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食品腌制发酵烟熏处理
5食品腌渍和烟熏保藏

腌制品的特点:腌制品种类繁多; 腌制品的特点:腌制品种类繁多; 风味独特,具有地方特色;可以作为 风味独特,具有地方特色; 开胃、调味食品;容易加工制作;有 开胃、调味食品;容易加工制作; 利于食品保藏。 利于食品保藏。
是农产品深加工的重点领域。 是食品新产 是农产品深加工的重点领域。 品开发的重点种类。 品开发的重点种类。
17
腌制剂在卤水内通过扩散向食品内部渗透, 腌制剂在卤水内通过扩散向食品内部渗透, 比较均匀地分布在食品中,但因盐水形成缓慢, 比较均匀地分布在食品中,但因盐水形成缓慢, 开始时盐分向食品内部渗透较慢, 开始时盐分向食品内部渗透较慢,因此是一个 缓慢的腌制过程,但腌制品风味较好。 缓慢的腌制过程,但腌制品风味较好。 在腌制过程通常需定期地将上下层食品 依次翻转,又称为翻缸。同时要加盐复腌, 依次翻转,又称为翻缸。同时要加盐复腌,每 次复腌用盐量为开始时的一部分,通常2-4次。 次复腌用盐量为开始时的一部分,通常 次
4
概况
普通的酱腌菜产品一般集中在农贸市场, 普通的酱腌菜产品一般集中在农贸市场,中 小商店,由于包装简易和产量较少, 小商店,由于包装简易和产量较少,通常供 应本地市场。周萝卜。 应本地市场。周萝卜。 大型企业的产品和一些知名品牌,包装精美、 大型企业的产品和一些知名品牌,包装精美、 品质优良,保质期长,可以在全国范围销售, 品质优良,保质期长,可以在全国范围销售, 并有实力进入超市、大型商场等场所, 并有实力进入超市、大型商场等场所,日销 售量大,影响面广,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 售量大,影响面广,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
12
三、生物组织的扩散和渗透现象 生物组织包括微生物、 生物组织包括微生物、动物和植物 组织,它们在腌制过程中都存在着扩散和 组织, 渗透作用。 渗透作用。
第五章-食品的腌制烟熏发酵保藏

作用。
风味与香味(氨基酸、挥发性物质)
六、食品的腌制方法
腌制剂
食盐:产生高渗透压,赋予风味 硝酸盐:发色 磷酸盐:提高肉的持水性 抗坏血酸:抗氧化,帮助发色 糖、香料:调节风味
(一)盐腌
干腌法 湿腌法 注射腌制法 混合腌制法 新型快速腌制法
1.干腌法
RT 1 ln VA AW
VA ── 溶剂的摩尔体积(m3)
表5-1 食盐溶液的水分活度和渗透压
盐液浓度(%) 水分活度(AW) 渗透压(MPa) 0 1.000 0 0.857 0.995 0.64 1.75 0.990 1.30 3.11 0.982 2.29 3.50 0.980 2.58 6.05 0.965 4.57 6.92 0.960 5.29 10.0 0.940 8.09 13.0 0.920 11.04 15.6 0.900 14.11 21.3 0.850 22.40
100 24 2.5 0.1 0.1 0.3-1.0 0.2-0.5
亚硝酸盐 香 辛 料 化学调味料
湿腌法的特点
腌肉时肉质柔软,盐度适当;
制品的色泽和风味不及干腌制品;
腌制时间和干腌法一样,较长;所需劳动量比干腌法大; 蛋白质流失较大;因水分多不易保藏;
主要腌制蛋类、肉类、蔬菜、水果。如扬州酱菜(黄瓜)、 盐渍藕以及加工凉果的坯料橄榄、李子、梅子等
1. 分子扩散的基本方程
扩散量
dC dQ DF dτ dX
dQ dC DF d dX
扩散速率方程
Q ── 物质扩散量 D ── 扩散系数(随溶质及溶剂的种类而异) F ── 扩散通过的面积 dc/dX── 浓度梯度(C─浓度, X─间距) t ── 扩散时间 dQ / d D F(dC / dX ) “-”表示扩散方向与浓度梯度的方向相反
食品工艺学食品腌渍发酵和烟熏处

❖ 根据酱腌菜的包装和档次,在不同的市场销售。 –普通的酱腌菜产品一般集中在农贸市场,中小商 店,由于包装简易和产量较少,通常供应本地市场 –大型企业的产品和一些知名品牌,包装精美、品 质优良,保质期长,可以在全国范围销售,并有实 力进入超市、大型商场等场所,日销售量大,具有 较大的经济效益。
第五章 食品的腌渍发酵和烟熏处理
本文档后面有精心整理的常用PPT编辑图标,以提高工作效率
内容
• 第一节 食品的腌渍保藏 • 第二节 食品的发酵保藏 • 第三节 食品的烟熏处理 • 第四节 半干半湿食品
第一节 食品的腌渍保藏
❖前 言
历史 现状及发展前景 特点
腌制历史
腌制是早期保存蔬菜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现今, 蔬菜的腌制已从简单的保存手段转变为独特风味蔬菜产 品的加工技术。酱腌菜这一传统食品是我国人民历代智 慧的结晶。
❖ 食盐溶液可形成水化离子降低溶液的水分活度 食盐解离出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周围聚集一群水分 子,形成水化离子。大量的水分子从自由状态转 变为结合状态,引起了水分活度的降低。
随着食盐浓度的增加,水分活度逐渐降低 。在 饱和盐溶液中,无论细菌、酵母还是霉菌都不能 生长。
食盐溶液的水分活度和渗透压
盐液浓度(%) 0 0.857 1.75 3.11 3.50 6.05 6.92 10.0 13.0 15.6 21.3
动植物组织——使腌制剂易扩散进入, 产生高渗透压,有味道;
微生物——在细胞外建立高渗透压环 境,产生质壁分离,使其被抑制。
4. 腌制剂在食品保藏中的作用
食盐 脱水作用 形成水化离子降低水分活度 毒性作用 对酶作用 盐液缺氧的影响
第五章食品的腌制

2)食盐的用量或盐浓度: 扩散渗透的速度随盐浓度而异,一般说 盐浓度越大或用盐量越高,食品中食盐内渗量 就越大。 盐浓度可以用密度计或波美计测定。
腌制时食盐用量要根据腌制目的、环境 条件如气温、腌制对象、腌制品种和消费者口 味而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为了达到完全防腐的目的,要 求食品内盐的含量至少在7%,而所用盐浓度 至少要达到25%。 腌制时气温低,盐用量可降低些,气温高, 盐用量宜高不宜低。
质壁分离的结果是细胞的原生质脱水与细 胞壁分离,使细胞变形,微生物的生长活动受 到抑制,严重时会造成微生物的死亡。这就是 腌制保藏的原理。 高渗透压下,微生物的稳定性决定于微生 物的种类,原因是微生物种类不同其原生质膜 的通透性不同,因此对腌制剂浓度的反应也不 同。1%食盐可产生0.83MPa渗透压,而大多 数微生物细胞内的渗透压为0.3-0.6MPa。
湿腌法:即用盐水对食品进行腌制。一般将腌 制剂溶解,煮沸杀菌,冷却后,将食品浸没在 腌制剂溶液中,使食品组织内的盐浓度与腌制 剂溶液浓度相同为止。 腌制剂浓度一般控制在15-20%。 需要注意的是湿腌时食品中的水分会渗透 出来使腌制剂溶液浓度下降,这要求在腌制过 程中增添食盐,保持腌制剂溶液一定的浓度。
腌制肉的发色反应是:亚硝酸盐形成的一 氧化氮取代了血红素中与铁相连的水分子,形 成等克分子的高铁肌红蛋白和一氧化氮肌红蛋 白,一氧化氮肌红蛋白形成的速度和亚硝酸盐 浓度成正比,直到达到5:1为止。 一氧化氮肌红蛋白再在盐和加热条件下因 珠蛋白变性而转变成一氧化氮亚铁血色原,成 为比较稳定的色素。
2)渗透: 定义:是溶剂从低浓度经过半透膜向高浓度扩 散的过程。 半透膜是一种只允许溶剂通过而不允许溶质通 过的膜。如细胞膜。 计算公式:П =[ρ 1/(100Mt)]CRT 见课本190页公式5-9
第五章-食品的腌渍发酵与烟熏保藏

肇庆学院
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组织,如果结构完整,存
在着影响溶质扩散的障碍,如膜使溶质难于扩 散,则动植物组织在盐和糖溶液中也会出现和 微生物细胞一样的三种情况。 如鲜山楂果做蜜饯,当在高浓度糖液中高温熬 煮时,就会看到山楂果出现收缩,而山楂果肉 内部没有甜味,在高渗透压时,水分向外渗透。 如果将山楂破碎,则糖易向果肉组织中扩散, 吃起来有甜味。
第五章 食品的腌渍发酵和烟熏处理
食品的腌渍保藏
食品的发酵保藏 食品的烟熏处理
半干半湿食品
肇庆学院
本章要求
了解腌渍发酵和烟熏食品的历史; 了解盐腌是糖渍制品的分类; 理解腌渍保藏的理论基础,掌握腌制防腐原理; 掌握腌制品的发色机理; 掌握食品的盐腌方法,了解糖渍的方法; 掌握食品发酵的定义和发酵保藏的原理; 掌握食品烟熏处理的目的,熟悉烟熏防腐原理; 了解烟熏的方法和设备; 掌握半干半湿食品的定义,了解其保藏原理。
肇庆学院
(4)发色后的肉色泽稳定性
一氧化氮肌红蛋白和一氧化氮亚铁血色原远
比肌红蛋白易受光的损害。 一般货柜上光照下腌肉仅需经1h就会出现褪 色现象,而鲜肉则可经历3d以上尚未褪色。 光线只在有氧存在时才会加速氧化变化。因 而真空包装或充氮包装能消除光线的影响。 抗坏血酸盐和还原糖可以延缓腌肉表面褪色。 若在开始腌制时加入糖分,这将有利于肉类 红色素和亚硝酸盐的反应。
肇庆学院
肇庆学院
2. 腌制品的风味
肉中的脂类对熟肉食品的总体风味和口感有
重要的贡献。
它们好象是一个脂溶性的化合物的蓄积库,
经过加热挥发生成有香味的化合物,并可进 行自身降解和自身氧化反应产生大量羰基化 合物。这一类化合物被认为对未经过腌制的 肉类风味有重要的贡献,但对腌制肉则没有 产生作用。
第五章 食品的腌渍发酵和烟熏保藏 (1)

度(h)越低,则扩散系数(D)就越大。
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扩散系数增大,物
质的扩散速度和扩散量也就增大
由此可见食盐和不同糖类在腌渍食品的 过程中,其扩散速度是各不相同的。
✓腌渍中的扩散渗透
•渗透 渗透就是溶剂从低浓度溶液经过半透膜向 高浓度溶液扩散的过程。
半透膜
溶液液面
原始液面
液面差
高浓度溶液
5.1.1食品腌渍保藏的概况
我国人民有着悠久的食用酱菜的传统,在民间还有自 行腌腌制制、品制的作特的点习:惯腌。制随品着种社类会繁的多发;展风,味生独活特水,平的 不断具提有高地和方工特作色节;奏可的以加作快为,开使胃工、业调化味食食品品的;比容重不 断加易大加。工调制查作显;示有,利经于济食发品达保地藏区。酱腌菜企业的数量 和规模,远远大于落后地区。由此表明,酱腌菜加工 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前景。
食品工艺学
第五章 食品的腌渍、烟熏 和发酵保藏
内容提要
食品的腌渍保藏 食品的烟熏保藏 食品发酵保藏
5.1 食品的腌渍保藏
5.1.1食品腌渍保藏的概况
我国已有统计的酱腌菜加工企业约有600多家,大多 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加工厂,规模小。生产的产品多为 散装、瓶装、罐装或简易包装,在当地有着一定的知 名度。近年来新建立了许多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化 的加工企业。
Bact. coli
(大肠杆菌) 6%
Bact. amylobacter fermentati (丁酸菌) 8%
Bact. proteus vulgare
(变形杆菌) 10%
Bact. botulinus
(肉毒杆菌) 6%
✓盐在腌渍中的作用 •蔬菜腌制中食盐用量的影响因素
(1)保藏期:长期保存用盐量较大; (2)香料、发酵产物:香料、调味料本身常含有一些 抗菌物质,发酵性腌制品的乳酸、乙醇、醋酸等发酵 产物对微生物也有抑制作用,且酸可增强食盐的防腐 作用,所以发酵性腌制品的用盐量(3-10%)比非发 酵(15-25%)降低许多。
食品工程概论第6章食品的腌渍发酵和烟熏处理复习提纲

第五章食品的腌渍发酵和烟熏处理1、了解腌制食品,思考腌制食品的发展前景如何。
世界三大咸菜指的是重庆涪陵榨菜、法国酸黄瓜和徳国甜酸甘蓝。
腌制品的特点:种类繁多;风味独特,具有地方特色:可以作为开胃、调味食品:容易加工制作:有利于食品保藏。
腌制品的发展:盐糖酸并用;增钾减钠;无硝配方:发酵:综合防腐……2、掌握食品腌制的基本原理,影响腌制速度的主要因素(1)溶液的扩散和渗透扩散速度方程:扩散速度与浓度梯度、扩散面积、扩散系数成正比:扩散系数与热力学温度成正比,与溶质微粒直径、溶液粘度成反比。
i券D晶范特•荷夫公式:渗透压P=iCRT (i—一等渗系数,如NaCl,物质全部解离时i=2)布尔修正为:P= P RTc/lOOMr热力学温度T t , P t溶质摩尔浓度Cf , P t相同质量下,溶质分子MMr t, P I等渗系数i t , P t(2)腌制剂的防腐作用食盐对微生物的影响:①降低水分活度,对微生物细胞的脫水作用。
②对微生物产生生理毒害作用③使氧的浓度下降食盐浓度>10%,微生物基本受到抑制,而乳酸菌能忍受10%-18%的盐浓度。
食糖的防腐作用:①降低水分活度,提高渗透压:②糖溶液中氧的浓度下降食糖浓度大于50%,阻止大多数细菌的生长:65%~85%,抑制酵母和鑫菌的生长(3)微生物发酵的防腐作用发酵产物具有防腐作用:乳酸、乙醇、醋酸及二氧化碳。
3、熟悉腌制方法(1)盐腌法:干腌法、湿腌法、盐水注射法、混合腌制法干腌法的用盐量:因食品原料和季行而异,冬季用盐量可适当减少。
干腌法应用举例:金华火腿、乡村式火腿湿腌法操作中,盐液中食盐含量与砂糖量的比值称盐糖比值(2)果脯蜜饯类糖腌法:分为蜜制和煮制蜜制:不需对果坯加热,适用于肉质柔软而不耐糖煮的果品食品酸渍方法:人工酸渍法、微生物发酵酸渍法。
4、腌渍过程中有关因素的控制(1)食盐的纯度:腌制应采用精制盐。
纯度越髙,向食品内部渗透的速度越快。
(2)食盐用量或盐水浓度:盐水中盐分浓度常用波美计来测定(3)原料的化学成分:含水量、果胶含量。
第5章_食品的发酵素材

(1)醋酸菌
(2)特征:
a、属原核生物;
b、好氧性细菌(严格好氧,不进行厌氧);
c、温度:30℃-35℃, pH:5.4 - 6.3;
有氧制醋
(3)制作原理: a、氧气充足,糖源充足时: 葡萄汁中的糖 酒精+CO2
b、氧气充足,糖源不足时: 乙醇 乙醛 醋酸
C2H5OH + O2 酶 CH3COOH + H2O
各式乳酸杆菌
各式乳酸球菌
雙叉桿菌(比菲德菌)
自制优格 (yogurt) 的方法
一公升鲜乳加热至 75℃, 20分钟 (灭菌) 降温至 65℃, 加入 30 公克脱脂奶粉 (提高浓度) 混合均匀并快速降温至 45℃ 接种一小罐市售优格 混合均匀, 分裝到有盖容器內 45℃ 发酵 4~8 小時 (视凝固状况与个人口味而定) 添加砂糖, 果酱, 或水果 置於 4℃ 冰箱內 至少隔夜后再食用, 口感较佳
(二)利用酵母菌进行的发酵
1.面包 2.酿酒
酿酒酵母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也常被称为啤酒酵母或面包酵母。 在自然界中常出现于水果, 果汁, 花蜜, 及富含醣类 的食品中
酿酒酵母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酿酒酵母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酿酒酵母及其焙烤产品
麵包的製造
製作麵團與添加酵母
靜置發酵
製作麵包Biblioteka 成品烘培历史悠久的酿酒文化
果酒的酿制
藏入地窖
啤酒的酿制
糖化 发酵 后酵(熟)
(三)利用霉菌进行的发酵
1.酱油(米曲霉) 2.酱(米曲霉) 3.柠檬酸(黑曲霉)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肌红蛋白 (myoglobin) 紫红色
氧合肌红蛋白 (oxymyoglobin) 鲜红色
29
腌制发色机制
腌制时,添加亚硝酸盐或亚硝酸盐,目的 让色素与NO反应形成粉红色的较稳定的 色素。 酸性介质中起作用(pH<5.4)。 细菌还原作用 首先, +2H NaNO3 NaNO2+2H2O
H+
3、菌种的使用
发酵开始时预期菌种迅速繁殖可抑制其
它杂菌生长。如馒头、酿酒、酸乳生产。 目前发展已改使用预先培养的菌种称为 发酵剂或酵种。 可以是纯菌种,也可以是混合菌种。
4、温度
发酵所需的温度依微生物的种类而异,
温度起伏会影响发酵效果。
在混合发酵时可以调节发酵温度使不同
类型的微生物的生长速度得以控制,借
5、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及其产生的毒
素
(三)食品发酵用微生物的种类
1、酵母类
如:啤酒、葡萄酒、面包等。
2、霉菌类
如:豆腐乳、豆豉、酱、火腿等。
3、细菌类
如:发酵乳制品、泡菜、发酵肉制品等。
三、影响食品发酵因素及控制
1、酸度
酸度不管是外加或发酵后生成的的均可抑制
微生物生长。
将有机物质转化为产品的过程。
二、食品发酵的基本理论
(一)微生物对营养成分的分解作用
根据微生物作用对象的不同,大致上
可分为蛋白质分解、脂肪分解和碳水 化合物分解三种类型。
1、碳水化合物分解
(1)乳酸发酵:糖+乳酸菌 → 乳酸 (2)酒精发酵:糖+ 酵母 → 酒精+ CO2 (3)醋酸发酵:酒精+醋酸菌+O2→ 醋酸 + H2O (4)丁酸发酵:乳酸或糖+酪酸梭状芽 孢杆菌 → 丁酸 + 副产物 (5)产气发酵:糖+大肠杆菌等 → CO2 + H2
腌制剂在食品保藏中的作用
食盐
食盐对微生物细胞的影响:
脱水作用 离子水化作用 毒性作用 对酶作用 盐液缺氧的影响
糖
降低水分活度 脱水作用,渗透压导致质壁分离 降低溶液氧气浓度
2. 食盐纯度对腌制的影响
– (1)金属离子 – CaCl2和MgCl2等杂质。 – Cu、Fe、Cr离子的存在易引起脂 肪氧化酸败。 – Fe离子与果蔬中的鞣质反应后形成 黑变; – K离子。
称重后的肉片放在喂料传送带上,然后从注射针下部通过。通过加 压阀门使贮液槽中的腌制液进入注射针管中,当针头冲碰到肉片时 开始注射盐水,针头恒速下降。针头上升时,停止注射。盐水注射 机配有10至数百根注射针管,通过注射针的上下运动,(5~120回 /min),把腌制液定量、均匀、连续的注射入原料肉中。
LOGO
第五章 食品腌渍发酵和烟熏保藏
第五章 食品腌渍发酵和烟熏保藏
第一节 食品的腌渍保藏 第二节 食品的发酵保藏 第三节 食品的烟熏处理
腌渍的历史
腌制是早期保存蔬菜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 法。现今,蔬菜的腌制已从简单的保存手 段转变为独特风味蔬菜产品的加工技术。
南北朝时期的《齐民要术》; 传到了日本;
NaNO2
HNO2
亚硝酸盐通过一个歧化反应既被氧化又被还 原。
3HNO2
还原物质
HNO3+2NO+H2O
NO的形成速度与介质的酸度、温度及还原 性物质的存在有关,所以形成NO—肌红蛋 白需要一定的时间。 抗坏血酸盐和异抗坏血酸盐促进NO的产生 速度加快。
NO不能直接和肌红蛋白反应,腌制肉色 泽形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NO + Mb → NOMMb
用于肉类腌制。
动脉注射
动脉注射是用泵将盐水或腌制液经动脉系统
压送入分割肉或腿肉内的腌制方法。
动脉注射用针头插入前后退股动脉切口内,
然后将盐水或腌制液用注射泵压入腿内各部
位,使其重量增加8-10%,甚至20%。
肌肉注射设备
图 3-2-6 盐水注射机
图 3-2-1 盐水注射机结构示意图
1.箱体 2.输液管 3.贮液装置 4.注射针 5.传输带
费者口味而有所不同。
4. 温度
温度越高,扩散渗透速度越快。
同时导致微生物生长。
因此,腌制应在10℃以下进行。 蔬菜腌制温度可高些,加快糖渍过 程。
5. 空气
缺氧环境作用:
乳酸菌生长;
降低VC的损耗;
对肉色有利。
五、腌制品的成熟
(一)成熟与品质
腌制过程中除腌制剂外,同时还存在 着化学和生化变化,这个过程又称为 成熟。 蛋白质、脂肪、糖和添加成分,微生 物及酶类综合作用,形成特有的风味 和色泽。 eg,金华火腿,午餐肉,腊肉,咸鱼等。
2、蛋白质降解
蛋白质+变形杆菌等 → 胺 + NH3↑(腐败)
,有时有利,如酱、酱油和腐乳的生产等。
3、脂解
脂肪+产碱杆菌→脂肪酸→醛类等,在腐乳、 肉制品生产中,部分降解形成香味。
(二)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其它作用
1、降低pH值减少腐败菌生长
2、促进发色
3、防止氧化变色
4、减少亚硝胺的生成
(二)成熟过程色泽和风味的变化
1、腌制品颜色的形成 肉中主要的色素为肌红蛋白和血红 蛋白,宰杀后,肌红蛋白就是主要 的色素。 三种形式之间的转换: MMb,Mb,MbO2。
血红素
2+
肌红蛋白
2+
27
Mb(myoglobin)
2+
28
还原
氧化(少量O2)
氧合(充足O2)
脱氧
高铁肌红蛋白 (metmyoglobin) 褐色
当微生物细胞处在浓度不同的溶液中,就会 出现三种对微生物活动有影响的情况 1. C外=C内 ,P外=P内 : 等渗溶液,对微 生物最适宜。 2. C外<C内,P外<P内:低渗溶液,细胞外 水分就会向细胞内渗透,细胞肿胀,甚 至破裂 3. C外>C内,P外>P内:细胞内水分就会向 细胞外渗透,原生质紧缩,出现质壁分 离,使微生物生长活动受到停止抑制, 细胞外的这种溶液成为高渗溶液——腌 制保藏原理 。
腌渍:就是让食盐大量渗入食品 组织内来达到保藏食品的目的,又
称腌制。
这些经过腌制加工的食品称为腌 制品。
腌渍类型
(一)根据腌渍的材料
盐渍
糖渍 乳品 肉品 水果 蔬菜
酸渍
糟渍
混合腌渍
(二)根据腌渍的过程
非发酵性腌渍品
没有乳酸发酵,用盐量较高
发酵性腌渍品
有乳酸发酵,用盐量较低
(二) 动植物组织
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组织,如果结构完 整,存在着影响溶质扩散的障碍,如膜 使溶质难于扩散,则动植物组织在盐和
糖溶液中也会出现和微生物细胞一样的
三种情况。
如:鲜山楂果做蜜饯。 在腌制萝卜、蔬菜时,都 是要将其切小,使组织结
构破坏,而使溶质易扩散
进行组织中,从而使腌制
品有咸味,若调味料,应
有调味料的特点。
腌渍保藏两个目的:
– 动植物组织 —— 使腌制剂易扩散进入, 产生高渗透压,有味道; – 微生物 —— 在细胞外建立高渗透压环
境,产生质壁分离,使其被抑制。
四、腌制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1.腌制剂
1. 组成:现代腌制剂除了食盐外还加
硝酸盐(硝酸钠、亚硝酸钠)——发色 磷酸盐——提高肉的持水性 抗坏血酸 (烟酸、烟酰胺)——帮助发色 糖、香料——调节风味
NOMMb → NOMb (稳定的粉红色)
NOMb + 热 (或烟熏 )→ NO-血色原(Fe 2+ )
2、腌制风味的形成
脂肪、蛋白质、氨基酸。 测定脂肪的酸价、羰基化合物; 氨基态氮作为评价风味的指标。
(二)腌制方法
1.干腌法
2.湿腌法
3.肌肉(或动脉)注射腌制法
4. 混合腌制法
– (2)微生物
– 低质盐和粗制盐都是晒盐,微生物 污染严重,如嗜盐菌易引起腌制食 品变质。 – 因此腌制品应采用精制盐,精制盐 经高温处理再结晶,可使杂质和微 生物污染降低。 – 要求腌制盐用二级盐以上。
3.食盐的用量和浓度
盐浓度越高或用盐量越大,则食品中食 盐内渗透压就大。 腌制时食盐用量需根据腌制目的、环境 条件如气温、腌制对象、腌制品种和消
注意:湿腌时食品向外扩散的水分会促
使盐液原有浓度迅速下降,这要求腌制 过程增添食盐以维持一定浓度。 湿腌法的缺点:制品的色泽和风味不及 干腌制品;腌制时间比较长;所需劳动
量比干腌法大;腌肉时肉质柔软,盐水
适当,但蛋白质流失较大;因水分多不
易保藏。
3. 肌肉(或动脉)注射腌制法
注射腌制法是进一步改善湿腌法的一种措 施。为了加速腌制时扩散过程,缩短腌制 时间,最先出现了动脉注射腌制法,其后 又发展了肌肉注射腌制法,注射法目前只
1.干腌法
干腌法是利用干盐(结晶盐)或混合盐, 先在食品表面擦透,即有汁液外渗现象, 然后层层堆叠在腌制架或腌制容器中,各 层间均匀的撒上食盐,依次压实,在外加 压力或不加压力的条件下,依靠外渗汁液 形成盐液进行腌制的方法。
在食盐的渗透压和吸湿性的作用下,使食品 组织渗出水分并溶解其中,形成盐溶液,称
酱腌菜具有巨大的消费市场;产品
的价格差别较大;我国人民有着悠
久的食用酱菜的传统,在民间还有
自行腌制、制作的习惯。
国外现已大规模生产。
第一节 食品的腌渍保藏
一、概述 二、食品腌渍保藏的理论基础 三、腌制防腐原理 四、影响腌制的因素 五、腌制品的成熟 六、食品的腌制方法
一、概述
明清时期有了很大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