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元素在_西游记之大圣归来_中的运用

合集下载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是一部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动画电影,它成功地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表达形式相结合。

通过借用经典故事、独特的美术风格和现代技术手段,这部电影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向观众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本文将介绍该电影如何结合传统与现代,并探讨这种结合对于当代文化的意义。

首先,影片在故事情节上巧妙地结合了传统和现代的元素。

《西游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被广大观众所熟知和喜爱。

电影通过重新演绎孙悟空的故事,将这个传统经典带入现代视觉语境中。

电影中的故事情节紧扣原著,同时也融入了许多现代元素,如具有时尚感的服饰、独特的人物形象设计,以及现代都市的背景设定等。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使得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其次,美术风格的独特设计也是传统与现代结合的重要体现。

电影选用了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国画等元素,并以现代的表现手法进行了创新。

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山水画般的意境与绚丽多彩的特效相结合,营造出一种独特而美丽的视觉效果。

这种美术风格的结合,不仅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也展现了当代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此外,电影中的音乐也是传统与现代结合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传统音乐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而在《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相结合,给观众带来全新的听觉体验。

电影中的配乐采用了中国传统乐器的音色,同时融入了现代流行音乐元素,给电影增添了活力与魅力。

这种传统与现代音乐的结合,既保留了传统音乐的韵味,也让观众能够更好地融入到电影的情境中。

最后,通过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不仅具有了更广阔的观众群体,也让传统文化有机会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传承和发展。

电影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将传统文化带入了当代的视野,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和接受传统文化。

同时,电影中融入的现代元素也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连接,使得观众对于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体验。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民族文化元素的运用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民族文化元素的运用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民族文化元素的运用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是一部深受观众喜爱的动画片,它不仅展现了精彩的故事情节和精美的动画画面,还运用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突显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下面就来分析一下这部动画片中的民族文化元素。

首先是传统神话故事的运用。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传统神话故事为素材,运用了许多著名的神话故事元素,例如孙悟空的出生故事、三打白骨精、悟空钻进瓶子里等,这些元素让人们在观看时感到耳熟能详,也让人们更加熟悉中国的传统神话故事。

其次是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运用。

电影中运用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如四象、五行、九州、十方、紫禁城等等,这些符号展现了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蕴,使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文化特色和民族文化。

再次是华夏文化特色的运用。

电影中描绘了许多华夏文化的特色,如书法、建筑、画面、服饰等等,这些元素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感和特色,同时也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最后是武术元素的运用。

电影中的武术元素非常丰富,不仅有迎接来犯的凌空翻转、以巧制胜的绝招,还有以身化法的神通,这些运用体现了中国武术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并让观众更加深入的感受到中国武术的内涵和外在表现。

总之,《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的民族文化元素运用非常丰富,它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魅力,还让观众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同时也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中国元素在动画《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创作中的运用

中国元素在动画《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创作中的运用

中国元素在动画《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创作中的运用作者:毛晶晶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第05期摘要:享有悠远传统文化的中国创作了许多家喻户晓、闻名中外的经典佳作。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就是以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为主题所改编的三维动画题材影片。

在2015年初秋,《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三维动画题材影片获得了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

它的成功不仅仅是众多中国动画人的梦想,也更加反映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肯定。

本文通过分析《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这部影片中人物角色与动画背景的应用来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光彩,并且试着总结如何让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更巧妙的融合设定的角色中,吸取经验避免不足,也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动画制作之后的道路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中国元素;传统文化;角色;场景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4-0112-02在中国,大家对《西游记》的情结是根深蒂固。

从上世纪40年代的时候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由我国万氏兄弟制作出后引发强烈反响,再到50年代的《西游记》连环画的一经问世轰动市场,无不反映了国人对这部古典神话名著的喜爱,也说明了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在2015年夏季上映,本影片是一部带有中国元素的3D动画片,上映62天劲收9.56亿的高票房成为中国动画电影票房总冠军,这是对中国动画片的肯定与支持,无疑也让很多动画制作人受到了鼓励。

本影片也就成为突破中国动画史上新台阶的基础。

此影片主要阐述了孙悟空压在五指山下被儿时的唐僧——俗名江流儿,无意中解除了封印,在彼此相处陪同的冒险之旅中找回初心,完成拯救世界和突破自我的故事。

整部影片经过了影片制作团队的8年培育,历经3年的创作。

参考中国传统神话故事,诠释了新的故事情节。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重新对孙悟空这个角色进行了改变,大圣在拯救世界之前,先是拯救自己。

《大圣归来》音乐元素的艺术表达

《大圣归来》音乐元素的艺术表达

《大圣归来》音乐元素的艺术表达《大圣归来》是一部备受瞩目的动画电影,除了其生动的画面和精彩的故事情节外,影片中的音乐元素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音乐既是影片的配乐,又是表达情感的载体,本文将从音乐元素的角度,探讨《大圣归来》中的艺术表达。

影片中的配乐极富中国风格。

《大圣归来》是一部根植于中国文化的影片,其配乐也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

在影片的开篇,就可以听到悠扬的二胡音乐,这种传统乐器的音色为影片增添了浓厚的中国味道。

影片中还大量运用了古筝、笛子、琵琶等乐器演奏的音乐,这些乐器的声音十分饱满,给影片带来了浓厚的中国古典音乐氛围。

通过这些中国传统音乐元素,配乐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古老、神秘、有力的氛围,为影片树立了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

影片中的音乐元素与故事情节紧密相连,形成了一种紧凑的艺术呈现手法。

在影片中,每一个有重要情节的场景都有独特的音乐伴奏,这些音乐与情节相得益彰,将观众带入了情境之中。

影片中孙悟空和牛魔王之间的对决,配以激烈的打击乐和强烈的节奏,使得观众仿佛置身于激烈的战斗场面之中,情节的紧张感得到了充分的释放。

而在孙悟空与白骨精对话的场景中,配以柔和的古筝音乐,使得整个场景变得温馨、温柔,表达了情感的细腻和温情。

通过音乐的精心设计和运用,影片的情节得到了更加生动、深刻的表达,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中的音乐元素还在塑造角色形象和表达情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孙悟空是一位性格张扬、豪爽的角色,他的主题曲就采用了激昂的音乐节奏和豪放的旋律,这与他的性格形象完美契合。

而白骨精是一位凄美的角色,她的主题曲则采用了柔和的音乐曲调和动人的旋律,表达了她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忧伤。

通过这种对角色的音乐刻画,观众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形象更加立体和鲜活。

影片中的情感表达也得到了音乐的有力支持,观众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影片中角色的情感变化和内心挣扎,使得电影更加具有情感共鸣力。

影片中的音乐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民族文化元素的运用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民族文化元素的运用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民族文化元素的运用1. 引言1.1 电影简介《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是一部由中国导演田晓鹏执导的动画电影,于2015年上映。

该影片是根据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改编而成,讲述了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

这部电影融合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展现了中国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电影以孙悟空为主角,通过他的冒险和成长故事,向观众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勇敢、聪明、忠诚等价值观。

故事中充满了各种神话传说和民间传统故事,让观众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大圣归来》中,角色的服饰和道具设计也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如孙悟空的金箍棒、唐僧的袈裟等。

配乐中运用了许多中国传统乐器,增强了影片的民族风格。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成功地运用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传承和创新了中国传统文化,为当代观众呈现了一部富有艺术成就的动画作品。

1.2 民族文化元素的重要性民族文化元素在电影中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更能够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和内涵。

通过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电影中,可以让影片更具中国特色,增加文化认同感,同时也能够为现代人重新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提供一个新的途径。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被西方文化冲击的局面,因此通过电影等形式将民族文化元素呈现在观众面前,不仅可以增加观众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更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在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民族文化元素的运用将为观众带来独特的观影体验,进一步加深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展现出中国文化的魅力和魄力。

2. 正文2.1 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现《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是一部充满民族文化元素的动画电影,其中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传统文化元素的影子,如孙悟空的大闹天宫、孙悟空与牛魔王的对决、唐僧师徒四人的众多困境等等,这些情节都来自于中国古代文学名著《西游记》。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民族文化元素的运用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民族文化元素的运用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民族文化元素的运用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是中国动画电影,因此在其中运用了大量的民族文化元素。

本文将从人物形象、音乐和艺术风格等方面分析该电影中的民族文化元素。

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充满了传统的民族文化元素。

如孙悟空的形象,他身穿金色袍子,戴着金色的头箍,有着长长的猴毛,背后还有一把金色的如意棒,这些形象都很好地体现了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对于神仙或者神兽的描绘。

观察电影中其他人物的服装和发型,也可以看到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元素,如女儿村的姑娘们都穿着色彩鲜艳的汉服,唐僧的道袍和发饰也都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服饰。

电影中的音乐也融入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

电影采用了传统的中国古乐器如古筝、二胡等,结合了流行音乐的元素,创作出了一系列动听的配乐。

特别是电影中的主题曲《大圣归来》,既有儿歌的欢快和简单,又有中国传统音乐的节奏和韵律,使观众耳目一新。

电影还使用了很多中国传统民歌,如《悟空歌》、《女儿村的姑娘们》等,让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

电影中的艺术风格也反映了民族文化元素。

导演费穆将许多传统的中国绘画元素融入到电影的画面中,如山水画般的绚丽色彩、水墨画般的线条和纹理等等,使得电影的画面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古典美感。

电影中还运用了传统的中国剪纸艺术,在片中的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剪纸的影子,这种艺术手法不仅突出了中国的传统艺术,还为电影增添了一份浓厚的文化气息。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充满了民族文化的元素,无论是人物形象、音乐还是艺术风格,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这些民族文化元素的运用,不仅使得电影更加地本土化,也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欣赏中国的传统文化。

《大圣归来》音乐元素的艺术表达

《大圣归来》音乐元素的艺术表达

《大圣归来》音乐元素的艺术表达《大圣归来》是一部以中国经典故事《西游记》为背景的动画电影,讲述了孙悟空在取经路上经历了一系列险象环生的故事,最终凭借着勇气和智慧,成功克服一切难关,圆满完成师徒取经的壮举。

在这部影片中,音乐元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故事情节增色添彩,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成为了艺术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音乐元素贯穿全片,从开场曲至片尾曲,都融入了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音乐元素。

影片开头的《大圣归来》主题曲采用了中国传统的二胡、笛子、古筝等乐器演奏,搭配着具有浓郁中国风的旋律,让观众在电影刚开始就感受到了浓浓的中国气息。

在影片中的一些场景中,还可以听到一些中国传统民间音乐,如古琴、箫、琵琶等乐器的音乐,为故事情节营造出深厚的历史氛围和地域特色,使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能领略到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

音乐元素在影片中的运用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电影中,孙悟空和师徒取经的过程充满了各种挑战和考验,而配乐的精彩运用让这些场景更加生动、感人。

比如在战斗场景中,音乐的节奏加快,音量增大,为观众营造出一种紧张刺激的氛围;在情感场景中,音乐则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让观众更加投入到故事情节中。

这种融合音乐元素的表现手法,不仅把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更让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情感和内涵。

音乐元素在电影中的运用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

比如在电影中的一些场景中,人物的情感转折和行为举止,都得到了音乐的精准呼应。

在孙悟空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音乐的节奏逐渐增强,旋律激荡,为他的英勇事迹增添了感人的色彩;而在取经师徒之间的情感交流中,音乐则温柔细腻,给观众带来了一种深情厚谊的感动。

这种精准的音乐呼应,不仅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情感的关怀和重视,更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的“和谐”、“美好”、“完美”的理念,为观众呈现出一场视听盛宴。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国产动画电影中的应用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国产动画电影中的应用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国产动画电影中的应用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是中国人引以为豪和自豪的文化遗产。

在国产动画电影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十分丰富,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为电影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从角色塑造、故事情节和视觉呈现三个方面来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国产动画电影中的应用。

首先,在角色塑造方面,国产动画电影中常常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来设计和刻画角色形象。

比如,在《大圣归来》这部电影中,孙悟空作为主角,他的形象充满了中国传统英雄形象的特征。

他有着威猛的外表、善于使用金箍棒的能力和精神韧性。

这些特征都体现了古代武侠英雄的形象,给观众带来了一种亲切感和认同感。

其次,在故事情节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常常被运用来构建电影的故事情节,使故事更加富有独特的东方魅力。

比如,在《白蛇:缘起》这部电影中,故事讲述了白蛇和许仙的爱情故事。

这个故事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民间传说《白蛇传》。

电影将白蛇和许仙的故事融入到了古代中国的背景中,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运用,使故事情节更加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同时也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爱情、家庭和友情的价值观。

最后,在视觉呈现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国产动画电影提供了独特的视觉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

比如,在《大鱼海棠》这部电影中,电影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水墨风格来创造了一个奇幻的水下世界。

画面中的山水和花草树木呈现出浓郁的中国画的特点,给观众带来了一种独特的视觉享受。

同时,电影中也运用了传统的音乐和舞蹈元素,通过视觉和听觉上的体验使观众沉浸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之中。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国产动画电影中的应用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角色塑造、故事情节和视觉呈现等方面的运用,国产动画电影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电影中,使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骄傲。

这种应用不仅有利于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也为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文/ 29
appreciation 摘要:具有深厚传统文化的中国传统元素一直是艺术创作的发源地,诞生了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和经典名著。

《大圣归来》的成功不仅仅是众多动画人的梦想更是中国传统元素的再次发光与升华。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元素在《大圣归来》中的角色设计和场景设计以及动画背景音乐中的应用,对《大圣归来》中国元素大放异彩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国元素;传统;人物;场景
一、概论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作为二零一五年暑期档的一部动画电影无疑给所有国人带来了国产动画新的希望。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改编自中国传统神话故事《西游记》的3D 动画电影,讲述了名为江流儿的小和尚误打误撞地解除了封印在五行山下被封印了五百年的孙悟空,之后相互陪伴的冒险之旅,最后悟空在江流儿的帮助下得到救赎华丽归来的故事。

精美的画面,流畅的剧情,行云流水的分镜,完美的视听语言都成为这部国产动画的闪光点。

细数中国动画史上优秀作品,无论是1941年万氏三兄弟改编自吴承恩的原作的第一部长篇动画《铁扇公主》,还是1958年中国第一部剪纸动画《猪八戒吃西瓜》,还有汲取蕴含千年水墨诗意的水墨动画《山水情》《小蝌蚪找妈妈》,这些都是传统文化在动画领域的厚积薄发,也是中国动画实力的彰显。

《大圣归来》承继了《西游记》的文本的力量,根植于中国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对原本的世界观进行了重新构建,对孙悟空这一中国传统人物进行大胆的改变。

他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齐天大圣,而是更像是一个有血有肉的邻家大哥,有迷茫有彷徨也有气馁的一面却永不放弃绝不屈服的东方式英雄形象。

除了动画本身具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和人文道德观念,从初始的人物角色设计和概念场景设计中的中国元素也应用的非常出彩。

二、《大圣归来》角色设计中的中国元素师傅慈眉善目的和蔼老和尚形象,可爱调皮的小和尚江流儿,小丫头的肚兜和汉族传统儿童的羊角小辫子也是非常细心的中国元素。

《诗经》中人们传颂的“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指得就是片中小丫头未笄时发型,将头发分为两拨在头顶绑上两个小羊角,让观众倍增亲切之感。

土地神则参考了《大闹天空》中经典的土地爷爷和小地鼠形象后的进行了的改动,使得土地公公成为
了一个性格乖巧充满好奇心有着圆圆的眼睛和大胡子以及圆润的身材的小土地精灵角色。

我们再来关注片中的主角大圣孙悟空,制作团队在访谈中提到前期制作的时就不断尝试各式各样的悟空形象。

从最开始狂野的黑猿,到后来夸张的长臂猿,再到最后这个手长腰细,脸细长眉低的大叔经过了几十个版本的大圣无一例外地“不帅气”。

因为这是一个沧桑、桀骜不驯、悲情,但绝不屈服,更不会屈服的东方式英雄。

而大圣的三套装备也未这个角色增色不少,在大闹天空时华丽张扬的战甲和斗篷,值得一提的是在开场战斗场面时大圣的斗篷特意设计的比较长,有一番中国画中“吴带当风”的东方美学。

而解开封印之后一身布衣展现了大圣邻家大哥哥朴素自在的形象。

之后大圣得到自我救赎后重新幻化的战甲酷炫耀眼,这也是英雄归来时的荣光。

还有中华文化中一直崇尚的龙,海报上气势恢宏的龙是一四腿四爪龙,而不是常见的五爪金龙,原来元代多崇尚三爪,明代则是四爪,清代时才慢慢讲五爪金龙作为祥瑞与尊贵的象征。

这匹中国白龙出场也是霸气十足的龙腾跃海,不论是腾飞还是俯冲都是制作人员精心研究传统文化中龙身的姿后制作出的。

这里也不得不提起大反派混沌,他的人形设计参考了唐朝道士的服装并且加入了脸谱造型的设计,衣服尾部甚至还有一些留墨晕染的韵味,举手投足怪异却优雅的动作设计也让这个角色的性格显的复杂多变。

变身魔物的时是参考了的上古时期汉族神话中是四凶之一的怪物‘混沌’。

混沌又称帝江,《山海经》第二卷西山经里面就描述帝江类似于神鸟,它的形状如同香囊,红的如同火焰,六只脚四翅膀,浑敦没有五官面相,就是帝江。

而《神异经》说:浑沌外表像狗,四只脚没有指甲却有翅膀即为“浑沌”。

制作人员在引经据典的还原古兽的同时还特地给混沌编制了一套特殊的生物运动规律,让角色更加真实。

三、《大圣归来》场景设计中的中国元素在江流儿与师傅出现的城镇颇具中国小山村城镇的特色,雨后的青石板小路显得别有韵味,带着孙悟空面具的小朋友,街边的小摊小贩都成为了场景的一部分。

中期的场景则多半是带有中国地貌特征和自然景观的林间、山谷和江流。

在后期出现的山妖旅馆也借用了传统的茅草屋的旅店形象。

最后决战混沌的时候的反派角色的山中堡垒则参考了建成于北魏后期,位于大同市金龙峡的悬空寺。

悬空寺是一座将佛教、道教与儒家文化合二为一的寺庙,这令反派们蒙上了
一层复杂的背景,让人浮想联翩。

将决战之地选在了这样一个地方,也给打斗场面增添了许多如临深渊的险峻画面感。

四、《大圣归来》背景音乐的中国元素片中打斗场面的畅快淋漓,描写人物内心时的犹豫不定等等都被背景音乐烘托的恰到好处。

在江流儿与山妖打斗的时候,背景音乐是传统名曲《春江花月夜》的改编版本,通过变调与节奏的变化让打斗场面爽快中不失诙谐幽默。

片中笙箫与竹笛的悠扬感在林间及山间映衬的相得益彰,传递出了中国山水中的宁静致远的意境。

过场中将独具中国地方特色的乐器唢呐运用进歌曲中,使得观者在这嘹亮的歌声中多了一份高亢而激昂的情绪!还有在悬空寺大战时混沌将台词根据人物个性演变哼唱的京曲是专门邀请的一位老生一位小生两位京剧演员演绎的。

既交代了故事剧情又丰富了人物个性还烘托了战斗前的紧张氛围,真是妙不可得。

这便是将国粹融入了现代动画语境中重生后的力量。

五、中国元素之于《大圣归来》的意义国产动画近年来的每况愈下与市场以及大众消费需求不无关系,在国民对国产动画失去信心的今日,《大圣归来》带给每一个国人的感动是巨大的。

这个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和人文道德观念的动画电影,凝结了众多中国传统神话人物形象和地域风俗,传递给观者的是中国式的意识形态价值,让每个中国人产生了深深的文化认同感。

虽然影片还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但这样一部诚意之作的确突破了过去,
成为了国产电影动画的里程碑。

(作者单位:湖北美术学院)
作者简介
张黛(1991~),女,现就读于湖北美术学院2013级动画专业,研究方向为实验动画。

参考文献
[1]齐骥. 动画文化学[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
[2]《大圣归来》导演田晓鹏专访/2015/0713/68635.shtml.
浅谈中国元素在《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的运用
张 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