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脑梗塞治疗新进展

合集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后遗症116例疗效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后遗症116例疗效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后遗症116例疗效分析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

脑梗塞发生后,患者往往会留下一些后遗症,如偏瘫、言语障碍、认知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传统的治疗方法多为中药或西药,但效果有限。

而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后遗症的方法却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对116例患者进行疗效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后遗症的优势1. 综合调理: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后遗症能够针对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综合治疗。

中医注重调理整体,通过调理气血、益气健脾、通络活血等方法,促进身体的康复;西医则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手段,对症治疗,加快康复进程。

2. 减少药物副作用:传统药物治疗往往需要大剂量使用药物,容易产生副作用和药物依赖。

而中西医结合治疗则能够在尽量减少药物剂量的情况下,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3. 促进康复:中医理疗、针灸等手段可以促进患者瘫痪部位的血液循环,增加营养物质的供应,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

二、临床资料本研究共选取116例脑梗塞后遗症患者,其中男性58例,女性58例,年龄在40岁-70岁之间。

患者入院时主要症状包括偏瘫、言语障碍、认知障碍等。

患者入院后,分别采用中药、西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分别观察治疗效果,并对比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分析1. 中药治疗:采用活血化瘀、益气健脾、通络止痛等中药治疗方法。

治疗过程中,患者症状有所缓解,但康复速度较慢,总有效率为65%。

2. 西药治疗:采用溶栓药物、抗凝血药物等西药治疗方法。

治疗过程中,患者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也容易出现药物副作用,总有效率为75%。

3. 中西医结合治疗:采用中药治疗的辅以针灸、理疗等中医治疗方法,并结合康复训练。

治疗过程中,患者症状得到了较快改善,康复速度明显加快,总有效率为90%。

四、结论综合上述资料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后遗症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中药或西药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的优势及方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的优势及方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的优势及方法脑梗塞,是指由于血管阻塞导致大脑的某部分供血不足,造成脑细胞的死亡。

这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在诸多的治疗方式中,中西医结合疗法逐渐显现出其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详细阐述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的优势及方法,希望为广大患者和医护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中西医结合疗法的理论基础中西医结合疗法的理论基础源于两种截然不同的医学体系:中医和西医。

它们各自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但在实际治疗中可以相互补充,共同为患者服务。

1.中医的基本理论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健康状态是由“气血”和“阴阳”两种基本元素的平衡决定的。

"气"指的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动力,"血"则是营养物质和生命信息的主要载体。

气血的运行和分布,决定了人体各个器官的功能活动。

"阴阳"是描述事物属性和状态的两个相对概念,阴阳失衡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在中医看来,脑梗塞是由于气血瘀滞,阴阳失衡导致的。

此外,五行理论(金、木、水、火、土)也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事物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对于理解和治疗疾病有着重要作用。

2.西医对脑梗塞的理解西医学是以现代科学为基础,根据解剖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等科学原理,从微观角度对疾病进行分析研究的医学体系。

在脑梗塞疾病的病因学上,西医认为,脑梗塞主要是由于脑血管阻塞,导致血液无法正常供应大脑某一部分,从而引发脑组织缺血、缺氧,最终导致神经细胞死亡。

从病理学角度来看,脑梗塞的发生涉及到血液动力学改变、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管壁改变等多个因素。

在诊断上,西医主要通过影像学(如 CT、MRI 等)和脑电图等手段来进行精确诊断。

在治疗上,则主要使用药物、手术等方法,旨在尽快恢复脑部的血液供应,防止神经细胞进一步死亡。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的优势脑梗塞的治疗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中西医结合治疗正是这样一种全面性的治疗方式,它具有明显的优势。

近5年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研究进展

近5年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研究进展

近5年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研究进展【摘要】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通过分析中医和西医治疗脑梗死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现状,探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的优势和挑战,并总结了近5年来在该领域取得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进展。

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有着积极的效果,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亟需解决的问题。

未来的研究应该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的前景,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并继续深入研究,以提高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梗死、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研究、基础研究、研究进展、治疗优势、挑战、前景、研究方向、总结、展望1. 引言1.1 疾病背景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通常由脑血管闭塞或破裂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引起。

脑梗死患者常表现为突发性头痛、恶心呕吐、肢体无力、言语障碍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瘫痪、失语、甚至死亡。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不健康等因素的影响,脑梗死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目前,传统的西医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已经取得一定效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疗效不稳定、副作用明显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备受关注。

中医治疗在脑梗死恢复期的应用已有悠久历史,如针灸、推拿、中药疗法等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疗效。

结合中西医的优势,通过综合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康复率和生活质量。

在当前医学发展的背景下,探讨近5年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的研究进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的治疗方案,促进脑梗死患者的康复。

1.2 研究意义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脑梗死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给医疗系统和患者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中医治疗脑梗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其独特的治疗理念和方法在脑梗死康复期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5年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研究进展

近5年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研究进展

近5年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研究进展近年来,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研究中备受关注。

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在恢复期需接受长期的康复治疗。

传统的西医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但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

本文将对近5年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研究进展进行全面的综述。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

一些临床研究表明,采用中医药治疗结合康复训练的方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陷和认知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中医药的特色疗法如针灸、推拿、中药熏洗等也在一些研究中得到了应用,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中医药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一些研究从中医药的治疗机制、配伍规律、药物疗效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一些研究通过观察中药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脑组织的影响,发现中药可以通过改善患者的脑血流灌注、抗氧化和抗炎等作用,起到保护神经细胞、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

这些研究为中医药治疗脑梗死提供了更加科学的依据,也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近5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积极的进展,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临床研究的质量和数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中医药治疗的特色疗法在临床应用中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治疗方法的标准化、操作技术的规范化等问题亟待解决。

未来的研究还需要加强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探索更加科学的治疗方法和方案,为脑梗死恢复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更多的证据支持和临床指导。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研究在近年来取得了一些积极的进展,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我们期待未来能够有更多的研究投入到这一领域,为脑梗死恢复期的治疗提供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方法,让更多的患者从中受益。

【2000字】。

近5年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研究进展

近5年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研究进展

近5年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研究进展
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加。

由于脑梗死造成的神经系统损伤较为严重,使得患者的恢复期往往较长。

为了加速脑梗死后的恢复期,许多医生尝试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效。

下文将介绍近五年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研究进展。

一、针灸治疗
针灸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脑梗死后的恢复期。

2017年,一项针灸治疗脑梗死发病后的认知障碍的临床研究表明,针灸治疗组的认知功能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同时,针灸治疗组的患者术后抑郁和焦虑的患病率也较低。

这些结果表明,针灸可以改善脑梗死后的认知障碍和精神状态。

二、中药治疗
中药是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项2018年的研究表明,中药治疗组的患者在术后的功能评估中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特别是在运动功能、生活能力和社交能力方面,中药治疗组的患者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此外,中药治疗并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

三、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是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一些新型的康复训练方法逐渐被应用于临床。

例如,2019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在电脑辅助下进行的认知康复训练可以提高脑梗死患者的记忆和注意力功能。

此外,虚拟现实技术和智能机器人技术也逐渐被用于康复训练,为患者的康复带来了新的希望。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已经成为目前的热点研究领域。

现有的临床研究表明,针灸、中药和康复训练等方法均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未来,应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些方法的应用机制和效果,以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的发展。

中西医结合脑梗塞治疗新进展ppt课件

中西医结合脑梗塞治疗新进展ppt课件
❖ 病史:高血压、糖尿病、 TIA或中风。 ❖ 前驱症状:头痛、眩晕、肢体麻木、无力等。
❖ 起病情况:相对缓慢,夜间醒来或清晨起来时发 现一侧肢体活动不灵、失语等。症状逐渐加重, 于数日内达高峰,意识清楚,或轻度短暂障碍。
精选ppt课件最新
20
❖ 1.颈内动脉闭塞 病侧视觉障碍和对侧肢体瘫痪 、感觉障碍及同向偏盲(三偏征)。主侧半球受累 尚可出现失语,可有昏迷。
1)48小时达到高峰(2分);24小时达到高峰(6分);病情数变(6 分);发病即达高峰(8分)。
2)肢体:两手握固或口噤不开(3分);肢体抽动(5分);肢体拘急或 颈项强急(7分)。
3)舌体:舌体颤动(5
7分)。
4)目珠:目珠游动或目偏不瞬(3分);正常(0分)。
5)脉弦:是(3分);否(0分)。
精选ppt课件最新
8
中医病因学研究
1.外风论--唐宋之前
1)古人受风凉之后瘫痪认为中风为外风所致(含贝尔氏麻痹) 气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巅高之上,唯风可到”

2)受凉(低温)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 感
3)Grau认为近期细菌或病毒感染是脑梗死的一个危险因素
染 因
4)牛文剑认为气温突降、湿度大、风速大均为中风诱因
消化道出血—脑梗死 不通
急性期—谨慎调控血压
中医病机学说
❖ 2.痰邪说—内皮损伤—肥胖、脂质代谢紊乱 ❖ 3.风火说—炎症反应(感染) ❖ 4.毒邪说—痰毒、瘀毒、湿毒(化学毒性,
自由基,兴奋性氨基酸等)等。
中医病类诊断
1.病因学角度
真中 类中
2.按病程
先兆 急性期 恢复期 后遗症期
3.阴阳属性
中医病名演化及确立

中西医结合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研究新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研究新进展
本文引用格式:韦刚 . 中西医结合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研究新进展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18(17):28-29.
0 引言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是将现代医学的新理论、新技术与 传统的中医学相结合,比单纯的西医治疗方法更具有明显的 优势,中医学中风理论的相通性为临床治疗脑梗死的分型分 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使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达到了 最新的高度 [1]。中西医结合治疗法充分发挥了中医、西医各 自的优势,取长补短、相互渗透,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了治 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实践中,并显著地提高了治疗脑梗死 的临床疗效。
法 林。 低 分 子 肝 素 主 要 经 皮 下 注 射 给 药,较 不 方 便,华 法 林 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口服抗凝药物,都可以到很好的抗凝血 作用。(4)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银杏注射液可促进心、脑组织 的 代 谢,对 血 小 板 活 化 因 子 有 显 著 的 拮 抗 作 用,可 防 止 血 小 板 聚 集,改 善 血 液 流 变 学 [5]。(5)降 低 颅 内 压 治 疗:临 床 上 常用的减低颅内压药物是甘露醇和七叶皂苷钠注射液,两者 配合可以起到很好的抗炎、抗渗出、消肿作用,具有良好的降 颅压效果。三七皂苷钠注射液的有效成分是三七总皂苷,一 般为粉针剂,在治疗脑梗死方面也有报道 [6]。(6)手术治疗: 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常常会行骨瓣减压术或切除脑血组织, 手术的难点是区分半暗带与坏死组织,所以应慎重使用 [7]。
4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脑 梗 死 通 常 分 为 急 性 期、恢 复 期 和 后 遗 症 期 三 个 阶 段。 中 医 学 结 合 治 疗 方 法 会 根 据 患 者 不 同 阶 段、不 同 的 临 床 症 状,给予各自不同的治疗方法。患者可以在服用西药的时候 进行艾灸或者针灸治疗;也可以在服用中药的时候进行一些 现代康复训练 。 [10] 有研究表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在进行降 低 颅 内 压、脑 保 护、抗 凝、改 善 微 循 环 等 西 医 治 疗 的 同 时,采 用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取得的总有效率在 63% 左右,与单 纯的西医治疗方法相比,总有效率显著提高了 29% 。 [11]

脑梗塞的新疗法与研究进展

脑梗塞的新疗法与研究进展

脑梗塞的新疗法与研究进展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由于脑血管突然发生阻塞,导致脑血供中断,引起脑细胞缺血缺氧而损伤,严重时甚至造成脑组织坏死。

长期以来,脑梗塞治疗主要依靠溶栓和抗凝治疗,然而这些方法并不能完全修复受损的脑细胞,因此寻找新的治疗方法一直是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一些新的脑梗塞治疗疗法和研究进展不断涌现。

本文将对脑梗塞的新疗法和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干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是一种目前备受关注的脑梗塞治疗方法。

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可以向受损组织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从而起到修复受损脑细胞的作用。

研究表明,通过将干细胞植入脑组织中,可以促进受损脑细胞的再生和重建,改善脑梗塞患者的神经功能。

目前,干细胞治疗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一些初步结果显示出了积极的疗效。

二、神经康复治疗神经康复治疗是一种以锻炼和训练为基础的脑梗塞康复方法。

通过系统的物理疗法、功能性训练和认知训练等手段,可以刺激和重建受损脑区的功能,促进脑部神经网络的重塑,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

目前,神经康复治疗已经成为脑梗塞康复的重要手段之一,一些研究也证明了其显著的效果。

三、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一直是脑梗塞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

近年来,新的药物治疗策略被提出并得到研究。

例如,肠道菌群调节药物被认为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减少肠道内毒素的产生和吸收,从而降低脑梗塞的发生和转归。

此外,一些抗炎、抗氧化剂和神经保护剂也被纳入研究范围,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四、基因治疗基因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也逐渐应用于脑梗塞的治疗。

通过植入特定的基因,可以促进脑细胞的再生和修复。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通过向脑部植入VEGF基因,可以促进血管生成和神经保护因子的释放,从而改善脑梗塞患者的神经功能和预后。

综上所述,脑梗塞的新疗法和研究进展为脑梗塞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希望。

干细胞治疗、神经康复治疗、药物治疗和基因治疗等方法逐渐成为脑梗塞治疗领域的热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阳类证 阴类证
中医病类诊断
4.发病部位
脏腑 中脏腑 浅深 中经络 左右
闭证
阳闭 阴闭
脱证 元气败脱 气阴两脱
v 左右——左补血,右补气。《丹溪心法》: “在 左属血瘀,血虚;在右属痰、有热并气虚。”
现代研究发现中风气虚证--左侧病变显著高于右侧
中医证候诊断
❖标准化研究
❖ 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 作组起草制定了《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 标准(试行)》——7型
血小板聚集 血栓形成
动脉闭塞 脑梗死
6
❖ 【病理】 ❖ 闭塞血管内可见血栓形成或栓子、动脉粥样硬化
或血管炎等。 ❖ 6~24h内,缺血区脑组织苍白,轻度肿胀,神经
细胞等有明显缺血改变。 ❖ 24~48h内,脑梗塞灶中央组织坏死。 ❖ 以后病变区液化变软,周围组织有水肿和点状出
血。 ❖ 液化坏死的脑组织被吞噬、清除,最后形成大小
中西医结合脑梗塞治疗新进展
1
脑梗塞
【概念】 脑梗塞(cerebral infarction)又称缺血性脑卒中 (cerebral ischemic stroke),是指因脑部血液循 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 性坏死或软化。
2
中医病名演化及确立
❖ 中风相关描述:基源于《内经》,立论于《金 匮》,首见于《中藏经》。
❖ 风痰火亢证 风火上扰证 痰热腑实证
风痰瘀阻证 痰湿蒙神证 气虚血瘀证
阴虚风动证
中医证候诊断
❖ 量化研究(数字医学)
❖ 风、火、痰、瘀、虚、气六端:有无 轻中重 ❖ 中风病证候量化标准—《中风证候辨证标准》
轻度:7~14分为;
中度:15~22分为;
重度:≥23分为。
中医证候诊断
❖ 量化研究
风证评分标准
不等的囊腔瘢痕。
7
病理生理
1.缺血半暗带:指在梗死区周围,能维持正常的离子转运,但 电生理活动消失的细胞,当血供恢复后,这些细胞能存活并 恢复功能,但继续缺血,这些细胞就会死亡。
2.再灌注损伤:在6小时内,缺血组织恢复血流后可以存活, 但超过6小时,会进一步加重损伤。机制有自由基、兴奋性 氨基酸、Ca2+超载等。
1)48小时达到高峰(2分);24小时达到高峰(6分);病情数变(6 分);发病即达高峰(8分)。
2)肢体:两手握固或口噤不开(3分);肢体抽动(5分);肢体拘急或 颈项强急(7分)。
3)舌体:舌体颤动(5
7分)。
4)目珠:目珠游动或目偏不瞬(3分);正常(0分)。
5)脉弦:是(3分);否(0分)。
—证候组合开始转向单一化。
中医证候诊断
中风病舌脉规律及预后 舌质—正气—扶正
舌苔—邪气—祛邪
❖ 舌质急性期多为黯淡、黯红、苔黄或黄腻为主; ❖ 舌质红绛无苔--阴液不足,内风动越--易复中; ❖ 脉象弦滑大者--病虽重,预后尚好; ❖ 脉沉细、沉缓、结代者--病多危重,预后不良。
❖ 【西医临床表现】 ❖ 病史:高血压、糖尿病、 TIA或中风。 ❖ 前驱症状:头痛、眩晕、肢体麻木、无力等。 ❖ 起病情况:相对缓慢,夜间醒来或清晨起来时发
❖ 1983年——提出定“中风”为病名,指类中风。别称卒 中(全国中医内科学会中风学组)
❖ 1992年——正式统一以“中风”作为病名,使之与CCD (TCD)编码中西医一致。(全国中医脑病急症会议)
【西医病因与发病机理】
脑动脉粥样硬化 脑动脉炎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血小板增多症 血液粘稠度高
动脉内膜粗糙 管腔狭窄 红细胞、血小板和 纤维素粘附 血小板释放反应
中医病名演化及确立
由于影像学的发展及对中风内涵的认识,确 立完善了类中风的概念
❖ 经典中风—五大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 偏身麻木,口舌歪斜。(前循环)
❖ 类中风—风眩、风痹、风痴、风搐、视岐、行走不稳 等。(后循环)
中医病名演化及确立
❖ 1981年中华医学会脑血管病专题学术会议称脑血管病为 “脑卒中”,正式引用了卒中的概念。
现一侧肢体活动不灵、失语等。症状逐渐加重, 于数日内达高峰,意识清楚,或轻度短暂障碍。
20
❖ 1.颈内动脉闭塞 病侧视觉障碍和对侧肢体瘫痪 、感觉障碍及同向偏盲(三偏征)。主侧半球受累 尚可出现失语,可有昏迷。
21
❖ 2.大脑中动脉闭塞 主干闭塞则表现为对侧三偏征 群。主侧半球主干闭塞可有失语。重者可产生意识 障碍。

5)牙周炎、牙龈炎、口腔溃疡为中风的危险因素,已写进口腔科教材
2.内风论--唐宋之后
3.外风引动内风论
内风是根本,外风是诱因,已达成共识。
中医病机学说
❖ 1、气血说 ❖ 2、痰邪说 ❖ 3、风火说 ❖ 4、毒邪说
中医病机学说
气虚
气 气逆
1.气血说
血虚
血 血瘀
血压低—低灌注/栓子清除率下降 大怒则形气绝—交感、副交感紊乱
❖ 自《内经》至明清相关描述多达43个病名。 (1)从肢体功能表现命名的:偏枯、偏风、瘫缓、瘫
痪、左瘫、右痪等
(2)从病人的意识状态命名:大厥、薄厥、煎厥、风 懿等。“阳气者,大怒则行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 厥” 。 (3)从病势命名:中风、卒中、仆击等。《内经》 “卒中暴死”。 (4)其他命名:中风先兆名曰微风《内经》
8
中医病因学研究
1.外风论--唐宋之前
1)古人受风凉之后瘫痪认为中风为外风所致(含贝尔氏麻痹) 气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巅高之上,唯风可到”

2)受凉(低温)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 感
3)Grau认为近期细菌或病毒感染是脑梗死的一个突降、湿度大、风速大均为中风诱因
消化道出血—脑梗死 不通
急性期—谨慎调控血压
中医病机学说
❖ 2.痰邪说—内皮损伤—肥胖、脂质代谢紊乱 ❖ 3.风火说—炎症反应(感染) ❖ 4.毒邪说—痰毒、瘀毒、湿毒(化学毒性,
自由基,兴奋性氨基酸等)等。
中医病类诊断
1.病因学角度
真中 类中
2.按病程
先兆 急性期 恢复期 后遗症期
3.阴阳属性
6)头晕头痛:头晕或头痛如掣(1分);头晕目眩(2分)。
中医证候诊断
证候演化规律研究
❖ 急性期——风、火、痰 ❖ 数日后——火热渐减,痰、瘀为患 ❖ 恢复期——气虚,阴虚,肾虚 ❖ 整个病程中——痰、瘀贯穿始终
急性期病机的两个转折点 ❖ 1.发病至3天—风显著下降;痰、火显著上升; ❖ 2.发病第3周—火热明显下降,气虚阴虚明显上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