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案1

公开课教案1
公开课教案1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儋州市八一中心小学何东梅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科书第41页例10。

教材分析: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本课的教学设计分三个层次:1、以实际情景提供计算问题,并呈现多种计算方法。2、通过直观图画,让学生动口、动手、讨论、操作,理解和掌握算法。

3、脱离直观手段,让学生思考算法,算出得数。这样安排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提出有关计算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同时由学生观察,交流,依靠直观图思考,再到脱离实物思考,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

1.结合数的认识,使学生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的计算。

2.巩固数的组成概念,渗透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渗透加法交换律。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正确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算式的计算方法。难点: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理解算理。

教具、学具准备:

例10的主题图、口算卡片、游戏图片。

教法、学法: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找出问题,列式计算,掌握多种算法。学生通过讨论、操作,动手、动口、动脑,理解和掌握多种算法。

教学设计:

一、旧知复习,新授铺垫

1、这个数是几?(10)它是几位数呀?(两位数,也是整十数)你们知道还有哪些整十数呢?你们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读出一百以内的整十数吗?

2、“数的组成”的练习。

3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

5个十和8个一合起来是()

40里面有()个十

60里面有()个十

46里面有()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28里面有()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通过“整数的认识”,“数的组成”,这几部分的复习,为下面学习“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进行必要的铺垫,同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教师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喝酸奶吗?图画中的这位小明也很喜欢喝酸奶。这学期,小明上课很认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在家里能自觉的学习,表现特别好。所以,他妈妈带小明到商店做什么呢?(在买酸奶)对,妈妈要买酸奶奖励给他。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售货员阿姨先拿给妈妈多少瓶酸奶?又拿给小明几瓶?问: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或你想知道什么呀?)

【通过主题图展示将学生带入熟悉生活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这样的情境设计是为了不束缚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经常思考,提问的意识。】2.解决30+2。

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真了不起。我们先来一起解决这个问题:妈妈一共买了多少瓶酸奶?应该怎样计算?

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30+2=32

请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为什么用加法计算?问:哪个同学的算法和他的不一样?(如:3个十加2个一合起来是32;用数和方法,30,31,32)

【让学生看图列式,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进行加法计算,将30和2合起来,计算30+2的结果,是依据百以内数的组成:3个十和2个一组成32.】

师:除了30+2这样列式,还可以怎样列式呢?你是怎样算的?

让生一起读30+2=32,2+30=32,问:你发现了什么?(如:得数都是32,它们都有30和2,它们30和2这两个数调换了位置它们的和怎样?)

最后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学生可能是利用加法的含义来计算,也可以用交换30和2的位置来算,体现了算法可以多样化,相互学习。】

3.解决32-2。

教师问:现在我们知道妈妈给小明买了32瓶酸奶,小明先喝了2瓶后,还剩多少瓶?请学生列出算式,学生口答,教师板书:32-2=30。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如:从3个十2个一里去掉2个一;一个一个去掉,32,31,30)

【让生知道,可以依据数的组成知识,32里面有3个十和2个一,去掉2个一还剩3个十;还可以这样想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3个十和2个一加在一起就是32,从32中减去2个一,就剩下3个十即30.】

4、巩固:60+5=

现在老师出一道题来考考你们,有信心吗?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计算方法

让生齐读这三组算式,仔细观察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小结:几十加几就得几十几;几十几减几就得几十。

教师揭题: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让生齐读题目)

5、激趣巩固算法

师:哪个同学能说一道整十数加一位数的算式,让同学们算一算。

谁能由这加法算式,引出它相应的加、减法算式?

【如此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自信,当小老师出题来考考大家,不仅让生进一步理解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之间的关系,在一次提高学生的学习氛围。】

6、教科书第41页“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点评。

三、趣味游戏

1、师:同学们说的都不错,就连老师带来的猪妈妈都听入迷了,结果把顽皮的小猪给弄丢了,这时猪妈妈可着急了,怎么办呢?(生说:帮它找)好,我们现在来做个小游戏,一起帮猪妈妈找孩子吧。(逐步出示图片)

请同学上来把小猪送回家,找对了,老师给予奖励,并让大家齐读一遍。

教师:现在好了,走丢的小猪都已经安全的送到家中,猪妈妈的心总算放了下来,它让我带小猪们,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

【通过有趣的故事和可爱的小猪,把学生带入游戏情境之中,利用游戏进行口算练习可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全班学生都参与到愉快的活动中。通过这个练习,可检验学生对本课知识掌握的程度,也从中教育孩子们乐于助人的精神。】

2、同学们,今天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一口算题,看谁能算的又对又快。(出示口算卡片,让生抢答)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你们学得开心吗?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从中我们找到了这样的算法:几十加几就得几十几;几十几减几就得几十。做这样的算式有多种不同的算法,你喜欢用哪种方法算的快就用哪种方法。

五、板书设计: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主题图)30+2= 2+30= 32-2=

60+5=

数学游戏…

课后教学反思:

导入新知,我为孩子们创设了他们熟悉而喜欢的场景,饶有兴致的话题激起了孩子们要自觉表现的欲望。随着情境图的展示,孩子们及其自然地进入到商店里买东西的情境中。虽然这些孩子们的表情有些腼腆,课堂气氛沉闷,但我相信他们脑子里的思维是活跃的,通过老师的引导下,让他们积极参与表达、思考,用情境图给出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会用列式计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再一次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一思想在孩子们头脑中逐渐明朗化了。这样的情境设计是为了不束缚孩子们的思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问的意识。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重视算法多样化,就给数学的计算带来了许多生机与活力。面对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持续性差,注意力难以集中,我刻意设计“帮猪妈妈找孩子”的游戏,通过有趣的故事,把学生再次带入创设情境当中,让学生的注意力再次收拢,学生都热情高涨的参与到游戏当中,同时加强了对学生各种感官能力的培养,并从故事中教育孩子们不要到偏僻的地方玩,父母会担心的,当别人遇到困难时要乐于助人的精神。

这堂课上完后,我意识到不足的方面有几点:1、讲授新知前复习铺垫要到位,教学每个环节的紧要性要拿捏好。2、面对孩子们课堂气氛沉闷时,我该怎样更好的开展教学,引导他们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当学生说不出算法时,我应该要以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来表达算法,引导学生由个体到全体对算法算理说的培养。3、学会断课,根据学生自身的条件和教学内容及时间要把握好,不要拖堂。

歌曲《保卫黄河》教学设计

歌曲《保卫黄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保卫黄河》 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完整的演唱歌曲。 2.尝试二声部轮唱,体验丰富的歌唱形式。 3.感受《黄河大合唱》经典作品的魅力,初步理解作品年代背景,并用激昂饱满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材分析: 这是《黄河大合唱》中流传最广的一首歌曲,曲调坚定明快,充满了生气,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时代气息。 这是一首实行曲体裁的轮唱曲,形象地表现了千百万人民群众风起云涌、前赴后继奔赴抗日斗争最前线的动人景象以及他们那惊天动地、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不论是在抗日前线还是在敌人后方,不论在万山丛中还是在青纱帐里,四面八方都掀起了民族解放的巨浪,犹如黄河怒涛的咆哮! 开始是齐唱,显示出高昂的战斗情绪,接着转入二部轮唱,此起彼伏,使人联想到游击健儿在持续出击、奇袭,紧接又变成三部轮唱,并加进衬词“龙格龙格龙格龙”,使气氛更加紧张热烈,表现了各路抗日英雄驰骋疆场,要把侵略者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的强大气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顾《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及艰辛历程

2、下面,谁来说说上节课我们了解到《黄河大合唱》有几个乐章,我们都欣赏了哪些乐章?你有什么感受? 3、出示《黄河大合唱》的乐章,引出本课课题。 看来同学们上节课学的很用心,说的很准确。今天这节课我们将欣赏并学唱《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乐章《保卫黄河》,请同学们听一听,歌曲的情绪、力度、速度是怎么样的?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二、欣赏并学唱歌曲 1、初听:谈情绪、力度、速度及感受? ①想到了保卫祖国;②想到了保卫家乡。 2、再次聆听:这首歌曲从头到尾只有一段歌词,但是却给我们带来很强烈的感受,再仔细听歌曲,想一想,歌曲采用了怎样的演唱形式? 生:齐唱 师:为什么采用齐唱?为什么不是独唱呢?齐唱的演唱特点是很多人一起演唱同一段旋律,作者使用这种演唱形式,想表达一种怎样的心情?(希望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同抗日) 3、学唱歌曲 (1)跟着歌曲用鲁和哩模唱歌曲旋律2遍。 (2)随钢琴教师弹一句学生模唱一句,纠正不准的音和节奏。如切分节奏、前八后十六、符点节奏等。 (3)按节奏朗读歌词,引导学生将气势读出来,如学生朗诵的不好,教师根据情况可示范一遍。 (4)加入歌词完整演唱歌曲。 三、提炼加工、持续完善

微课——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官寨乡中心小学校张正武 【课题】认识时间 【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数学90页、91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时间单位时和分,并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知道1小时=60分钟。 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体验一小时和一分钟的时间长短,初步建立一小时和一分钟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师:小朋友们,在上课之前,我们首先来猜一个谜语好吗? 教师出示课件谜语:“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哒嘀哒不停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请知道这个谜底的小朋友举起你们的小手,我看哪个小朋友的小手举得最好,(知道谜底的小朋友真多,你们真棒)请你们用响亮的声音告诉老师这个谜底是什么? 生:钟表 师:钟表可以告诉我们什么? 生:时间 师:你们真聪明!我们每天起床、上课、下课,都有铃声提示我们。这都是钟表的功劳。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时间。(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想通过猜谜语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过渡到本节课的课题——认识时间。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钟面 师:出示情景图,请小朋友们认真的观察,图上的小朋友他们在做什么呢? 生:他们在上课。 师:你知道图上的小朋友是什么时候上课的?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是早上的8:05上课,我是从图上的钟表时间知道的。 生:是8:01分 师:有同学说是8:01,也有同学说是8:05,那么到底是几点呢,老师先不告诉大家,相信通过后面的学习,你肯定会知道的。 师:课件出示各式各样的钟表,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些钟表你见过吗?把你见过的钟表和老师说一说。(真好,你们的钟都很漂亮),请小朋友看,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个,你们喜欢吗? 生:喜欢 师:哪个小朋友能告诉教师,你发现钟表面上都有些什么? 生:我发现了钟面上有数字、刻度、两根指针。 师:你真会认真观察。那个小朋友的小手举得最标准,请你说说你还发现什么呢? 生:钟面上的两根指针一根长,一根短。 师:你的小眼睛真的了不起,这都被你发现了。小朋友们想想长的指针表示什么?短的指针又表示呢? 生:因为长的是分针,短的是时针。

一分钟公开课教学设计

我会写 的生字 《一分钟》公开课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2015年9月21日 课时: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一分钟》是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内容较为通俗。本篇课文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小,时间观念不强,对于如何珍惜时间缺乏感性认识。本文正是一篇十分优秀的文章。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创设情境,在读中感悟,从中体会元元的焦急与尴尬,也使这件事成为宝贵的教训,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对自己严格要求,珍惜时间。 设计理念: 1、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要二年级小学生达到这个理想目标,还不太可能,因此教师的有效引导显得更加重要。 2、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情感体验。 3、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的气氛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初步了解“一分钟”,珍惜“一分钟”、科学利用“一分钟”。 教学目标: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会认“钟、零”等9个字,会写“叹、迟”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轻声、停顿给朗读带来的美感。 3、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画面的方法,体会人物的心情,感受时间的宝贵,并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重难点: 1、识字与朗读。 2、感受时间的宝贵,并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早上,我和你们的数学老师吵架了!是这样的,我做了一道数学题,可是你们的数学老师说我做得不对,于是我们就吵起来了。现在我想请小朋友们帮我看一下,究竟是我对,还是你们的汪老师对。(板书:1 = 20)我的这道数学题对不对呀师:啊为什么不对谁能说说。 师:大家都认为朱老师的这道算式是错的,不过我相信学了今天这篇课文,会有很多小朋友认同朱老师的说法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读课题,师板书,重点讲解“钟”字的写法。 2、生初读课文。 3、好了,现在,认为1等于20的小朋友请举手。那现在谁能告诉大家,这里的“1”指的是什么20指的是什么(生回答,师相机板书,构成:1分钟=20分钟。) 4、师在“一分钟”上面板书“多睡”,引导学生在“20分钟”上写“迟到”,重点讲解“迟”字的写法。 三、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一)精读第一自然段 1、早晨闹钟响时,元元是怎么做的自由朗读。 2、学生演示打哈欠,理解意思。 3、重点研读“再睡一分钟,就一分钟”,感受元元没睡够,体会元元的不在乎。 过渡:可是,事情真的像元元想的那样吗他发生了什么事 (二)精读第五、第六自然段 1、出示图片:红着脸,低着头的元元。说说元元此刻的心理。 2、学生扮演元元迟到的场景,体会元元的尴尬。 过渡:元元明明只多睡了一分钟。怎么会迟到20分钟再读课文,看看他把时间丢在哪儿了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1、带着自己的理解读第二自然段。指导学生重点读“他叹了口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体会元元后悔的心情。 2、开火车读“很快地”。 过渡:错过了绿灯,元元还会遇到什么状况呢

小学音乐保卫黄河的教案

保卫黄河的教案 小学音乐教案 保卫黄河 教学目标: 1.在演唱和欣赏音乐过程中学生能对母亲河产生热爱之情并能充满激情的演唱。 2.欣赏合唱《长江之歌》,感受歌曲气势磅礴的旋律特点及对长江的赞美之情。 3.在对比聆听过程中,初步了解独唱、齐唱、合唱的含义,并能用轮唱的形式演唱《保卫黄河》。 教学重难点:(责任编辑: ) 1.激昂地演唱歌曲《保卫黄河》。 2.感受欣赏曲的旋律特点。 3.歌曲轮唱。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歌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殷秀梅演唱的《长江之歌》走进教室。 ●二、欣赏教学

(一)初听: 哪位同学知道刚才听到的这首歌曲叫什么名字?是的,这首歌曲的名字是《长江之歌》。你们能感受到歌曲是什么样的情绪吗?(激昂、优美、深情、洋溢着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欣赏独唱《长江之歌》,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情绪,为对比演唱形式的不同作铺垫。) (二)复听 下面再请同学们欣赏《长江之歌》 1.聆听这首《长江之歌》的演唱形式和刚才进教室时听到的《长江之歌》有什么不同? 2.运用这么多形式的演唱给你什么感受?(演唱形式的变化,尤其是四个声部演唱使表现力更加丰富了,充满了立体声音的感觉。 3.让我们一起来唱一唱《长江之歌》,好吗? (三)再次欣赏 1.师:让我们再一次欣赏《长江之歌》。 2.教师提出欣赏要求:旋律中哪些地方是重复的?哪些地方比较柔美抒情?哪里推向高潮? 3.学生欣赏后回答。(为什么重复?怎样体现柔美抒情?) 根据旋律的特点歌曲自然地形成了三个段落,请同学们一起唱一唱第一段旋律曲谱,并用手划出旋律线,看看这段旋律有什么特点?(起伏很大、有大起大落之感,描绘了长江源头江水滚滚,急流涌进的磅礴气势。)

(精品)微课教案

微课知识点名称:解方程(人教版)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理解方程的解的含义以及解方程的依据,掌握解 方程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2、能较熟练地运用等式性质正确地求出方程的解,学会代入法检验 方程的解。 3、感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资源与环境:ppt课件,录屏工具。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列出方程x+3=9,借助天平的动态演示,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解方程的依据,掌握运用等式的性质求方程的解的方法和一般步骤。 2、进行小结。(1)建立3个概念:①方程的解。②解方程。③方程的检验。(2)归纳方法:①解方程的依据是等式性质。②验证方程解 的过程是代入法。(3)解方程的步骤。①先写“解字和冒号”。②运用等式性质逐步求解,要求等号对齐。③进行检验。 3、解方程3x=18。再次借助天平数形结合,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解 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4、进行总结和鼓励。 教学反思: 1、遵循新课标理念,落实新课标的4个基本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学习作用,关注数形结合、函数等数学思想渗透,注重观察、比较、

操作、归纳概括等数学方法的学习指导 2、注重数形结合,动态演示,将枯燥的等式性质进行生动演绎,帮 助学生理解解方程的依据;注重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解解方程的步骤,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微课知识点名称:《长方体的认识》 知识点来源: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学习目标: (1)通过观看微课视频认识面、棱、顶点,掌握其特征。 (2)通过观看微课视频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认识长方体,掌握其特征。 (3)通过观看微课视频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资源与环境:ppt课件,录屏工具。 教学过程: 一、示范操作,认识面、棱、顶点。 (1)拿出一根萝卜,用刀切一刀,要求学生观察,在学生感受的基础上,告诉学生这叫做“面”。 (2)将切出的萝卜平面朝下,再垂直切一刀,取出其中的一块,出示给学生看。 指明两个面相交的边叫棱。 (3)继续切,把萝卜一面平摆在桌面上,再垂直切一刀,出现了一个新情况,让学生观察有几个面,有几条棱。指明三条棱相交于一个顶点。 刚才我们通过切萝卜的活动认识了物体的面、棱、顶点。 二、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认识长方体。 (1)长方体面的认识。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

《黄河颂》公开课教案知识分享

《黄河颂》公开课教 案

黄河颂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分析诗歌的关键语句,深入理解诗歌。 3体会诗歌蕴含的爱国热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怀。 重点、难点: 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播放背景音乐《保卫黄河》。 同学们,黄河被誉为“母亲河”。她滋润了一片黄颜色的肥沃土地,哺育了一个黄皮肤的伟大民族。古往今来,众多的英雄豪杰,无数的文人墨客,来到黄河之边,站在高山之巅,歌唱着黄河,赞叹着黄河。当狼烟四起,抗战爆发之时,诗人向着黄河母亲,唱出豪迈的颂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河颂》,读一读,品一品,感受黄河的无穷魅力,学习黄河的不朽精神。 二、朗读,初步感知 1 自己放声朗读,读后正音。 2聆听名家朗读《黄河颂》,思考我们要学习黄河的什么精神? 伟大坚强。 3诗人光未然又是在什么情景下创作的这首诗?

《导学案》33页背景回放。 4小组合作放声朗读。 三、合作探究 1、本课题目为《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 颂。 2本首诗分为朗诵词和诗歌两部分,朗诵词在全诗起什么作用? 提纲挈领地概括出黄河的性格;引出下面的唱词。 3第二节是诗歌的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要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 望。 4“望”字统领了哪些内容?从哪几个角度对黄河进行描写? 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望”的内容有实有虚,选择了不同的立足点,对黄河全方位地进行了描写。 近镜头描写;俯瞰全景式的总写;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 5找出“颂黄河”这一环节的明显标志,并分析这一部分可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一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标志:“啊!黄河!” 分为三层:黄河养育着中华民族; 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 黄河激励着中华民族。 6作者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民族的屏障”?

最新人教版音乐九年级上册第1单元欣赏《保卫黄河》教案

最新人教版音乐九年级上册第1单元欣赏《保卫黄河》教 案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歌曲《保卫黄河》,感受不同的演唱形式所带来的不同音乐形象。(重点) 2、学习轮唱的演奏形式,并能够看老师指挥,进行简单的轮唱练习。(难点) 3、初步了解作品的来历,感受作品磅礴的气势以及所蕴含的爱国情感。加深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互相问好(不要仓促)。 二、了解黄河: 1、这节课我们来上一节欣赏课,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关于黄河的录像,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用你所看到的黄河吗? 2、老师播放“黄河”的录像。课件: 黄河录像。 3、(同时问)谁来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黄河? 例如:奔腾的黄河、瑰丽多姿的黄河(评价)。 4、关于黄河,你还知道哪些知识?(及时评价) 5、老师再为同学补充(课件:黄河流域图)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全长5464公里,发源于青海的巴颜口客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 6、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共九个省区,最后由山东注入渤海。千折百弯的黄河,像一条巨龙,成为古老的象征,在这里有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有一望无垠的肥土沃壤,有粗旷雄浑的黄土高原,有历史悠久的文明古都。因此,人们往往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文明的摇篮,亲切的称它为母亲河。(呼应学生所说。) 7、看,这个女孩站在母亲河面前,思绪万千,假如你是这个女孩,你会想到什么? 8、对,女孩对黄河充满了深深的眷恋,……,但同时又回忆奶奶曾经告诉她的一个故事,在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开始了蓄谋已久的侵略的战争,全国上下立刻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浪潮。1939年,诗人光未然(板书:光未然词)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带来了他刚刚创作不久的新诗词《黄河大合唱》,板书:选自《黄河大合唱》,其中有一段这样的诗词(课件:保卫黄河歌词。)

幼儿园公开课教案:《挑战一分钟》

大班数学活动:挑战一分钟 高青县中心路小学幼儿园--孙青青 教学理论依据: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儿童要体验和发现生活中很多地方都会用到数的概念,时钟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在日常生活中,我发现做事拖拉是多数孩子在发展中共同存在的问题,大班下学期是“幼小衔接”的重要时期,应逐渐培养幼儿珍惜时间的概念,为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做准备,但时间概念对大班幼儿来说还是比较抽象。因此,我特意设计本活动,旨在引导幼儿充分感知时间的价值,从自身操作活动中,亲自体验、观察、比较、发现和感知一分钟的时长,知道抓紧时间就能做很多事情,从而形成初步的时间概念。 实施策略: 1、多感官参与法:新《纲要》明确提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在活动中我引导幼儿听、看、说、想、做等多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孩子活动的兴趣。 2、交流讨论法:通过讨论发散幼儿思维,使幼儿得出处理问题的方法,发展幼儿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游戏体验法: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参与性 4、操作体验法:能够通过操作材料,深刻的体验、感知一分钟的长短 活动目标: 1、体验一分钟的长短,知道时间的价值,初步确立时间概念。

2、大胆的表现、表达自己在一分钟活动和游戏中的体验和感受。 3、懂得珍惜时间,做事不磨蹭。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挑战一分钟》PPT、故事视频、故事中元元晚起床导致迟到的系列图示; 2、幼儿操作材料:扑克、乒乓球 3、教学资源:《一分钟动画》《挑战一分钟》 活动重点:通过各种操作、游戏活动感知体验一分钟有多长,初步把握一分钟的概念。 活动难点:知道抓紧时间,做事不磨蹭,懂得珍惜时间,初步了解应合理利用时间。 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看故事视频《元元迟到了》 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元元只是在床上懒了一分钟,最后到学校却迟到了20分钟?” 出示图示:让幼儿进一步明确晚起床一分钟为什么会迟到的原因,图示为:①晚起床一分钟→②十字路口遇红灯耽误时间→③没赶上公共汽车走着上学,耽误时间→④上课迟到20分钟。 2、巩固时钟 师:“之前,小朋友都学过钟表,钟表上每根针的名称叫什么?”“秒针转一圈是多长时间?”“一多分钟是多长时间?” 3、感知一分钟的长短

保卫黄河教案

保卫黄河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歌曲《保卫黄河》,感受不同的演唱形式所带来的不同音乐形象。 2、学习轮唱的演奏形式,并能够看老师指挥,进行简单的轮唱练习。 3、初步了解作品的来历,感受作品磅礴的气势以及所蕴含的爱国情感,加深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互相问好 二、了解黄河: 1、这节课我们来上一节欣赏课,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关于黄河的录像,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用你所看到的黄河吗? 2、老师播放“黄河”的录像。课件: 黄河录像 3、(同时问)谁来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黄河? 例如:奔腾的黄河瑰丽多姿的黄河(评价) 4、关于黄河,你还知道哪些知识?(及时评价) 5、老师再为同学补充: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全长5464公里,发源于青海的巴颜口客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共九个省区,最后由山东注入渤海。千折百弯的黄河,像一条巨龙,成为古老中国的象征,在这里有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有一望无垠的肥土沃壤,有粗旷雄浑的黄土高原,有历史悠久的文明古都。因此,人们往往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文明的摇篮,亲切的称它为——母亲河。 6、假如你正站在黄河面前,你会想到什么? 在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开始了蓄谋已久的侵略中国的战争,全国上下立刻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浪潮。1939年,诗人——光未然(板书:光未然词)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带来了他

刚刚创作不久的新诗词《黄河大合唱》,板书:选自《黄河大合唱》,其中有一段这样的诗词(课件:保卫黄河歌词) 7、让我们有感情的朗诵诗词,想一想,诗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8、学生回答。板书:《保卫黄河》 师:在这硝烟弥漫的抗日战场上,有人拿起了刀枪,与敌人展开顽强的斗争。而诗人光未然则用自己手中的笔,创作了这段催人奋进的诗词,鼓舞着全国人民奋起抗日,保家卫国。作曲家冼星海(板贴:冼星海曲)也像我们一样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他激动的对光未然说:“交给我吧,我有把握把它写好”。星海拿到歌词后,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拖着生病的身体,创作了这首经典歌曲《保卫黄河》,这也是他所创作的大型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中的第七乐章。 三、初听歌曲: 1、让我们来完整的欣赏这首歌曲《保卫黄河》,感受歌曲作者冼星海将这段诗词赋予了怎样音乐,来表达他的爱国热情? 2、播放《保卫黄河》全曲。(课件:播放全曲) 3、学生回答,(追问)为什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雄伟、激昂、热烈。从音乐的速度快慢、力度强弱、节奏紧密、演唱形式引导) 4、这首歌曲从头到尾只有一段歌词,但却给我们带来这么强烈的感受!作者到底运用了哪些音乐的表现形式,使大家具有如此的感受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段欣赏。 四、分段欣赏: 第一部分: 1、首先,我们一起来欣赏《保卫黄河》的第一部分,想一想,歌曲采用了怎样的演唱形式?(课件:复听歌曲第一段) 2、学生回答(板书:齐唱)

保卫黄河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附教学反思)

保卫黄河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附教学 反思) 导语:《黄河大合唱》就是抗口战争时期最经典的作品,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其中第七个乐章《保卫黄河》最为人们所熟悉。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保卫黄河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欢迎阅读参考! 保卫黄河教案及教学设计课题:《保卫黄河》 授课学科:音乐授课年级:二年二班授课教师:毕琳琳 教材分析: 《保卫黄河》人民音乐出版社七年级第十四册教材。选自《黄河大合唱》第七乐章。歌曲的齐唱为多乐句的单乐段结构,后面采用卡农的形式写成轮唱,具有进行曲风格,歌曲以跃动的,生机勃勃的音调查,以快速大跳的动机和逐步扩张的音型,生动地表现了游击健儿前赴后继、英勇善战、为保卫黄河、保卫中国而奔赴战场的壮丽情景。 学情分析: 学生能够独立体会音乐作品情绪特点,对音乐的感悟能力较强。 教学目标: 1、学唱《保卫黄河》,了解与之相关的知识:

2、⑴学会用激昂的情绪、铿锵有力的声音演唱歌曲,唱出黄河儿女的坚强性格。⑵用“轮唱”这种演唱形式来演唱《保卫黄河》。 3、通过歌曲《保卫黄河》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英勇抗击侵略者的爱国热情,并通过音乐作品的感染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激励他们不忘国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学会用激昂的情绪、铿锵有力的声音演唱《保卫黄河》。 难点:1、强拍位置上的四分休止符。 2、二声部轮唱 教学方法手段: 运用欣赏、创设情境、讨论、竞赛等多种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反复聆听歌曲来鼓励学生自学,及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游戏中化解音乐知识难点。玩中学、乐中学、以听赏为主,学生自己学唱歌曲。乐感好的同学帮助其他同学完成学习任务。以电子琴、音响、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设计理念: 本着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传授给他们学习方法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公开课一分钟教案

《一分钟》教案 教材分析:多睡一分钟带来得就是20分钟得迟到,就是一路焦急得等待与不停得叹息,就是步行得辛苦与脸红得尴尬,就是深深得后悔与宝贵得教训。通过学习,要让学生想到“分秒必争”,年年如此,一生坚持。 学生分析:只知一分钟很短,却不知有时一分钟也很重要。从学生得切身感受入手,懂得“分秘必争”得道理。学生已经具备一定得朗读能力,表演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她们在朗读中表演,在表演中感悟,应该就是一件很轻松,也很感兴趣得事。 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已、坐。 2、理解元元迟到20分钟得原因。 3、体会时间得宝贵,懂得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已、坐。 难点:理解时间得宝贵,学会珍惜时间,懂得严格要求自己。 教学方法: 引导自学、合作讨论、探究法、读悟结合法。 教具准备:课件、头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巩固字词 1、同学们,老师有几个气球朋友想在天空中自由飞翔,可就是,有几个淘气得词语宝宝拉住了气球,您们愿意帮帮老师得气球朋友吗?课件出示。指名读词语,其她学生跟读。听!老师得气球朋友在给大家鼓掌表示感谢呢!同学们真就是乐于助人得好孩子!

2、上节课,老师给大家留了一个小任务,课件出示。瞧瞧自己一分钟能做什么?学生汇报作业。师:同学们一分钟做得事情真多。 3、您们还记得元元吗?生:记得。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一分钟》,瞧瞧元元与一分钟得故事吧。课件出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老师给同学们读一遍课文。听老师读课文时有几个小要求。课件出示:听读要求。读完课文,师:元元仅仅多睡了一分钟,她以为自己不会迟到,结果如何呢?(学生自由谈)。老师板书:多睡一分钟,迟到二十分钟。 三、品读课文、合作探究 1、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元元得一位好朋友。出示闹钟图片。听:丁零零,闹钟响了,元元怎么做得?她又就是怎么想得?生齐读课文,汇报做法与想法。教师指导朗读元元得想法。 2、元元百思不得其解,自己仅仅多睡了一分钟,怎么会迟到了20分钟呢?我们一起帮元元找找原因,好吗?小组合作学习,组内学生自由读2、 3、4段。帮元元找迟到得原因。在书中用横线画出相关句子。预设: (1)到了十字路口,她瞧见前面就是绿灯,刚想走过去,红灯亮了。师:唉!就差那么一点儿。这时元元就是怎么说得? 生:她叹了口气,说:“要就是早一分钟就好了。”出示课件。 师:她为什么说要就是早一分钟好了呢? 生:要就是早一分钟就能赶上绿灯了,就能过十字路口了。 师:谁来做一做叹气这个动作?元元此时得心情怎么样?(伤心、难过、后悔)让我们带着难过、着急得心情把这句话再读一读。(2)她向停在车站得公共汽车跑去,眼瞧就要到了,车子开了。 师:联系上下文,说说“眼瞧”就是什么意思。(马上、很快)唉!又差

《保卫黄河》优秀教学设计

《保卫黄河》优秀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保卫黄河》优秀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一、教学年级:七年级 二、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黄河大合唱》的曲作者和作品的创作背景等。 2、技能目标: 学会用激昂的情绪、铿锵有力的声音演唱歌曲,唱出黄河儿女的坚强性格。 3、情感目标: 通过歌曲《保卫黄河》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英勇抗击侵略者的爱国热情,并通过音乐作品的感染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激励他们不忘国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四、教学设计思路 引导学生用“身”去体验,用“情”去感悟,用“心”去领会。能比较有深度地去把握音乐作品,认识作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在歌唱乐曲的活动中接受一次形象化的爱国主义教育。体验音乐作品的深刻内涵和蕴含着的伟大艺术魅力,激发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1、将“聆听”贯穿课堂始终。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其塑造的形象相对于文字、绘画而言是非常抽象模

糊的。只有通过聆听才能体验到音乐的艺术之美。正如《音乐课程标准》前言所指出的:中学音乐要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音乐是体验艺术,而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该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由此可见,听觉体验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本课的设计中,我通过让学生仔细聆听歌曲录音、师生亲身演唱感受,让学生学会聆听音乐;学会用音乐来解释音乐;学会用心来感受音乐…… 2、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过程。音乐学习方式的转变是音乐学习改革的核心任务,而主动参与是其首要行为。要让学生亲身参与到音乐中去,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感悟,进而还要让学生去展现这首歌曲。 五、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学会用激昂的情绪、锵铿有力的声音演唱《保卫黄河》,唱出黄河儿女的坚强性格。 六、教学难点 1、解决切分节奏、附点节奏、强拍位置上的休止符等演唱难点; 2、通过演唱《保卫黄河》,帮助学生了解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和历史背景及其以及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七、教学准备: 课件、钢琴 八、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创设课堂氛围,情景导入: 1、看视频资料

微课教案,

微课视频教学设计 ---《认识平角和周角》 张掖市山丹县东街小学陈艳红 教学内容及背景: 这节微课展现的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 单元《线与角》中第四课时《旋转与角》中的重点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钝角,感知了图形的旋转,在此基础上,本课从旋转活动角(纸条)入手,使学生体会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从而引入平角和周角的概念。本课教学内容具有活动性、 过程性和体验性的特点。 设计思路: 《认识平角和周角》是《旋转与角》中的重点内容,我 紧紧抓住旋转这个主要活动,通过视频展示角的旋转过程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平角和周 角的形成过程。视频教学中我将直观的课件和精炼的讲解恰 当地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生动直观地让学 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能够在主讲 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和 掌握知识。 教学目标: 1.认识平角的周角,初步建立平角和周角的概念。 2.掌握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3.通过转一转、量一量、拼一拼等活动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平角和周角并掌握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平角和周角的特征。 教学方法: 通过视频引导学生跟随主讲老师动手操作,开动脑筋,积极热情地参与到各个教学环节中。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我们已经认识过锐角、直角、和钝角,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两种特殊的角。 二、复习过渡 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活动角的旋转过程(将角的一边固定,另一边进行旋转),带领学生旋转自制的活动角,进一步熟识锐角、直角和钝角。 三、探索新知 1.认识平角,建立平角的概念。 (1)认识平角的特征。

《保卫黄河》教案03

《保卫黄河》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保卫黄河》的相关文化及历史背景。感受抗日战争时期中华儿女奋起杀敌誓死保卫祖国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保卫黄河》学会用激昂的情绪、铿锵有力的声音演唱歌曲,唱出黄河儿女的坚强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品情感内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学习的信念。 教学重点: 调动学生情绪,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积极参与、融入到本课的学习中。指导学生学会用激昂的情绪、锵铿有力的声音演唱《保卫黄河》,唱出黄河儿女的坚强性格。 教学难点: 让学生用激昂的情绪、锵铿有力的声音演唱《保卫黄河》,唱出黄河儿女的坚强性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演唱歌曲《黄水谣》 提问:刚才演唱的这首歌曲是哪个历史时期创作的?(抗日战争时期) 在整个歌曲中中前后情绪对比有何不同?(前面展示黄河两岸秀丽旖旎的景色,后面表现了百姓流离失所,妻离子散,一片荒凉。) 2 教师导语:同学们,八年抗日,第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这段惨痛的历史,八年间日本人在中国犯下了无数灭绝人性的滔天罪行。在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中,有人拿起刀枪与敌人展开顽强的斗争,也有人用手中的笔创作了催人奋进的诗词,鼓舞着全国人民奋起抗日,保家卫国。这其中就有诗人光未然的《保卫黄河》。

二、新授: 1、出示歌词,指名学生朗诵。了解歌词含义。 指导学生朗诵,诗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教师介绍:这首诗脱稿后,迅速在全国各地流传开来。音乐家冼星海看到后,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他激动地对光未然说:“交给我吧,我有把握把它写好”。冼星海拿到歌词后,在延安的一座简陋的土窑里,拖着生病的身体,创作了这首经典歌曲《保卫黄河》,这也是他所创作的大型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中的第七乐章。 2、下面让我们来聆听歌曲《保卫黄河》,感受曲作者冼星海将这段诗词赋予了怎样的音乐,来表达他的爱国热情? (抗日英雄拿起武器,与敌人展开顽强的斗争!场面雄伟、激昂、热烈!) 3、刚才我们初次聆听了《保卫黄河》,感受到抗日英雄与敌人斗争时那种雄伟、激烈的场面。下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作者冼星海。 冼星海:人民音乐家,广州番禺人,1935年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在延安创作大批作品1939年写下《黄河大合唱》,他的代表作有《救国军歌》、《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由于他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所做的巨大贡献,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3、再次聆听 感受歌曲的速度及情绪?表现了什么样的壮丽情景? 速度风格:中速稍快,进行曲风格。 情绪:明快、跃动、生机勃勃,坚决而振奋。 情景:生动的表现了抗日军民前赴后继、英勇战斗、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而奔赴战场的壮丽情景。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奋起斗争的英雄形象。 4、学唱歌曲 (1)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2)具体处理各乐句演唱情绪。 第一乐句:突出“吼”字和“叫”字,强调重音。用高亢有力的声音演唱。 第二乐句:做渐强处理。 第三乐句:解决附点与八分音符的连接及空拍的处理。用轻快有力的声音歌唱。 第四、第五乐句:用自豪有力的声音演唱,提醒学生注意“少”字要唱足拍子,并注意换气。第六乐句:休止符处声音要处理的干净利索,不要拖拍。注意咬字。

人音版初中音乐☆保卫黄河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演唱《保卫黄河》,要求学生唱准旋律,并通过各种声势的综合加入,感受歌曲所带来的不同音乐形象。 2、学习轮唱的演唱形式及结尾处的合唱,并能够看老师指挥,并体会每种演唱形式的艺术效果。 3、初步了解作品的来历,感受作品磅礴的气势以及所蕴含的爱国情感。加深对祖国的热爱。2学情分析 《保卫黄河》对于初中的学生所掌握的音乐演唱知识以及对本校学生的调查,学生只熟悉其旋律,但是唱的并不准确,尤其是对音准的把握还是不到位,很有难度。所以学唱歌曲并唱准旋律时本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学生对其合唱中所涉及到的演唱形式的把握比较准确。但对于《保卫黄河》中演唱形式的运用以及每个演唱形式所带给听众的艺术效果还需要老师课上加以引导,使学生体会其表达的情感,这也是本课设计的初衷。 3重点难点 1、通过学习演唱《保卫黄河》,要求学生唱准旋律,并通过各种声势的综合加入,感受歌曲所带来的不同音乐形象.(重点) 2、学习轮唱的演唱形式及结尾处的合唱,并能够看老师指挥,并体会每种演唱形式的艺术效果。(难点)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微课介绍 老师通过微课简单介绍《保卫黄河》的词曲作者和创作背景。并播放《保卫黄河》的视频,学生聆听观看大屏幕《保卫黄河》。 活动2【讲授】1、体会歌词的“对偶” 1、老师:经典一定有它的经典之处。《保卫黄河》的歌词是由光未然的诗歌《黄河吟》改编而成,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改编后的歌词。(课件:《保卫黄河》的歌词)。因为《保卫黄河》创作与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所以请同学们富于激情来朗诵,仿佛是我们在发出怒吼。 2、(朗诵之后)老师:刚才我们朗诵了歌词,光未然的这首诗词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让我们体会到歌词所带给我们的震憾,同时也感受到了歌词非常的工整。歌词之所以工整是因为多处采用了诗歌写作中的“对偶”的修辞。比如:风对什么?(学生回答)吼对什么?(学生回答)。接下来,我们就看一下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是如何在音乐创作中来

《一分钟》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分钟》公开课教学设计 课时: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一分钟》是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 内容较为通俗。本篇课文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小,时间观念不强,对于如何珍惜时间缺乏感性认识。本文正是一篇十分优秀的文章。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创设情境,在读中感悟,从中体会元元的焦急与尴尬,也使这件事成为宝贵的教训,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对自己严格要求,珍惜时间。 设计理念: 1、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要二年级小学生达到这个理想目标,还不太可能,因此教师的有效引导显得更加重要。 2、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情感体验。 3、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的气氛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初步了解“一分钟”,珍惜“一分钟”、科学利用“一分钟”。 教学目标: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会认“钟、零”等9个字,会写“叹、迟”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轻声、停顿给朗读带来的美感。 3、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画面的方法,体会人物的心情,感受时间的宝贵,并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重难点: 1、识字与朗读。 2、感受时间的宝贵,并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早上,我和你们的数学老师吵架了!是这样的,我做了一道数学题,可是你们的数学老师说我做得不对,于是我们就吵起来了。现在我想请小朋友们帮我看一下,究竟是我对,还是你们的汪老师对。(板书:1 = 20)我的这道数学题对不对呀? 师:啊?为什么不对?谁能说说。 师:大家都认为朱老师的这道算式是错的,不过我相信学了今天这篇课文,会有很多小朋友认同朱老师的说法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读课题,师板书,重点讲解“钟”字的写法。 2、生初读课文。 3、好了,现在,认为1等于20的小朋友请举手。那现在谁能告诉大家,这里的“1”指的是什么?20指的是什么?(生回答,师相机板书,构成:1分钟=20分钟。) 4、师在“一分钟”上面板书“多睡”,引导学生在“20分钟”上写“迟到”,重点讲解“迟”字的写法。 三、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一)精读第一自然段

黄河大合唱教案完整版

黄河大合唱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黄河大合唱》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及学唱《保卫黄河》这首歌曲,了解作品的来历及相关历史背 景,感受抗日战争时期中华儿女奋超杀敌、誓死保卫祖国的民族意识,感受作品磅礴的气势及其所蕴含的爱国情感,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通过欣赏歌曲《保卫黄河》,感受不同的演唱形式所带来的不同的音乐 形象。 3、学唱本歌曲,特别是学习本歌曲演唱形式的学习,达到学生能跟随老师 指挥正确的演唱本歌曲。 4、了解协奏曲与合唱曲的不同。 教具:多媒体设施课件 黄河大合唱》课堂实施方案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导入:上课,同学们好---,欢迎同学们来到音乐课堂,先做一个自我介绍,我是来自滨城区三河湖一中的贺建华,能和清怡中学八年级--班的同学们一起来上今天的音乐课,我感到很荣幸,希望大家在今天的课堂上积极发言、踊跃参与、认真学习,配合老师完成今天的教学任务,同学们有信心吗-----谢谢同学们,真心的希望我们从此成为好朋友。(1.00) 2、新授: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然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播放视频(2.00) 问题一:同学对这段视频中的歌曲熟悉吗它的名字叫什么出自哪儿 问题二:你们看了这段视频并听了这首歌曲,你的感受是什么或者说是你听了这首歌曲后,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激动、激昂、充满革命先 烈的敬仰) 问题三:既然同学们都知道《保卫黄河》这首歌曲选自《黄河大合唱》,那么同学们了解《黄河大合唱》吗(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是在抗日战争中产生的最成功的大型声乐作品。这部作品以我们伟大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两岸发生过的事情,表现了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

保卫黄河音乐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

保卫黄河音乐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 导语:《保卫黄河》是《黄河大合唱》中流传最广的一首歌曲,曲调坚定明快,充满了生气,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时代气息。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保卫黄河音乐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欢迎阅读参考! 保卫黄河音乐教案及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保卫黄河》是人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母亲河”的内容。本课为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紧扣《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三个领域,即音乐表现、感受与鉴赏、音乐与相关文化。《保卫黄河》是《黄河大合唱》中流传最广的一首歌曲,曲调坚定明快,充满了生气,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时代气息。歌曲开始是齐唱,显示出高昂的战斗情绪;接着转入二部轮唱,此起彼伏,使人联想到游击健儿在不断出击、奇袭;紧接又变成三部轮唱,并加进衬词“龙格龙格”,使气氛更加紧张热烈,表现了各路抗日英雄驰骋疆场、要把侵略者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的强大气势。 二、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强调“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要求“在教学中,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整体把握音乐的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因此在设计本课时,注重培养学生运用

自主吸收式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创造,并通过欣赏、感受、朗诵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能够对革命历史题材的音乐感兴趣;结合欣赏《保卫黄河》,了解相关的音乐文化和历史背景。 2.通过学习歌曲《保卫黄河》,感受不同的演唱形式所带来的不同音乐形象以及音乐的时代表现力。 2.富有表情、激昂地演唱歌曲;正确且形象地演唱二部轮唱;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设计音乐活动。 3.通过听赏、对比等方式了解音乐表现的多种形式;结合音乐要素,感受音乐的情绪、风格及内涵。 4.感受作品磅礴的气势以及所蕴含的爱国情感,加深对祖国的热爱。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富有表情、激昂地演唱歌曲《保卫黄河》。 教学难点:学习轮唱的演唱形式,并能跟随老师的指挥进行简单的二部轮唱。 解决方法:通过欣赏、分析、感受、对比、表现等多种方式,自主探究,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第16课《一分钟》优秀教案(含反思)

16一分钟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一分钟》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呈现,讲的是元元因多睡了一分钟,而迟到了20分钟,他只不过想放松一下自己,结果却耽误了半节课的事。在主线设计上,本课的特点是“以疑导究、由果溯因”,即先让学生阅读故事的起因和结果,引发“元元只多睡了一分钟,为什么会迟到20分钟呢”的疑问,然后阅读经过部分,抓住具体的内容,真切地感受时间的流逝,使学生经历“疑惑——解惑”的过程,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整体发展,突出学生在理解文本基础上的语言表达与故事再现,把表达能力和情感教育巧妙地结合起来。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生字词卡片。(教师) 2.(1)预习课文,拼读生字,自主朗读课文;想一想一分钟可以做哪些事,并和父母、同学等展开讨论。(学生) (2)搜集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初步感知 1.设疑导思(出示大大的钟表):你们知道一分钟是多长时间吗?(秒针走一圈是60秒,60秒就是一分钟。) 2.活动体验:做一个一分钟的小游戏。全体同学立正站好,两臂侧平举一动不动地站立,看谁能坚持超过一分钟,切身体会一分钟的长短。 3.自由交流:你觉得一分钟是长还是短? 4.小结:一分钟可以说很短,因为它在60个“滴答”之后就过去了;一分钟也可以说很长,因为在一分钟内可以完成很多事情。珍惜这一分钟,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一分钟”的课文,学了课文之后,你会对“一分钟”有更深的体会。(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切身体验“一分钟”的长短,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使课堂充满情趣,同时增强学生对“一分钟”的形象感知,又增强学生的时间概念,为他们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画出生字、词语,多读几遍。 2.小组学习。 (1)组长检查生字读音。 (2)交流识字方法。 (3)接读课文。 3.检查小组学习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词语。 ①指名开火车朗读,师生正音。 “钟、迟”是翘舌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