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考试

核医学考试

1、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

现了X线。

2、核医学:利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

进行医学研究的医学学科。

内容:实验核医学、临床核医学

核医学:诊断:体外检查法

体内检查法:放射性核素显像、非显像检查

治疗

(举例说明)核素治疗:(β粒子或α粒子)

高度选择性的聚集在病变部位的放射性药物。

131I 甲亢甲癌转移性(分化型)

3、放射性药物的特点:

(1)具有放射性;

(2)其生理生化特性取决于被标记物的固有

特性;

(3)不恒定性(具有特定的物理半衰期和有

效半衰期);

(4)脱标及辐射自分解;

(5)引入量少,计量单位不同(以活度为计

量单位);

(6)治疗作用基础不同于普通药物。

4、放射性示踪剂性质:同一性;可探测性。

5、放射性核素显像原理(举例)

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物与天然元素或其化

合物一样,引入体内后根据其化学及生物学特

性有其一定的生物学行为,它们选择性的聚焦

在特定脏器、组织或受检病变部位中的主要机

制有:

(1)特异性结合:放射性免疫显像及反义显像;

(2)合成代谢:131I甲状腺显像;

(3)细胞吞噬:肝胶体显像;

(4)循环通路:99m Tc-DTPA脑脊液间隙显像;(5)选择性浓聚:99m Tc-焦磷酸盐心肌梗死

组织显像;

(6)选择性排泄:99m Tc-DTPA肾动态显像;(7)通透弥散:脑血流灌注显像;

(8)离子交换和化学吸附:骨显像。

6、放射性核素显像类型

根据显像的部位影像采集的时间、方式以及

所有核素发射核射线的种类,将显像分为以下

几种类型:

(1)静态显像和动态显像;

(2)局部显像和全身显像;

(3)平面显像和断层显像;

(4)早期显像和延迟显像;

(5)阳性显像和阴性显像(根据显像剂对病

变组织的亲和力);

(6)静息显像和负荷显像;

(7)单光子显像和正电子显像(根据显像剂

发出射线的种类)。

7、核医学防护原则:

辐射防护的正当化原则;放射防护最优化原则;个人剂显限值原则。

8、诊断肺栓塞的首选方法:肺血流灌注显像

与肺通气显像结合。

9、肺灌注显像原理:

静脉注入直径大于毛细血管管径的放射性

核素颗粒,放射性颗粒在肺毛细血管床内暂时

嵌顿,即微血管栓塞,从而使肺显影,放射性

颗粒在肺内的分布与肺动脉血流灌注量成正比,因而肺灌注显像反映肺动脉的血流分布,

当腓血管狭窄或栓塞时,放射性颗粒不能随血

流进入该区,肺灌注显像该区呈现放射性减低

或缺损。

10、肺灌注显像适应证: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

诊断与疗效判断。

11、联合应用鉴别诊断PE及COPD

灌注显像通气显像

意义

正常 --------------→

排泄肺栓塞

异常+ →正常-不匹配

→诊断肺栓塞

↘也异常+匹配

→ COPD

通气与灌注的不匹配是肺栓塞早期

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12、核素肺灌注显像

静脉注射某些颗粒状的放射性药物,流经肺循环时,暂时滞留在肺毛细血管前

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内,采用显像设备使肺显像。13、核素肺通气显像

吸入放射性气体或放射性气溶胶,

使放射性核素沉积于肺泡和终末细支气管内,

采用显像设备使肺显像。

14、两肺多发楔形稀疏缺损区 PE~100% V/Q不匹配诊断PE

肺灌注显像正常,基本上可以排除

肺动脉血栓栓塞,但异常的肺灌注显像并不一

定是肺栓塞,只有与肺通气显像不匹配的灌注

异常才是肺栓塞显像的特征。

15、RIA质量控制常用指标:

精密度;灵敏度;准确度;特异性;

稳定性;健全性。

16、交叉性小脑失联络征

在大脑原发病灶的对侧小脑同时出

现血流灌注的减低。

17、免疫放射分析与非放射免疫分析的异同

相同点:基本原理相同、同样标记

抗体

不同点:示踪剂不同,检测标记物

的方法也不同,无核污染。

18、典型肾图三段的名称及其生理意义

(1)a段:静脉注射131I-OIH后10秒左右,

肾图呈急速上升的一段曲线,时间约为30秒,

此段的放射性计数60%来自肾外血管床,10%来

自肾血管床,30%来自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摄取,

其高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肾动脉的血流灌注量,又称为血管段。

(2)b段:是继a段之后逐渐斜行上升的

曲线,通常2-4分钟达到高峰,此段曲线的上

升斜率和高度反映肾小管上皮细胞从血液中摄

取131I-OIH的速度和数量,主要与肾有效血浆

流量和肾小管分泌功能有关。

(3)c段:系继b段之后的下降段曲线,

曲线初始部分下降较快,其斜率与b段上升斜率相近,反映肾排出131I-OIH的速度和数量,

主要与尿路通畅程度和尿流量有关。因尿流量

的多少受肾有效血浆流量、肾小管功能及肾小

球滤过率的影响,因此在尿路通畅情况下,c

段能反映肾血流量和肾功能。

19、异常肾图类型及临床意义

(1)急剧上升型:单侧者多见于急性上尿

路梗阻;同时出现在双侧者,多见于急性肾性

肾衰竭和继发于下尿路梗阻所致的上尿路引流

障碍。

(2)高水平延长线型:多见于上尿路不全

梗阻和肾盂积水并伴有肾功能损害者。

(3)抛物线型:主要见于脱水、肾缺血、

肾功能损害和上尿路引流不畅伴轻、中度肾盂

积水。

(4)低水平延长线型:常见于肾功能严重

损害,慢性上尿路严重梗阻,以及急性肾前性

肾衰竭;偶见于急性上尿路梗阻,当梗阻原因

解除后肾图可很快恢复正常。

(5)低水平递减型:可见于肾无功能、肾

功能极差、先天性肾缺如、肾摘除或对位落空

等。

(6)阶梯状下降型:多见于尿反流和因疼

痛、精神紧张、尿路感染、少尿或卧位等所引

起的上尿路不稳定性痉挛,此型重复性差。

(7)单侧小肾图:多见于单侧肾动脉狭窄,

也可见于游走肾坐位采集者和先天性小肾。

20、简述乙酰唑胺负荷试验脑血流灌注显像的

原理

乙酰唑胺能抑制脑内碳酸酐酶的活

性,使脑内PH值下降,正常情况下会反射性地

引起脑血管扩张,导致rCBF增加20%-30%,由

于病变血管的这种扩张反应很弱,使潜在缺血

区和缺血区的rCBF增高不明显,在影像上出现

相对放射性减低或缺损区。对评价脑循环的储

备功能及早期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有明确的临

床实用价值。

21、脑血流灌注显像的适应证

(1)诊断短暂脑缺血性发作和可逆性缺血

性脑病;

(2)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及脑血管疾病治疗

前、后的效果评价;

(3)癫痫灶的定位诊断;

(4)老年性痴呆病的诊断与鉴别。

22、脑血流灌注显像的临床应用

(1)短暂脑缺血性发作(TIA)和可逆性缺

血性脑病(PRIND):

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后,脑血流可能未

恢复到正常范围,而处于慢性低灌注状态,这

时神经系统检查及CT和MRI检查结果多为阴

性,而rCBF显像可发现近50%患者脑内存在缺

血性改变,病变部位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放射性

减低或缺损区。

(2)脑梗死:

脑梗死发病早期rCBF显像即可检出。

此外,rCBF显像还可检出难以被CT和MRI发

现的交叉性小脑失联络征象和局部过度灌注表

现,前者表现为一侧大脑皮质有局限性放射性

分布减低或缺损,同时可见病变对侧小脑放射

性减低,多见于慢性脑血管疾病。而后者表现

为病变的放射性减低区周围出现异常的放射性

增高区。

(3)其他:癫痫、AD、脑损伤、脑肿瘤、

偏头痛、脑死亡、精神和情感障碍性疾病、帕

金森、其他脑部疾病。

23、PET脑代谢显像原理(名词解释:脑葡萄

糖代谢显像)

葡萄糖是脑组织的唯一能源物质,选择正

电子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脱氧葡萄糖(18F-FDG)

作为显像剂,它和普通葡萄糖一样能穿过血脑

屏障进入脑组织,也能在细胞内己糖激酶作用

下变成6-磷酸脱氧葡萄糖,但不能很快逸出细

胞外,更不能快速地反向通过血脑屏障,其在

脑内滞留时间较长。因此在体外通过PET对发

射正电子的核素进行计算机成像,从而反映脑

组织的代谢情况。

24、代谢性骨病可由多种疾病引起:

甲旁亢、肾性骨病、骨质疏松症、

畸形性骨炎。

25、骨显像出现异常放射性浓聚区,可见于:

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肺癌骨转

移;代谢性骨病;骨折。

26、骨显像“闪烁”显像:

在肿瘤病人放疗或化疗后,近期

(2-3个月)内约有10%-15%的患者骨影像表现

为原有病灶的放射性进一步增高,病变更加突

出,但临床上却有改善的表现,这种不匹配的

反应称为“闪烁”现象。3个月后再行显像往

往可见明显改善。这是由于治疗后短期内放射

性骨炎未愈,局部血流仍有增加和修复性新生

骨骨盐代谢活跃所致。这是骨愈合和修复的表

现,而不是转移性骨肿瘤的结果。

27、各种恶性肿瘤常发生骨转移,其中以肺癌、

乳腺癌、前列腺癌、神经母细胞瘤等发生骨转

移最为常见。

1、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

现了X线。

2、核医学:利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

进行医学研究的医学学科。

内容:实验核医学、临床核医学

核医学:诊断:体外检查法

体内检查法:放射性核素显

像、非显像检查

治疗

(举例说明)核素治疗:(β粒子或α粒子)

高度选择性的聚集在病变部位的放射性药物。

131I 甲亢甲癌转移性(分化型)

3、放射性药物的特点:

(1)具有放射性;

(2)其生理生化特性取决于被标记物的固有

特性;

(3)不恒定性(具有特定的物理半衰期和有

效半衰期);

(4)脱标及辐射自分解;

(5)引入量少,计量单位不同(以活度为计

量单位);

(6)治疗作用基础不同于普通药物。

4、放射性示踪剂性质:同一性;可探测性。

5、放射性核素显像原理(举例)

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物与天然元素或其化

合物一样,引入体内后根据其化学及生物学特

性有其一定的生物学行为,它们选择性的聚焦

在特定脏器、组织或受检病变部位中的主要机

制有:

(1)特异性结合:放射性免疫显像及反义显

像;

(2)合成代谢:131I甲状腺显像;

(3)细胞吞噬:肝胶体显像;

(4)循环通路:99m Tc-DTPA脑脊液间隙显像;

(5)选择性浓聚:99m Tc-焦磷酸盐心肌梗死

组织显像;

(6)选择性排泄:99m Tc-DTPA肾动态显像;

(7)通透弥散:脑血流灌注显像;

(8)离子交换和化学吸附:骨显像。

6、放射性核素显像类型

根据显像的部位影像采集的时间、方式以及

所有核素发射核射线的种类,将显像分为以下

几种类型:

(1)静态显像和动态显像;

(2)局部显像和全身显像;

(3)平面显像和断层显像;

(4)早期显像和延迟显像;

(5)阳性显像和阴性显像(根据显像剂对病

变组织的亲和力);

(6)静息显像和负荷显像;

(7)单光子显像和正电子显像(根据显像剂

发出射线的种类)。

7、核医学防护原则:

辐射防护的正当化原则;放射防护最优化原

则;个人剂显限值原则。

8、诊断肺栓塞的首选方法:肺血流灌注显像

与肺通气显像结合。

9、肺灌注显像原理:

静脉注入直径大于毛细血管管径的放射性

核素颗粒,放射性颗粒在肺毛细血管床内暂时

嵌顿,即微血管栓塞,从而使肺显影,放射性

颗粒在肺内的分布与肺动脉血流灌注量成正

比,因而肺灌注显像反映肺动脉的血流分布,

当腓血管狭窄或栓塞时,放射性颗粒不能随血

流进入该区,肺灌注显像该区呈现放射性减低

或缺损。

10、肺灌注显像适应证: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

诊断与疗效判断。

11、联合应用鉴别诊断PE及COPD

灌注显像通气显像

意义

正常 --------------→

排泄肺栓塞

异常+ →正常-不匹配

→诊断肺栓塞

↘也异常+匹配

→ COPD

通气与灌注的不匹配是肺栓塞早期

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12、核素肺灌注显像

静脉注射某些颗粒状的放射性药

物,流经肺循环时,暂时滞留在肺毛细血管前

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内,采用显像设备使肺显像。

13、核素肺通气显像

吸入放射性气体或放射性气溶胶,

使放射性核素沉积于肺泡和终末细支气管内,

采用显像设备使肺显像。

14、两肺多发楔形稀疏缺损区 PE~100%

V/Q不匹配诊断PE

肺灌注显像正常,基本上可以排除

肺动脉血栓栓塞,但异常的肺灌注显像并不一

定是肺栓塞,只有与肺通气显像不匹配的灌注

异常才是肺栓塞显像的特征。

15、RIA质量控制常用指标:

精密度;灵敏度;准确度;特异性;

稳定性;健全性。

16、交叉性小脑失联络征

在大脑原发病灶的对侧小脑同时出

现血流灌注的减低。

17、免疫放射分析与非放射免疫分析的异同

相同点:基本原理相同、同样标记

抗体

不同点:示踪剂不同,检测标记物

的方法也不同,无核污染。

18、典型肾图三段的名称及其生理意义

(1)a段:静脉注射131I-OIH后10秒左右,

肾图呈急速上升的一段曲线,时间约为30秒,

此段的放射性计数60%来自肾外血管床,10%来

自肾血管床,30%来自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摄取,

其高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肾动脉的血流灌注

量,又称为血管段。

(2)b段:是继a段之后逐渐斜行上升的

曲线,通常2-4分钟达到高峰,此段曲线的上

升斜率和高度反映肾小管上皮细胞从血液中摄

取131I-OIH的速度和数量,主要与肾有效血浆

流量和肾小管分泌功能有关。

(3)c段:系继b段之后的下降段曲线,

曲线初始部分下降较快,其斜率与b段上升斜

率相近,反映肾排出131I-OIH的速度和数量,

主要与尿路通畅程度和尿流量有关。因尿流量

的多少受肾有效血浆流量、肾小管功能及肾小

球滤过率的影响,因此在尿路通畅情况下,c

段能反映肾血流量和肾功能。

19、异常肾图类型及临床意义

(1)急剧上升型:单侧者多见于急性上尿

路梗阻;同时出现在双侧者,多见于急性肾性

肾衰竭和继发于下尿路梗阻所致的上尿路引流

障碍。

(2)高水平延长线型:多见于上尿路不全

梗阻和肾盂积水并伴有肾功能损害者。

(3)抛物线型:主要见于脱水、肾缺血、

肾功能损害和上尿路引流不畅伴轻、中度肾盂

积水。

(4)低水平延长线型:常见于肾功能严重

损害,慢性上尿路严重梗阻,以及急性肾前性

肾衰竭;偶见于急性上尿路梗阻,当梗阻原因

解除后肾图可很快恢复正常。

(5)低水平递减型:可见于肾无功能、肾

功能极差、先天性肾缺如、肾摘除或对位落空

等。

(6)阶梯状下降型:多见于尿反流和因疼

痛、精神紧张、尿路感染、少尿或卧位等所引

起的上尿路不稳定性痉挛,此型重复性差。

(7)单侧小肾图:多见于单侧肾动脉狭窄,

也可见于游走肾坐位采集者和先天性小肾。

20、简述乙酰唑胺负荷试验脑血流灌注显像的

原理

乙酰唑胺能抑制脑内碳酸酐酶的活

性,使脑内PH值下降,正常情况下会反射性地

引起脑血管扩张,导致rCBF增加20%-30%,由

于病变血管的这种扩张反应很弱,使潜在缺血

区和缺血区的rCBF增高不明显,在影像上出现

相对放射性减低或缺损区。对评价脑循环的储

备功能及早期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有明确的临

床实用价值。

21、脑血流灌注显像的适应证

(1)诊断短暂脑缺血性发作和可逆性缺血

性脑病;

(2)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及脑血管疾病治疗

前、后的效果评价;

(3)癫痫灶的定位诊断;

(4)老年性痴呆病的诊断与鉴别。

22、脑血流灌注显像的临床应用

(1)短暂脑缺血性发作(TIA)和可逆性缺

血性脑病(PRIND):

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后,脑血流可能未

恢复到正常范围,而处于慢性低灌注状态,这

时神经系统检查及CT和MRI检查结果多为阴

性,而rCBF显像可发现近50%患者脑内存在缺

血性改变,病变部位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放射性

减低或缺损区。

(2)脑梗死:

脑梗死发病早期rCBF显像即可检出。

此外,rCBF显像还可检出难以被CT和MRI发

现的交叉性小脑失联络征象和局部过度灌注表

现,前者表现为一侧大脑皮质有局限性放射性

分布减低或缺损,同时可见病变对侧小脑放射

性减低,多见于慢性脑血管疾病。而后者表现

为病变的放射性减低区周围出现异常的放射性

增高区。

(3)其他:癫痫、AD、脑损伤、脑肿瘤、

偏头痛、脑死亡、精神和情感障碍性疾病、帕

金森、其他脑部疾病。

23、PET脑代谢显像原理(名词解释:脑葡萄

糖代谢显像)

葡萄糖是脑组织的唯一能源物质,选择正

电子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脱氧葡萄糖(18F-FDG)

作为显像剂,它和普通葡萄糖一样能穿过血脑

屏障进入脑组织,也能在细胞内己糖激酶作用

下变成6-磷酸脱氧葡萄糖,但不能很快逸出细

胞外,更不能快速地反向通过血脑屏障,其在

脑内滞留时间较长。因此在体外通过PET对发

射正电子的核素进行计算机成像,从而反映脑

组织的代谢情况。

24、代谢性骨病可由多种疾病引起:

甲旁亢、肾性骨病、骨质疏松症、

畸形性骨炎。

25、骨显像出现异常放射性浓聚区,可见于:

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肺癌骨转

移;代谢性骨病;骨折。

26、骨显像“闪烁”显像:

在肿瘤病人放疗或化疗后,近期

(2-3个月)内约有10%-15%的患者骨影像表现

为原有病灶的放射性进一步增高,病变更加突

出,但临床上却有改善的表现,这种不匹配的

反应称为“闪烁”现象。3个月后再行显像往

往可见明显改善。这是由于治疗后短期内放射

性骨炎未愈,局部血流仍有增加和修复性新生

骨骨盐代谢活跃所致。这是骨愈合和修复的表

现,而不是转移性骨肿瘤的结果。

27、各种恶性肿瘤常发生骨转移,其中以肺癌、

乳腺癌、前列腺癌、神经母细胞瘤等发生骨转

移最为常见。

核医学上岗证考试真题

1、可作为甲状旁腺显像剂的是 A."Tc - ECDB^c - HMPADCTb - MIBID. "Th - MDPETb-PYP 2、9TbO-甲状腺断层显像应在注射后多久进行。20--30min A. 5min B.IOmin C.20min D.30min E.60min 3、以下方法中,可用于脑血管储备量的是。 C A. SPEC脑血流灌注显像 B.SPECT闹葡萄糖代谢显像 C.SPECT脑血流显像结合介入试验 D.SPECT脑脊液显像 E.PET神经受体显像 4、食管通过时间测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E A. 了解食管运动功能的一种简便易行方法,可进行定量分析 B.显像剂为99TC 硫胶体 C. 一次弹丸式吞咽的同时启动连续动态显像 D.的通过时间和通过率作为评 E.作为食管狭窄和食管癌的首选检查 5、不适合用18F-FDGPE脑显像的是。B A.痴呆的诊断(包括早期诊断和痴呆严重程度评价)及鉴别诊断 B.脑脊液漏的 检测与定位C.脑肿瘤恶性程度分级判断术前脑功能及及预后评价 D.脑感染性 病变(AIDS弓形体病等)药物成瘾及滥用、酗酒等有关脑功能的评价 E.椎体 外系统疾病如Parkinson病、Huntington病等诊断与病情评价 6、在组织间隙内注入放射性标记的大分子或胶体物质能够进行淋巴显像,应 满足的条件是。A A.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基底膜而主要经毛细淋巴管吸收 B.不能透过淋巴管主要 经毛细血管吸收C.离心性引流过程中部分为引流淋巴结窦内皮细胞所摄取 D. 主要经静脉回流E.颈动脉回流 7、经a衰变后,原子核发生的变化是。质量数减少4,原子序数减少2

核医学重点归纳.(精选)

绪论 1定义: 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学科。 2核医学的内容出来显像外还有器官功能测定、体外分析法、放射性核素治疗 第一章 1、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化学性质相同,但其中子数可以不同,如131I和127I; 2、核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且具有相同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同一元 素可有多种核素,如131I、127I、3H、99m Tc、99Tc分别为3种元素的5种核素; 3、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但处于不同的核能状态原子,如99m Tc、99Tc 。 4、同位素:凡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质子数同,中子数不同)在周期表上处于相同位置,互 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 5、放射性核素: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趋于稳定的核素称 为放射性核素 6、放射性衰变:放射性核素的原子由于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自发地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 的射线并转化为另一种原子的过程称为放射性衰变。 7、电子俘获:原子核俘获核外的轨道电子使核内一个质子转变成一个中子和放出一个中微子 的过程 8、放射性衰变基本规律 对于由大量原子组成的放射源,每个原子核都可能发生衰变,但不是所有原子在同一时刻都发生衰变,某一时刻仅有极少数原子发生衰变。放射性核素衰变是随机的、自发的按一定的速率进行,各种放射性核素都有自己特有的衰变速度。放射性核素原子随时间而呈指数规律减少,其表达式为: N=N e-λt 指数衰减规律: N = N e-λt N 0: (t = 0)时放射性原子核的数目 N: 经过t时间后未发生衰变的放射性原子核数目 λ:放射性原子核衰变常数大小只与原子核本身性质有关,与外界条件无关; 数值越大衰变越快 9、半衰期:放射性原子核数从N 0衰变到N 的1/2所需的时间 10、放射性活度(A) 定义: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1Bq=1次× S-1 1Ci=3.7×1010 Bq 1Ci=1000mCi 11、比放射性活度定义:单位质量或体积中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活度。 单位: Bq/kg; Bq/m3; Bq/l 12、电离当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是和物质原子的核外电子发生静电作用,是电子脱离原子轨道 而发生电离 13、激发如果核外电子获得的能量不足以使其形成自由电子,只能有能量较低的轨道跃迁到 能量较高的轨道 14、散射带电粒子与物质的原子核碰撞而改变运动方向的过程 15、韧致辐射带电粒子受到物质原子核电场的影响,运动方向和速度都发生变化,能量减低, 多余的能量以x射线的形式辐射出来 16、湮灭辐射正电子衰变产生的正电子具有一定的动能,能在介质中运行一定得距离,当其 能量耗尽是可与物质中的自由电子结合,而转化为 17、光电效应光子同(整个)原子作用把自己的全部能量传递给原子,壳层中某一电子获得动 能克服原子束缚跑出来,成为自由电子,光子本身消失了。

2018年《核医学与技术》考前复习(九)

2018年《核医学与技术》考前复习(九) 单选题-1/知识点:综合复习题 目前常用Tc标记白细胞的放射性药物是 A.Tc-ECD B.Tc-DTPA C.Tc-HMPAO D.Tc-EHIDA E.Tc-MAG 单选题-2/知识点:综合复习题 滤泡型甲状腺癌患者下列哪种方法检查更好 A. F-FDG PET/CT B. I-MIBG SPECT C. I SPECT D.CT E.MRI 单选题-3/知识点:综合复习题 下列哪一项不是放射自显影的用途

A.脏器显像研究 B.细胞动力学研究 C.药物的定位分布及代谢研究 D.受体的定位研究 E.毒物的定位与分布研究 单选题-4/知识点:综合复习题 影响血清TBG升高的主要因素 A.妊娠 B.新生儿期 C.高雌激素血症 D.他莫昔芬(三苯氧胺) E.以上都对 单选题-5/知识点:综合复习题 膀胱尿反流显像方法,哪项说法是正确的 A.直接法和间接法都采用通过静脉注射显像剂 B.直接法和间接法都采用通过导尿管注入显像剂 C.直接法通过静脉注射显像剂,间接法通过导尿管注入显像剂 D.间接法通过静脉注射显像剂,直接法通过导尿管注入显像剂 E.属于静态显像方法 单选题-6/知识点:综合复习题

下列关于重建断层图像的描述正确的是 A.迭代法适合解决具有严格数学分析答案的计算问题 B.迭代法较早用于图像重建,现已逐渐淘汰 C.迭代的次数越多,图像重建的越精确 D.MEML算法基于傅立叶变换,逐渐取代了迭代法 E.OSEM算法基于傅立叶变换,逐渐取代了迭代法 单选题-7/知识点:试题 肺栓塞在肺显像中的典型表现为 A.灌注显像有缺损区,通气显像正常 B.灌注显像正常,通气显像有缺损 C.灌注和通气显像均有缺损区 D.灌注和通气显像均无缺损区 E.灌注和通气显像均正常 单选题-8/知识点:试题 新型SPECT(有定位CT的)是通过下列哪项技术获得功能解剖图像的 A.定量显像技术 B.半定量显像技术 C.平面显像 D.体外分析 E.图像融合技术

核医学重点整理(仅供参考)

核医学考试: 题型:选择题(单选20*1,多选5*2) 名词解释5个*4 问答题4道+ 病例题1道共50分 所给重点混合分布在A,B卷;病例题重点仅此一道,AB卷相同,请重点背下来。 录音已存放至教室电脑,同时上传一份重点(仅供参考)。 所给重点价值80-85分,请自行把握。 注意:试卷答案以上课PPT内容为标准,其次参照课本内容。请认真对照录音复习课件。 选择题内容跟所给重点有关,或分布在所提及重点的相关章节。 放射免疫章节较不重要,可简要看看。 名词解释: 闪烁现象:骨转移癌患者在治疗中定期做全身骨显像时,少数患者在化疗或放疗后近期(2~3个月)内可见病灶显像剂浓集增加,似有恶化,但临床上却属改善,这种不匹配的现象称“闪烁现象”。 超级骨显像:指肾影不明显,全身骨影普遍异常增浓且清晰,软组织本底低,是弥漫性骨转移的一种表现,亦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和软骨病。肾功能衰竭时肾影也不明显,但血液中存留多量99mTc-MDP致软组织明显而骨影不清晰。 放射性活度:是用来描述放射性物质衰变强弱的物理量,表示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国际单位是贝可(Bq),定义1Bq 等于每秒内发生一次核衰变,可写成1Bq=1s-1。常用单位是居里(Ci)。两者换算关系:1Ci=3.7x1010Bq 1 Bq=2.703X10-11Ci 传能线密度(LET):直接电离粒子在其单位长度径迹上消耗的平均能量,常用单位为KeV/um,其值取决于两个因素:1、粒子所载的能量高低和粒子在组织内的射程。高LET射线的电离能力强,能有效杀伤病变细胞;低LET的射线电离能力弱,不能有效杀伤病变细胞。 SUV(标准化摄取值):是描述病灶放射性摄取量的半定量分析指标,在18F-FDG PET 显像时,SUV对于鉴别病变良恶性具有一定参考价值。SUV=(单位体积病变组织显像剂活度(Bq/ml)/显像剂注射剂量(Bq))x体重(g) 有效半减期及其计算公式:是指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由于从体内排出和物理衰变两个因素作用,减少至原有放射性活度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T e=(T p xT b)/(T p+T b) 内放射治疗:是将非密封辐射源(放射性核素治疗药物)引入人体内病变的器官或组织,通过射线的辐射生物学效应破坏病变,达到治疗病变的目的,能用于治疗体内各器官和组织病变。 韧致辐射:粒子在介质中受到阻滞而急剧减速时能将部分能量转化为电磁辐射,即X射线。它的发生概率与β-粒子的能量及介质的原子序数成正比。因此在防护上β-粒子的吸收体核屏蔽物应采用低密度材料,如有机玻璃、铝等。 湮没辐射:当β+粒子与物质作用能量耗尽时和物质中的自由电子结合,正负电荷抵消,两个电子的静止质量转化为两个方向相反、能量各为0.511MeV的两个γ光子,这一过程称为湮没辐射或光化辐射。正电子发射CT的探测原理就是利用湮没辐射事件发生两个方向互为相反的γ光子,并通过符合电路对这一事件进行空间定位。 同质异能素书上P4 可逆性心肌缺血(本次未提及):在负荷影像存在缺损,而静息或者延迟显像又出现显像剂分布或充填,应用201TI显像时,这种随时间改善称为“再分布”,常提示心肌可逆性缺血。 问答题: 2、肾上腺髓质显像的正常及异常表现 正常影像:利用131I-MIBG显像时,正常人肾上腺髓质一般不显影。利用123I-MIBG显像时,常于注射后24小时肾上腺髓质对称显影,唾液腺、心肌显影尤其清晰,心肌显影程度也与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呈负相关。

核医学考试 分章重点总结

K L M N 原子核结构: X为元素符号 Z为质子数 N为中子数 A为质量数 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化学性质相同,但其中子数可以不同,如131I 和127I; 核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且具有相同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同一元素可有多种核素,如131I、127I、3H、99m Tc、99Tc分别为3种元素的5种核素; 同位素——凡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质子数同,中子数不同)在周期表上处于相同位置,互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eg 131i 127i 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但处于不同的核能状态原子,如99mTc、99Tc .基态:能量处于量低的稳定能级状态称之为基态。

激发态:原子获得能量时,即具有较高的能级状态时称为原子的激发态。 退激:处于激发态时电子不稳定,非常容易将多余的能量以光子的形式辐射释放出来而回到基态的过程称为退激。 一、核衰变方式 1. α衰变:α粒子得到大部分衰变能,α粒子含2个质子,2个中子 α衰变:241Am(镅)→237Np(镎)+4He α衰变:射程短、能量大、破坏力强、屏蔽用低原子序数物质即可 2. β衰变 ?β-衰变:3215P → 3216S + β- + Ue + 1.71MeV(富中子)β-衰变:3H→3He+ β- ? ?正电子衰变:137N → 136C + β++ υ + 1.190MeV(贫中子)正电子衰变:11C→11B+ β+ ? β射线本质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β衰变:射程、能量适中适合治疗、显像、屏蔽首先低原子序数物质再用高原子序数物质 γ衰变 γ衰变往往是继发于α衰变或β衰变后发生,这些衰变后,原子核还处于较高能量状态,由激发态回复到基态时,原子核释放出γ射线。 ?99Mo → 99m Tc + β-→ 99Tc + γ (T : ①66.02d; ②6.02h) 1/2 ?131I → 131Xe + β- +γ :8.04d) (T 1/2 γ衰变:99m Tc→99Tc γ衰变射程长、能力低、适合显像屏蔽用高原子序数物质 γ衰变特点: 1.从原子核中发射出光子 2.常常在α或β衰变后核子从激发态退激时发生 3.产生的射线能量离散 4.可以通过测量光子能量来区分母体的核素类别 P26 对于由大量原子组成的放射源,每个原子核都可能发生衰变,但不是所有原子在同一时刻都发生衰变,某一时刻仅有极少数原子发生衰变,但其衰变数目与原子核数目的比率是固定不变化,这个的概率称之为衰变常数(λ) 带电粒子与物质的作用(α,β) Ionization 电离 Excitation 激发

核医学重要考点必备

凋亡显像:细胞凋亡显像可直观地检测机体组织器官内细胞凋亡的部位、范围和程度,动态观察细胞凋亡诱导前后细胞凋亡发生的情况,借以评价肿瘤放疗和化疗效果。 不可逆性缺损:表现为201Tl 负荷或静息早期显像心肌局部放射性分布缺损,4小时或24小时延迟显像或再注射201Tl 后缺损部位仍无放射性分布。99Tcm-MIBI 心肌显像则表现为负荷显像时心肌局部放射性分布缺损,而在静息心肌显像时放射性分布无明显改变。多见于梗塞、心肌瘢痕和少部分冬眠心肌。固定性缺损:201Tl 延迟或再注射后,以及静息99Tcm-MIBI 显像,负荷时放射性分布呈现缺损部位的心肌其放射性增加大于等于15%,但未能恢复到正常水平。可见于:技术性操作误差;缺损后部分心肌存活;缺血再灌注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局部心肌功能损伤。反向性再分布:可见于201Tl 延迟或再注射后,或静息99Tcm-MIBI 早期-延迟显像,以及99Tcm-MIBI 负荷-静息显像。表现为延迟或再注射后,或静息心肌显像时,心肌缺损的放射性减少大于等于15%。多见于:急性心梗再通后功能损伤的心肌;冠心病冠状动脉完全或几乎完全阻塞伴侧支循环开成的心肌;PTCA 或冠脉搭桥术后,功能恢复中的心肌;④也可见于负荷试验后,包括顿抑和凋亡心肌。乏氧显像:肿瘤细胞的乏氧程度越高,对放射治疗及某些抗癌药物的敏感性越差。乏氧显像由于能在活体水平上整体、无创伤性评价肿瘤的乏氧程度,为临床选择合理的肿瘤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因此有着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受体显像:分子核医学的概念首先是从受体显像开始的,受体显像是利用放射性标记的配体或配体类似物与靶组织高亲和力的特异受体结合的原理,显示受体空间分布、密度和亲和力的大小,是集配体--受体高特异性和示踪技术高灵敏度于一身、无创伤的体内功能性显像方法。 放射性药品:是指用于临床诊断或者治疗的放射性核素制剂或其标记药品。放射性药品与放射性药物有其不同的含义,在我国,获得国家药品监管部门批准的放射性药物称为放射性药品。放射性药物:是指含有放射性核素,能直接用于人体进行临床诊断、治疗和科学研究的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放射性核素radionuclide :又称为不稳定性核素,它能够自发地发生核内结构或能级的变化,同时可放出某种射线而转变为另一种核素。同位素isotope :凡属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相同的位置而中子数不同,称为元素的同位素。物理半衰期Tp :放射性活度因衰变而减少到原来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称为物理半衰期。 生物半衰期Tb :指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由于机体代谢从体内排出一半所需要时间。有效半衰期Te :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由于机体代谢从体内排出和物理衰变两个因素作用,减少至原有放射性活度的一半所需时间。三者关系:1/Te=1/Tb+1/Tp 前哨淋巴结:是指肿瘤淋巴引流区域的第一站淋巴结,是区域淋巴结中最易被肿瘤侵犯的淋巴结。 冬眠心肌:是指冠状动脉血流灌注减少引起室壁运动障碍,但心肌并未完全坏死,恢复血流灌注后,心功能可恢复。 放射性活度:是用来描述放射性物质衰变强弱的物理量,表示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国际单位:贝可(Bq )。1Ci=3.7*1010Bq,1Bq=2.703*10-11Ci 。 γ照相机 (γ camera)是核医学最基本的显像设备。它由准直器,闪烁晶体,PMT ,预放大器,放大器,X 、Y 位置电路、总和电路和脉冲高度分析器,以及显示或记录器件。 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 ):简称ECT ,是γ照相机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而进一步发展的核影像装置,它既继承了γ照相机的功能,又应用了计算机断层的原理,较γ相机增加了断层显像的能力,是核素显像技术继扫描机和γ相机之后又一重大进步。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PET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的临床应用是核医学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PET 是目前所有影像技术中最有前途的显象技术之一。 核医学显像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放射性核素示踪活体内正常和病变组织的血流、功能、代谢等生理及病理生理过程。 阴性显像:是以病变组织对特定显像剂摄取减低为异常指标的显像方法。功能正常的脏器组织能选择性摄取特定的显像剂而显影,而病变组织因为失去正常功能故不能摄取显像剂或摄取明显减少,而表现为放射缺损或减低的影像,故又称“冷区”显像。 阳性显像:是以病变组织对特定显像剂摄取增高为异常指标的显像方法。由于病变区域的放射性分布明显高于正常脏器组织故又称“热区”显像。 单光子显像:是指采用发射单光子核素标记的显像剂,用探测单光子的显像仪器进行的显像。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核医学显像方法。 正电子显像(PET 显像):是指采用发射正电子核素标记的显像剂,用PET 、符合线路SPECT 或带有超高能准直器的SPECT 进行的显像。主要用于心、脑、肿瘤等的代谢研究以及神经递质受体的显像。 血池显像:99Tcm-RBC 随血流从动脉进入相应脏器的血管床,可获得相应脏器的动脉灌注影像,称血池显像。 X--CT :X 线CT 是将高度准直的X 线束围绕靶器官作断层扫描,记录下的大量信息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计算出靶器官内不同部位和深度的各个点的X 线吸收系数值,用不同的灰阶表示,形成靶器官的横断层解剖结构图像,其分辨率和灵敏度比普通X 线片又有很大的提高,通过增强扫描还可进一步提高某些病变组织的对比度。 特征值: 灵敏性即真阳性率;表示所有受检患者中阳性结果的比例。特异性即真阴性率;表示所有受检健康人中阴性结果的比例。准确性也称真实性,表示所有受检者正确结果的比例。阳性预测值即阳性结果事后概率;表示所有阳性结果受检者患病的概率。阴性预测值即阴性结果事后概率;表示所有阴性结果受检者未患病的概率。 阳性试验似然比是患者实验结果真阳性比例与健康人实验结果假阳性比例的比值,即:敏感性/(1-特异性)。表明结果阳性时,患病与不患病几率的比值。比值越大,患病的概率越大,实验越好。 阴性试验似然比是患者实验结果假阴性比例与健康人实验结果真阴性比例的比值,即:(1-敏感)/特异。表明结果阴性时,患病与不患病几率的比值。比值越小,不患病的概率越大,实验好。 正确指数又称约登指数,是综合评价真实性的指标,表示实验方法确定真正病人与非病人的总体能力。指数越接近1,诊断效能越好。 PET 特点:以解剖图像方式、从分子水平显示机体及病灶组织细胞的代谢、功能、血流细胞增殖和受体分布状况。 PET-CT :将CT 和PET 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显像仪器。原理是在一个仪器的前部安装CT 成像装置。后部安装PET 成像装置。这种精密融合的图像解决了PET 显像解剖位置定位不清和CT 检查缺乏代谢信息的矛盾。两种检查方法间相互取长补短,密切结合,其意义远远大于单独的CT 和PET 检查。 SPECT :单光子发射断层显像,突出特点:反映人体功能和代谢方面的变化。 18 F-FDG :葡萄糖类似物,可反映细胞的葡萄糖代谢过程。 原理:静脉注射18 F-FDG 后,在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帮助 下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细胞内的18 F-FDG 在己糖激酶作用下磷酸化,生成6-PO4—18F —FDG ,由于6-PO4—18F —FDG 与葡萄糖的结构不同,不能进一步代谢,而且6-PO4—18F —FDG 不能通过细胞膜而滞留在细胞内达几个小时。在葡萄糖代谢状态下,6-PO4—18F —FDG 滞留量大体上与组织细胞葡萄糖消耗量一致,因此18F-FDG 能反应体内葡萄糖利用状况。 适应症:1、评价肿瘤侵犯范围,恶性程度,临床分期为治疗决策提供依据2、良恶性肿瘤的鉴别3、对了解肿瘤的全身累及范围具有独特价值4、示肿瘤病灶的活性决定方案5、放化疗的监测与评价6、肿瘤放疗后或手术后复发与瘢痕组织的鉴别7、愈后判断8、探查肿瘤原发病灶。 131 I 的临床意义(全身显像,甲状腺癌)临床意义:(1)异位甲状腺及先天性甲减的诊断(2)甲状腺结节和颈部肿块(3)甲亢的鉴别诊断(4)甲状腺癌及其转移灶的 判断:131 I 全身显像:主要用于寻找分化较好的甲状腺 癌的转移灶。当131 I 全身显像在甲状腺外有异常放射性浓聚应考虑为分坏较好的甲状腺癌的转移灶,但转移灶摄131 I 功能多低于正常甲状腺组织,在正常甲状腺组织 存在时,131 I 大部分被摄取,转移灶常不显影。 核素显象的原理及特点?原理:把放射性核素或核素标记的显像剂引入体内,通过核医学显像仪器在体外探测放射性核素发射的射线,经光电转换及计算机处理后获得图像。 特点:1功能性显像:核素显像与CT 、MR 及超声成像的区别在于根据脏器的功能状态而显示其形态或结构异常,固有功能显像之称。2定量显像:对核素显像图的分析,一方面通过目测器官或病灶组织的放射性分布来进行诊断,也可以通过计算机处理获得病灶局部的一些数据,获得定量或半定量诊断参数。3代谢显像:正电子显像由于使用11C 、15N 及18F 等放射性药物,不仅反映局部血流、细胞功能和放射性浓集的改变,而且反映组织细胞内分子水平的化学剂代谢改变,从分子水平的角度解释图像和诊断病变. 癫痫的发作期、间歇期PET 、SPECT 反映脑功能和代谢改变与癫痫关系方面常用的方法为脑血流或18F-FDG 代谢显像。癫痫在发作期,脑组织的生理和生化出现明显的变化,脑血流和氧代谢率增加,对氧和葡萄糖的需求亦增加。癫痫发作间期r CBF 降低,局部葡萄糖利用率降低。发作期间呈低血流和低代谢是因为神经元的缺失和皮质萎缩,发作期病灶呈高代谢,血流灌注明显增加,其原因是发作期对能量需求增加。当发作期的高灌注、高代谢与发作间期低灌注、低代谢为同一部位时,定位更加准确。同时,两者结合分析可以排除非癫痫性低灌注与低代谢。 核医学显像:是将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引入体内,实现脏器、组织,病变的功能性显像方法,也称放射性核素显像。基本原理:利用放射性核素示宗剂体内正常和病变组织的血流、功能、代谢等生理及病理生理过程。不同示踪原理:1细胞选择性摄取,2化学吸附和离子交换3特异性结合4微血管栓塞5生物区通过和容积分布6排泄速度或时间差别特点:1能提供脏器或病变的代谢、血流、功能2组织特异性3可进行全身显像及双核素同时显像4能提供功能的定量参数5无创性、安全、简便 嗜鉻细胞瘤显像剂:131I-MIBG 显像是一种对嗜鉻细胞组织高度特异的功能显像,而且可进行全身显像,对异位的嗜鉻细胞瘤或嗜鉻细胞瘤术后残留病灶,复发病灶进行探测,因此在影像学检查中,是特异性定位诊断嗜鉻细胞瘤的首选方法。但是以下情况可以出现假阴性:1,无功能嗜鉻细胞瘤。2瘤体过小,中央坏死液化。应用123I-MIBG 显像复查,特别是断层显像,可提高检测阳性率减少误诊。3肾上腺髓质肿瘤伴有皮质肿瘤,此时可见健侧肾上腺显影,而患侧不显影4肝脏放射性过高,掩盖了右侧肾上腺髓质肿瘤的显示或膀胱的放射性浓聚掩盖了位于膀胱的异位嗜鉻细胞瘤的显示。5肿瘤组织功能性极强,使得显像剂从肿瘤组织释出速度大于其摄取与贮存,而难以浓聚致使不显影。 心肌灌注显像类型断层心肌图像分析,在二个不同方向的断面,同一心肌节段上连续出现二个或二个以上层面放射性稀疏或缺损区定为异常。大致分为五个类型:1、心肌缺血(可逆性稀疏缺损型):负荷心肌显像表现为局部心肌节段性放射性稀疏或缺损,静息图上表现为明显或完全填充。2、心肌梗死(不可逆性缺损型):负荷与静息心肌显像图上,同一部位均呈放射性缺损区,形态大小基本一致。3、混合型(心肌缺血+心肌梗塞):负荷图像上的放射性稀疏缺损区,在静息图像上有部分填充。4、“黑洞征”型(室壁瘤特征性改变):(1)心肌形态不规整;(2)心肌影像上呈大范围放射性稀疏缺损;(3)好发部位为心尖,前壁;(4)长轴断层图像呈倒八字改变。5.补钉型缺损:与冠脉不一致,表现为多处小范围的放射性稀疏.见于心肌病,心肌炎. 肺灌注显像及显像剂肺灌注显像原理经肘静脉注射粒径大小约为10-60微米的显像剂随肺动脉血流均匀地暂时栓塞嵌顿于肺毛细血床内,其在肺毛细血管的分布可反映肺内动脉血流灌注状况。当肺动脉血流减少或中断时,显像剂在该区域的分布则相应减少或缺如,肺影像的相应区域出现显像剂分布减低或缺损。应用感兴趣区技术进行定量分析,可对肺局部及分肺血流和功能进行评估和预测。 肺灌注显像显像剂肺血流灌注显像剂为99TCm 标记的大颗粒聚合人血清白蛋白(99TCm-MAA ),或人血清白蛋白微球(99TCm-HAM ),以前者最为常用。 肺栓塞应用肺动脉栓塞典型的肺灌注显像表现为多发肺段性显像剂分布减低或缺损区,而同期的肺通气显像和胸部X 线检查正常。栓子较小时,放射性分布减低或缺损区主要分布于肺的周边区。栓子较大时,显像剂分 布减低或缺损区多为节段性、叶性或全肺性的减低或缺损区。约2/3的肺栓塞分布于双肺下叶。肺灌注显像可观察到直径在1mm 以上的血管发生栓塞产生的显像剂分布改变。与肺通气显像相结合可以提高其特异性。 肺栓塞显像剂肺栓塞显像剂为99TCm 标记的大颗粒聚合人血清白蛋白(99TCm-MAA ) PET 肿瘤显像特点、临床适应症及其应用价值 显像特点:1,利用正电子核素标记或合成相应的显像剂,2核素衰变过程中发射正电子,这种正电子在组织中运行很短距离后,与周围物质中的电子相互作用,发生湮没辐射,发射出方向相反·能量相等的两个光子。3采用一系列成对的互成180 °排列并与符合线路相连的探测器来探测光子,获得图像。4显示病变位置,形态,大小,代谢和功能,对肿瘤进行诊断。 临床适应症:1,评价肿瘤侵犯范围,恶性程度,临床分期,为治疗决策提供依据。2,良恶性鉴别。3,探测转移灶。4,灶内活力状态,辅助制定放疗计划。5,肿瘤放射治疗后或手术后复发与瘢痕组织的鉴别。6,放化疗疗效监测与评价 7,预后判断 8,探测肿瘤原发病灶。 应用价值:1.肺癌:孤立性肺结节(SPN )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不原因的恶性胸腔积液或肿瘤标志物增高或发现转移性肿瘤等欲寻找其原发病灶;肺癌精确的临床分期(TNM ):PET 全身显像一次可提供肺、纵隔淋巴结、肝、肾、肾上腺、骨骼、脑等部位有无转移的信息;肺癌治疗后有无残余的肿瘤活性病灶;评价肺癌放疗、化疗的疗效。 2.结直肠癌:结直肠癌术前临床分期,以指导制订临床治疗方案;结直肠癌术后CEA 水平升高而常规检查阴性的患者;直肠癌放疗后局部肿瘤复发与纤维化的鉴别诊断淋巴瘤; 3.淋巴瘤:更准确的临床分期;淋巴瘤骨髓浸润的评价;淋巴瘤化疗、放疗疗效评价和临床缓解评价; 4.头颈部肿瘤:头颈部肿瘤隐匿性病灶及浸润范围的诊断;头、颈部转移性肿瘤寻找原发病灶;头颈部肿瘤的临床分期;头颈部肿瘤放、化疗疗效评价,头颈部肿瘤治疗后肿瘤复发的早期诊断,与纤维化鉴别诊断。5.颅内肿瘤:恶性脑肿瘤和其他炎症等良性病变的鉴别;脑肿瘤放疗后改变与复发的鉴别; 6.食道癌:食道癌术前的临床分期,指导制订临床治疗方案;食道癌放疗后局部肿瘤复发与纤维化的鉴别诊断;食道癌治疗后再分期。7.乳腺癌:乳腺癌术前诊断和分期;乳腺癌术后,协助指导制订临床治疗方案;乳腺 癌放疗后局部肿瘤复发与纤维化的鉴别诊断。 8.胰腺癌:对高危人群的定期体检的PET-CT 是能更早提示胰腺癌的有力保证。早期发现,更明确的分期,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 9宫颈癌:更清晰的分期,从而为更好的全面治疗提供了途径。10.其他肿瘤:如黑色素瘤、骨肉瘤、甲状腺癌、卵巢癌、精原细胞癌等多种肿瘤的临床诊断与分期。 肿瘤阴性现象和肿瘤阳性现象原理:肿瘤阴性现象是利用现象剂能选择性聚集于体内特定脏器和组织实质细胞,肿瘤组织细胞丧失或降低了正常脏器组织细胞的功能,不能摄取或很少摄取显像剂,现象图上肿瘤部位显示放射性分布稀疏或缺损,也称冷区,属于非特异性检查方法。阳性现象是利用显像剂能被肿瘤细胞摄取和聚集,而正常组织细胞摄取很少或不摄取显像剂,现象图上肿瘤部位呈现异常放射性浓聚区,也称热区,而正常组织不能显影或显影很淡。肿瘤阳性现象包括亲肿瘤现象,放射免疫显像及肿瘤代谢显像。 消化系统:肝血池显像: 肝血池显像原理与显像剂:当静脉“弹丸”式注射99Tcm-RBC 后,立即启动显像仪器连续快速采集肝动脉血流灌注显像,肝血流灌注显像30分钟后,受检者与肝血流灌注显像相同的位置进行肝血池显像。肝血池显像影像:平面像,除了肝脏大血管显像较高外,肝内显像剂分布均匀,肝影不及心脏、脾脏和大血管影明显。异常显像 1、无填充:在交体显像显示的异常放射缺损区,血池显像无显像剂填充放射性分布低于周围正常肝组织。2填充:交体显像显示的放射缺损区,血池显像有显像剂填充,放射性分布与周围正常肝组织相同。3、过度填充:交体显像显示的放射缺损区内有过度的显像剂填充,表现放射性分布明显高于周围正常肝组织。临床应用:1、肝血管瘤 2、原发性肝癌 3、转移性肝癌 4、肝囊肿 消化系统: 1.肝脾胶体显像:原理--显像剂静脉注射后,流经肝脏时,被肝脏内具有吞噬功能的星状细胞吞噬。肝实质功能受损时,显示为放射性缺损或减低区;显像剂-- 99m TC-植酸钠、 99m TC-硫胶体 2.肝血流灌注和肝血池显像 1)肝动脉灌注显像:原理--肝脏具有丰富的血流供应,正常肝脏75%的血液来自门静脉,其余25%来自肝动脉。--正常不显影;--肝区域放射性增高,肝影清晰;--肝脏恶性肿瘤,主要由肝动脉供血,故在动脉相即可见病变部位有放射性充盈。显像剂: 99m TC-RBC 2)临床应用: 方法(阳性率90-100%)。 常见的肾图图形特点及临床意义?答:①持续上升型:a 段基本正常,b 段持续上升不降,单侧者多见于急性上尿路梗阻,双侧同时出现,多见于急性肾性肾功能衰竭和下尿路梗阻;②高水平延长型:a 段基本正常,b 段上升较差,以后呈一水平延长线,不见明显下降的c 段,多见于上尿路梗阻伴明显的肾盂积水;③抛物线型:a 段正常或稍低,b 段上升缓慢,峰时后延,c 段下降缓慢,峰型圆钝,主要见于脱水、肾缺血、肾功能受损、上尿路引流不畅伴轻中度肾盂积水;④低水平延长线型:a 段低,b 段上升不明显,呈一水平延长线,见于肾功能严重受损和急性肾前性肾功能衰竭,也可见于慢性上尿路严重梗阻,偶见急性上尿路梗阻;⑤低水平递降型:a 段低,无b 段,c 段缓慢下降,健侧肾图基本正常,见于单侧肾脏无功能、肾功能极差、肾缺如或肾切除;⑥阶梯状下降型:a 、b 段基本正常,c 段呈阶梯状下降。见于因疼痛、精神紧张、尿路感染、少尿或卧位等所致的输尿管不稳定痉挛;⑦单侧小肾图:较对侧正常肾图明显缩小,但其峰时、半排时间和肾图形态正常,可见于单侧肾动脉狭窄。 肾图形各段意义、答:正常肾图曲线分为a 、b 、c 三段。静脉注射示踪剂后10 s 左右出现陡然上升的a 段,反映肾血流灌注的情况;b 段是继a 段之后的缓慢上升段,峰时多在2~3 min ,主要反映肾功能和肾血流量;c 段为达到峰值后的下降段,正常时呈指数规律下降,其下降快慢与尿流量和尿路通畅程度有关,在尿路通畅情况下也反映肾功能。 肾性高血压:99Tc m -DTPA 肾动态显像已成为诊断单侧肾血管性高血压的常用方法,其影像学表现为患侧肾血流 灌注减少而延迟,肾实质影小而淡。肾图可以作为本病的首选筛选方法。凡高血压患者,肾图程两侧对比异常,即提示有单侧肾血管性高血压的可能,应进一步明确诊断。该类病人患侧肾图多为抛物线型,部分成典型的小肾图改变,巯甲丙脯酸试验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的灵敏性和特异性。 利尿介入实验:99Tc m -DPTA 利用在利尿情况下肾图的不同改变来鉴别机械性尿路、梗阻与非尿路扩张。给予利尿剂后,可短期内增加尿液生成、肾盂内压力增加,尿液流出明显增加,从而排出淤积在单纯扩张的上尿路内的显像剂,在肾图上表现为出现c 段或原有c 段下降增快。而机械性梗阻性虽然尿量增加,但由于梗阻未解除,显像剂无法加速排出,在利尿肾图上仍表现为梗阻型曲线。 核素骨显像骨转移瘤和骨肿瘤的应用a 、转移性骨肿瘤:可比X 线早3——6个月或更长时间发现骨转移灶,同时能发现X 先,CT ,及MRI 检查范围以外的病灶,是骨转移瘤的首选方法。有些骨转移可表现为显像图上放射稀疏区,稀疏区的两端或四周放射性浓集,形成“炸面圈”影像b 、原发性骨肿瘤:恶性肿瘤的动脉供血和成骨或向高于良性肿瘤,在静态显像上可见摄取的骨显像剂高,在血流血池相恶性肿瘤部位血供丰富。c 、 核素治疗骨转移瘤的评价:应用放射性核素治疗骨转移癌能有效缓解骨痛,控制骨转移灶的发展,改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寿命。适应症:1,放射性核素全身骨显像有“热区”,2,白细胞总数大于4x10 9/L ,血小板总数大于100x10 9/L 骨显像在良性病变的应用a 早期诊断急性骨髓炎b 骨折c 骨无菌性坏死d 代谢性疾病 骨关节疾病a 类风湿性关节炎 b 滑膜炎 c 强直性脊柱炎 d 骨关节炎或退行性关节炎 e 人工关节显像f 膝关节病 g 肺性肥大性骨关节病

核医学复习重点

核医学复习重点 填空: 1.核医学定义、内容 核医学是利用核素及其标记物进行临床诊断、疾病治疗以及生物医学研究的一门学科,是核科学技术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核医学的主要内容就是放射性核素分子水平的靶向显像诊断,放射性核素分子水平的靶向治疗,利用放射性核素靶向、灵敏特点进行医学研究。 2.放射性药物定义,99m Tc、131I及18F的特性(射线,能量,半衰期等) 放射性药物指含有放射性核素供医学诊断和治疗用的一类特殊药物。用于机体内进行医学诊断或治疗的含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化合物或生物制剂。 3.SPECT,PET中文名称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 PET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 4.显像类型 书本P24 5.放射性核素显像特点 P28 6.放射性核素发生器,物理半衰期,放射性活度及国际制、旧单位及换算。 放射核素发生器是从长半衰期的核素(称为母体)中分离短半衰期的核素(称为子体)的装置。常用的发生器有:Mo–Tc发生器、W–Re发生器、Sr–Rb发生器、Rb–Kr发生器 7.脑血流灌注显像临床应用 脑血管疾病: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癫痫;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氏病;

脑积水、脑脊液漏、脑脊液分流术后疗效观察;脑肿瘤脑功能研究、脑外伤、脑死亡、颅内感染等 8.甲状腺摄131I率检查适应症,禁忌症,诊断甲亢的重要指标。P74 9.甲状腺显像(冷、凉、温、热结节,甲状腺炎) P76 表8-3、P78 10.外照射的防护措施有那些? 时间、距离、设置屏蔽 P56 11.最常用的心室收缩功能参数及正常值,最常用的心室舒张功能参数? P102~103 12.目前评价心肌活力最可靠的无创性检查方法是( PET心肌代谢显像)。名词解释 1.放射性核素:原子核不稳定,它能自发放射出一种或几种核射线,由一种核素衰变为另一种核素者。 2.物理半衰期:放射性核素因物理衰变减少至原来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放射性活度:单位时间内衰变的原子数量等于原子核衰变常数与其核数目之乘积。核医学中反映放射性强弱的常用物理量。国际单位:贝克勒尔(Bq)、旧单位是居里(Ci) 1居里(Ci)=3.7×1010贝可(Bq) 3.放射性核素发生器: 放射核素发生器是从长半衰期的核素(称为母体)中分离短半衰期的核素(称为子体)的装置。常用的发生器有:Mo–Tc发生器、W–Re 发生器、Sr–Rb发生器、Rb–Kr发生器 4.心肌可逆性缺损:负荷显像出现的灌注缺损于静息显像基本恢复,一般代表负荷诱发的心肌缺血 不可逆性缺损:又称固定性灌注缺损,是指静息和负荷显像比较,灌注缺损在部位、面积和程度上无变化 5.反向运动:又称矛盾运动,指心脏舒张时病变心肌向中心凹陷,收缩时向外膨出,与正常室壁运动方向相反,是诊断室壁瘤的特征影像。 6.超级影像:超级骨显像显像剂在全身骨骼分布呈均匀对称性异常浓聚,软组织分布很少,骨骼影像非常清晰,而肾影常缺失 7.热结节,冷结节,凉结节,温结节 P76

健康管理师考试重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健康管理概论 健康管理是以现代健康概念(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新的医学模式(生理、心理、社会)以及中医治未病为指导,通过采用现代医学和现代管理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个体或群体整体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评估、有效干预与连续跟踪服务的医学行为及过程。 其目的是以最小投入获取最大健康效益。 健康管理的八大目标: 1.完善健康和福利 2.减少健康危险因素 3.预防疾病高危人群患病 4.易化疾病的早期诊断 5.增加临床效用、效率 6.避免可预防的疾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7.消除或减少无效或不必要的医疗服务 8.对疾病结局作出度量并提供持续的评估和改进 健康管理的特点: 标准化足量化个体化系统化 健康管理的三个基本步骤: 1.了解和掌握健康,开展健康信息收集和健康检查 2.关心和评价健康,开展健康风险评价和健康评估 3.干预和促进健康,开展健康风险干预和健康促进 健康风险评估是手段,健康干预是关键,健康促进是目的 健康管理的五个服务流程: 1.健康调查与健康体检 2.健康评估 3.个人健康咨询 4.个人健康管理后续服务 5.专项的健康和疾病管理服务 健康管理的六个基本策略: 1.生活方式管理 2.需求管理 3.疾病管理 4.灾难性病伤管理 5.残疾管理 6.综合群体健康管理 生活方式管理的特点: 1.以个体为中心,强调个体的健康责任和作用

2.以预防为主,有效整合三级预防 生活方式的四大干预技术: 教育激励训练营销 影响需求管理的四大主要因素: 1.患病率 2.感知到的需要 3.消费者选择偏好 4.健康因素以外的动机(残疾补贴、请病假的能力等) 需求管理的策略: 1.小时电话就诊和健康咨询 2.转诊服务 3.基于互联网的卫生信息数据库 4.健康课堂 5.服务预约 疾病管理的三个特点: 1.目标人群是患有特定疾病的个体 2.不以单个病例和(或)其单次就诊事件为中心,而关注个体或群体连续性的健康状况与 生活质量 3.医疗卫生服务以及干预措施的综合协调至关重要 灾难性病伤管理的五大特点: 1.转诊及时 2.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制订出适宜的医疗服务计划 3.具备一支包含多种医学专科及综合业务能力的服务队伍,能够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多种 医疗服务需要 4.最大程度地帮助病人进行自我管理 5.尽可能使患者及其家人满意 残疾管理的八大目标: 1.防止残疾恶化 2.注重功能性能力 3.设定实际康复和返工的期望值 4.详细说明限制事项和可行事项 5.评估医学和社会心理学因素 6.与病人和雇主进行有效沟通 7.有需要时要考虑复职情况 8.实行循环管理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1.强调预防为主,防患未然

2013年核医学上岗证考试真题

1、可作为甲状旁腺显像剂的是。 A.99T m c –ECD B. 99T m c –HMPAD C. 99T m c –MIBI D. 99T m c –MDP E.99T m c-PYP 2、99T m cO4- 甲状腺断层显像应在注射后多久进行。20--30min A.5min B.10min C .20min D .30min E .60min 3、以下方法中,可用于脑血管储备量的是。C A.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 B.SPECT闹葡萄糖代谢显像C.SPECT脑血流显像结合介入试验D.SPECT脑脊液显像 E.PET神经受体显像 4、食管通过时间测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E A.了解食管运动功能的一种简便易行方法,可进行定量分析 B.显像剂为99T m c 硫胶体 C.一次弹丸式吞咽的同时启动连续动态显像 D.的通过时间和通过率作为评 E. 作为食管狭窄和食管癌的首选检查 5、不适合用18F-FDG PET脑显像的是。B A.痴呆的诊断(包括早期诊断和痴呆严重程度评价)及鉴别诊断 B.脑脊液漏的检测与定位 C.脑肿瘤恶性程度分级判断术前脑功能及及预后评价 D.脑感染性病变(AIDS、弓形体病等)药物成瘾及滥用、酗酒等有关脑功能的评价 E.椎体外系统疾病如Parkinson病、Huntington病等诊断与病情评价 6、在组织间隙内注入放射性标记的大分子或胶体物质能够进行淋巴显像,应满足的条件是。A A.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基底膜而主要经毛细淋巴管吸收 B.不能透过淋巴管主要经毛细血管吸收 C.离心性引流过程中部分为引流淋巴结窦

内皮细胞所摄取D.主要经静脉回流E.颈动脉回流 7、经α衰变后,原子核发生的变化是。质量数减少4,原子序数减少2 8、关于甲状腺亲肿瘤显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E A.201Tl 99Tc –MIBI在肿瘤内的集聚与清除受多种因素影响,有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 B. 99T m c –DMSA可被肿瘤细胞摄取,但确切机制有待阐明 C.99T m c –DMSA特别在甲状腺髓样癌和一些软组织肿瘤有较高浓聚 D.受检者无需特殊准备 E.根据目测放射性分布判断,病灶区浓聚放射性等于对应正常组织为阳性。 9、描记法测定肾图时,最常用的显像药物是。131I-OIH。 10、看图题。肺性肥大性骨髂关节病。 11、灌注/通气显像呈“不匹配”性异常表现属于下列哪种疾病 A.肺结核 B.支气管扩张 C.肺动脉炎肺动脉型 D.胸腔积液 E.肺纤维化 12、光子与物质发生康普顿效应时。光子能量减低,同时发射出一个电子 13、对心肌灌注显像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一次显像,同时获得左室心肌灌注与功能信息 B、能提高对微小病灶的检出率 C、可对衰减伪影作出鉴别 D、同时观察左室室壁运动E可准确获得右室EF值。 14、对ERPF值有明显影响的疾病是 A、ATN B、急性神域肾炎 C、肾囊肿 D、肾动脉狭窄 E、尿路梗阻 15、运动负荷心结显像可提高诊断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常采用的

核医学重点总结

第一张绪论 核医学概念:利用放射性示踪技术探索生命现象、研究疾病机制和诊断疾病的学科;是利用放射性核素及其制品进行内照射治疗和近距离治疗的学科。 第二章核医学物理基础、设备和辐射防护 衰变类型:α衰变(产生α粒子);β–衰变(产生βˉ粒子(电子));β+衰变(正电子衰变)与电子不同的是带有正电荷;电子俘获;γ衰变。韧致辐射带电粒子受到物质原子核电场的影响,运动方向和速度都发生变化,能量减低,多余的能量以x射线的形式辐射出来 电子俘获:质子从核外取得电子变为中子。由于外层电子与内层能量差,形成的新核素的不稳定常产生:特征性X射线-能量转化;俄歇电子:能量 使电子脱离轨道。 衰变规律:放射性核素原子数随时间以指数规律减少。指数衰减规律 e-λt N = N (t = 0)时放射性原子核的数目 N 0: N: 经过t时间后未发生衰变的放射性原子核数目 λ:放射性原子核衰变常数大小只与原子核本身性质有关,与外界条件无关; 数值越大衰变越快 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电离作用、激发作用) γ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生成)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生成: 辐射防护目的: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 限制随机效应的发生率,使之达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总之是使一切具有正当理由的照射保持在可以合理做到的最低水平。 非随机效应有阈值正相关; 随机效应无阈值严重程度与剂量无关。 基本原则:实践正当化;防护最优化;个人剂量限制。外照射防护措施:1.时间2.距离3.屏蔽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对机体变化:按效应出现的对象,分为躯体效应(somatic effect)及遗传效应(genetic effect)。按效应出现的时间,分为近期效应(short-term effect)及远期效应( long-term effect)。按效应发生的规律,分为随机效应(stochastic effect)及非随机效应( non-stochastic effect)。 2、正电子显像常用标记核素 11C、13N、15O和18F 18F-FDG半衰期:110分钟 第四章放射性示踪与显像技术 放射性核素制备1.核反应堆制备。 2.医用回旋加速器制备。3.放射性核素发生器(长半衰期核素产生短半衰期核素)。应用最广的是99Mo(钼)66h-99mT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