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实验设计--过饱和乙酸钠溶液的结晶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实验设计--过饱和乙酸钠溶液的结晶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实验设计--过饱和乙酸钠溶液的结晶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实验设计--过饱和乙酸钠溶液的结晶

作者:陈波, 邓仪

作者单位:安徽芜湖市第十二中学 241000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8a8143663.html,/Conference_7714328.aspx

醋酸钠

中文名: 醋酸钠;三水醋酸钠 英文名: Sodium acetate trihydrate 别名: Acetic acid sodium salt trihydrate 分子结构: 分子式: C 2H 3 NaO 2 .3(H 2 O) 分子量: 136.08 物理化学性质 熔点:58oC 水溶性:762G/L(20oC) 安全信息 安全说明: S24/25:防止皮肤和眼睛接触。 其他信息 产品应用:醋酸钠(6131-90-4)的用途: 一般用于印染、制药、摄影、电镀等,也用作酯化剂、防腐剂、缓冲剂、呈味剂、增香剂、pH值调节剂。可用来表演水中抓冰魔术。 作为调味料的缓冲剂,可缓和不良气味并防止变色。改善风味时使用0.1%~0.3%。具有一定的防霉作用,如使用0.1%~0.3%于鱼肉糜制品及面包。亦可用作调味酱、酸菜、蛋黄酱、鱼糕、香肠、面包、年糕等的酸味剂。 与甲基纤维素、磷酸盐等混合,用于提高香肠、面包、年糕等的保存性。 生产方法及其他:醋酸钠(6131-90-4)的制备方法: 将含量15%的醋酸溶液160kg投入反应釜中。在搅拌下加入25kg纯碱。中和至pH值为8,充分搅拌得醋酸钠水溶液。加热浓缩至27℃Be'冷却结晶,离心脱水得粗品。用水重结晶后得精品。离心脱水,干燥得成品。 产品规格: 指标名称指标 含量/% 99~100.5 氯化物(Cl-)/% 0.001 磷酸盐(Po2- 4 )/% 0.0002 镁/% 0.0002 钙/% 0.0002 水不溶物/% 0.002 硫酸盐(SO2- 4 )/% 0.005 重金属/% 0.0005 铝/% 0.0005 铁/% 0.0002

化学趣味实验新编魔幻冰火

化学趣味实验新编--魔幻冰火 通城一中胡兵 实验目的 1.探究晶体的结晶过程及发生的热效应 2.探究热袋的秘密 3.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 实验用品 实验仪器:250mL烧杯铁架台蒸发皿导管石棉网酒精灯 实验药品:醋酸钠晶体蒸馏水脱脂棉过氧化钠 实验原理 醋酸钠可形成较稳定的过饱和溶液。实验时诱发该过饱和溶液结晶,可形成像冰一样的晶体,同时会放出较多的热,从而加热烧杯下面的气囊将水从导管中滴落到过氧化钠上引发脱脂棉的燃烧。 实验装置图: 操作过程: 1.将醋酸钠晶体加热熔融,小心冷却形成过饱和溶液; 2.加热气囊使导管吸入少量蒸馏水; 3.在手上粘上少量醋酸钠晶体,实验时落入醋酸钠过饱和溶液中引发结晶。 实验说明 1.过饱和醋酸钠应该事先装入烧杯中 2.此实验趣味性很强,像魔法一样具有很好的表演性质,故可用作趣味实验。 3.此实验源自人教版化学选修三第87页,探究热带的秘密。

魔力生烟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湖北省通城一中胡兵 内容摘要:此实验是对人教版课本化学选修三第87页探究热袋秘密实验的改进创新。可用于探究晶体的结晶过程及发生的热效应,过饱和溶液的性质及趣味实验表演。 关键词:热袋结晶热效应 化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处处体现化学知识。比如在冬天使用的热袋也隐藏着很多的化学知识。我们可以利用热袋的原理设计一个趣味实验使之运用于化学教学。 我们在学习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时,由于知识相对较抽象,学生容易困乏。通过此趣味实验既可以使学生学习晶体的一些理论性质,又可以消除疲劳,激发学习理论化学的兴趣。 一、实验仪器及试剂 燃烧匙、大烧杯、醋酸钠、蒸馏水、白磷、氯酸钾、乳糖、靛蓝、鹅黄、丁鹅黄等。二、实验原理及说明 该实验可以利用过饱和溶液的不稳定性,在遇到很小的醋酸钠晶体时会破坏过饱和醋酸钠溶液的稳定性,使醋酸钠晶体大量析出。而醋酸钠从溶液中析出时会放出大量的热,溶液的温度升高使位于燃烧匙上的白磷着火,再引发发烟剂,从而产生明显的现象。实验具有极强的表演性,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进而产生学习理论化学的兴趣。 实验装置图: 三、实验应用 此实验可以作为学习晶体时的演示实验,探究晶体的结晶过程及发生的热效应,了解过饱和溶液的性质。也可以作为化学趣味实验的演示。 四、实验优点 (1)实验装置简单,操作方便; (2)实验现象明显,极具有趣味性。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3(选修).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7

醋酸钠的过饱和现象

Sodium acetate supersaturated phenomenon首先把醋酸钠放入容器中加水加热 待溶液澄清后放入冰箱冷却 然后准备一个盒子 重点来了: 此盒子必须干净清洁并且表面光滑 术语就是不能有晶种 然后倾倒Then dump 原理的话和晶种有关 加热的情况下醋酸钠过饱和度非常高并且不稳定 在冰箱中冷却更加剧了不饱和度 然后用手触摸的时候,手部的灰尘颗粒或者甚至是指纹都回作为晶种 震动引起醋酸钠瞬间的析出析出的醋酸钠又作为晶种成为其过饱和溶液的析出原因:一定温度、压力下,当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已超过该温度、压力下溶质的溶解度,而溶

质仍不析出的现象叫过饱和现象,此时的溶液称为过饱和溶液。每一种晶体都有一定的排列规则,要有结晶中心使做无秩序运动着的溶质集合起来,并且按照该晶体所特有的次序排列起来。不同的物质,实现这种规则排列的难易程度不同,有些晶体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自行产生结晶中心。而过饱和溶液并非处于平衡状态,受到振动或者加入溶质的晶体,则溶液里过量的溶质就会析出而成为饱和溶液,即转化为稳定状态,这说明过饱和溶液没有饱和溶液稳定,但还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这种状态又叫介稳状态。 First put the sodium acetate in the container Add hot water. Then wait for solution to clear and cold. key:the container of Solution must be quite clean and has a smooth surface. The term is no seed Then dump

29.中考化学专题15 溶液的形成与溶解度 (解析版)

专题15 溶液的形成与溶解度 考向1 溶液的形成 【母题来源】2019年山东省临沂市 【母题题文】 把少量生活中的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A.面粉B.牛奶C.蔗糖D.植物油 【答案】C 【试题解析】A.面粉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悬浊液,故A错;B.牛奶与水混合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乳浊液,故B错;C.蔗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C正确;D.植物油与水混合形成乳浊液,故D错。故选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溶液的形成,包括溶液的概念、组成和特征,意在考查考生对基本化学定义的理解情况。 【命题方向】溶液的概念、组成和特征,以及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是常考形式,另外中考命题还经常考查乳化现象。 【得分要点】掌握溶液的概念是解题的前提。 考向2 溶解度曲线分析 【母题来源】2019年四川省广安市 【母题题文】

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为1T C?时,100g甲、乙的饱和溶液,温度降到0T C?时,两溶液的质量仍然相等 B.温度为1T C?时,甲和乙各30g分别加入100g水中,均形成饱和溶液 C.温度为2T C?时,在100g水中加入50g乙,形成的是不饱和溶液 D.甲的溶解度大于乙 【答案】B 【试题解析】A、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温度为T1℃时,100g甲,乙的饱和溶液,温度降到T0℃时,甲析出的固体比乙多,两溶液的质量不相等,故A错误;B、温度为T1℃时,它们的溶解度都小于30g,根据溶解度概念可知,甲和乙各30g分别加入100g水中,均形成饱和溶液,故B正确;C、温度为T2℃时,乙的溶解度小于50g,根据溶解度概念可知,在100g水中加入50g乙,形成的是饱和溶液,故C错误;D、没有指明温度,不能比较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故D错误。故选B。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是考查溶解度曲线的运用,对学生考查的要求是掌握溶解度曲线中起点、交点及变化趋势的含义,及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属于中等难度的试题,题目难度较大,知道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饱和溶液,溶解度曲线以下得点表示不饱和溶液,溶解度曲线以上的点表示过饱和溶液,及根据变化趋势确定饱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式及溶质的结晶等基础知识是答题的关键。 【命题方向】溶解度知识的考查主要是运用溶解度曲线考查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判断及确定,根据变化趋势判断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变化、结晶方式的运用的综合能力的考查,在中考题中属于难度较大的题目。 【得分要点】知道溶解度曲线的各点及各部分的涵义,会分析溶解度曲线的起点、交点、及变化趋势,明确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饱和溶液,溶解度曲线以下得点表示不饱和溶液,溶解度曲线以上的点表示过饱

醋酸钠

无水醋酸钠的制备设计方案 醋酸钠的基本性质 化学品名称:醋酸钠(CH3COONa) 分子式(Formula):C2H3NaO2、NaAc 分子量(Molecular Weight):82.03 碱性pKb= 9.25 化学品描述: 化学式CH3COONa·3H2O。无色透明晶体。密度1.45克/厘米3。熔点58℃。123℃时失去结晶水。无水物的密度1.528克/厘米3,熔点324℃(在324度时分解)。溶于水(76 g/100 ml (0°C)加热后溶解度暴涨),呈弱碱性。稍溶于乙醇。也称“热冰”。 实验装置及药品: 装置:烧杯、玻棒、酒精灯(电热套)、滤纸、平底烧瓶、石棉网、吸滤瓶、布氏漏斗、真空泵、活性炭、冷凝管、碱式滴定管。 药品:醋酸、氢氧化钠、无水醋酸钠晶体 实验步骤: 醋酸和苛性钠(按摩尔比1.05~1.1:1)直接反应生成醋酸钠。 将醋酸加入烧瓶中,氢氧化钠和水按照重量比1∶4~1∶5组成的溶液用碱式滴定管缓慢滴加至反应烧瓶中,室温反应0.5~1小时,120~130℃减压浓缩至干;加水和活性炭,回流反应15-20分钟,滤除活性炭然后进行冷却结晶,采用饱和溶解析出法,为了利于结晶出现,可投入小块的醋酸钠晶体作为晶核,制得三水醋酸钠。当需获得纯度较高无水醋酸钠时,需将结晶三水醋酸钠加热至120~130℃,再重新熔化,加热搅拌使之溶解到饱和,然后进行减压浓缩,为便于晶体析出,同时进行溶液的降温,冷却析出结晶,干燥,即得无水醋酸钠。 优点是:收率高、产品质量好,生产成本低廉,对环境无污染。在水中有较好的溶解度,化学稳定性好,便于贮存。 注意事项: 1)由于反应放热,实验操作中应该小心搅拌,以免被烫伤.升温、降温过程可以采用热水浴/冰浴. 2)1:1反应必定会存在水解现象.如果不想引入NaOH杂质,则HAc必须过量促进反应向右进行,减少产物的水解。 CH3COOH + NaOH CH3COONa+ H2O 3)结晶后小心过滤即可.(建议使用抽滤法)过滤时可用醋酸稀溶液清洗,注意避免水解.

醋酸钾醋酸钠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

实验方案 醋酸钠化学式CH3COONa,无色透明晶体。密度1.45克/厘米3。熔点58℃。123℃时失去结晶水。无水物的密度1.528克/厘米3,熔点324℃。溶于水,呈弱碱性。稍溶于乙醇。用作照相、印染、化学试剂及肉类防腐等。 醋酸钾化学式CH3COOK ,分子量98.14,白色结晶性粉末,多呈细颗粒或粉沫状。有咸味,易潮解。相对密度 1.570;熔点292℃.极易溶于水、乙醇和甲醇,不溶于乙醚。溶液对石蕊呈碱性,对酚酞不呈碱性。主要用于青霉素钾盐生产,也可用作化学试剂、制备无水乙醇及聚氨酯、保温材料、玻璃钢作工业催剂、助剂、填加剂等。 乙醇是无色、透明,具有特殊香味的液体(易挥发),密度比水小,能跟水以任意比互溶,是一种重要的溶剂,能溶解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物。 丙酮,也称作二甲基酮,饱和脂肪酮系列中最简单的酮。熔点-95度,沸点56度,无色液体,有特殊气味。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压力和温度下,物质在一定量溶剂中溶解的最高量.一般以100克溶剂中能溶解的物质的克数来表示。一般来说固体溶解度的测定方法有两种,即:平衡法和动态法。试验测定溶解度的方法有平衡法和动态法。平衡法是将被测物系在某一温度下恒温搅拌一定时间,静置后分析上层溶液的组成作为该温度下的溶解度。动态法是通过观察物系中固相的消失来测定溶解度。前者对溶解达到平衡的速度没有限制,而且代表着物质达到真实溶解平衡的数据,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研究采用静态平衡法进行测定,同时采用溶解和结晶过程相结合的方法来测定其溶解度。 本实验为测定CH3COOK和CH3COONa分别在乙醇和丙酮中的溶解度,温度分别控制在20,25,30,35,40,45,50,55度,采用静态平衡法进行测定。 一、测定CH3COOK和CH3COONa在丙酮中的溶解度 1、制取过饱和溶液 用量筒量取50ml丙酮,将量取好的丙酮倒入洁净干燥的锥形瓶中,放入某一温度的恒温水浴中,加入固体醋酸钠,直至有固体不溶,静置片刻,用1ml 的移液管快速移取上层清液进行分析。 2、用电子天平称量洁净干燥烧杯的重量为M1,将上层清液倒入已称重的干燥洁净烧杯中为M2,快速进行结晶,使丙酮完全挥发出去称量其重量为M3。 3、将每个温度平行测定三次。 计算醋酸钠在丙酮中的溶解度 溶解度=(饱和溶液的溶质克数/溶剂克数)*100 M溶质=M3-M1 M溶剂=M2-M3 S= (M溶质∕M溶剂)*100 测定醋酸钾钾在丙酮中的溶解度方法同上

实验改进与创新

魔幻冰火 实验目的 1.探究晶体的结晶过程及发生的热效应 2.探究热袋的秘密 3.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 实验用品 实验药品:醋酸钠晶体蒸馏水脱脂棉过氧化钠 实验原理 醋酸钠可形成较稳定的过饱和溶液。实验时诱发该过饱和溶液结晶,可形成像冰一样的晶体,同时会放出较多的热,从而加热烧杯下面的气囊将水从导管中滴落到过氧化钠上引发脱脂棉的燃烧。 实验装置图: 操作过程: 1.将醋酸钠晶体加热熔融,小心冷却形成过饱和溶液; 2.加热气囊使导管吸入少量蒸馏水; 3.在手上粘上少量醋酸钠晶体,实验时落入醋酸钠过饱和溶液中引发结晶。 实验说明 1.过饱和醋酸钠应该事先装入烧杯中 2.此实验趣味性很强,像魔法一样具有很好的表演性质,故可用作趣味实验。 3.此实验源自人教版化学选修三第87页,探究热带的秘密。 魔力生烟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湖北省通城一中胡兵 内容摘要:此实验是对人教版课本化学选修三第87页探究热袋秘密实验的改进创新。可用于探究晶体的结晶过程及发生的热效应,过饱和溶液的性质及趣味实验表演。 关键词:热袋结晶热效应 化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处处体现化学知识。比如在冬天使用的热袋也隐藏着很多的化学知识。我们能够利用热袋的原理设计一个趣味实验使之使用于化学教学。 我们在学习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时,因为知识相对较抽象,学生容易困乏。通过此趣味实验既能够使学生学习晶体的一些理论性质,又能够消除疲劳,激发学习理论化学的兴趣。 一、实验仪器及试剂 燃烧匙、大烧杯、醋酸钠、蒸馏水、白磷、氯酸钾、乳糖、靛蓝、鹅黄、丁鹅黄等。 二、实验原理及说明 该实验能够利用过饱和溶液的不稳定性,在遇到很小的醋酸钠晶体时会破坏过饱和醋酸钠溶液的稳定性,使醋酸钠晶体大量析出。而醋酸钠从溶液中析出时会放出大量的热,溶液的温度升高使位于燃烧匙上的白磷着火,再引发发烟剂,从而产生明显的现象。实验具有极强的表演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进而产生学习理论化学的兴趣。 实验装置图: 三、实验应用 此实验能够作为学习晶体时的演示实验,探究晶体的结晶过程及发生的热效应,了解过饱和溶液的性质。也能够作为化学趣味实验的演示。 四、实验优点 (1)实验装置简单,操作方便; (2)实验现象明显,极具有趣味性。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3(选修).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7

吡罗红,甲基绿

乙酸钠 无色无味的结晶体,在空气中可被风化,可燃。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不溶于乙醚。123℃时失去结晶水。但是通常湿法制取的有醋酸的味道。水中发生水解。呈碱性。 中文名;乙酸钠 英文名;Sodium acetate trihydrate 别称;结晶醋酸钠无水醋酸钠;乙酸钠;无水醋酸钠;无水乙酸钠 化学式;CH3COONa 分子量;82.03 CAS登录号;6505-45-9醋酸钠6131-90-4三水醋酸钠 熔点;无水醋酸钠的熔点:324℃三水醋酸钠的熔点:58℃ 水溶性;易溶于水。 密度;1.45克/立方厘米,无水物的密度1.528克/立方厘米。 外观;无色透明或白色颗粒结晶。 应用;主要用于印染工业、医药、照相、电镀、化学试剂及有机合成等。 安全性描述;避免与皮肤及眼睛接触。 1简介 产品名称:乙酸钠 三水乙酸钠结晶(1.7cm长)[2] 乙酸钠别名;结晶醋酸钠无水醋酸钠;乙酸钠,无水;无水醋酸钠;无水乙酸钠 化学式;CH3COONa

乙酸钠结构简式[1] 用途:主要用于印染工业、医药、照相、电镀、化学试剂及有机合成等。 分子量:82.03 PH(50g/L,25℃):7.5~9.0 密度:1.45克/立方厘米,无水物的密度1.528克/立方厘米 无水醋酸钠的熔点:324℃ 三水醋酸钠的熔点:58℃ 三水醋酸钠的比热容:3.22kJ/kg.K 2安全性 避免与皮肤及眼睛接触。 3用途 用作有机合成的酯化剂以及摄影药品、医药、印染媒染剂、缓冲剂、化学试剂、肉类防腐、颜料、鞣革等许多方面。可用于制取各种化工产品,如呋喃丙烯酸、醋酸酯和氯乙酸等。该品作为调味料的缓冲剂,可缓和不良气味并防止变色,具有一定的防霉作用。亦可用作调味酱、酸菜、蛋黄酱、鱼糕、香肠、面包、粘糕等的酸味剂。与甲基纤维素、磷酸盐等混合,用于提高香肠、面包、粘糕等的保存性[2]。 用作缓冲剂、调味剂、增香剂及ph值调节剂。作为调味剂的缓冲剂,可缓和不良气味并防止变色改善风味时使用0.1%~0.3%。具有一定的防霉作用,如使用 0.1%~0.3%于鱼肉糜制品及面包。[3] 4储运条件 用内衬塑料袋,外套编织袋或麻袋包装。醋酸钠具有潮解性,贮运中要注意防潮。 [3] 5制备

热袋的秘密

热袋的秘密 市面上销售的热敷袋内所装的液体是醋酸钠之过饱和水溶液.使用时仅需轻压热敷袋内的金属片以引发醋酸钠结晶市面上销售的热敷袋内所装的液体是醋酸钠之过饱和水溶液.使用时仅需轻压热敷袋内的金属片以引发醋酸钠结晶而放热;再生时则仅需将已固化的热敷袋置入热水中( 或以微波加热) 直至全部晶体溶解后,取出冷却至室温即可再次使用。此热敷袋的原理为: 金属片一旦引发少量醋酸钠结晶,则最初生成的醋酸钠晶体会使得过饱和之醋酸钠水溶液中的醋酸钠立刻快速结晶而析出形成无色固体,醋酸钠结晶而析出时会放热而使热敷袋发热;将固化之热敷袋再加热,可使得已析出之醋酸钠晶体再溶解形成过饱和之醋酸钠水溶液。而放热;再生时则仅需将已固化的热敷袋置入热水中( 或以微波加热) 直至全部晶体溶解后,取出冷却至室温即可再次使用。此热敷袋的原理为: 金属片一旦引发少量醋酸钠结晶,则最初生成的醋酸钠晶体会使得过饱和之醋酸钠水溶液中的醋酸钠立刻快速结晶而析出形成无色固体,醋酸钠结晶而析出时会放热而使热敷袋发热;将固化之热敷袋再加热,可使得已析出之醋酸钠晶体再溶解形成过饱和之醋酸钠水溶液。

充电热水袋原理详细解析 传统的热水袋大家都见过,见过比较多的就是橡胶的那一种,烧热水灌进去,然后旋上盖子的。缺点就是必须先烧水,还有就是容易漏水,弄的棉被全湿了,而且还容易烫伤。 充电热水袋,是新型的高科技热水袋,通过电将内部加热装置首先加热,然后将里面填充的主要物质过饱和溶液(醋酸钠)加热。加热后,里面的过饱和溶液会因为在高温下,溶质的可溶性增加,吸热从而溶解。然后,开始放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溶质开始结晶,又变成比较稳定的固体,在变成固体的过程中,放热是逐渐而缓慢的,所以我们觉得暖手袋慢慢暖和起来,而且持续时间很长。 这种电热水袋基本是采用的电极式的加热方法,采用灵敏的温控元件,控制水袋内液体温度,一般达到65度就会断开电路,停止加热。这样保证热水袋不会过分烫手,刚好缓和。为了保证温控电路出问题后的安全性,一般都加上了热熔断丝,当过热时,熔断丝(相当于保险丝)就会断开,从而保证使用者的安全。 此类的热水袋,其实不用充电加热的情况下,你也可以尝试着把热水袋放进热水里几分钟,也一样可以看到热水袋变软,一样可以吸热,放热一阵子以后,又会变硬。 现在流行的电热水袋两种发热方式的比较 双电极式电热水袋与发热线或电热管式电热水袋之对比。双电极式电热水袋直接以液体为导体,如果袋内没有液体,自然就无法加热,也就绝不可能出现干烧的危险!但同时,由于袋内液体有导电性,所以对电器部位的绝缘性要求较高,否则容易出现短路,漏电等状况. 发热线式的电热水袋,由于是发热线直接发热加温,所以,无论袋内是否有液体,产品都会加热,特别容易造成干烧,但由于液体无导电性,所以,对电器部件的绝缘性要求不高. 电热水袋的最关键的安全防护,就在于是否彻底防暴.目前行业中基本有三种情况, 一,除了温控器控制温度以外,无任何其他防暴措施,大部分小厂家均在此列. 二,除温控器控制温度外,外置压力控制开关,有部分厂家选用了此种防暴方案, 三,除了温度器控制温度外,内置压力断电。 第一种方式,一旦温控器失灵,内置致热液将不断升温,到达100度后产生了大量的水蒸汽,而气体无法从袋内排出,最后结果就是袋体必然爆裂,从而导致烫伤消费者,是最不可取的方式! 第二种方式,外置压力保护充电架,在温控失灵的情况下,袋内气体到达一定程度时,外置保护架会自行断电,从而起到防暴作用,较第一种方式有较大的进步,但是,同时存在着诸多弊端. 1,外置充电架结构复杂,容易损害, 2,制造成本高,无端增加了消费者负担. 3,携带使用均不方便.使用时必须把架子套在袋体上下,从而增加了多不便. 第三种方式,一旦温控器失灵,当蒸汽压力到达指定安全程度时,内置压力保护体必然强行断开电源,从而使蒸汽不再产生,进而蒸汽凝结回水珠,彻底保证了袋体的安全防护!比外置充电保护架要稳定,可靠,方便许多!

中考化学知识点复习 第一讲:溶液的形成、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中考化学知识点复习第八单元溶液

{()100g ?????????????????????????????????????形成过程: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均匀分散在溶剂分子之间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质:被溶解的物质组成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溶解伴随能量变化溶液温度物质的溶解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是否搅拌颗粒大小定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方法固体的溶解度概念:“温度、溶剂、饱和、质量克”溶液溶解度=100%??????????????????????????????????????????????????四要素列表法表示方法溶解度的曲线溶质、溶剂的性质影响因素温度蒸发结晶结晶降温结晶概念溶质、溶剂的性质气体的溶解度影响因素温度 压强概念: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溶质质量表达式:溶质质量分数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有关计算实验器材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实验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误差分析???????????????????????????????????????????????????????????????????????????????????????? 第一讲 溶液的形成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知识能力解读

知能解读:(一)溶液 1.物质的溶解 一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 2.溶液的概念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3.溶液的特征 均一性:是指溶液形成后,溶液中各部分的组成、性质都相同。 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溶质。 注意: ①溶液可能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都是无色的。例如,2FeCl 溶液是浅绿色的、4CuSO 溶液是蓝色的。 ②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溶剂只能是一种。 ③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物质(初中课本一般学习的溶液为液态)。 ④均一、稳定的液体并不一定都是溶液,如水。 知能解读:(二)溶液的组成 1.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2)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3)溶液、溶质、溶剂之间质量的关系: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注意: 溶质的质量是指分散到溶剂里的那部分溶质的质量,如果没有分散进溶剂里(没溶解),就不能计算在内。 2.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 (1)固体或气体与液体相互溶解形成的溶液,一般习惯将固体或气体看作溶质,液体看作溶剂。 (2)由两种液体组成的溶液,一般习惯上把量多的看作溶剂,量少的看作溶质。 (3)其他物质溶于水形成溶液时,无论水量的多少,水都是溶剂。 说明: ①判断出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后,溶液的命名为“XX 溶质的XX 溶剂溶液”。如食盐水中的溶质为NaCl ,溶剂为水,所以命名为氯化钠的水溶液,简称氯化钠溶液。 ②物质在溶解时发生了化学变化,那么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分散在溶液中的生成物,如2Na O 、3SO 分别溶于水后生成了NaOH 、24H SO ,因此溶质是NaOH 和24H SO ,而不是2Na O 和3SO 。 ③水是最常用的溶剂。汽油、酒精等也可以作溶剂。 速学巧记: 固、气与液体,液体是溶剂; 液体相互溶,量多是溶剂; 只要有水在,水就是溶剂。 3.溶液的用途 溶液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例如,农业上无土栽培的植物可以生长 在营养液里;化学实验室中用的稀硫酸等各种溶液;医疗上的各种注射液大多是溶液。 知能解读:(三)物质的溶解 1.溶解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物质在溶解时,常常会使溶液的温度发生改变。这说明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热量的变化。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出现吸热现象,如硝酸按;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出现放热现象,如氢氧化钠、浓硫酸,有些物质溶解时,无明显吸热、放热现象。 2.影响固体物质溶解速率的因素 (1)温度:温度升高,固体溶解速率加快。 (2)颗粒大小:固体颗粒越小,溶解速率越快。

饱和溶液

考点20 饱和溶液、溶解度 一、选择题 1.(10安徽10).KCl 】 A .KCI 饱和溶液中不能再溶解其他物质 B .20℃时,100 g KCl 饱和溶液中含KCI 34.0 g C .40℃时,KCl 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40.0% D .60℃的KCl 饱和溶液降温至20℃,有晶体析出 2.(10潍坊11).硫酸锰广泛用于医药、食品、造纸等行业。硫酸 锰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硫酸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 .硫酸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C .100℃的硫酸锰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时有晶体析出 D .硫酸锰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约为21.9% 3.(10昆明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稀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C.在一定条件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可相互转化 D.在提到某种物质的溶解度时,一定要指明温度 4.(2010浙江宁波16)木糖醇是目前市场上一种常见的蔗糖替代品,如图所示为木糖醇溶 解度曲线。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木糖醇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 B .木糖醇溶液从30℃升温到50℃,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C .木糖醇溶液从50℃降温到30℃,一定没有晶体析出 D .30℃时,75克木糖醇可以完全溶解在100克水中 5.(2010浙江东阳18)根据右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20℃时,20gNaCl 加入到水中,搅拌后将全部溶解 B .NaCl 和 NH 4Cl 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C .t ℃时,NH 4Cl 饱和溶液和 NaCI 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 .将20℃时NH 4Cl 的饱和溶液降温到0℃,其溶质质量分数减小了 6.(2010山东临沂7)如图是X 、Y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曲线,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X 、Y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X 物质的溶解度大于Y 物质的溶解度 C.降低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X 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D.t ℃时,X 物质的溶解度等于Y 物质的溶解度 (第16题图)

热冰的趣味实验

热冰的趣味实验 ——结晶后的醋酸钠过饱和溶液1.实验过程 (1)实验仪器和药品 150mL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铁架台、蒸发皿、石棉网、酒精灯、温度计、三水合醋酸钠晶体(CH3COONa3H2O)。 (2)实验步骤 准备足量的醋酸钠晶体。 取150mL小烧杯,充分洗净,倒入约20mL自来水,置于石棉网上进行加热。 1~2min后,开始逐渐将醋酸钠晶体加入烧杯中,并进行搅拌溶解。待加热到60℃时,保持该温度,并持续加入醋酸钠晶体直至有少量晶体不能溶解。 用酒精灯稍加热以提高温度,使刚才少量不能溶解的醋酸钠晶体溶解(如果此时溶液中有较明显的颗粒或杂质,可用胶头滴管吸去,保证溶液中没有异物或者醋酸钠晶体)。 将溶液缓缓倒入另一烧杯,并将其放入冰箱进行冷却,为防止有异物掉入烧杯中,可用蒸发皿作为盖子,把烧杯口盖上。 等15min左右,烧杯完全冷却后,拿出烧杯,加入少量醋酸钠晶体,其会迅速结晶(此情况和水结冰类似),并放出大量的热,故称之为热冰。 2.实验讨论

(1)实验原理 一定温度、压力下,当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已超过该温度、压力下溶质的溶解度,而溶质仍不析出的现象叫过饱和现象,此时的溶液称为过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是不稳定的,当往溶液中加入一小块溶质晶体,即能引起过饱和溶液中溶质的结晶。饱和溶液能存在的原因,是由于溶质不容易在溶液中形成结晶中心即晶核。因为每一晶体都有一定的排列规则,要有结晶中心,才能使原来做无秩序运动着的溶质质点集合起来,并且按照这种晶体所特有的次序排列。不同的物质,实现这种规则排列的难易程度不同,有些晶体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自行产生结晶中心,因此,有些物质的过饱和溶液看起来还是比较稳定的。不同物质形成稳定的过饱和溶液的能力,首先取决于分子组成。一般固态下含有结晶水的物质,其稳定过饱和溶液容易生成,如硝酸铜、硝酸锶、硫代硫酸钠、醋酸钠等。在此实验里,醋酸钠溶解和结晶的反应式为CH3COONa+3H2O(s)==CH3COO-(aq)+Na+(aq)+3H2O(aq)。 因此,当醋酸钠过饱和溶液结晶时,反应往左边进行,放出大量的热,因而烧杯壁会有烫手的感觉。 (2)实验注意事项 当配制好过饱和溶液时,必须用胶头滴管小心吸取较大颗粒的杂质,防止其成为结晶中心。 把配制好的溶液倒入另一干净烧杯中时,应小心不要溅到杯壁上,因为杯壁上的少量溶液容易结晶析出,形成结晶中心,造成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专项练习题

初三化学《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专项练习题

二、简答题 1.将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变成饱和溶液,试举出三种可以采用的方法. ①; ②; ③ . 2.要使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在不增加溶液质量的前提下变成饱和溶液,可以采用什么方法? 三、选择题 1.下面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含有溶质很多的溶液 B.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C.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D.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2.从1L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取出100mL液体,则原溶液发生的变化是( ) A.溶液由饱和变成了不饱和 B.溶液中会析出晶体 C.溶液中只有溶剂减少了 D.溶液中溶剂和溶质都减少了 3.饱和溶液用水稀释变成不饱和溶液的过程中,保持不变的是( ) A.溶质的质量 B.溶剂的质量 C.溶液的质量 D.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

4.下列关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C.在一定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D.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5.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极稀的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B.饱和溶液是不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 C.不饱和溶液降温后可能变成饱和溶液 D.饱和溶液升高温度后一定变成不饱和溶液 6.能证实20℃时原KNO3的溶液是饱和溶液的事实是( ) A.降温到10℃时有KNO3晶体析出 B.蒸发掉10克水,有KNO3晶体析出 C.加热到30℃后,再加入KNO3晶体仍能继续溶解 D.在20℃时,向上述KNO3溶液中加入少量KNO3晶体,溶液的质量不变. 7.在相同条件下,不同质量的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是( ) A.一定相同 B.一定不同 C.可能相同 D.无法判断

溶液的形成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溶液的形成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主要内容】溶液的形成,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一、溶液 1、定义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特点 (1)均一性:溶液各部分的性质相同。 (2)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久置,不分层。 3、溶液的组成 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溶液。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如食盐水中,食盐是溶质,水是溶剂。 最常用的溶剂是水,汽油、乙醇等也可以做溶剂。如碘酒,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如果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一般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如果其中有一种是水,一般把水叫做溶剂。 有关溶质和溶剂的一些说明: (1)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如碘不易溶解在水中而易溶于酒精,高锰酸钾不易溶于汽油而易溶于水。 (2)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把一种溶液加入到另一种溶液中也能形成溶液,属于混合溶液。 4、溶液的命名:“溶质”的“溶剂”溶液 如碘酒,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则溶液应该命名为“碘的酒精溶液”; 如食盐水中,氯化钠是溶质,水是溶剂,则溶液命名为“氯化钠的水溶液”;如果溶剂是水,则溶液可以简称“氯化钠溶液。” 5、两种重要的量的关系 (1)质量关系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2)体积关系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 6、用途

由于在形成溶液的过程中,构成溶质的微粒均匀的分散在水分子中,增大了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因此在溶液里进行的化学反应常是比较快的。所以,在实验室里或化工生产中,要使两种能起反应的固体起反应,常常先把它们溶解,然后把两种溶液混合,并加以振荡或搅动,以加快反应的进行。 溶液对动植物的生理活动也有很大意义。动物摄取食物里的养料,必须经过消化,变成溶液,才能吸收。在动物体内氧气和二氧化碳也是溶解在血液中进行循环的。在医疗上用的葡萄糖溶液和生理盐水、医治细菌感染引起的各种炎症的注射液(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各种眼药水等,都是按一定的要求配成溶液使用的。植物从土壤里获得各种养料,也要成为溶液,才能由根部吸收。土壤里含有水分,里面溶解了多种物质,形成土壤溶液,土壤溶液里就含有植物需要的养料。许多肥料,像人粪尿、牛马粪、农作物秸秆、野草,等等,在施用以前都要经过腐熟的过程,目的之一是使复杂的难溶的有机物变成简单的易溶的物质,这些物质能溶解在土壤溶液里,供农作物吸收。 二、乳浊液 1、定义 难溶性小液滴分散到另一种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2、特点 乳浊液不均一,也不稳定,静置后会出现分层现象。 3、示例 植物油加入水中、汽油与水混合等。 4、乳化作用 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加入乳化剂时,能够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乳浊液。在生活中时常遇到“乳化”现象,“乳化”并不是溶解,只是使小液滴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存在于水中,而不聚集成大的液滴,这与物质溶解在水中是完全不同的。利用这个原理,可以用加入洗涤剂的水洗去衣服、餐具上的油污。洗洁精、洗衣粉等含表面活性剂的物质可以使食用油等物质以细小的液滴形式均匀分散在水中形成乳浊液,这种作用称为乳化作用。 注意:汽油去除衣服上的油漆利用的不是乳化作用,而是汽油溶解了油漆。 三、悬浊液 1、定义 固体颗粒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

过滤和结晶

过滤和结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过滤是使不溶性固体和液体分离的一种常用方法,结晶是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混合物的一种方法。 2.了解过滤的适用范围和主要操作,了解利用结晶方法,在提纯物质时的简单应用。 能力目标: 1.学习过滤操作和结晶操作; 2.溶解度曲线与结晶的关系讨论。 情感目标: 通过粗盐提纯和硝酸钾晶体生成的实验操作渗透科学素质和事实求事精神的培养。 教学建议 知识讲解指导 1.注意区分过滤和结晶的概念及适用范围,不要混淆 2.在讲过滤的操作方法时,注意强调: (1)主要仪器包括哪些 (2)操作注意事项 3.应明确在操作的各步骤中玻璃棒的作用 4.对于学生素质较好的学校,在完成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内容以后,可结合上节所学有关溶解度的计算,适当补充在

温度改变时,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另加一课时) (1)高温的饱和溶液降温时,会有晶体析出。 例:71℃时的溶解度是140g,9℃时是20g,将71℃时的饱和溶液200g降温至9℃时,问能析出多少g晶体?(100g) (2)低温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时,需加入一定量的固体溶质,才可使溶液再次达到饱和。 例:将20℃时250g饱和溶液,加热至8℃时,需加入多少g 晶体才可使溶液再次达到饱和?(已知20℃时的溶解度 11.1g,80℃时为21.4g) 关于过滤和结晶的教学建议 1.本节教材内容较少,也比较简单,目的是向学生介绍两种分离混合物的一般方法,除应用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知识外,并不做深入的分析和更多的要求。重结晶属选学内容,可根据当地化工生产情况作适当处理。 在学法上,从如何得到粗盐,又如何精制为精盐这样的问题引入课题,提出过滤和结晶是最常用的混合物分离方法。接着教材分两段,分别介绍过滤法分离固态物质和结晶法分离可溶性固体的道理。 2.为了使学生了解结晶法,可以分离几种可溶性固态物质的混合物,教材安排了一个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利用热饱和溶液冷却的方法,使硝酸钾从它与氯化钠的混合液中结晶出来,经过滤达到使硝酸钾晶体与氯化钠母液分离的目的。

2020年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解析版): 溶液的形成、饱和溶液

2020年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解析版):溶液的形成、饱和溶液 16.(2020·怀化)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B. 饱和溶液的浓度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一定大 C. 医用碘酒是碘的水溶液 D. 添加溶质是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唯一方法 【答案】A 【解析】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混合而成,一定是混合物;同种物质,在同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浓度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物质不同、温度不同,无法比较;医用碘酒中,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增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等方法转化为饱和溶液 4.(2020·宜昌)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A. 面粉 B. 泥土 C. 蔗糖 D. 汽油【答案】C 【解析】面粉、泥土、汽油不溶于水,得不到溶液;蔗糖溶解在水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能得到溶液。 15.(2020·益阳)如图所示,U型管内a、b液面相平,当挤压滴管的胶头,使试剂X进入锥形瓶内,一段时间后会观察到a液面高于b液面。则试剂X、Y的组合可能是 A. 水、硝酸铵 B. 水、烧碱 C. 稀硫酸、铁粉 D. 稀盐酸、小苏打 【答案】A 【解析】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使装置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a液面高于b液面;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使装置内压强增大,a液面低于b液面;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装置内压强增大,a液面低于b液面;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装置内压强增大,a液面低于b液面。 13.(2020·邵阳)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稀释浓硫酸时,会放出大量的热 C.降低温度,不饱和溶液一定能变成饱和溶液 D.实验室利用氯化钠固体和水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的步骤是:计算、量取、溶解、贮存 【答案】B 【解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水是均一稳定的纯净物,不属于溶液;浓硫酸溶于水放热,稀释浓硫酸时,会放出大量的热;降低温度,氢氧化钙不饱和溶液不会变成饱和溶液,因为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实验室50g6%的氯化钠溶液,实验步骤是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贮存。 9.(2020·上海)碘酒是把碘溶于酒精制成的,其中溶质是,溶剂是。 【答案】碘酒精 【解析】碘酒是把固态碘溶于酒精形成的,其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5.(2020·营口)将下列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A.面粉 B.豆油 C.大米 D.食盐 【答案】D

教学资源:红糖脱色变成白糖

【教学资源】 红糖脱色变成白糖 湖北省石首市文峰中学刘涛 日常生活中食用的红糖、白糖和冰糖的主要成分都是蔗糖,蔗糖是食品中常用的甜味剂,蔗糖的化学式为C12H22O11。红糖从甘蔗和甜菜中直接提炼,含有一些有色营养物质,可用于补血和食疗,白糖是用红糖提炼加工而成,口感好可用于食品加工。 【实验用品】酒精灯、烧杯(100mL、250mL规格)、玻璃棒、温度计、铁架台(带铁圈)、漏斗、滤纸;红糖、白糖、水。 【做一做】 ⑴称取5 g~10 g红糖投入放有40 mL水的小烧杯中,不断用玻璃棒搅拌,加热到80℃左右,发现红色固体消失,得到红色溶液,说明红糖易溶于水。 ⑵在上述溶液中加入0.5 g~1 g活性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大约15~20分钟趁热过滤悬浊液(蔗糖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便可得到浅色或无色液体,如果滤液呈黄色,可再加入适量的活性炭,直至无色为止。这说明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⑶将滤液转移到小烧杯里,在水浴中蒸发浓缩(水浴是指实验室里以水作为传热介质的一种加热方法,适于100℃以下的加热温度)。当滤液的总体积减少到原溶液体积的1/4左右时,停止加热。 ⑷从水浴中取出烧杯,自然冷却到室温,这时就有少量的白色晶体析出,这就是白糖。 【想一想】制糖工业要利用活性炭,所起到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则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制糖工业常利用活性炭吸附红糖溶液中的红色杂质,通过对红糖进行脱色以制备白糖。而冰糖是从蒸发浓缩的糖溶液中慢慢冷却结晶形成的大结晶体,是最纯的蔗糖。 【教学资源】 “热冰”趣味实验 一般情况下,水在凝固点0℃时能凝固成冰,那么热水也能结冰吗?央视财经频道《是真的吗》栏目曾报道“手能迅速把液体变固体”一则传闻,热心的网友们与栏目组互动求证,并实地验证了实验的可行性,我们在家里可完成瞬间能凝结成“热冰”的趣味实验,设计如下“热冰”实验简单方案,观察实验现象将观赏性与趣味性融于一体。 (图甲实验)(图乙实验) 【实验用品】酒精灯、温度计、铝箔纸、石棉网、铁架台、滴管、量筒、大烧杯、锥形瓶、

醋酸钠检验方法

醋酸钠检验方法 1、外观:本品为白色结晶无异物。 2、含量: 2-1测定方法: 取本品1g,精密称定,置250ml锥形瓶中,加25ml纯化水溶解,加入橙黄IV指示液2滴,用盐酸滴定液(0.5mol/L)滴定至橙红色为终点。同时做空白试验。 2-2计算 (v-v。)×C×0.08203 含量%=×100% W 式中:V:供试品消耗盐酸滴定液的体积,ml; V o:空白试验消耗盐酸滴定液的体积,ml; C:盐酸滴定液的浓度,mol/L; W:供试品的称重,g。 3、铁盐 精密称定本品1g,置于100ml烧杯中,加5ml纯化水,1ml硝酸,置电炉上低温蒸发近干,残渣溶于适量水中,移入50ml纳氏比色管中,加4mol/L硫氰酸铵溶液5ml,稀释至刻度,摇匀,为供试液。与3.0ml(无水乙酸钠)或者2.0ml(三水乙酸钠)标准铁溶液(0.01mg/ml)制成的对照液比较,不得更深。 4、水不溶物 4-1测定方法 取本品约25g,精密称定,溶于250ml水中,于水浴中保温1h,用已恒重的4号玻璃坩埚过滤,用100ml热水洗涤,残渣于105℃~110℃烘干至恒重。 4-2计算 W1- W2 水不溶物%= ×100% W 式中:W1:供试品残渣+坩埚的称重,g; W2:坩埚的称重,g; W :供试品的称重,g。 5、pH值 取本品2.0g,加入新沸冷却的纯化水20ml使溶解,照《药品检验规程》(附录)pH测定法依法测定。 6、游离碱 6-1测定方法 取本品约5g,精密称定,溶于50ml新沸冷却的纯化水中,加2滴酚酞指示液,用盐酸滴定液(0.05mol/L)滴定至红色消失。 6-2计算 V×C×0.040 游离碱%= ×100% W 式中:V:供试品消耗盐酸滴定液的体积,ml; C:盐酸滴定液的浓度,mol/L; W :供试品的称重,g。 7、氯化物 取本品0.20g,照《药品检验规程》(附录)氯化物检查法依法检查,与0.01mg/ml的标准氯化钠溶液20.0ml制成的对照液比较,不得更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