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
住区外部空间环境设计

高层住区外环境设计特点【摘要】:高层住区外部空间是指高层住区中除了主体建筑以外的一切开敞空间及有自然和人工要素构成的物质实体。
它是室内空间的有机延续,是居民生活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良好的住区外部空间环境不仅能提供活动空间,还能为室内提供景观,使室内室外联系更加紧密。
由于人类在城市中大半以上时间都在住区内度过,因此,良好的住区空间会对居民的生理、心理、行为等产生有益的影响。
此文章立足于兰州的高层住区,对其外部空间环境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为高层住区外部空间环境的设计提供一些合理建议。
【关键词】:高层住区环境设计人性化【正文】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物质社会更加明显,公共空间日益减少。
人们对于功能主义、新城区和分散发展的城市郊区的批评,都主要是针对公共空间受到忽视和破坏,以致最终消失这一状况的。
而人居住在居住区内,公共空间对其的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人性化的外部环境越来越被人们需要。
住区和居住环境是构成一个城市的重要组成要素。
虽然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以及不同的制度会产生不同的居住环境,但是如果当我们将所有的居住环境都视为人的居住场所时,就会发现人的聚居生活的环境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特征,同时这些特征反过来又会影响人的聚居生活。
伴随着中国住房改革的全面展开,为了解决住房难的问题,住房开始向着市场化方向迈进,结束了在中国沿袭了约40年的福利分房制度,人们开始可以自由的选择购买自己的住房了。
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性化环境设计也越来越重要。
1.概述1.1住区建筑外部空间及环境设计的概念什么是建筑外部空间呢?首先,它是从自然当中限定自然开始的。
外部空间是从自然当中由框框所划定的空间,与无限伸展的自然是不同的。
所以,外部空间设计,也就是创造这种有意义的空间的技术。
由于被框框所包围,外部空间建立起从框框向内的向心秩序,在该框框中创造出满足人的意图和功能的积极空间。
相对地,自然是无限延伸的离心空间,可以把它认为是消极空间。
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设计浅析

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设计浅析住宅是人类由于生存的需要而建造的人为空间,这种人为空间从来就包含着住宅的室内空间和住宅的外部环境空间。
随着居民的精神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无论从业主,开发商,亦或设计方,都越来越关注外部环境空间的品质,并出现越来越多成功的设计作品。
本文将从空间组织、绿化设计及居民的需求三个方面并结合相关实例来谈谈住宅区的环境空间设计。
一、外部环境的空间组织住区的建筑空间有其空间序列,而居住区的外部环境空间也有其秩序性,并与建筑空间序列相互制约,相互融合。
根据平面构成原理,平面构成中的要素是——点、线、面。
点是环境设计中的基本构成要素。
点与空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区分。
通常由视觉决定点的视觉效果可以适用空间,同样空间的视觉效果也可适用于点。
在实际规划设计中,通过对居住区的绿化特殊性、用地环境秩序、平面构成等诸多方面综合分析,从而确定绿化空间的关键点、中心空间、过渡空间。
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景观视觉焦点。
视觉焦点的选择应注意其在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中的地位以及所起的作用,运用对景作用、引导作用、吸引作用、影壁作用以及框景作用。
2.主体景观空间。
应为环境空间的功能中心与审美中心,根据不同的特点和用途特征进行重点设计,因地制宜,形成各自的不同特性,成为小区的主体景观。
3.过渡景观带。
过渡景观带在居住区环境空间中同样重要,它既要和视觉焦点相呼应,又要起到与主体景观空间过渡的作用。
设计中可充分利用植物因素,注意乔、灌木在树种、颜色、树型、体量上的动感特征,以取得与主体景观空间的呼应。
4.路径。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区域内既要有“节点”,又要有“路径”,才能形成“场所感”。
现有的一些住宅小区的绿地系统经常是组团绿地加上中心绿地,这种做法往往过份概念化,结果形成了一块块“邮票”式的方块绿地,景观不成系统,使用效益低。
因此我们还应重视步行景观路线的设置。
这种设置应着眼于“路径”的设计,它强调了人流路线和景观的结合,使得原有的自我中心式的绿地和人的行为方式联系在一起。
外部空间设计(环境设计参考资料)

建筑学扫盲读物之三(外部空间设计)第一章: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 1 外部空间的形成:作为建筑空间,空间的形成既与视觉有关,也与嗅觉,听觉,触觉有关.同时也与风雨曰照等有关。
一般来说,建筑空间是由地板,墙壁,天花板三种要素所限定的。
建筑的外部空间是从在自然中限定自然开始的。
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
因此外部空间是向心的积极的空间,自然是无限延伸的消极空间。
建筑家所设想的外部空间是建筑的一部分,可以说是没有屋顶的建筑空间,即把整个建筑看作一幢建筑,有屋顶的部分作为室内,没有屋顶的部分作为外部空间考虑。
在外部空间中,由于没有了空间限定三要素中的天花板要素,地面与墙壁就成了极其重要的设计决定要素,所以应进行仔细地推敲!如材料,高差,材质,D/H,视线,照明,光照等等。
例子:锡耶纳的坎波广场。
(意大利的广场不单单是一块空地,它是生活的方式,是对生活的观点。
它就是市民们的起居室,会客厅。
它们的广场不种一棵树,地面施以美丽图案的铺装,室内外的看不到有一点的区别,而且窗子很小的厚厚的墙壁明显地划分了内外空间,空间没有丝毫地通透性。
这就形成了“逆空间”,内外空间的颠倒。
)把整个用地作为一个建筑来考虑设计时,可以说这才是外部空间设计的开始。
2 积极空间(Positive-space)与消极空间(Negative-space):建筑空间大抵可以分为从周围边框向内收敛的空间和以中央为核心向外扩散的空间。
所谓空间的积极性,就意味着空间满足人的意图。
或者说有计划性。
所谓计划,就是首先确定外围边框并向内侧去整顿秩序的观点。
所谓空间的消极性,是指空间是自然发生的,是无计划性的。
因此前者是收敛的,后者是扩散的。
(N空间,P空间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PN空间。
)第二章: 外部空间的要素: 1.尺度: 人的眼睛以大约60度顶角的圆锥为视野范围,熟视时为1度的圆锥。
人看前方时,如果以2:1比例既以40度仰角,要看到建筑全体,那么D(与建筑物的距离)/H(高度)=2,仰角约27度;如果要从单幢建筑进而为看一群建筑的时候,一般认为D/H=3,仰角约18度。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3居住区外部空间设计

围合空间所具有的特 点均更适合居住生活的需 求,它符合居住空间需要 安全性、安定感、归属感 和邻里交往的要求,易于 提供亲切宜人的、可靠的 生活空间,同时也为居住 空间层次的形成创造了条 件。
1.5 空间的围合
1.5.1 竖向要素与围合的关系 空间的封闭性与墙的高度有密切关系
1)30cm 、60cm、 90cm 高:几乎没有封闭性,视 觉上连续 2)120cm高:身体大部分 逐渐看不到,产生出一种 安心感,但是,视觉上仍 有充分的连续性 3)150cm高:产生了相当 的封闭性 4)180cm高:人完全看不 到了,产生封闭性
1.5 空间的围合
1.5.3 建筑高度与围合尺度
(1)一般认为,人的眼睛以大约60°顶角的圆锥为视野范围, 熟视时成为1°的圆锥
1.5 空间的围合
1.5.3 建筑高度与围合尺度
(2)人的视点与建筑、建筑与建筑、人与人之间距离与高度的比值D/H: • D/H=1,成45°仰角 ,观赏任何建筑细部的最佳形象位置 • D/H=2,成27°仰角,既能观察对象的优视整体,又能感觉到它的细部效 果 ,具有反应良好的竖向空间关系观测区,因此27°作为最佳垂直视角 • D/H=3,成18°仰角,能够看清建筑全貌的基本垂直视角 • 界于18°到45°之间是理想的观感区域 • D/H>4失去相互间的影响力
1.5 空间的围合
1.5.1 竖向要素与围合的关系 当竖向要素的高度H、水平距离D
1)D/H﹤1 ,人们更多关注 竖向要素本身 2)D/H=1的街道空间比例一 般属于街区中生活性街道 3)D/H﹥4 ,不会产生围合 感 • 水平距离D/竖向要素的高 度H=2或3时,其空间要素 所限定的外部空间最舒适
1.5 空间的围合
浅析住宅外部空间环境设计

浅析住宅外部空间环境设计作者:陈丽佳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12期摘要:人类每天的生活、工作、娱乐、作息等等活动的进行都离不开建筑的存在,建筑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也相应的提高,所以人民对建筑和居住的内部环境要求也逐渐提高。
近几年来,人们对于住宅的内外邢空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开发商业开始逐渐重视这些问题的出现。
虽然我国住宅外邢空间的环境水准提到了相应的提升,但是和发达的欧美国家还是存在巨大的差距,在论文中我们就按照住宅外邢空间环境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的分析和总结,最后得出更加适合我国国情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住宅;外邢空间;环境设计我国在悠久的历史文化中一直有着对建筑空间设计的传承,从古至今我国一直都保持着较高的建造艺术和造诣,从明清时代开始,我国就开始率先对庭院的外部空间设计展开了研究,经过时代的变迁和发展,我国对于建筑空间外部环境的设计形成了系统的体系,也逐渐成为了一门专业学科。
优秀的外部空间设计不只是可以提升人们的居住舒适性,也一并可以提升城市的空间魅力,不管是对于人民的居住还是城市的发展都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一、我国住宅外部空间环境设计发展在我国古代明清时代起,我国的传统建筑风格和造型都形成了一定基础样式。
那个时代的建筑不论从建筑本身还是建筑内部的空间设计感都超越了那个时代应有的技术和水平。
其中含括了非常多精湛技术,比如:雕梁画栋,一草一术、一砖一瓦、匕檐翘角都充满了唯美的设计感,可以让每个人都感受到精心的设计美感,到现在留存下来的大量名胜古迹就能很好的说明这一点,我国出名的建筑有:北京四合院,苏州园林等等。
随着时代技术的日新月异,我国在建筑环境设计的各个领域都受到了西方先进文化的影响,人们更多的开始吸收和学习西方的设计理念,设计观念从古代的唯美设计和符合房屋主人的身份设计,开始向西方先进方便简洁的设计理念。
跟随者设计思路和理念的改变,建筑物的设计更多的开始舍弃了平房这种结构,居住小区模式也开始成熟,以前的四合院或者合同的居住类型开始被时代所遗弃,取而代之的是更多功能体系完善的设计美感的住宅开始呈现。
居住建筑设计原理-9外部环境

人工要素——包括建筑物、构筑物(小品,水塔,雕塑等)、道 路、桥梁、街道、广场以及依附于其中的环境设施如座椅,花坛, 喷泉,雕塑,标识等,人工要素构成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次 生景观,是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主要物质构成要素。
空间要素 ——线性、节点、特色空间
人文要素——软环境
9.3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原则
9.2.2 居住行为需求与环境构成
1、行为需求 (1)活动行为分类: 必要性活动行为:基本不受物质构成的影响而无选择的余地。 自发性活动行为:受人们参与意愿的决定
对外部环境有相关要求 社会性活动行为:具有广泛被动性接触特点
在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中发生
(2)行为动机 生理需求——温度、空气、光线、无噪声等 安全需求 社会交往需求 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与休闲以及消费需求 美的需求——可识别性与归属感
居住小区道路 居住小区内外交通联系的主要道路,建筑控
制线之间的宽度一般不小于14m(采暖区)或 10m(非采暖区)
组团级道路(车行道4-7m) 宅间小路(≮2.5)
3、道路交通组织方式
居住建筑外部交通组织通常是在城市道路系统 和居住区总体规划下进行的,住宅外部交通组织方式 可分为“人车分行”和“人车混行”两大类。 (1)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方式
9.6绿地景观与活动场地设计
1、绿化景观构成 城市绿地通常包括城市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专用绿地、风
景区绿地以及生产防护绿地等几类。 居住建筑外部绿化环境通常指在居住区用地上栽植树木、花草
所形成的公共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小区绿地游园、组团绿 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及街道绿地等。
2、绿地环境的功能 遮阳、防尘、降温、防风、防灾、降噪、美化环境 3、绿地设置标准 以绿地率指标体现 绿地率·:居住区用地栽植乔灌木以及花卉、草坪等植物的各类用
外部空间环境设计要点

1.园艺疗养园艺,设置原因,老年人最喜爱的室外活动,娱乐与社交。
新鲜蔬菜,减少生活开支,锻炼身体。
距离住宅100米-200米之间。
用地来源:开发企业将传统的园林绿化用地,改成园艺种植。
分配方式:将土地分配给在此养老的老人,老人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是否承种,承种土地的老人在此精心经营他们的园艺.种植对象:花,园艺艺术,果蔬等。
目的:分享成果,会种植、收获中倾注情感,释放创意,获得自信与成就感,同时老人们会在经营园艺中相互沟通,相互充沛彼此的晚年生活。
老年人心理特点:看尽世间繁华,美丽与财富已不重要。
喜欢:心对心交流,朴素的生活。
探索生活中的真味。
厌恶:一切在伪善包装下的利益嘴脸可能难以逃脱他们的法眼,一切妄想以潜在消费的方式去欺骗他们,恐怕也难触动他们谨慎的腰包。
所以,园艺疗养能迎合老人的心理与习惯,成为新宠。
新职业的产生:园艺疗养师,能组织、指导老人进行园艺种植、分享、庆典的角色。
园艺疗法的功效①消除不安,缓解紧张情绪;②提供表现个人创造力的机会;③能培养出抑制冲动的能力;④对不满意的事物,养成宽容对待与处理的品格;⑤提高人们对事件有计划、有准备、客观判断的能力;⑥增强对行动和结果的自我评定的能力。
园艺疗养的心情指数变化2.适合老中青的地产园艺设计创建一个现代普韦布洛社区使用传统的普韦布洛农业系统和雨水的管理方法。
途径地形地貌和农业类型根据当地农业系统的研究,该网站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的地貌。
首先是北方的小山丘上。
第二种是平坦的区域,靠近铁路。
第三是大阿罗约北部的网站。
比较网站在班德利尔国家纪念碑历史悠久的住宅地块,虽然是完全不同的土壤条件,地貌,仍然有一些相似之处。
因此,在三个不同的区域也可以被匹配到在邦德利耶不同的传统农业方法。
在山顶上有检查水坝减缓雨水,保持土壤湿润,用大量泥沙增长相对较大的植物,如桃树。
在中间有花园前面的房子是胡扯。
和地区接近主要阿罗约斯,农业是更加开放和自然景观并入。
雨水管理不同的农业系统还涉及到传统的雨水管理方法。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外部空间环境PPT课件

第一节 住宅外部空间环境的涵义与特点 第二节 住宅外部空间环境的构成要素 第三节 住宅外部空间环境设计的规划设计
.
1
第一节 住宅外部空间环境的涵义与特点
一、住宅外部空间环境的涵义
空间:外部空间环境指的是实体围合的住宅室内空间之外 的一切活动领域。
地 ㈥社会环境 ㈦心理环境等。
.
4
第三节 住宅外部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
一、住宅建筑群空间的规划 二、住宅外部交通系统的组织 三、住宅外部绿化环境的配置 四、住宅外部活动场地的规划 五、住宅外部环境设施设计 六、外部空间的景观设计
.
5
一、住宅建筑群空间的规划
(一)住宅建筑群空间的规划的基本要求 1.功能要求:通风、日照、安静、便捷、安全、舒适、交往。 2.经济要求:容积率、建筑密度等。 容积率=地上总建筑面积÷规划用地面积 容积率又称建筑面积毛密度,是衡量建设用地使用强度的一项重要指
.
2
二、住宅外部空间环境的特点 (一)构成要素的复杂性 (二)使用需求的综合性 (三)环境艺术的多重性 (四)整体发展的持续性
.
3
第二节 住宅外部空间环境的构成要素
按基本属性划分:物质环境因素和非物质环境因素 按功能特征划分: ㈠生理环境:阳光、通风、防噪等。 ㈡生态环境:自然生态和人工生态。 ㈢生活环境:基础设施、商业服务、文化教育、游憩场所。 ㈣交通环境 ㈤空间环境:居住区用地:居住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绿化用
.
19
(二)道路类型、等级及停车场地设施 1.道路类型:车行道和步行道 2.道路分级:
a. 居住区级道路:红线宽度20--30m,山地城市不小于15m,车 行道9—14m,一块板、三块板。人行道2.5—5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场所功能
人总是被自己构筑的大大小小的物质和非物质的空间包裹着 的。住区空间环境是居民生活、行为的物质载体,具有承筑外部空间环境的活动 行为构成可以分为三大类:
①必要性活动行为它们基本不受物质构成的影响而无选择的
余地,在不同程度上、不同时间条件下都会产生的活动行为,如上学、
上班、出行、买菜等;
②自发性活动行为它受人们参与的意愿所决定,并在特定的
在住区内部,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也有空间领域 的划分,如住宅紧邻的邻里空间,住宅组群中的组 团空间,以及整个住区居民共享的公共空间等,具 有活动内容与活动服务对象的层次性和差异性。
(3)动态性
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在时间上和空 间上因居民构成的多样性、活动的规律 性及随机性,使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 在人们的参与中和需求变化中具有动态 特征,呈现出动态多样的生活场景。
(4)综合性
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在物质上是由自然环 境和各种人工环境构成,在技术上,涉及地 上与地下、建筑与绿化、道路交通与工程管 线等等,是各种要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外部 空间特征的总和与整合,是多工种技术设计 人员共同协作的系统集成。在外部空间的使 用上,体现出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年龄、不 同使用方式、不同活动内容和活动频率的复 合多样化的综合特征。
6.1相关概念
“外部环境”广义上是指围绕着主体的周边事物,尤其是人 或生物的生存环境,即具有相互影响作用的外部世界。它既 是作用于生物的外界影响力的总和,也是人们通过各种方式 去认识、体验和感知的外界的总体。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 括人工环境,以及影响人类生活的社会环境及社区环境。
居住建筑外部空间是城市外部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指城市特定住区的居住场所、与居住行为相关的周边事物以 及人们相应的心理认知。因而从狭义的空间角度而言,居住 建筑外部空间环境是指由住宅等建筑围合的家庭生活之外的 一切活动空间领域。包括用于居民出行的道路空间,居民活 动的绿化游憩场所,住宅周边的室外空间、庭院,以及公共 活动空间中的建筑小品、连廊和住宅底层架空并用于公共活 动的开放空间等等。
(2)表征功能
居住环境是居住文明的物质载体,是居民社会属性、生活方式与居住文 明程度的表征。居住环境应是居民生活和社区文化相结合的艺术。它与人 们的生活理念、追求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它不仅为社区提供使用与服务 功能,同时也反映出该地区的社会文化和地域文化。
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始终与周围的环境发生着紧密的联系。人 们以自身的文化背景和生活需求创造理想的居住环境,而社区文化又积极 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所以,居民、社区与居住区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 依赖的,并使居住环境不断得到延续与发展。
6.1.2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基 本特征
生活性、 领域性、 动态性、 综合性、 艺术性、
(1)生活性
与工业区、商业区等城市空间相比,居 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是城市居民的居住 地,是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和行为的外部 空间载体,具有显著的生活性特征。
(2)领域性
城市居民居住在特定范围的居住区内,与其他城市 空间和其他住区之间往往具有显著的空间划分而形 成特定的地域范围,使其避免外界和城市外部活动 的干扰和保障住区内部的安宁与安全。
居住建筑设计原理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住宅套型设计 第三章 住栋设计 低层住宅设计 多层住宅设计 高层和中 高层住宅设计 第四章 不同地区和特殊条件下的住宅设计 第五章 住宅造型设计 第六章 住宅外部空间环境设计
第六章 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
第一节 居住建筑功能类型与发展状况 第二节 居住建筑的适居性 第三节 居住建筑适居性设计的设计标准 第四节 居住建筑未来发展趋向
(1)融合功能 (2)表征功能 (3)场所功能
(1)融合功能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城市社会的分层和居住 空间的分异日趋显现,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本身成为一个 具有社会属性的小社区,居住区内居民的社会经济地位、文 化教育背景、职业差异等不同,使得居住区具有特定的社会 属性。建立社区归属感是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发展的目标 之一。
现代人生活在城市钢筋水泥的丛林中,人们向往自然,向 往开放的、可自由介入的、置身其中可全身心放松的居住空 间。居住环境要提供这样的场所:人们可在自由的活动中释 放个性;在相互交往中获得情感的交流;在优美的环境中忘 却厌烦和疲倦;在社区中体会关爱和温馨。
6.2.2居住行为需求
居住行为主要意指居民在住区中的户外活动, 是主客体互动作用下行为主体意愿的表达。居 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构成是由居民的生活行 为需求所确定的,反之,外部空间的物质环境 影响、制约和支持着居民的户外活动行为。
(5)艺术性
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除了满足人们的 物质生活的各种需求以外,还要满足人 们精神生活和环境视觉审美的要求,艺 术性成为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重要 特征和设计的基本原则。如空间肌理、 场所形态、视觉感受等,体现城市和社 区特有的民俗和人文特点,是工程技术 与环境艺术的综合与整合。
7.2.1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 境的功能
人的身心发展,无不与他儿童时代、成年时代的生活环境 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优质的居住环境有助于提高人的认知水 平,改善生活条件,提高人们对社会的满意度,有利于社会 的安定和团结。居住区通过特定的外部空间环境、服务设施 的配置,达到共享生活、共同发展的社会和谐的目的。
因此,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应具有相应的社会融合功能, 具有融合功能的居住环境有利于社区归属感和和谐社会的建 立。居住环境的融合功能,还可以从广义上理解为居住小环 境与城市大环境的融合,居住区小社会与城市大社会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