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性共振

合集下载

功能性MRI技术可以观察大脑活动

功能性MRI技术可以观察大脑活动

功能性MRI技术可以观察大脑活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是一种通过监测大脑血流与氧合状态的变化,来观察大脑活动的非侵入性神经成像技术。

它利用磁共振原理,结合大脑的神经活动和血流代谢情况,为科学家提供了研究脑部功能和认知过程的强大工具。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原理是基于血氧水平依赖性(BOLD)信号。

当神经元活跃时,大脑区域的血流量和氧气供应会增加。

血红蛋白的磁场特性可以被磁共振仪器检测到,通过测量血流量和氧合血红蛋白与脱氧血红蛋白的比例变化,fMRI可以间接反映出神经元活动的变化。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优势在于非侵入性、无辐射、高空间分辨率和较好的时间分辨率。

与其他脑成像技术相比,fMRI在功能定位和网络连接研究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

fMRI可以帮助科学家观察大脑在不同任务和认知过程中的活动变化,从而深入了解脑部功能和认知机制。

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科学家可以研究大脑在特定任务下的激活区域以及不同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

例如,在学习和记忆任务中,fMRI可以帮助研究人员确定大脑中与学习和记忆相关的特定区域,并探索这些区域之间的功能连接方式。

通过观察大脑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学习和记忆的神经机制。

此外,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还被广泛应用于认知神经科学、精神疾病研究、脑功能异常研究以及神经康复等方面。

例如,在精神疾病研究中,fMRI可以帮助科学家研究患者大脑功能异常的区域,以及通过不同治疗方法对大脑活动的影响。

这种非侵入性的技术为研究神经精神疾病提供了独特的手段。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与局限性。

例如,由于大脑活动变化引起的血流和氧合状态变化很小,fMRI在时间分辨率上相对较低。

此外,fMRI也受到头动、心跳和呼吸等生理噪声的干扰。

因此,为了获取更准确的结果,科学家还需要进一步改进成像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

总的来说,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是一种强大的工具,可以帮助科学家观察和研究大脑活动。

磁共振技术的缺点及发展

磁共振技术的缺点及发展

磁共振技术的缺点及发展磁共振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成像技术,通过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相互作用的原理,可以对人体的内部组织和器官进行高分辨率的成像,成为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然而,尽管MRI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它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MRI设备的价格昂贵,维护成本高。

由于MRI设备的复杂性和高精度要求,其制造和维护成本较高,导致该技术在许多医疗机构中仍然较为昂贵,无法普及到所有地区和医院。

这也使得部分患者无法享受到MRI带来的诊断和治疗的好处。

其次,MRI扫描的时间较长。

相比于其他成像技术如CT(计算机断层扫描)和X射线,MRI扫描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完成。

这对于一些需要快速得到结果的急诊病例来说是一个不利因素,也增加了患者的不适感。

另外,MRI对于一些特定患者存在限制。

例如,患有心脏起搏器、人工心脏瓣膜等患者,由于这些医疗器械对磁场的敏感性,可能无法进行MRI检查。

此外,由于MRI扫描需要患者在狭窄的空间中保持不动,对于患有焦虑症、恐惧症或者不能保持平静的患者来说,也可能造成一定的困扰和不适。

然而,尽管MRI存在一些缺点,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正在不断努力改进和突破这些限制。

首先,随着MRI设备的更新和进步,其价格也在逐渐下降,使得更多的医疗机构能够购置和使用MRI设备,为更多的患者提供帮助。

同时,新的磁场技术、探测器设计和图像处理算法的不断发展,也使得MRI成像的速度得到了提高,缩短了扫描时间,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

另外,近年来,磁共振波谱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ic Imaging,MRSI)等技术的发展也为MRI带来了新的应用领域。

MRSI可以通过对人体组织中的代谢物进行定量分析,提供更加详细和全面的信息,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此外,MRI与其他医学成像技术如CT、X射线相结合,可以为医生提供更加全面和准确的诊断结果。

核磁共振技术的进展及应用前景

核磁共振技术的进展及应用前景

核磁共振技术的进展及应用前景随着科技的不断迭代和升级,各种新型技术层出不穷。

而核磁共振技术(NMR)作为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工具,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在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

本文将从了解NMR的基本原理开始,梳理其在科学研究和医学应用方面的一些进展,以及它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NMR基本原理核磁共振技术是一种基于磁共振现象的分析方法,其理论基础主要建立在两个方面:核自旋和外磁场。

不同的原子核有不同的能量状态或自旋取向,而这两种状态之间的能量差可以通过较强的磁场加热来实现,使核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

当外磁场作用于原子核时,会引起围绕原子核的电子的磁场产生反应,从而改变电子环能级,使原子核有不同的磁矩,这种状态称为核磁共振。

通过核磁共振技术可以对固体、液体和气体等样品进行分析。

在这个过程中,将样品放置在一个较强的磁场中,然后用一些无线电波去激发原子核,激发后的原子核会在不同的时间段内逐渐回复到基态,过程中会发出一些电磁波。

这些电磁波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电子设备进行检测和处理,从而得出样品的性质和组成。

二、NMR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1、物理化学方面核磁共振技术在物理化学研究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材料学领域中,通过核磁共振技术可以了解物质的结构、动力学和几何构型,更加深入的了解材料的性质和特点。

例如,核磁共振技术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的研究分子内部结构,从而对新型材料的制备、催化反应和超导材料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2、生命科学方面在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核磁共振技术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实验方法。

例如,在生物医学领域中核磁共振技术可以用于研究新药物和其它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在组织学领域中也可以通过核磁共振技术来研究组织中的细胞组分,从而更好的理解生物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三、NMR在医学领域的应用1、诊断核磁共振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是用于诊断和治疗。

在医学成像方面,核磁共振技术可以生成高清晰度的图像,进而了解病变对组织结构的影响情况,给医师提供更全面的诊断信息。

核磁共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核磁共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核磁共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前景核磁共振技术简介核磁共振技术,英文名称为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技术,是一种在化学、生物学、医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应用广泛的分析工具及成像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物质中的核自旋磁矩在恒定外磁场中的方向重排和共振现象,通过加加强外加射频场的旋转正交磁场大小和方向,获得核共振信号,进而对物质进行结构和分析。

该技术的发展,大大推动了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为治疗和预防疾病、制造新药、探索新材料等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关于核磁共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涌现出来,各种新型的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技术相继问世,推动该技术的发展与普及。

核磁共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磁共振技术近年来已经成为了生物化学领域重要的研究工具。

除了传统的磁共振核磁共振技术,还涌现了一批新型磁共振技术。

例如,动态核磁共振技术(D-NMR)能够对蛋白质的动态结构进行研究,帮助人们理解细胞如何实现高效的代谢与传递信息。

另一项新型技术是超高场核磁共振(Ultra-High-Field NMR),是目前最强的磁感应强度的核磁共振技术,其精度高达原子级别,可以更加准确地探究和检测物质性质和结构。

它在药物研发、微生物学、元素分析和纳米技术等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被誉为“新一代的化学眼”。

此外,核磁共振技术在医学中也有广泛的使用。

医学磁共振技术分为成像和用于分析的两种类型。

成像核磁共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医学检测和诊断中,如对脑部影像的检查、内窥镜观察等;而用于分析的核磁共振技术也广泛应用于分析气体、体液和组织等领域,如用于肿瘤学和内分泌学初级诊断和治疗,为医生提供更加准确有效的治疗方案。

核磁共振技术的应用前景核磁共振技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

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使用超高场的核磁共振技术可以对人体进行精准成像,在相关疾病的诊断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例如,核磁共振能够测量脑部的代谢水平,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精神分裂症等神经系统疾病的形成机制。

核磁共振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核磁共振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核磁共振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引言: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创造了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其中之一就是核磁共振技术。

核磁共振技术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测手段,在医学、化学、生物学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对核磁共振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核磁共振技术的基本原理核磁共振技术是利用原子核自旋磁矩与外加准直磁场、射频场交互作用的一种技术。

其基本原理可简要概括为以下几点:1. 原子核自旋磁矩: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和中子的自旋造成了原子核的自旋磁矩。

具体而言,核自旋磁矩是指带电粒子(比如质子)绕自身转动产生的旋转磁矩。

2. 磁共振:当核自旋磁矩遇到外加准直磁场时,核自旋会在磁场中取向,形成两个能级:平行与反平行。

能级差值与自旋的有效尺度、核数、外加磁场大小有关。

3. 预cession 磁滞:在外加均匀磁场和射频场诱导下,核自旋会绕着磁场方向进行进动,称为预cession。

预cession频率与环境中的磁场强度以及射频场频率有关。

4. 能级跳变:当射频场频率与系统能级之间的差值相等时,能级间会出现共振现象,这种跳变会引起固有信号。

二、核磁共振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核磁共振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尤其在医学影像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核磁共振成像(MRI):核磁共振成像是核磁共振技术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应用,它能够通过对人体局部区域进行扫描和成像,帮助医生观察人体组织结构、器官病变以及异常功能等。

MRI成像不需要使用任何放射性物质,因此相比传统的X光照射方法更为安全。

2. 核磁共振波谱(NMR):核磁共振波谱是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对蛋白质、药物、代谢物等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通过对样品中的核磁共振信号进行分析,可以推断样品中分子的结构、组成以及浓度等信息,从而达到检测和分析的目的。

三、核磁共振技术在生物学和化学领域的应用除了在医学领域,核磁共振技术还在生物学和化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共振的原理在人体上的应用

共振的原理在人体上的应用

共振的原理在人体上的应用1. 简介共振是指两个或多个物体以相同的振动频率进行自由振荡的现象。

在物理学中,共振现象常常用于构建各种仪器和设备,但很少被应用在人体上。

然而,近年来一些研究发现,共振的原理在人体上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2. 共振与人体健康共振原理的应用主要涉及到人体的生物振动和声学振动。

这些振动与人体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可以用于改善人体健康、促进身心平衡和增强免疫力等方面。

2.1 生物振动的应用生物振动是指人体内部器官和组织的运动所产生的振动。

通过检测和分析这些振动的频率、幅度和相位等参数,可以了解人体内部的健康状况,并对其进行调节和改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生物振动应用:•心率监测:利用共振原理可以测量心脏的脉搏和心率,并及时监测和调整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睡眠监测:共振传感器可以监测人体的呼吸、心率和体动等生物振动参数,帮助评估睡眠质量并提供相关建议。

•肌肉活动监测:共振技术可用于监测肌肉的收缩和放松状态,帮助康复和训练运动员的肌肉功能。

2.2 声学振动的应用声学振动是指声音的传播和产生的振动波动。

人体对声音的共振反应可以改变人体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产生不同的效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声学振动应用: •音乐疗法:音乐的节奏和频率可以与人体内部的生物振动发生共振,帮助人们舒缓压力、改善情绪和提高专注力。

•声波按摩:利用声波的振动可以刺激人体的经络和穴位,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肌肉和缓解疼痛。

•声波治疗:声波的特定频率和振幅可以用于治疗一些疾病,如痛风、关节炎和肌肉痉挛等。

3. 共振技术的发展和前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对共振原理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共振技术被应用在人体上。

共振技术不仅可以改善人体健康,还可以应用于医学诊断、康复治疗、心理疗法等领域。

以下是一些共振技术的发展和前景:•共振成像技术:共振成像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医学诊断的重要手段,如核磁共振成像(MRI)、超声共振成像和电子自旋共振成像等。

•共振治疗技术:共振治疗技术可以用于治疗肿瘤、疼痛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

化学中的核磁共振技术原理

化学中的核磁共振技术原理

化学中的核磁共振技术原理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和组成的科学,而核磁共振技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分析技术,其原理基于一些基本的物理现象。

本文将介绍核磁共振技术的原理及其在化学领域中的应用。

核磁共振技术的原理基于原子核的量子力学性质,特别是核自旋(nuclear spin)的存在。

许多原子核具有自旋,自旋可视为核内部旋转的一种量子性质。

自旋的概念可以类比于地球的自转,它产生了一个磁性矩,使得原子核具有磁性。

在核磁共振技术中,一个外加的恒定磁场会导致原子核的分裂能级发生变化,从而形成多个能级。

当这些原子核处于低温状态时,它们会更倾向于占据更低能级的状态。

此时,如果施加一定的电磁辐射,当其频率与原子核的旋转频率相匹配时,会发生能量吸收的现象,即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所需的恒定磁场通常比地球磁场强数千倍,在实验室中可以通过特殊设计的磁体来产生。

当样品置于磁场中时,样品中原子核的磁矩会对鉴别性电磁波产生微小的影响。

通过适当选择电磁波的频率,可以使得特定的原子核吸收能量并跳跃到高能级,这一能量吸收会以电流信号的形式保留下来。

核磁共振技术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提供关于分子结构和化学环境的详细信息。

通过测量样品中吸收或辐射的能量的特性,可以得到分子的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等方面的信息。

尤其是在有机化学领域,核磁共振技术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手段,可以用来确定有机分子的结构、官能团、化学位移等。

核磁共振技术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方法,其中最常见的是质子核磁共振(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简称1H-NMR)和碳核磁共振(Carbon Magnetic Resonance,简称13C-NMR)。

在1H-NMR中,测量的是氢原子核的信号,而在13C-NMR中,测量的是碳原子核的信号。

质子核磁共振技术广泛应用于确定有机物的结构和澄清反应机理。

通过测量氢原子核在化学环境中的化学位移,可以推断出官能团的存在和它们的位置。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的原理与应用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的原理与应用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的原理与应用在医学领域中使用的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是一项重要的非侵入性诊断技术,它通过对人体内部的组织与器官进行成像,可以有效地诊断一些疾病。

本文将从MRI的原理入手,介绍MRI 的技术特点以及其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情况。

一、MRI的原理MRI技术的基础是物理学中的原子核自旋现象。

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中,选择一种别具特色的氢原子核含量和自旋角动量大小的物质——水分子,通过电磁波产生共振效应,并获取图像数据进行初步分析与处理。

MRI技术中采用的核磁共振信号与其他医学图像技术有很大的区别。

当一个原子被置于一个同时包含具有不同能量的两个旋转状态的磁场中时,它们会以不同的频率反应到放射场中。

在MRI 中,使用高强度的恒心磁场和频率各异的高能电磁脉冲将选择的核磁共振原子束定位,然后发生短暂的激发,并在这些原子获得能量后释放出较高的能量作为光谱信号。

利用这些信号以及MRI扫描仪的自动数据处理算法,就可以快速地获取高清晰、高分辨率的医学图像。

二、MRI的技术特点MRI技术与传统的X射线成像技术、超声成像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

MRI技术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其非侵入性。

相对于传统的成像技术,MRI不会产生任何辐射,在不影响人体健康的前提下,有效地对被测的组织以及器官进行分析。

同时,MRI技术还具有高清晰度、高分辨率的特点。

MRI成像所提供的医学图像其分辨率高、清晰度好、结构化程度强。

这种视觉独特性可以使诊断者对疾病的诊断与分析能力大幅度提高。

除此以外,MRI技术还具有完全不受X射线、超声波等因素的影响,在进行复杂的人体解剖结构的分析与显示上,MRI技术比起其他成像技术显得更为得心应手。

三、MRI的应用MRI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诊断一个人体疾病时,MRI技术可以通过对人体内部组织以及器官的图像进行分析、比较,快速地准确地检测出疾病,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高精度诊断技术。

MRI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平台也非常广,最常见的应用在神经科、肿瘤科以及心血管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天抽空来讲讲共振。

在讲这个共振之前,我首先要对本周大盘的分析作一个检讨。

这个检讨是什么呢?就是对2 9 8 0点的分析有点过于轻率。

导致在大盘形成空头技术性共振之后,轻视了潜在的做空动力,对某些技术稍弱的读者可能会造成误导。

这件事情提醒我,博客虽然是私人领地。

但看的人多了,也不能忽视它的公共性与影响力。

以后,在谈关于市场趋势方面的话题时,要更加慎重了。

好在本周仍然能见到许多技术专业的朋友还在赚钱,这实在令人宽慰。

技术虽不是万能,但没有技术却是股盲一个,实在万万不能啊。

在国内外技术分析大师们的著作里,经常会提到共振这个词汇。

伍朝辉对技术性共振这个概念有以下认识:其一,是价格与资金的共振;其二,是趋势与指标的共振;其三,是趋势与外因的共振。

价格与资金的共振,是指当天成交价格获得资金的支持,从而形成价量齐增或价量齐减的状态。

趋势与指标的共振,是指趋势线与技术指标构成金叉或死叉的共振。

趋势与外因的共振,是指价格趋势与政策环境好坏或企业质变优劣构成共振。

在物理力学上,共振是一种类似于蝴蝶效应的巨大动能。

一百个人在一座桥梁集体跑步通过,可能会造成桥梁的崩塌。

这是共振所产生的力量。

好,我们来看看,当技术性共振形成时,它对价格趋势状态所产生的作用是什么呢?A、技术性金叉共振,做多没有悬念;E、技术性死叉共振,做空就是必然。

上述两个结论,将构成我们平时的交易策略。

以上证指数为例,技术性共振贯穿了今年的行情。

具体如下:A、1月3 1日,攻击线与操盘线金叉,构成与MACD指标的金叉共振,做多趋势形成;E、3 月15日,攻击线与操盘线死叉,构成与MACD指标的死叉共振,做空趋势形成;C、4月6日,MACD指标金叉,构成与均线的技术金叉共振,做多趋势形成;D、4月2 1日,攻击线与操盘线死叉,构成与MACD指标的死叉共振,做空趋势形成。

技术性共振是一个物理力学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应力求它的完美。

这个完美用什么来体现呢?很简单,就是要在所有的指标中,找到一组能够在大多数情况下形成最有效的共振组合指标。

比如:其一,运用移动平均线和MACD、KDJ、RSI等指标的共振组合;其二,运用MACD、KDJ、RSI、OEV等指标的共振组合。

上面只是抛砖引玉,仅供参考。

有心的人还可以不断进行优化组合,从而找到最佳的技术性共振。

伍朝辉在此要提醒的是:技术性共振只是基于技术分析的一种手段,它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交易策略而存在。

但它也不是万能的。

它也有技术上的缺陷。

无论你如何运用,请一定务必要注意风险或控制风险!伍朝辉】攻击性量峰跟庄技巧(201 1 — 03 — 26相关搜索:职业,技巧在我的《操盘学》一书中,其上册专门是研究盘口即时形态走势的,其中一个章节详细讲述了“量峰”的概念。

其实很多人对这个词非常陌生。

量峰是一个很专业的词汇。

它只出现在职业操盘领域之中。

我在这个章节中,对量峰也作了几个分类,具体包括:攻击性量峰、冲击性量峰、萎缩性量峰。

等等。

由于量峰的形状非常清晰地反应了当天主力与散户对资金投放的力度与节奏,因此,对职业操盘具备非常有价值的实战参考。

那么,什么样的量峰才是我们要研究的对象呢?当然,在所有类别的量峰中,只有“攻击性量峰”才是普通散户最值得研究和跟踪的。

这里有几个要点是值得注意的:其一,攻击性量峰反映了主力与散户在资金投放力度上的共振;其二,攻击性量峰反映了主力投放资金的决心很大;其三,攻击性量峰反映了主力操盘的计划非常急迫;其四,攻击性量峰往往是新一轮行情启动的前兆。

而在实际操作意义上,攻击性量峰的背后往往显示了其操盘主力会具备如下特色:其一,攻击性量峰显示主力气度非凡;其二,攻击性量峰显示主力实力非凡;伍朝辉清华课堂笔记所有的操盘都是有章法可循的,但你眼睛所看到的一切并不一定完全真实,每天我们在盘口对抗进出的时间短暂,稍纵即逝,但我们要冷静的去看待,它只不过是我们表演和运用的小小插曲而已。

一、开盘开盘的巨量大单开盘的巨量大单是主力对敲的结果,盘中主力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股票定价权,估值是对定价权合理合法的解释,可以通过估值得出价格的理论空间,然后通过资金对定价权掌控,把估值价格做到位,如果市场估值价格比较高,我们就要把价格向低处打,让它回归到合理的位置。

每天,主力第一件事要做好开盘价,巨量高开说明主力在做推力,巨量低开说明主力在打低,例:第一天涨停1 0%,第二日巨量低开2%到4%的意义是:1、早盘打低说明洗盘或震仓。

2、昨天的收盘价没有得到主力认可,是假的,真正的价格是今天的开盘价,修正昨天下午收盘前的价格行为。

如果股价很高,已经翻倍,昨天拉高是虚假行为,是诱多,今天早上打低是压低出货。

主力要买进一只股票,会利用价格优先的法则在卖一卖二卖三打单讯速成交,而不会在买一买二位置等待成交,主力买进不会给你看得到。

豪华大单一分钟成交九百万打涨停10%, 虽然豪华但实际投入并不多,主力对定价权的操纵仅仅只用了 9 0 0万,说明主力已控盘,形成当天强势,封停时马上进入狙击,9:2 5打单,9:3 0分成交。

若没有题材,前期已经高价是假象。

巨量标准第一档,流通盘在1 0 0 0万股到5 0 0 0万股之间的,早盘单笔成交手数1000手以上称为巨量;第二档,流通盘在5 0 0 0万股到1亿股之间的,早盘单笔成交手数1 5 0 0手以上称为巨量;小盘股(一亿以下)第三档,流通盘在一亿股到两亿股之间的,早盘单笔成交手数2 0 0 0手以上称为巨量;中盘股(一亿到两亿)第四档,流通盘在两亿股到五亿股之间的,早盘单笔成交手数2 5 0 0手以上称为巨量;(3722,2237,1292)第五档,流通盘在五亿股到十亿股之间的,早盘单笔成交手数3000手以上称为巨量;第六档,流通盘在十亿股以上,早盘单笔成交手数达到5 0 0 0手称为巨量;大盘股(10亿以上)9:15到9 :25发现主力对敲大单,操盘手的速度是以秒数来计算的,每秒都有成交,每天交易4小时即14 4 0 0秒。

早盘出现巨量目的是给市场震撼,告诉市场我很有钱,告诉市场我要行动了,并可以对盘中指标造成影响,尤其是KDJ的J,达到骗线目的。

巨量高开成因:1、受重大利好刺激;2、上市公司内部业绩和经营环境改善;3、受市场追捧导致;4、控盘主力刻意所为导致(公告发布一般都在零晨)。

巨量高开的实质是主力提前获得信息操纵股价的结果,高价买进逆转价格,主力没有建仓时是主动性买进(标志为S),如果已经建仓买进是假的。

跳空低开第一档,强势低开,低开1%到2%之间,低开后马上反弹突破昨天的收盘价,反弹后回调到当天的均价线或开盘价,高开1%到2%是普通高开;第二档,弱势低开,低开3%到7%之间,低开后反弹不能突破昨天的收盘价,反弹后回调击穿当天的均价线和开盘价;第三档,极弱势低开,低开8%以上,低开反弹不突破昨天的收盘价,反弹后回调击穿当天的均价线和开盘价,甚至跌停。

这些标准和招数都可以反其道而行之,例:当股价的上升空间还没有完全拉出来时或正准备启动时,昨天放量涨8%,今天低开8%,低开后迅速跌停,下午开盘后,用三波直攻涨停,单日洗盘手法,洗盘幅度1 0%,目的调整短期指标6 0分钟、30分钟、15分钟、5分钟,防止指标过热跟风者少,调节一下指标有利于第二天的拉升,制造恐慌、恐惧、怀疑气息,减少拉升时抛盘压力并获得了更低的筹码,初步建仓6 0%到70%,还有30%到40%用来滚动加仓用。

我发现跟风者多时逐步抛出一些筹码来完成预定滚动。

巨量低开成因:1、受重大利空刺激;2、上市公司内部业绩和经营环境恶化;3、受市场抛弃;4、控盘主力刻意所为导致(主要原因)。

建仓未完成,拉升初期,可以发布利空消息,高价利空是自杀。

定价权中开盘价和收盘价是核心,高低价是市场力量。

对敲和对倒区别很大,对倒是在大宗交易平台交易的,是另一主力接手,不影响买卖五档价格,5元的市场价,可能3. 8 元批发价出货,下家接手时已有2 0%到3 0%的盈利。

周线60均线决策线,熊市反弹到决策线走人,决策线收上影线,具备见顶迹象,要横盘。

月线反弹突破决策线时要回调,日线操盘线具备支撑,但第三次无力阻挡。

短线,日放量拉升,6 0分钟已经第二次突破决策线,决策线和生命线金叉向上。

尾盘拉涨停,第二天低开下来了,60月均线有压制作用。

月线突破决策线,操盘线和攻击线金叉,价格回调区域小,做横盘,然后突破生命线,周线突破决策线后价格凌乱,无放量,决策线和生命线向下,在下降通道中,故是反弹行情,突破决策线未放量说明调整压力很大,横盘3到5个月修复周线的生命线和决策线形态,越长越好。

日线构筑小双顶形态,继续跌穿操盘线, MACD顶背离,价背离,向下调整必无疑,一年两个波段完成。

日线生命线和决策线只有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回调时具有价格支撑作用,而第三次会毫不客气的打穿。

回调到决策线位置,中长线可建仓。

例:60日均线20元,14到18 元才具备建仓价值。

6 0日决策线是目标净资产价区域但其状态必须是平后向上才有代表意义。

其正负30%是大资金建仓价位。

长期净资60月均线,中期净资6 0周均线,短期净资6 0日均线。

生命线代表着进攻力量、速度。

决策线代表着净资价格,决定了主力买入和卖出的价格,操盘线是操盘手洗盘的平衡线横盘两个月,价格保持在生命线位置,一字型横盘特征,两个月在一元价格范围内波动,主力已控盘,试探性拉高8个交易日内,发动行情,地量意味着洗盘结束,虚假性压低后3天发动行情。

月线双叉,大金叉里含小金叉,连续两个月出现长上影线,强势调整,价格未下走,短中期价格有拉升,周线操盘线有价格支撑,30周均线向上并要和60周均线金叉,第二波由第一波决定,第一波长,第二波就短。

二、收盘突击拉高收盘我们把下午13:30后出现的突击拉高技术特征称为突击拉高收盘。

时间段:1、13:30 至U 14:002、14:0 0至U 14:303、14:30 至U1 5:00拉高的成因,从实质来看,其拉高时间短,大资金推动,大量买进或对敲,上涨速度快,全部是主力计划性操盘的结果。

拉高种类1、?试探性拉高,侦察盘面筹码的稳定度,引起跟风者注意,为次日或后续操盘打下基础。

( 5 3 9 5 )缩量回调,调整最多不超8个交易日,一般3到5个交易日,低量低点洗盘完成。

位置,刚刚突破决策线不久,决策线之上站稳一个月,底部刚刚启动,完成建仓。

两波行情,(9442)低量低点进入几天25%利润到手,久盘必跌。

2、?攻击性拉高,真正的拉高,实时量能结构是由多笔大单和巨量大单呈纵向和横向延展放大状态,有宽度,有高度。

试探性拉高,有高度无宽度。

量呈密集型急剧放大,量峰有宽度,股价波浪式上涨,一波高于一波,意味着资金投入量一波高于一波。

展开一波短中线的上涨行情,短线10%〜2 0%以内,中线3 0%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