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的背景资料
欧洲的宗教改革与反宗教运动

欧洲的宗教改革与反宗教运动宗教改革与反宗教运动是欧洲历史上两个相互对立但又紧密联系的潮流。
宗教改革作为一场思想解放的运动,对欧洲社会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反宗教运动则是一种对改革者的抵制和反击。
本文将从宗教改革的背景、主要人物及其思想,以及反宗教运动的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宗教改革在16世纪的欧洲兴起,其背景与当时罗马天主教教会的腐败以及社会的变动密切相关。
在这个时期,教会成为社会的权力中心,教会的高级职位世袭化,教士的生活堕落,以及贩卖赎罪券等丑闻频发。
同时,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人们对教会的不满开始逐渐积聚。
二、宗教改革的主要人物及其思想1.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的主要领袖之一。
他公开反对教会的贩卖赎罪券的行为,并于1517年发布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
他提出了“因信称义”的理念,即信仰上帝可以使人得到救赎,而非通过教会的仪式和赎罪券。
这一观念对当时的教会体制产生了巨大冲击。
2. 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约翰·加尔文是改革派教会(长老会派)的创始人。
他的著作《基督教要义》系统地阐述了他的信仰观点。
加尔文主张上帝的预定论,认为人的得救与否早已由上帝决定,人类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这个命运。
这一观念对于当时的信徒来说,具有强烈的安慰和鼓舞作用。
三、宗教改革的发展和影响宗教改革迅速在欧洲扩散,形成了多个派别,如路德宗、改革宗和长老会派等。
这些新兴宗教派别崇尚个人的宗教体验,强调对圣经的直接解读,并且推动普及在本国使用国语进行宗教仪式。
宗教改革对欧洲社会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削弱了罗马天主教教会的权威,打破了教会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
其次,改革派的信仰观点催生了后来的启蒙思想运动,为知识解放和科学发展提供了土壤。
此外,宗教改革还为欧洲各国的民族主义、国家机构和宗教自由等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宗教改革

文明之所以进,其原因不一端,而 思想自由,其总因也。欧洲之所以有今日,皆 由十四五世纪时,古学复兴,脱教会之樊篱, 一洗思想界之奴性,其进步乃沛乎莫能御……我 中国学界之光明,人物之伟大,莫盛于战国, 盖思想自由之明效也……呜呼,居今日诸学日新、 思潮横溢之时代,而犹以保教为尊孔子,斯亦 不可以已乎! ——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
(3)梁启超所说的“今日诸学日新、思潮横溢” 有何具体表现?(4分) 西学的影响进一步扩大;更多人向国外寻求 救国真理;不同的政治主张涌现并展开争论。
文明之所以进,其原因不一端,而 思想自由,其总因也。欧洲之所以有今日,皆 由十四五世纪时,古学复兴,脱教会之樊篱, 一洗思想界之奴性,其进步乃沛乎莫能御……我 中国学界之光明,人物之伟大,莫盛于战国, 盖思想自由之明效也……呜呼,居今日诸学日新、 思潮横溢之时代,而犹以保教为尊孔子,斯亦 不可以已乎! ——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
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什么救”。
结合马丁· 路德思想,分析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含义。
马丁· 路德主要宗教观点
1、信仰上帝就可得救 这实际上否认了教皇的权威 2、简化宗教仪式。 提高社会地位、追求平等,反映资产阶级的要求。 3、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激发德意志的民族意识,得到了很多封建诸侯的支持 4、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
二、宗教改革
1.背景: ①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进一步 高涨。 ②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宣扬人文主义,起到了思想
解放的作用。
③天主教会对欧洲尤其是对德意志的压榨。
第1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三)政治上
第1课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一、必要性:天主教的封建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可能性 (一)思想上:宗教异端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 (二)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出现和发展 (三)政治上:天主教会势力受到挑战 ①资产阶级开始兴起并要求分享政治权利
②新贵族希望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 结束分裂割据
③一些国家的君主想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 加强中央集权 实现 富国强兵
(4)确立——13世纪初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 天主教与东正教、新教是现在基督教的三大派别;而基督教 又是与佛教、伊斯兰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第1课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一、必要性(根本原因):
——天主教的封建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基督教的发展 2、中世纪天主教神权统治地位的确立 (1)主要原因: a .中世纪天主教加强对教会的整顿
____世纪第一次分裂1054年 11
天主 _____教(以罗马为中心) 东正 ____教(君士坦丁堡是中心)
16 ____世纪的第二次分裂
天主 _____教 新 ____教 东正 _____教
①______教(宗)②________教③________教 路德 加尔文 英国国
b.和封建王权争夺势力——组织“十字军东征”
c.欧洲封建王权衰落 使欧洲的天主教会占据了支配地位 (2)表现
第1课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一、必要性:天主教的封建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中世纪天主教神权统治地位的确立 (1)主要原因: (2)表现 A、经济: B、政治: ⅰ.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 ——罗马教皇 红衣主教 大主教 主教 神父 西欧最大封建主 占据土地 1/3 什一税 赎罪券
第1课
宗教改革

欧洲宗教改革一、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1、中世纪天主教神权占据统治地位政治: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 西欧处于天主教大一统的神权统治之下。
教会不断地干涉各国的政治权力经济:天主教拥有大量地产,是西欧最大封建主;还通过征收“什一税”、兜售“赎罪券”等方式搜括钱财思想文化:垄断了文化、教育、艺术等,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社会生活: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2、天主教会的专制和堕落引发了各阶层对天主教会的不满,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3、野蛮的宗教裁判所对传播“异端”的人进行迫害、打击,充分说明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已摇摇欲坠,这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格格不入。
4、天主教面临着种种挑战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形成新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新兴资产阶级需要以自己为中心,重新认识人的价值,建立新的文化体系:1)民族意识的增长和专制君主的兴起对凌驾于民族、国家之上的天主教会形成威胁2)教会的经济特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反对3)文艺复兴运动所宣传的人本主义思想,为挑战天主教会权威提供了思想源泉5、宗教改革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宗教改革原因)①社会原因:罗马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严重阻碍了欧洲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②经济根源(根本因素):14﹑15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和重商主义思想的流行,同教会的轻商思想产生冲突;③政治因素: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及新贵族要求分享政治权利;民族国家的形成要求打破中世纪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④思想文化:文艺复兴运动和反天主教的“异端”思想为宗教改革奠定思想基础;⑤导火索(直接):兜售“赎罪券”最终成为导火索二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一)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爆发(马丁·路德宗教改革)1、改革首先在德国爆发的原因:(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原因)经济因素:德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国家统一,天主教会阻挠德国统一。
政治因素:德国政治四分五裂,各阶层对教会普遍不满,整个德国与教会的矛盾非常尖锐。
第二十五讲宗教改革

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经》而将其翻译成英文,结果
于1524年被控有异端嫌疑,被迫流亡。由此可知,他
()
A.维护教皇权威
B.主张圣像崇拜
C.倡导信仰自由
D.支持宗教改革
答案 D
(2017·课标全国Ⅱ,33)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
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
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 相一致”。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 ) A.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 B.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C.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 D.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答案 A
(2017·乌鲁木齐二模,22)德意志神学教授马丁·路德娶了
一位修女为妻,打破了欧洲中世纪教会修女不能拥有世俗
婚姻的规定,以亲身践履自己提倡的正常的婚姻家庭生活。 这一行为表明马丁·路德( )
A.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 B.践行“因信称义” C.抛弃自己的宗教信仰 D.主张政教分离 答案 B
(2017·邵阳三模,33)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把获利视为上帝
仰而得救。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
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
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 明宗教改革( ) A.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 B.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 C.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答案 D
(2016·海南单科,11)英国天主教神甫威廉·廷得尔因希望
易混易错 辨别“因行称义”“因信称义”“信仰得救” “因行称义”“因信称义”“信仰得救”这三种主张是基督教 不同教派的主张,都属于基督教的教义。 (1)“因行称义”的本质是为加强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为 封建宗教神学的精神垄断而服务的。 (2)“因信称义”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简化了宗教仪式,解 放了人的个性。 (3)“信仰得救”是在“因信称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为资产阶级 的发财致富进行辩护,是对“因信称义”的继承和发展。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知识清单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知识清单在欧洲历史的长河中,宗教改革是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
要深入理解宗教改革,就必须了解其发生的历史背景。
首先,经济因素在宗教改革的背景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中世纪晚期,欧洲的经济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
随着城市的兴起和商业的发展,新兴的市民阶级逐渐崛起。
他们追求经济自由和商业利益,对封建制度和教会的经济特权感到不满。
教会拥有大量的土地和财富,却不从事生产劳动,依靠剥削农民和收取什一税等方式获取巨额收入。
这种经济上的不平等和教会的贪婪引发了人们的质疑和反抗。
其次,政治方面的因素也不容忽视。
在中世纪,教会在政治上拥有巨大的权力,甚至凌驾于各国君主之上。
教会通过干涉各国的政治事务,影响着国家的决策和统治。
然而,随着民族国家的逐渐形成,各国君主开始寻求加强自身的权力,摆脱教会的控制。
他们渴望实现国家的政治独立和统一,而教会的干涉成为了他们实现这一目标的障碍。
思想文化方面,文艺复兴运动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精神,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反对封建神学的束缚。
人们开始对教会的教义和权威进行重新审视,追求思想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
这种思想的觉醒为宗教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教会自身的腐败也是导致宗教改革的重要原因之一。
教会内部的神职人员道德败坏,滥用职权,买卖圣职等现象屡见不鲜。
一些高级教士过着奢华的生活,而对信徒的精神需求漠不关心。
这种腐败现象严重损害了教会的形象和威信,使得人们对教会的信仰产生了动摇。
此外,印刷术的发明和传播在宗教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印刷术的出现使得宗教书籍和宣传资料能够更广泛地传播,马丁·路德等宗教改革家的思想能够迅速传播到各地,促进了宗教改革的发展。
在社会方面,普通民众对教会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教会的繁重税收和苛刻的宗教仪式给民众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同时,教会在一些宗教教义的解释上存在争议,例如关于赎罪券的问题,引发了民众的强烈反感。
历史中的宗教改革运动

历史中的宗教改革运动宗教改革运动自从16世纪初开始在欧洲兴起以来,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运动涵盖了从宗教信仰的改革到政治、社会和文化的革新,为现代社会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本文将探讨历史中的宗教改革运动,介绍其背景、主要人物和影响,并梳理出几个重要的历史事件。
一、宗教改革运动的背景宗教改革运动起源于16世纪的欧洲,当时天主教会在西方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并且有许多教义和实践引发了人们的质疑。
同时,当时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也为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提供了机遇。
例如,新的商品经济和城市化带来了对世俗价值观的重视,人们开始对贵族特权和教会的腐败行为感到不满。
因此,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一些早期宗教改革者开始呼吁对天主教会进行改革。
二、宗教改革运动的主要人物1.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运动中最著名的人物之一。
他于1517年发布了《九十五条论纲》,质疑了天主教会的一些教义和实践,尤其是对贩卖赎罪券的批评。
路德的行动引发了广泛的共鸣,并催生了新的基督教教派——路德宗。
2. 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约翰·加尔文是宗教改革运动中另一位领袖人物。
他在瑞士发起了一场举世瞩目的改革,提出了基督教的重要原则,如“预定论”和“上帝权宜”。
加尔文的思想对后来的改革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影响了欧洲各地的宗教发展。
三、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1. 教会分裂宗教改革运动导致了天主教会的分裂,出现了很多新兴的基督教教派,如路德宗、加尔文宗和英国国教会等。
这些教派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基督教的格局,也为后来宗教自由和多元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宗教战争宗教改革不仅仅是一场理性的讨论,也导致了一系列宗教战争。
根据宗教信仰的不同,各个国家和区域之间爆发了激烈的冲突。
例如,十六世纪的法国胡格诺战争和十七世纪的三十年战争都是因为宗教差异而引发的。
宗教战争给欧洲大陆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但也加速了宗教自由的确立。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知识清单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知识清单在欧洲历史的长河中,宗教改革是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运动。
要深入理解宗教改革,就必须了解其发生的历史背景。
一、经济方面14 世纪至 15 世纪,欧洲的经济逐渐从封建农业经济向商业和手工业经济转变。
随着城市的兴起和贸易的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逐渐崛起。
他们追求经济自由和财富积累,但当时的教会却通过各种手段,如征收什一税、出售赎罪券等,对他们进行经济剥削,这引起了资产阶级的强烈不满。
同时,欧洲的货币经济日益发展,而教会对经济的控制却阻碍了商业的进一步繁荣。
例如,教会禁止放高利贷,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金融活动的开展。
二、政治方面中世纪的欧洲,教会拥有巨大的权力,甚至凌驾于各国君主之上。
教会不仅掌握着精神领域的控制权,还在政治、司法等方面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然而,随着民族国家的逐渐形成,各国君主开始渴望摆脱教会的束缚,加强自身的权力。
他们对于教会在国内的特权和干涉感到不满,希望能够实现国家的政治独立和统一。
在一些国家,教会的腐败和滥权行为也引起了民众的反感,为君主打击教会势力提供了民意基础。
三、文化方面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对宗教改革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文艺复兴强调人文主义精神,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
这种思想观念的传播,使得人们开始对教会的权威和教义进行重新审视。
此外,印刷术的发明和普及,使得知识和思想能够更广泛地传播。
这为宗教改革家们宣传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宗教方面1、教会的腐败教会内部的腐败现象严重。
高级教士生活奢华,道德败坏,而普通教士则素质低下,缺乏宗教热情。
2、教义和教规的问题教会的一些教义和教规在实践中出现了偏差,例如赎罪券的滥用,让人们对教会的救赎方式产生了怀疑。
3、宗教裁判所的残酷宗教裁判所对所谓的“异端”进行残酷迫害,压制了思想的自由和宗教的多样性。
五、社会方面社会阶层的分化和不平等加剧,普通民众生活困苦。
而教会却没有有效地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反而加重了民众的负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正教
天主教
新教
①路德教 ②加尔文教 ③英国国教
基督教的主要教义
原罪
救赎
原人罪类-因--有-(原Or罪ig和in本al罪s而in无)一法词自来救自,基要督教的 靠上帝传派说遣,其它独是生指子人耶类稣生基而督俱降来世的为、人洗做脱牺不掉的 牲,成“为罪「行赎”价。」圣,经作中了讲人:类人偿有还两上种帝罪的--债原罪与 项,从本而罪拯,救原了罪全是人始类祖。犯罪所遗留的罪性与恶根,
(1)挑战了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2)反映了市民阶层(资产阶级)发展资本
主义和反封建、反教会的要求 (3)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到来
宗教“异端”思想的共同之处:
(1)都揭露了天主教会的奢侈、虚伪和腐化;
(2)都主张取消烦琐的宗教仪式和等级森严的 教阶制度,没收教会财产;
(3)《圣经》是高于教会和教士的最高权威,信 徒和上帝之间不需要教会和教士;
课堂小测
1、欧洲中世纪曾经被称为笼罩着宗教灵光的“黑暗
时代”。以罗马教廷为首的天主教会处于当时欧洲
“万流归宗”的地位。这一时期天主教会势力扩大 的措施或因素有( )
①整顿教会拓展势力
②组织十字军东征
③封建割据势力强大,王权衰弱
④教权高于王权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D
C、②③④
D、①②③
2、教皇英诺森三世说:“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 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着太阳借来的”。这句话反 映了( )
(3)分裂:
公元11世纪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正教和天主教
东正教---东欧
天主教---西欧
(4)确立统治:
13世纪初确立了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
基督教(诞生于公元一世纪的罗马帝国)
公元4世纪初期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11世纪第一次分裂(1054年)
天主教(以罗马为中心) 东正教(君士坦丁堡)
16世纪的第二次分裂
→解放了人们思想,对天主教会统治形成巨大冲击
【本课知识结构】:
1、经济方面: 天主教神权的黑暗统治阻碍了西欧资本主义萌 芽与发展 2、政治方面: (1)新兴资产阶级、新贵族不满教会的盘剥 (2)封建国家君主摆脱天主教会束缚,加强 中央集权西欧民族国家的兴起 3、思想方面: (1)异端思想的出现 (2)文艺复兴的推动
A、封建君主的权力是从教皇的权力中分化出来的 B、天主教迫使各国统治者听命于教皇,取得政治上的
神权统治 C、罗马教会统治一切,影响世俗社会的每一个方面 D、人们既是国家的臣民,也是教会的子民
B
3、“谁若杀害了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或其他任
何一个亲属,只要交纳5~7枚金币,便可洗净罪恶
了”材料集中体现了( )
IN GOD WE TRUST 我们信仰上帝
第一课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课程标准】: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 2、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梵蒂冈,面积仅有0.44平方 公里,却是世界天主教的中心,图为圣彼得大教堂
一、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1、基督教的起源和发展
(1)产生:公元1世纪 (2)发展: 公元4世纪初期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3)由“异端”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其思 想符合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需要。
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产生
三、向近代过渡的西欧
1、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经济)
→形成新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2、资产阶级、新贵族和国家君主的反教会 斗争(政治)
→民族国家的发展、天主教会受挑战
3、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思想)
本罪是各人今生所犯的罪。
2、天主教神权统治确立的原因:
(1)中世纪天主教加强对教会的整顿 (2)和封建王权争夺势力 (3)以征服“异教徒”为名,组织“十字军东征”
(4)欧洲封建王权衰落,使欧洲的天主教会占 据了支配地位
3、天主教黑暗统治的表现
(1)经济上: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有天主 教世界全部耕地的1/3,收取什一税。
16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意志搜刮的财富要 高出当时德意志名义上的中央政权“神圣罗马帝国” 年财政收人的20倍左右。这种搜刮,既不利于资 本主义早期的原始积累,也极大地恶化了广大劳动 人民的生活。
出售赎罪券
圣礼仪式
(4)教权服从于世俗的权力。
为什么西欧早期的反封建斗争采取了宗教 “异端”的形式?
异端裁判所的一次公开审判 托莱多 版画 罗马 1498年
火刑柱 插图画 中世纪
为什么西欧早期的反封建斗争采取 了宗教“异端”的形式?
(1)当时欧洲资本主义还不很发达,资产 阶级力量比较弱小,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 思想体系 (2)新兴资产阶级还找不到更为先进的思 想武器来批判封建主义。
A.以神为中心——以人为中心 B.禁欲和来世——现世的享受
C
C.自由平等——等级观念
D.蒙昧主义——理性和科学
11世纪的“卡诺莎之辱”
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 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的。
—教皇英诺森三世 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 是欧洲中世纪封建王权屈
从于教权的典型例证
教皇出巡 红衣主教 大主教 华丽的祭坛
二、宗教“异端”—早期欧洲的反封建斗争
1、表现: (1)法国南部的“异端”运动 主张:否定正统宗教仪式和教阶制度 (2)英国人威克里夫的“异端”学说
主张:信徒和上帝之间不需要教会和教士
(3)捷克人胡司对教会的批评 主张:废除烦琐的宗教仪式和教阶制度
2、实质: 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教会的矛盾斗争
3、影响:
(2)政治上:权力至高无上,教权高于王权
(3)思想文化上:教会垄断学校教育,文学艺术 也蒙上浓厚的宗教色彩.
(4)社会生活:影响无处不在,一个人从生到死都 离不开教会
主教的俱乐部
罗马教皇 大主教 红衣主教
观察这些图片,大家可 以获得什么历史信息?
愚人船
出售赎罪券
天主教奢侈腐化、 荒淫无度、 贪婪敲诈、 教阶森严
A、天主教会政治势力强大
B、天主教会凭借权力搜刮钱财 C、天主教会垄断了文化教育
B
D、天主教会征收“什一税”
4、下图中,你可以得到的最准确的信息是
A、天主教会与封建王权争夺权力
B、教会向信众榨取“什一税”
D
C、教皇惩处持“异端”思想者
D、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
卡诺莎晋见
5.下列关于宗教神学与人文主义的对比,错误的 是( )
教阶制度
• 教阶制是基督教逐渐 形成的一种神职人员 的等级制度。
• 天主教实行以教皇为 首的教阶制,主体包 括主教、神父(神 甫)、执事(助祭) 三个品位。从教会中 心至地方神职人员等 级依次为:教皇-枢机 主教(红衣主教)-首 主教-总主教-主教-神 父。
上帝 罗马教皇 红衣主教
大主教 主教 神父 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