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米有多长教案
1米有多长(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二年级上册

1米有多长(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1米的长度含义;2.能够用1米的长度衡量物体;3.能够应用1米的长度进行简单的物体比较。
二、教学重点1.了解1米的长度含义;2.能够用1米的长度衡量物体。
三、教学难点能够应用1米的长度进行简单的物体比较。
四、教学内容和方法1. 认识1米的长度含义(1)初步认识1米。
通过放学校最长的直角操场上做游戏,让学生们感受1米长的距离。
(2)认识长度单位米。
介绍长度的计量单位——米,并向学生展示一米长的卷尺,引导学生亲手去感受一下。
2. 用1米的长度衡量物体(1)用卷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老师带领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际测量,将教室中的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并与1米进行比较。
(2)制作卡尺进行测量。
给每个学生发放纸卡片、铅笔、剪刀等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1米长的卡尺,并检验其制作的卡尺是否准确。
3. 应用1米的长度进行简单的物体比较(1)比较物体的长度。
老师通过幼儿园的故事《三只小猪》中小猪居住的房子的长度进行比较,引导学生们运用1米的长度进行简单物体的比较。
(2)进行问题解答。
通过一些实际问题的提出,让学生运用1米的长度进行简单的比较,并进行解答。
五、教学反思本次课程主要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等方式感性地认识1米的长度含义,并能够运用1米的长度完成简单物体的比较。
通过实际的操作、亲身体验等方式,能够更好地吸收知识。
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创造性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1米有多长-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米有多长-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了解1米长度概念;2.学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3.通过测量活动加深对长度的认识;4.形成有关长度测量的初步概念。
二、教学重点1.1米长度概念的理解和认识;2.使用学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三、教学难点1.形成有关长度测量的初步概念;2.对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的理解和认识。
四、教学准备1.教师:米尺、卷尺等测量工具;2.学生:练习册、笔、橡皮等学习用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一道问题来启发学生对长度的思考,如:在教室里,哪个桌子是最长的?2. 观察物品长度(10分钟)现场选择一些物品,例如桌子、板凳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判断物品长短,并分组讨论物体长度的大小关系,加深学生对长度的认识。
3. 测量物品长度(15分钟)教师拿出米尺和卷尺等测量工具,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学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并将结果记录在练习册上。
4. 游戏活动(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长度比拼游戏,将不同长度的细条装进盒子中混合搅拌,让学生通过手触摸、观察等方式猜测盒中条子长度,并通过测量确认答案。
5. 总结(10分钟)教师对学生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形成有关长度测量的初步概念。
六、课堂练习学生完成练习册上以下题目:练习一1.测量桌子的长度、宽度、高度,并记录在练习册上。
练习二2.观察下列物品的长度,用“长、短”或“一样长”回答。
盆、笔、椅子练习三3.在练习册上画一个1米长的线段,再画出与其一样长的分米及厘米线段。
七、作业布置1.收集家庭中常见的物品,自己动手测量长度,将结果填写在练习册上。
2.完成练习册上的练习题。
八、板书设计1米长度概念、米尺、卷尺等测量工具、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
九、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加深了对长度的认识,学会了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并形成了有关长度测量的初步概念。
在活动设计中,采用了游戏化的学习方式,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第6单元第3课时 1米有多长(教案)|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第6单元第3课时 1米有多长(教案)|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一、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1米,知道1米有多长;2.能够使用1米这个长度单位来测量物体的长度;3.能够解决相关的长度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1米这个长度单位,能够使用1米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2.教学难点: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1米这个长度单位,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快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具箱、刻度尺、1米长的绳子、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课件。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堂讲解笔记、课后复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5分钟)教师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主题是1米有多长,知道1米可以用来测量什么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图片。
” 在课件上展示1米长的绳子、1米长的板子等多种物品的图片,引发学生们对1米的认知。
2. 新课讲解(10分钟)教师让一个小组的同学站起来,通过使用1米长的绳子来测量他们小组的长、宽和高。
并让学生们试着使用自己的刻度尺来测量自己手臂的长度,引导学生们认识1米这个长度单位的具体含义。
3. 合作探究(20分钟)学生们分成小组,在课桌上摆出不同长度的物品,通过使用1米长的绳子来测量这些物品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
该环节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分组进行教学。
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们适当的引导,如:“先测量长度再对比大小”、“不一定每个物品的长度都是整数”等等。
4. 总结归纳(5分钟)教师让学生讲述今天所学内容,辅以课件上的总结页面来强化学生的记忆。
并请学生在课后复习时,结合教材的相关章节进行适当的回顾和巩固。
五、教学评价1.学生们的合作情况和测量动手能力;2.学生们的口头表述和书面记录能力;3.教师从课堂讲解笔记和课堂表现中获取教学反馈和评价,以便于调整和完善教学内容。
六、教学扩展1.让学生在家里用1米长的绳子来测量家里的客厅、卧室的长度和宽度,了解自己居住环境的面积大小;2.让学生了解其他单位的含义和使用,如厘米、分米等等,开阔视野,提高知识素养。
第六单元1米有多长(第1课时)教案-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4)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组进行长度测量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生活实例:提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6)评价反馈: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3.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将1米长度概念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长度问题。
4.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表达能力,共同完成长度测量任务。
5.学生能够通过案例分析,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理解长度单位在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6.学生能够通过课堂展示,提高表达能力,加深对1米长度概念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
强调1米长度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1米长度。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1米长度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1.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掌握1米的长度概念,了解1米的长度单位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能够使用1米单位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方法。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理解并掌握1米的长度概念。
2.学会使用1米单位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
难点:
1.学生对1米的长度概念缺乏直观感受,难以理解和掌握。
2.学生在生活中难以找到1米的具体参照物,导致测量时产生误差。
解决办法:
1.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让学生直观感受1米的长度,如使用米尺实物进行演示,让学生亲手测量物品的长度。
(7)家校合作:与家长沟通,鼓励家长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1米有多长教案

《1米有多长》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4、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
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
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
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1米有多长二、自主探究:1、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
教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
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三、拓展运用:1、教师出示1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1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
北师大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米有多长》教学设计含反思

《1 米有多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
2.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100 厘米。
三、教学难点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四、教学准备米尺、课件、跳绳、卷尺等。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教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学生可能会发现图中的小朋友在测量身高和跳绳的长度。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测量长度需要用到什么工具,并引入米尺。
2. 探究新知(1)认识米尺教师出示米尺,让学生观察米尺的外观和刻度。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米尺上有刻度,1 米的长度有 100 个刻度。
教师讲解米尺的使用方法,并让学生尝试用米尺测量身边的物体,如课桌、黑板等的长度。
(2)1 米有多长教师让学生观察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米。
学生可能会发现教室的门、窗,课桌的长度等大约是 1 米。
教师让学生用米尺测量这些物体的长度,验证自己的猜测。
教师让学生用身体感受 1 米的长度,如张开双臂的长度、迈出一步的长度等。
(3)米和厘米的关系教师让学生回忆之前学习的厘米的概念,并让学生用米尺测量 1厘米的长度。
学生通过测量,发现 1 米=100 厘米。
教师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米或厘米来表示。
3. 巩固练习教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 1 米的长度观念和米尺的使用方法。
六、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情境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和课堂小结等环节,让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1米有多长教案设计

1米有多长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米”的长度单位,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
2.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测量和估算物体长度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米和厘米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2. 常用长度单位的认识和运用。
3. 测量和估算物体长度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米和厘米的概念及换算关系,能够运用长度单位测量和估算物体长度。
2. 难点:长度单位的换算和实际物体的测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米和厘米的概念。
2.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和估算物体长度。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具:米尺、厘米尺、绳子、剪刀、贴纸等。
2. 学具:每人一份米尺、厘米尺、绳子、剪刀、贴纸等。
3. 教材:课本、练习册。
教案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米尺和厘米尺,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区别?”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米尺是用来测量较长的物体,而厘米尺则用来测量较短的物体。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米等于100厘米。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米和厘米的概念,以及换算关系。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朗读课本相关内容,加深记忆。
三、实践活动(10分钟)1. 教师发放学具,并提出活动要求:“请你们用米尺和厘米尺测量一下课本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 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并将结果记录在练习册上。
3. 教师选取几组学生的测量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米和厘米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请用米尺和厘米尺测量一下家中的床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 请用米尺和厘米尺测量一下自己的身高,并记录下来。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了米和厘米的概念及换算关系,能够运用长度单位测量和估算物体长度。
第六单元1米有多长(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第六单元1米有多长(教案)学习目标1.理解长度单位米的概念和意义;2.掌握长度的测量方法;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测量能力;4.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量具:尺子、卷尺、计时器;2.实物:钢尺、细线、毛巾、水杯等;3.教具:幻灯片、教学视频等。
教学过程1. 引入首先,展示一张“米”的图片,询问学生:“你知道什么是米吗?”请学生思考,然后回答。
2. 探究(1)学生自测请学生拿出细线,将其拉直,然后使用尺子或卷尺测量出其长度,并记录。
提示孩子们思考:为什么要把线拉直再测量它的长度?你们可以换一种方法来测量线的长度吗?(2)教师演示教师使用钢尺进行长度测量,并介绍钢尺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然后,老师从容器里拿出一杯水,并让学生估算一下水杯有多高,然后再使用钢尺进行测量,并对比估算值和实际值的误差。
提示孩子们思考:为什么要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和高度?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需要准确测量长度和高度的场景?3. 实践请学生带来一件自己喜欢的毛巾,老师将毛巾摊开,并请学生使用钢尺测量其长度和宽度,并记录。
提示孩子们思考:在实际测量中,你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有哪些能够影响到测量结果的因素?4. 总结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米?2.钢尺有什么特点,如何使用?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为什么需要准确测量长度和高度?4.测量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哪些?课后作业1.按老师所给的长度,使用钢尺或卷尺测量所在家庭或教室的长度,并写出测量结果;2.查询“千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换算方法;3.收集日常生活中需要测量长度和高度的场景,并拍照上传至班级相册。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从简单的拉直细线到测量物体的长度和宽度,探究了长度的测量及计量单位的概念。
帮助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准确测量长度和高度,并且为此提供了方法和技巧。
此外,通过课堂实践,让孩子们充分发挥观察力和测量能力,拓展了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米有多长》教学设计
张晓婷教学目标:
1、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掌握1米=100厘米,并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测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重点:米的实际意义和米、厘米之间的关系。
难点: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PPT课件、米尺三把
一、情境引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长度单位——厘米。
想一想1厘米大约有多长?你能用手指比划告诉同桌吗?
2、小结:大家讲得非常好。
游乐园里真好玩儿,长颈鹿大哥带着它的小乌龟弟弟也要到游乐园去玩,我们看看他们遇到什么情况了。
(PPT出示情境图)小动物们争先恐后地往里面跑,可是长颈鹿却被保安给拦在了门口,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因为游乐园要求“身高1米以上要买票”)那么1米是多长呢?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1、认识米。
①出示米尺:同学们,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就是1米。
那1米大约有多长呢?你们伸开双臂,我来给大家量一量。
②猜一猜:同学们,你能猜一猜一米到自己身体的哪个部位吗?师将米尺竖放,让学生估计,引导学生认识1米的长度。
③比一比:再和米尺比一比,验证自己的猜测,看一看1米究竟到自己身体的哪个部位。
④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认识米和厘米的关系。
①认识1米=100厘米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米尺,想一想: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米有多少厘米?生:1米有100厘米,1米等于100厘米。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板书)②给学生一把直米尺,让他们用短直尺量一量1米有多长?
③汇报量的结果
3、量一量
A量一量我们的教室有多长?量一量黑板有多长?门有多长?
B教师带领学生实地测量,学生三人一组分三组
师提示:先将木直米尺的“0”刻度线对准教室的一端然后量一米打个记号,一直量到教室后如果不是整米数,就是几米几厘米。
一组量完可再找同学组成一组继续量。
C、汇报量的结果。
D、认识米的作用: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1厘米长的小棒,准备用这些小棒测量教室的长度,你有什么想法吗?生:小棒太短,测量起来太麻烦。
(2)小结:厘米是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而要测量教室地面的长,或者比较长的距离,那就需要用到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它就是米。
米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我们经常会遇到它。
(板书)
三、巩固练习
1、选择合适的单位
铅笔长约17()橡皮长约3()毛巾长约60()旗杆高约8()
丝瓜长约35()房子高约3()一辆公共汽车长9()
图钉的长大约是1()课桌高是70()李老师的身高是175()
一棵大树高约15()
2、计算:15厘米+8厘米=()厘米 16厘米-9厘米=()厘米 6米-5米=()米 1米5厘米+1米3厘米=()米()厘米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大家都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1米有多长
1米=100厘米
量短一些的物体我们一般用厘米量长一些的物体我们一般用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