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莫扎特《安魂曲》的创作特点——以《安魂曲》第三乐章第六首为例

合集下载

谈音乐内涵的三个维度

谈音乐内涵的三个维度

谈音乐内涵的三个维度作为音乐的三位一体现象,它与美国逻辑学家皮尔斯(Charles Peirce)被广泛了解与接受的图像、指索、象征符号三分法直接相关:音乐的情感性相当于图像符号,音乐的描绘性相当于指索符号,而音乐的象征性自然相当于象征符号。

自巴洛克时期音乐语汇规则的确立开始,17 世纪到20 世纪的近代与现代文化中音乐内涵的三个重大方面定型为这种音乐意义上的三位一体。

音乐内涵这三个维度并不平等:音乐的情感性是必然的,而描绘性与象征性是可能的,却不是必然的。

音乐艺术有时会离开后两个方向,却又总是重新返回,在里面发现令人精神振奋的、富有表现力的“营养”。

因此音乐内涵三个维度相互之间的关系在欧洲(或者世界)严肃音乐历史的不同时期具有很大的区别。

我们将17—20 世纪的音乐历史分为四个基本阶段,即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与20 世纪,以此对音乐内涵的三个维度进行比较,同时展示这四个时期不同的音乐语汇规则。

一、巴洛克时期巴洛克时期(17 世纪初到18 世纪中期)音乐的特点是音乐内涵的三个维度全都处于最高水平,这也是其语汇规则的主要特征。

情感性作为鲜明与深刻的体验,是这一时期划时代的成就。

“情感性”这个词本身便是17 世纪法国哲学家勒内·笛卡尔提出的。

当时卡契尼在音乐中使用术语“cantare con affetto”(1601),蒙特威尔第使用术语“stile concitato”(1638),多尼(GiovanniBattista Doni,意大利人文学家、音乐理论家,1595—1647) 使用术语“stile espressivo”(1640),而阿特纳斯·柯雪(AthanasiusKircher,德国全能型学者,1602—1680)使用术语“musica pathetica”(1650)。

“单一情绪论”促进了情感性的兴盛。

为了造成强烈的情感印象,充满一个完整曲式结构的某种情绪需要长时间延续,且其间没有对比情绪的替换。

莫扎特安魂曲解析

莫扎特安魂曲解析

莫扎特安魂曲解析莫扎特的安魂曲,全名为《尊荣大安魂曲(Requiem Mass in D minor, K. 626)》,是他生前最后的作品之一,也是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部乐曲创作于莫扎特生命的最后几个月,但遗憾的是,他未能完成这部作品,只完成了乐曲的前两个节奏。

莫扎特的安魂曲由莫扎特的学生弗兰茨·克塞勒(Franz Xaver Süssmayr)在莫扎特去世后完成。

莫扎特的安魂曲是一部音乐上极具震撼力和情感表达力的作品。

这部沉郁而庄严的乐曲以拉丁文的宗教词汇描绘了一个传统的安魂弥撒的结构,包括九个部分:序曲(Introitus)、哀歌(Kyrie)、断罪(Dies Irae)、东方大驾光临(Tuba Mirum)、灵魂之余(Rex Tremendae)、哀歌(Recordare)、末日审判(Confutatis)、安魂(Lacrimosa)、拯救归于恩典(Domine Jesu)和圣洗(Sanctus)。

在这部作品中,莫扎特以其丰富的和声色彩和精湛的曲调展示了他的天才作曲才华。

强烈的情感表达和典雅的旋律让这部作品成为了乐坛的经典之一。

乐曲中充满了痛苦、悔恨、愤怒以及渴望得到永恒宽恕的复杂情感。

莫扎特的安魂曲被认为是西方古典音乐历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它不仅是莫扎特生前最伟大的遗产,也是一部启示了无限灵感的作品。

这部乐曲的悲壮和宗教意义超越了莫扎特个人的生命,成为了一部永恒的经典。

莫扎特的安魂曲不仅仅是一部音乐作品,它深深触动了人们的灵魂。

它向我们展示了生命和死亡的矛盾,以及对于死亡的永恒追寻。

它让我们反思生命的意义,思考人类存在的无常和脆弱。

无论是对于音乐家、音乐爱好者还是对于普通听众来说,莫扎特的安魂曲都是一部不容错过的经典之作。

莫扎特安魂曲赏析

莫扎特安魂曲赏析

在音乐史上,有“五大《安魂曲》”之说,包括莫扎特、凯鲁比尼、柏辽兹、威尔第、福雷,音乐会上演奏得最多的是莫扎特和威尔第的《安魂曲》。

如果要一位略通音乐的人说出历史上最出名的《安魂曲》,恐怕十有八九的回答也不出其右。

莫扎特的《安魂曲》采用了德文歌词,但是根据通用的规则,莫扎特也在乐曲上填写了拉丁文歌词。

第一段《进堂咏》类似于序曲,大管和圆号开始了庄重的引奏,合唱唱出了“望主赐彼安息并以灵光承照”——这段音乐非常感人。

第二段合唱《慈悲经》以十分壮丽的赋格曲式展开,因为莫扎特把前两部分完全以交响化的曲式创作,所以听起来非常地恢宏、庄严。

最后的《圣餐经》续写者苏斯迈尔重新引用莫扎特在第一部分中使用过的旋律段落,以求达到前后呼应——给人以“莫扎特式结束”的效果。

大多数音乐学者都对莫扎特创作这部作品的热情与执着持赞赏态度。

著名的日本乐评人志鸟荣八郎曾说:“我聆听这部作品时,不仅仅是感受到莫扎特耗尽自己的心血来创作,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莫扎特创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的那种坚强的意志。

莫扎特的意志深深地感染了我,每听一次,我都充满了新的勇气和力量。

”莫扎特这部《安魂曲》使用的是传统曲式,用的是拉丁文歌词,非常真挚、动人。

莫扎特一生直到穷极潦倒之时,在他的音乐中也一直没有痛苦,而只有纯净的欢乐。

这部临终前的作品仍是如此,只有那种在天国的光芒照耀着他的感觉。

莫扎特的安魂曲共分八个部分,分别是:进堂咏(In troitus )、慈悲经(Kyrie)、继叙咏(Seque nz)、奉献经(Ofertorium )、圣哉经(Sanctus)、福哉经(Benedictus)、羔羊经(Agnus Dei)、圣餐经(Communio )。

莫扎特在写到继叙咏"的第6段痛哭之日"的第八小节时去世,他完成了第一部、第二部的合唱和弦乐,第三、四部只完成了合唱。

帮他将全曲完成的有奥地利的作曲家艾伯勒、斯塔德勒和莫扎特的学生苏斯迈尔,但主要是苏斯迈尔之功。

莫扎特安魂曲及演奏视频赏析整理

莫扎特安魂曲及演奏视频赏析整理

莫扎特安魂曲及演奏视频赏析整理《安魂曲》是闻名音乐家莫扎特所创作的曲子,大家知道如何赏析这部作品吗?下面就跟随学习啦我的步伐一起来了解一下莫扎特《安魂曲》赏析的相关内容吧!莫扎特《安魂曲》赏析一:序曲I. 《安魂曲》开头使用了阴郁的d小调,沉重的弦乐伴奏与暗淡的心情象征了永恒的安眠,然而我们还是能够从音乐中听到一些骚动担心,象是面对即将到来的永恒死亡心存不甘。

请大家关注一下这个灰暗的d小调,莫扎特生前并不常用d小调,只有在《唐璜》中频繁使用,《唐璜》所涉及的主题同样是死亡、超自然的神力等等,莫扎特在《安魂曲》中一开头就使用这个对他来说比较罕见的奇怪调性,当时他的困苦心情可见一斑。

黑暗覆盖了整部《安魂曲》,我们不难发觉莫扎特在配器中甚至很少使用高音木管乐器,在弦乐沉重节奏的伴衬下,巴松吹奏出主题旋律,接着另外一个主题相隔五度消失在巴赛管1上,当时这种中音单簧管创造不久,莫扎特在他晚年常常使用这种新乐器,比较出名的例子是在歌剧《魔笛》中的使用。

接着,合唱四部相继演唱起阴暗的安魂曲主题,直到"以永恒的光'(et lux perpetua)处心情才有了转变,独唱女高音开头演唱"都应称颂你'(Te decet hymnus),但没有进行几句合唱团就进入了,接替独唱女高音的旋律连续进展下去,男低音声部唱起了"请赐永恒安眠'(Requiem aeternam)的主题,女低音声部与之形成对位关系,在持续了几小节之后,合唱的另外两个高音声部渐次加入。

当合唱再次唱起"以永恒的光'时,莫扎特脱离了原来的慢速,将速度提高到活泼的快板,合唱变成了壮美的双重赋格曲。

二:第一乐章II. 这样便进入了《慈善经》的篇章,先是男低音、女高音唱"主啊,请垂怜'(Kyrie eleison),然后女低音与男高音唱起另外一个旋律的"基督,请垂怜'(Christe eleison)。

《第三单元 音乐家故事 莫扎特》作业设计方案-小学音乐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音乐家故事 莫扎特》作业设计方案-小学音乐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音乐家故事莫扎特》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通过聆听和赏析莫扎特的经典音乐作品,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位音乐巨匠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 通过分析莫扎特的创作历程,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和艺术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诠释莫扎特的音乐作品,提高音乐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

二、作业内容:1. 聆听莫扎特的经典音乐作品,如《小夜曲》、《安魂曲》等,并记录自己的聆听感受。

2. 阅读相关莫扎特的传记、评论等资料,了解他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3.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首莫扎特的音乐作品进行演绎,可以是歌唱、舞蹈、器乐演奏等形式,并制作成小视频或PPT,以便在课堂上展示和交流。

4. 每位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莫扎特的音乐故事,包括自己对这位音乐家的认识、对某首作品的解读以及对音乐与人生的感悟等。

字数不少于500字。

三、作业要求:1. 作业内容需独立完成,不得抄袭或代写。

2. 视频或PPT的制作需注意画面美观、声音清晰、配乐得当等基本要求。

3. 撰写的故事需真情实感,不得虚构或夸大事实。

4. 按时提交作业,逾期无效。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包括作业完成质量、参与度、合作精神等。

2. 评价方式采取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3. 评价结果将作为平时成绩的参考,并给予优秀学生一定的奖励。

五、作业反馈:1. 鼓励学生提出作业中的问题和建议,以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2. 及时收集、整理和分析学生反馈意见,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3. 建立师生交流平台,鼓励学生随时交流学习心得和困惑,共同进步。

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将进一步了解莫扎特这位音乐巨匠的生平及创作风格,培养音乐鉴赏能力和艺术审美情趣,同时通过演绎和撰写故事等形式,提高音乐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

在作业评价和反馈过程中,教师将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给予公正、客观的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平时成绩的参考,激励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

《安魂曲》的叙事特征

《安魂曲》的叙事特征

《安魂曲》的叙事特征《安魂曲》是德国文学家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的小说作品,描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个小城市内发生的故事。

本文将从叙事特征的角度,分析《安魂曲》的叙事特点。

本书采用了多视角的叙述方式。

小说涵盖了多个角色的视角,通过不同的人物观察,展示了不同人物在战争背景下的生活和内心变化。

克莱斯特将他们的视角巧妙地交织在一起,通过这样的叙述方式,读者可以深入了解每个角色的感受和思考,呈现出丰富而多样的人物形象。

本书使用了回溯和预示的手法。

克莱斯特通过不断回溯,展示了战争给小城市带来的变化和伤害。

在回溯的他还通过一些预示性的叙述,暗示了战争即将带来的破坏和灾难。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故事具有层次感和延展性,读者可以在各种细节之间找到线索,进一步推测和预测故事的发展。

本书使用了插叙的手法。

在书中,克莱斯特插入了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用以补充和丰富故事情节。

这些插叙可以是短小的章节,也可以是几个章节的连续叙述。

通过这种插叙的方式,克莱斯特将小城市的命运与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进行了联系,使得故事具有更大的背景和深度。

本书运用了意象和隐喻的手法。

克莱斯特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叙述,呈现出一系列意象和隐喻,使得故事更具有象征性和思考性。

在小说中,克莱斯特用靴子的图案来象征战争和破坏的到来,用树的形象来比喻战争带来的毁灭力量。

这些意象和隐喻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故事的艺术性和深度,引发了读者对战争和人性的思考。

《安魂曲》通过多视角的叙述、回溯和预示、插叙、意象和隐喻等手法,展现了战争给小城市和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冲击。

通过这些叙事特征的运用,克莱斯特成功地塑造了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揭示了战争背后的人性和社会问题,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古典音乐大师——莫扎特》教案

《古典音乐大师——莫扎特》教案

《古典音乐大师——莫扎特》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鉴赏》教材第六章第二节——《古典音乐大师:莫扎特》。

详细内容包括莫扎特生平简介、音乐创作特点、代表作品欣赏及解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莫扎特的生平事迹,理解其音乐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欣赏古典音乐的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 使学生掌握莫扎特音乐作品的特点,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莫扎特音乐作品的特点及其创作背景。

教学重点:莫扎特代表作品的欣赏与解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音响、钢琴。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播放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莫扎特音乐的魅力,引发兴趣。

2. 莫扎特生平简介(5分钟)介绍莫扎特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其音乐创作背景。

3. 莫扎特音乐创作特点(10分钟)分析莫扎特音乐作品的结构、旋律、和声等特点,让学生深入了解莫扎特的音乐风格。

4. 代表作品欣赏及解析(15分钟)播放莫扎特的代表作品,如《费加罗的婚礼》、《魔笛》等,引导学生从旋律、和声、节奏等方面进行欣赏与解析。

5.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创设情景,让学生尝试创作一段具有莫扎特音乐特点的旋律。

6. 例题讲解(10分钟)分析一道关于莫扎特音乐作品的选择题,讲解答案。

7. 随堂练习(5分钟)让学生完成一道关于莫扎特音乐作品特点的简答题。

六、板书设计1. 莫扎特生平简介2. 莫扎特音乐创作特点3. 代表作品及解析《费加罗的婚礼》《魔笛》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莫扎特的《安魂曲》。

答案要点:介绍作品背景、分析音乐结构、旋律、和声等特点。

2. 作业题目:谈谈你对莫扎特音乐风格的认识。

答案要点:结合莫扎特音乐作品,从旋律、和声、节奏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欣赏莫扎特的音乐作品,使学生了解其创作特点,提高音乐素养。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行调整。

莫扎特《安魂曲》

莫扎特《安魂曲》

莫扎特《安魂曲》作者:谢佳彤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05期【摘要】是弥撒曲中一个分支,是罗马天主教用来超度亡灵的特殊弥撒..本文通过莫扎特的创作背景,过程及曲式结构要素进行简要阐述,对莫扎特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分析,为欣赏提供帮助.【关键词】莫扎特;安魂曲;背景;分析莫扎特《安魂曲》于1791年在维也纳创作,共八个乐章,分别是:进堂咏(Introitus)、垂怜经(Kyrie)、继抒咏(Sequenz)、奉献经(Offertorium)、圣哉经(Sanctus)、赞美经(Benedictus)、羔羊经(Agnus Dei)、领主咏(Communio)。

其中继抒咏又包括震怒之日(Dies irae)、号角响彻四方(Tuba mirum)、威严的君王(Rextremendae)、慈悲的耶稣(Recordare)、羞惭无地(Confutatis)和落泪之日(Lacrimosa)。

一、节拍,调性与速度的特点。

莫扎特《安魂曲》是以d小调为主调,主要采取了近关系转调的方式,虽然在作品的中间出现一些变化,但音乐始终是围绕着 d 小调展开。

在节拍上主要使用4/4拍,配合着《安魂曲》庄重肃穆的精神要求,只有《继抒咏》中的“ 求你纪念”(3/4)、“痛苦流泪之日”(12/8)以及“ 欢呼曲”与“ 赞美曲”里的“Osanna” 部分(3/4)和《羔羊赞》(3/4)中改变了节拍。

二、安魂曲的死亡主题随着慢板(Adagio)行进速度的前奏音乐响起,开篇《安息经》(Requiem)中莫扎特用下行小二度音程架构起整部作品的中心主题,依次由低音管和巴塞管演奏,强烈的超度亡灵的诉求奠定了作品的基本格调,从一开始就点明愿逝者安息的主旨,明确表达出《安魂曲》的创作意图。

中心主题在《继抒咏》的第六首乐曲《痛苦流泪之日》中,莫扎特亲笔写作的第一至第八小节中饱含着深深的悲怆之情,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莫扎特面对生命即将终结的事实,其精神与肉体所承受的折磨和煎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O仟e r t o r i u m) 、圣 哉 经 ( S a n c t u s ) 、 赞 美经( Be n e d i c t u s ) 、羔 羊 经 ( A g n u s D e i ) 、 领 主咏( C o mmu n i o ) 。 其 中继 抒 咏 又 包 括 震 怒 之 日 ( Di e s i r a e ) 、号 角 响 彻 四 方 ( Tu b a mi r u m) 、威 严 的 君 王 ( Re x t r e me n d a e ) 、 慈 悲 的 耶稣 ( R e c o r d a r e ) 、 羞惭无地( C o n f u t a t i s ) 和 痛 哭 之 日( L a c r i mo s a ) 。《 安魂 曲. 痛 苦 之 日》 是 莫 扎特 创 作 的最 后 一 个乐章 , 他 把 这 当成 是 他 自 己 的安 魂 曲 . 他 在 安 魂 曲最 后 一 页 写

上, 歌词 “ mo ” 开 始所 配 的和 弦 是 3 V l 0 /V K — V, 最 后 在 主 和 弦 的 主 音 上 结 束 在 这 一 串的 和 声 进 行 中 .多 次 出现 离 调 和
弦 .其 中 运 用 了降 三 音 的重 属 导 和 弦 .也 称 为 “ 德 意 志 增 六 和 弦” . 造 成 一种 不 稳 定 的 因 素 内 心 激 动 的 表 现 . 加上旋 律不断 的 级进上行跑动 . 再 配合 着 歌 词所 表 现 出来 的情 感 . 这充分体现 出 作 曲 家 想 要表 现 一 种 激 动 的心 情 三、 音 乐 的 整体 音 响 的表 现 力 该 曲前 奏 部 分 . 由弦 乐 组 首 先 进 入 . V I . 演 奏 上 面 三 音 一 拍 的 旋 律 律 动 ,旋 律 中 的经 过 音 使 音 乐 的色 彩 性 加 强 ,而 V i a . 与 V l c . 演 奏 中 低 音 声 部 的 力度 较 弱 当合唱声部进入时 , 表 现 的是 复活将要来 临 . 正直 的人被审 判 . 此 时 铜 管 乐组 进 入 , 更 加 展 现 出 一 种 庄 严 肃 穆 的 感 觉 定 音 鼓 的每 次进 入 都 发 挥 了很 好 的作 用, 第 一 次 出现 在 第 8小 节 后 两 拍 , 与歌词 紧密的结合在一 起 , 烘 托出这一部 分的高潮点 : 其 次 出现 在 第 1 4小 节 后 三 拍 . 力 度


f 一) 该 曲 的 曲式 结 构 为 再 现 单三 部 曲式 , 是 A—B— A 三块 的
A 段 的旋 律 材料 依 附于 A 段 . 在 A 段 的基 础 上 进 行 了变 化 .
结构 , 从 属 部 分 由引 子 、 间奏和尾声构成 , 结 构清 晰 可 辨 , 这 是 古 典 主 义 曲 式 结 构 的 典 型 特征
B段 的旋 律 材 料 来 源 于 A 段 . 承接了 A段的发展 . 第一个 乐
上这首曲的名字《 落 泪 之 日》 , 其 手 稿 现 存 于 奥地 利 国 家 图书 馆 。 莫 扎特 这部 《 安魂曲》 的形 式 传 统 , 歌 词 采 用 的是 拉 丁 文 。 在莫 扎 特 的《 安 魂 曲》 中, 我 们 基 本 感 受 不 到 有痛 苦 的 情 绪 在 其 中 , 能 感 受 到 的 是 一 份 来 自 心 灵 的 平 静 本 文 从 三 个 方 面 分 析 了莫 扎 特《 安 魂 曲) L a c r i mo s a的特 点 , 结构、 旋律的构成及和声的运用 、 音 乐 整体 音 响 的 表 现 力 莫扎特《 安魂曲・ 痛 苦 之 日》 的结 构 特 点
关键词 : 莫扎 特 《 安 魂 曲 》 创 作 特 点
莫扎特《 安魂 曲》 于 1 7 9 1年 在 维 也 纳 创 作 , 共八 个 乐章 , 分 别是 : 进堂咏( I n t r o i t u s ) 、 垂怜经( K y r i e ) 、 继抒咏( S e q u e n z ) 、 奉 献 经

句 的旋 律 走 向 是 呈 向上 趋 势 . 与力度结合 。 是 一 种 情 感 的 强 烈 表 现: 第 二 个 乐句 的歌 词 进 行 了 变 化 , 力度 由 f 变成 P , b最 后 出 现 “ 耶稣 ” 的时候 。 为了表现一种诚恳祈 求的心情. 调 性 由 一 种 柔 和 的 小调 色 彩 转 为 明 亮 的 大 调 色 彩 这 一 句 的高 音 声 部 与 低 音 声 部 的旋 律 进 行 由级 进 开 始 , 呈 反 向进 行 的 形 式 , 发展到 1 8小 节 , 两 个声 部都 出 现 反 向 大 跳 . 一般 的作 品 这 时 的 力度 都 会 是 很 强 . 而 此 处用 了 P 的力 度 。 更加 加 强 了音 乐 发 展 的 内部 动 力 . 蕴 藏 着 股等 待 爆 发 的 力量 , 为A 段 的再 现做 好 了 铺垫 。
( 二) 该 曲的 曲 式 结 构 图 示
、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迪段落 前奏 、






间奏 A l 尾声

5 2
内部 结构
小节 数 2
a 1
7 2
合 唱 声 部 由 二 度 上 行 音 阶 式 的 旋 律 走 向变 为 下 行 .管 弦 乐 演 奏 的旋 律 材 料 来 源 于 前 奏 部 分 . “ 巴歌 体 ” 特 点的写法 . 二 者 旋 律 进 行 的走 向呈 反 向进 行 的形 式 。 加 强 了对 感 情 的 表 达 A 段 的和 声 进 行 首 先 是 由 d小 调 开 始 i — V— i.在 歌 词 “ d i ” 时 转 向 F大调 一 V2 — I 6 一 Ⅷ4 3 / Ⅱ一 V。 /V , 最 后 一 个 和 弦 也 是 d小 调 的 V /Ⅶ .从 d小 调 到 F大 调 又 回 到 了 d小 调
简论莫扎特《 安魂 曲》 的创作特点
以《 安魂 曲》 第三乐章 第六首为例
一 向敏 敏 华 南 师范 大学
摘要 : 《 安 魂 曲・ 痛 苦 之 日》 是 莫 扎 特 创 作 的 最 后 一 个 乐章 , 他把 这 当成 是 他 自己 的安 魂 曲 , 本 文 从 三 个 方 面 分 析 了莫 扎 特 《 安魂 曲) ) L a c r i mo s a的特 点 , 结构、 旋律的构成及和声的运用、 音 乐整 体 音 响 的 表现 力等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