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节选ppt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课件:《中庸》节选

(2)诚之者,人之道也:朱熹注云:”诚之者, 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实无妄之谓,人事之当然 也。“指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应该学自然之理,遵 循自然之法则,真诚实在做人。
(3)不勉而中:指圣人不勉强而自能中节。 (4)择善而固执:选择好的行为,坚定地去做。
高二语文课件系列
(5)“博学之”句:朱熹言:“此诚之之目也。 学,问,思,辨,所以择善而为知,学而知也。笃 行,所以固执而为仁。利而行也。”博,多,各方 面。审,仔细审察。慎,谨慎,不粗心。笃,诚笃, 切实去做。
(6)弗能弗措也:弗,不。措,丢在一边,搁置。 (7)果能此道矣:果然能用这个方法去做。
高二语文课件系列
你主动查阅过吗?
本文分别节选自《中庸》哪几章? 第1段文字:第一章(纲领) 第2段文字:第二章(知人) 第3段文字:第三章(正心) 第4段文字:第四章(正心) 第5.6.7段文字:第二十章(治国)
高二语文课件系列
七.课文注释(一)
(1)天命之谓性:天,自然界。命,令。性,指 人性。意为:人性皆自然所赋予。
(2)率性之谓道:率,循。道,路,引申为人们 必须遵循生命准则。意指,人道当遵循人性之自然。
(3)修道之谓教:修,修养,品节。教,教化。 意为,人能修人道以教化于人。
(4)戒慎乎其所不睹:戒慎,警戒谨慎。睹,看 见。意为:君子对于做人的道理,虽不目睹,也要 警惕谨慎。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 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 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 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 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 是天人合一。
(3)不勉而中:指圣人不勉强而自能中节。 (4)择善而固执:选择好的行为,坚定地去做。
高二语文课件系列
(5)“博学之”句:朱熹言:“此诚之之目也。 学,问,思,辨,所以择善而为知,学而知也。笃 行,所以固执而为仁。利而行也。”博,多,各方 面。审,仔细审察。慎,谨慎,不粗心。笃,诚笃, 切实去做。
(6)弗能弗措也:弗,不。措,丢在一边,搁置。 (7)果能此道矣:果然能用这个方法去做。
高二语文课件系列
你主动查阅过吗?
本文分别节选自《中庸》哪几章? 第1段文字:第一章(纲领) 第2段文字:第二章(知人) 第3段文字:第三章(正心) 第4段文字:第四章(正心) 第5.6.7段文字:第二十章(治国)
高二语文课件系列
七.课文注释(一)
(1)天命之谓性:天,自然界。命,令。性,指 人性。意为:人性皆自然所赋予。
(2)率性之谓道:率,循。道,路,引申为人们 必须遵循生命准则。意指,人道当遵循人性之自然。
(3)修道之谓教:修,修养,品节。教,教化。 意为,人能修人道以教化于人。
(4)戒慎乎其所不睹:戒慎,警戒谨慎。睹,看 见。意为:君子对于做人的道理,虽不目睹,也要 警惕谨慎。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 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 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 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 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 是天人合一。
1《中庸》节选

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
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
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
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4、素位而行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
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
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
8、至 德 凝 道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 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 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 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也。”(《中庸 第二十章》)
6、择善固执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 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 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 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 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 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 柔必强。(《中庸》第二十章)
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9、至 圣 配 天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 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 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 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 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是 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
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
7、至诚能化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 明则诚矣。 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 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 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 可以与天地参矣。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 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 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 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
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
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4、素位而行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
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
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
8、至 德 凝 道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 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 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 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也。”(《中庸 第二十章》)
6、择善固执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 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 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 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 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 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 柔必强。(《中庸》第二十章)
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9、至 圣 配 天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 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 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 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 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是 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
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
7、至诚能化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 明则诚矣。 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 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 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 可以与天地参矣。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 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 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 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庸》节选课件

——《管子·修权》
赏读: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能精心地培育人才,巧妙如 神地使用人才,那么,从事大业就能得心应手。百年大计,教 育为本。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培养人才 是中华民族腾飞必经的门径。培养人才是长远之计,培养人才 也是不容易的。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
主旨归纳
本文介绍了儒学中的中庸之道,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 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文章教育人们 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 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 德、至圣、合内外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至善的道德,并且坚守不渝。要广博地学习,要审慎地询问, 要谨慎地思虑,要明晰地辨析,要笃实地履行。有些东西不学 (也就罢了),(但只要)学了就要掌握,如果还不能学会,那就 不要放弃;要么不询问,询问了而没有听明白就不要停止询问; 要么不思虑,思虑了而未能彻底明白,就不停止思虑;要么不 辨析,辨析了仍不明晰那就不中止辨析;要么不去履行,履行 了但不够笃实,那么就不停止履行。别人一遍就行了,我(即 使)做它一百遍也要做好;别人用十倍的工夫就能成功,我用 一千倍的工夫。果真能够用这样的毅力追求中庸之道,那么即 使是愚蠢的人也一定会变得聪明,即使是柔弱的人也一定会变 得刚强。
件中的当事人或刑事案件中的自诉人、被告人查问 有关案件的事实
四、文言句式 1.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2.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3.恐惧乎其所不闻 4.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5.诚者,天之道也
___判__断__句_ 介词结__构__后__置__句 介词结__构__后__置__句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四单元《中庸》节选

Y预习导引 UXIDAOYIN
H核心归纳 EXINGUINA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3.什么是“中庸之道”?儒家的“中庸之道”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中庸之道”是儒家哲学思想的精髓。所谓“中”,即不偏不 倚;“庸”,即平常。就是要求不偏不倚地模范地遵守社会规则和自然 法则,要与身边的人和自然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中庸之道的理论 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 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 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 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中庸 之道”的特点:“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 质,“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标。
Y预习导引 UXIDAOYIN
H核心归纳 EXINGUINA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 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 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 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Y预习导引 UXIDAOYIN
H核心归纳 EXINGUINA
在《中庸》的体系中,教育过程的本质是人性的完善,是人的道 德的延伸和扩张。教育的最高目标和理想,从内容来说,就是人的 道德的实现过程,而从理论过程来说,又回到了本体的规定:“天地位 焉,万物育焉。”它的指向并不是人在天地万物之外去作为,去改造、 塑造天地自然的形象,而是人作为具有完善的本性,即具有天地之 性的一员在天地万物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其根 本意义在于肯定客观世界的自在性与主体存在的目的性的统一,从 而肯定经由个体修养而达到主观精神的高扬,肯定人的至上和永恒 的价值。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文言文梳理课件:中庸(节选) 《孟子》一则

2.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 (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译文:_要__广__泛__地__学__习__,__要__详__细__地__询__问__,__要__慎__重__地__思__考__,__要__明__白__地__辨__别__,_ _要__切__实__地__力__行__。__(_得__分__点__:__审__、__明__辨__、__笃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译文:__还__没__有__问__的__,__问__了__还__不___知__道__的__,__不__要__搁__置__。__(_得__分__点__:__问__、____ _知__、__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孟子〉一则》中,公孙丑问孟子擅长什么的时候,孟子回答道: “_我__知__言__,_我__善__养__吾__浩__然__之__气___。” (7)《〈孟子〉一则》中,所说的浩然之气的特点是“_至__大__至__刚__”。 (8)《〈孟子〉一则》中,孟子认为能让浩然之气充盈于天地之间的正确 做法是“以__直__养__而__无__害__”。 (9)《〈孟子〉一则》中,“_是__集__义__所__生__者___,_非__义__袭__而__取__之__也__”两句 说明浩然之气必须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 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
② 释放
舍之!吾不忍其觳觫(《齐桓晋文之事》)
③ 房舍,住房
入其舍,则密室垂帘(《促织》)
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左传· ④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
僖公二十三年》)
4.词类活用
《中庸之道》课件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中庸之道
1
崇尚和谐
任何时间都应该做到对于身边的人事物持有
注重修身
2
和谐、不偏执的态度。
注重个人修身,明确自己的优势、不足,不
断进行自我调整与改进。
3
提高修炼水平
通过适当的方式提高修炼水平,例如冥想、
学习中庸文化
瑜伽、书法、园艺等。
深入了解中庸文化的精髓与思想,让它成为 自己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中庸强调道德修养,即强调个人对 于自我的修养,以达到心灵的清静、 平和、从而达到身体的健康、和谐 及积极的人际关系。
世界各国的中庸思想传承
1
朝鲜
儒学与中庸思想相通,其中“中正仁义”与
日本
2
中庸思想相仿。
日本古代的“良寛之道”和江户时代的“诚心
诚意之道”皆有中庸思想的影子。
3
越南
越南传统文化中有“仁义礼智信”以及“君臣 父子夫妇之义”等与中庸思想相通之处。
孔子对中庸的阐释
中庸定义
孔子将中庸定义为一种能够把握度德而妙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既不偏向极端的思想体系。
中庸思想的价值
孔子认为中庸思想有助于维持个人与家庭的和谐,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并能在道德层面 上求得自我的完美。
修身与治国
孔子的中庸思想将个人的修身和治国两个方面紧密结合在一起。
中庸与道家思想的关系
中庸与儒家思想的区别
1 儒家思想
2 中庸思想
3 区别在实践
强调人的意识和道德品质, 主张以人为本,通过人的修 身来达到社会的和谐。
也强调修身,但相较于儒家 思想,中庸更加注重生活的 实际场景和达到和谐境界的 修炼方法,适用于个人的成 长和社会的管理。
《中庸》节选上课用

涟源市行知中学 龙堂文 19
2016/3/28
⑤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 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 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家国矣。” 参考译文⑤ 孔子说:“好学不倦就接
2016/3/28
近于智慧了。努力实行,就接近于仁义了。 懂得耻辱,就接近于勇敢了。懂得了好学、 力行、知耻三件事,那么就知道修养自身 的方法了。知道了修养自身的方法,就知 道治理百姓的方法。知道了治理百姓的方 法,就知道治理天下的方法了。”
涟源市行知中学 龙堂文 20
三达德
2016/3/28
儒家把“好学近乎知”,“力 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并提, 构成对知、仁、勇“三达德”的一 种阐发。 儒家所说的“知耻近乎勇”的 勇是勇于改过。这里把羞耻和勇敢 等同起来,意思是要人知道羞耻并 勇于改过是一种值得推崇、夸耀的 品质。
涟源市行知中学 龙堂文 21
2016/3/28 涟源市行知中学 龙堂文 9
柳下惠
慎独君子柳下惠
柳下惠,原姓展,名获,战国时期人。 柳下惠曾做过鲁国大夫,还做过掌管监狱的小 官。据说,柳下惠做官期间,为官清正,执政严谨, 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为国为民的好官了。但 是由于他生性耿直,不愿攀附富贵,所以后来弃官 归隐,居于柳下,也就是现在的濮阳县的柳坉, “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相传一 个寒夜,柳下惠宿于敦门,那晚,凌冽的寒风刺人 肌骨。柳下惠穿着衣服拥在被窝,还感觉寒气逼人。 柳下惠心里想,不知道这样的冬夜,有没有无家可 回的人,想想各国征战不休,生灵涂炭,柳下惠不 禁辗转难眠。正是这时,忽然传来敲门声。 2016/3/28 10 涟源市行知中学 龙堂文
2016331涟源市行知中学龙堂文12内容解析1引入道不可片刻离开2提出君子应慎独什么是道什么是性遵循本性做事天赋禀性特质遵循本性做事天赋禀性特质怎么慎独人不闻不睹之时亦谨慎警戒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怎么慎独人不闻不睹之时亦谨慎警戒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即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3什么是中庸中和2提出君子应慎独为什么慎独自修是实现中庸之道的三原则之一也是必由之路
2016/3/28
⑤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 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 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家国矣。” 参考译文⑤ 孔子说:“好学不倦就接
2016/3/28
近于智慧了。努力实行,就接近于仁义了。 懂得耻辱,就接近于勇敢了。懂得了好学、 力行、知耻三件事,那么就知道修养自身 的方法了。知道了修养自身的方法,就知 道治理百姓的方法。知道了治理百姓的方 法,就知道治理天下的方法了。”
涟源市行知中学 龙堂文 20
三达德
2016/3/28
儒家把“好学近乎知”,“力 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并提, 构成对知、仁、勇“三达德”的一 种阐发。 儒家所说的“知耻近乎勇”的 勇是勇于改过。这里把羞耻和勇敢 等同起来,意思是要人知道羞耻并 勇于改过是一种值得推崇、夸耀的 品质。
涟源市行知中学 龙堂文 21
2016/3/28 涟源市行知中学 龙堂文 9
柳下惠
慎独君子柳下惠
柳下惠,原姓展,名获,战国时期人。 柳下惠曾做过鲁国大夫,还做过掌管监狱的小 官。据说,柳下惠做官期间,为官清正,执政严谨, 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为国为民的好官了。但 是由于他生性耿直,不愿攀附富贵,所以后来弃官 归隐,居于柳下,也就是现在的濮阳县的柳坉, “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相传一 个寒夜,柳下惠宿于敦门,那晚,凌冽的寒风刺人 肌骨。柳下惠穿着衣服拥在被窝,还感觉寒气逼人。 柳下惠心里想,不知道这样的冬夜,有没有无家可 回的人,想想各国征战不休,生灵涂炭,柳下惠不 禁辗转难眠。正是这时,忽然传来敲门声。 2016/3/28 10 涟源市行知中学 龙堂文
2016331涟源市行知中学龙堂文12内容解析1引入道不可片刻离开2提出君子应慎独什么是道什么是性遵循本性做事天赋禀性特质遵循本性做事天赋禀性特质怎么慎独人不闻不睹之时亦谨慎警戒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怎么慎独人不闻不睹之时亦谨慎警戒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即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3什么是中庸中和2提出君子应慎独为什么慎独自修是实现中庸之道的三原则之一也是必由之路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四单元 相关读物《中庸》节选 课件(42张)

2、实现“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 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 尽性。第一章中提出了了慎独自修的原则, 这一原则的意思是什么?为什么要慎独?
意思是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要坚持自我 教育、自我反省、自我监督、自我约束。慎独 自修是实现中庸之道的必由之路。 因为“明因为“明道”非常重要,“道也者, 不可须臾离也”;因为“莫见乎隐,莫显乎 微”,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要想人不知,除非 己莫为”,或者是“细节决定成败”。
好学近乎知:好学则能格物致知,通晓自然人类古今 远近,智慧自出。 力行近乎仁:努力行善则能爱人立人达人,扶危济困。 知耻近乎勇:一个人只有知道羞耻,才能够勇于改正 错误,勇于弥补自己的不足,迎头赶上别人,从而免 于羞耻。“勿忘国耻”,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 知道羞耻,才能够发愤图强,富国强兵 。
3、什么是中庸?“程子曰: 不偏 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 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 理 。”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第一章首先提出了“性”“道”“教” 三个概念,请解释这三个概念,并说明它 们之间的关系。
“性”指上天赋予人的本性、天理(包括仁 爱道义等)。“道”指人依照上天赋予人的 正理行事。“教”指修明道德,规范人的行 为,使其完善。 “性”是上天赋予,“道”是“性”的表现, “教”为“道”服务。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四单元 修齐治平 《中庸》节选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意。 2、理解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内涵。 3、理解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原则与精神实 质。
一、介绍《中庸》相关文化常识
1、《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 《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 作(“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 作也”),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 字伯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思。孔子去世后, 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子思学于曾 子,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 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述圣”,孟子 为“亚圣”。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 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思,一个把哲学从天堂带到人间的人 中国有着道家乐隐山林的出世哲学,一个彻 底的道家主义者理应隐居到山中,一个彻底 的道家主义者理应隐居到山中,去竭力模仿 樵夫和渔父的生活,无忧无虑,简单朴实如 樵夫一般去做青山之王,如渔父一般去做绿 水之王。不过要叫我们完全逃避人类社会的 那种哲学,终究是拙劣的。 中国还有着儒家积极建功的入世哲学。一个 彻底的儒家理想者理应信奉入世建功,益国 家,光祖宗,荫子孙,可是这是在世间多少 成就大业者所能为,当然社会的进步,历史 的前进是需要这样的伟人,可是更多的普通 处世的人,他们的出路在哪儿?
三达德 儒家把“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 仁” ,“知耻近乎勇”并提,构成对知、 仁、勇“三达德”的一种阐发。 儒家所说的“知耻近乎勇”的勇是勇 于改过。这里把羞耻和勇敢等同起来,意 思是要人知道羞耻并勇于改过是一种值得 推崇、夸耀的品质。
越王勾践与吴王阖闾作战,阖闾伤足,气 病而死。夫差继位,每天必使人喊:夫差, 你忘了越国之仇了吗?夫差则涕泣说:不 敢忘!后来勾践成为他的奴隶。这就是 “知耻而后勇”!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司马牛请教如何去做一个 君子,孔子回答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 司马牛不大明白,接着又问:“不忧愁不恐惧, 这样就可以称作君子了吗?”孔子的回答是: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也就是说,如果自 己问心无愧,那有什么可以忧愁和恐惧的呢?当 然,君子坦荡荡,不仅是一个行为端正的问题, 同时也来自于人的内在品德。古人认为,君子有 三种基本品德——仁爱、智慧和勇敢。孔子说: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也就是说 人如果有着一颗博爱之心,有着高远的人生智慧, 有着勇敢坚强的意志,那么他就必然会具有良好 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从而心底宽广、胸怀坦荡。
杨震四知
汉代华阴人杨震,通晓经文,风雅清正, 志存高远,人称关西孔子。他曾推荐“贤 人”王密做昌邑县县令。一次,杨震因公 事路过昌邑县,晚下榻于馆驿。夜深人静 之时,王密怀揣十金前往馆驿相赠,以谢 杨震知遇之恩。杨震拒而不受。王密急切 之下说“此时深夜,无人知矣。”杨震正 声而说“岂可暗室亏心(暗地里做些亏心 事),举头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地知、 你知、我知,何谓无知?”一时传为美谈。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四单元 修齐治平 《中庸》节选
孔 子 中 庸 哲 欹学 器的 触 动 点
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 欹、中则正、满则覆。” 《荀子· 宥 坐》
宥坐器:欹器,倾斜易覆之器。其器注满则倒,空则
——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 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 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 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 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 全国后不久。 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 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集注》, 并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 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 《孟子》合为四书。
何为“中庸”?
《现代汉语词典》: ①儒家的一种主张。待人接物 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 如,中庸之道。 ②指德才平凡。如,中庸之才。
程颐、程颢: 不偏(偏颇)之谓中;不易(改变)之 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 下之定理 。 朱熹: “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 平常也。” 朱熹认为,《中庸》是《四书》中 最难读懂的一部典籍。
课文注释: 中:折中,调和,不偏不倚, 无过无不及。 庸:平常,普通,循常规常理 而不变。
《中庸》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 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而且还以此为 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到儒家学 说的各个方面。所以,《中庸》被推崇为 “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 典。 《中庸》之所以受到后儒的重视,根本原 因是其对先秦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从总体 上作了系统化的阐述。它所阐述的一整套 政治伦理思想体系,是十分切合中国封建 社会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
中庸之道就是折中主义吗?
[折中主义]把根本对立的立场、观点、 理论等无原则地调和在一起。基本特点 是或把矛盾的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 或把矛盾的双方调和起来不分是非,不 要斗争。(《新华词典》
把它看成“折中主义”是不妥
当的。
中庸并非是无原则的调
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 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统一。
子思,一个坚守孔子中庸为用的人
据《史记· 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
孔鲤,字伯鱼,早卒;伯鱼生孔伋, 字子思。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 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子思学于曾 子,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 子思、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 并尊称子思为“述圣”,孟子为 “亚圣”。
所以这世界上更多的人所奉的最高典 范更应为子思的“中庸”生活哲学。这种 学说,就是指一种介乎两个极端之间的那 一种有条不紊的生活——“酌乎其间”的 学说。这种精神,在动作和静止之间找到 了一种完全的平衡,所以,我认为,理想 的人物,应属一半有名,一半无名,用功 中偷得一丝悠闲,悠闲中又不忘了用功, 穷不至于影响生活,富也不至于完全可以 不做工,或是可以称心如意资助朋友。所 以,我们必须生活在尘世,必须把哲学从 天堂带到地上,子思的中庸就为我们提供 了这种可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勾践做了奴隶,含羞忍辱,当牛做马, 舔食粪便,卧薪尝胆,访贫问苦,发展生 产。那种形状,在中国历代统治者中绝无 仅有。最终一举灭掉吴国,勾践也成为春 秋霸主。这也是“知耻而后勇”!
负荆请罪:廉颇欲羞辱蔺相如,争权夺名, 被蔺相如的深明大义所感动,而负荆请罪。 靖康之耻:岳飞牢记“靖康耻,犹未 雪”,精忠报国,屡立汗功,名扬千古。 屡试落第:清代蒲松龄考科举一直考 到70多岁,其间受尽嘲笑,矢志不渝,励 精图治,终著《聊斋》,流芳百世。
“中庸”
适当 平衡 和谐
过犹不及 和而不同
是非分明
精 神 实 质
综合起来,中庸就是恪守中道,
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 及。(准确性)在处理矛盾时善 于执两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 正、中和、稳定、和谐。(适中 性)并且随时以处中,因时制宜, 与时俱进。(适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