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最后一头战象

合集下载

沈石溪《最后一头战象》课文原文阅读

沈石溪《最后一头战象》课文原文阅读

23 最后一头战象西双版纳曾经有过威风凛(lǐn)凛的象兵。

所谓象兵,就是骑着大象作战的士兵。

士兵骑象杀敌,战象用长鼻劈敌,用象蹄踩敌,一大群战象,排水倒海般地扑向敌人,势不可当。

1943年,象兵在西双版纳打洛江畔和日寇打了一仗。

战斗结束后,鬼子扔下了七十多具尸体,我方八十多头战象全部中弹倒地。

人们在打洛江边挖了一个巨坑,隆重埋葬阵亡的战象。

在搬运战象的尸体时,人们发现一头浑身是血的公象还在喘息,就把它运回寨子,治好伤养了起来。

村民们从不叫它搬运东西,它整天优哉(zāi)游哉地在寨子里闲逛,到东家要串香蕉,到西家喝筒泉水。

它叫嘎(gǎ)羧(suō),负责饲养它的是波农丁。

二十多年过去,嘎羧五十多岁了。

它显得很衰老,整天卧在树阴下打瞌(kē)睡。

有一天,嘎羧躺在地上拒绝进食,要揪住它的鼻子摇晃好一阵,它才会艰难地睁开眼睛,朝你看一眼。

波农丁对我说:“太阳要落山了,火塘要熄灭了,嘎羧要走黄泉路啦。

”第二天早晨,嘎羧突然十分亢(kàng)奋,两只眼睛烧得通红,见到波农丁,欧(ōu)欧(老百晓注:正确应为口+欧)地轻吼着,象蹄急促地踏着地面,鼻尖指向堆放杂物的阁楼,像是想得到阁楼上的什么东西。

阁楼上有半箩谷种和两串玉米。

我以为它精神好转想吃东西了,就把两串玉米扔下去。

嘎羧用鼻尖钩住,像丢垃(lā)圾(jī)似的甩出象房,继续焦躁不安地仰头吼叫。

破篾(miè)席里面有一件类似马鞍的东西,我漫不经心地一脚把它踢下楼去。

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suō)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哦,原来它是要自己的象鞍啊。

”波农丁恍然大悟,“这就是它当年披挂的鞍子,给它治伤时,我把象鞍从它身上解下来扔到小阁楼上了。

唉,整整二十六年了,它还记得那么牢。

”象鞍上留着弹洞,似乎还有斑斑血迹,混合着一股皮革、硝烟、战尘和血液的奇特气味;象鞍的中央有一个莲花状的座垫,四周镶着一圈银铃,还缀着杏黄色的流苏。

人教版小学语文《最后一头战象》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最后一头战象》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最后一头战象》课文原文及赏析《最后一头战象》原文:日落西山,苍茫的暮色中,嘎羧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

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这时,它身体膨胀起来,四蹄抓地,鼻孔放大,眼睛睁得滚圆,浑身的毛都竖了起来。

它仿佛在呼唤什么,又仿佛在期待什么。

突然,它甩开鼻子上的水珠,大步迈向江里。

“嘎羧要走了。

”养象人波农丁对我说,“它要去祖宗留下的象冢。

”赏析:《最后一头战象》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作者通过生动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一头战象在生命最后时刻的壮丽景象。

文章开头,作者以夕阳、江水和礁石为背景,营造出一种庄重而悲壮的气氛。

嘎羧对江面的凝望,对礁石的亲吻,以及对朝阳的吼叫,都充满了深深的情感和寓意。

这不仅是嘎羧对过去战斗岁月的回忆,也是对未来的期待和告别。

接着,作者通过对嘎羧身体细节的描绘,如身体膨胀、四蹄抓地、鼻孔放大、眼睛睁圆、毛发竖立等,形象地展现出嘎羧即将离世前的强烈情感和决心。

它的呼唤和期待,可能是对逝去战友的怀念,也可能是对自由和尊严的渴望。

最后,嘎羧走向江里,决定去祖宗留下的象冢,这一行为充满了深深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它不仅象征着嘎羧对祖先和传统的尊重,也表达了它对自己生命价值的理解和追求。

总的来说,《最后一头战象》以其深情的叙述和深刻的思考,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尊严和价值,让我们对自然和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畏。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尊重和保护每一个生命,让它们在生命的舞台上能够自由、尊严地生活和离去。

最后一头战象课文原文及赏析

最后一头战象课文原文及赏析

最后一头战象课文原文及赏析《最后一头战象》为“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品藏书系”中的一部中篇动物小说,动物小说之所以比其他类型的小说更有吸引力,是因为这个题材最容易让人识破人类文化的外壳和文明社会种种虚伪的表象,可以毫无遮掩地直接表现丑陋与美丽融于一体的原生态的生命。

最后一头战象原文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

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

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坐在面前的母亲忘却了她给我的那份爱,但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是母亲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这是在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们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

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

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

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那时,我们虽然过着清贫的日子,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

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疯长歌谣。

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

再加上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又叫数来宝)的民间艺人。

母亲把故乡给予的爱,亲人给予的爱,溶为伟大的母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最后一头战象赏析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真的是没有想到,一件象鞍竟然使急躁的嘎羧顿时安静下来!作者对嘎羧动作、神情的描写,细腻生动,寥寥几笔却清晰地表达出一头英勇的战象积淀在心中的深沉的感情:“呼呼吹去”“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使读者深刻地感受到嘎羧见到象鞍时内心涌动的对辉煌过去的深深留恋与回味!二十六个春秋过去,象鞍已经破旧了,仍显出凝重华贵;嘎羧披挂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

《最后一头战象》课件PPT(完美版)图文

《最后一头战象》课件PPT(完美版)图文
学习目标
让学生了解战象在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培 养学生对战象的敬畏和保护意识。
05
课后作业与延伸阅读
课后作业布置
作业一
写一篇关于《最后一头战象》的 读后感,要求结合自己的生活经
历,表达真实感受。
作业二
选择书中的一段情节,进行角色扮 演,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作业三
搜集关于大象的资料,了解大象的 生活习性和保护情况,形成一篇简 短的报告。
04
知识点4
战象的生态环境和保护
学习成果评估
评估1
学生对战象相关知识的掌握程 度
评估2
学生对战象保护意识的理解和 认同
评估3
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和参与 度
评估4
学生对课堂互动和讨论的贡献
下节课预告
下节课主题
战象的传奇故事与文化意义
相关内容
介绍战象在历史上的传奇故事,探讨战象在文化 中的象征意义,以及战象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作品概述
简要概述《最后一头战象》的主 要内容和主题,为后续深入学习 打下基础。
课程目标设定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 学生掌握《最后一头战 象》中的主要人物、情
节和主题。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 力、文学鉴赏能力和写
作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动物和自然 的热爱,增强保护生态
环境的意识。
态度目标
成它最后的使命。
故事主题
通过嘎羧的故事,表达了对战争 的反思和对和平的渴望,同时也 展现了人与动物之间深厚的情感
纽带。
人物角色分析
01
嘎羧
故事的主人公,一头忠诚、勇敢、有情有义的战象。它对主人波农丁和
村庄里的居民充满了感激和爱意,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为了完成最后的

【语文知识点】语文最后一头战象课文原文

【语文知识点】语文最后一头战象课文原文

【语文知识点】语文最后一头战象课文原文西双版纳曾经拥有一队威风凛凛的象兵。

所谓象兵,就是骑着大象作战的军队。

象兵比起骑兵来,不仅同样可以起到机动快速的作用,战象还可用长鼻劈敌,用象蹄踩敌,直接参与战斗;一大群象,排山倒海般地扑向敌人,战尘滚滚,吼声震天,势不可当。

1943年,日寇侵占缅甸,铁蹄跨进了和缅甸一江之隔的西双版纳边陲重镇打洛。

象兵在打洛江畔和日寇打了一仗。

战斗异常激烈,枪炮声、厮杀声和象吼声惊天动地;鬼子在打洛江里扔下了七十多具尸体,我方八十多头战象全部中弹倒地,血把江水都染红了。

战斗结束后,召片领在打洛江边挖了一个长宽各二十多米的大坑,把阵亡的战象隆重埋葬了,还在坑上立了一块碑:百象冢。

曼广弄寨的民工在搬运战象的尸体时,意外地发现有一头公象还在喘息,它的脖颈被刀砍伤,一颗机枪子弹从前腿穿过去,浑身上下都是血,但它还活着。

他们用八匹马拉的大车,把它运回寨子。

这是幸存的战象,名叫嘎羧。

好心肠的村民们治好了它的伤,把它养了起来。

我1969年3月到曼广弄寨插队落户时,嘎羧还健在。

它已经50多岁了,脖子歪得厉害,嘴永远闭不拢,整天滴滴嗒嗒地淌着唾液;一条前腿也没能完全治好,短了一截,走起路来踬踬颠颠;本来就很稀疏的象毛几乎都掉光了,皮肤皱得就像脱水的丝瓜;岁月风尘,两根象牙积了厚厚一层难看的黄渍。

它是战象,它是功臣。

村民们对它十分尊敬和照顾,从不叫它搬运东西。

它整天优哉游哉地在寨子里闲逛,到东家要串香蕉,到西家喝筒泉水。

我和负责饲养嘎羧的老头波农丁混得很熟,因此和嘎羧也成了朋友。

我插队的第3年,嘎羧愈发衰老了,食量越来越小,整天卧在树荫下打瞌睡,皮肤松弛,身体萎缩,就像一只脱水柠檬。

波农丁年轻时给土司当了多年象奴,对象的生活习性摸得很透,他对我说:“太阳要落山了,火塘要熄灭了,嗄羧要走黄泉路啦。

”几天后,嘎羧拒绝进食,躺在地上,要揪住它的鼻子摇晃好一阵,它才会艰难地睁开眼睛,朝你看一眼。

我觉得它差不多已处在半昏迷的状态中了。

《最后一头战象》读书笔记500字(精选17篇)

《最后一头战象》读书笔记500字(精选17篇)

《最后一头战象》读书笔记500字(精选17篇)《最后一头战象》读书笔记500字1你们知道动物小说大王是谁吗?当然是沈石溪了!而在暑假,我有幸读到了他的一本书《最后一头战象》。

主要内容:解放前的西双版纳,傣族的最高领主叫召片领,他曾经有一只威风凛凛的象兵,但是和日寇打仗时,我方八十多头战象全部中弹倒地,战斗结束后,召片领让大家在洛江边挖一个巨坑,把阵亡的战象埋葬了,还立了一个碑:百象冢。

在曼广的民兵搬尸体时,发现还有一头像还活着,叫嗄羧,由村里一个叫波农丁的人养着,这象已经五十岁,象在死之前会有预知,到它们家族的象冢去,于是作者和波农丁跟着嗄羧,让他们感到意外的是它并没有去象冢,而是和老战友埋在了一起。

其中令我最难忘的一部分是,嗄羧来到“百象冢”的石碑前,选了一平坦的土地。

一对象牙就像两只铁锹,在地上挖起来,土地翻松后,他又用鼻子把土坷垃清理出来,继续挖。

他已经几天没有吃东西了,由于体力不支,挖一会就要歇一会,太阳落山了,他依然在挖。

他的坚持不懈让我难忘。

感想:据科学家考察,全世界野生的非洲象和亚洲象只剩四十万头,因为每年都加共约六十万吨象牙,这等于要捕杀四万五千头大象,不少人还喜欢用象牙饰品,我国已将亚洲象列为一级保护动物。

你拒绝象牙饰品,就是拯救了聪明可爱的大象。

《最后一头战象》读书笔记500字2寒假里,一位宋阿姨送我一本书,书的名子是《最后一头战象》作者是沈石溪。

阿姨送我的时候说:“这本书特别好,读完后她都感动哭了。

”回家后我就迫不急待的认认真真的读了这篇__,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写了日寇侵占了缅甸,在战斗中,战象都陈亡了,在民工搬运战象尸体时,发现了幸存的战象,名叫嗄羧,过了二十几后,它在临死之前重新找到并披挂上象征身份的象鞍,走了一天一夜,来到战友埋葬的地方——百象冢,在旁边挖了一个坑,把自己埋在了那里。

在这篇__里,嗄羧被村民治好伤后就在寨子里生活,它整天优哉游哉地在寨子里闲逛,到东家要串香蕉,到西家喝筒泉水,大象有灵性,在嗄羧快不行了的时候,它绕着寨子走了三匝,对救活它,收留它,并养活它的寨子表达了一种恋恋不舍的心情。

《最后一头战象》课件PPT(完美版)图文(精)

《最后一头战象》课件PPT(完美版)图文(精)

生动描绘
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 细节描绘,使战争场景和 角色形象栩栩如生。
情感渲染
通过深入挖掘角色内心的 情感世界,使读者产生强 烈的共鸣和感动。
象征手法
通过战象这一具有象征意 义的形象,表达对战争、 忠诚、勇气等主题的深刻 思考。
03
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体现
战争、和平与人性思考
战争残酷性反思
通过描绘战象经历,深刻揭示战争对 生命和自然的摧残,引发观众对战争 残酷性的反思。
分享理由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话或一幅插图,并阐述自己的理 由和感受。
互动交流,碰 撞思想火花。
教师点评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领 悟故事的主题和意义。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文化差异与包容性体现
在故事中展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碰撞,同时强调文化 包容性和相互尊重的重要性,引导观众思考如何在多元文 化背景下实现和谐共处。
跨文化交流的意义与价值
通过故事所传递的跨文化交流信息,探讨跨文化交流在促 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04
艺术手法鉴赏与审美体验
生动描绘技巧运用
05
知识拓展与延伸阅读建议
沈石溪其他作品推荐
《第七条猎狗》
01
讲述老猎人和他的猎狗之间的故事,展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深
厚情感。
《再被狐狸骗一次》
02
以狐狸为主角,通过一系列故事情节,揭示了狐狸的聪明才智
和生存智慧。
《狼王梦》
03
描写了一只母狼为了培养自己的孩子成为狼王而付出的艰辛努
力,展现了狼族的生存法则和母爱的伟大。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表达
在展示战象英勇形象的同时,也呈现了战象与士兵之间的深厚情感,传递出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引发观众对生态文明的关注。

《最后一头战象》教案_1

《最后一头战象》教案_1

《最后一头战象》教案《最后一头战象》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本课的28 个生字, 会写11 个生字。

2、能力目标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3、情感目标体会人与动物的美好情谊。

教学重难点1、体会人与动物的美好情谊。

2、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动物园中的大象我们都见过、可是你们知道大象也曾在战场上冲杀吗?《最后一头战象》就向我们讲了战象的最后一天。

二、初读课文, 学习生字1、读课文, 每个字都读准, 句子读通(不能一个词一个词读)。

2、指名分段读、提出认真听的要求、评读。

3、请5 位同学比赛读、评议。

4、学习生字:课文读好了, 看课文中的生字是不是认识了、出示生字卡认读、读生字卡背后的词语、齐读、开火车读、看看生字回到课文中还会不会读。

三、抓住重点句, 品读课文。

1、找出使你感动的句子, 带着感情朗读。

2、说一说, 这些句子为什么使你感动?第二课时一、回顾前文, 拓展延伸。

二、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整体感知1、课文写了嘎羧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在这最后一天中嘎羧都做了哪些事情?(预感死亡、寻找象鞍、绕寨三圈、怀念战友、自掘象冢)2、嘎羧为什么要寻找象鞍?3、嘎羧要走了全村人的感情是怎样的?4、请你闭上眼睛, 在脑海里想一想嘎羧站在打洛江畔怀念战友的场景。

三、深入分析课文、(集体讨论)1、课文中对嘎羧的行为进行了具体的描写, 从文中找一找, 说一说对嘎羧的行为进行具体描写有什么好处?2、嘎羧为什么不回到祖宗留下的象冢反而是和战友们躺在了一起?3、你对大象这种动物有什么新的认识?四、作业嘎羧告别村寨的场面, 驻立江滩回想往事的情景, 都十分感人、选择其中的一个场景, 想象嘎羧内心的感受, 并写下来。

《最后一头战象》教案2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看到过大象打仗的场面吗?那我们就来读读这段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及反思
余江县锦江小学詹育生
一、教学目标:
1.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日寇、埋葬、阵亡、焦躁不安、漫不经心、久别重逢、横遭不幸、震耳欲聋、浴血搏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能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与同学一起探究解决。

4.学习作者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感受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二、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943年,日寇侵占我国云南边陲,抗日战士奋起反击。

有一群特殊的士兵,它们破城门、踏敌军,勇猛无敌,它们就是“战象”。

战斗结束后,我们的八十头战象也倒在了血泊之中。

在人们清理这些战象尸体的时候,惊喜地发现一头受了重伤的公象还活着,这就是“最后一头战象”。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同步在笔记本上书写课题。

二、板块一整体感知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出示课文简介:“这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

课文以时间为序,讲述了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战象嘎羧临死前所发生的事。


1.这段话里有三个关键词,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是哪几个?
2.认识字词:西双版纳威风凛凛势不可当凝重华贵英武豪迈日寇埋葬唏嘘
3.这篇课文很长,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嘎羧临死之前做了哪些事?
3.引导学生用“有这样一头战象……”这一句式将嘎羧临死之前做的三件事连起来说清楚。

4.小结:我们在学习篇幅较长的文章时,可以采用抓主要事件的办法,很快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板块二:引导质疑
1.课文主要写了最后一头战象嘎羧之死,课文的11自然段也介绍了一般大象的死,请你再次默读课文11自然段,比较一下嘎羧之死和一般大象的死有什么不一样?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抓住主要的区别。

3.了解了一般大象死时的特点。

我们再来看看嘎羧临死之前做的这些不同寻常的事情,你的心中有怎样的疑问?
4.引导学生质疑,梳理问题,明确学习方向。

四、板块三:学习重点情节,走进嘎羧内心
1.交代任务:要解决这一个个疑问,我们只有走进嘎羧内心。

选择文中最令你感动的一处反复阅读,然后在旁边写上你的理解或者读后的感受。

2.学生自学
五、交流汇报
预设1:学习“重披象鞍”
1.26年,再一次相见,课文中用到了一个词语,那就是——
2.让嘎羧念念不忘的这位老朋友什么样呀,课文在第几自然段作了介绍?
3.老朋友就在眼前,嗄羧看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
4.聚焦语句
“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5. 此时的嘎羧泪光闪闪,它会想
6.指导读出情感:是呀,它忘不了它的战场,忘不了它的战友,忘不了它那光辉的岁月,带着这样的情感,读。

六、板块四:初步体会写法,再次指导朗读
评价:你已经走进了嘎羧的内心。

同学们,嘎羧不会说话,它在用什么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呢?(泪光闪闪,久久,吹去上面的灰尘)
(5)小结:通过这动作和它的神态让我们感受到了嘎羧丰富的情感。

预设2、学习“再回战场”
探讨:嘎羧为什么要重回战场?
1.找出描写嘎羧重回战场的句段读一读,用“—”标出描写嘎羧神态动作的语句,体会它内心的想法,并写在旁边。

2. 学生自读体会,划记词句,做批注。

3. 讨论交流,出示:“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

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4.读,让我们望到了清波荡漾的满面,而嘎羧是“凝望着”,而且是“久久凝望着”,它似乎看到什么呢?
5. 是的,想象着这样的情景,这样的一幕又一幕,这一句话又该怎样读呢?
6. 标点也是无声的语言,你们看,“欧――”的后面是什么符号?
7. 我们读出了声音的震耳欲聋,那么嘎羧此时内心的情感是怎样的呢?此时的嘎羧是伫立在昔日的战场,发出了这样的吼叫。

从这吼叫声中,你听出了什么?
8. 我想,它一定忘不了这样的一幕场景,我们一起来读
(课件5出示:士兵骑象杀敌,战象用长鼻子劈敌,用象蹄踩敌,一大群战象,排山倒海般地扑向敌人,势不可当。


师:此时的嘎羧,内心涌动着战斗的激情,就象发起冲锋的战士一样,焕发了青春的英姿,我们一起往后读。

生齐读。

七、对比朗读,体会情感
1.此时的嘎羧,已经完全不同于原来的模样,原文中有这样的介绍:嗄羧脖子歪得厉害,嘴永远也闭不拢,整天滴滴答答的淌着唾液,本来就很稀少的象毛几乎都掉光了,皮肤皱得像脱水般,就是这样一头老象,重回战场后,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读。

2.此时的嘎羧已经完全不同于两天前的样子,文中还这样写到:嘎羧躺在地上,拒绝进食要揪住它的鼻子摇晃好一阵,它才会艰难地睁开眼睛,朝你看一眼。

而此时的嗄羧,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刚才我读的是一头老象,而你们读的是……
3.26个春秋过去了,九千多个日日夜夜,嘎羧再次回到战场,依旧心潮澎湃,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们也心潮激荡。

我们再来看这段话跟刚才那段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4.作者通过对嘎羧动作、神态、声音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嘎羧内心的情感,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情感的变化,正是这变化,使得我们的情感起伏跌宕,使得我们的心灵受到了冲击和震撼。

5.小结,发现写作方法
动物没有人类所明了的表达方式,但是作者通过对嘎羧动作和神态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嘎羧就像一位战士,深深震撼着我们。

八、布置作业:
想一想,议一议,填一填:
1.嘎羧不会说话,可它用“一下子安静下来呼呼吹去久久摩挲泪光闪闪重披象鞍”这样的方式告诉我们:。

2.嘎羧不会说话,可它用“绕着寨子走了三圈”这样的举动告诉我
们。

3.嘎羧不会说话,可透过“走了整整一夜、久久凝望打洛江面、亲了又亲龟形礁石”这一系列的动作,我明白它是
在。

4.嘎羧不会说话,可听到它在打洛江边那震耳欲聋的吼叫声,我知道它在对()
说:。

拓展阅读:读沈石溪的其它动物小说《斑羚飞渡》《第七只猎狗》等,希望大家通过阅读来感受动物的美好情感,高尚情怀。

五、板书设计
23.最后一头战象
重披象鞍
再回战场动作、神态、叫声——情感
光荣归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