂寞的恒心,一个“独”字恰到好处地把成就事业的主人公锁定为自己一个人。

也惟有在一个人的思考中方能看到前人的经验,总结和吸纳有利于自己事业的因子为自己所用。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个作为人生中的第二境界,是成就事业的最关键的一个阶段。

一个目标,一个蓝图的实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成就的,待事业开花结果,如不辛勤灌溉,不为它除虫等经历那些繁琐的事情,那么事业之果不仅结不了,甚至连它花的香味也不能嗅到。

所以哪怕忙到瘦了身体,憔悴不堪也不落下那份执着的追求。

也要守着这棵年幼的植物。

这句本是柳永描写的相思怀人的情绪,表达对伊人的想念,被王国维挑到这里来作为人生的的境界的第二个犹为贴切,把热恋中情人不顾一切地追求比喻为对事业的追求,更显示出了追求的真挚与热烈。

"不悔"一词显示出了要追求事业的成功必须有牺牲的精神,要有能为此不惜一切的勇气,执着的信念也必不可少。

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只有经历过艰难困苦的洗礼,才能收获喜悦的果实。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是人生的第三境界。

王维国人生三大境界

王维国人生三大境界

王维国人生三大境界王国维先生治学三重境界1.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三句本来都是言情话相思的佳句~却被王国维用以表现“悬思——苦索——顿悟”的治学三重境界~它巧妙地运用了三句中蕴含的哲理意趣~把诗句由爱情领域推绎到治学领域~赋予了它以深刻的内涵。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

原词是“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远知何处,”这一句的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这自然是借题发挥~以小见大。

那如果按原词解~这几句是情感堆积、蕴酿期~是对下文“望尽天涯路”一种铺垫。

喝酒的这个境界~是寒喧之后~刚数杯下肚~酒气略微上升阶段。

此时~欢者更欢~愁者愈愁~不过~肚中纵有千番言语~表面上不大多“和风细雨”。

灌水的这个阶段是~刚刚“触”网不久的菜鸟雏儿~打字不快~技术不懂~骂架不行~所以~不管论坛,BBS,、聊天室~一般都比较“谦虚”~也不敢大动作灌水~还多是“新手上路~多多关照”之词~显得比较“礼貌”~比较“懂事儿”。

然而~从“菜鸟雏儿”到“灌水专家”的心态与资格~也就在这个阶段慢慢的成长起来了。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词句出自宋代的另一位词人柳永的《蝶恋花》。

原词是:“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王国维在这里~显然也已超出了原诗相思怀人的情绪了。

他想说明~对事业~对理想~要执着追求~忘我奋斗~为了达到成功的彼岸~一切都要在所不惜。

王国维三个境界的古诗

王国维三个境界的古诗

王国维三个境界的古诗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第一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句词出自宋代词人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意思是说,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

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

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

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第二个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句词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最后两句词,意思是说,我日渐消瘦下去却始终不感到懊悔,宁愿为她消瘦得精神萎靡神色憔悴。

其词表现了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

第三个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相信很多人都对这句诗词十分熟悉,它出自南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中的最后四句,意思是说,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而这词也被梁启超称其“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王国维的人生三重境界

王国维的人生三重境界

王国维的人生三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意向、愿望“第一境界”原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王国维以这句话形容学海无涯,只有勇于登高远望者才能寻找到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只有不畏怕孤独寂寞,才能探索有成。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行动中意志坚定、不屈不挠,苦苦追索“第二境界”两句原出自柳永的《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王国维以这句话比喻为了寻求真理或者追求自己的理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就是累瘦了也不觉得后悔。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修得正果喜悦“第三境界”原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它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用这句话比喻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而无所收获,正值困惑难以解脱之际,突然获得成功的心情。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乃恍然间由失望到愿望达成的欣喜。

细细品味,真的为这三境地折服和感叹。

若非曾经“独上高楼”远望“天涯路”,(有了目标,欲追求之;)又怎能“为伊憔悴”而“衣带渐宽”呢?如非“终不悔”地苦苦追索,(追求的过程中有所羁绊,坚持不放弃;)又怎能见得“灯火阑珊处”的美景呢?(成败关键一刻,挺过来了,喜获丰收。

)凡人都可以从容地做到第二境界,但要想逾越它却不是那么简单。

成功人士果敢坚忍,不屈不挠,造就了他们不同于凡人的成功。

他们逾越的不仅仅是人生的境界,更是他们自我的极限。

王国维诗词的三种境界

王国维诗词的三种境界

王国维诗词的三种境界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诗人,他的诗词大多以自然景观为表现对象,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与哲思。

从王国维的诗词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诗词创作境界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境界是“生命之美”。

王国维的诗词中常常表现出对自然万物的热爱,他将生命之美融入到自己的诗词创作中。

例如他的《山行》中“登高临远,而下观之,皆是一片茫茫,不见边际”的描写,将自然美与人生美融合在一起,表现了生命之美的境界。

第二种境界是“精神之美”。

王国维的诗词中也常常表现出自己的思想与哲学思考,他的诗词作品中常常融入了自己的人生哲学。

例如他的《人生如梦》,通过自己的哲思思考,将人生的短暂与无常表现得淋漓尽致,表现了精神之美的境界。

第三种境界是“艺术之美”。

王国维的诗词作品中常常表现出自己的艺术才华,他的诗词语言简洁明了,富有韵律感。

例如他的《蝶恋花·满庭芳》就是一首写景的诗词,通过对花园的描写,将自然景观与诗词艺术融合在一起,表现了艺术之美的境界。

总之,王国维的诗词作品中体现了生命之美、精神之美以及艺术之美三种境界,这些境界的表现方式不同,但在王国维的诗词中却都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维诗歌的三重境界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维诗歌境界高远雅丽,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王维是绚丽多姿的唐代诗苑中的一朵奇葩,无论当时或后世,都享有崇高的声誉。

杜甫《解闷》诗称他为“高人”,说他的诗“最传秀句寰区满”。

王维逝后,殷《河岳英灵集》说:“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很称道王维诗的境界。

苏轼《东坡志林》则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也肯定其诗境界之美。

一、无念无欲的佛老境界
后世誉称王维为诗佛,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中说:“王维诗,高者似禅,卑者似僧,奉佛之应哉,人心系则难脱”,这是从佛学角度评价王维诗的价值。

高文在《禅诗鉴赏辞典》中说:“王维是佛教禅宗在文学上的代表人”,这话是十分精当的。

王维生活在佛教氛围浓厚的家庭中,从小接受佛学的濡染。

王维字摩诘,其名和字,均取自佛教《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

他是神会禅师的弟子,神会是禅宗南宗创始人慧能的嫡传。

《旧唐书·王维传》载:“王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

晚年长斋,不衣文。

在京师日饭数十僧,以玄谈为乐。

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王维在诗中
描绘着无念无欲的禅境。

《秋夜独坐》写禅悟的过程。

他秋夜独坐似僧人坐禅,深感人生易老,青春难再,如雨中山果之落地,草虫鸣叫也似哀怨生命之匆匆,人生怎样才能消除生老病死的痛苦呢?“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只有学佛静修达到无生的境界,才能除七情六欲,灭功利欲望。

佛教的基本定理是解脱人生痛苦,追求理想的境界。

王维悟到了这一禅理,所以才一心向佛皈依佛教。

王维不同于一般的佛教徒,他是知识阶层中的佼佼者,诗、书、画、音律无所不精,对佛道都有深入的研究。

他将道教的守静去欲、安心坐忘、知止守分等义理和修炼方法,同佛教的修习禅定、色空观念、随缘任运等学说融合在一起,使思想得到新的升华。

他“好读高僧传,时看辟谷方”(《春日上方即事》),“白法调犯象,玄言问老龙”(《黎拾遗昕裴秀才迪见过秋夜对雨之作》),在佛老的交汇中,对禅学研思日深。

王维是以禅入诗的一个典型代表,他的不少诗歌渗透着禅理、禅境、禅趣。

《入香积寺》写探访一古寺的过程,深山的钟声似佛祖的召唤,在警醒痴迷者去净化心灵、寻求幽远境界之所在。

《鹿砦》以禅机悟境,似无一字入禅,却字字充满禅趣。

在那寂静不见人迹的山中,在那偶尔听到的杳然的人语声中,在那一抹落日余晖涂洒在的苍冷的青苔之上,人与自然融为了一体,个体的生命在这一刹那融入了古刹那终古、有限无限为一的禅的境界!《终南别业》写以充分自由之身,享受自然之乐,“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内中深寓着任运自然的禅理,有一唱三叹不可穷之妙。

故而胡应麟《诗薮》赞曰:“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

……读之身世两忘,万
念俱寂。


二、至纯至真的亲情境界
诗言志,诗亦言情。

在王维逝后的一千多年间,他的诗得以广泛流传的,一是以景胜的山水田园诗,一是以情胜的亲情诗。

他写兄弟之间的手足亲情,朋友之间的真挚友情,夫妻之间的至深爱情,人与人相互关切的温情。

情之所至,诗之所及,感人至深。

第一,讴歌真纯的兄弟之情。

王维十七岁时所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妇孺皆知的名篇。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生活体验,可以说人人皆有,但在王维之前,还没有人用如此朴素自然而又高度凝练的语言成功地表现过。

而一经王维道出,竟无人再能超越,才情之胜令人叹服。

“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凄凉,被他宕开一笔:“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似乎自己的处境还在其次,兄弟们佳节未能团聚的缺憾却更需体验,曲折有致中极尽兄弟深情。

《山中示弟》《山中示诸弟妹》《别弟妹二首》《留别山中温古上人兄并示舍弟缙》等诗都以殷殷之情、诚挚之语关注着弟妹的前程,并以佛理相助,情浓心切。

第二,抒写真挚的友朋之情。

王维友人众多,他诗集中,写到的朋友,有诗人,有道友,有官宦贵族,也有平民百姓。

他都以诚相待,思之甚深。

曾在唐代广为传唱的《渭城曲》是王维最为著名的送别诗,在“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明丽凄婉中,含有不尽情意。

《送沈子福归江东》“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以江南江北遮挡不住的春色,比喻送别相思的深情,寓意新奇。

裴迪是
王维的挚友之一,王维自编的诗集《辋川集》序中有“与裴迪闲暇,各赋绝句”的记叙,集中收他与裴迪描写辋川各处风景的唱和诗各二十首,足见友情之笃厚。

王维《哭孟浩然》诗:“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

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洲!”江山依旧,汉水东流,可是却再也见不到襄阳这位知名的诗人了。

悼念、痛惜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第三,颂扬纯洁的夫妻之爱。

这类诗数量不多,但境界高远,有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底蕴。

王维三十岁丧妻,不再续娶,孤居三十年,其挚情为人称道。

二十岁他游于宁王府所写《息夫人》,表现出他的爱情观念。

“莫以今日宠,能忘旧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王维借古喻今,同情并赞美饼师妻子的钟情。

孟《本事诗》记载,此诗吟出后,“座客无敢继者。

王乃归饼师,以终其志。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的底色是:重精神,重道德,重义轻利,重理轻欲。

在婚姻及爱情观上,也是如此。

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闺怨诗是唐代常见的题材,王维的这类诗不落俗套。

《失题》诗吟咏:“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

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寄书!”言短情长,韵味无穷。

他的《相思子》历来传唱不衰,诗藉具有浪漫色彩的红豆的有关传说(相传古时有人死于边地,其妻哭于树下而卒,化为红豆,又名相思子)和它的象征意义,表达相思的情怀:“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文笔含蓄隽永,非大手笔不能也。

三、亦壮亦静的自然境界
诗人的审美观念或美学理想,总是和他对生活的理解和愿望密不
可分。

王维诗歌以天宝初为界,由于其生活环境、地位和心态的变化,从审美情趣的主流而言经历了从壮美到静美的转变。

王维生活的前期,唐朝政治较为开明。

特别是在张九龄任相期间,王维重做京官,曾一度欢欣鼓舞,积极投身政治生涯。

同这种生活态度相联系,王维能够认识并再现生活中多种多样的美,表现生活中积极昂扬的情调,讴歌自然中雄奇壮丽的景观,写下了许多壮美的赞歌。

开元二十五年秋天,王维出使塞上,在边地生活了将近一年。

一切都是那样的激动热烈,迥异于中原的边地风光,让他惊愕,让他喜悦,他怎能不用阔大的笔致尽情讴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陇西行》),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边境烽火,高空归雁,景色如此奇丽,令人赞叹!《汉江临眺》是王维在汉江边登临宴饮有感而作,是他壮美风格的代表作。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文笔豪壮,气势磅礴。

《从军行》《观猎》也是此类名作。

张九龄被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挤下台来,政治环境日趋险恶,王维的政治热情冷落下来,政治理想也渐趋破灭。

他圆通混世,经常住在山庄、别墅,极力逃避现实。

这时他的亦官亦隐,真正做到了身在官场心在山林。

从污浊的官场走到清静的山林,王维的审美情趣发生了变化。

与前期相比,他更多地欣赏生活中和自然景物中与佛家寂灭思想、隐者闲适心情相适应的恬静、凄清、萧条以至冷漠的一面,也就是说,他
更欣赏那些静美事物,将之加以主观情绪的渲染,作为经过他审美观念塑造的艺术境界而再现于诗中。

王维最初隐居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终南别业》一诗宣告了他后期人生观的转变,对静美的追求,展现出艺术的又一境界。

不久,王维隐居蓝田辋川,在溪水绿山中与好友裴迪唱和。

他写月下的竹林,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只有皎洁的月光相伴,弹琴、长啸,正是诗人淡泊心境、孤傲性格的反映。

他写秋日傍晚山间景致,如《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多么静谧的美景!
王维诗歌的造境艺术给予当时及后世文人很大启发。

殷《河岳英灵集》标举“兴象”、“雅调”,倡导真情实感的抒发、高雅脱俗品格的塑造,很显然有对王维诗造境手法的总结。

王维诗歌的禅意,直接影响了后来皎然、苏轼、严羽、王士等人的以禅喻诗、以禅评诗的理论和众多诗人的禅诗创作。

至于其自然境界的亦壮亦静,亲情境界的质朴纯真,更是润泽诗坛,有目共睹。

在商品经济的今天,在涵养人性方面,研讨王维诗歌的三重境界,品味其中的教育内涵,很有现实意义。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