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煤管理办法
煤矿调配管理制度

煤矿调配管理制度一、总则为规范煤矿调配管理行为,提高煤炭资源利用效率,保障矿工安全生产,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煤矿开采、生产、储存、调配过程中的各种资源调配管理活动。
二、管理范围煤矿调配管理范围包括但不限于煤矿内部各种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的调配管理,以及与煤矿外部单位的资源调配管理。
三、管理目标1. 提高煤炭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煤矿生产成本;2. 保障煤矿生产安全,减少事故风险;3. 提高矿工工作效率,提高矿工生产积极性;4. 加强煤矿与外部单位的资源协调与合作,促进资源共享。
四、组织结构煤矿调配管理由矿长负责,设立调配管理部门,具体负责煤炭资源的调配管理工作。
调配管理部门下设调配员、调度员等岗位。
五、资源调配管理流程1. 制定调配计划在煤矿生产经营计划的基础上,制定资源调配计划,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调配计划,明确目标和任务。
2. 调配资源分配根据调配计划,对煤矿内各种资源进行分配,合理规划,确保资源的充分利用。
3. 调度工人对矿工的工作进行合理调度,确保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浪费。
4. 调配运输对煤炭运输进行合理调配,选择合适的运输方案,减少运输成本,提高效率。
5. 资源监控进行资源使用情况的监控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出调整。
6. 资源整合对资源进行整合,促进资源共享,提高煤炭资源利用效率。
七、外部单位资源调配管理1. 与外部单位的资源协调协调与外部单位的资源调配合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 合理选取合作单位选择合适的外部单位进行资源调配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3. 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与外部单位共享资源,共同推动煤炭资源的高效利用。
八、煤矿调配管理监督1. 定期检查对煤矿调配管理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 评估考核对调配管理部门及其负责人进行绩效考核,保证调配管理工作的质量。
3. 意见建议接受矿工及其他相关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对调配管理工作进行改进。
九、处罚措施对违反煤矿调配管理制度的人员,将根据规定给予相应的处罚,严肃处理违规行为。
配煤管理制度

配煤管理制度一、引言配煤管理制度是指为了保证煤炭配送的安全、高效和精确,规定了配煤的各项操作流程和管理要求。
本文旨在介绍配煤管理制度的目的、适用范围、操作流程和管理要求,以帮助相关人员正确执行配煤任务,提高煤炭配送的效率和质量。
二、目的配煤管理制度的目的是确保煤炭配送过程中的安全和可控性,以满足客户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同时降低资源和时间的浪费。
三、适用范围本配煤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从煤炭供应商到客户之间进行配煤的企业、机构或个人。
无论是规模较大的煤炭配送公司,还是个体煤炭供应商,均应遵守本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
四、操作流程4.1 煤炭需求确认在开始进行配煤任务前,首先需要确认客户的煤炭需求。
客户应向配煤公司提供准确的煤炭品种、数量和交货时间等信息。
4.2 煤炭供应商选择根据客户的需求信息,配煤公司应选择合适的煤炭供应商。
供应商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和信誉,并能够按时提供符合标准的煤炭产品。
4.3 煤炭品质检验在将煤炭交付给客户之前,应对煤炭进行品质检验。
主要检测项目包括煤质、水分、灰分、挥发分等指标。
只有合格的煤炭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操作。
4.4 煤炭装车/储存在经过品质检验后,煤炭应按照客户需求进行装车或储存。
装车过程中应注意煤炭的装载量、装载平衡和安全操作。
储存时要保证煤炭的通风、干燥和防潮。
4.5 煤炭配送/交付在装车或储存完成后,煤炭配送人员应按照客户要求将煤炭送达目的地。
配送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驾驶,保证煤炭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五、管理要求5.1 安全管理配煤过程中必须始终将安全放在首位。
所有涉及到配煤的人员都应接受相关安全培训,并严格遵守有关的操作规程和安全标准。
5.2 质量管理煤炭品质是影响客户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配煤公司应建立良好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提供符合客户需求的优质煤炭产品。
5.3 数据管理配煤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如订单信息、货物跟踪信息等)应进行有效的管理。
配煤公司应采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配煤管理制度

配煤管理制度
一、引言
在煤炭资源日益稀缺的背景下,配煤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对
煤炭企业的稳定运营和煤炭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
探讨配煤管理制度的必要性、目标和关键要求,旨在为煤炭企业建
立健全的配煤管理制度提供参考与指导。
二、配煤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配煤是煤炭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生产效能、产品质量和企业形象。
建立配煤管理制度能够规范煤炭企业的生产
运营活动,保证煤炭供应的稳定性和质量可控性,确保生产安全、
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三、配煤管理制度的目标
1. 提高配煤效率:通过合理的煤炭配比和配送计划,提高煤炭
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 控制煤炭质量: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煤炭质量要求,对进货、仓储过程和出库环节进行监管,确保煤炭质量符合生产和环境要求。
3. 加强安全管理:配煤过程中存在火灾、爆炸和瓦斯等安全隐患,配煤管理制度应包括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确保人员安全和设备完好,同时规范应急处理措施。
4. 实现绿色发展:优化配送路径和运输方式,减少能源消耗和空气污染,加强环境负责和能源保护,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四、配煤管理制度的关键要求
1. 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配煤管理制度,明确各项管理规定,明确责任和权限,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
2. 信息化管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建立配煤信息管理平台,实现配煤过程的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管理,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3. 供应链管理:与供应商和客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制定配煤计划,提高供应链的协同效应,优化配送模式,确保煤炭的及时供应和顺畅流通。
配煤掺烧管理制度及流程

配煤掺烧管理制度及流程英文回答:Coal Blending Management System and Process.1. Introduction.Coal blending is a process of mixing different types of coal to achieve desired specifications and improve combustion efficiency. This practice is widely adopted in power plants, steel mills, and other industrialapplications where the quality of coal plays a crucial role.A comprehensive coal blending management system isessential to ensure the consistent quality of blended coal and optimize plant performance.2. Coal Blending Management System.A coal blending management system involves various components and processes to manage the blending operationeffectively. Key elements of the system include:Coal Source and Analysis: Identifying and selecting suitable coal sources based on their properties and availability. Regular coal analysis i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coal types.Blending Ratios and Calculations: Determining the optimal blending ratios to achieve desired specifications. This involves calculating the proportions of each coal type and adjusting them based on quality variations.Blending Equipment: Utilizing appropriate blending equipment, such as belt conveyors, stackers, and reclaiming systems, to mix the coal effectively.Quality Control: Implementing a quality control system to monitor the blended coal properties and ensure compliance with specifications. This includes sampling, testing, and adjusting blending ratios as needed.Inventory Management: Maintaining an inventory ofdifferent coal types to meet blending requirements and minimize disruptions.Data Management: 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data related to coal properties, blending ratios, and plant performanceto optimize the blending process and improve efficiency.3. Coal Blending Process.The coal blending process typically follows these steps:Coal Delivery: Coal from different sources isdelivered to the blending site.Coal Analysis: The coal is analyzed to determine its properties, such as heating value, ash content, and sulfur content.Blending Calculation: The blending ratios arecalculated based on the desired specifications and coal properties.Coal Blending: The coal is blended using blending equipment to achieve the desired mixture.Quality Control: The blended coal is sampled andtested to ensure compliance with specifications.Coal Storage and Delivery: The blended coal is stored and delivered to the combustion units.4. Optimization of Coal Blending.Optimizing coal blending involves continuous monitoring and adjustment of the blending process to improve combustion efficiency, reduce emissions, and minimize costs. Key aspects of optimization include:Fuel Cost Analysis: Evaluating the cost of different coal sources and blending ratios to minimize fuel expenses.Plant Performance Monitoring: Monitoring plant performance parameters, such as boiler efficiency, emissions, and maintenance costs, to identify areas forimprovement.Data Analysis and Modeling: Utilizing data analysis and modeling techniques to optimize blending ratios and predict plant performance based on coal properties.Collaboration with Suppliers: Establishing close collaboration with coal suppliers to ensure reliable coal quality and meet blending requirements.5. Conclusion.A well-managed coal blending system is crucial for ensuring the consistent quality of blended coal and optimizing plant performance. By implementing a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system and optimizing the blending process, industries can improve combustion efficiency, reduce emissions, and minimize costs. Regular monitoring, quality control,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efforts are essential to maintai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al blending operation.中文回答:配煤掺烧管理制度及流程。
电厂配煤分类管理制度范本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电厂配煤管理,提高煤炭资源利用效率,确保电力生产安全稳定,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电厂所有煤炭采购、储存、配煤及使用的各个环节。
第三条本制度遵循科学合理、经济高效、安全可靠的原则。
第二章配煤分类第四条电厂配煤按照煤质、用途和来源进行分类。
第五条煤质分类:(一)优质煤:指硫分低、灰分低、热值高、挥发分高的煤炭。
(二)中质煤:指硫分、灰分、热值、挥发分等指标处于中等水平的煤炭。
(三)劣质煤:指硫分高、灰分高、热值低、挥发分低的煤炭。
第六条用途分类:(一)锅炉用煤:指用于电厂锅炉燃烧的煤炭。
(二)工业用煤:指用于电厂附属工业生产的煤炭。
(三)其他用煤:指用于电厂其他用途的煤炭。
第七条来源分类:(一)国内采购煤:指从国内市场采购的煤炭。
(二)进口煤:指从国外市场进口的煤炭。
第三章配煤管理第八条配煤计划编制:(一)根据电厂生产需求,制定年度、季度、月度配煤计划。
(二)配煤计划应充分考虑煤炭资源、运输条件、市场行情等因素。
(三)配煤计划经相关部门审核后,报厂部批准实施。
第九条煤炭采购:(一)采购部门应按照配煤计划,选择合适的煤炭供应商。
(二)采购合同应明确煤炭质量、数量、价格、交货期限等条款。
(三)采购部门应定期对供应商进行评估,确保煤炭质量。
第十条煤炭储存:(一)电厂应设立专门的煤炭储存区域,确保煤炭储存安全。
(二)煤炭储存时应分类存放,避免不同品质煤炭混放。
(三)定期检查煤炭储存情况,确保煤炭质量不受影响。
第十一条煤炭配煤:(一)根据锅炉用煤要求,对采购的煤炭进行配煤。
(二)配煤过程应严格控制煤炭比例,确保锅炉燃烧稳定。
(三)配煤完成后,应进行煤炭质量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第十二条煤炭使用:(一)电厂应按照配煤计划,合理使用煤炭资源。
(二)锅炉操作人员应根据煤炭特性,调整燃烧参数,确保锅炉运行稳定。
(三)定期检查煤炭使用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第四章监督检查第十三条厂部应设立专门的监督检查机构,负责配煤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
山西省《煤炭经营监管办法》实施细则

山西省《煤炭经营监管办法》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全省煤炭经营监督管理,依法规范煤炭市场经营秩序,促进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对煤炭的需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山西省煤炭管理条例》和《煤炭经营监管办法》(国家发改委第25号令)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煤炭(含洗精煤)经营活动应当遵守本细则。
第三条:本细则所称煤炭经营是指通过铁路、公路经营出省销售煤炭,从事煤炭洗选加工及销售,省内工业与民用煤经销等活动。
第四条:本省实行煤炭经营资格审查制度。
设立从事煤炭经营企业应当经过煤炭经营资格审查,取得煤炭经营资格证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煤炭经营项目登记注册后,方可从事煤炭经营。
第五条:设立煤炭经营企业应遵循节约土地、保护环境、合理布局、总量控制、减少环节、规模经营、保障供给的原则。
第二章审查机关第六条:山西省经济委员会(以下简称省经委)为山西省煤炭经营资格审批机关,负责全省煤炭经营资格审查和日常的监督管理,省经委能源处承办具体工作。
省煤炭工业局负责全省申请通过铁路、公路销售煤炭企业经营资格的初审工作。
第七条:各市经济委员会会同同级煤炭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辖区内申请通过铁路、公路销售煤炭企业经营资格的申报工作;负责辖区内申请煤炭洗选加工企业经营资格和经营当地工业与民用煤企业经营资格的初审工作;负责本辖区煤炭经营日常监管工作。
第八条:本省工商、质量技术监督、物价、环保、税务、土地等有关部门依照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协同做好本市煤炭经营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第三章煤炭经营企业第九条:申请铁路运输煤炭经营资格的企业应当具备以下条件:(一)国有重点煤矿、县以上各级煤运公司、煤炭进出口公司、乡镇煤运公司、省能源产业集团、山西黄河集团公司、有铁路专用线的地方煤矿和洗煤厂及省政府批准的上述系统外企业可申请办理铁路运输煤炭经营资格。
配煤掺烧优化管理措施

配煤掺烧优化管理措施
1、控制煤场库存煤总量在12~15万吨,以便于煤场库存煤的分区
存放、初掺均匀和精确管理。
2、根据电量计划、机组开机方式和发电部对入炉煤的具体要求,
将各煤种的采购比例、采购量细化每个月、每天,保持煤场存
煤结构合理。
3、煤泥、中煤等经济煤种按每天的实际掺烧情况进行采购,并按
一定比例在煤场初掺均匀,同时要在#0煤斗、东煤场南头等处
存放部分适炉的优质煤种,作为机组应急备用煤。
4、加强与燃料采购部的沟通协调,提高来煤预报的准确性。
同时
定期对煤场存煤进行取样化验、及时更新煤场存煤信息,实现
煤场的动态、精细化管理。
5、根据配煤需求合理安排各筒仓煤质、煤位,筒仓配煤比例以皮
带秤实际煤流量为依据,确保配煤比例的准确性。
6、根据发电部提供的机组日负荷计划曲线,分时段分仓上煤,使
机组在低负荷时段能够最大限度掺烧高硫煤、中煤等经济煤种,高负荷时段满足接待负荷需求,必要时可启动备用磨煤机,进
行炉内二、三次掺配,避免筒仓掺配的滞后,保证了配煤掺烧
的灵活性。
7、加强设备治理,更新管理思路,严控“四块”入仓。
3月份已
对#9皮带两台带式除铁器进行了更换,5月份还计划更换#11
皮带头部两台除木器,提高除杂设备的可靠性;同时严肃“四
块”入仓考核制度,规范辅助运行人员工作职责,有效遏制给煤机卡石现象。
8、深化配煤掺烧QC小组工作,定期召开配煤掺烧总结会议,分
析制约配煤掺烧精确性的因素,并制定有效措施加以解决;落实配煤掺烧考核管理办法,落实奖励、严肃考核,提高员工积极性。
配煤管理办法

附录 L(标准性附录)配煤掺烧管理办法1 范围1.1本办法规定了公司配煤掺烧管理的管理机构及职责、内容与要求、检查与考核等。
1。
2本办法适用于公司配煤掺烧管理工作.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2 管理机构及职责2。
1 成立燃料配煤掺烧领导小组,通过加强入厂、入炉煤质监管、细化煤场管理、优化配煤掺烧方案等措施,保障机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合理控制相关燃料管理指标,降低燃料经营成本。
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生产副总经理担任,副组长由分管副总师担任,小组成员由生产技术部、燃料储运部、运行部、燃料管理部、质检中心等相关部门主任组成.其职责为:2.1.1 全面领导、指挥公司配煤掺烧工作。
2。
1。
2 全面领导入炉煤数量、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协助管理入厂煤数量、质量工作。
2.1.3 每月向公司燃料管理领导小组汇报配煤掺烧情况,并根据煤场存煤结构和下月电量计划,提出下个月公司煤炭采购建议。
2。
1.4 审批工作小组的月度考核结果。
2。
1。
5 及时修订、更新本办法。
2。
2 成立燃料配煤掺烧工作小组,组长由分管燃料副总师担任,副组长由生产技术部、燃料储运部相关主任担任,小组成员由生产技术部、燃料管理部、燃料储运部、运行部、质检中心等部门相关人员组成。
其职责为:2。
2.1 在燃料配煤掺烧领导小组的指挥下全面开展配煤掺烧的日常管理工作。
2.2。
2 每月初向配煤掺烧领导小组汇报上月配煤掺烧工作情况,提出下月度配煤计划和煤炭采购建议.2.2。
3 每个工作日召开配煤掺烧工作会议,对配煤各相关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2.2.4 汇总统计月度入厂煤质预估合格率、机组负荷预估合格率、配煤合格率、煤场烧旧存新率等指标,分析合格率上升或下降的原因,对相关部门提出改进意见及建议.2。
2。
5 负责入炉煤采制化质量监督管理与数量统计管理。
2。
2。
6 负责组织入厂、入炉煤对比试验,对入厂、入炉衡器计重误差、入厂与入炉机械采样系统偏差进行对比检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录 L(标准性附录)配煤掺烧管理办法1 范围1.1本办法规定了公司配煤掺烧管理的管理机构及职责、内容与要求、检查与考核等。
1.2本办法适用于公司配煤掺烧管理工作。
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2 管理机构及职责2.1 成立燃料配煤掺烧领导小组,通过加强入厂、入炉煤质监管、细化煤场管理、优化配煤掺烧方案等措施,保障机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合理控制相关燃料管理指标,降低燃料经营成本。
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生产副总经理担任,副组长由分管副总师担任,小组成员由生产技术部、燃料储运部、运行部、燃料管理部、质检中心等相关部门主任组成。
其职责为:2.1.1 全面领导、指挥公司配煤掺烧工作。
2.1.2 全面领导入炉煤数量、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协助管理入厂煤数量、质量工作。
2.1.3 每月向公司燃料管理领导小组汇报配煤掺烧情况,并根据煤场存煤结构和下月电量计划,提出下个月公司煤炭采购建议。
2.1.4 审批工作小组的月度考核结果。
2.1.5 及时修订、更新本办法。
2.2 成立燃料配煤掺烧工作小组,组长由分管燃料副总师担任,副组长由生产技术部、燃料储运部相关主任担任,小组成员由生产技术部、燃料管理部、燃料储运部、运行部、质检中心等部门相关人员组成。
其职责为:2.2.1 在燃料配煤掺烧领导小组的指挥下全面开展配煤掺烧的日常管理工作。
2.2.2 每月初向配煤掺烧领导小组汇报上月配煤掺烧工作情况,提出下月度配煤计划和煤炭采购建议。
2.2.3 每个工作日召开配煤掺烧工作会议,对配煤各相关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2.2.4 汇总统计月度入厂煤质预估合格率、机组负荷预估合格率、配煤合格率、煤场烧旧存新率等指标,分析合格率上升或下降的原因,对相关部门提出改进意见及建议。
2.2.5 负责入炉煤采制化质量监督管理与数量统计管理。
2.2.6 负责组织入厂、入炉煤对比试验,对入厂、入炉衡器计重误差、入厂与入炉机械采样系统偏差进行对比检验。
2.2.7 负责月度入厂入炉热值差分析,依据公司月度热值差控制目标,提出相关管理措施。
2.2.8 按照本办法对月度配煤工作提出考核意见。
2.3 生产技术部职责2.3.1 负责入炉煤质量监督管理和数量统计管理的日常工作。
2.3.2 参与日常配煤掺烧工作例会,提出合理的配煤建议。
2.3.3 制定并及时修订《负荷煤质对照表》详见附件一,指导配煤掺烧。
2.3.4 定期进行不同掺配方式试验和不同煤种的掺配燃烧试验,制定阶段性掺配、混配方案。
定期进行燃烧分析,不断改进掺配方案。
2.3.5 负责完成月度配煤掺烧分析报告。
2.3.6 负责及时完成异常配煤调查分析报告。
2.3.7 负责协调入厂、入炉煤对比试验工作。
2.3.8 负责组织入炉煤皮带秤定期校验工作。
2.3.9 负责完成月度热值差分析报告。
2.3.10 负责本办法各项指标的统计、分析和考核。
2.3.11 负责入炉煤存查样定期抽检工作与抽检合格率统计工作。
2.4 燃料储运部职责2.4.1 参与日常配煤掺烧工作例会,提出合理的配煤建议,汇报配煤所需大型设备工作状况。
2.4.2 负责每批次入厂煤煤质的预估工作,为规范煤场管理和配煤掺烧提供相对准确的煤质、煤种信息。
2.4.3 负责按照预估煤质信息并参考燃料管理部提供的入厂煤质信息,合理进行燃料的接卸、存储、配烧等工作。
2.4.4 负责煤场存煤数字化动态管理的日常工作。
2.4.5 负责煤场存煤的烧旧存新工作。
2.4.6 根据配煤掺烧会议要求,负责制订配煤掺烧上煤工作计划,确保入炉煤质、煤量满足要求。
2.4.7 负责入炉煤数量统计与核实工作,完成入炉煤皮带秤定期校验工作。
2.4.8 负责入炉煤原煤耗的统计、报送及相关系统数据更新工作。
2.4.9 负责规范收取入炉煤样,并及时送交质量检测中心化验煤质。
2.4.10 负责及时传递《配煤信息传递表》,为配煤掺烧提供依据。
2.4.11 根据已出入炉煤质化验结果和机组实际运行要求,实时调整入炉煤种比例、煤量,特殊情况下经汇报工作组长同意,调整变更入炉煤种,以满足机组运行燃烧需求。
2.4.12 负责完成同批次来煤入厂、入炉对比试验工作,并提供真实、准确、详尽的相关试验数据。
2.4.13 同批次来煤入厂、入炉热值差大于正负600大卡时,负责及时查找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并向配煤掺烧工作小组提供分析报告。
2.4.14 完善配煤掺烧小指标竞赛管理制度,进一步促进配煤掺烧工作深化提高。
2.4.15 负责入炉煤采制样设备的维护、检修工作。
2.5 运行部职责2.5.1 参与日常配煤掺烧工作例会,反馈机组燃烧情况,大致分析机组燃烧不稳、投油、灭火等初步原因。
2.5.2 负责机组负荷预估预报工作。
2.5.3 负责根据《配煤信息传递表》提供的入炉煤质信息,及时进行锅炉燃烧调整。
2.5.4 掺配方式或掺配煤种发生重大变化时,负责制订并执行相应的燃烧调整措施。
2.5.5 机组特性工况试验或其他特殊情况时,负责向配煤掺烧工作小组提出合理的配煤建议与要求。
2.6 燃料管理部职责2.6.1 负责近期火车来煤煤量、煤种和煤质信息预报。
2.6.2 负责水运煤、汽车煤到港信息预报。
2.6.3 新单位来煤或同一单位煤种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及时向配煤掺烧工作小组和燃料储运部相关人员通报来煤相关信息。
2.6.4 依据配煤掺烧关于煤炭采购建议,及时调整煤源结构,按质保量提供配煤所需煤种。
2.6.5 按照配煤掺烧工作会议要求,做好进厂煤质检测各环节的监管工作。
2.7 质量检测中心职责2.7.1 负责入炉煤制样、化验等质量检测工作。
2.7.2 负责及时填写《配煤信息传递表》中相关煤质信息并及时传递。
2.7.3 根据配煤需要,及时完成煤场抽样检测工作。
2.7.4 负责入炉煤存查样与分析粉样的保存工作。
2.7.5 负责在生产技术部的监督指导下完成入炉煤存查样的定期抽查与销样工作。
2.7.6 负责入炉煤质量数据的统计、报送及相关系统数据更新工作。
2.7.7 负责入炉煤化验设备、仪器的维护、保养工作。
3 管理内容与要求3.1 配煤掺烧工作小组每工作日9:30召开配煤掺烧工作例会,由各相关单位通报机组负荷预判与运行燃烧、进厂煤煤量、煤种、煤质预判、煤场存煤结构盘点等各方面信息,分析、检查前日配煤方案的执行情况,协调处理配煤掺烧需要解决的问题,制定当日配煤掺烧指导意见,并对配煤掺烧工作进行布置和督导。
3.2 燃料储运部是配煤掺烧的执行主体。
每天由燃料储运部根据配煤掺烧工作小组制定的配煤原则制订配煤工作计划,并依据《负荷煤质对照表》、《配煤信息传递表》和煤质预判等相关信息进行配煤,并做好记录。
3.3 对入炉煤质的临时性或阶段性要求指令,由公司配煤掺烧领导小组相关领导直接下达给配煤掺烧工作小组组长或副组长,由配煤掺烧工作小组按照相关指令,根据存煤(来煤)实际情况商定配煤计划,由燃料储运部执行。
特殊情况下,可由公司主管生产的领导或运行部值长直接向燃料储运部运行班长下达配煤指令,燃料储运部运行班按指令要求配煤并做好工作记录。
3.4 配煤掺烧工作流程:配煤工作例会,制定当日(含节假日)配煤原则——燃料储运部制定当日配煤计划——按要求执行配煤上仓——收集有代表性的入炉煤样并交接至质检中心——化验入炉煤质——填写《配煤信息传递表》并传递至运行部值长和燃储程控班长——值长预先得知入炉煤质信息,提前布置做好调整锅炉燃烧运行工矿准备——运行部值长反馈各机组燃烧和带负荷情况,预报未来6小时各机组平均负荷——燃储程控班长依据值长反馈的机组工矿、平均负荷、入炉煤质化验结果等信息,及时修正调整下趟配煤计划。
3.5 按配煤掺烧工作要求,每天将机组运行分为四个时间段,分别定为0:00—6:00、6:00—12:00、12:00—18:00、18:00—24:00,由运行部值长负责预报每个时间段内机组平均负荷,并及时报送燃料储运部配煤人员;对应于机组运行时间段,燃料储运部每天分四趟进行配煤上仓,各趟配煤上仓时间分别在0:00、6:00、12:00、18:00左右,并分别称之为A、B、C、D趟配煤。
3.6 入炉煤采样由燃料储运部执行,每天按四趟分别采样,各趟配煤上仓结束后进行收样,并及时与质量检测中心办理入炉煤样交接手续。
入炉煤样编码详见附件二《入炉煤编码规定》。
自办理完入炉煤样交接手续起,质量检测中心必须在3小时内按要求完成入炉煤质分析,并及时填写《配煤信息传递表》,向相关部门与人员及时传递。
3.7 以旬为周期单位,依据煤场存煤结构、机组平均负荷统计数据并参考值长预估负荷情况,阶段性调整入炉煤煤质标准。
遇有机组特定运行工况试验时,依据试验要求及时调整入炉煤种,确保入炉煤各主要指标满足试验要求。
3.8 依据确保入炉煤种、煤质相对稳定的原则,根据煤场存煤结构,配煤掺烧有计划、分阶段地集中配烧煤场中存储量较大的经济煤种或不适合机组直接燃烧的特性煤种。
3.9 对因配煤而影响机组安全稳定燃烧的事件,配煤掺烧工作小组应及时组织配煤分析会,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改进意见,并报领导小组审批。
3.10 配煤掺烧工作小组每月组织分析上月配煤掺烧执行情况,分析燃煤接卸和质量验收情况,分析煤场管理和存煤情况,提出下月煤炭需求计划,对上月配煤掺烧有关单位和个人按照本办法之相关规定提出考核意见。
3.11 配煤掺烧工作小组每月随机选取至少两批次进厂火车煤,做入厂热值与入炉热值对比试验、火车轨道衡与皮带秤称重对比试验。
水运煤(含汽车煤)仅做入厂热值与入炉热值对比试验。
3.12 煤场实行数字化动态管理,依据各煤种不同特性,按热值、挥发分、全硫等主要指标对入厂来煤实行分区存放管理。
按要求对存煤做好碾压、归堆、喷淋防粉尘降温、排水等措施,尽量降低煤场存煤热值损失和存煤流失幅度。
对热值易损失而发生较大煤质变化的高硫煤、高挥发分烟煤等煤种应按配煤要求优先配烧,短期内暂不配烧时,应尽可能存放于干煤棚内。
所有燃煤在煤场的存放时间原则上不应超过3个月。
3.13 质量检测中心入炉煤存查样保存一个月,有疑问的存查煤样按生产技术部通知继续保存。
保存期满的正常存查样由质量检测中心负责销毁。
3.14 入炉煤样制样、化验工作按照进厂煤标准执行。
3.15 配煤小指标统计:3.15.1 机组负荷预估合格率。
运行部当班值长每日分别于5点、11点、17点、23点向燃料储运部当班运行班长通报未来6~12小时一期、二期机组平均负荷。
统计负荷预报误差不应超过±20MW,否则视为预报不准确。
月末汇总整月合格率。
3.15.2 入厂煤质预估合格率。
燃料储运部相关人员通过采用各种措施,对每批次入厂来煤进行热值预估,以此预估热值进行储存或掺配。
统计热值预估误差每批次不应超过±300千卡/千克,否则视为预报不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