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安魂曲 听后感
莫扎特安魂曲解析

莫扎特安魂曲解析莫扎特的安魂曲,全名为《尊荣大安魂曲(Requiem Mass in D minor, K. 626)》,是他生前最后的作品之一,也是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部乐曲创作于莫扎特生命的最后几个月,但遗憾的是,他未能完成这部作品,只完成了乐曲的前两个节奏。
莫扎特的安魂曲由莫扎特的学生弗兰茨·克塞勒(Franz Xaver Süssmayr)在莫扎特去世后完成。
莫扎特的安魂曲是一部音乐上极具震撼力和情感表达力的作品。
这部沉郁而庄严的乐曲以拉丁文的宗教词汇描绘了一个传统的安魂弥撒的结构,包括九个部分:序曲(Introitus)、哀歌(Kyrie)、断罪(Dies Irae)、东方大驾光临(Tuba Mirum)、灵魂之余(Rex Tremendae)、哀歌(Recordare)、末日审判(Confutatis)、安魂(Lacrimosa)、拯救归于恩典(Domine Jesu)和圣洗(Sanctus)。
在这部作品中,莫扎特以其丰富的和声色彩和精湛的曲调展示了他的天才作曲才华。
强烈的情感表达和典雅的旋律让这部作品成为了乐坛的经典之一。
乐曲中充满了痛苦、悔恨、愤怒以及渴望得到永恒宽恕的复杂情感。
莫扎特的安魂曲被认为是西方古典音乐历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它不仅是莫扎特生前最伟大的遗产,也是一部启示了无限灵感的作品。
这部乐曲的悲壮和宗教意义超越了莫扎特个人的生命,成为了一部永恒的经典。
莫扎特的安魂曲不仅仅是一部音乐作品,它深深触动了人们的灵魂。
它向我们展示了生命和死亡的矛盾,以及对于死亡的永恒追寻。
它让我们反思生命的意义,思考人类存在的无常和脆弱。
无论是对于音乐家、音乐爱好者还是对于普通听众来说,莫扎特的安魂曲都是一部不容错过的经典之作。
莫扎特

听莫扎特音乐的感受姓名:郭帅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08级汉三班学号:08050307 选修班号:6班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1756 - 1791),是音乐史上罕见的奇才。
他出生在一个音乐家庭,父亲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小提琴家。
莫扎特3岁开始学习钢琴,4岁时对一般的乐曲只要弹几遍就能背诵,5岁便开始作曲,6岁和姐姐一起跟随父亲到欧洲各国旅行演出,轰动了欧洲,被誉为“音乐神童”。
莫扎特的音乐无论在歌剧、交响乐、协奏曲, 还是钢琴作品、室内乐、舞曲、宗教音乐等各个方面, 都意味着和谐与完美。
莫扎特的音乐非常之多,《后宫诱逃》、《费加罗的婚礼》是较早期的优秀代表,此后的《唐璜》、《女人心》、《魔笛》则象征着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峰。
临终前创作的《安魂曲》最具代表性。
这部作品注入了作者对整个人生的深刻感受, 表现了他作为市民音乐家一生所遭受到的剥削、屈辱和贫困的痛苦以及他对光明欢乐始终不渝的追求与向往。
《安魂曲》是莫扎特人生的写照,曲中注入了作者对整个人生的深刻感受。
《安魂曲》是莫扎特人生中的最后一部作品, 被人们称为是“ 莫扎特为自己而作的挽歌” 。
莫扎特的作品总体风格是积极乐观、欢乐的,尽管他的许多作品是在苦涩的逆境中完成的。
对普通音乐爱好者来说,他们往往更喜欢听莫扎特的音乐,主要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也是莫扎特音乐能流传后世经久不衰的原因。
莫扎特的生活并不是只有欢乐和阳光的,只是他并没有用悲观的态度来面对这些挫折。
相反,他以一种乐观、平静的态度面对世间的悲苦,他在创作音乐的时候,从现实生活中超脱出来,极力地用音乐发现美,带着微笑用音符去填补生活中不愉快的经历和烦恼,所以有人称他是“微笑中的眼泪”。
周广仁说过“莫扎特的这种积极、乐观与贝多芬有着明显的不同。
贝多芬的音乐似乎每一页都是与命运斗争的历史,是不断抗争不停呐喊的力量。
他总是凭着英勇顽强给人鼓舞,给人信心,是强烈的斗争后的一种胜利,也包括战胜他自己。
莫扎特也在与自己斗争。
阿巴多·莫扎特《安魂曲》RequieminDMinor(KV626)

阿巴多·莫扎特《安魂曲》RequieminDMinor(KV626)1791年,在莫扎特生命之光即将熄灭之时,其绝笔之作《安魂曲》以高度艺术性和深刻性的音乐表达了对生与死的思考,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安魂曲”始于天主教告慰逝者的弥撒仪式,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弥撒曲,随着“安魂弥撒”的发展,其功能已不再局限于宗教中悼念亡灵,而是逐渐拓展为悼念逝者、安抚后人甚至作为独立的音乐审美而存在的音乐形式,莫扎特的《安魂曲》是他借用“安魂弥撒”这种宗教音乐范式来表达个人生死观的作品。
(中文字幕)一直以来关于《安魂曲》与莫扎特夭亡的关系流传着众多说法,1791年贫病交加的莫扎特受到一位神秘人重金委约创作一部《安魂曲》,特殊的音乐主题和来访者的神秘感令莫扎特对这部作品格外重视,甚至预感到自己的生命之旅即将结束。
《安魂曲》倾注了莫扎特全部的心血,他甚至认为这是写给自己的《安魂曲》。
面对命运既定的生死之数,病榻上的莫扎特无力抵抗,在第九曲《泪经》刚动笔之时溘然长逝,今天我们听到的通行的版本系由由莫扎特的学生苏斯迈尔根据他的草稿整理完成。
《安魂曲》全曲共十二首分曲:1.进台经;垂怜经;2.继叙咏:震怒之日;3.继叙咏:号角响起;4.继叙咏:最威严的王;5.继叙咏:至慈耶稣求你垂怜;6.继叙咏:永远在烈火之中受煎熬;7.继叙咏:泪经;8.奉献经:我主耶稣;9.奉献经:牺牲;10.圣哉经;11.降福经;12.羔羊经—领主颂2012年琉森音乐节阿巴多指挥莫扎特《安魂曲》演奏解读:(琉森音乐节原叫卢塞恩音乐节,2009年2月28日瑞士官方正式将“卢塞恩”更名为“琉森”,取其“翠绿的森林”之意。
卢塞恩(琉森)音乐节是欧洲主要的音乐节之一,举办地位于瑞士中部城市卢塞。
)1 Introitus(垂怜经):Requiem(进堂咏)---莫扎特完成声乐部分,器乐伴奏以呈完整详细的器乐谱。
2 Kyrie(求主垂怜)---莫扎特完成声乐部分,器乐伴奏以呈完整详细的器乐谱。
莫扎特:安魂曲

从 C D I到 C DⅣ是 莫 扎 特 作 品 的 汇
集 ,包 括 D小 调 安 魂 曲和 几 部 交 响
CHI A N
... .
. . . . .
AV P H LE I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o O6 -4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作 的 卷 帙 浩 瀚 的 音 乐 作 品 ,基 本 上 没 有 给 人 留 下 痛 苦 的迹 象 , 多给 人 以纯 美 的 欢 乐 。人 们 曾 给 这
位 天 才 一 幅 生 动 的 描 绘 一 一 “ 天 的 面 ,炎 夏 之 春
乐 团 , 与 卡 拉 场 的 柏 林 爱 乐 乐 团 可
“普 罗 ” 引 进 出 版 的 这 款 D D有 几 大 看 点 , 一 是 选 材 V 上 取 用 了 普 罗 科 菲 耶 夫 白 勺
成 功 的 演 绎 ; 与 世 界 著 名 录 音 公 司 、尤 其 是 D c 公 司 有 过 长 期 的 e ca 合 作 , 并 为 世 人 留 下 了 2 O多 张 i. 5 X 秀 的 录 音 唱 片 他 一 生 获 奖 无 数 。
还因 自1 6 9 2年 以 来 共 获 得 的 3 2项 格 莱 美 奖 创 下 了 该 著 名 奖 项 的 获 奖 记 录 以 莎 土 比 亚 的 剧 情 内 容 为 题
作 品 ,迄 今 出 版 的 影 像 软 件 少 有 此 公 之 作 ; 二 是 此 作 在 普 氏 创 作 道 路 上 具 有 特 殊 的 意 义 ; 三 是 该 影 碟 由 索 尔 蒂
音乐作品赏析

莫扎特的“安魂曲”2009年10月08日星期四上午 10:16为什么莫扎特的音乐总是让我们忘乎所以地起舞?总是让我们情不自禁地流泪?为什么历经二百多年的时光沉积,他的歌唱一般的音乐旋律依然魔力不减,并且还生发出了许多令人惊奇的“莫扎特效应”(Mozart Effect)?是不是因为莫扎特的有如神助的抒情音乐唱出了我们内心的多样“表情”呢?是不是因为莫扎特的单纯透明的即兴音乐触动了我们生命的自然“韵律”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只要我们听到他的《安魂曲》(K626),听到其中的绝唱《洒泪经》(Lacrimosa,音乐家只写到这个乐章开始的几个小节就永远地停止了他生命的歌唱),那种百感交集的情思就会直抵我们的心房。
因为感动了我们的心灵,我们都会喜欢莫扎特,我们都会需要莫扎特,当然只要我们的心还在跳动。
今年是这位音乐天才诞辰250周年。
从年初开始,莫扎特的音乐旋律就已经在世界各地奏响了。
无比喜欢莫扎特的乐迷们可以大饱耳福了。
为纪念莫扎特诞辰250周年,奥地利人已经自豪地将2006年命名为“莫扎特年”,其他国家也积极响应,摆下了流水席式的莫扎特音乐盛宴。
据称,仅仅是奥地利就有300余场的莫扎特作品音乐会贯穿全年。
如果再加上德国、法国、英国、美国、捷克、瑞典、意大利、日本、中国等地的纪念演出音乐会,莫扎特的音乐快板真是奏响了一种全球化的心灵乐章。
这些不同版本的纪念演出活动,无疑要让莫扎特的音乐能量得到N倍数的释放。
真是很有可能,在我们呼吸的空气中,都会散发出一种莫扎特小夜曲的牛奶巧克力味道。
奥地利电视台在1月8日晚上播出的文献记录片《寻找莫扎特》,可以算是拉开了“莫扎特年”的序幕。
在如此隆重纪念莫扎特的时候,如果能够最终确认他的遗骨,当然是值得人们高兴的事情。
最后负责调查取证的科学家们刨了人家的“祖坟”,也还是无法确定莫扎特的遗骨。
其实在我看来能否找到莫扎特的遗骨并不要紧,因为莫扎特已经在他的600多首作品中留下了他生命的风骨。
安魂曲读后感生死的交界是人生最神圣的时刻

安魂曲读后感生死的交界是人生最神圣的时刻生死的交界是人生最神圣的时刻安魂曲(Requiem)是一部经典的音乐作品,读后感又是如何呢?生死,这个永恒的话题,让我在读完安魂曲后,思绪万千。
这部作品以宏伟的音乐构筑了人们对于生死的思考,让我深深体会到生命的脆弱和珍贵。
从中,我对生死的交界渐渐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安魂曲是由作曲家威尔第创作的一部宗教音乐作品,它以庄重悲壮的气势展示了安魂弥撒的场景,带领聆听者思考生死的含义。
从开篇的悠扬的合唱声开始,仿佛带领我们穿越时空,进入一个神圣的领域。
乐章中所呈现的交响乐曲与唱诗珍妮特*贝克完美结合,营造出一种宏伟而庄重的氛围,令人如痴如醉。
音乐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将人们带入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安魂曲作为一部经典的音乐作品,更是在我心中勾起了对生死的无限思考。
音乐中的旋律时而悲伤,时而庄重,让人感受到了人类最基本的情感。
当我闭上眼睛聆听时,能够感受到从生到死的轮回,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无常。
音符飞扬,在耳边盘旋,让我陷入对自我的反思,对生命的思考。
生死的交界是人生最神圣的时刻,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无法避免的。
然而,我们常常在生活中忽略了这个事实。
每当听到安魂曲中那悠扬的旋律,我会深深地感受到生命的短暂,感受到每一个人都将面对生死的必然。
这个时刻,既是恐惧的,也是神圣的。
安魂曲带给我对于生死交界的思考,也教会我珍惜生命的每一刻。
生命的脆弱让人不禁反思,我们是否真正活出了自己的意义?是否珍惜了所拥有的一切?生命短暂而美好,我们需要学会珍惜并用心对待。
人们常常在追逐物质欲望中迷失,却很少能够认识到生命的真正意义。
在读完安魂曲后,我对生死的交界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它让我明白,生命的短暂使得每一刻都显得更加珍贵。
我们应当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天,感恩拥有的一切,并从中汲取力量去迎接生死的交界。
总而言之,安魂曲是一部让人陶醉的音乐作品,这其中蕴含的生死思考也令人深思。
生死是人生最神圣的时刻,安魂曲的旋律让我们能够用心思考、珍惜生命。
观莫扎特有感

观莫扎特有感莫扎特是西方古典音乐的巨匠之一,他创作的音乐是受到广泛赞扬的,也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珍贵的财富。
在听过莫扎特的音乐后,我深深感受到了他的创作精神和艺术魅力。
莫扎特的音乐创作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他的音乐非常富有感情和内涵,给人带来无尽的思考和感受。
例如,我特别喜欢莫扎特的歌剧,尤其是《费加罗的婚礼》和《唐璜》,这两部作品都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讲述了爱情和情感的故事。
在这些歌剧中,莫扎特有很多丰富的人物塑造和情节设置,他将音乐和剧情结合得非常完美,让人们不断地陶醉在音乐的世界中。
此外,莫扎特还创作了大量的交响乐和钢琴作品,这些作品在西方音乐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这些作品中,莫扎特运用了丰富的音乐技巧和表现手法,将各种乐器的声音融合在一起,展现了音乐的独特魅力。
莫扎特不仅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同时也对音乐的教育有着很深的认识。
他的父亲毕业于萨尔茨堡大学,曾经是一位优秀的教师,对莫扎特的音乐启蒙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莫扎特从小学习钢琴和小提琴,继承了父亲的教育理念,注重音乐的教育和培养。
他曾经担任过音乐教师,并且创作了一系列教育性质的音乐作品,为儿童和成年人提供了非常有用的音乐教育资源。
莫扎特的音乐对于我来说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艺术享受,它让人感受到音乐的神奇和灵魂。
我曾经在一次音乐会上听过《安魂曲》,这是莫扎特最后的作品,也是他的绝唱。
这部作品充满了悲伤和哀思的气息,但是在音乐的掌控下似乎又让人们看到了希望和生命的力量。
这种对于人生的探索和追求,是莫扎特对于艺术与生命深刻理解的体现。
总之,莫扎特的音乐创作非常优秀,代表了古典音乐的最高峰之一,他的音乐能够让人们深刻地体验到音乐的魅力,也能够为人们带来愉悦和感动。
作为一位杰出的音乐家和作曲家,莫扎特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的音乐也将在人们的心中不断地发扬光大,成为音乐史上永恒的经典。
莫扎特观后感

莫扎特观后感作为一位古典音乐爱好者,我对音乐史上的伟大作曲家们充满着敬仰和好奇。
无疑,莫扎特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明星。
曾经在书本和音乐会上对莫扎特进行了解,但直到最近,我有幸欣赏到他的一场音乐会现场录像,才真正领略到他音乐的魅力和深度。
当我第一次进入音乐厅,我感到自己仿佛进入了一个崇高而庄严的殿堂。
悠扬的音乐在厅内弥漫,乐器的声音和谐地融入一体,给人一种神圣而又庄重的感觉。
我的目光被一个华丽的舞台吸引住,上面摆满了各类乐器:钢琴、小提琴、大提琴、管弦乐器等等。
而指挥台上站着一位身穿西装,充满魅力的指挥家,随着他的手势,整个乐队开始奏响。
音乐会开始了,第一首演奏的是莫扎特的《小夜曲》。
我深深地陶醉在这优美的旋律中,仿佛被带入了一个幻想的世界。
音乐家们的演奏技巧非常出色,每一个音符都如同被打磨过,完美无瑕。
莫扎特的音乐凝聚着他对生活和人类情感的理解,他的音乐潜移默化地触动着人的心灵。
接下来演奏的是莫扎特的交响曲《第四十号交响曲》。
整个曲子充满了动感和激情,交响乐团的演奏奋发有力,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力量。
每当乐团奏出高潮部分时,我心中的激动无法言表。
莫扎特的音乐不仅是美,更是力量的体现。
音乐在我的内心深处激起了强烈的共鸣,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美好。
在音乐会的最后,演奏的是莫扎特的《安魂曲》。
这是一部宗教性质的合唱作品,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追忆和祈祷。
当歌唱起来时,整个音乐厅仿佛被洗礼过一样,充满了祥和的气息。
合唱团的声音仿佛天使在耳边低语,让人心醉神迷。
我不禁闭上了眼睛,沉浸在这美妙而无边的音乐中。
莫扎特的音乐能够触动人的内心深处,给人带来灵感和慰藉。
莫扎特的音乐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他的音乐充满了激情、深刻和力量。
他通过音乐表达了对人生和人类情感的理解,让人们感受到一种灵魂的共鸣。
他的音乐令人陶醉,仿佛能够引领人们进入一个纯粹的世界,远离现实的种种困扰。
观看这场莫扎特音乐会,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欣赏到了这位伟大作曲家的音乐才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扎特安魂曲听后感
《安魂曲》作于1791年,是莫扎特最后的作品。
但是直到去世,莫扎特
也没能完成这部富于人道主义色彩的作品,这果然成了他为自己作的安魂曲。
他死在35岁那年,生前的天才声誉和奢华生活都没有了,音乐大师在贫病交加中死去。
只有他的音乐,没有一丝伤感,充满阳光、欢乐。
莫扎特,他无疑是一个天份极高的艺术家,然而就在他不足36岁的一生里,却为人们创造出数量惊人的音乐瑰宝。
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有着怎样的
故事,在面应死亡的时候他有着怎样的心情,由于对这个传奇人物的崇敬与对其英年早逝的遗憾之情。
促使我去发掘与感受他的内心世界,而《安魂曲》
这一部最后的作品是最能够解答我所有问题的。
《安魂曲》开始使用低沉而缓慢的吹奏,伴随着阵阵平静和谐乐,把人
们代进了庄严肃穆的教堂中,静静等待着即将开始的“安魂弥撒”。
当引曲
过后,低沉浑厚的)男中音,把人们的心,灵魂,感情,代入一片宁静,严肃。
伴随着接之而来的,源源不绝的,唱诗班多次重复的合唱,另人如身临其境,共祝祷词。
然而我们还是能够从音乐中听到一些骚动不安,象是面对即将到来的永恒死亡心存不甘。
《震怒之日》从头至尾保持了快板的速度,须知莫扎特是以何等恐惧与怅惘的心情来谱写这段他害怕的音乐的,在作曲家眼中最后审判之日就是
灰飞烟灭的人生终点。
《号角声起》给人以一线希望。
而《落泪之日》是
整部安魂曲中最具悲剧性的段落之一,女高音以渐强的音量表现永恒安息
到来之前的悲痛之情,也就是在这段音乐中莫扎特永远停下了他的笔,这
段《落泪之日》才是莫扎特自己真正的安魂弥撒曲。
黑暗笼罩了整部《安
魂曲》,一句渐强的“阿门”似乎预示着众神对这个净化过的灵魂的认可与接纳。
整段曲子沉浸在一种压抑而收敛的哀痛情绪中,其间不断的对死亡的反思之感更增加了曲段的深度。
听完莫扎特的《安眠曲》,让我觉得一个人的思想和灵魂会跟随着作品在这个世间永远长存,在莫扎特的音乐中,你仿佛曾与他相识,听着他在你面前述说他的故事,和他在死亡面前有着怎样的感受。
面对即将到来的永恒死亡他心存不
甘。
“死与自然不胜惊惧”表现了他永恒安息到来之前的悲痛之情。
即使现在他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我们仍应向这个伟大的音乐家致敬,他所留给我们的音乐不知在深夜洗涤和慰藉着多少人的心灵。
音乐的力量总是巨大的,像一个朋友,倾听着彼此的故事,搀扶着彼此走出一次又一次的困境。
谢谢音乐所带来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