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中秋月》赏析

合集下载

《阳关曲·中秋月》原文及翻译

《阳关曲·中秋月》原文及翻译

《阳关曲·中秋月》原文及翻译《阳关曲·中秋月》原文及翻译《阳关曲·中秋月》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下面是其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阳关曲·中秋月》原文及翻译1阳关曲·中秋月宋代:苏轼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译文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

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注释⑴阳关曲:本名《渭城曲》。

单调二十八字,四句三平韵。

宋秦观云:《渭城曲》绝句,近世又歌入《小秦王》,更名《阳关曲》。

属双调,又属大石调。

按,唐教坊记,有《小秦王曲》,即《秦王小破阵乐》也,属坐部伎。

⑵溢:满出。

暗寓月色如水之意。

⑶银汉:银河。

唐袁晖《七月闺情》:“不如银汉女,岁岁鹊成桥。

”⑷玉盘:喻月。

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阳关曲·中秋月》原文及翻译2原文: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阳关曲中秋月的翻译赏析

阳关曲中秋月的翻译赏析

阳关曲中秋月的翻译赏析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苏轼词作鉴赏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

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

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

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

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

“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

今宵明月显得格外团,恰如一面“白玉盘”似的。

语本李白《古郎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此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

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其中。

明月团,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叹“此生此夜”之“好”了。

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

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

兄弟分离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

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

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的意思,是抒“离扰”.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

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

“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巧妙。

“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

叠字唱答,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归结到别情。

关于中秋月唐诗

关于中秋月唐诗

关于中秋月唐诗《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衍生注释:“暮云收尽”就是傍晚的云都散开了。

“溢清寒”,这个“溢”字很妙,好像清冷的气息满得都要溢出来了。

“银汉”说的是银河。

“玉盘”就是把月亮比作白玉盘,特别形象。

赏析:主题方面,这是一首中秋怀人之作。

诗人苏轼借着中秋的月亮表达对时光匆匆、人事无常的感慨。

情感上,有一种淡淡的惆怅和对团聚的珍惜。

表现手法很是巧妙,前两句生动地描绘出中秋之夜的美景,先从傍晚云散说起,再点出清冷的月光,还把月亮比作玉盘,画面感立刻就有了。

而后两句话锋一转,本来这个夜晚是美好的,但是想到人生漂泊,这样美好的夜晚不知道明年还能不能有,即便还有这明月,自己又不知在何处观看,将美景与愁思做了一个强烈的对比。

作者介绍:苏轼,那可不得了。

他是北宋时期的大文豪。

他为官多地,仕途也是起起落落,但始终保留对生活的热爱和众多独特的见解。

他的诗词文章,在豪放、婉约等多种风格上都能驾驭得很好。

既能写出大气磅礴的“大江东去”,也能有这种细腻婉约的中秋情思。

运用片段:例子一:中秋佳节,一家人坐在院子里赏月。

小侄子突然感慨说:“叔叔,这么美的月亮,明年咱们还能一起这样看吗?”我立马就想到苏轼的“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然后笑着说:“只要咱一家人感情好,不管在哪里,心里还是能赏同一轮明月。

”例子二:和朋友在外地打拼,中秋的时候望着那月亮,特别想家。

我就跟朋友说:“你看这月亮,虽然漂亮,可就像苏轼诗里说的‘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咱在这儿孤零零的,真想念家里的中秋夜呀。

”朋友听了直点头。

例子三:大学宿舍里,中秋到了。

舍友们都在说各自家里的月饼多么好吃。

这时候我望着窗外的月,说:“在这中秋夜,‘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可我就担心毕业之后大家各奔东西,到时候就是‘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了。

”舍友们一听也纷纷陷入沉思。

中秋月(苏轼)全诗赏析,原文翻译

中秋月(苏轼)全诗赏析,原文翻译

中秋月(苏轼)全诗赏析,原文翻译作者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汉族,北宋眉州眉(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

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多惠政。

卒谥文忠。

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

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呢?注释(1)银汉:即银河。

玉盘:指月亮。

主旨和写作手法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

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此夜推想中秋,归结到别情。

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

《阳关曲》原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歌词,苏轼此词与王维诗平仄四声,大体结合,是词家依谱填词之作。

状物的两句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

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

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

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

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

今宵明月显得格外团,恰如一面白玉盘似的。

《阳关曲·中秋月》赏析_苏轼

《阳关曲·中秋月》赏析_苏轼

《阳关曲·中秋月》赏析_苏轼【作品介绍】《阳关曲·中秋作》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原文】阳关曲⑴·中秋作暮云收尽溢清寒⑵,银汉无声转玉盘⑶。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释】⑴阳关曲:本名《渭城曲》。

单调二十八字,四句三平韵。

宋秦观云:“《渭城曲》绝句,近世又歌入《小秦王》,更名《阳关曲》。

”⑵溢:满出。

暗寓月色如水之意。

清寒:清朗而有寒意。

⑶银汉:银河。

转:移动。

玉盘:指月亮。

【白话译文】晚间云雾全都收尽,高空中溢出一片清寒。

银河悄然无声,天上缓缓移动着白玉圆盘。

此生的此夜不易始终这样美好,明年的明月将在什么地方赏观?【创作背景】就在创作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后不久,苏轼兄弟便得到了团聚的机会。

熙宁九年(1076)冬苏轼得到移知河中府的命令,离密州南下。

次年春,苏辙自京师往迎,兄弟同赴京师。

抵陈桥驿,苏轼奉命改知徐州。

四月,苏辙又随兄来徐州任所,住到中秋以后方离去。

七年来,兄弟第一次同赏月华,而不再是“千里共蝉娟”。

苏辙有《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记其事,苏轼则写下这首小词,题为“中秋作”。

【赏析】这首小词,题为“中秋作”,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

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

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

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

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

“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

【经典诗句】中秋月古诗

【经典诗句】中秋月古诗

【经典诗句】中秋月古诗[导语]《中秋月》宋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释:1、银汉:即银河。

2、玉盘:指月亮。

译文: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中秋月宋·苏轼黄昏的云朵聚集在一起,漫过寒冷,银汉无声转玉盘。

这不是一个漫长的夜晚,明月明年何处看。

笔记:1、银汉:即银河。

2.玉盘:指月亮。

译文:当夜幕降临,云朵被收集起来,世界充满了寒冷,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

在我的生活中,中秋节的每个夜晚,月光都被风和云所覆盖。

我很少遇到像今天这样美丽的风景。

真的很罕见!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欣赏: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

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第一句是关于月亮到中秋节的,但它不是直接从月光中写出来的,而是从“暮云”中写出来的,笔里充满了曲折。

明月先被云层覆盖。

一旦“暮云被收集”,你会感觉到更清晰的光线。

句子中没有“月光”和“如水”这样的词,但“溢出”和“冷”这两个词对月光般的水很感兴趣,充满了水和空的感觉。

月亮明亮,星星稀少,银河看起来也很遥远。

《银汉沉默》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现实主义作品。

似乎说银河应该有声音,但因为它很远,所以它“沉默”,天空的空虚感就出来了。

今晚,明亮的月亮看起来特别圆,就像一个“白玉盘”。

李白《古浪月行》的语言版本是:“小时不认识月亮,称之为白玉盘。

”它用“玉盘”的比喻来书写月亮的美丽,而“转”一词不仅赋予它神奇的运动,还暗示着它的圆。

有两句话并没有写人们赏月的故事,但它们都令人赏心悦目,人们在其中感到自由。

明月团更值得兄弟们团聚。

难怪诗人要赞美“今生今夜”的“善”。

从这个意义上说,“今生不长,今夜不好”。

很少有人会玩得很开心。

当你玩得开心的时候,你就会不辜负今晚的意义。

中秋月宋苏轼赏析

中秋月宋苏轼赏析

中秋月宋苏轼赏析中秋佳节,明月当空,人们纷纷赏月、赋诗、吟诵,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宋代文学家苏轼。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擘,他的诗作以豪放洒脱、自由奔放而著称。

他对于中秋月的赏析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苏轼的中秋月赏析吧。

苏轼的中秋月赏析主要体现在他的诗作中。

他的诗作以抒发情怀、描绘景物为主,其中自然景物的描写是他的一大特色。

在中秋佳节,苏轼常常会找一个寂静的地方,只身赴月下,感受月光的洗礼。

他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和哲理。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他最著名的中秋月赏析之作。

这首词以自然景物中的明月为主题,通过对明月的描绘,表达了苏轼的思乡之情。

词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些诗句表达了苏轼对于明月的赞美之情,也展示了他对于时光流转的感慨之情。

苏轼的中秋月赏析不仅仅限于诗作,他的散文中也有不少关于月亮的描写。

在《东坡乘船观陆羽书堂》中,他写道:“夜来月明,寒山晓钟,烽火远近传,舟中弦管,残月照江天。

”这些词句描绘了苏轼在游船上赏月的情景,表达了他对于月亮的喜爱之情。

苏轼的中秋月赏析中还融入了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

他在《观潮》中写道:“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生涯别,云泪共沾裘。

”这些诗句表达了苏轼对于人生的感慨,他通过对于明月的赏析,反思人生的短暂和无常,表达了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苏轼的中秋月赏析不仅仅是对于月亮的描绘,更是一种对于人生的领悟和思考。

他通过对月亮的赏析,表达了自己对于时光流转的感慨,对于人生无常的思考。

他的诗作和散文中融入了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让人们在赏析月亮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人生的哲理和深意。

苏轼的中秋月赏析以其独特的情感和思考,使其作品在中秋佳节中独树一帜。

他通过对于明月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于时光流转和人生无常的感慨,让人们在赏析月亮的同时,也能够领悟到人生的哲理。

苏轼的作品无论是在诗歌还是散文中,都融入了对于中秋月的赏析,展示了他对于月亮的独特理解和情感表达。

苏轼《阳关曲-中秋月》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苏轼《阳关曲-中秋月》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阳关曲·中秋月苏轼宋代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译文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

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注释阳关曲:本名《渭城曲》。

单调二十八字,四句三平韵。

宋秦观云:《渭城曲》绝句,近世又歌入《小秦王》,更名《阳关曲》。

属双调,又属大石调。

按,唐教坊记,有《小秦王曲》,即《秦王小破阵乐》也,属坐部伎。

溢:满出。

暗寓月色如水之意。

银汉:银河。

玉盘:喻月。

赏析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

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这首小词前两句是说,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

月到中秋分外明,是中秋月的特点。

首句便及此意。

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

因为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

没有这层面纱先衬托一下,便显不出如此效果。

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

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

“银汉无声”并不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是应该有声音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由此传出。

“玉盘”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

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这首词后两句是说,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6/21
苏轼的文学主张
1.思想内容上,提出“达意”说。 2.语言形式上,讲究“辞达”,重 视文采。 3.文章风格上,主张崇尚自然,摆 脱束缚。
2020/6/21
苏轼的文学创作以诗歌的数量最多, 达2700多首,内容题材多样,无论是表现 自我、反映现实、歌颂山河,还是品评 艺术、描写风俗,都是佳作纷陈。
这首小词,题为“中秋 月 ”,自然是写“人好月圆”的 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 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 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 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 哀伤与感慨。
2020/6/21
2020/6/21
诗句释义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 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 富于波折。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 尽 ”,转觉清光更多。句中并无“月光 ”、 “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 二字 ,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 空明的感觉。 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 淡远 。“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 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 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 由此传出。今宵明月显得格外团 ,恰如一 面“白玉盘”似的。语本李白《古朗月 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此 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 感,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 而且暗示它的圆。
2020/6/21
拓展阅读训练
三、描写中秋节的诗句有哪些?
2020/6/21

低 头
头 望 明
思月


2020/6/21
2020/6/21
2020/6/21
月夜忆舍弟
--杜甫
•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2020/6/21
苏轼的思想复杂, 儒家思想和佛老 思想既矛盾又统 一,执著于人生 而又超然物外的 坚定、沉着、乐 观、旷达的精神。
2020/6/21
苏轼《枯木怪石图》
儒道禅的融合,执着于 人生而又超然物外;
1.儒家君子固穷的坚 毅精神;
2.老庄有限时空和物 质环境的超越态度;
3.禅宗以平常心对待 一切变故的观念。
苏轼《中秋月》鉴赏
讲解人: 九年级*班 xxx
目录框架
1 2 3
苏轼简介 《中秋月》诗词鉴赏 拓展阅读训练
作者简介
生平 简况
人生观 和创作 道路
思想个 性和文 学主张
诗词 赏析
2020/6/21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 人。19岁时与弟苏辙于嘉祐二年(1057)三 月,同科进士及第。因为与改革派的矛 盾,仕途颇为曲折。后因“乌台诗案” 被贬黄州。晚年更被贬至琼州(今海南)。 政治上,苏轼也许是个失败者,但他的 人格是端正伟大的。
诗句释义
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 而人自在明月团圆,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 叹“此生此夜 ”之“好”了。从这层意思说,“此 生此夜不长好 ”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 今宵之意。
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 别易的。兄弟分离在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 生此夜”之短。从这层意思说 ,“此生此夜不长好” 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说“明月明年何处看”, 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 ”的意思,是抒“ 离 忧”。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 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末二句意思衔接, 对仗天成。“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作对,字 面工整,假借巧妙。“明月”之“明”与“明年” 之“明”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 是妙手偶得。叠字唱答,再加上“不长好”、“何 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 2情020韵/6/2。1
苏轼的最大特色就是善于从自然中体 悟人生哲理,如这首《中秋月》等。
2020/6/21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2020/6/21
写作背景
苏轼在写这首诗时,任徐州知州。 之前36岁的苏轼因上书神宗,论 朝政得失,被贬出京,经历过官 场的黑暗和排挤,他对人生有了 更深刻的体悟。这首诗记述的是 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 赏中秋月的场景,同时也抒发了 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拓展阅读训练
一、这篇古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 “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 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 ,归结 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 远 ,语言清丽,意味深长。
2020/6/21
拓展阅读训练 二、了解一下溢和转的用法。
溢”字,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转’字不但 是个动词,给人的感觉是星烁月辉相应成趣孔 令动人,更表达了月亮动感的圆润与美丽。月 光如水,光华溢满了整个天空,像水银一样倾 泻着美丽的姿态,和闪烁的星光练成一片,组 成了一副美丽灿烂的月光曲。
2020/6/21
古诗十九首·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2020/6/21
• • 十五夜望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2020/6/:傍晚、晚上的云。
银汉:即银河。古时候又称天河、星河、云 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的亮带。
溢:满,盈。像水从器皿中漫出来。形容月 光如水。
玉盘:冰清玉洁的月亮。
2020/6/21
2020/6/21
诗词译文
夜幕降临,云气收尽, 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 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 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 洁白晶莹。我这一生中每 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 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 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 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 何处观赏月亮呢?
月下独酌
•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 •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2020/6/21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沈。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