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宗教建筑区别特点

合集下载

中外建筑的异同点

中外建筑的异同点

中外建筑的异同点引言建筑是人类创造的艺术和工程结合体,反映了不同文化和时代的特点。

中外建筑在风格、材料和构造等方面存在许多异同点。

本文将从建筑风格、建筑材料以及建筑构造三个方面,对中外建筑进行全面、详细、深入地探讨。

建筑风格中式建筑风格1.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天人合一的理念,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例如,寺庙、园林等建筑常常采用曲水流觞、假山水池等布局,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辅相成。

2.中式建筑讲究整体性和封闭性,常常以门楼或者围墙作为形式进入,形成一个独立的空间。

另外,飞檐翘角的特点也是中式建筑的显著特征。

西式建筑风格1.西方建筑风格强调对称、均衡和几何形状的使用。

例如,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采用了柱廊和圆顶等元素,营造庄严、宏伟的氛围。

2.西式建筑追求开放性和透明性,常常使用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将室内和室外空间进行了无缝连接。

此外,标志性的塔楼和摩天大楼也是西式建筑的典型特点。

建筑材料中式建筑材料1.中国传统建筑常使用木材、砖石和陶瓷等材料。

例如,传统的建筑结构常使用木构架和榫卯连接,墙体则常采用青砖黑瓦的形式。

2.中式建筑还常使用竹子和纸等天然材料,如阳明堂的纸板墙体和江南水乡的竹编屋舍。

西式建筑材料1.西方建筑常使用混凝土、钢筋和钢铁等现代化材料,以及玻璃和铝合金等。

这些材料具有耐久性和强度,能够支撑起高层建筑和大跨度的结构。

2.西方建筑也更加注重建筑外观的表现,例如使用大理石和花岗岩等高贵材料作为立面装饰。

建筑构造中式建筑构造1.中国传统建筑常使用木结构和榫卯连接的方式进行构造。

例如,传统的屋架结构采用悬山顶、斗拱和彩画梁等装饰,形式独特。

2.中式建筑注重构造的平衡和稳定,例如使用斗拱和叠拱的结构来分担重力,使建筑更加牢固。

西式建筑构造1.西方建筑常使用钢筋混凝土的框架结构,例如使用纵横向的柱、梁和楼板等构件进行组装。

这种结构方式可以提供更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

2.西式建筑的结构设计注重力学原理和工程技术,以确保建筑的安全性和抗震性。

浅谈中西宗教建筑的差异

浅谈中西宗教建筑的差异

浅谈中西宗教建筑的差异中国建筑体系与西方建筑体系,是在完全不同的两个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与不同民族的宗教观念有密切联系。

不同的宗教观念,也直接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建筑理念、建筑法则及建造方式。

伦理观念、心理气质、宗教意识、传统文化中西传统建筑的艺术气质,在宗教建筑方面体现得较为突出。

古埃及的君主利用宗教的神秘来统治国家,因此,宗教对埃及艺术和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

埃及人坚信人死后还能复活,这种对死亡的认识促使历代法老把大量精力花在建筑陵墓和庙宇上。

金字塔和神庙建筑非常巨大,庞大的体积和重量,给人以精神压力,让人心中产生巨大恐惧和压抑。

尤其是著名建筑卡纳克神庙,它有直径3.5米的圆柱134根高达21米,全部是石质的。

神庙是王权神化的集中体现。

希腊人在对神的信仰上不逊于埃及人。

希腊神话是希腊艺术的土壤,希腊人几乎把每一种自然现象都解释为神的作用,赋予神以人的面貌、性格和思想情感多神教的信仰左右着希腊人的社会生活,神庙就是城邦的象征。

在建筑上创立了多利安、爱奥尼、科林斯三种石柱式风格。

这三种形式在古代西方建筑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古罗马人也接受了这一概念,所以古希腊和古罗马人在建筑上留下的最重要的作品就是神庙。

中世纪的欧洲,人们又被基督教更浓的神学所笼罩。

教堂作为城市的标志,是城市繁荣和力量的象征。

“这一时期的人民都是狂热的宗教信徒,甚至统治者都不例外,唯一的知识就是背诵禁欲主义信条和圣经词句。

这时期的艺术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充当上帝与教会代言人的角色。

”拜占庭式、罗马式、哥特式教堂就是这一社会现实最好的建筑体现。

所以,反映神权的宗教建筑在欧洲建筑史中长期占据着主流地位。

欧洲的教堂多用石头建造,著名的教堂工程都十分巨大,经常要经历十几年或上百年的时间才能建成。

西方的宗教建筑重在外现人心中的宗教激情,把人内心中的迷惘和狂热、幻想和茫然都化成实在的视觉形象,借助这形象进一步把人的情感推向更高的境界。

中西方宗教建筑的区别

中西方宗教建筑的区别

中西方宗教建筑的区别1.宗教建筑选址教堂往往选择处在城市中心。

基督教认为人作为上帝的造物,需要受上帝的庇护和引导。

寺庙往往趋向选址在城市外的山野地区,将自身纳入到自然山水之间, 使得自身也成为宏观的自然山水在人文领域的延伸。

2、建筑布局哥特式教堂的礼拜大厅、圣坛和袖厅形成了一个十字架形状,大厅比圣坛长,横厅比大厅短,这样的十字形叫“拉丁十字”。

它蕴涵着耶稣基督受刑的十字架,对于信徒而言,十字架是战胜死亡而凯旋的象征,被赋予了宗教象征意义。

佛教建筑功能布局分散、内向、均衡而充满秩序感, 反映了“万物皆有灵”的多神论, 也反映了神界有着与人伦一样的对自然的精神性的臣服。

3、建筑外部空间教堂往往是以单体建筑结合广场的形式,广场负担聚集人流的作用,有时城市道路也是由教堂发散出去的,这样也显示了基督教对现实社会的控制力。

突出了上帝在人世间的绝对统治地位。

4、建筑单体西方基督教堂注重实体,强调体积感和雕塑感,往往通过逆光来创造室内空间的神秘气氛,强调内外空间的对比和隔绝。

这样,形成一个封闭极强的内省空间,庇护教徒的惫识离开尘世,集中注意力进行虔诚的忏悔。

佛教建筑不注实体, 而更注重“虚”、’‘空”。

中国佛教建筑采用木构架,也常常采用格扇门、格扇窗,注重内外空间的相融和流通,其内部空间也比较明亮。

5、建筑细节教堂尖拱、尖券、尖顶的运用,建筑立面越向上划分越见细巧,形体和装饰越见玲珑,是整个教堂充满着一种超尘脱世、升腾而上的动感。

垂直向上的飞腾动势令人迷惘,又尖又高的塔群,瘦骨嶙峋笔直向上的束柱,筋节毕现的飞拱尖券,仿佛随时能使得这些巨大的石头建筑脱离地面,冲天而起,人们的灵魂也随之升腾,直向苍穹,升到天国上帝的脚下。

总结、在基督教建筑中无处不表现着对上帝的象征和追求。

他们认为美是上帝的一种显现,不可见的上帝使自己在秩序和美中为人所见,便是借助了象征的神奇方式。

人造物和自然物中给人以感的和谐,不是为独立实体的事物本身的属性,而是神灵的反映,作为上帝不完整的形象,世界通过自己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摹仿了上帝的单纯性和完美性。

印度和中国的宗教建筑有何不同?

印度和中国的宗教建筑有何不同?

印度和中国的宗教建筑有何不同?
印度和中国是世界上分布着大量宗教建筑的地区。

两国宗教文化源远
流长,所以在宗教建筑上也各有千秋。

本文将介绍印度和中国在宗教
建筑方面的不同之处。

一、建筑材料不同
印度的宗教建筑多使用石材、石英石等天然材料,在建筑上呈现出细腻、精美的风格。

而中国的传统宗教建筑则多使用木材、泥土等天然
材料,呈现出雄浑、宏伟的风格,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
独特风格。

二、装饰不同
印度的宗教建筑上,常常使用马赛克等大胆、鲜艳的色彩,让建筑更
具视觉冲击力。

而中国的宗教建筑则通常给人一种沉稳、古朴的感觉,装饰主要是一些绘画、雕刻等方式来呈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三、造型风格不同
印度的宗教建筑多呈现出“多明式”、“泰姬陵式”的造型风格,通常被认为是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建筑。

而中国传统宗教建筑则有着“黄梅戏式”的特点,更为优美、内涵丰富。

四、宗教信仰的不同
印度的宗教信仰以多神教为主,不同神之间有着较明显的差异,宗教场所的风格也因此各不相同。

而中国的宗教信仰则以儒道两家为主,因此宗教场所更多体现出内敛、含蓄的特点。

综上所述,两国在宗教建筑方面的差异主要集中于建筑材料、装饰、造型和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

这些差异虽然主要是由于民族文化差异所形成的,但它们也为两国的宗教文化带来了丰富、多彩的面貌。

中外宗教建筑的异同

中外宗教建筑的异同

人们不仅需要在心灵感悟这种无限的存在,还需要在现实活动中证 实这种存在。因此,神需要有可以感性地、直观地把握的现实象征, 对于基督教来说,这就是教会和教堂。在教徒们看来,教堂是建立 在现实的世界之上的神圣空间,是神在人间的宅第,应该像天国一 样尽善尽美,尽可能地神圣和富于超灵验性。它是是基督教建筑的 精华。它体现了人们对上帝的理解与感受,以及人们对心灵的追求。 正是由于人们的理解及追求的不同,所以形成了教堂建筑的不同风 格。例如罗马式与哥特式的教堂在建筑风格上不同,罗马式用内部 空间来象征宇宙,体现一种静态的安宁与凝重;哥特式则用外部结 构的急剧上升来象征向天国无限升腾的意象,表示出一种动态的张 力。这两种不同风格的教堂阐明了基督教艺术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 化,同时也显示了基督教的历史沿革。 基督教艺术,经历了从早期的“巴西利卡式”到中期的“拜占庭艺 术”、“黑暗时期”、“加洛林艺术复兴”、“罗马式”、“哥特 式”,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时期、殖民化 时期、后殖民化时期。因此,各个时期的风格也不尽相同。
4.与民俗密切相关。建有客堂、食堂、 茶社、住宿部、歌舞楼、亭子、小卖 部等,以供人们社交、游览、食宿、 娱乐、休闲、交流、交易。不少宫观 还开展“花会”、“庙会”,形成民 间节庆习俗。 道教建筑具有丰富的艺 术内容,将绘画、雕塑、诗文、书法、 篆刻、联额、题辞、碑刻、园林等诸 多艺术形式融为一体;除宫观建筑外, 还仿效佛教开凿石窟和摩崖造像,以 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长生不老、羽 化登仙的理想和对吉祥如意、福寿和 睦的追求。道教建筑文化成为我国民 族文化的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 艺术魅力和价值是永存的。
目录
中国
佛教建筑 道教建筑 外国
基督教建筑
塔庙,以塔为中心,周围建以殿堂、僧舍。塔中供奉 着舍利、佛像等,是寺院的中心建筑。唐代以后,佛 塔多建寺前、寺后或另建塔院,形成了以大雄宝殿为 中心的佛寺结构。寺院坐北朝南,主要殿堂依次分布 在中轴线上,层次分明,布局严谨。 宋代时,禅宗兴 盛,形成了“伽蓝七堂”制度,七堂指佛殿、法堂、 僧堂、库房、山门、西净、浴室。规模较大的寺院还 有讲堂、禅堂、经堂、塔、钟楼等。建于山上的佛寺 也依此而建。 明清以来,佛寺建筑格局已成定式,一 般在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分布着山门殿、天王殿、 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毗卢阁、观音殿。大雄宝 殿是佛寺的主体建筑,东西两侧的配殿为钟楼与鼓楼, 伽蓝殿与祖师堂,观音殿与药师殿相对应。大的寺院 有五百罗汉堂、佛塔等建筑。中轴线东侧分布僧房、 香积厨、斋堂、职事堂等,是寺内僧人的起居生活区; 现在寺院对外开放后,生活区一般都后移,或在寺院 后侧重建。中轴线西侧主要为禅堂、接待室等,是前 来挂单僧人修行之所,现在也基本上对外开放,有的 辟为文物陈列室、佛经流通处。

世界三大宗教的建筑特色各是什么

世界三大宗教的建筑特色各是什么

世界三大宗教的建筑特色各是什么一、佛教建筑1、佛教建筑:佛寺、佛塔和石窟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

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影响的同时,很快就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

明、清佛寺的布局,一般都是主房、配房等组成的严格对称的多进院落形式。

在主轴的最前方是山门——整个寺院的入口。

山门内左右两侧分设钟、鼓楼。

中央正对山门的是天王殿,常做成三间穿堂形式的殿堂。

穿过天王殿,进入第二个院落,座落在正中主轴上的是正殿,常名为“大雄宝殿”。

正殿对于整个佛寺建筑群体是中心建筑物,它不论在建筑体积和质量,都在其他单体建筑之上。

正殿左右配殿或作二层楼阁形式。

正殿后一进院落,常建筑二层“藏经楼”。

另外,多在主轴院落两侧布置僧房、禅堂、斋堂等僧人居住的房屋。

北京的大型佛寺,如西四牌楼的广济寺等都属于这种类型。

小型的寺庙,一般只有一进院落——进山门迎面就是大殿,两厢为僧房。

佛寺建筑群组中常布置一系列附属建筑,如山门前的牌坊、狮子雕刻、塔、幢、碑等。

北京现存的佛塔都是砖石建造的。

著名的有广安门外辽代建造的天宁寺塔(斗栱密檐型);阜成门内元代建造的妙应寺白塔(屠坡型);阜成门明代修建的慈寿寺塔(斗栱密檐型);大正觉寺金刚宝座塔(印度金刚宝座式)。

卧佛寺在西山余脉聚宝山(寿安山)南麓,寺首创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原名兜率寺,或名寿安寺。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称十方普觉寺。

因寺内有元至顺元年——二年(1330—1331年)铸造的一躯释迦牟尼涅盘铜像,所以一般叫卧佛寺。

碧云寺在西山东麓,各组殿堂成阶梯状层层上升;始建于元代至顺年间,初名碧云庵,明代正德年间(十六世纪初)扩建;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又在原有基础上大规模扩建。

天宁寺塔在广安门外,是我国现存的密檐式砖塔中比较典型的一座。

此塔隋代已有,现存的这座塔是辽代建的。

2、喇嘛寺喇嘛寺在我国信奉喇嘛教的是蒙、藏两个民族,所以喇嘛寺的建筑也因宗教内容的特点和民族的特点而和佛寺有所不同。

中外宗教建筑的差异

中外宗教建筑的差异

2018年第3期现代园艺中外宗教建筑的差异洪立昂(湖北工业大学,湖北武汉430068)摘要:中国古代建筑的理念与中国的儒家思想结合在一起,建筑讲究对称美,采用木质结构,西方在某些时期也是这样。

通过比较可以感受到中外的物质、观念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他们主要由于中外民族在宗教意识、伦理观念、艺术趣味、心理气质、传统文化、艺术造诣的不同造成建筑风格的差异。

分析了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传统文化、艺术发展、宗教价值观的不同造成的建筑差异。

关键词:中外宗教建筑;宗教思想;艺术差异1中外宗教建筑的概述1.1宗教建筑的内涵建筑是人们为满足现实生活,利用物质条件和技术,创造的生存环境,而宗教建筑就在意识层面上赋予建筑灵魂。

这种宗教空间,通过千百年的演变进化,融入到建筑的风格之中,思想也随同建筑传播到世界各地,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形式。

所以为宗教提供服务的建筑都是宗教建筑。

2中外建筑风格中的宗教理念比较2.1宗教中的思考问题的逻辑法国著名文学家维克多·雨果高度概括过东西方两大建筑体系之间的根本差别。

他认为:“艺术有两种源泉:一为理念———从中产生了欧洲艺术;一为幻想———从中产生了东方艺术。

”表现出了整体和局部之间的形式的美感。

西方在艺术表现注重深入表达相反的中国的建筑的造型着眼于整体的意境,总之,西方建筑理念的特点就是“实”。

中国建筑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空”,思想的差异引起建筑风格的不同。

2.2宗教中的传统习惯的表达中国建筑特别是庭院建筑注重有组织的组合,“庭院”一般是基本单元的组合,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集团和抑制个性发展的思想观念引起的。

而西方重视的是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的传达,埃菲尔铁塔等出类拔萃的建筑,可以给人以优秀、上升力和吸引力。

3中外宗教建筑艺术的差异3.1中外宗教建筑从外形艺术上的差异中外传统建筑在材料的运用上有3种:石头、木材、泥土,中国传统建筑材料的运用以木头为主,将石头与土运用建造建筑的墙体和基座;西方宗教建筑重视的是外部的装饰效果,例如哥特式建筑中的巴黎圣母院建筑外形上雕刻繁琐的纹样,颜色鲜艳,而底色运用金色,给人们视觉上的冲击。

中外宗教建筑比较2

中外宗教建筑比较2
隆大教堂(哥特式)
伊斯兰教
• 伊斯兰教因为教义和仪典的要求,建筑与 佛、道两教不同。一般所建寺院称为“清 真寺”或“礼拜寺”,在寺中建有召唤信 徒用的“邦克楼”或“光塔”,还有供膜 拜者净身的浴室。大殿内没有造像,仅设 朝向圣地麦加供参拜的神龛。建筑装饰纹 样只有《古兰经》经文和植物、几何形图 案。
清真寺
北京故宫

长城
埃及金字塔
巴黎铁塔
印度泰姬陵
中外宗教建筑对比
佛教
• 尽管佛教是由印度传人中国的,但中国的佛教建 筑与印度的寺院大不相同。中国的寺庙深受中国 古代建筑的影响,它们庄严雄伟,精美华丽,和 自然的风景融为一体,具有浓郁的、特有的中国 佛教建筑特色。
洛阳白马寺
中国第一座寺院——洛阳白马寺
• 洛阳白马寺是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 年)的。根据相关记载,白马寺的平面为 方形,佛塔为寺院中心,仿照印度的形式 建造,建筑装饰多为佛像。
泉州开元寺
基督教(天主教)
• 宗教建筑,有其特有的灵魂形制,而灵魂 负于形体之中,可以飞升到多大的高度, 哥特堂便是最好的例子,一如无法忍受地 底的幽暗,一如无法忍受对其所睥异神庙 的模仿,哥特式教堂冲天而出,犹如王者 的冠冕,傲视着冥冥众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介:宗教观念、传统文化和艺术趣味的不同,造成了中西宗教建筑艺术的差异。

西方宗教建筑重在外现人心中的宗教激情和超人性的迷狂,中国宗教建筑追求精神的宁静与平安;西方宗教建筑重物质,重外观,带有“雕刻”的意味,中国宗教建筑重精神,重意境,具有“绘画”美。

关键字:中西,宗教,建筑,艺术,差异
中国和西方的传统建筑艺术有许多重大的差异,它们主要是由中西民族在伦理观念、心理气质、宗教意识、传统文化、术趣味等诸多方面的不同所造成的。

分析这些差异,对于如何了解和欣赏中西建筑加深理解中西其他艺术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只就中西民族在宗教观念、传统文化和艺术趣味上的不同谈谈他们在建筑艺术上的反映。

中西传统建筑的艺术气质,在宗教建筑方面体现得较为突出。

古埃及的君主利用宗教的神秘来统治国家,因此,宗教对埃及艺术和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

埃及人坚信人死后还能复活,这种对死亡的认识促使历代法老把大量精力花在建筑陵墓和庙宇上。

金字塔和神庙建筑非常巨大,庞大的体积和重量,给人以精神压力,让人心中产生巨大恐惧和压抑。

尤其是著名建筑卡纳克神庙,它有直径3.5米的圆柱134根高达21米,全部是石质的。

神庙是王权神化的集中体现。

希腊人在对神的信仰上不逊于埃及人。

希腊神话是希腊艺术的土壤,希腊人几乎把每一种自然现象都解释为神的作用,赋予神以人的面貌、性格和思想情感多神教的信仰左右着希腊人的社会生活,神庙就是城邦的象征。

在建筑上创立了多利安、爱奥尼、科林斯三种石柱式风格。

这三种形式在古代西方建筑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古罗马人也接受了这一概念,所以古希腊和古罗马人在建筑上留下的最重要的作品就是神庙。

中世纪的欧洲,人们又被基督教更浓的神学所笼罩。

教堂作为城市的标志,是城市繁荣和力量的象征。

“这一时期的人民都是狂热的宗教信徒,甚至统治者都不例外,唯一的知识就是背诵禁欲主义信条和圣经词句。

这时期的艺术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充当上帝与教会代言人的角色。

”拜占庭式、罗马式、哥特式教堂就是这一社会现实最好的建筑体现。

所以,反映神权的宗教建筑在欧洲建筑史中长期占据着主流地位。

欧洲的教堂多用石头建造,著名的教堂工程都十分巨大,经常要经历十几年或上百年的时间才能建成。

西方的宗教建筑重在外现人心中的宗教激情,把人内心中的迷惘和狂热、幻想和茫然都化成实在的视觉形象,借助这形象进一步把人的情感推向更高的境界。

除希腊神庙外,西方宗教建筑都浸泡在沸腾的激情中,超凡的巨大尺度,强烈的空间对比,神秘的光影变幻,配以雕刻的体形,激情飞扬的动势。

这些在埃及、拜占庭、罗马、哥特、巴洛克的神庙和教堂甚至于现代建筑(如巴黎近郊的勒·西兰的圣母教堂1922-1923)④中都可以找到大量的例证。

即使是文艺复兴和古典主义时期的教堂也不能完全摆脱这种建筑结构。

尽管有不同程度上的差别,但它们在表达宗教的非理性这一方面是共同的,其作用都在于通过建筑艺术来感染人的理性,强迫人们跟随传教士走向彼岸。

这种特点在哥特式教堂中表现得尤其突出,那垂直向上飞腾的动势最为迷人,又尖又高
的群塔,瘦骨嶙峋的笔直束柱,袒露的骨架结构,飞拱尖券,彩色玻璃透过来的富于变化的彩色光线使人产生一种腾空而起、飞向天国的神秘宗教情感,似乎人们的灵魂也随之升腾,一直升到上帝的脚下。

而中国社会发展史决定了中国建筑艺术要沿着自己的道路发展。

中国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奴隶社会,统治者为保其地位的永恒,产生了一系列的统治思想:“天”、“礼”、“孝”思想,并以这种思想教育后代。

知识只能在统治阶层中传播,借以维持和巩固他们的统治。

而所谓宗教活动多依民间传说中的鬼神、天、地以及奇形怪兽和巫师占卜祭祀等为主要内容。

所以至卜、史、巫、祝这些所谓的文化官也是统治者政权利益的维护者。

这时期没有固定化的神形和为之而产生的学说。

从奴隶社会发展到长达两千多年之久的封建社会里,中国建筑始终是以反映皇权的宫殿建筑为主流的。

“神”在中国只不过是烘托皇权的一个工具而已。

除东汉时由张道陵附会老子的“道德经”和庄子的“南华经”而创立的道教为我国土生土长外,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均为舶来文化。

佛教是东汉时期由印度传入我国并发扬光大。

伊斯兰教是七世纪中叶由中亚阿拉伯地区传入我国,但其散布地域在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对中原文化影响不大。

基督教则在元、明时期由欧洲传入我国。

因此,在我国长达几千年的正统思想基本以儒学为基础。

我国宗教建筑和西方宗教建筑大有不同,它从来没有过分地陷入神学的激动和接受超人性的迷狂,而是要求一种精神的宁静和平安。

道教认为炼气,服食丹药是升仙途径,其建筑多在深山壁谷之中。

如道教胜地武当山主峰1612米,建有紫霄宫、太清宫、玉虚宫。

禅宗主张在个人的内心中去寻求解脱,深山养息、面壁打坐、寻找平和宁静。

著名的五台山、普陀山、九华山、峨眉山合称我国佛教四大名山。

山涧古刹隐现,林海梵语吟吟,云雾香火袅袅,寺在山中仿佛就是一幅画卷。

“刹”是梵语音译,既可指佛国,也可指佛寺。

中国的佛寺本身就是佛国精神的象征或净土的缩影。

人们在这里应该寻求到安全,体验到解脱,一切都应该是普通人性所能够理解的。

秦砖汉瓦、柱、梁、额、桁、枋、拱、椽的交织网络构成建筑。

中国的宗教建筑相比民用建筑来说是宏伟瑰丽的,但相对于代表皇权的建筑而言,始终处于从属地位。

在都城,它没有超过皇宫,在郡县,没有超过王府和衙署。

我国的佛寺建筑实际就是世俗住宅的扩大或宫殿的缩小。

佛教纪念建筑物——佛塔,也充满着世俗的情感,他虽具有高耸的形体,但却不像哥特式尖塔那样一味强调升腾,那层层塔檐削弱了垂直的动势,仿佛升腾中时时回顾大地。

中国佛塔也是世俗建筑楼阁的仿造。

中国建筑具有明显的保守性,从技术上受到严重限制,使中国建筑几千年来一直满足于木质结构体系,不能有更大的突破。

由于材料的受力程度和尺寸的限制,木质结构不善于建造大尺度的、结构复杂和较大的、内部空间有丰富变化的建筑单位。

比起石材结构来,木质结构易建造。

中国的都城,城中的宫殿可以在几年或十几年内就基本建成,在中国没有西方经常可以遇到的非要上百年才能建成的石材教堂。

易见到效果的木质结构建筑,其形象和风格已满足了中国人的需要。

木质结构的长期使用也使得这种体系的建筑艺术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而木质结构建筑艺术的特点在于群体布局上。

因此,欣赏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应着重品察群体美,它蕴含在群内的单体和单体之间,单体和院落之间,院落和院落之间形象的对比协调,位置的呼应衬托,全群轮廓的高低起伏,平面的迂回曲折,空间系列的推进和转换以及意境氛围的隐现变化,高潮的托出和消解等之中。

就建筑单体形势而言,中国建筑也颇不同于西方只注重外在形象的奇诡新巧、眩人耳目,而更多的存在于体、面、线、点的有机组合所显示的整体和局部之间的关系,赋予的和谐、宁静及韵味。

总的来说,中国建筑在气质上更重精神,重意境,西方建筑重物质,重外观。

前者是群体的统一,内在而含蓄;后者是单体的突出,外在而暴露。

这个区别,或可以从另一角度解读中国人和西方人的艺术趣味之不同,简言之:前者具有“绘画”之美,而后者更多的带有“雕刻”的意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