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题材工笔人物画的艺术特点

合集下载

“苗疆走廊”视野中的贵州苗族题材美术创作研究

“苗疆走廊”视野中的贵州苗族题材美术创作研究

“苗疆走廊”视野中的贵州苗族题材美术创作研究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部,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之一,苗族是贵州省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他们以其独特的文化和民俗风情而著称。

在贵州省的苗族聚居地区,有着丰富的苗族题材美术创作,反映了苗族的生活、风土人情和传统习俗,展现了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以“苗疆走廊”视野中的贵州苗族题材美术创作为研究重点,探讨苗族文化在美术创作中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色。

一、苗族文化特色与美术创作1.苗族传统习俗与节庆活动苗族有着丰富的传统习俗和节庆活动,如“吃新节”、“吃节”、“射歌节”等,这些节庆活动多以歌舞、竞技等形式举行,展现了苗族人民的生活乐趣和精神世界。

在苗族的美术创作中,这些传统习俗和节庆活动往往是重要的题材,美术作品通过精湛的艺术技巧,生动地描绘了苗族人民在节庆活动中的欢乐场景,展现了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2.苗族服饰与饰品苗族服饰和饰品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美的工艺深受人们喜爱。

苗族的服饰以“花冠”、“马甲”、“长裙”、“荷包裙”等为主要特色,而苗族的饰品则以银饰为主,如银耳环、银项链、银手镯等。

在苗族的美术创作中,服饰和饰品往往是艺术家们关注和表现的重点,他们通过细腻的笔触和饱满的色彩,将苗族的服饰和饰品描绘得栩栩如生,展现了苗族服饰和饰品的独特魅力。

3.苗族传统建筑与村落苗族的传统建筑以吊脚楼和木质建筑为主要特色,这些建筑多数建立在山间梯田和溪流之间,形成了独特的山水人文景观。

苗族的村落也以其独特的布局和风格而著称,村落内常见的鼓楼、鼓塔等建筑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符号。

在美术创作中,苗族的传统建筑与村落常常成为艺术家们创作的灵感源泉,他们通过对建筑的精准描绘和对村落布局的恰到好处的处理,展现了苗族传统建筑与村落的独特魅力。

二、苗疆走廊的自然风光与美术创作苗疆走廊是贵州省的一个地域名称,位于贵州省的东部,地处苗族聚居地区,是一个以苗族文化为主要特色的地域。

工笔人物画中少数民族题材意象性表现

工笔人物画中少数民族题材意象性表现

工笔人物画中少数民族题材的意象性表现摘要:“写意”是传统人物画的精神所在,它与工笔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两种不同的表现方式,在中国绘画中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多元文化艺术的融合,现代工笔人物画少数民族题材的创作中,意象性表达与主观意识、自身修养等相融合,使少数民族题材的工笔人物画呈现出风格流派及创作观念上的多样化。

本文结合画家的作品总结了少数民族题材下工笔人物画创作中的意象性表现及审美特征,并且从造型、线条、色彩等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体现出意象性的表现技法为现代工笔人物画少数民族题材创作赋予的精神与时代的气息。

关键词:意象性;少数民族;现代工笔人物画;写意性中图分类号:j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028-02在工笔人物画的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题材工笔人物画一直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随着多元文化交汇,现代中国工笔人物画家打破传统工笔人物画表现模式,将传统的“写意”与现代绘画的语言相结合,增强画面形式构成。

利用形、色、墨、点、线、面及各种造型元素的重叠组合与穿插来进一步表现少数民族艺术的特殊性。

构成现代工笔人物画艺术的新气象,而“写意性”也成为现代工笔人物画艺术的更高追求。

在中国画艺术表现形式中,工笔与意笔,只是在表达形式上的不同而已,都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部分,它们不仅有着共同的美学精神和美学思想支撑,而且还有着共同的审美标准。

现代工笔画家将“意象”带入工笔画画面,借助于客观物象与自我的审美情趣、思想观点相融合,既强调客观的真实性,又强调主观的意志性,追求一种“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艺术境界。

同时,又从少数民族的“艺术性”出发,在“意象”用线和“写意性”色彩等方面对工笔人物画进行全新的诠释,使少数民族题材的工笔画与现代绘画艺术形态追求结合在一起,丰富了我们的创作与发展,为中国工笔人物画创作方法增加了光彩的一笔。

一、造型意识的夸张在创作中,每一个画家都有着自己的精神追求,而且具有各自的面貌,这就决定了他们发现和传达情感细节的方式。

当代民族题材工笔人物画中的构成性构图

当代民族题材工笔人物画中的构成性构图

当代民族题材工笔人物画中的构成性构图作者:郭愉勤来源:《美与时代·中》2024年第01期摘要:当代民族题材工笔人物画的创作在绘画构图形式上积极探索,形成了新的构图形式感,这种构图形式感源于对设计中构成因素的应用。

从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两个方面,探讨当代民族题材工笔人物画创作中的构成性构图。

关键词:构成;构图;民族题材;工笔人物画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瑶族题材工笔绘画创作的形式语言研究”(2021KY0688)阶段性研究成果。

1949年以来,民族题材的工笔人物画创作一直受到画家们的青睐,这些独特的民族风情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从而涌现了一些优秀的具有地域特征和文化特征的工笔人物画作品。

这些民族题材工笔画创作真切地反映了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和历史文化,充分反映了对少数民族的人文关怀,民族题材工笔人物画创作已成为中国画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西方艺术思潮的涌入对中国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画的艺术语言在继承传统艺术表现方法外,大胆吸收和借鉴了西方艺术表现手段,在艺术形式上有了新的面貌,表现出新的时代特征。

这些发展和变化也为民族题材的工笔人物画创作注入了新的血液,使得民族题材工笔人物画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构图是影响画面视觉效果的直接因素,也是影响作品成败的重要因素。

在绘画中,构图是指在一定的二维平面范围内根据画家的意图和思想情感,将各种形态、色彩、线条、体积、比例等形式语言进行合理的、有秩序的布局和安排,使得画面符合人的视觉审美需求,从而产生形式美感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段。

中国画构图讲究立意定景,根据画面结构的需要,运用开合、宾主、呼应、藏露、繁简、疏密、虚实等对立统一法则来构图取景,并巧妙地运用画面留白的手法,使中国画形成了一种“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美感。

工笔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了鲜明、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民族艺术程式,在画面的构图形式上强调平面的装饰性,且利用散点透视突破时空局限,创造了一套具有民族特色的构图形式。

浅析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写实性”及我的创作实践

浅析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写实性”及我的创作实践

浅析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写实性”及我的创作实践摘要当今我们的世界正在快速的发展之中,我们正在受着全世界各国文化的熏陶。

诚然,当代工笔人物画也在各国文化交流中发展前行。

在西方的写实性油画、摄影、素描、日本画等的影响下,使得当社会的人们越来越青睐于写实性绘画,更加喜爱写实性工笔人物画。

从我学习绘画开始,在工笔人物画的实践中都充分感受到了“写实性”所具有的魅力。

它不仅仅是将事物的形态照搬照抄的描绘出来,而是作者在不断地摸索、提炼的过程中,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去感受它,通过写实的手法表现浓厚的思想感情,从而创作出属于极具特色的绘画风格。

所以,认真的去研究工笔画中的写实性因素也是我未来进行工笔画创作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工笔人物画;写实性;新时期;多元化;创作研究一、概述当代工笔人物画的现状(一)工笔人物画的演变1.古代时期工笔人物画从唐代开始繁盛起来。

这一时期的张萱跟周昉可谓是较为典型的画家。

张萱描绘的贵族妇女的生活较多,例如他的《捣练图》,描绘了8个正在捣练缝衣的妇女,生动自然。

每个年龄不同,身份不同的人在做着相应的动作,线条流畅,人物的形象惟妙惟肖。

他用朱色晕染耳根以及面部,每个人物的神态,都刻画的极为传神,人物衣饰颜色鲜艳却不落俗套。

周昉的代表作品《簪花仕女图》,他借鉴张萱的绘画手法,运用在自己的绘画中。

因为周昉出身在贵族家庭,当朝为官,所以他对于自己所处的贵族生活周围的人非常的熟悉。

唐代是以胖为美,所以周昉用淡墨细线,体现的女人肌肤丰韵、白皙,衣服纱和罗的薄和透,体现唐代人物画最重的“以形写神”的艺术特点【1】。

《簪花仕女图》中代表行的特点就出现了,比如,衣饰的华丽,头饰的牡丹花朵,都很精细的刻画出来,包括人物妆面的花钿,都按照当时的人物特色所描绘。

作者从他所处的社会生活中,展示了当时的社会阶层.。

“多层烘染、罩染、分染相结合和以色代线的手法都开启了唐代工笔人物画的新风”。

2.近现代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人民高喊口号“名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来印证当时所处的现实生活景象,以农民工的题材为主,成为当时的主要文艺方向。

浅析苗族服饰对工笔人物画表现形式的影响

浅析苗族服饰对工笔人物画表现形式的影响

浅析苗族服饰对工笔人物画表现形式的影响摘要: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服饰具有较强的艺术性,蕴含着极高的绘画价值。

尤其在造型和色彩的搭配上,均可以运用于少数民族题材工笔人物绘画中。

本文以苗族盛装为个案,对苗族服饰的造型、色彩、图案和配饰等进行了分析研究,来探寻苗族服饰的图案、色彩和配饰对工笔人物画创作在表现形式上的影响,以做到在保持中进步、在坚守中发展、在开放和吸收中前进。

关键词:苗族服饰工笔人物画表现形式影响工笔画是中国最古老的画种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苗族服饰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从多层面传递着苗族多姿多彩的文化风情、独特的人文地理以及原生态的生活图景,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从而提高民族自信心和创造力。

一、苗族服饰文化1.人文背景。

我国苗族发源于中原地区,受到战争的影响从东部地区进入贵州,形成了贵州很多地区的多民族杂居特色。

正是这种独特的政治历史背景造就了苗族独特的民族文化。

而其绮丽多姿、纹饰繁富的苗族服饰一直都吸引着全世界的眼光。

任何民间艺术品背后都蕴藏着与该民族生存发展和思维相关的意涵和人文内涵。

服饰的织绣染装艺术在苗族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多彩绚烂的苗装服饰纹样表达了苗族妇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也反映了苗族人民对民族本土文化的热爱。

正因为这种民风民俗,苗装和苗绣得到了世世代代的继承和发展。

2.苗族服饰特点。

人们在观赏苗族服饰时,有人比喻为:远看色彩近看花。

远观时色彩绚丽多彩,近看时刺绣和饰品精美绝伦。

苗族服饰中,不仅仅有中国少数民族经常运用的对比色搭配,也有同种色、类似色的搭配。

苗族种桑养蚕,用植物染料给丝线染色,自制的布是用蓝靛和其他植物染制而成的。

“苗族服饰色彩鲜艳亮丽,图案变化丰富,绣工简洁粗犷、生动秀丽,富有一定的装饰性。

”苗族喜欢在厚重的青、黑色底上配上红、橙、黄、绿、蓝等高纯度色彩,用强烈的对比色彩搭配,表现了苗族热情奔放的性格。

在图案的构成上,菱形、方块等几何图案较多,还有花边图案的单独纹样,二方连续纹样和放射状线条也较常用。

工笔人物画的艺术特点

工笔人物画的艺术特点

工笔人物画的艺术特点
工笔人物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其艺术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精细、细腻:工笔人物画的特点之一是精细、细腻。

画家在绘制人物时,尽可能地还原人物面部、衣饰、姿态等细节,追求表现精致和细腻的效果。

2. 严谨、规矩:工笔人物画在构图和画法上都有一定的规矩和严谨性,以求达到准确、整齐、规范的效果。

画家通常会使用线条勾勒轮廓,再用颜色填充,使人物形象更加准确。

3. 重色、鲜艳:工笔人物画强调色彩的重要性,色彩通常鲜艳、饱满,画面色调明朗,具有视觉冲击力。

而且,色彩的运用也能够表现出画家的个性和风格。

4. 独立、自主:工笔人物画在表现主题和人物形象时,常常独立自主,不受模仿和拘泥于传统。

画家注重自己的表现和创造,追求独特的艺术效果。

5. 传统、文化:工笔人物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和历史传承。

从画面中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文化风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 1 -。

清水丽人——刘泉义笔下的盛装苗女

清水丽人——刘泉义笔下的盛装苗女

清水丽人——刘泉义笔下的盛装苗女作者:暂无来源:《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3年第11期文尚辉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工笔画全面复兴的时代,无论人物、花鸟、山水,还是重彩与淡彩,中国工笔画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借鉴西画的造型与色彩语言,进行了富有时代精神的现代审美创造。

刘泉义便是这个复兴时代探索当代工笔人物画的代表之一。

刘泉义是探索当代工笔人物画影响颇深的一位青年画家。

20世纪是中国工笔画复兴的世纪。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南有陈之佛,北有于非闇,他们的工笔花鸟画着重于追溯宋人画法,从宋人观照自然的精神中糅入东洋的装饰意趣或渗透富丽的皇家气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叶浅予、程十发又以晋唐人物画法表现主图形的人物创作,启时代新风;继之,则有潘絜兹、徐启雄、顾生岳、陈白一、蒋采萍等开创工笔写实人物画风。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工笔画全面复兴的时代,无论人物、花鸟、山水,还是重彩与淡彩,中国工笔画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借鉴西画的造型与色彩语言,进行了富有时代精神的现代审美创造。

刘泉义便是这个复兴时代探索当代工笔人物画的代表之一。

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刘泉义,80年代末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他有着学院派中国化教育的扎实造型功底和全面的画学素养。

他原本主攻写意山水画,但毕业前的一次贵州苗寨写生彻底的改变了他原有的创作方向。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美术界风起云涌的时代,当时许多画家纷纷从中原走向边陲少数民族地区,希冀在那些荒蛮之地寻找新的创作灵感。

当青涩韶华的刘泉义来到古风尚存的苗寨山村时,他遽然间被盛装苗女热烈而淳厚的民俗风情所感染,这成为他毕业创作《苗女》的缘起与动力。

《苗女》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并在当年“第七届全国美展”上一举荣获铜奖,这更坚定了他以后的创作道路。

此后,他有关苗女的工笔人物画一发而不可收,《祥云》、《春雪》、《二月花》、《银装》、《满树繁华》、《苗女—山水间》以及《红线》、《暮色》、《闻香》、《黑蝶》等一再闪现在各种全国性美展上。

工笔人物画的艺术特点

工笔人物画的艺术特点

工笔人物画的艺术特点
工笔人物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形式,它以精细的线条和细腻的色彩表达人物的形象和情感。

其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工笔人物画注重细节的描绘和表达。

在绘画过程中,艺术家们通过精细的线条和细腻的色彩,将人物的面部特征、服饰纹理等细节描绘得非常逼真。

艺术家们通过对人物细节的精益求精,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立体,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给观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工笔人物画注重色彩的运用和表现。

在工笔人物画中,艺术家们运用丰富多样的颜色来描绘人物的皮肤、衣物等细节,通过层层叠加的色彩表现出人物的光影效果。

同时,艺术家们还注重色彩的搭配和对比,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和突出,增强了画面的艺术感染力。

工笔人物画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表达。

艺术家们在绘画过程中,通过对人物的面部表情、姿势、肢体动作等细微的描绘,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状态。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表达,工笔人物画能够让观者更好地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使得画面更加富有情感和表现力。

工笔人物画还注重绘画技法的运用和展示。

艺术家们在绘画过程中,运用细腻的线条和精细的笔触,通过渐变、勾线、点染等技法,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细致。

同时,艺术家们还注重构图的合理性
和整体的平衡感,通过精心构思和布局,使得画面更加和谐和美观。

工笔人物画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细节描绘、色彩运用、人物形象塑造和绘画技法等方面。

这些特点使得工笔人物画成为一种独特而精湛的艺术形式,能够通过精细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传达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给观者带来深深的艺术享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苗族题材工笔人物画的艺术特点
///
美术学院绘画(国画)专业学号://///////
指导教师:///
摘要:工笔人物画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虽然在发展道路上有过停滞,但随着新时期的到来,随着外来艺术和各种艺术的交流与复兴,工笔人物画以它那既能继承古老优秀传统,又能容纳吸收外来艺术的独特表现形式,吸引着众多画家。

传统工笔人物画的不断发展、成熟,使得当代苗族题材工笔人物画呈现出焕然一新的面貌,其不再受限于传统的技法与表现形式,创作理念和语言表达形式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工笔画在表现苗族题材人物画中占有独特的一席之地,因其工整细腻的特点比较适宜于表现苗族纷繁复杂的服饰与银饰。

因此,当代也涌现出一大批以苗族为题材的工笔人物画作。

时代要求工笔人物画反映现实生活,需要画家真诚地倾注个人的情感,塑造出具有时代精神的艺术形象,展示当下工笔人物画的精神与特点。

关键词:题材创作构图色调技法体会苗族题材工笔人物画的兴盛发展,得益于画者们对新事物的积极探索和开发,吸收东西方新视觉艺术语言,使这一题材人物画沿着融合文学、书法、哲学语言的轨迹深入发展,在题材、材料、技法的新领域里不断开拓创新。

而且苗族人民独特的民俗风情,纯朴自然的形象特质深深吸引着画者们得眼球,使苗族题材工笔人物画兴盛发展起来。

当代苗族题材工笔人物画的艺术特点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题材的多样性、创作的写实性、以线造型的传承性、服饰色彩的相容性、材料技法的特殊性。

一、题材的多样性
苗族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历史悠久的、传统深厚的古老民族,苗族人民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充满着和谐的自然美,众多画者被这独特的风俗民情所吸引。

画者在创作过程中,选材更加随意广泛,形式更加新颖多变,追求个人的艺术风格与艺术个性,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在苗族地区,苗族人民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新奇的民族风情深深地吸引着我,激起了我强烈的创作欲望,从苗族地区回来,我就迫不及待的开始整理手中的素材,满怀激情的开始我的人物画创作。

刚开始创作,手中的素材挺多,如:苗族人民浣洗衣物、街道赶集、闲余刺绣、编竹篮、风俗习惯等,但是很乱,完全没有头绪,不知道画什么才能把苗族人民的生活给体现出来。

经过跟老师的探讨和自己多次的思考,阅读相关的绘画资料,我选取了一张苗族姑娘认真刺绣的的图片,恬静温和,又若有所思的样子,把苗族人民淳朴的生活淋漓尽致展现出来了。

我选择了一位穿着简单大方,戴银头花,银项圈的,银耳环的淳朴的苗族姑娘,正在刺绣的她,气质干净大方,我又选取了芭蕉叶和吊脚楼作为背景,吊脚楼是苗族生活场景中典型的特征,是原生态的苗寨环境下典型的房子和植物。

二、创作的写实性
苗族题材的工笔人物画,在描绘和造型观念上的转变,因其中国画家对传统绘画形式的不变与审美规范的不满足,画家们需要超越原有的传统模式,寻求突破的必然结果。

因而更加重视描绘苗族人民的真实生活场景,注重写生,提倡写生的写实法。

如刘泉义的作品《薄雾》就充分展现了苗族姑娘天然的美,创作中的形态都是都是苗族姑娘真实的体现,所展现的细节都有真实的原型,并不是凭空捏造,随意编写的。

我在创作《晨》时,通过写实的造型描绘着微妙族姑娘的体态特征。

画中的苗族姑娘位于图的偏左部位,微微低头,看着手中的针和线,后面是棵芭蕉树,再后面是具有苗族特征的吊脚楼,整个画面温和恬静,和谐的融合在一起。

创作过程中,由于苗族服饰和银饰纷繁精细,自己遇到了很多无法处理的小问题,我又仔细阅读了刘泉义的工笔人物画作,主观处理的东西比较多,去繁化简,既保留了他们服饰上民族特色的东西,有使画面统一和谐。

三、以线造型的传承性
扩印完之后,就可以勾线了,由于服饰的繁杂和银饰的粗细不等,线条也会粗细有变化,除了皮肤之外,其他的线条墨色比较重,但作为背景的吊脚楼和芭蕉叶要用比较淡的墨,使空间感比较强,突出主题。

线条的墨色浓淡都要根据不同物体的不同质感决定,为以后上色做好准备。

四、材料技法的特殊性
画家们所用的材料是绘画的基本载体,技法是绘画的一种表现手法,他们本身也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在这种学术氛围影响下,苗族题材工笔画正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不仅题材形式丰富新颖,构思新颖独特,而且材料和技法方面也有许多新的拓展与突破,极大的充实了当代工笔人物画的表现力。

<一>新工具材料
在当代苗族题材画中,画家还融入了艺术制作的表现手法,从工具层面上,笔的概念被扩充为喷枪,拓印等
<1>色的拓展
传统工笔画颜料分为植物质颜料和矿物质颜料两大类。

当代工笔人物画已不再局限于传统颜料,画家为了达到自己的丰富色彩效果,他们综合多种材料并用,天然矿物颜料、结晶颜料、丙烯颜料、仿石色运用、水粉颜料被运用与苗族题材工笔画中,都受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2>材质的拓展
材质是指绘画时所用的纸和娟等材料,现代画家根据自己绘画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材质来达到自己的绘画效果。

如牛皮纸、麻布、棉布等,材质不同,质地粗细不同,肌理效果不同,作画自然出现不同的特殊效果,出现别样的趣味。

<二>特殊设色技法
作品《晨》在设色上太过于拘谨,“虽工亦匠”为了使画面有些微妙的小变化,我运用了水洗的方法,使画面干透后,刷去表面的浮色,使底色慢慢透过来。

如果不满意还可以继续上色。

这样就明确了人物的主体地位,使画面虚实结合。

在根据画面的需要表现自己的人物特征时,还有一些特殊技法会运用到,这些我都没有运用:
1.积水法:色破水,趁颜色没干时用清水把它破开,等干后就会出现自然的水渍印痕。

2.剥落法:剥落法多用于绢上,将较厚的粉质颜色盖在已画好的需要部位,等干透后再将其剥落。

自然会形成古旧壁画的厚重效果。

3.反衬法:纸、绢都可以用。

即用粉质颜色在正面画好干透后,再在反面衬以深色,特别适合于重彩画或装饰画。

五、服饰色彩的相容性
色彩在中国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谢赫的中国画六法中提出了"随类赋彩"①的论述。

其一是根据物种类别而设立,其二根据画家主观立意的创作,即强化物象的神韵特征,打破自然色彩的束缚,从而达到理想的色彩效果。

苗族服饰色彩绚丽多彩,色彩纯度高,自由奔放,不受束缚,造型夸张,色彩丰富却让人倍感亲切,焕发出来的热烈针真挚,富有幻想色彩的艺术魅力正是许多当代画家梦寐以求的。

潘天寿说:"色易艳丽,不易古雅,墨易古雅,不易流俗,以墨配色是以济用色之难。

"②工笔用色之多,容易杂乱轻浮。

用色要注重色块组合的形式美,要能使墨与色、色与色之间组成相互对立相互映衬的关系,更和谐的统一在一个完整的画面中。

在创作中,我没有按部就班照抄苗族姑娘身上丰富的色彩,而是根据画面需要主观取舍,以绿灰色调为画面的主色调,衣服是青色,吊脚楼上长椅是黄色调,以淡墨色铺底,整体色调清淡高雅,不浮躁,衣服上的大红色我处理成片冷色,使画面协调不突兀,银饰我用白色纷染,然后再用云母,使银饰的厚重的立体的感觉凸现出来。

想要达到清澈透亮又不失厚重感,也要结合自己的画面的感觉
①南齐.谢赫.《画品》
②马岭.陈政.《中国高等院校美术专业系列丛书》 [M] 河南:河南美术出版社,2009
,色彩就要薄中求稳,厚中图
透,要富有变化,不要太工气,
使画面丧失了轻松的气息从而
压抑沉闷,要让人感到轻松和
谐的感觉。

我在创作过程中,
先纷染到一定程度之后再罩
染。

由于有两三遍的底色衬托,
所以纷染的人物沉稳而不轻
浮。

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我总结了设色的一些特点:
<1>明确画面的主体色调,或浓郁或淡雅,都根据画者的主观意向和表现情感来加以表现。

<2>画面色彩的形式美,如色彩的冷暖对比,色块的大小布局,肌理效果的运用
<3>色彩单纯,不强调过多的变化。

如刘泉义的作品《苗女桃花》,色彩较简洁,渲染有一定的空间感和层次感,基本上都统一在一个色调中,有空间感和层次
《苗女桃花》
这次的毕业创作使自己体验了不一样的绘画过程,从搜集材料到定稿立意,到精确构图再到设色完稿,虽然经历了很多很多难题,从人物造型不够生动,线条组织的不是很完美,到这些问题逐一慢慢改进,收获到很多很多。

只要自己肯努力,认真探索,不急不躁,面向生活,以真实的生活作为创造的基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问题就迎刃而解,过程是艰辛的,但成果是显著的。

领悟吴道子的"众皆密于盼际,我则离披点画"、"众皆靳于象似,我则脱其风俗"③的创造精神,才会不同于前人,有别于他人,从而在创造中得到本质的满足。

在此非常感谢王亚平等老师这几个月来对我的悉心指导,从论文的课题选择到论文的最终完成,王老师严肃认真负责任,忙中抽空给予了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王老师还推荐了几本跟我创作有关的书籍,拓宽了我的文化视野,也感谢学校给我提供了这么优越的学习环境,使我在学习国画的道路上更加的充满信心,在今后的学习当中,我会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自身内涵,学习专业技巧让自己绘画能力提高,获得新的发展。

王老师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对学生认真负责的精神,都让我们获益菲浅,并且将终生受用无穷。

毕竟“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希望借此机会向陈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马岭.陈政.《中国高等院校美术专业系列丛书》 [M] 河南:河南美术出版社,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