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历史哲学

合集下载

康德与尼采对历史哲学的争论近现代哲学中的历史与社会观点

康德与尼采对历史哲学的争论近现代哲学中的历史与社会观点

康德与尼采对历史哲学的争论近现代哲学中的历史与社会观点康德与尼采是近现代哲学中两位备受争议的思想家。

他们在历史哲学方面的观点存在明显的分歧,尽管两人对于历史和社会的认知都对哲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各自的思想仍然存在一些欠缺和瑕疵。

本文将从康德和尼采的角度出发,探讨他们对历史哲学的争论,并对他们的观点进行评析。

一、康德的历史哲学观点康德是一位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家,他对历史哲学的理解主要基于他所提出的“形而上学的起源”这一概念。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知具有局限性,无法得到真正的形而上学知识。

因此,对于历史哲学来说,人们只能通过观察历史事实和现象,推测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在康德看来,历史哲学应该关注人类历史上自由意志的发展和进步。

他认为,个人的自由行动和选择是历史进程的主要推动力,而历史的目的在于达到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

康德主张通过道德和法律来约束个人的自由,以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然而,康德的历史哲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他的观点过于理性化,忽视了历史发展中情感、冲突和非理性的因素。

其次,康德过于强调个人的自由,却忽视了社会结构和制度对于历史进程的重要影响。

最后,康德的历史哲学缺乏具体的历史案例和分析,使其理论显得过于抽象和空泛。

二、尼采的历史哲学观点尼采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他对历史哲学的理解与康德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尼采认为,历史是由永恒的重复和无意义的循环组成的,人类的意志和行动只是无意识地重复着相同的历史模式。

尼采否定了历史的目的性和进步性,提出了“永恒重复”的概念。

在尼采看来,历史哲学应该超越对于进步和目的的追求,关注个体的自我实现和个人意志的表达。

他提倡超越传统道德观念和信仰,追求个性和权力的自由。

尼采主张“超人”意识形态,认为个体应该超越传统的道德束缚,追求自己真正的潜能。

然而,尼采的历史哲学观点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他否定了历史的进步性,忽视了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发展。

其次,尼采的超人意识形态往往被误解为个人的无限权力,容易导致权力滥用和道德沦丧。

对康德历史哲学何以可能的再思考

对康德历史哲学何以可能的再思考

对康德历史哲学何以可能的再思考康德的历史哲学被称为"历史的评判力",他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可以通过历史现象的研究来寻找普遍性的历史法则。

对于康德历史哲学的再思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康德历史哲学的基石是他的"先天的形而上学",即认为人类有先天的概念结构,这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认识和观念也在演变和变化。

我们可以质疑康德的"先天的形而上学"是否能够解释历史现象的复杂性。

或许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历史现象背后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以全面而不片面地理解历史。

康德的历史哲学强调普遍性的历史法则,即人类历史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

在历史研究中,我们经常发现很多特殊和个别的历史事件和现象,有时难以归纳到普遍性的历史法则中去。

我们需要扩展对历史法则的理解,以接纳和解释那些特殊和个别的历史事件和现象,而不仅仅局限于普遍性的规律性。

康德的历史哲学强调道德的发展是人类历史的核心动力。

他认为人类通过道德行为逐渐实现自由和进步。

在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并非总是按照道德的理念发展。

有时候,道德的进步伴随着道德的倒退,历史遭受暴力和不公正等问题困扰。

我们需要重新考虑康德历史哲学中道德发展的角色,并思考其他可能的历史动力,例如权力与利益的角逐。

康德的历史哲学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历史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过于强调普遍性的规律。

历史是多样而复杂的,不同地区和文化之间有着不同的历史路径和发展模式。

我们需要对康德的历史哲学进行批判性的重新审视,以充分认识历史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以及可能的历史解释方法。

对康德历史哲学的再思考可以从质疑其"先天的形而上学"的可行性、扩展对历史法则的理解、重新考虑道德发展的角色以及关注历史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等方面展开。

这种再思考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和解释历史现象,在面对复杂而多元的历史时能够有更加合理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哲学毕业论文康德历史哲学探讨论文

哲学毕业论文康德历史哲学探讨论文

康德历史哲学探讨论文1.历史的自由与必然康德首先认为,历史,即人类的行为,总是被普遍的自然律所决定的。

而与之相关的历史学的任务,则是叙述这些行为,叙述这些表现。

并且历史学始终具有这样一种倾向或曰意志,即致力于揭示出这些行为存在着一种合规律的进程,并且同时试图揭示这种规律本身。

这一点被康德于此文中的“命题一”直接表述:“一个被创造物的全部自然T赋都注定了终究是要充分地并且合目的地发展出来的。

”即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包含人类社会自身的产生在内)之所以成为现存的被人们所认知的这种样态,是因为它只能必须是这种样态,否则的话,我们就不能在这里来讨论这个问题。

换言之,历史的进程,是由自然律所决定的,它是有目的的,并且历史自身也在朝着这个目的而发展。

当康德对历史是什么做出如此的断定的同时,就必然会面对如卜几个问题:历史既然是有目的的且被决定的,则历史就是必然的历史,人类作为整体的种种行为也就是必然的行为,那么人的自由何在。

历史既然是有目的的历史,则是否意味着,人类历史是有所终结的,是存在一个终点即目的地的。

第一个问题的困难在于自由与必然的矛盾关系。

如果承认历史是必然的,那么一切人类行为将都如同写好的剧本在舞台上被照本宣科一样将毫无意义,人类将失去人类的尊严。

第二个问题的困难在于时空关系的处理上。

如果人类历史是有终点的,那么时问是否也同时被终结了。

康德自己也明白世人必然有此一问,从而以其独特的方式予以角军答。

康德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将自由与必然在上帝那里统一在一起。

上帝在创造世界的时候,就已经为自然世界,亦即我们人类的认识能力立了法,因此自然世界就必须遵从自然世界的必然的法则即自然规律。

而上帝又创造了人类的、或曰人文的世界,上帝也就为人文世界,即我们人类可以自由行为的能力即自由本身立了法。

但这个人文世界的自由的法却和自然世界的法不同,它是自由的而不是必然的。

正因如此,人才可以既有做善事的可能,也有做恶事的可能。

“历史哲学”第四讲:康德

“历史哲学”第四讲:康德

“历史哲学”第四讲:康德选段1:什么是启蒙出自《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1、启蒙的使命:人类摆脱自己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2、所谓不成熟,就是不经引导,就没有能力运用自己的理智。

3、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是懒惰和怯懦。

(别人代劳;独立之初可能的危险。

)4、公众启蒙自己的条件:只要允许他们自由。

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5、理性的公开运用和私下运用。

前者是任何人作为学者在全部听众面前所能做的那种运用;后者是一个人在其所受任的公职岗位上所能运用的自己的理性。

6、团体对教义的义务,以及对其中每个成员的监护,不能永恒化。

允许批评,以便变革。

7、我们还处在启蒙的时代。

8、按照人的尊严去看待人,也是有利于政权本身的。

康德发展出一种对启蒙运动理念的一种理解,这种理解既离开了一种幼稚的启蒙,又不同于认为现存的一切都是善的和美好的反启蒙运动的姿态。

康德哲学不仅表达了欧洲启蒙思想的智慧高峰,而且是对启蒙思想的改革:“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知性!”启蒙运动作为过程:通过决定要自己进行思考而开始扬弃错误和成见,逐渐摆脱单个的利益,逐步释放“人的普遍理性”——这是那个时代共同的基本思想。

在康德那里,这一思想导致了对一切独断论哲学的批判和对理性的最终根据的揭示。

理性的原则在于自律,在于作为自我立法的自由。

同时康德摆脱了纯真的乐观主义。

从内心哲学问题出发,康德不仅研究了纯粹理性的起源,也研究了它的界限,其中包括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

康德借助于先验理性,阐明了理性的创造能力,论证了一种独立的科学的哲学思考,也思考了这种哲学思考的原则界限。

独立的哲学,即作为理性科学的哲学是以此为前提的:在人的认识和行动中,在法律、历史和宗教中,在审美和目的论的判断中,存在着不依赖于任何经验而有效的要素。

选段2:历史的进步出自《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1、人类的行为是由普遍的自然律决定的。

2、个体意志杂乱无章的背后,是合乎规律的进程。

康德历史哲学思想及影响——从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

康德历史哲学思想及影响——从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
spirit world.Kant’S philosophy of history is not only a continuation of the former generation
advanced ideas,but also the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y in the hands of experts and then throughout history.Hegel’S philosophy of history were directly or indirectly derived from Kant:Kant’S’’rationalism”transformed into”objectivity”as the main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world;Kant said he inherited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dynamics further expounded on the”evil”to promote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ideas,and SO on.Of course,Hegel also
关键词历史哲学理性客观精神世界历史理论
Abstract
Abstract
Philosophy of history is an ancient subject,because it Can be traced all the way back to the source of the”Bible”.But it is a new subject because it is due to the new philosophy of modem history until they were given the attention they deserve.Kant’S philosophy of history was of epoch-making significance,it fully absorbed the most advanced thinking at the time: on the one hand,he cleverly referenced Newton’S theory of classical mechanics,looking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s a”natural scene covert plan to achieve”;on the other hand,he was deeply influenced by Rousseau and introduced the”freedom”to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hall. In this way,Kant started rich association wi廿1 a bold conjecture to speculate from the origin of the history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untry,until they reached a permanent peace of mankind.Immanuel Kant showed peoples a complete history of human development in his

浅析康德历史哲学的基本特点

浅析康德历史哲学的基本特点

浅析康德历史哲学的基本特点康德的历史观念仍然带有浓烈的自然权利哲学的残余,他生活的时代恰好经历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一种强烈的时代意识促使康德去仔细思考当然是通过哲学的力式历史的本质意义因此他的历史首先是一种反思的历史,即凸显哲学功能的历史观这种观点的基本前提就是历史的可塑性各种人为的活动,汇聚在历史的大潮流中,最后各种小自觉的行为共同推动了历史的前进康德对于历史的乐观主义态度是自然权利学说在历史哲学中的具体反映如果人类的主观能动性能够成为一种进步力量,那么,康德对于历史发展的基本态度就是正确的当然,从历史发展的曲折性来看,人类正如康德所言:就其全体而论,一切归根到底都是由愚蠢、幼稚的虚荣、甚至还往往是有幼稚的罪恶和毁火欲所交织成的但是,这并小意味着康德对于人类已彻底绝望相反在普遍的历史观念下,康德通过命题的推导,指出了人类进步的具体路径这就说明了康德并没有绝望,他只是希望在一种有意识、有计划的指导或者规划下,人类能够走上一条通往永久和平并实现自身完美性的康庄大道。

1启蒙主义与个体价值康德的历史哲学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讲,康德哲学正是启蒙运动的产物启蒙主义的基本观点就是承认并尊重人的价值,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来,个体的独立性在历史运动中日益彰显出来一个多世纪后,人与神的地位之争在法国大革命之后已经画上了一个体庄符但是人的价值一日突现,他就急需要通过各种实践行为来证明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康德在对启蒙运动的思考中,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人类究竟是否具各充足的理性来完成自身的历史任务康德继续从自然权利论出发,指出了人具各的自然票赋会促使其行为合乎自然的目的人类能够走出自然状态已经说明了,对于自然的认知使人类反思了原始状态的野蛮性进入刹_会状态即是进入到文明状态中,而从自然状态到文明状态转换一个基本的前提是个体理性的出现理性引领人类走出荒野林莽,走入了村庄和城镇,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发展,对康德而言,理性在其中起到了引领性的作用小但,个体价值借由理性的引导在历史上第一次展现出来,而且人类历史也有充分的证据去证明,理性推动历史进步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而康德亲身经历的启蒙运动,人类的个体价值在此实现了再一次的飞越,这场运动将中世纪的宗教神权掀翻在地,给予人以崇高的地位在康德看来这正是人类第一次接收了理性的引领,从而为成为公民提供了精神前提和思想基础。

康德的哲学观

康德的哲学观

康德的哲学观一、康德哲学产生的背景1. 启蒙运动的影响- 在康德所处的时代,启蒙运动蓬勃发展。

启蒙运动强调理性、自由、平等和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康德深受这种思潮的影响,他试图为知识、道德和审美等领域建立起基于理性的坚实基础。

例如,启蒙运动倡导人们运用自己的理性去摆脱迷信和无知,康德的哲学也是对人类理性能力的深入探索,他要回答人类理性在认识世界、规范道德等方面的界限和作用等问题。

2. 近代科学发展的推动- 牛顿物理学等近代科学取得了巨大成就。

牛顿对物理世界的机械论解释给当时的哲学思考带来了深刻影响。

康德一方面接受了科学所揭示的自然规律的有效性,但另一方面也意识到科学知识的局限性以及哲学需要对科学知识的基础进行反思。

例如,牛顿物理学描述了物体的运动规律,但康德思考的是人类如何能够认识这些规律,人类的认识结构与这些科学知识之间的关系等。

3. 哲学传统的传承与挑战- 康德之前的哲学有经验论和唯理论两大传统。

经验论如洛克、休谟等强调经验是知识的来源,而唯理论如笛卡尔、莱布尼茨等强调理性的先天作用。

经验论发展到休谟时,对因果关系等重要概念提出了怀疑论的挑战,认为因果关系只是习惯性的联想,而非必然的联系。

这一观点促使康德思考如何在克服怀疑论的同时,综合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合理之处。

二、康德的认识论1. 感性直观- 康德认为知识始于感性直观。

感性是我们接受外部世界刺激的能力。

例如,我们通过感官(如眼睛看、耳朵听等)接收到外部事物的表象。

他提出了时空作为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

时空不是从经验中抽象出来的,而是我们感知外部事物的先天条件。

我们看到一个物体在空间中存在,并且在时间中持续,这种时空的感知是先于我们对物体具体属性(如颜色、质地等)的感知的。

2. 知性范畴- 知性是对感性直观提供的材料进行思维的能力。

康德提出了十二对知性范畴,如因果性、实体性等。

这些范畴是先天的概念形式,它们对感性材料进行整理和综合,从而形成知识。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事件总是伴随着另一个事件发生时,我们运用因果性范畴来理解这种关系,认为前者是后者的原因。

历史上100位思想家系列之:康德的哲学思想,以及他的道德观

历史上100位思想家系列之:康德的哲学思想,以及他的道德观

历史上100位思想家系列之:康德的哲学思想,以及他的道德观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要带大家了解的是奥地利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伊曼努尔·康德。

01康德说:这个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

关于道德的讨论,在东西方哲学界,很多思想家都有过精彩的论述。

苏格拉底说,道德即知识,或者说美德即知识,他认为一个有道德知识,能明辨是非的人,才能称得上有道德的人。

而我们东方的儒家思想也特别强调道德的重要性,孔子在《论语》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意思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志存高远,但是我们每个人的行为都要以道德为准则。

可见道德观在东西方思想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那如何评估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呢?关于道德评估,康德有两条原则。

第一是“普遍性”原则;第二是“目的性”原则。

如何理解康德的这两个道德原则,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就是著名的“电车难题”。

说的是在一辆高速行驶的电车前方的铁轨上有五个人,而你和一个胖子正站在电车前方的天桥上,如果你将这个胖子推下天桥,可以阻挡电车并挽救那五个人的性命,但这个胖子会因此而丧生。

如果是你,你会如何选择?如果按照康德的道德原则,那么他是不会推胖子下去的,不会去因为牺牲一个无辜的人而挽救其他五个人。

因为,按照道德的普遍性原则,如果一种行为在道德上是错的,那么对任何人都是错的;如果一种行为在道德上是对的,那么对任何人都是对的。

所以,如果你是那个胖子,你当然不愿意被推下去,那么这么做就是不道德的。

其次,按照目的性原则,康德认为,任何人都不应该仅仅被视为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

所有,你一旦把胖子推下去,就意味着你把胖子作为挽救其他五个人的一种手段,这样做也是不道德的。

所以,康德认为,一个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并不取决于行为的后果,而是采取该行为的动机。

康德认为真正的道德行为是纯粹基于义务而做的行为,而为了实现某一个个人功利的目的而做的事情,并不能认为是道德的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OGO可以这样理解,这样一个社会的建立,是 因为人的独立的倾向性,使得他们在野蛮 的自由状态下无法长久共处,不得不限制 各自的一部分自由,求得一种妥协。在这 种状态中,人类的自然秉赋才能够充分发 展。康德比喻说:犹如森林里的树木,正 是由于每一株都力求攫取别的树木的空气 和阳光,于是就迫使得彼此双方都要超越 对方去寻求并获得挺直美丽的姿态那样; 反之,那些在自由的状态之中彼此隔离而 任意在滋蔓着自己的枝叶的树木,便会生 长得残缺、佝偻而又弯曲。康德得出结论 说,一切为人道增光的文化和艺术,最美 好的社会秩序,就都是这种非社会性的结 果。
LOGO 我们说康德的前提本身是可疑的,但 并不影响他论证过程和结论的合理性。历 史同大自然一样,并没有任何目的性可言 。我们的世界看似一个精心安排的世界, 实际是由无数偶然的因素演化来的。有序 性来源于自组织现象和协同规律,社会与 自然事物一样,高度依赖于初始条件,并 可能因每一个微小的扰动改变运动轨迹。 历史和社会在大尺度看好像合乎某种自然 规律,在微观角度看,它的表现很可能是 混沌。在自然界中,有过寒武纪生命大爆 发,产生了无数种千奇百怪的物种,但是 很快就消失了。某些物种是通过大量的繁 殖,才得以保全的。
LOGO
命题三、大自然使人类完完全全由其自己 本身就创造出来超乎其动物生存的机械安 排之上的一切东西,而且除了自己本身不 假手于本能并仅凭自己的理性所获得的幸 福或美满而外,就不再分享任何其他的幸 福或美满。
大自然绝不作劳而无功的事,并且绝 不会浪费自己的手段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LOGO
事实上,很难在本能和理性之间划出截然地分 界线来,理性本身就是人类本能的产物。幸福感 恰恰是以那种动物性的需求首先得到满足为基础 的。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人,很难有多少幸福感 。大自然不会作劳而无功的事,生物因某种需要 进化出的某些器官必然是为了某种功能而有的。 但是不止于此,这个器官除了这种特殊需要而外 ,往往还有一些剩余的功能,这些功能可能暂时 无用,甚至是自身的某种妨碍,但也许有一天这 种剩余功能就会变成必要的了。没有这种功能的 生物在生存中就会处于劣势。
LOGO
很难说康德是一个无神论者,或者是
一个有神论者。尽管他承认人类认识世界 的局限性,他仍然相信,大自然的演进是 有规律的,这种规律,指向一个终极的目 的,他的哲学具有目的论的性质,一切都 是某种知性为了某种目的而预先设定的。 这一点上他和古希腊以来的唯心主义传统 ,和基督教哲学的指向是一致的。他相信 人类的理性,他是哲学世界的绕不开的路 标。
LOGO 康德的历史哲学
海涅曾经评论说,康德杀死了上帝。 在《纯粹理性批判》里,康德用他的二律 背反分析了人类知识能力的局限性,因此 把世界一分为二:人类能够认识的经验世 界——此岸与无法到达的彼岸。人类的认 知能力是先于经验的,普遍和必然的。在 自在之物世界中,上帝、自由、灵魂等为 超自然的东西,属信仰范围,它们的存在 是为了适应道德的需要。
LOGO
事实上,野蛮的自由状态是包括卢梭 和恩格斯在内的许多作家的逻辑起点。这 样一种状态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野蛮人 那里的限制并不少于文明社会,甚至更多 。我们在猴子的世界里和狼群里都能看到 类似法律的东西。在群聚的昆虫世界里, 这种秩序固定为一种本能。而上述的人类 的公民社会却是产生于人类的理性。
LOGO
康德说,要完全解决这个问题确实是 不可能的。大自然向我们所提出的,只是 向这一观念的接近而已。但是康德认为, 人类在经历了多次徒劳无功的尝试以后, 可以获得对一部可能的宪法的性质的正确 理解,有了经历许多世事的磨练的伟大经 验,具有准备接受这一问题的善意,从而 使这一问题获得最终解决。
LOGO这里,作为逻辑的出发点,康德对最高 领导的期待接近中国的圣王或柏拉图的哲 学家国王本身必须正直的人,这样的领导 在康德看来是不可能的,尽管他曾经生活 在伟大的腓特烈时代。他指出的最终解决 办法并不是找到一位圣人,而是找到一部 宪法,完美的公民宪法。我们说,即使这 样的宪法也不可能是真正完美的,它应该 永远具有继续得到完善的可能性。 在康德 的时代里,先后发生了北美独立战争和法 国大革命,美国宪法已经付诸实践,路易 国王又被处死,这一切对于康德的思想不 可能不发生影响。
LOGO 命题一、一个被创造的全部自然秉赋
都注定了终究是要充分地并且合目的地发 展出来。
对我们来说,这可以认为是一个伪命
题,因为确实存在一个茫无目的的活动者 的大自然,受到偶然性的支配,不过,并 不如康德所说,令人感到绝望。事实上, 正是这种偶然性的互相作用,产生了某种 秩序,某种似乎是合乎目的的东西。互相 接近的质子产生的引力造成了恒星和星系 ,涨落的物质产生了某种有序的耗散结构 ,昆虫世界可有有惊人的协同行为,自组 织理论解释了这一切何以能够发生。
LOGO 命题二、这些自然秉赋的宗旨就在于使用人 的理性,它们将在人的身上充分地发展出来。但 却只能是在全部的物种的身上而不是在各个人的 身上。
不错,但自然秉赋的宗旨并不存在。全部物 种恰好是由各个人组成的。康德看到的是理性, 是一种合乎目的的理性,而叔本华更进一步,在 自然中间发现了意志,展开了意志哲学的探讨。 在今天的科学看来,自然的理性实际上是由偶然 性规律支配的,我们生活的世界也许最好用人择 原理来解释。宿命来自于初始条件的微小的偏移 ,相互作用的两个粒子,按照物理的规律发生必 然的运动,并影响它们此后遇到的其他粒子的运 动轨迹,大自然就是有这样的链条连接在了一起 。
LOGO
晚年的康德,致力于完善他的哲学体 系中的历史部分。
在《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 念》这篇论文里,他试图为历史进程建立 一个合乎目的论的体系。他的思想来源于 比他稍早的牛顿和卢梭,他把人类历史看 做自然史的过程,承认规律的可能和社会 契约的存在,这是他对历史体系的基本假 设。
LOGO
• 唯物主义:机械论 • 唯心主义:目的论 • 马克思主义:综合了机械论与目的论
LOGO
创世论者可能说,兔子的繁殖能力是上帝为了 食肉动物有意安排的,但是对于兔子这种生物来 说,大量的繁殖实际是一种浪费。植物的花粉和 动物的精子都有成千上万,能够授粉或使雌性受 孕的只有一个。生物界的自然淘汰本身就是一种 与目的论相悖的过程。康德认为生物的各种器官 都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创造的,大自然不会浪费。 而实际上,由于某种需要而逐渐演化出的某些器 官,确实具有超出需求的功能,这种功能可能是 多余的,是一种浪费,但也有可能,自然环境的 某种变化很可能使这种从前不需要的功能变得必 不可少,甚至还会进一步发展。
LOGO 康德对上面的命题解释说,理性是一种要把
自己的规律和目标都远远地突出到自然的本能之 外的能力,它并不知道自己的规划有任何界限。
这一点我们可以同意,理性是这样一种能力
,超出本能之外的能力,因此知识的进步可能是 无限的。但是人类的知识却有确定的边界,它不 能超出人类的理解和感知的可能范围,并且永远 不可能达到宇宙本身的范围。尽管物理学家为我 们描绘了一个无边界的有限的宇宙。图灵机描绘 的世界永远不能达到宇宙本身的范围。彼岸世界 永远存在并且永远遥不可及,但是只要人类存在 ,知识的进步将永远进行着。据说只有在宇宙大 坍缩的奇点上,人类的知识才会与宇宙本身合一 。康德所说的终极目标,那个来源于基督教天国 的大自然的目标根本就不存在。
LOGO于是就出现了野蛮进入文化的真正的第一 步。由此开始的不断的启蒙奠定了一种思 想方式,可以把粗糙辨别道德的自然秉赋 随着时间推移转化为确切的实践原则,从 而把那种被迫组成了社会的一致性终于转 化为一个道德的整体。康德认为,没有个 人的这种非社会性的自私的倾向,人类的 全部才智就会在一种美满的和睦、安逸与 互亲互爱的阿迦底亚式的牧歌生活之中, 永远被埋没在它的胚胎里。正是这种人的 不合群性,这种竞相猜忌的虚荣心,贪得 无厌的占有欲和统治欲,才使人类全部的 自然秉赋得以从沉睡中唤醒。人类要求和 睦一致,大自然要求不和和纷争。 在这里 ,恶最终转化成了善。
LOG命O 题四,大自然使人类的全部秉赋得以发 展所采用的手段就是人类在社会中的对抗 性,但仅以这种终将成为人类合法秩序的 原因为限。
这里回到了康德的人类学,对抗性指 的是人类的非社会的社会性。这种秉赋存 在于人的天赋之中。人具有一种要使自己 社会化的倾向,然而他也具有一种强大的 ,要求自己单独化的倾向。他想要一味按 照自己的意思来摆布一切,并且因此之故 就会处处遇到阻力,他自己也倾向于成为 别人的阻力。正是这种阻力才唤起人类的 全部能力,推动着他去客服自己的懒惰倾 向,并且由于虚荣心、权力欲或贪婪心的 驱使而在人群中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
LOGO
命题五,大自然迫使人类去加以解决 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建立起一个普遍法治 的公民社会。
这里康德进入了他的主题。公民社会 在他看来是大自然本身所要求的,是造物 主的终极目的。我们不是目的论者,也看 不到大自然的强迫。公民社会是人类社会 范围扩大的时候通过人群的共同作用产生 的。康德论证说:
LOGO
唯有在社会里,并且唯有在一个具有最 高度的自由,因之它的成员之间也具有最 彻底的对抗性,但同时这种自由的界限却 又具有最精确的规定和保证,从而这一自 由便可以和别人的自由共存共处的社会里 ,大自然的最高目标,亦即她那全部秉赋 的发展,才能在人类的身上得以实现。大 自然给与人类的最高任务就必须是外界的 法律之下的自由与不可抗拒的权力这两者 以最大可能的限度相结合在一起的一个社 会,也就是一个完全正义的公民宪法。
LOGO
设想一个小的人类团体,团体内互相
有一些约定,他们自发的选举自己的领袖 ,制定小团体的规则,这需要其他人的认 同,而他们总是认同的,这些规定虽然限 制了他们的自由,却使得人们之间的冲突 变得最小,最终使每个人 都获得了便利。 这也符合这个团体的习惯——习惯,又是 一个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问题。只是这个 问题在人类社会出现之前就已经解决了, 这是一个自组织理论的问题。
LOGO命题六,这个(建立公民社会的)问题既是 最困难的问题,同时又是最后才能被人类 解决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