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床学实验指导书

矿床学实验指导书
矿床学实验指导书

东华理工大学放射性地质实验教学中心实践教学系列教材

《矿床学》

实习指导书

矿床学

实习指导书

编写:群喜

审校:树明

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二零一零年四月

前言

矿床学实习课是矿床学不可缺少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矿床学实习是以课堂已学过的有关理论知识为指导,以典型矿床为研究对象,通过矿床实际资料的观察、分析和研究,了解和掌握各类矿床形成的地质条件、地质特征和成矿机制,以达到加深对课堂理论学习容的理解和巩固,培养学生利用矿床实际资料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科学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本实习指导书是在2003年版和2006年版部教材经多年试用并获得可行性信息反馈后的基础上确定的。本实习指导书共安排了9次实习容,每次实验介绍了1-3个典型矿例,对每一个实习矿床,给出了其产出的构造位置、区域地质特征、矿区地质特征等资料。同时在每个实习单元,针对实习目的要求,设计了不同容的实习思考题和实习作业,以便在教师的启发下,使学生逐步提高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总之,在实习过程中应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独立思考,努力钻研,也应实事,及时提问解疑。

鉴于目前对矿床成因类型划分尚不统一,类型名称也较混乱,为便于使用,本实习指导书主要采用《矿床学》(袁见齐等,1985)教材的类型系统和类型名称,同时也参考了一些其它教材的矿床分类。

在本实习指导书编写过程中,参考了中国地质大学矿床学实习指导书的部分资料,并引用了许多前人有关典型矿床研究的文字资料和图表等,文中列出了部分被引用者的和资料发表的时间,但仍然有部分资料因出处不详,未能列出。在此向那些无名的被引用者表示歉意,并深表忱。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东华理工大学放射性地质实验教学示中心的资助。在编写过程中,始终得到了地球科学学院相关领导和同志的关系和指导。在此,谨向给予本教材支持、关心和帮助的有关同志一并致以诚挚的意。

本教材由群喜负责编写。尽管付出了最大努力,但是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加上时间仓促,书中可能有不少错误,对于书中存在的不足或错误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0年4月

目录

实验一矿石的认识 (1)

实验二岩浆矿床 (10)

(一) 大道尔吉铬铁矿矿床 (10)

(二)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 (12)

实验三伟晶岩矿床 (18)

(一)蒙天皮山白云母矿床 (18)

(二)新疆可可托海稀有金属矿床 (19)

实验四接触交代矿床 (23)

(一)大冶铁山铁矿 (24)

(二)铜官山铜矿床 (28)

实验五热液矿床 (33)

(一)气化高温热液矿床:大余西华山-漂塘钨矿 (33)

(二)中温热液矿床-桃林铅锌矿床 (39)

(三)低温热液矿床-锡矿山锑矿床 (42)

实验六火山成因矿床(斑(玢)岩型矿床) (46)

(一)斑岩型矿床-德兴铜矿 (47)

(二)玢岩铁矿—梅山铁矿 (52)

实验七沉积矿床 (55)

(一)锰矿 (55)

(二)磷矿 (58)

实验八变质矿床 (61)

(一)弓长岭铁矿 (61)

(二)锦屏磷矿 (65)

实验九层控矿床 (69)

(一)蒙白云鄂博稀土—铁矿床 (69)

参考文献 (75)

附录I:主要矿石质量要求(据一般矿产工业指标参考资料) (75)

附录II主要矿产规模要求(据《矿产工业要求参考手册》) (80)

附录III常见的金属矿物和非金属矿物及其化学分子式 (82)

实验一矿石的认识

一、实习目的及要求

1.正确理解并掌握矿石、矿石矿物及脉石矿物的概念。

2.学会观察和描述矿石的方法及矿石的结构和构造。

3.学会目估矿石品位的方法。

二、实习标本

铁矿石、铅锌矿石、锑矿石、铜矿石、钨矿石、锰矿石

三、实习容

(一)有关矿石的基本概念

矿石:从矿体中采出,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能从中提取有用组分的矿物集合体。矿石

由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组成。

矿石矿物;有用金属或非金属矿物;

脉石矿物:伴生的无用矿物;

矿石类型:根据某一矿区(或矿床)矿石的各种矿物组合、含量、分布等特点分类。(二)矿石的的分类和命名方法

(1)按矿石中有有用矿物的工业性能可分为金属矿石(如铁矿石、铜矿石、钼矿石等)和非金属矿石(如萤石矿石、石棉矿石等)。

(2)按矿石中所含有用矿物或金属元素的多少可分为简单矿石(如钨矿石、汞矿石等)

和综合矿石(如铅锌矿石、钨锡矿石等)。

(3)按矿石中有用成分含量的多少可分为贫矿石(如条带状贫磁铁矿矿石,含铁30%左右)和富矿石(致密块状磁铁矿矿石,含铁60%左右)。

(4)按矿石的结构构造可分为致密块状矿石、浸染状矿石、条带状矿石、角砾状矿石等等。

(5)按矿石受风化程度不同可分为原生矿石、氧化矿石和混合矿石。

(三)常见矿石构造介绍

矿石构造:指组成矿石的矿物集合体的特点,即矿物集合体的形态、相对大小及空间相互的结合关系等反映的形态特征。

(1)块状构造:是一种常见的矿石构造,其特征是由一种或几种粒径较大并且大致相等、

彼此均匀地紧密共生的矿石矿物,形成致密的块状体。矿石矿物的含量通常在80%以上,致密块状构造几乎在所有成因类型的矿床中都可形成,富矿石常由块状矿石组成。

(2)浸染状构造:矿石矿物在矿石呈星散状分布.这种星散状的矿石矿物可以是自形程度不同的结晶集合体,也可以是细小的粒状矿物集合体,其粒径通常小于0.2cm。按浸染状矿石矿物的数量多小,可分为稀疏浸染,中等浸染和稠密浸染状构造等。

(3)细脉浸染状构造:矿石矿物集合体在矿石中呈浸染状和细脉状分布,是斑岩型铜矿和钼矿床中常见的矿石构造类型。

(4)斑点状构造:与浸染状构造相似,唯一区别在于散状分布的矿石矿物集合体的粒径较大,构成斑点,其大小通常在0.5-1cm左右。例如铬铁矿自形晶集合体呈斑状分布在蛇纹石化橄榄岩中。如果矿石矿物集合体构成的斑点大小不等,并且不规则的分布于矿石中,有的部位较集中(类似致密或团块状),有的部分呈星状分布,则形成斑杂状构造。

(5)条带状构造:由不同成分、不同粒径或不同含量的矿物集合体呈条带状相间出现的一种矿石构造。这种构造的成因不一,例如,岩浆成因的铬铁矿床中,条带状构造是由结晶分异作用和岩浆流动作用造成的。在热液矿床中,条带状构造成是由含矿热液对沉积岩的层理进行选择性交代形成,或者是沿着早期矿石的平行裂隙充填,交代而成。在含铍的矽卡岩矿床中,条带构造尤为显著,故常称为含铍条纹岩。在沉积变质矿床中,条带构造由变质作用或者变质分异作用造成,为式铁矿床,这种构造十分普遍。

(6)皱纹状构造:原来矿石所具有的条带状、页片状、层纹等构造,在后期动力变质或区域变质作用下,发生挤压、弯曲,形成各种小褶皱,这样的矿石称为皱纹状构造。这种构造在沉积变质矿床中很普遍。另外,成矿热液选择性交代早期形成的具有微型褶皱的围岩,也可形成皱纹状构造。

(7)对称带状构造:矿物沿着裂隙的两壁向中心发生周期性的不连续沉淀,形成彼此对称并平行两壁的一种带状构造。这种构造经常在由充填作用形成的矿脉中较常见。如果两壁不对称,则称为不对称带状构造,这多半是由多次成矿作用形成的。

(8)脉状构造:沿着围岩或者早期形成的矿石的一个或者一组方向裂隙充填或交代形成的脉状矿物集合体。通常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脉体有的由单一矿物组成,有的则由多种矿物组成,如果沿着不同方向的几组裂隙充填交代,则形成网脉状构造,充填于裂隙中的称“充填脉”,这种构造在热液矿床中最常见;在变质矿床和风化矿床中也可见到。

(9)马尾丝状构造:含矿溶液沿围岩的微层理面或迭层石构造密集的细微裂缝交代或充填形成的类似马尾丝的一种矿石构造。

注册会计师审计实验指导书含实验数据

注册会计师审计实验指导书含实验数据

重庆工商大学 《注册会计师审计实验》指导书 会计学院公共财务教研室 9月

目录 “审计重要性水平初步判断”实验项目指导书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实验项目名称........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实验目的和实验内容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实验使用的仪器设备及其基本工作原理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实验基本步骤........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实验记录与数据处理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八、实验思考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九、实验报告的基本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十、实验前的预习........ 错误!未定义书签。十一、实验资料.......... 错误!未定义书签。“审计技术运用”实验项目指导书错误!未定义

书签。 一、实验项目名称........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实验目的和实验内容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实验使用的仪器设备及其基本工作原理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实验基本步骤........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实验记录与数据处理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八、实验思考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九、实验报告的基本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十、实验前的预习........ 错误!未定义书签。十一、实验资料.......... 错误!未定义书签。“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实验项目指导书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实验项目名称........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实验目的和实验内容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实验使用的仪器设备及其基本工作原理错误!

传热学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用球体法测定粒状材料的导热系数 一、实验目的 1、巩固和深化稳态导热的基本理论,学习测定粒状材料的热导率的方法。 2、确定热导率和温度之间的函数关系。 二、实验原理 热导率是表征材料导热能力的物理量,其单位为W/(m ·K),对于不同的材料,热导率是不同的。对于同一种材料,热导率还取决于它的化学纯度,物理状态(温度、压力、成分、容积、重量和吸湿性等)和结构情况。各种材料的热导率都是专门实验测定出来的,然后汇成图表,工程计算时,可以直接从图表中查取。 球体法就是应用沿球半径方向一维稳态导热的基本原理测定粒状和纤维状材料导热系数的实验方法。 设有一空心球体,若内外表面的温度各为t 1和t 2并维持不变,根据傅立叶导热定律: dr dt r dr dt A λπλφ24-=-= (1) 边界条件221 1t t r r t t r r ====时时 (2) 1、若λ= 常数,则由(1)(2)式求得 1 22121122121)(2)(4d d t t d d r r t t r r --=--=πλπλφ[W] ) (2)(212112t t d d d d --=πφλ [W/(m ·K)] (3) 2、若λ≠ 常数,(1)式变为 dr dt t r ) (42λπφ-= (4) 由(4)式,得 dt t r dr t t r r ??-=21 21)(42 λπφ 将上式右侧分子分母同乘以(t 2-t 1),得 )()(4121222 12 1t t t t dt t r dr t t r r ---=??λπφ (5)

式中 122 1)(t t dt t t t -?λ项显然就是λ在t 1和t 2范围内的积分平均值,用m λ表示即 1 221)(t t dt t t t m -=?λλ,工程计算中,材料的热导率对温度的依变关系一般按线性关系处理,即)1(0bt +=λλ。因此, )](21[)1(210 1202 1 t t b t t dt bt t t m ++=-+=?λλλ。这时,(5)式变为 ) (2) (4)(21211222121t t d d d d r dr t t r r m --= -=?πφπφλ [W/(m ·K)] (6) 式中,m λ为实验材料在平均温度)(21 21t t t m +=下的热导率, φ为稳态时球体壁面的导热量, 21t t 、分别为内外球壁的温度, 21d d 、分别为球壁的内外直径。 实验时,应测出21t t 、和φ,并测出21d d 、,然后由(3)或(6)得出m λ。 如果需要求得λ和t 之间的变化关系,则必须测定不同m t 下的m λ值,由 ) 1() 1(202101m m m m bt bt +=+=λλλλ ( 7) 可求的b 、0λ值,得出λ和t 之间的关系式)1(0bt +=λλ。 三、实验设备 导热仪本体结构和测量系统如图1-1所示。

耕作学实验指导

耕作学实验指导书 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 作物栽培与耕作系 2005年8月修订

目录 实验一作物种类与复种形式的确定 (1) 实验二作物布局优化方法之——原理与基本方法 (5) 实验三作物布局优化方法之二—最优化计算机软件的应用 (10) 实验四轮作制度设计 (12) 实验五土地耕作制设计 (15) 实验六土壤施肥制的设计 (17) 附录1 选修实验目录 (32)

实验一种植制度的农业资源分析 ——作物类型与复种形式的确定 一、目的意义: 农业的稳产高产是以作物与其环境的高度统一与适应为基础的。依据当地的气候、土壤及生产经济条件确定所种植的作物种类及复种方式,是安排农业生产的首要问题。在我们还不能大面积控制作物环境的条件下,因地制宜,适地适作是农业费省效宏的有效手段。本实验旨在掌握各作物生态适应性及所规划地区生态条件的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生态学与耕作学知识,学会分析种植制度与资源关系的方法,为耕作制度设计奠定基础。 二、原则: 1.以作物与其环境的统一为总原则。不同地区在地理、地形、地貌、气候,土壤及生产条件诸方面存在差异,而各种作物又要求不同的生活环境,只有使作物与环境相互统一,组成—个协调的生态系统,作物才能稳产高产。 2.从大农业观出发,农林草综合发展,在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大力发展商品生产的同时,要积极保护农业资源,保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好循环,以同时获得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既要考虑因地制宜,适地适作,又要注意满足人民群众及社会的多种需要,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发展经济作物、果品蔬菜及饲料绿肥作物的生产。 三、依据: 1.作物对热量的要求: 热量是决定作物种类与复种方式的首要条件。多种作物在其系统发育中形成了对热量要求的不同类型。因此,可将作物分为耐寒作物、低温作物、中温作物及喜温作物,它们对温度的要求如附表1。 某作物在此地能否种植,首先取决于当地生长季内的积温状况。当一个生长季内的积温除能满足—茬作物需要(考虑一定的保证率,—般80%以上)尚有剩余时,就可考虑复种。复种形式可根据热量及其它条件采取一年两熟、二年三熟等熟制类型。根据条件可采取套作复种或平作复种。以冬小麦为前茬的平作复种作需≥0℃积温,如附表2。 2.作物对水分的要求:

图形学实验报告

计 算 机 图 形 学 实验指导书 学号:1441901105 姓名:谢卉

实验一:图形的几何变换 实验学时:4学时 实验类型:验证 实验要求:必修 一、实验目的 二维图形的平移、缩放、旋转和投影变换(投影变换可在实验三中实现)等是最基本的图形变换,被广泛用于计算机图形学的各种应用程序中,本实验通过算法分析以及程序设计实验二维的图形变换,以了解变换实现的方法。如可能也可进行裁剪设计。 二、实验内容 掌握平移、缩放、旋转变换的基本原理,理解线段裁剪的算法原理,并通过程序设计实现上述变换。建议采用VC++实现OpenGL程序设计。 三、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 1.图形的平移 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人或其它物体(如图1所示),用交互操作方式使其在屏幕上沿水平和垂直方向移动Tx和Ty,则有 x’=x+Tx y’=y+Ty 其中:x与y为变换前图形中某一点的坐标,x’和y’为变换后图形中该点的坐标。其交互方式可先定义键值,然后操作功能键使其移动。 2.图形的缩放 在屏幕上显示一个帆船(使它生成在右下方),使其相对于屏幕坐标原点缩小s倍(即x方向和y方向均缩小s倍)。则有: x’=x*s y’=y*s 注意:有时图形缩放并不一定相对于原点,而是事先确定一个参考位置。一般情况下,参考点在图形的左下角或中心。设参考点坐标为xf、yf则有变换公式x’=x*Sx+xf*(1-Sx)=xf+(x-xf)*Sx y’=y*Sy+yf*(1-Sy)=yf+(y-yf)*Sy 式中的x与y为变换前图形中某一点的坐标,x’和y’为变换后图形中该点的坐标。当Sx>1和Sy>1时为放大倍数,Sx<1和Sy<1时为缩小倍数(但Sx和Sy

审计实验

审计学模拟实验指导书 邵阳学院经管系

目录 第一章总论 第二章模拟实验 实验一审计方法的运用 实验二内部控制的测试与评价 实验三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分析 实验四综合案例分析

第一章总论 一、审计实务模拟实验的意义 审计实务专业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前,审计实务专业的学生大多依靠到单位、到企业去实习来提高其实践能力。多年的实践证明,到企业、到单位去实习,结果往往是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学生除了书本知识外,既无生产经验,又无社会经验,在实习过程中,事事要实习单位的人带教,学生的独立工作、学习能力较弱,自觉性、主动性不强,实习的效果欠佳。这就造成很多毕业生到实际单位后,动手能力差,不能马上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缩短学生步入社会的适应期,就有必要在学校建立审计实务实验室,进行审计实务模拟实验。事实也证明,通过审计实务模拟实验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该实训是配合教学而设计课内实验,通过实验环节,使学生能比较系统地练习审计的基本程序和具体方法,加深对审计基本理论的理解、基本方法的运用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达到理论与审计实务相结合的统一。提高审计专业学生记账、算账和查账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审计实务模拟实验的目的 1、审计实务模拟实验,主要是通过审计实务实验室、课堂等场所对学生进行审计实务的模拟实验。 以使学生初步掌握填制和审核各种原始凭证,编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编制科目汇总表,掌握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各种明细账和总账的登记方法,掌握错账的更正方法,未达账项的调整方法,把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比较系统地练习记账凭证的审核; 2、比较系统地练习登记各种总分类账、明细分类账的审查; 3、比较系统地练习会计报表的审查; 4、比较系统地练习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 将上述各项要求及实验步骤编写成实验报告。 三、审计实务模拟实验的内容 审计实务模拟实验的内容有: 企业通过虚列工资和其他项目,导致成本费用不实,学生通过查询、函证等方法,查出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能够研究负债融资核算中主要会计舞弊形式、审核方法及其审计调整,负债融资审计工作所形成的主要审计工作底稿等能够审查出“无形资产”中土地使用权的情况和问题,并进行处理。 能够重点研究权益融资的控制测试程序,权益融资核算中主要会计舞弊形式、审核方法及其审计调整,权益融资审计工作所形成的主要审计工作底稿等。掌握主营业务收入函证的过程和方法,审计人员应根据销售合同的规定,审阅与该项业务有关的“银行存款”、“主营业务收入”及“应交税金”等明细账户,抽查有关会计凭证,验算有关的销售收入与增值税额。掌握主营业务收入函证的过程和方法,审计人员应根据销售合同的规定,审阅与该项业务有关的“银行存款”、“主营业务收入”及“应交税金”等明细账户,抽查有关会计凭证,验算有关的主营业务收入的入账金额。审阅“主营业务收入”、“应收账款”等明细账,并抽查有关会计凭证,分析有关业务处理的正确性,重点学习审查企业隐瞒主营业务收入的行为。审查出被审计单位采用预收货款的方式销售商品,在商品实际发出时未作销售收入处理,从而隐瞒了收入,偷漏了增值税和所得税的问题。对此,被审计单位应将预收的货款转作收入处理,同时,调整成本、计算流转

工程热力学实验指导书全解

实验一 空气定压比热容测定 一、实验目的 1.增强热物性实验研究方面的感性认识,促进理论联系实际,了解气体比热容测定的基本原理和构思。 2.学习本实验中所涉及的各种参数的测量方法,掌握由实验数据计算出比热容数值和比热容关系式的方法。 3.学会实验中所用各种仪表的正确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由热力学可知,气体定压比热容的定义式为 ( )p p h c T ?=? (1) 在没有对外界作功的气体定压流动过程中,p dQ dh M =, 此时气体的定压比热容可表示 为 p p T Q M c )(1??= (2) 当气体在此定压过程中由温度t 1被加热至t 2时,气体在此温度范围内的平均定压比热容可由下式确定 ) (1221 t t M Q c p t t pm -= (kJ/kg ℃) (3) 式中,M —气体的质量流量,kg/s; Q p —气体在定压流动过程中吸收的热量,kJ/s 。 大气是含有水蒸汽的湿空气。当湿空气由温度t 1被加热至t 2时,其中的水蒸汽也要吸收热量,这部分热量要根据湿空气的相对湿度来确定。如果计算干空气的比热容,必须从加热给湿空气的热量中扣除这部分热量,剩余的才是干空气的吸热量。 低压气体的比热容通常用温度的多项式表示,例如空气比热容的实验关系式为 3162741087268.41002402.41076019.102319.1T T T c p ---?-?+?-=(kJ/kgK) 式中T 为绝对温度,单位为K 。该式可用于250~600K 范围的空气,平均偏差为0.03%,最大偏差为0.28%。 在距室温不远的温度范围内,空气的定压比热容与温度的关系可近似认为是线性的,即可近似的表示为 Bt A c p += (4) 由t 1加热到t 2的平均定压比热容则为 m t t t t pm Bt A t t B A dt t t Bt A c +=++=-+=? 2 21122 1 21 (5) 这说明,此时气体的平均比热容等于平均温度t m = ( t 1 + t 2 ) / 2时的定压比热容。 因此,可以对某一气体在n 个不同的平均温度t m i 下测出其定压比热容c p m i ,然后根据最小二乘法原理,确定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7315132 【英文名Experiment of Crop Culture 【课程学时】32学时,分为上下两个学期,每学期各16学时。 【适用专业】农学 一、本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是在《作物栽培学》理论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在作物栽培方面的基本操作技能,为学生从事作物栽培、作物育种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作物生产技术创新、推广及相关生产实践活动打下基础,同时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本课程属于农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本课程要求学生能熟练地将理论教学中的相关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能理解所开设实验的目的、意义及关键环节,有良好的动手能力,能较好地掌握各个实验的操作技能;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从事相关科学研究的能力,并能分析和解决科研和生产活动中的实际问题。 二、本实验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实验课程以《作物栽培学》理论教学为基础,同时与《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和《土壤肥料学》等课程紧密联系,必须把本实验课程与以这些课程的知识有机结合。还应将本课程内容与《作物栽培学教学实习》等实践性课程的内容相互完善和补充。 三、实验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安排 本实验课不安排理论教学内容。 四、实验内容安排

实验一、小麦、油菜田间种植密度测定 【目的要求】掌握作物田间种植密度测定的基本方法 【内容】实测小麦、油菜的种植规格,计算其种植密度。 【方法】选择不同种植方式的小麦、油菜田各2-3块,学生分小组分别测定不同田块的行距、穴距或单位行段内的植株数,根据株、穴距或单位行段内的植株数计算单位面积种植密度,并做出比较。 实验二、小麦田间种植设计及全程生育动态观测 【目的要求】掌握小麦种植的基本程序和田间调查的方法,熟悉小麦全生育期的生育进程变化。 【内容】小麦播种及田间管理;调查小麦全生育期苗情动态,计算单位面积的最高苗、有效穗及成穗率等;观察和记载小麦拔节、孕穗、抽穗、开花、乳熟、蜡熟和完熟等重要生育时期及病虫害等情况。 【方法】学生先在教师指导下,自选小麦品种、自行设计种植方案,在指定地块按方案种植一定面积的小麦,并负责进行田间管理,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内分不同生育时期观测8—10次小麦茎蘖数,并根据小麦生育进程观察和记载上述内容。 实验三、水稻田间种植设计及全程生育动态观测 【目的要求】掌握水稻种植的基本程序和田间调查的方法,熟悉水稻全生育期的生育进程变化。 【内容】水稻育秧、移栽及田间管理;调查水稻全生育期苗情动态,计算单位面积的最高苗、有效穗及成穗率等;观察和记载水稻拔节、孕穗、抽穗、开花、乳熟、蜡熟和完熟等重要生育时期及病虫害等情况。 【方法】学生先在教师指导下,自选水稻品种、自行设计种植方案,在指定地块按方案培育水稻秧苗和大田移栽,并负责进行田间管理,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内分不同生育时期观测8—10次水稻茎蘖数,并根据水稻生育进程观察和记载上述内容。 实验四、主要农作物种子形态、结构观察和识别 【目的要求】熟悉主要农作物种子形态、结构 【内容】观察和比较水稻、小麦、玉米和花生种子的形态、结构。 【方法】以不同类型的水稻、小麦、玉米和花生等作物种子为材料,进行相应的预处理后在实验室观察和比较,分别以图示和文字相结合描述各种作物种子的主要形态特征。 实验五、主要农作物幼苗形态观察 【目的要求】熟悉主要农作物种子幼苗形态特征。 【内容】观察水稻、小麦、玉米、花生、蚕豆、豌豆、大豆等农作物种子的幼苗形态特征。 【方法】在盆栽条件下播种上述农作物种子,在发芽后分2-3个不同时期观察幼苗形态,分别以图示和文字相结合描述各种作物幼苗的主要形态特征。 实验六、常见农田杂草的识别与防除 【目的要求】熟悉冬、春常见农田杂草的名称、所属科及特征特性 【内容】观察常见冬、春农田杂草的主要种类及其特征,现场识别和采集不同种类农田杂草。

《计算机图形学》新版实验指导书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实验报告 班级学号姓名 课程名称完成日期 实验一熟悉Visual C++绘图应用程序的开发过程 一、实验目的 1、熟悉VC6.0开发环境; 2、掌握MFC编程; 3、掌握CDC图形程序库; 4、掌握VC6.0下的简单图形程序的开发过程。 二、实验性质 验证性 三、实验要求 1、认真阅读本次实验的目的,了解本次实验要求掌握的内容; 2、能够根据实验指导书的要求,完成相关的内容; 3、务必掌握绘图程序的开发流程,为今后复杂的图形程序开发做好准备。 四、实验内容 (一)生成绘图应用程序的框架 开发绘图应用程序的第一步是使用AppWizard(程序生成向导)来建立程序的基本框架。AppWizard为框架的建立提供了一系列对话框及多种选项,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的选项生成自己所需要的应用程序框架。具体步骤如下: 1、从“文件”菜单选择“新建”菜单项,在“新建”对话框中选择“工程”选项卡,从项目类型中选择MFC AppWizard(.exe)。在“位置”文本框中,可直接输入目录名称,或者单击“…”按钮选择已有的目录。在“工程名称”文本框中输入项目的名称,如Draw,其他采用默认值,这时确定按钮变亮,如下图所示:

2、单击确定按钮,弹出“MFC应用程序向导步骤1”对话框,如图所示,选择单文档单选按钮和“中文[中国]”选项,表示要生成以中文为用户界面的单文档(SDI绘图程序)。 3、点击下一步,在随后出现的几个对话框中,都点击下一步,表示采用各项的默认设置,直到出现“MFC应用程序向导步骤6”对话框,如图所示。

4、“MFC应用程序向导步骤6”对话框中默认设置确定了类得名称及其所在文件的名称。用户可以改CdrawApp、CmainFrame和CdrawDoc的文件名称,但不可以改变它们的基类。 单击完成按钮,应用程序向导显示将要创建的文件清单,再单击确定,MFC应用程序向导就自动生成绘图程序的各项源文件了。 MFC应用程序向导设置完后,点击组建按钮,然后再点击执行按钮,就会出现MFC 应用程序向导生成的完整应用程序的基本框架。

审计案例实训指导书(doc 44页)

审计案例实训指导书(doc 44页) 部门: xxx 时间: xxx 拟稿人:xxx 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勿作商业用途

《审计案例实训》指导书 课程名称:审计案例实训 制定人:刘秋林 企业专家:杨华锦 企业名称:重庆黔龙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审核人:张崇友 编制单位:经济贸易系 编制日期:2016年6月20日 教务处制

审计案例实训指导书 一、实训的任务和目的 审计案例实训是审计专业实践性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也是一门必修课程。其主要目的是:借助实训资料完成财务报表主要审计工作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毕业后尽快适应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实训的基本要求 1. 认真阅读教材和实训指导书,做好预习; 2.理解实验项目的操作原理; 3.掌握实验项目的业务处理。 三、实训的纪律要求 1.严格遵守实训的有关规章制度,爱护公共财物。 2.在整个实验期间不得缺席、迟到、早退,如果因病或因重大事情不能参加实验的一律以书面形式事先请假,否则,将按实训室的有关规章制度以及审计实训考核办法的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3.按质、按量、按时完成所规定的实训任务,实训成果交指导老师批阅。 四、实训成绩考核与评定 审计案例实训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应与课堂教学一样,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这对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其按质、按量、按时完成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实验任务,进一步提高实验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鉴于审计实训教学与一般课堂教学相比,有其特殊性,因此,考核的重点应放在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上。具体评定方法如下:

二氧化碳临界状态观测及PVT关系工程热力学实验指导书

程热力学 氧化碳临界状态观测及 P-V-T 关系 一、实验目的 了解CO 2临界状态的观测方法,增加对临界状态概念的感性认识。 增加对课堂所讲的工质热力状态、凝结、汽化、饱和状态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掌握CO 2的p-v-t 关系的测定方法,学会用实验测定实际气体状态变化规律的方法 学会活塞式压力计, 恒温器等热工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二、实验内容 1、 测定CO 的p-v-t 关系。在P-V 坐标系中绘出低于临界温度(t=20 C)、临界温度 (t=31.1 C)和高于 临界温度(t=50 C)的三条等温曲线,并与标准实验曲线及理论计算值 相比较,并分析其差异原因。 2、 测定CQ 在低于临界温度(t=20 C 、27C )时饱和温度和饱和压力之间的对应关系, 并与图四中的t s -p s 曲线比较。 3、 观测临界状态 (1) 临界状态附近气液两相模糊的现象。 (2) 气液整体相变现象。 (3) 测定CQ 的p c 、V c 、t c 等临界参 数,并将实验所得的 V c 值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范 德瓦 尔方程的理论值相比教,简述其差异原因。 三、实验设备及原理 整个实验装置由压力台、恒温器和实验台本体及其防护罩等三大部分组成(如图一所 示)。 1、 2、 3、 和技巧。 4、 图一 试验台系统图

蛍渥水 H -------------------------------- * CU J空间 承压玻璃 4” 十一 Ezz E力油 高压容器 图二试验台本体 试验台本体如图二所示。其中1—高压容器;2 —玻璃杯;3 —压力机;4—水银;5—密 封填料;6—填料压盖;7 —恒温水套;8—承压玻璃杯;9—CQ空间;10—温度计。、 对简单可压缩热力系统,当工质处于平衡状态时,其状态参数P、V、t之间有:F( p,v,t)=0 或t=f(p,v) (1) 本实验就是根据式(1),采用定温方法来测定CQ的p-v-t关系,从而找出CQ的p-v-t关系。 实验中,由压力台送来的压力由压力油进入高压容器和玻璃杯上半部,迫使水银进入预 先装了CQ气体的承压玻璃管,CQ被压缩,其压力和容器通过压力台上的活塞杆的进、退来调节。温度由恒温器供给的水套里的水温来调节。 实验工质二氧化碳的压力,由装在压力台上的压力表读出(如要提高精度,可由加在活塞转盘上的平衡砝码读出,并考虑水银柱高度的修正) 。温度由插在恒温水套中的温度计读 出。比容首先由承压玻璃管内二氧化碳柱的高度来测量,而后再根据承压玻璃管内径均匀、截面不变等条件来换算得出。 四、实验步骤 1、按图一装好实验设备,并开启实验本体上的日光灯。 2、恒温器准备及温度调节: (1)、入恒温器内,注至离盖30?50mm检查并接通电路,开动电动泵,使水循环对

农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农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农学(Agronomy);专业代码:090101 二、培养目标:培养具备作物生产、作物遗传育种及种子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及其他相关的部门、企业或单位从事与农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科学技术人才。 三、培养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宽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农业生物科学、农业生态科学、作物生长发育和遗传规律、作物育种、栽培、耕作、种子及农业推广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作物生产和作物新品种选育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作物育种、作物栽培和耕作、种子生产与检验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理论知识; 2. 掌握生物学科和农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3. 掌握农业生产,特别是作物生产的技能和方法; 4. 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前沿和发展趋势; 5. 熟悉农业生产,了解农村、农业、农民及有关方针政策; 6. 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7. 掌握种子生产、种子检验、种子加工与贮藏和经营管理的技术、原理和方法; 8. 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 9. 掌握农业推广的基本方法、手段,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 四、主干学科:作物学。 五、主要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气象学,遗传学,土壤肥料学,植物保护学,试验统计方法,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种子学,耕作学等。 六、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军事技能训练,思政实践,社会实践,农学实践,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科学研究能力训练,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等。 七、学制与修业年限:标准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 八、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九、毕业学分要求:最低修读171学分,其中课内教学不低于129学分,实践教学不低于42学分。 十、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表:

计算机图形学试验指导一–OpenGL基础

计算机图形学实验指导(一) –OpenGL基础 1.综述 这次试验的目的主要是使大家初步熟悉OpenGL这一图形系统的用法,编程平台是Visual C++,它对OpenGL提供了完备的支持。 尽管OpenGL包括渲染命令,但却独立于任何窗口系统和操作系统。因此,OpenGL并不包括用来打开窗口以及从键盘或鼠标读取事件的命令。在这里,我们应用GLUT库简化Windows窗口操作。 2.准备GLUT库 下载glut压缩包后,解压,把glut32.dll放在Windows的system32目录下,将glut32.lib 放在C:\program files\Microsoft Visual Studio\VC98\Lib目录中,将glut.h放在C:\program files\Microsoft Visual Studio\VC98\Include\GL目录中 2.在VC中新建项目 新建一个项目。 选择菜单File中的New选项,弹出一个分页的对话框,选中页Projects中的Win32 Console Application项,然后填入你自己的Project name,回车即可。VC为你创建一个工作区(WorkSpace),你的项目就放在这个工作区里。 为项目添加文件 为了使用OpenGL,我们需要在项目中加入相关的Lib文件:glut32.lib 选中菜单Project->Settings项,在link选项卡中的Object/Library modules栏中加入glut32.lib。 选择菜单File中的New选项,弹出一个分页的对话框,选中页Files中的C++sourcefile,填入文件名,钩选添加到刚才建的那个工程里,然后就可以开始编程了。 3.一个OpenGL的例子 #include //初始化OpenGL void init(void) { glClearColor(0.0f, 0.0f, 0.0f, 0.0f);//设置背景颜色 glShadeModel(GL_FLAT);//设置明暗处理 } //主要的绘制过程 void display(void) { glClear(GL_COLOR_BUFFER_BIT);//清除颜色缓存 glBegin(GL_LINES);//开始画直线 glColor3f(1.0f, 1.0f, 1.0f);//设置颜色为白色 glVertex2f(30.0f, 30.0f);//第一根线的两个端点 glVertex2f(200.0f, 400.0f);

审计模拟实验一

通过模拟实验, 学生能够系统了解和掌握审计基本流程与方法, 熟悉审计常规审计技术方法和审计检查分析方法,较熟练地运用审计基本方法完成一般审计项目,掌握审计方案, 审计通知书,工作底稿,审计日记和审计证据等审计工作文件的编写,熟练编写审计工作报告,对审计有更加直观的认识,提高操作能力. 结合国家审计, 内部审计, 民间审计的审计业务流程及实质性审计测试的相关业务模拟实验,审计模拟实验的具体目标是: 1,通过审计综合模拟实验软件操作,同学们熟悉系统管理,审计准备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和审计终结阶段的主要内容,通过审计证据的收集,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审计报告的编写,熟悉国家审计,内部审计,民间审计业务操作的全过程. 2,通过财务审计模拟实验,同学们熟悉审计软件的各功能模块,结合会计报表及其各项目的审计,了解审计的基本流程,掌握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审计工作文件的编写, 巩固审计学的基础知识. 3,通过一系列的审计实验,实训,使同学们熟悉国家审计,内部审计,民间审计等相关的审计准则, 掌握国家审计, 内部审计, 民间审计的审计业务流程, 掌握审计技术与方法, 并能在各项具体业务中加以运用,培养和提高同学们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本大纲较系统地反映了审计的基本知识, 基本程序和基本技术方法, 同时兼顾民间审计, 1 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内容, 以理论联系实际和实验的可操作性为基础, 通过案例及数据模拟实验,提高同学们实务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介绍现场审计实施系统的发展历程, 组织架构, 主要功能, 并使用该软件进行系统管理, 项目管理等操作,了解该系统中的审计流程实现.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审计流程在审计软件中的实现; 掌握该审计软件的基本操作; 了解审计软件的发展历程与组织架构. 【重点,难点】重点:使用该审计软件进行系统管理中的人员管理,项目管理中的资料管理,进度管理等操作. 难点:审计各流程在审计软件中的实现. 【本章教学建议】本章属于开篇总论的章节, 在教学中注意指引学生了解这门课与此前所学理论课程的关系和地位,引导学生回顾相关基本概念. 第二讲审计准备阶段——审前调查与审计方案审计准备阶段————审前调查与审计方案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介绍案例资料,指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介绍开展审前调查的方法与途径,讲解审计署六号令等,介绍审计方案的组成要素与编写过程.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审计准备阶段的工作程序与内容; 理解审计署六号令等; 理解审前调查的途径; 掌握审前调查方法; 理解审计方案的组成要素; 4 掌握审计方案的编写; 了解案例相关情况. 【重点,难点】重点:开展审前调查,编写审计方案. 难点:编写审计方案. 【本章教学建议】将学生分组,引导学生对各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充分讨论,有效开展工作,工作基本完成后分组报告工作成果; 引导学生借助于各种途径的资源——特别是网络资源——进行审前调查; 引导学生回顾相关课程所学的审计准备阶段的工作程序与内容, 回顾审前调查方法和审计方案的要素,接合实际情况开展小组工作. 第三讲审计准备阶段——审计方案完善与审计通知书审计准备阶段————审计方案完善与审计通知书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指导审计方案的编写与修改,进一步完善审计方案;介绍审计通知书的作用与内容,指导学生编写审计通知书. 将审计方案与审计通知书通过审计软件的项目管理相应功能进行恰当的文档管理.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审计通知书的作用与发送流程等; 掌握审计方案的编写与完

《传热学》实验指导书

传热学实验指导书 XX大学 XX学院XX系 二〇一X年X月

一、导热系数的测量 导热系数是反映测量热性能的物理量,导热是热交换三种基本形式之一,是工程热物理、材料科学、固体物理及能源、环保等各研究领域的课题之一。要认识导热的本质特征,需要了解粒子物理特性,而目前对导热机理的理解大多数来自固体物理实验。材料的导热机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微观结构,热量的传递依靠原子、分子围绕平衡位置的振动以及电子的迁移,在金属中电子流起支配作用,在绝缘体和大部分半导体中则以晶格振动起主导作用。因此,材料的导热系数不仅与构成材料的物质种类有关,而且与它的微观结构、温度、压力及杂质含量相联系。在科学实验和工程设计中所采用材料导热系数都需要用实验方法测定。 1882年法国科学家J ·傅里叶奠定了热传导理论,目前各种测量导热系数的方法都是建立在傅里叶热传导定律的基础上,从测量方法来说,可分为两大类:稳态法和动态法,本实验是稳态平板法测量材料的导热系数。 【实验目的】 1、了解热传导现象的物理过程 2、学习用稳态平板法测量材料的导热系数 3、学习用作图法求冷却速率 4、掌握一种用热电转换方式进行温度测量的方法 【实验仪器】 1、YBF-3导热系数测试仪 一台 2、冰点补偿装置 一台 3、测试样品(硬铝、硅橡胶、胶木板) 一组 4、塞尺 一把 5、游标卡尺(量程200mm ) 一把 6、天平(量程1kg ,分辨率0.1g ) 一台 【实验原理】 为了测定才材料的导热系数,首先从热导率的定义和它的物理意义入手。热传导定律指出:如果热量是沿着Z 方向传导,那么在Z 轴上任一位置Z 0,处取一个垂直截面A (如图1)以dt/dz 表示Z 处的温度梯度,以dQ/d τ表示该处的传热速率(单位时间通过截面积A 的热量),那么传导定律可表示为: ()0z z dz dt d dQ A =-==Φλτ 1-1 式中的负号表示热量从高温向低温区传导(即热传导的方向与温度梯度的方向相反)。式中的λ即为导热系数,可见热导率的物理意义:在温度梯度为一个单位的情况下,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截面面积的热量。 利用1-1式测量测量的导热系数,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在材料中造成的温度梯度dt/dz ,并确定其数值;另一个是测量材料内由高温区向低温区的传热速率dQ/d τ。 1、温度梯度dt/dz 的测量

耕作学实习报告

青岛农业大学 本科生实习报告 报告题目耕作学实习报告 学生学院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 专业班级农学1204 姓名学号闫董丰20124927

耕作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通过对莱阳某农村的种植制度以及养地制度调查访问,即对莱阳校区实习基地的调查了解,进一步学习种植制度以及养地制度的主要内容及相关技术。 二、实习时间:2015年10月27日 三、实习地点:莱阳市某农村莱阳校区实习基地 四、实习内容 此次实习首先回顾了课堂相关知识,进而在老师指导下对照的种植制度和养地制度进行了参观调查,由于实习时间为十月份,因此我们观察到有些土地是刚刚收获上一茬作物但还没有种植下茬作物的。 进而在老师指导下,对当地农民进行了采访,采访内容主要有: 1、自然条件 莱阳市地处位于胶东半岛腹地,东北与烟台市接壤,西南与青岛市毗邻,南临黄海,是北温带东亚季风区。大陆度为64.3%,属大陆季风型半湿润性气候。具有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春季风多易旱,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昼暖夜凉,冬季寒冷干燥的特点。全市年平均降水量为800MM,年平均气温11.2°,全市平均无霜期173天。全市总面积173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0万亩。境内土壤划分为棕壤、褐土、潮土、砂姜黑土、盐土、风砂土6个土类,11个土壤亚类,18个土属,137个土种。 2、作物种植概况 莱阳农学院实验基地及附近农户土地地势为平坦,紧邻咸河,雨水充足,少量来自农户家庭生活用水,水质较好,不含对作物有害的污染物。基地灌溉条件设施良好,大部分是旱涝保收,只有少部分地势低洼的地方难排水而常年有积水。 从整体上来看,实验田主要以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花生,大豆等经济作物为辅,饲料作物很少。 (1)光照、热量、水对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利于状况较好,但仍有可改进

计算机图形学实验指导书1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图形学实验指导书 李晓东编 电信学院计算机系 2011年11月

实验1 直线段的扫描转换 实验类型:设计性 实验类别:专业实验 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直线段扫描转换的DDA算法、中点bresenham算法及 bresenham算法的基本原理; 2.掌握以上算法生成直线段的基本过程; 3.通过编程,会在C/C++环境下完成用DDA算法、中点bresenham算法及 bresenham算法对任意直线段的扫描转换。 实验设备及实验环境 计算机(每人一台) VC++6.0或其他C/C++语言程序设计环境 实验学时:2学时 实验内容 用DDA算法中点bresenham算法及bresenham算法实现任意给定两点的直线段的绘制(直线宽度和线型可自定)。 实验步骤: 1、复习有关算法的基本原理,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 2、依据算法思想,绘制程序流程图; 3、设计程序界面,要求操作方便; 4、用C/C++语言编写源程序并调试、执行; 5、分析实验结果 6、对程序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 7、打印源程序或把源程序以文件的形式提交; 8、按格式要求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要求: 1、各种算法的基本原理; 2、各算法的流程图 3、实验结果及分析(比较三种算法的特点,界面插图并注明实验条件) 4、实验总结(含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法)

实验2 圆的扫描转换 实验类型:设计性 实验类别:专业实验 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中点bresenham画圆算法的基本原理; 2、掌握以上算法生成圆和圆弧的基本过程; 3、掌握在C/C++环境下完成用中点bresenham算法圆或圆弧的绘制方法。实验设备及实验环境 计算机(每人一台) VC++6.0或其他C/C++语言程序设计环境 实验学时:2学时 实验内容 用中点(Besenham)算法实现圆或圆弧的绘制。 实验步骤 1.复习有关圆的生成算法,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 2.依据算法思想,绘制程序流程图(注意圆弧生成时的输入条件); 3.设计程序界面,要求操作方便; 4.用C/C++语言编写源程序并调试、执行; 5.分析实验结果 6.对程序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 7.打印源程序或把源程序以文件的形式提交; 8.按格式要求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要求: 1.分析算法的工作原理; 2.画出算法的流程图 3.实验结果及分析(比较圆与圆弧生成算法的不同) 4.实验总结(含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法)

《审计学实验》指导书含实验数据

重庆工商大学 《审计学实验》指导书 会计学院公共财务教研室 2009年9月 目录

“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实验项目指导书 一、实验项目名称 审计计划与审计业务约定书 二、实验目的和实验内容要求 1.实验目的:通过“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实验,,使学生运用审计相关理论,来确定是否接受审计,以及在接受审计是如何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和确定审计的范围和重点,并为下一步审计作好准备。

2.实验内容:《审计学》教学大纲的相关知识点,特别是对财务报表的分析性复核、审计的基本理论和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方法等知识点,该项实验以X公司的财务会计报表资料和管理资料为依据(另附)。 3.实验项目性质:本实验项目属于综合性实验 三、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根据所学理论和教师或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必要处理,分析得出一定的结论,并做出合理评价。 四、实验使用的仪器设备及其基本工作原理 1.实验资料:(1)被审单位的财务资料:由任课教师提供,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在实验前一周统一组织复印,每位同学一份;(2)白纸:每位同学10张;(3)实验报告纸:由任课教师提供统一格式(电子文本),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在实验前一周统一组织复印,每位同学一份。 2.基本工作原理:以实验指导书为依据,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对该公司的重要性水平确定与分配,审计业务约定书的撰写。 五、实验基本步骤 1.预习相关知识点。 2.利用给定资料,对相关凭证、帐页仔细审查。 3.确定和分配重要性水平,审计业务约定书的撰写。

六、实验记录与数据处理要求 实验过程和数据处理结果必须按实际情况认真记录于实验报告,实验结束后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书面报告一份。具体要求如下: 1.拟出审计约定书; 2.依据所给的实验材料,运用计算、分析性复核、检查等审计程序模拟审计查账,获取被审单位的经济业务是否公允、合法、合规、合理、有效的反映被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审计证据; 3.根据上述查账结果编制审计实验报告。 七、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1.实验前应认真检查设备是否能够正常运行。 2.实验过程中必须按要求进行,爱护设备,有问题及时提出。 八、实验思考题 1.哪些情况下需要运用重要性原则? 2.如何确定重要性水平? 4.进行该项实验有何体会? 九、实验报告的基本要求 1.要素完整 2.格式规范 3.书写工整 4.分析详尽 5.表述清楚 本实验最终要提交实验报告,具体格式参考后附的实验报告格式。

二氧化碳PVT实验指导书

第七章工程热力学综合实验 实验1 二氧化碳临界状态观测及p-v-T关系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 观察二氧化碳气体液化过程的状态变化和临界状态时气液突变现象,增加对临界状态概念的感性认识。 2. 加深对课堂所讲的工质的热力状态、凝结、汽化、饱和状态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3. 掌握二氧化碳的p-v-T关系的测定方法,学会用实验测定实际气体状态变化规律的方法和技巧。 4. 学会活塞式压力计、恒温器等部分热工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当简单可压缩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状态参数压力、 间有确切的关系,可表示为: (,,)=0 (7-1-1) F p v T 或 =(,)(7-1-2) v f p T 在维持恒温条件下、压缩恒定质量气体的条件下,测量气体的压力与体积是实验测定气体p-v-T关系的基本方法之一。1863年,安德鲁通过实验观察二氧化碳的等温压缩过程,阐明了气体液化的基本现象。 当维持温度不变时,测定气体的比容与压力的对应数值,就可以得到等温线的数据。 在低于临界温度时,实际气体的等温线有气、液相变的直线段,而理想气体的等温线是正双曲线,任何时候也不会出现直线段。只有在临界温度以上,实际气体的等温线才逐渐接近于理想气体的等温线。所以,理想气体的理论不能说明实际气体的气、液两相转变现象和临界状态。

二氧化碳的临界压力为73.87b a r (7.387M Pa ),临界温度为31.1℃,低于临界温度时的等温线出现气、液相变的直线段,如图1所示。30.9℃是恰好能压缩得到液体二氧化碳的最高温度。在临界温度以上的等温线具有斜率转折点,直到48.1℃才成为均匀的曲线(图中未标出)。图右上角为空气按理想气体计算的等温线,供比较。 1873年范德瓦尔首先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提出修正。他考虑了气体分子体积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影响,提出如下修正方程: ()()p a v v b R T + -=2 (7-1-3) 或写成 pv bp RT v av ab 3 2 -++-=() (7-1-4) 范德瓦尔方程式虽然还不够完善,但是它反映了物质气液两相的性质和两相转变的连续性。 式(7-1-4)表示等温线是一个v 的三次方程,已知压力时方程有三个根。在温度较低时有三个不等的实根;在温度较高时有一个实根和两个虚根。得到三个相等实根的等温线上的点为临界点。于是, 临界温度的等温线在临界点有转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