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常识专项·教材知识梳理】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材古代文化常识梳理

【文化常识专项·教材知识梳理】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材古代文化常识梳理
【文化常识专项·教材知识梳理】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材古代文化常识梳理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必修一】

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诸侯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中国古代的君主分为皇帝和国王,从秦始皇开始,把原来每个人都能自称的“朕”用于皇帝的专称,除了皇帝之外其他人不能用。国王则不一样,古代中国的国王(主要是秦朝以前的国王和后来分封的诸侯国国王)不称“朕”,而是称“寡人”“孤”“不穀”等等。

太子:古代储君称谓。商周时期天子及诸侯的嫡长子,称太子或世子。自秦朝开始,只有皇位的继承者,才能称太子或皇太子,而诸侯王或藩王的正式继承人只能称“世子”。封建社会的太子,其地位仅次于皇帝,并拥有类似于朝廷的东宫。至于金元小说中的“四太子兀术”,是误用,历史上没有此称谓。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卿:古代对男子的敬称。

足下:敬辞,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足下。

竖子:对人的蔑称,犹言小子。

陛下:对帝王的尊称。

臣:最初指男性奴隶,跟女性的“妾”相对;后来成为君主时代官吏和百姓的统称。另外,“臣”又是表示谦卑的自称。

执事:办事的官吏,也指对对方的敬称。

中庶子:战国时掌管诸侯、卿大夫的庶子的教育的官,汉以后为太子属官。

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乘,四匹马拉的车。

将军:春秋时代以卿统军,故称卿为将军;一军之帅称将军。到战国时代始为正式官名,而卿仍称将军。自唐以后,上将军、大将军、将军,或为环卫官,或为武散官。宋、元、明三朝,多以将军为武散官;殿廷武士也称将军。明清两代,有战事出征,置大将军和将军,战争结束则免。清朝,将军为宗室爵号之一;驻防各地的军事长官也称将军。

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汉朝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

自刎:自割其颈,即自杀。自刎是中国古代武将绝望时最常使用的自杀报国的手段。

宾客:春秋战国时多用称他国使者及贵族的门客、策士;东汉以后用以称依附世家豪族的人;官名,太子宾客的省称。

祖:古代饯行时的仪式,即出行之前祭祀路神,引申为在半路上为别人设宴送别。

诏:帝王的命令或文告。分为即位诏、遗诏、表诏、伏诏、密诏、手诏、口诏等。始于秦始皇,终于清朝,是一种命令文体。

朝服:又称为“具服”,是古代在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及颁诏开读、进表、传制等重大典礼时使用的礼服。

九宾:宾同“傧”;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郡县: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秦汉。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幸:宠爱,指封建君主对妻妾等的宠爱。封建时代称皇帝亲临也叫幸。

寿:以酒或物向别人祝福。

跽:跪起,准备起身,膝尚在地上。跽,是受惊而耸身欲起的样子。这种动作因与跪的动作相似,因而也叫“长跪”。

稽首:指古代跪拜礼。也是出家人所行的常礼,一般在见面时用。

币:古人用作礼物的丝织品。

关中:函谷关以西地区,今陕西一带。

河南、河北:黄河以南,黄河以北。

编年体: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为经,按年、月、日来编撰、记述历史的一种方式,是编写历史最早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如《春秋》、《资治通鉴》等就是编年体史书。

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能够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表的综合。始于汉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

国别体:国别体是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的一种文体。《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的历史。

五音:古代汉族音律。五声音阶的意思就是按五度的相生顺序,从宫音开始到羽音,依

次为:宫、商、角、徵、羽。

七音: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亚父:①尊敬仅次于对待父亲的人。②项羽尊谋士范增为“亚父”。

仲父:①古代称父亲的大弟。②齐桓公尊辅佐其创立霸业的管仲为“仲父”。

再拜:拜两次,古代隆重的礼节。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拜礼。《周礼·春官·大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褒拜,即报拜,再拜是也。

【必修二】

“风”“雅”“颂”: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赋”“比”“兴”:是诗经主要的三种表现手法。“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我们常用的排比修辞方法。“比”,类比,相当于我们常用的比喻修辞方法。“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我们常用的象征修辞方法。

卜:用火烧龟板,根据龟板上的裂纹推断祸福。

筮:用蓍草的茎占卦。

体:卜筮的卦象。

总角:古代少男少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狁:猃狁。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

绳墨:木匠画直线用的工具,俗称墨斗,比喻准绳、准则。

长跪:指挺直上身而跪,表示恭敬。

流觞:把盛酒的杯浮在水面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饮酒。

朕:第一人称代词,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妾:旧时妇女谦卑的自称。

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某: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保留“某”的字样。

诗书:古代常指《诗经》和《尚书》。

东家:旧时称聘用、雇用自己的人或称租给自己土地的人,有时也泛指邻近人家。

初七:指农历七月初七,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

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结发: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

府君:汉代称太守为“府君”。

青庐:用青布搭成的篷帐,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合葬:指夫妇两人死后合葬在一个坟墓里。

黄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在迷信说法中指阴间。

癸丑: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朔:农历每月初一。

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既望:指农历十六日。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我国古代为了观测天象及日、月、五星的运行,选取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志,称为“二十八宿”。它又平均分为四组,每组七宿,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和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龟蛇合称)等动物形象相配,称为“四象”。

修禊事: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

庐冢:也作“庐墓”。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于父母或师长的坟墓旁搭建的守护的房舍。“庐”,房屋;“冢”,坟墓。

《说文解字》: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证字源的字书,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许慎。

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酿酒始祖”,后代以“杜康”指代酒。

【必修三】

庠序:庠、序,都是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入监读书的人称监(jiàn)生。国子监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教学人员为教授、博士、直进、助教等。

孝廉:汉代选举官吏的两种科目。孝,孝悌之人。廉,清廉之士。后合称“孝廉”。历代因之。也指被推荐的士人。

黎民:即“众民”“百姓”之意。也称“蒸黎”“黎元”等。

黔首:战国时秦国及后来秦王朝对平民的贱称。黔,黑色。黔首,犹如黑头。据说秦尚黑色,当时平民皆用黑布包头,故名。

布衣:即平民。古代平民穿麻布葛衣,故“布衣”成了平民的代称。

氓隶:被奴役的平民。

君子:特指有学问的人。

巫医:以祈祷鬼神为人治病的人。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乐师: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

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神明:①天地间神的总称。②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③人的精神。

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

六艺:①指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乐》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②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

山东: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秦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为一个地域性的泛称。有时“山东”也指太行山以东的地区。

八荒:原指八方最边远的地方,后泛指周围、各地。

中原:中原最基本的意义是指黄河中下游一带地区,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这一地区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在古代被华夏民族视为天下中心。

四海:泛指天下,古以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但亦因时而异,说法不一。

六合:①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即天地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②指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都相适合。

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也作“连横”。

合从:是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从,通“纵”。

入朝:指属国、外国使臣或地方官员谒见天子。

胡人:我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的称呼。隋唐时也指中亚粟特人。汉以后泛指外国人。

蛮夷:泛指华夏中原民族以南以东的少数民族。古代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

陶朱: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今山东定陶西北),自称陶朱公,他因善于经营生意而致富,所以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的代称。

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也是朝廷和国家政权的代称。

七庙: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

鞭笞:古刑罚,用鞭子抽打。

风骚:①原指《诗》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借指诗文、文采。②体态俊俏美好,如《红楼梦》第三回:“身量苗条,体格风骚。”③也指人风流放荡。

新正:农历新年正月。

阴司:指阴间。

【必修四】

宫调:我国古代音乐以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为七声,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

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

九宾: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这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

舍人: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都有舍人。

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郎:官名,汉代专指皇帝的侍从官。

单于:匈奴的最高首领。

丈人:古时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

亲戚:在古代,“亲”表示的亲属关系比较广泛,儿女对父母可以称“亲”,父母对儿女也可以称“亲”。“戚”表示亲属关系时比“亲”疏远些,使用频率极低。汉代以后,“亲”主要表内亲,“戚”表外亲。“亲”与“戚”连用时,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亲属,有时指内外亲属,包括本宗与外姻,即同姓本族与异姓外族姻亲。

节: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凭证)。

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后土:相对皇天而言,指地神。

下车:指官吏初到任。

【必修五】

三径: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弱冠:指20岁,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东隅:日出的地方,表示早。

桑榆:日落的地方,表示晚。

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孝廉: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郞中:尚书省的属官。郎中属员外级,就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

洗马: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

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这里是优秀人才的意思,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东宫:太子住所,也指太子。

牧:古代称州的长官。

伏惟:古时下级对上级表示恭敬的用语,奏疏和书信里常用。

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为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庙祝:庙堂中管香火的人。

治:旧时称地方政府所在地为“治”。

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

独夫:①独身男子。②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

避讳:避讳实际上是一种反映封建礼法的忌讳,即遇到与君主、尊长的名相同的文字就采用某种方法回避。主要分两大类:一是国讳,指诗文中不直书在位甚至前朝某些君主及其亲属的名;一是家讳,或称为私讳,即说话行文中,避免提到自己的父名、祖名。

避讳的方法:

(1)改字法,就是把帝王及所尊者之名改用其他字来代替。

(2)空字法,即将应避讳的字空而不书,或作“某”,或作“□”。

(3)缺笔法,即对所避之字少写一两笔。

(4)改音法,就是读书时遇到讳字,就改变声调或读别的字音。

折节:改变以往的志向行为。

方山冠:古代的一种帽子。汉时为祭祀宗庙时乐工舞女所戴。唐宋时隐士多戴这种形状的帽子。

伶官: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

牢:本来是养牲畜的圈,这里指祭祀用的牲畜。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猪、羊各一头叫“少牢”。古人又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

告庙:天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俳优:以乐舞谐戏为业的人。

杂戏:古代娱乐形式之一,包括百戏、杂乐、歌舞戏、傀儡戏等。

祭文:祭奠死者的一种文体。

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

大决:封建时代,对判死刑的人,在每年秋季行刑,叫大决,又叫秋决。

勾者:立即被施刑的人。勾,勾决,皇帝在犯人的名字上画勾,批准立刻行刑。清制,每年秋季,由刑部会同九卿各官,详审全国判死罪者的名册,一一详议,分别归入“情实”“缓决”“可矜”“可疑”四类,情实者奏请勾决。

西市:清京城行刑的地方,今北京市宣武区菜市口街上。

上闻:上奏的文书。

舍利:梵语“身骨”的译音。佛教徒死后火葬,身体内一些烧不化的东西,结成颗粒,成为“舍利子”。

小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小相指最低的士这一级。

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学常识大全

高中语文教材主干文学常识汇编 一、中国古代部分 朝代作者课文篇目相关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 先秦《诗经》《氓》《采薇》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分为“风”“雅”“颂”三大类,普遍运用 “赋”“比”“兴” 的手法。 先秦《论语》《子路、曾皙、冉有、 公西华侍坐》 详见必修一“名著导 读”。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 先秦《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著作,被推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 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初步成熟。 先秦《战国策》《荆轲刺秦王》《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先秦屈原《离骚》《湘夫人》代最长的抒情诗。《楚辞》是我国浪漫主 义文学的源头。 先秦《荀子》《劝学》荀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先秦《庄子》《逍遥游》 《庖丁解牛》 庄子是道家学派代表人 物。 先秦《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汉《古诗十 九首》 《涉江采芙 蓉》 西汉贾谊《过秦论》 《廉颇蔺相如列传》 西汉司马迁《鸿门宴》《项羽之 死》(均节选自《史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 鲁 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记》) 东汉班固《苏武传》(节选自 《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 史。 东汉曹操《短歌行》 曹操的诗歌情感深沉,慷慨悲凉,风格 质 朴刚健。 《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 诗, 它与《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西晋李密《陈情表》 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是我国田园诗歌的开创 者。

南朝宋范晔《张衡传》(节选自 《后汉书》) 《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 志》 并称“前四史”。 鲍照的大部分诗作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 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其四)》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报国无门的愤 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 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唐王勃《滕王阁序》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 四杰”。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蜀道难》《将进酒》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 序》 李白被誉为“诗仙”。他的诗风雄奇奔 放, 想象丰富,形象巨大,气势奔腾,多用夸 张手法和神话故事,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唐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人。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被誉为“诗圣”。他写下了许多反映 唐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登高》《登岳阳楼》 社会现实的诗篇。其诗风格多样,以沉 郁 为主,诗歌意境开阔,情感深沉,语言 准 《蜀相》《阁夜》确精练。 唐白居易《琵琶行》《长恨歌》他和元稹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唐李贺《李凭箜篌引》 唐韩愈《师说》《祭十二郎 文》 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 苏 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唐宋八 大 家”。 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和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 者。 唐李商隐《锦瑟》《马嵬(其 二)》 李商隐与杜牧并称“小李 杜”。 唐杜牧《阿房宫赋》 唐韦庄《菩萨蛮(其二)》 南唐李煜《虞美人》 北宋柳永《望海潮》《雨霖铃》 北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北宋苏洵《六国论》 《赤壁赋》《念奴 北宋苏轼娇·赤壁怀古》《定 风波》《文与可筼筜 豪放词派的开创 者。 谷偃竹记》

最新高中课本(必修1-5)古代文化常识归纳

高中课本(必修1-5)古代文化常识归纳 必修1 《沁园春·长沙》 1.万户侯:食邑万户的侯爵,这里借指大军阀、大官僚。万户,指侯爵封地内的户口,他们要向受封者交租税,服劳役。 ⑴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词,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又名“长短句” ,最初被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乐歌唱的,后来,词逐渐与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他称为“诗余”还有人称之为“乐府诗”。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不同的词牌,它的段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不同的规定。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园春·长沙》。 ⑵词的分类:字数:小令:58字以内;中调:58~90个字;长调:91个字以上。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间的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烛之武,郑国大夫。 《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代学都有重要影响。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代地理、历法时令、古代代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 《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代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它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大大提高了《左传》的史料价值。 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谷梁赤《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列入儒家经典。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王力)》重点知识整理

第一章天文 1、五星:太白(金星)、岁星(木星)、辰星(水星)、荧惑(火星)、镇星(土星) 2、古人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它的主持者,人们将它们人格化,并赋予一定的名字,例如:风师飞廉、雨师屏翳、云师丰隆、日御羲和、月御望舒 3、七政(七曜):日、月、金、木、水、火、土 4、五纬:金、木、水、火、土 ①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因其光色银白。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②木星:古曰岁星,迳称为岁。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 ③水星:一名辰星,并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营室) ④火星:古名荧惑,指恒星中的大火(心宿) ⑤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 5、二十八星宿: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分别是: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6、四象:东方苍龙、北方玄武(龟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 7、有关天象的词: “月离于毕”:月亮附丽于毕宿 “荧惑守心”:火星居于心宿 “太白食昴”:金星遮蔽住昴宿 8、参商:指参宿和心宿,后世把兄弟不和睦比喻为参辰或参商。又因参宿居于西方,心宿居于东方,出没两不相见,所以后世把亲朋久别不能重逢也比喻为参商 9、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古人在黄河流域常见的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他各星,合为一区,名曰紫微垣。在紫微垣外,在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是太微垣;在房心尾箕斗以北的星区是天市垣 10、北斗: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前四组成斗身,古曰魁;后三组成斗柄,古曰杓。北斗七星属于大熊座 北斗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高中语文必修1-5文学常识大汇总

高中语文必修1-5文学常识大汇总必修1文学常识 01 词:又叫(诗余、长短句、曲子词、乐府),是我国传统的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盛行于宋。词根据长短来分,有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词的一段叫阙,也叫片。词牌,古人填词用的(曲调名称),与作品内容无太大关系。 02 《沁园春长沙》,作者(毛泽东),中国现当代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本文选自《毛泽东诗词集》。 03 《雨巷》作者戴望舒,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的领袖,因成名作《雨巷》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04 《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中国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诗派”代表人物,曾提出现代诗歌创作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主张。 05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现代著名诗人。作者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被誉为“卓越的民族诗人”。诗集有(《大堰河》《北方》《归来的歌》)等。(自传性抒情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 06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因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07 《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战国策》既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是一部历史散文集。又称《国策》,由西汉末年(刘向)编订。

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 北川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 第一册: 1.选自《左传·僖公十年》。《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间的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烛之武,郑国大夫。 《左传》:《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代学都有重要影响。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代地理、历法时令、古代代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代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它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大大提高了《左传》的史料价值。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男爵等还真不是西方独有的,我们周朝就开始了。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就是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总体就是分封的土地多,人口多,相应名号也就高了。 3.子:古代对男子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国君、诸侯别称:比如春秋后期燕国通过兼并,土地也多了,但是一般称呼还是燕侯。但是春秋后期周天子没什么地位,后期礼器乐崩,就是各诸侯礼仪、用的器物、奏的音乐都比较混乱,好多都用天子的,所以称呼也就混乱了。到春秋后期,称呼大国国主公也行,也可以按照最初周天子分封的爵位称呼。还有比如吴王夫差、楚庄王等,就是因为这些当时认为是蛮夷部落,周天子没有分封,自称为王的。战国后期,大部分诸侯都自立为王,这个王不同于春秋时期的王。有些时候称侯的,就是说他是诸侯的意思。比如晋国是公,称侯的就是说他是诸侯。楚国没被封,叫王也不合适,经常就其他国家拜访就称呼楚侯。 5.执事:办事的官员,文中可用作对对方的敬称。 6.《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纵横家的实战演习手册。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本书亦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

初中教材古诗文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初中教材古诗文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陈太丘与友期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论语》十二章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三:泛指多次。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水:古代汉语中,“水”指冷水,“汤”指热水。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三军:军队的通称。古制,12500人为一军。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星汉:银河。 虽有嘉肴 “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命:《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尚书》,又称《书》《书经》,儒家经典著作,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术:术数,推测人事吉凶祸福的法术,如看相、占卜等,这是迷信活动。 胡:古代对北方和西方的民族的称呼。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十九: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 过故人庄(孟浩然)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重阳: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可汗:我国古代一些少数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朔:北方。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尚书郎:尚书省的官。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郭:外城。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火伴:同伍的士兵。当时规定若干士兵同一个灶吃饭,所以称“火伴”。

文化常识分类

高中语文教材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编制:毛圆圆审核:张新政时间:2018-3-6 一、人的称谓 1.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2.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 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3.馆伴:接待外国使臣的人员。 4.日月:这里指指皇帝和皇后。 5.阉:对宦官的鄙称。 6.编伍:指平民。古代编制平民户口,五家为一“伍”。 7.谥号:褒贬死去的帝王或高官的称号。 8.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 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9.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10.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11.妃嫔媵嫱:“妃”,皇帝的妾,或太子、王侯的妻;“嫔(pín)”“嫱(qiáng)”:都 是古代宫廷中一种女官,实即皇帝的妾,地位比“妃”要低;“媵(yìng)”,古代统治阶级嫁女时随嫁的人(陪嫁的侍女),也可能成为嫔、嫱。 12.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13.夫子: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 14.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15.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16.犬马:臣子自谦。 17.跖:传说是春秋末年奴隶起义的首领,过去被诬称为“盗跖”。颜渊,孔子弟子,被推崇 为“贤人”。盗跖,颜渊,这里泛指坏人、好人。 18.父:同“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19.弱冠:指20岁,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20.臧获:奴曰臧,婢曰获。 二、古代官职 1.巫医:古代用祝祷、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药物医治疾病为业的人,连称为巫医。 2.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指明清两代在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的中央最高学府)读书的 人。清代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 3.枢密使:宋朝所置掌管军事的最高长官,位与宰相等。 4.资政殿学士:宋朝给予离任宰相的荣誉官衔。 5.祈请使:奉表请降的使节。 6.缇骑:指古代高官的前导和侍从。穿桔红色衣服的朝廷护卫马队。明清逮治犯人也用缇骑, 故后世用以称呼捕役。 7.缙绅:也作“搢绅”,指古代缙笏(将笏插于腰带)、垂绅(垂着衣带)的人,即士大夫。 缙,同“搢”,插。绅,大带。 8.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9.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 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1

高中课本古代文化常识最全汇总

高中课本古代文化常识最全汇总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 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8、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9、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与《荆轲刺秦王》的?竖子?结合起来理解)。 《优美的汉字》

人教版必修一到五古代文化常识整理

必修一古代文化常识整理 1.《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即是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 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晋侯.、秦伯.围郑 侯、伯:春秋时期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两种。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3.敢以烦执事 .. 执事:在古代有多种意思,①从事工作,主管其事;②有职守之人,即官员;③指供役使者,仆从;④对对方的敬称;⑤侍从。本文指对办事的官吏的敬称。 4.《战国策》: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西汉刘向整理编写,共33卷,分为12策。 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 5.至易水 ..上,既祖. 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因荆轲刺秦易水诀别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而扬名天下。后人常用“易水”代指荆轲或易水歌。 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6.为变徵 ..之声复为慷慨羽.声 变徵、羽声: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7.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 ...蒙嘉 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8.乃朝服,设九宾 .. 九宾:九宾之礼,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失礼,并延引上殿。 9.至陛下 ..,秦武阳色变振恐 陛下:陛下的“陛”指殿前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10.诸郎中 ..执兵 郎中:宫廷的侍卫 11.《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分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类。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2.沛公欲王关中 .. 关中: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以西,今陕西一带。 13.季父、亚父 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姐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亚父:对对方的尊称,意思是尊敬他仅次于对待父亲。 14.毋内诸侯 .. 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周制,诸侯名义上须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 15.项王、项伯东向坐 东向: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左卑右尊。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必修3、必修4) 【必修3】 《杜甫诗三首》 1.白帝城:古城名,在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山上。东汉初年公孙述所筑,公孙述自号白帝,故名城为“白帝城”。 2.青冢,指王昭君的墓。传说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 《蜀道难》 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常作伤春、悼亡的象征。 《琵琶行》 1.琵琶行: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常见的古体诗的体裁还有歌、吟、引、曲等。 2.元和十年:元和,唐宪宗的年号。 3.左迁:贬官,降职。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 4.司马:州刺史的副职,当时实际上是有职无权了。 5.京都声:唐代京长安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6.贾人:商人。 7.出官:(京官)外调。 8.管弦:指音乐。管,箫笛之类的管乐。弦,琴瑟或琵琶之类的弦乐。 9.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10.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 11.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李商隐诗两首》 1.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也哀痛亡国。春心是伤春之心,比喻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2.鸡人报晓筹:汉代制度,宫中不养鸡,而用传唱报晓。鸡人,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筹,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指代时间。 3.“六军”:周制,天子有六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后泛指军队。 所指因时代不同而不同:(1)指天子所统领的军队。《周礼·夏官·序官》:“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后来把“六军”作为国家军队的统称。如《三国志·魏志·辛毗传》:“且四方之寇,莫大於河北;河北平,则六军盛而天下震。”宋范成大《州桥》诗:“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廻。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2)晋代称领军、护军、左右二卫、骁骑、游击为“六军”。《南齐书·百官志》:“领军将军、中领军,护军将军、中护军……左右二衞将军,骁骑将军,游击将军。晋世以来,谓领护至骁、游为六军。”?(3)指唐之禁军六军。《新唐书·百官志四上》:“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号六军。”而《旧唐书·职官志三》说六军指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羽林。 4.当时七夕笑牵牛:指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发生“马嵬事变”五年前的七月七日的海誓山盟。七夕,农历的七月七日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庭院中间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故也称乞巧节。 5.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纪,四纪为四十八年。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知识整理

高中语文必修选修教材文化常识选择题 1.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C.子:古代对长辈的的尊称。 D.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选C.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2.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执事:是执行法律与裁决的官吏。 B.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C.《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着。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D.《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着。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选A.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3.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B.竖子: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C.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D.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欢畅;羽,声调平和。 选D.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4.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B.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C.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 选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 5.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关中:嘉峪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C.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D.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选B.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6.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 B.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C.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驾车的人。 D..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答案详解)

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答案详解) 1.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的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晋侯、秦伯围郑”中的“侯”“伯”均是爵位。 C.“是寡人之过也”中的“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君主的谦称;“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是指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中的“舍人”是指宦官。 D.“乃请荆卿曰”中的“卿”是古代对人的敬称,而“我自不驱卿”中的“卿”是妻子对丈夫的爱称。 2.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其中变徵之声声调悲凉,羽声声调激愤。 B.在我国古代,“关中”多指函谷关以西,“山东”多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而“河北、河南”多指黄河以北、黄河以南,“江表”是指长江以北地区,“江左”是指江东,“淮左”是指宋时的淮南东路。 C.“尊”“卮”均是酒器,“斗卮”是大酒杯,“觚”也是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爵”是古代饮酒器的总称,“觥筹交错”的“觥”则是一种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而“不胜杯杓”的“杓”则是一种饮水的器具。 D.“玦”是环形、有缺口的佩玉;“鼎”“镬”均是古代的刑具;“甑”是蒸饭的用具,“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中的“俎”是砧板;“槌床便大怒”中的“床”是古代的坐具。 3.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汉代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其中“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是宗庙祭祀乐歌,“颂”是宫廷乐歌。 B.“总角之宴”中的“总角”是指少年时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垂髫”是指老人和儿童,“纵豆蔻词工”中“豆蔻”亦指“豆蔻年华”,是指女孩子十三四岁;“等终军之弱冠”中的“弱冠”表示男子20岁成年;“及笄”是指女孩子15岁成年;“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中的“束发”是指男孩子15岁左右。 C.《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辑。这些作品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离骚》是《楚辞》的体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D.“朕”本是第一人称代词,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先大母婢也”中的“先”是对死去的人的尊称;“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的“从弟”是指一直跟随他的弟弟;“籍独不愧于心乎”中的“籍”是项羽自称;“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中的“令”是对人的美称,如“令尊”“令堂”等;“尽西风,季鹰归未”中的“季鹰”是晋人张瀚的字,古人称字是尊称。 4.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中的“结发”是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黄泉”是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中指阴间,“上穷碧落下黄泉”中的“碧落”是指道家所说的天界。 B.“伏惟”是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中的“趋庭”是指快步走过庭院,表示对长辈的恭敬。 C.“初七及下九”中的“初七”是指农历七月七日,即七夕,也称乞巧节,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

必修三古代文化常识归纳总结

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三古代文化常识归纳总结,考试必备! 高中语文 5 天前 点击上方“高中语文”,关注我们 必修三 1《杜甫诗三首》 1. 白帝城:古城名,在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山上。东汉初年公孙述所筑,公孙述自号白帝,故名城为 “白帝城”。 2. 青冢:指王昭君的墓。传说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 2《蜀道难》 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常作伤春、悼亡的象征。 3《琵琶行》 1. 琵琶行: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常见的古体诗的体裁还有歌、吟、引、曲等。 2. 元和十年:元和,唐宪宗的年号。 3. 左迁:贬官,降职。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

4. 司马:州刺史的副职,当时实际上是有职无权了。 5. 京都声:唐代京长安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6. 贾人:商人。 7. 出官:(京官)外调。 8. 管弦:指音乐。管,箫笛之类的管乐。弦,琴瑟或琵琶之类的弦乐。 9. 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10. 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 11. 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 情感。 4《李商隐诗两首》 1. 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也哀痛亡国。春心是伤春之心,比喻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2. 鸡人报晓筹:汉代制度,宫中不养鸡,而用传唱报晓。鸡人,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筹,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指代时间。 3. “六军”:周制,天子有六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后泛指军队。 所指因时代不同而不同:(1)指天子所统领的军队。《周礼·夏官·序官》:“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后来把“六军”作为国家军队的统称。如《三国志·魏志·辛毗传》:“且四方之寇,莫大於河北;河北平,则六军盛而天下震。” 宋范成大《州桥》诗:“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廻。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2晋)代称领军、护军、左右二卫、骁骑、游击为“六军”。《南齐书·百官志》:“领军将军、中领军,护军将军、中护军??左右二衞将军,骁骑将军,游击将军。晋世以来,谓领护至骁、游为六军。” (3指)唐之禁军六军。《新唐书·百官志四上》:“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号六军。”而《旧唐书·职官志三》说六军指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羽林。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学常识

----- 必修三文学常识 第一单元 1、林黛玉进贾府:《红楼梦》曾被评为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及章回小说的巅峰之 作,“中国四大名著”之首。全书共120回,后40回文字一般认为是高鹗所补。本文节选自第三回。《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 社会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曹雪

):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1715~1763芹( 奉皇帝之命建造。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南ì)造:、敕(2ch 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3、万几宸(chén)翰之宝:这是皇帝印章上的小字。万几,同万机,就是万事,形容皇帝 政务繁多,日理万机。宸翰,皇帝的笔迹。宸,北宸,即北极星,代指皇帝。翰,墨迹、书 法。宝,皇帝的印玺。4、总角:把头发扎成髻。 5、请了安:请安,即问安。清代的请安礼节是,在口称“请某人安”的同时,男子打千, 女子双手扶左膝,右腿微屈,往下蹲身。 6、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意思是,林黛玉聪明颖悟胜过比干,病娇弱美胜过西施。比干,商(殷)朝纣王的叔父。《史记·殷本纪》载,纣王淫乱,“比干曰:‘为人臣 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古人认为心窍越多越有智慧。 年,收入作者的第二个小说集《彷徨》,是《彷徨》中的第一19247、祝福:《祝福》写于 篇。▲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月)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1918年5时(《朝花

高中语文必修1、2课本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 第一册: 1.选自《左传·僖公十年》。《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间的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烛之武,郑国大夫。《左传》:《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代学都有重要影响。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代地理、历法时令、古代代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代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它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大大提高了《左传》的史料价值。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男爵等还真不是西方独有的,我们周朝就开始了。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就是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总体就是分封的土地多,人口多,相应名号也就高了。 3.子:古代对男子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国君、诸侯别称:比如春秋后期燕国通过兼并,土地也多了,但是一般称呼还是燕侯。但是春秋后期周天子没什么地位,后期礼器乐崩,就是各诸侯礼仪、用的器物、奏的音乐都比较混乱,好多都用天子的,所以称呼也就混乱了。 到春秋后期,称呼大国国主公也行,也可以按照最初周天子分封的爵位称呼。 还有比如吴王夫差、楚庄王等,就是因为这些当时认为是蛮夷部落,周天子没有分封,自称为王的。战国后期,大部分诸侯都自立为王,这个王不同于春秋时期的王。 有些时候称侯的,就是说他是诸侯的意思。比如晋国是公,称侯的就是说他是诸侯。楚国没被封,叫王也不合适,经常就其他国家拜访就称呼楚侯。 5.执事:办事的官员,文中可用作对对方的敬称。 6.《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天文历法(整理精校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天文历法 作文辅导 1207 0018 : 【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en)。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刘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 【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二十八宿与国分野如下 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国郑宋燕越吴齐卫鲁魏赵秦周楚 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州兖州豫州幽州江湖扬州青州并州徐州冀州益州雍州三河荆州 【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唐代卫象诗“辽东老将鬓有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修订稿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高中语文课本知识梳理——文学常识 一.第一册: 1.《再别康桥》的作者徐志摩是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 2. 闻一多,湖北浠水人,现代诗人。其代表诗作为诗集《红烛》、《死水》。 3.现代诗人穆旦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坚定信念。 4.台湾当代诗人 郑愁予的名作《错误》继承中国古代宫怨和闺怨类诗歌传统,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变化过程。 5.舒婷的《致橡树》表达了新时期女性全新的爱情观。 6.细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们分明感受到了诗人海子于坦诚沉静的语气中隐含的忧伤。 7.《致大海》是“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的抒情诗杰作。 8.《篱笆那边》的作者是美国女诗人狄金森。 9.《我愿意是激流》的作者是 匈牙利(国别)的裴多菲。 10.现代派诗人戴望舒因创作了《雨巷》而被冠以“雨巷诗人”的美誉。 11.《孤独的收割人》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 12.《豹》的作者是奥地利象征主义诗人里尔克。 13.朱自清先生的抒情散文名作有《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14. 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寓含着深刻的象征意蕴,寄托着作者冷寂中的挚切追求与憧憬,可以说是作者向往超世拔俗的心灵“楼阁”幻境的写照。 15.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回顾自己以往的生活,尤其是残疾以后的心路历程,全文弥漫着沉郁的人生况味,闪烁着澄明的智慧之光。地坛成为作者栖居的精神家园,他在其中感悟到赖以支撑自己生命的人生哲理和情思。 16. 川端康成是日本小说家、散文家,因长篇小说《雪国》、《千只鹤》、《古都》获诺贝尔文学奖。其散文《花未眠》从“花未眠”这种自然现象引出对自然美的探讨,强调自然美是无限的,美是邂逅和亲近所得,艺术创作应该重视写实,表现自然美。 17.《我有一个梦想》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民权运动宣言。 18.法国神学家史怀哲在诺贝尔和平奖授奖仪式上的演讲词《我的呼吁》中吁请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 19.鲁迅先生的作品主要有小说集《呐喊 》、《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且介亭杂文》(或《坟》或《华盖集》等)等杂文集。 20.《胡同文化》的作者汪曾祺师承沈从文,其代表作是小说《受戒》。 21.荷裔美国人房龙 在其代表作《宽容》中缕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倡言思想的解放,主张对异见的宽容,谴责反动势力镇压新思想的罪恶。 21.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代表作除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外,还有传记《名人传》,即《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米开朗琪罗传》。 22.我国第一部编年史着作是《春秋》,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着作是《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着);最早的一部国别史是《国语》。 23.孔子,名丘 ,字仲尼;孟子,名轲,字子舆;荀子,名况。

高三语文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人教版)中的文化常识举隅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人教版)中的文化常识举隅 必修一 (一)《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 ——《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共三十五卷。《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既是一部战略名著,又是一部史学名著。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2.晋侯.、秦伯.围郑。 ——公侯伯子男。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3.是寡人 ..之过也。 ——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中国古代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就是说君主、诸侯王的权位是上天赋予的,但上天只会把天下给有德的人,君主、诸侯王如果失德就会失去尊贵的权位,所以君主、诸侯王就谦称自己是“寡人”。 (二)《荆轲刺秦王》 4.《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历史学著作。它是一部国编体史书,又称《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战国策》一书的思想倾向,因其与儒家正统思想相悖,受到历代学者的贬斥。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5.则虽欲常侍足下 ..。 ——足下是旧时汉族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 6.为变徵 ..之声。

——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古代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7.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 ——宗庙是我国的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同时宗庙是供奉历朝历代国王牌位、举行祭祀的地方。 8.至陛下 ..,秦武阳色变振恐。 ——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9.北蛮夷 ..之鄙人,未尝见天子。 ——蛮夷,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和东夷。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蛮夷或四夷。《礼记·王制》:“东曰夷、西曰戎、南曰蛮、北曰狄”。 (三)《鸿门宴》 10.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 ..也。 ——最小的叔叔称“季父”。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 1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 ——婚姻,古时又称“昏姻”或“昏因”。婚姻:一是男娶女嫁结为夫妻这件事情;二是指结婚男女双方的父母。《说文》: “妇家为婚,婿家为姻。”婚是女方的父母,姻是男方的父母。“约为婚姻”即“结为儿女亲家”。在我国古代的婚礼中,男方通常在黄昏时到女家迎亲,而女方随着男方出门。这种“男以昏时迎女,女因男而来”的习俗,就是“昏因”一词的起源。 12.项王、项伯东向坐 .. ...;张良西向 ...,——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 ...;亚父,南向坐 侍.。 ——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