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病人的护理 ppt课件
伤寒

护理评估
一、护理病史 1.健康史 2,流行病学资料 3.心理、社会评估 二、身体状况 三、实验室检查
护理诊断/合作性问题
1.体温过高:与伤寒杆菌感染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高热消耗 及摄入减少有关。 3.潜在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 4.知识缺乏:缺乏伤寒相关的疾病知识和消 毒隔离知识。 5.舒适的改变:腹胀、腹痛。 6.焦虑:与知识缺乏、担心预后有关。 7.便秘:与肠道功能紊乱有关。
(二)抗菌治疗
1、喹诺酮类:首选。氧氟沙星、环丙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诺氟沙星。体温正常后继续10~14天;婴幼 儿及孕妇不宜应用。
2、头孢菌素: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哌酮、头 孢他啶。疗程10~14天;
3、氯霉素:成人1.5~2g/天,分3~4次口服,
退热后减半,再用10~14d。注意血象变化。
慢性带菌者的治疗
伤
寒
1.掌握伤寒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护理。
2.熟悉伤寒的病原体、治疗要点及预防。
3.了解伤寒的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
历 史
伤寒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 1659 年,英国 内科医生 Thomas Willis 首先描述具有持 续发热、相对缓脉、神经系统中毒症状、 脾肿大、玫瑰疹,少数病例可并发肠出血 和肠穿孔等临床特征的疾病,称之为 typhoid fever。——英文名称的由来
现谵妄、昏迷等中毒性脑病表现。
(二)极期
4、循环系统症状:相对缓脉或重脉,并发心 肌炎则相对缓脉不明显。 5、玫瑰疹:淡红色小斑丘疹,病程7-14d, 直径2~4mm,压之褪色(充血性皮疹), 10个左右,分批出现,多见于胸腹部,2-4 天内消失。 6、肝脾肿大:病程第1周末可有脾肿大,质 软有压痛,肝脏肿大,质软有压痛,并发中 毒性肝炎时,肝功有改变。
伤寒病人的护理

三、缓解期(第4周) 此期仍可出现肠道并发症。 四、恢复期(第5周)
一、护理评估
(三)身体状况 轻型 多见于早期应用抗生素、注射过伤寒疫苗者及小儿。
暴发型 急危重,预后差,罕见。
迁延型 常见于老年、免疫力低下或血吸虫病患者,病情可长达 数月
逍遥型 无明显症状,常因出现肠道并发症而首次就诊。
(1)喹诺酮类 (2)氨苄西林或阿莫西林合丙磺舒 疗程:4-6周 手术切除胆囊 适于内科治疗无效且合并胆道炎或胆石症者。
二、常用护理诊断/问题
体温过高 与伤寒杆菌感染、释放大量内源性致热源有关。 营养失调 与高热、摄入减少及腹泻等因素导致的能量供求失衡 有关。 潜在并发症 肠出血、肠穿孔。
章节目标
(三)身体状况
典型伤寒的4期经过: 一、初期(第1周) 二、极期(第2~3周) 三、缓解期(第4周) 四、恢复期(第5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护理评估
(三)身体状况
一、初期(第1周) 缓慢起病,畏寒发热,体温阶梯上升,可伴有消化道症状、全身
不适、酸痛、乏力,5~7d体温达到39~40℃。
一、护理评估
(三)身体状况
二、极期(第2~3周)
高热(多数呈稽留热)。 消化系统症状和体征:舌苔厚腻、纳差、腹胀、便秘(少数为腹泻)、右下
腹压痛。 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表情淡漠、反应迟钝、中毒性脑病等表现。 循环系统症状和体征:相对缓脉。 肝脾肿大(可发生中毒性肝炎) 皮疹(玫瑰疹):出疹时间、出疹部位、疹子的数目和形态。
一、护理评估
一、护理评估
(五)治疗原则
一、一般治疗 隔离与休息、饮食、对症处理 二、病原治疗(重点) 1.喹诺酮类(一般成人首选) 2.头孢菌素类(孕妇儿童首选) 3.氯霉素(有耐药株,副作用大) 4.氨苄西林(可用于妊娠或带菌者) 5.复方新诺明(已少用,价廉)
浅谈伤寒病人的观察及护理

浅谈伤寒病人的观察及护理伤寒是由伤寒沙门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其基本病理变化是小肠淋巴组织增生、坏死,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神经系统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大与白细胞减少等,少数病例可并发肠出血、肠穿孔。
临床护理工作中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加强饮食调理,进行病原体治疗和防止并发症。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收集伤寒患者80例患者,男32例,女48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65岁,小于30岁43例,四季均有发病,以夏秋季为主,病程6~31天,所有病例均做血、骨髓、大便或尿培养,培养出伤寒沙门菌而确诊为伤寒。
发热80例,弛张热42例,稽留热16例,不规则热5例。
1.2 临床表现潜伏期l0d左右,其长短与感染菌量有关。
食物型暴发流行可短至48h,而水源性暴发流行时间可长达30d。
本病以发热起病,常伴有腹痛、畏寒、乏力、纳差、腹胀、腹泻或便秘、鼻出血等症状。
体温逐日上升,1周内可高达39~40℃,约第2~3周进入本病极期,高热呈稽留热型。
严重病例于高热期间表情淡漠呈无欲貌(伤寒面容)或神志朦胧、舌质红绛,舌苔黄腻或厚腻,出现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等。
以上典型表现目前已不多见,相对缓脉在年长儿较为多见,小儿伤寒的神经症状,皮疹及其他全身中毒症状均较成人为轻。
2 护理2.1 病情观察通过体温与脉搏观察热型的变化及与脉搏的关系,脉搏的强弱、节律等;注意有无腹痛及肠穿孔体征;观察大便颜色、性状、有无血便,并注意检查大便隐血,如有肠出血时应注意观察有无血容量不足体征;密切观察患者的精神、神志变化,了解神经系统中毒状况,及时发现抗菌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
2.2 一般护理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至热退后1周才能逐渐增加活动量,因休息可减少患者能量消耗,并可减少肠蠕动,有利于预防肠道并发症。
发热期应绝对卧床休息,热退后也至少要休息2周,可适当下床活动,以不感到疲倦为度。
合并心肌炎者则卧床时间须适当延长。
隔离至症状体征消失后,大便培养连续两次阴性可解除隔离。
伤寒病人的护理

总结
多学科合作:医护团队共同合 作,提供全面护理支持。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水分平衡
避免过量:避免过多饮水,导 致水中毒。
皮肤护理
皮肤护理
保持清洁:定期擦拭汗液,保持皮肤清 洁。 避免受压:病危患者翻身,预防压疮。
皮肤护理
观察皮疹:注意皮肤变化,及时报 告医生。
并发症预防
并发症预防
肺炎防治: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继发 肺炎。 心脏监测:监测心率,预防心脏并发症 。
温度调节:保持适宜的室温, 预防发热。
饮食护理
饮食护理
流质饮食:高热期间以流质为主,防止 脱水。 营养均衡:提供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 食物,促进康复。
饮食护理
小餐频食:分多次少量进食,减轻 消化负担。
水分平衡
水分平衡
观察尿量:注意排尿情况,防止脱水。 补充水分:口服含电解质的液体,保持 水平衡。
安全护理
环境安全:确保床边设备安全 可靠,防止意外发生。
出院指导
出院指导
饮食注意:出院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体力活动:避免剧烈活动,循序渐进。
出院指导
复诊建议:按医生建议定期复诊, 监测病情。
总结
总结
伤寒病人护理要点:早期护理、饮食平 衡、水分调节、皮肤护理等。
个体化护理:根据患者病情调整护理措 施。
并发症预防
营养支持:合理补充营养,减 少并发症风险。
病情观察
病情观察
体温监测:定时测量体温,掌握病情变 化。 症状观察:注意呕吐、腹泻等症状,及 时处理。
病情观察
医嘱遵循:严格按医嘱给药,避免 自行增减药物。
安全护理
安全护理
跌倒预防:保持病区整洁,防止患者跌 倒。 用药安全:正确记录用药信息,避免误 用。
伤寒PPT医学课件

typhoid fever
Ø概述
伤寒(typhoid fever)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肠道传 染病,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表情淡漠、
玫瑰疹、肝脾肿大与白细胞减少。可并发肠出血及肠
穿孔。终年散发,夏秋季多见。可获持久免疫力。
伤寒
2
Ø病原学
一、生物学特点 1、种属:沙门菌属中的D群,革兰阴性杆菌。
副伤寒为0.0781/10万
/
伤寒 11
Ø发病机理
伤寒杆菌 小肠并侵入肠粘膜(巨噬细胞内繁殖) 经淋巴管 肠道淋巴组织和肠系膜淋巴结继续繁殖(致敏)
胸导管
血流(第一次菌血症,无症状,潜伏期) 血流 肝、脾、胆囊、肾、骨髓等器官内大量繁殖
伤寒 12
Ø发病机理
伤寒 5
Ø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病 人 带 菌 者
典型患者:排菌量大,传染性强
患者:不易发现,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潜伏期带菌者 暂时带菌者 慢性带菌者 水源污染重要途径 尤其慢性带菌者
二、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传播
伤寒
食物污染主要途径 密切接触、苍蝇和蟑螂散发流行
6
Ø流行病学
三、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较稳固免疫力。与副伤寒无交叉免疫
2、形态:呈短杆状,有鞭毛,无芽孢及荚膜。
3、生长情况:需氧及兼性厌氧菌,胆汁有助生长。 4、毒素:内毒素。 5、生存力:较强,耐低温,不耐热与干燥,对一 般消毒剂敏感。
伤寒
3
Ø病原学
二、抗原及抗体 1、脂多糖菌体(O)抗原 2、便毛(H)抗原 3、多糖毒力(Vi)抗原 相应抗体
伤寒
4
Ø病原学
伤寒沙门菌纯培养的镜下形态(革兰染色)
肠出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 肠穿孔:最严重并发症
伤寒

3、缓解期(病程3—4周):
体温下降,食欲增加,肿大的肝脾回缩, 仍可出现并发症。
4、恢复期(病程5周):
体温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约一 个月左右完全康复。
(二)临床类型:
➢ 普通型、轻型、迁延型、逍遥型 ➢ 暴发型、小儿伤寒、老年伤寒 ➢ 复发与再燃
伤寒的病理特点是全身单核—巨噬细胞 系统的增生性反应。
➢ 第一周:淋巴组织的高度肿胀 ➢ 第二周:淋巴滤泡坏死 ➢ 第三周:坏死组织脱落形成溃疡 ➢ 第四周:愈合,不留瘢痕
五、临床表现
(一)典型临床分为四期 潜伏期一般为10-14天
1、初期(第一周):起病缓,发热梯形上升,
5-7天内达39-40℃
➢ 粪便培养:病程3—4周阳性率最高
为提高血培养的阳性率,应注意: ➢ 尽可能在未用抗生素前采血 ➢ 在体温上升阶段取血 ➢ 采血量不宜小于5ml ➢ 注意无菌技术
3、肥达反应(伤寒血清凝集反应): 测定病人血清中“O”及“H”抗体
伤寒抗体通常在1周左右出现,第3—4周 阳性率最高,可达70%,并可持续数月
➢ 接触者医学观察2周,发热者立即隔离
十、护理评估
1、病史 ➢ 询问流行病病史,病人饮食情况,
有无接触史,是否接种
➢起病经过、时间、症状、发热程度、 伴随症状、起病后处理
➢ 了解心理、社会因素
2、身体评估
➢
生命体征
➢
神经、精神状态
➢
皮肤
➢
腹部情况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分类 2、细菌学检查:是否找到伤寒杆菌 3、肥达反应:效价是否增加
1、请问该患者可能患有什么病,要确诊还须作什么 检查?
流行性斑疹伤寒病人的护理 ppt课件

【临床表现】
(一)典型斑疹伤寒
3.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较明显,且很早出现; 表现为剧烈头痛、伴头晕、耳鸣及听力减退。 4.肝脾大 5.心血管系统症状 6.其他 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临床表现】
(二)轻型
其特点为: 热程短(8~9天),热度较低 全身中毒症状较轻 常无皮疹,或可见稀少的充血性皮疹 肝脾大者少见
【诊 断】
流行病学资料:当地有斑疹伤寒流行或1 个月内去过流行区,有虱叮咬史及与带 虱者接触史。
临床资料:出现发热、剧烈头痛、皮疹 与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外斐反应的滴度 较高(1:160以上)或呈4倍以上升高即 可诊断。
有条件也可加做其他血清学试验。
【预 后】
预后与病情轻重、年龄、治疗早晚、 有无并发症等有关。
(一)典型斑疹伤寒
1.发热 起病急骤 体温在1~2天内迅速上升至39℃以上 高热持续2~3周后,于3~4天内降至
正常
【临床表现】
(一)典型斑疹伤寒
2.皮疹 第4~6病日始出疹; 初见于胸背部,1~2天内遍及全身,
但面部通常无疹; 开始为鲜红色充血性斑丘疹,压之退
色,继而变为暗红色或瘀点,不融合; 1周左右消退,常遗留色素沉着或脱屑,
中繁殖。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病后第1周传
染性最强,一般不超过3周。 (二)传播途径 传播媒介:人虱,以体虱为主,头虱次之。 传播方式:病原体——虱粪——伤口——
感染
【流行病学】
人虱
人
人
人虱
流行性斑疹伤寒传播方式
【流行病学】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 病后可获相当持久的免疫力 少数因免疫力不足偶尔可再次感染或
伤寒护理常识

【护理评估】1.病史(1)流行病学特点:评估发病季节,如是否为夏秋季节;是否散发或当地是否有伤寒暴发流行;是否到过伤寒流行区,有无与伤寒病人接触史;病人的饮食、饮水、个人卫生及生活环境, 有无接触过污染的水源或食物等;既往伤寒病史、是否接种过伤寒疫苗。
(2)患病及治疗经过:病人的起病经过,如发病前是否饮用不洁生水、井水,摄入不洁饮食或于食堂、摊点等处就餐,起病时间、主要症状及其特点、病情的进展情况,目前一般状况等。
询问病人的食欲与摄入量,记录每天排便情况,有无便秘或腹泻、便血,有无腹胀、腹痛及其部位、性质、程度。
患病后经过何种处理、服药情况及其效果如何。
(3)心理-社会状况:伤寒具有传染性,需隔离治疗和控制饮食等特殊治疗,病人和家属往往对本病认识不足,容易引起病人和家属的心理、情绪以及行为上的一些变化。
因此需要评估病人有无抑郁、悲观、孤独、无助、困惑、焦虑、恐惧等心理反应,对住院隔离治疗的认识及适应情况。
患病后对家庭、生活、工作、经济等的影响,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如家属对伤寒知识的了解程度、对病人的心理支持等。
2.身体评估(1)生命体征:监测生命体征,如体温、脉搏、呼吸、血压,面色、神志状态,必要时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
了解体温上升、下降特点,发热程度、热型及持续时间。
注意有无相对缓脉、重脉或脉搏细速及血压下降等。
(2)神经精神状态:注意病人意识状态的改变,如有无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神志恍惚,甚至谐妄、昏迷等。
评估听力是否减退或重听、耳鸣。
有无脑膜刺激征,以及上述症状与体温升降的关系。
(3)皮肤黏膜:询问皮疹出现的时间,评估发疹的部位、数目、分布情况,形态、颜色、大小、压之是否褪色,有无皮肤黏膜黄染,有无白排及脱发现象。
(4)腹部情况:评估有无腹胀等腹部不适;右下腹部有无压痛,其性质、程度,有无腹膜刺激征。
触诊判断肝脾有无肿大,质地、压痛等,及出现的时间。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査(1)血常规检査:是否有白细胞计数减少及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当体温超过39℃可采用物理降温 + 如病人有皮疹则禁用擦浴法 + 不宜滥用退热药,以防脱虚
+ 向病人及其家属介绍本病常见并发症及其 诱因,及如何观察并发症的出现
+ 排便时忌过分用力,必要时用开塞露或生 理盐水低压灌肠,忌用泻药
+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神志、面 Nhomakorabea变化+ 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并配合处理
演讲人:肖青梅
+ 初期:病程第一周,缓慢起病,发热是最早出
现的症状。
+ 极期:病程第二到三周,常用伤寒典型表现。
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多在本期出现。如: 高热、食欲不振、表情淡漠、缓脉、肝脾肿大、 皮疹等。
+ 缓解期:病程第三到四周,体温逐渐下降,
食欲好转、腹胀减轻、肿大的脾开始回缩。
+ 恢复期:病程第五周,体温恢复正常,症状
+ 增加营养供给 + 发热期间给予营养丰富、清淡、流质饮食,少
量多餐,避免过饱 + 必要时禁食,静脉补充营养 + 退热期给予高热量、无渣或少渣、少纤维素、
流质或半流质饮食,观察进食后反应。 + 忌暴饮暴食或生冷、粗糙、不易消化的食物、
逐渐增加进食量。 + 腹胀者,禁食牛奶、糖类及高脂肪食物,注意
补充钾盐。
消失,约一个月左右完全恢复。
+ 肠出血:为较常见的并发症。
+ 肠穿孔:为最严重的并发症。
+ 其他:中毒性心肌炎、支气管炎、肺炎
等
+ 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计数增多,中性粒
细胞减少,嗜酸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 细菌培养:血培养为本病的确诊依据。
+ 肥达反应:又称伤寒血凝集试验。检测伤寒
杆菌的血清抗体可辅助诊断。
+ 遵医嘱使用有效抗生素,应注意用药后疗 效及副作用。
+ 应多与病人及其家属交流,了解他们的思 想动态,详细介绍疾病知识。
+ 消除病人的不良心理反应,保持心情稳定, 配合治疗,促使早日康复。
+ 宣传疾病预防知识
+ 指导隔离、消毒知识
+ 帮助病人和家属掌握本病的有关知识和自 我护理方法、家庭护理
+ 管理传染源:病人及早隔离,其排泄物
及衣物等应彻底消毒。
+ 切断传播途径:预防和降低发病率的关
键措施,搞好“三管一灭”(粪便、水源、 饮食卫生管理和消灭苍蝇)。
+ 保护易感人群
+ 1、体温过高 + 2、营养失调 + 3、有体液不足的危险 + 4、便秘 + 5、潜在并发症
+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注意面色及神志变化, 有无复发或再燃现象。
+ 抗生素治疗:喹诺酮类是目前治疗伤寒的
首选药物,对伤寒杆菌有强大的抗生素作用。 常用诺氟沙星。
+ 对症治疗:腹胀可用松节油腹部热敷及肛
管排气,禁用新斯的明,以免肠出血。
+ 并发症治疗 (1)肠出血:绝对卧床休息;
大出血者禁食,应用止血药及输新鲜血,注意 水电解质。(2)肠穿孔:及早确诊,尽快手 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