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赏析
汪曾祺《长城漫记》赏析

汪曾祺《长城漫记》赏析
《长城漫记》是汪曾祺的一篇散文,通过作者对长城的亲身经历和观察,展现了长城的壮丽和历史价值。
这篇文章以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视角吸引读者,深入探讨了长城的文化内涵。
作者在文章中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详细描述了他沿着长城的徒步旅行。
他描绘了长城的雄伟景色,如长城蜿蜒起伏的景象、烽火台的遗址以及长城上的石刻和箭孔等等。
通过这些细节,读者可以感受到长城的壮丽和历史的沧桑。
此外,作者还通过对长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分析,展示了长城的独特价值。
他提到长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长城见证了无数历史事件和英雄故事,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举个例子,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长城上的石刻,这些石刻记录了历代修建长城的历史和人物事迹。
作者通过对这些石刻的观察和解读,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长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总的来说,汪曾祺的《长城漫记》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展现了长城的壮丽景色和独特价值。
这篇文章不仅是一篇旅行笔记,更是对长城文化的赞美和思考。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长城的魅力。
《我的家乡》汪曾祺赏析

《我的家乡》汪曾祺赏析
《我的家乡》是一篇由汪曾祺所作的散文,它以作者对家乡的深
情表达为主线,描绘了家乡的美丽与特色。
整篇文章以自传体的形式展开,汪曾祺以一个普通青年的身份回到了
他的家乡。
他描写了家乡的自然风光,如曲曲折折的溪流、青山绿水
的美景使人心旷神怡。
他还描绘了家乡人民的风俗习惯,如宴客时的热情好客、悲喜事时的
互相帮助。
作者深情地表达了自己对这些习惯的喜爱和敬重。
他还描绘了家乡的物产和特色,如独特的手工艺品、美味的特色菜等。
这些都展示了家乡的独特魅力和丰富文化。
在文章的结尾,作者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尽管他离开已多年,
但他对家乡深深的眷恋和思念之情仍未减退。
通过《我的家乡》,汪曾祺以细腻真实的笔触,将他对家乡的深情描
绘得栩栩如生。
通过对家乡的细致观察和真挚感受,他向读者展示了
家乡的美丽与独特,唤起了读者对自己家乡的思考与回忆。
那一腔质朴的文人,情怀——汪曾祺散文《昆明的雨》赏析

那一腔质朴的文人,情怀——汪曾祺散文《昆明的雨》赏析汪曾祺,20世纪最重要的散文家之一,他的作品正如他的名字那样,流淌着质朴的深情与充沛的智慧。
《昆明的雨》是汪曾祺在20世纪90年代初写的一篇散文,它记录了汪曾祺在昆明夏日里的一次静默的体验。
文中把作者的情绪抒写的淋漓尽致,淡雅的语言透出对昆明既安静又生动的极佳描述。
汪曾祺以散文的形式将当时的细节精致地勾勒出来,将读者带入一片雨后昆明的壮美景色。
文中作者以抒情的笔调描写昆明的夏日,描写出它和其他城市的明显不同,让读者体会到“在昆明,夏日并不只是晴天和阳光的,它还有淙淙的细雨”的温馨。
作者以比喻的方式,将昆明的雨传递出了一种自然淳朴的心情。
作者在文中写道:“空气中弥漫着细雨,雨点像一个个小晶体,以它们晶莹剔透的形状向大地打尖。
”这句话仿佛把作者手中的笔将一个个雨点变成雨水,落入大地,把那片被雨水浸湿的昆明呈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湿灼的寒冷,以及雨后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象,更增添了文章描绘场景的生动性。
文中作者将这片雨后的昆明比作“一座大楼,它洁净的大理石砖铺成一片无尽的大海”,与他之前提到的雨点相呼应,更让读者感受到了雨后大地上灿烂的生机。
作者使用了一种控制风格的表达:“一切都是那么安静,除了雨声,除了夏日的宁静。
”这表达出了作者对昆明宁静的景象的着迷,也表达了作者的情怀:作者表达了他深沉的情感,他细细观察到了每一处细节,他体会到了每一片雨后的昆明,并将这一切抒发出来。
汪曾祺的文章真的很能够将他的情怀表达给读者,他的文字不仅是文本,而且是一个情感的表达,一个沉静而又深刻的实体,透过文字,人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宁静、淡雅、美好的准备,他为美好的事物积极的思考,追求着远大的理想。
作者有一种淡淡的情怀,他一如既往的以淳朴的心境看待事物,他把真实的情感表达出来,给它加上一种淡雅的色彩。
《昆明的雨》是一篇文学巨作,文中抒写出了一个充满温馨感情又不乏细节描述的优美文章,让读者体会到淡淡的情怀、细致的描写、淳朴的思想,以及深刻多情的文人之情。
那一腔质朴的文人,情怀——汪曾祺散文《昆明的雨》赏析

那一腔质朴的文人,情怀——汪曾祺散文《昆明的雨》赏析汪曾祺的著名散文《昆明的雨》无疑是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文章。
汪曾祺经常以朴实质朴的文字,深刻描述身边的事物,表达出他坚定不移的文学理念,也给读者自由的思考空间。
《昆明的雨》是一篇充满情怀的文章,汪曾祺在其中用了很多的细节,描述他经历的一段简短的昆明之旅。
他时刻感受着城市的繁华,也感受着他心中的寂寞与孤独。
此外,汪曾祺还用了一句“细雨中的昆明,湿漉漉的街道,焦躁的轮船,淡淡的悲伤”,细腻而深邃地勾勒出一副悠远而古朴的画面。
这几句话写出了伴随着淅沥淅沥的细雨,在昆明漫步的景象,勾起无限的思绪,让人仿佛置身于汪曾祺身临其境的场景。
汪曾祺在文中运用许多象征性的语言,把心中的孤单和悲伤表达了出来。
他把昆明的雨看成一种特殊的力量,他强调自己和雨之间的默契,当他心情沉郁的时候,雨的下落也变得更慢,表达出一种共鸣的情感,当他情绪平静的时候,雨的下落也变得宁静,他把雨当做了一种心灵的抚慰。
汪曾祺的文章充满情怀,他在文中把自己的悲伤和孤独写出来,表达出一种不可言语的温馨。
他把自己与雨之间的关联渲染得淋漓尽致,读者可以感受到他在文字中传递出来的深情和朴实。
通过汪曾祺质朴的文字,他让读者从小情小景中体会到一种大情大景的流淌,感受到世间的宁静与温馨,被他的文字深深的感动。
总而言之,汪曾祺作品里朴实质朴的文字,深刻描述生活中的繁
琐与孤独,表达出一种淡然静谧的情怀。
读者可以在文章中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汪曾祺用自己的文字给读者带来一种无穷的思考和感受,充满诗情画意,让你在细水长流般不断追问,为人生赋有深度的意义。
汪曾祺散文夏天赏析

汪曾祺散文《夏天》赏析汪曾祺的散文《夏天》以季节为线索,通过对夏天早晨、中午、晚上三个时段的描绘,展现了这个季节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
文章运用了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感官体验,让读者感受到了夏天的美好和生命的力量。
在早晨的描绘中,作者通过自己的感官体验,呈现了夏天的清新和生机。
晨曦微露,牵牛花在露水的滋润下绽放,淡黄色的花瓣,白色的花心,紫色的花晕,在微风的吹拂下显得格外娇艳。
而薄薄的晨雾,让整个场景变得更加神秘和迷人。
这些细节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夏天的早晨,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清新和美好。
在中午的描绘中,作者通过对阳光的描写,呈现了夏天的热烈和激情。
阳光烈日下,万物都显得格外生机勃勃,绿色的草地、七彩的花朵、忙碌的昆虫……作者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描绘,展现了夏天的热烈和激情。
同时,作者也通过对苍耳和小草的描写,呈现了生命的顽强和不屈。
这些细节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生命的强大和力量。
在晚上的描绘中,作者通过对月光的描写,呈现了夏天的静谧和安详。
月光如水,洒在庭院里,整个世界都显得格外安静和祥和。
作者通过对月光的描写,呈现了夏天的静谧和安详。
同时,作者也通过对夜晚乘凉看月华的描绘,展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气息。
这些细节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当地的人文风情和历史积淀。
汪曾祺的散文《夏天》语言优美、文白相容、骈散间杂、俗雅相容、庒谐间杂、多用口语、多用短句。
这些特点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让读者更容易沉浸其中。
同时,文章的结构也十分巧妙。
从早晨、中午到晚上,三个时段各有侧重,但又相互联系,使得文章形不连而神连。
这种结构方式也让读者更加清晰地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场景的变化。
总的来说,汪曾祺的散文《夏天》是一篇充满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的作品。
通过对夏天三个时段的细致描绘,作者呈现了这个季节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
同时,文章也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
这篇散文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给读者带来了很好的阅读体验和感悟。
对汪曾祺《云南茶花》的评价

汪曾祺的《云南茶花》是一篇优秀的散文作品,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云南茶花的美丽和魅力,以及当地文化的独特魅力。
首先,汪曾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观察,将云南茶花描绘得栩栩如生。
他不仅从茶花的形态、颜色、生长环境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描述,还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赋予了茶花以生命和情感。
例如,他形容茶花“有小桃红,有雪莲,有十八学士,有紫袍金带”,这些形象的描述让读者对茶花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
其次,汪曾祺在文章中融入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他将茶花与人生、历史联系起来,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岁月的感慨。
例如,他写道:“茶花之美,正可喻人情。
”这句话简洁而深刻地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美的追求。
此外,汪曾祺的散文语言朴素自然,韵味深长。
他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刻意的描绘,却能让人感受到浓郁的情感和深邃的哲理。
这种朴素而真实的语言风格,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也更容易被文章所感动。
总的来说,《云南茶花》是一篇充满情感和哲理的优秀散文作品。
它不仅展现了云南茶花的美丽和魅力,更展现了汪曾祺作为一位文化名家的文化底蕴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这篇文章值得每一个热爱文学和热爱生活的人仔细品味。
汪曾祺散文赏析

汪曾祺散文赏析汪曾祺散文赏析(通用6篇)汪曾祺或许就是达到了这种淡泊的温厚,当然这也是一种智慧的象征。
他在《老年的爱憎》中讲到“通达”,认为这是对世事看得很清楚,很透彻,不太容易着急生气发牢骚的状态。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汪曾祺散文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汪曾祺散文赏析篇1汪曾祺是迄今为止争议最小的当代作家:他的美学气质、作品的审美价值、文学史意义得到评论界、创作界的一致肯定。
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
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他的小说《受戒》、《大淖纪事》、《陈小手》都是当代文坛的经典名篇,对于他的小说吸收他的老师沈从文先生的京派小说风范评论界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而且他的小说那种淡泊恬淡的田园感受,也让很多读者流连忘返。
我个人就非常喜欢他的小说,比如看过《受戒》脑子里经常会浮现小和尚和一个小姑娘坐在穿上的画面,也经常会想到两个天真少年在岸边留下的那一对小脚丫。
今天我们就来重点探讨一下他的散文。
汪曾祺的散文大多数都写得随意感性又兴致盎然,更接近通常意义上的随笔。
汪曾祺的作品多是随随便便、任心闲话、兴之所至的的闲话。
他自己曾说,散文是一个大类,也说自己实在无法区分散文和随笔,于是将自己作品中稍长的称为散文,短的称为随笔。
——《汪曾祺散文随笔集》自序。
他的散文题材非常广泛:个人经历、天文地理、民情风俗、饮食男女、街头巷议、人生世相、文坛曲艺等等无不可以入文。
《文集自序》“此集诸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
间作小考证,亦可喜。
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
文求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
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
”他认为散文是一种见性情,见人品,见功底的文体。
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境的淡泊和对人情世故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
汪曾祺散文摘抄加赏析和仿写

汪曾祺散文摘抄加赏析和仿写一、汪曾祺散文摘抄汪曾祺的散文那可真是一绝,就像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家常菜,读起来特别有滋味。
他的文字常常写一些生活中的小确幸。
比如说“西瓜以绳络悬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咔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
”这一小段摘抄啊,把夏天吃西瓜的那种惬意描写得特别生动。
西瓜用绳子挂在井里,这是以前的一种保存西瓜的巧妙法子呢。
下午拿出来切开的时候,那“咔嚓”一声,就好像我们能听到一样,凉气一下子就冒出来了,甚至感觉自己的眼睛都被凉气给沁到了,真的是把那种清凉感从文字里传递到读者心里。
二、赏析他的散文语言特别的平实和质朴,就像在跟你唠家常一样。
没有那些华丽的词藻,却能把事情描写得栩栩如生。
从这个西瓜的描写就能看出来,用的都是很常见的词汇,但是组合在一起就特别有画面感。
而且他写的都是生活里的小事,像这西瓜就是我们日常可能会经历的夏日场景,他却能从中挖掘出那种独特的乐趣。
他是真的热爱生活,能从生活的细枝末节里发现美,这种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热爱,通过文字感染着每一个读者,让我们也不禁去留意身边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美好。
三、仿写我试着仿写一下这种感觉哈。
“冰棍儿用纸包着,置于搪瓷缸中,中午取出,轻轻一撕,嘶啦作响,冷气外冒,连鼻子都是甜的。
”这里呢,我写的是冰棍儿,也是夏天的消暑好物。
用搪瓷缸来装冰棍儿是以前常见的做法。
中午拿出来的时候,撕开包装纸的“嘶啦”声,就像西瓜的“咔嚓”声一样有画面感,冷气冒出来的时候,感觉鼻子都能闻到冰棍儿的甜味,就像能感受到西瓜的凉气到眼睛一样。
这就是从汪曾祺先生的文字里得到的灵感,用简单的文字去描绘生活中的小美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2 汪曾祺生平及创作
汪曾祺《我为什么写作》,全诗如下: 我事写作,原因无它:从小到大,数学不佳。 考入大学,成天泡茶。读中文系、看书很杂。 偶写诗文,幸蒙刊发。百无一用,乃成作家。 弄笔半纪,今已华发。成就甚少,无可矜夸。 有何思想、实近儒家。人道其理,抒情其华。 有何风格?兼容并纳。不今不古,文俗则雅。 与人无争,性情通达。如此而已,实在无啥。
02 作者介绍
02 汪曾祺生平及创作
汪曾祺(1920.3.5-1997.5.16),江苏高邮人。中 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 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 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 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 钻研。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 翠文谈》等。
04 汪曾祺散文特色
04 汪曾祺散文特色
汪曾祺的散文A没dd有T结e构xt的苦心经营,也不 追求题旨的玄点奥击深此奇处,添平加淡质标朴题,娓娓道
来,如话家常。汪曾祺曾说过:“我觉得 伤感主义是散文的大敌。挺大的人,说些 姑娘似的话……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 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因此品 读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 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 饶有趣味。如《葡萄月令》。
02 汪曾祺生平及创作
汪曾祺的夫人施松卿出身名门,是西南联大的高 材生,就读于物理系,同杨振宁同班,后由于身 体原因改读英文,当年施松卿风华正茂,有人问 她为何选择当时外貌背景都不出众的汪曾祺时, 她说她看中的是汪曾祺的才华。
02 汪曾祺生平及创作
“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我写的 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是什么时候都需要 的。”“我喜欢疏朗清淡的风格,不喜欢繁复浓 重的风格,对画,对文学,都如此。”“我曾戏 称自己是一个‘中国式的抒情人道主义者’,大 致差不离。”“我非常重视语言,也许我把语言 的重要性推到了极致。我认为语言不只是形式, 本身便是内容。” “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 今天应该快活。”
02 汪曾祺生平及创作
1940年开始写小说,受到当时为中文系教授的沈从文的指导。 1943年毕业后在昆明、上海执教于中学,出版了小说集《邂逅集》。 1948年到北平,任职历史博物馆,不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南 下工作团,行至武汉被留下接管文教单位(现武汉市第39中学)。 1948年出版第一个作品集《邂逅集》 1950年调回北京,在文艺团体、文艺刊物工作。 1956年发表京剧剧本《范进中举》。 1958年被划成右派,下放张家口的农业研究所。 1962年调北京市京剧团任编剧。 1963年出版儿童小说集《羊舍的夜晚》。“文革”中参与样板戏 《沙家浜》的定稿。 1978年发表小说《骑兵列传》。 1980年发表小说《受戒》,受到普遍赞誉,随后一发不可收。
散文阅读赏析
目 录
01 散文文体 02 作者生平 03 作品介绍
04 散文特色 05 散文赏析
01 散文文体
01 散文文体
古代文学
散文包括古文、骈文和辞赋, 骈文和辞赋基本上属于韵文范 畴,但在行文体制上更接近散 文。
点击此处添加标题
标题数字等都可以通过点击和重新输入进行更 改,顶部“开始”面板中可以对字体、字号、 颜色、行距等进行修改。建议正文8-14号字, 1.3倍字间距。标题数字等都可以通过点击和重 新输入进行更改,顶部“开始”面板中可以对
字体、字号、颜色、行距等进行修改。
现代文学
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 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 章。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 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 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 并茂的文学样式。
点击此处添加标题
标题数字等都可以通过点击和重新输入进行更 改,顶部“开始”面板中可以对字体、字号、 颜色、行距等进行修改。建议正文8-14号字, 1.3倍字间距。标题数字等都可以通过点击和重 新输入进行更改,顶部“开始”面板中可以对
01 散文文体
形散神聚
散文特点
意境深邃
语言优美
01 散文文体
散文常见线索
1
以核心人物为线索。
2
以核心事物为线索。
3
以时间为线索。
4
以地点为线索。
5
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01 散文文体
散文鉴赏技法
1
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2
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
3
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4品味散文的语言5领会作品的内涵
03 汪曾祺散文介绍
03 汪曾祺散文作品
《逝水》《蒲桥集》《孤蒲深处》《人间草木》《旅食小品》《矮纸集》 《汪曾祺小品》 《端午的鸭蛋》《胡同文化》 《金岳霖先生》 《我的家乡》《文游台》《观音寺》《午门忆旧》《一辈古人》 《吴大和尚和七拳半》《新校舍》《泡茶馆》《跑警报》《自得其乐》 《自报家门》《随遇而安》《多年父子成兄弟》《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老舍先生》《国子监》《钓鱼台》《水母》《城隍·土地·灶王爷》《老不闲 抄》《我是一个中国人》 《故乡的食物》《吃食和文学》《宋朝人的吃喝》《葵·薤》《五味》 《寻常茶话》《食豆饮水斋闲笔》《韭菜花》《花》《果园杂记》《葡萄月》 《翠湖心影》《昆明的雨》《湘行二记》《泰山片石》《北京的秋花》 《林肯的鼻子》《美国短简》《香港的鸟》《谈风格》《谈谈风俗画》
2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或称写景 散文,指以描绘景物、 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 的感受、激情和意愿 的散文。注重表现作 者的思想感受,抒发 作者的思想感情。以 描绘景物为主的。这 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 物的同时抒发感情
3
议论散文
以发表议论为主的散文称为 议论散文。它与抒情散文一 样注重情感的抒发,不同的 是议论散文重于理智,抒情 散文重于感情。它又不同于 一般的议论文,用事实和逻 辑来说理,而主要用文学形 象来说话,是一种文艺性的 议论文。
字体、字号、颜色、行距等进行修改。
01 散文文体
1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或称记叙 散文,以叙事为主, 叙事情节不求完整, 但很集中,叙事中的 情渗透在字里行间。 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 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 中反映事物的本质, 具有时间、地点、人 物、事件等因素,从 一个角度选取题材, 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写人和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