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生态状况的调研报告
湛江市森林资源现状分析及建议

湛江市森林资源现状分析及建议摘要:本文通过对湛江市森林资源现状进行分析对比,总结出湛江市林业面临着森林结构不合理、政策制度不健全等困难,建议通过实施五大林业重点工程(沿海生态景观林带工程、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森林进城围城工程、乡村绿化工程、森林资源保护工程)等措施,使湛江市森林生态质量、森林资源增量、森林生态效益总量、林业产业总值等同步大幅提升,城乡绿化水平显著提高。
关键词:森林资源;现状;发展建议一、数据来源本人负责湛江市森林资源档案数据库的日常管理工作,本文数据来源于《湛江市2016年森资源数据统计表》和《广东省林业厅关于2016年度全省森林资源情况的通报》(粤林〔2017〕47号)。
二、湛江市森林资源现状分析2.1湛江市森林覆盖率和各类土地面积湛江市林业用地总面积278852.5公顷,其中:有林地268851公顷,疏林地111公顷,灌木林地3020.5公顷,未成林地2037公顷,无林地4300.6公顷。
全市森林覆盖率29.69%,各县(市、区)之间森林覆盖率差异较大,最高是廉江市,森林覆盖率43.92%。
最低是赤坎区,森林覆盖率仅有2.87%(详见表1)。
全市森林覆盖率仅是全省平均58.98%的50.3%。
三、面临问题3.1森林结构不合理我市森林面积虽然达48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9.69%,但存在森林结构不合理,森林资源总量不足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商品林多(含用材林和经济果林),占82.67%,生态公益林少,仅占17.33%;二是桉树林面积多,占73.5%,乡土阔叶树种面积少,占2.9%;三是国有林(农)场生态公益林面积占其森林面积比例少。
除了市属国有林场的生态公益林占比达48%以外,国营雷州林业局只有生态公益林0.4万亩,仅占0.5%,湛江农垦管辖的森林全部是商品林,没有生态公益林;四是森林资源保有总量不足。
我市大部分森林经营者的主要目的是向森林要产出要效益,实行短轮伐期(3-5年采伐),加上多数森林经营还处于粗放状态,规模集约程度不高,导致我市难以见到大径级的大森林,单位面积林木蓄积保有量处于全省中等水平,森林质量和生态效益不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
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调查报告结论

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调查报告结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不断加速,广东省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探究广东省的生态建设现状,本调查以绿美广东为主导,对广东省的生态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度调研。
经过多方面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本报告得出以下结论:一、广东省生态环境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广东省是全国经济发达的省份之一,也是中国南方的重要工业基地。
然而,由于过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广东省的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损害。
本次调查发现,广东省各地的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指标均超过了国家标准,生态环境总体状况不容乐观。
二、广东省生态建设取得一定进展尽管生态环境状况不佳,但是广东省的生态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本次调查发现,广东省各地政府和社会组织纷纷加大了生态建设的投入和力度,特别是在森林覆盖率、湿地保护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同时,广东省也出台了多项生态保护政策和法规,加强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
三、广东省生态建设仍存在不足之处尽管广东省的生态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
本次调查发现,广东省的生态建设仍然存在以下问题:1.生态保护意识不足。
很多人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也缺乏具体的环保行动。
2.资源浪费严重。
广东省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浪费资源的现象十分普遍。
3.环境治理能力有限。
尽管广东省政府加强了环境治理的力度,但是仍然存在治理能力不足的问题。
四、生态建设应加强科技创新为了进一步加强广东省的生态建设,我们建议加强科技创新,推广环保技术和绿色生产方式。
同时,可以加强生态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此外,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环保的投入和治理力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广东省的生态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也有取得进展的希望。
只有广大公众和政府齐心协力,共同推动生态建设,才能让广东省的生态环境更加美好。
湛江环境调研报告

湛江环境调研报告湛江是广东省的一个重要城市,位于珠江口东岸,辖区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位置。
近年来,湛江市政府大力推进环境保护工作,不断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
为了进一步了解湛江市的环境状况,我进行了一次调研。
首先,湛江市的空气质量有所提升。
调研中我发现,在湛江市的主要街道上,空气中的尾气排放明显减少,大部分车辆都采用清洁能源。
此外,湛江市政府还实施了严格的大气污染治理措施,例如限制工业企业的排放量,并采用先进的净化设备来降低污染物的排放。
这些措施使得湛江市的空气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市民们也可以感受到更加清新的空气。
其次,湛江市的水环境得到有效治理。
湛江市地处海滨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我在调研中了解到,湛江市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水污染治理措施,例如加强对农业化肥的管理,遏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对工业废水的治理,鼓励企业使用先进的废水处理设备;加强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推广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
这些措施使得湛江市的水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水质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另外,湛江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调研中我了解到,湛江市政府在保护自然生态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例如,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积极推行土地绿化工程,增加森林覆盖率;加强对湘江口区域的保护和修复,提高湘江口的生物多样性。
此外,湛江市政府还制定了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和政策,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这些措施使得湛江市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逐渐增加。
综上所述,湛江市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空气质量得到了改善,水环境得到了治理,生态环境得到了保护。
然而,湛江市在环境保护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城市垃圾处理不完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等。
湛江市政府需要继续加大力度,采取更多措施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为市民创造一个更加宜居的环境。
湛江采风调研报告

湛江采风调研报告
湛江位于广东省西南沿海,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
我在最近的一次采风调研中有幸到访了湛江,完全被它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美食吸引。
首先,湛江的自然风光令人叹为观止。
我参观了湛江的一些著名景点,如银滩和坡头,感受到了广袤的海洋与壮丽的山脉的交融。
银滩是一片宽阔绵延的沙滩,沙质细软,水清沙白。
沿着海滩漫步,听着浪涛拍打沙滩的声音,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而坡头则是湛江最高的山峰,登上山顶俯瞰湛江,可见整个城市的美景,远处的大海更是壮观。
湛江的自然风光让人流连忘返。
其次,湛江的文化底蕴令人震撼。
湛江有着浓厚的海洋文化,镇海楼和西津渡是典型的代表。
镇海楼是湛江的标志性建筑,它紧靠着大海,以守护湛江的海洋文化而闻名。
而西津渡则是湛江历史上重要的渡口,它见证了湛江的兴衰和繁荣。
参观这些文化遗址,我深深感受到了湛江海洋文化的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最后,湛江的美食更是令人垂涎欲滴。
作为一个海滨城市,湛江以海鲜闻名。
我品尝了当地著名的花甲炒米粉和潮州粥,口感鲜美,令人回味无穷。
而湛江还有独特的椰子食物,如椰子饭和椰子糕,香甜可口,给人一种独特的味觉体验。
湛江的美食让我流连忘返,想要一直品尝下去。
综上所述,湛江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城市,它的自然风光、文化
底蕴和美食让我难以忘怀。
湛江值得一游,我相信每个到访的人都会被它所吸引。
湛江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模板

湛江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模板一、项目背景湛江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是粤港澳大湾区内重要的城市之一。
湛江市拥有得天独厚的港口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
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推动市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制定本可行性研究报告,具体分析市区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确定未来可行的发展项目。
二、市区现状分析1. 经济发展:湛江市目前主要以港口、渔业、农业和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呈现出较为稳定的经济增长态势。
2. 基础设施:市区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包括交通、水电、通讯等方面。
3. 自然资源:市区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为市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4. 社会发展:市区人口较为稠密,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逐步完善,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三、市区发展趋势分析1. 产业结构调整:未来市区将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
2. 生态环境建设:市区将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倡导绿色发展,保护珍稀物种和自然风景。
3. 人才引进:市区将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培养本地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4. 区域协调发展:市区将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共同繁荣。
四、发展项目可行性分析1. 项目名称:湛江市海洋产业创新园建设项目2. 项目内容:该项目将以海洋产业为主题,整合海洋科技、渔业、旅游等资源,打造海洋产业创新孵化平台。
3. 投资规模:预计总投资额为1亿元,分阶段实施,具体投资规模和时间安排根据市场需求和发展情况确定。
4. 技术要求:项目将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海洋科技和管理经验,推动海洋产业的创新发展。
5. 预期收益: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额5000万元,税后利润2000万元,为市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
五、项目成本与收益分析1. 项目成本主要包括土地征用、建设投资、运营费用等方面,预计总成本为8000万元。
2. 项目收益主要来自于出售海洋科技成果、开展技术服务和产业孵化等,预计年收益为10000万元。
电白环境调研报告

电白环境调研报告电白环境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电白县位于广东省湛江市的西南部,是湛江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
电白县地处珠江三角洲、南海沿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地理位置,是广东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区。
为了解电白县的环境状况,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
二、自然环境电白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为21℃,降雨量分布均匀。
山区和平原地区的自然环境存在一定差异。
山区地势陡峭,植被覆盖率较高,有保护森林资源的功效。
平原地区则以丘陵为主,农田面积较大,农业发展较为集中。
三、水资源电白县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境内有多条主要河流,其中包括较为著名的电白江和横山江。
电白江是电白县的母亲江,也是电白县的重要水源,为全县提供了大量的饮用水和工业用水。
横山江是电白县重要的灌溉水源,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四、土壤质量电白县的土壤以红壤和黄壤为主,属于基本肥沃的土壤类型。
年降雨量充沛,有利于土壤中养分的循环和转化。
但是,由于电白县农业发展比较集中,使用化肥的频率较高,土壤中残留的化肥物质对土壤质量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五、污染状况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电白县存在一些环境污染问题。
首先是工业污染,电白县有多家工业企业,包括钢铁厂、化工厂等,这些企业的废气和废水排放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其次是农业污染,电白县农业发达,大量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对土壤和水体产生了一定压力。
此外,还存在着部分居民随意倾倒垃圾的问题,给生活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六、环境保护措施电白县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环境状况。
首先,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监管,提高废气和废水处理的效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其次,加强农业生产的指导,提倡有机农业的发展,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倡导居民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工作。
七、结论通过本次调研我们了解到,电白县自然环境优美,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壤。
但是,环境污染问题也需引起足够重视。
湛江旅游六要素调研报告

湛江旅游六要素调研报告湛江旅游六要素调研报告一、引言湛江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资源,是一个理想的旅游目的地。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湛江旅游的六要素,为湛江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使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法。
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0份。
同时,对湛江市的主要旅游景点进行实地考察,观察游客数量、景区设施和服务等情况。
三、旅游六要素调研结果1. 自然环境湛江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海滩、山脉和湖泊等。
调查发现,湛江市的自然环境受到游客的普遍好评。
其中,海滩景区的清洁状况和海水质量是游客最看重的方面。
2. 文化遗产湛江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调查显示,游客对湛江市的文化遗产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其中,岭南建筑和传统文化表演是游客最感兴趣的文化元素。
3. 旅游设施湛江市的旅游设施总体较为完善,但仍有提升空间。
调查发现,游客对景区内的厕所、休息区和停车场等基础设施提出了改善的建议。
此外,游客还希望增加更多的信息牌和导游服务。
4. 交通便利性调查显示,游客对湛江市的交通便利性普遍满意。
大部分游客认为湛江市的公共交通系统比较发达,并对出租车的服务品质较为满意。
然而,仍有部分游客对景点之间的交通连接情况提出了意见。
5. 旅游安全湛江市的旅游安全状况良好,得到了游客的高度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游客对景区的安全设施和游客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表示满意,并认为湛江市是一个安全的旅游目的地。
6. 旅游价格大部分游客认为湛江市的旅游价格相对较为合理。
调查发现,高昂的门票价格和部分景区内消费品价格过高是游客对湛江市旅游价格的主要批评。
许多游客希望能够推出更多的优惠活动和套餐,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四、调研结论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湛江市的自然环境是其旅游最大的优势。
应加强对海滩的管理、清洁和保护,提升海滩旅游的质量。
2. 湛江市的文化遗产有很大的吸引力,应加强对岭南建筑和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举办更多的文化活动和表演。
雷州调研报告

雷州调研报告雷州是广东省湛江市下属的一个县级市,位于广东西部沿海地区,地处江、湛、茂三市交界处,是粤西经济区黄金节点之一。
雷州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而闻名,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
本报告将对雷州进行调研,分析其旅游资源、经济发展和文化特色,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旅游资源雷州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
首先,雷州拥有一条绵延数十公里的风景优美的海岸线,沙滩宽广平整,海水清澈见底,适合海滨度假和海洋运动。
其次,雷州拥有较为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包括山脉、丘陵、湿地等多种地貌,各种特有的植物和动物种类繁多,具有较高的生态保护和科学研究价值。
此外,雷州还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包括古代建筑、寺庙、古民居等,吸引了众多文化爱好者前来游览。
二、经济发展雷州的经济发展主要以农业、渔业和旅游业为主。
雷州农产品产地优势明显,主要种植水稻、糖料、蔬菜等农作物,其中以水稻和糖料较为出名。
雷州渔业资源丰富,以海产为主,包括鱼类、虾类、贝类等,较为有名的有鲍鱼和裙带菜。
近年来,雷州旅游业迅速发展,通过开发和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为当地经济增加了不少收入。
三、文化特色雷州有着丰富的文化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雷州的民间艺术独具特色,有雷州马灯、雷州撂白、雷州剪纸等多种民间艺术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观赏价值。
其次,雷州的传统节日庆典活动丰富多样,如东山岛三月三、雷州黄肩蛙文化节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
此外,雷州还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有许多古代建筑和文物遗迹,如灵山寺、三奇宫等,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四、建议为了进一步发展雷州的旅游业和经济,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应加大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采取科学规划和管理措施,保护好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提高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
其次,应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交通、住宿、餐饮、旅游服务等方面,提高游客的出行和居住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湛江雷州市、徐闻县生态建设对策
为加快推进生态湛江的建设,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7位市委委员、候补委员深入雷州及徐闻的农林牧渔各部门、部分重工业企业等,通过走访、座谈、现场了解等形式,在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经分析讨论,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湛江的历史生态基础
㈠终年无霜雪,四季草木青。
雷州市、徐闻县年均气温23.2℃,年均降水量1417-1802毫米,年日照时数为1864-2160小时,年太阳总辐射量为102-118千卡/平方厘米,集雨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有14条,南渡河是区域内最大的河流,境内流长97公里,集雨面积1444平方公里,适宜多种动植物的繁殖与生长。
㈡地质结构独特,矿藏储备丰富。
雷州市、徐闻县共36个镇(街道、乡),土地面积5661平方公里。
其中,徐闻县的1954平方公里为火山岩分布区,既是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所在,又蕴藏了稀土砂、石英砂等几十种矿藏,尤以硅藻土的储量(2亿多吨)居全国之首。
㈢三面俱环海,独坐聚宝盆。
雷州市、徐闻县三面环海,是大自然恩赐的聚宝盆:海域宽广,盛产取之不尽的原盐和经济鱼类520余种、虾类28种,以及五颜六色的珊瑚礁;港湾众多,主要有海安、外罗、流沙、乌石、企水等港口,占全市港口吞吐量的40%以上;海岸线绵延778公里,是风力发电和潮汛发电的风水宝地;滩涂面积40535公顷,盛产贝类547种,集观光和食用于一体。
二、湛江的生态建设现状
㈠农、渔业潜力有待发掘
农林牧渔是湛江千百年来的传统经济支柱,是糖蔗、蔬菜和最大的桉树、剑麻等热带作物生产基地,著名的菠萝、香蕉、芒果、红橙之乡;水产品产量连续多年居广东省首位,是全国最大的对虾交易中心和加工出口基地,也是全国最大的海水养殖珍珠基地。
但湛江尤其雷州半岛的资源性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主要依赖原生产品和资本积累:境内已发现的33种多类矿藏有待发掘;热带亚热带蔬菜仅筐、箱包装外运,在此基础上的水果销售,初级开发沿袭了百年以前的罐装而外,有且仅有的菠萝酶,恰如昙花初开;海产品多以水或冰运外销,初级加工的罐装所占产出比例极低,更谈不上精细加工。
㈡点、面污染源已然显现
水体富营养化已然出现。
由于法规的滞后和市场经济30年来的急功近利,生活废水、工业污水、农业污水三龙汇聚,无孔不入地浸入湛江域内各种水体,均以氮污染为主;
土壤肥力已然褪化。
化肥和农药的大面积使用、生活垃圾与建筑垃圾的随机填埋、养殖污水灌溉、工业“三废”比重加大等,湛江域内耕地的土壤自净能力不断消弱;
林业趋于急功近利。
受台风与海啸的破坏、养殖业的侵占、木器加工业勃兴等因素影响,湛江域内的林业面积不断下降,树种渐趋单一。
即使人工育林,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桉树种植面积、植株密度过
大,负向作用波及土壤、地表水等;
渔业污染渐显严重。
各种船舶和油轮排放的燃气和噪音日趋严重,包含在城市垃圾、工业废水中的塑料、农药和石油烃等化学污染长期存在;海水养殖自身污染,以及漂浮设施、渔药、引种和尸菌等造成的污染,使近海水域成百上千亩地废弃。
三、湛江生态建设的根源性问题
㈠发展经济与污染治理处于两难境地
税费改革催逼出了发展经济热,但由于多年来持续的教育产业化和科技投入低下,科技对实体经济的作用微乎其微。
对地方行政而言,房地产、代工和初级加工产业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而对G D P的贡献率保持在40-50%的钢铁、石化等产业无疑成为主政者眼中的宝石,但造纸、石化等产业的生产技术和治污技术的有限性,又使之成为破坏环境生态的罪魁祸首:一方面,这若干个点污染源的治理耗时耗力耗财,多害相权取其轻,行政方面只能在众多坏的结果中选择一个最不坏的结果;另一方面,滞后的治污决策以及执行无力,微弱地遏制着渐次出现的农林牧渔的面污染。
㈡生态建设力度滞后于破坏程度
市场经济是多主体的竞争经济,多主体就意味着在利益博弈中,长远利益让位于短期利益,整体利益让位于局部利益,持续多年、大面积下的急功近利,必然导致环境恶化。
在雷州半岛,海水污染渐趋严重,处于二类水质标准,局部已出现大片废弃鱼塘和淡水加海水的混养方式。
且一旦发现鱼塘病变,大多数塘主拒绝技术人员的劝告,
将死鱼烂虾和20-30%未被摄食的铒料就近排放入海,其残余物中的氮、磷等物质,加速近海养殖的病菌扩散,为赤潮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
缺乏县域经济下的行业发展规划,现任行政首脑几乎不接上一任政事,对碎片化的生产单位的管理作用仅次于指手画脚,必然造成干预污染环境的行政能力不断下降,不但使诸如红树林面积逐年下降的局面得不到有效遏制,而且任由日积月累的农林牧渔污染逐渐坐大。
四、湛江生态建设的行政建议
生态建设最行之有效的途径是将环保理念纳入行政决策,使环保规划成为各种行业发展规划的核心内容,确保经济发展的负向作用处于可控范围之内,力求避免陷入先污染后治理的泥沼。
㈠创建“雷州半岛农海产品生态园”
农海产业是雷州、徐闻的本土资源性支柱产业,建立在地理优势上的加工业,除了已形成规模化发展的制糖、海产珍珠等之外,菠萝香蕉、鱼虾等大面积的农海产品的加工,沿袭了百年以前的、适宜工业运输的初级加工法,求重量不求质量,既不能大幅提高种养殖户的收入,加大了化肥、化学药剂对土壤、水质的大面积破坏,也难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消费需求,还使该地区的加工业停滞在低水平、低附加值的阶段。
换而言之,该地区资源性工业的精细度得不到提升,是当前47.1:14.5:38.4的三产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之一。
“雷州半岛农海产品生态园”的创建,彰显的是政府导引农海产品走精细化发展的决心和政策导向,也是对当前各类面污染源进行综
合治理的釜底抽薪之举。
其目的在于引进先进的农海产品精加工项目,采用生物技术、食品保鲜等高新技术和工艺,对农海产品进行多样化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开发出种类繁多的熟食,以热带果蔬、海产品为重点,开发各类海洋生物产品及深加工。
以提高农海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形成“有机种植(养殖)--精细加工”的循环之路,进而引导农户走上有机农业之路,减少粗放经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㈡以“红土文化”带动生态旅游
“红土文化”是雷州文化和丝路文化、海洋文化和红土文化、流放文化和土著文化的融合体,通过集中的历史研究和现实发掘,以开发中国大陆最南端、珊瑚礁、粤海火车渡轮等国家一级旅游品牌为现实支撑,以两年一届的“菠萝·雷语”节、“香蕉·丝路”节、“芒果·茅屋”节等形式为手段,以中央、省电台推出的“红土文化”形象广告为龙头,打响石狗、雷剧、海上丝路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推动“红土文化”冲向全国,以此创新文化生产方式,推出具有省部级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也增强了区域文化的认同感、培育了新型文化业态、促进了文化消费升级,带动了旅游业、餐饮业的做大做强。
㈢推动“湛江生态环境修复”工程落地
生态修复是一个弹性词汇,既包括各行政区对土壤和水质等不同行业、不同面积、不同污染源进行的类修复,也包括了对没有特定对象的一个大系统的环境改造,尤其是通过培育生物间的自净和互净能量,来遏制污染的蔓延。
湛江生态环境修复包括两项内容,一是“控源”,“控源”是影响修复的主要方面。
太湖、滇池、巢湖等治污经验表明,先污染后治理实质上是受污浓度超出了环境的承载力时,才采用生态修复手段,不但耗时耗材耗力,效用也极及微弱。
要建设生态湛江,就必须千方百计遏制石化、造纸、煤电等企业对环境的破坏。
二是模拟自然态,形成“空--陆--水(海)”立体修复网:“蓝天计划”用于改善空气质量;“造林计划”以防护林、特殊用途林为主,经济林为次,目的在于改善土壤营养结构和水质;在省级“碧海计划”的基础上,制定出地方的海洋修复措施。
湛江生态环境修复可分步、分阶段实施,其中的亮点可以是建立“陆海生态保护带”,由湛江市政府牵头,以1556公里海岸线为环境修复带,在拟建的环岛公路观光带的靠海一侧,建立100-200米左右的红树林带,在另一侧,建立50-100米的木麻黄林带。
“陆海生态保护带”是陆、海相结合的生态修复项目,融环岛旅游开发、海洋科学养殖、陆地有机种植于一体,通过禁止在保护带内采沙、养殖、开垦耕地、破坏植被等活动,形成以林为主,林、灌、草有机结合的绿色生态屏障,抵御台风海啸对土壤的冲蚀,防止水土流失,削减氮、磷污染物的入海量,提高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绿化覆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