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碰撞
《第七章、封建社会以及战国后中国社会性质的问题》

《第七章、封建社会以及战国后中国社会性质的问题》《第七章、封建社会以及战国后中国社会性质的问题》「篇一」中国文化的特征:第一,中国文化具有延绵不绝,体系完备的特点中国文化经过漫长的历史年代不断自我完善,于坎坷跌宕中创新发展,虽多有曲折和磨难,却从未中断。
同时,由于历时久远,文化体系完备,文化的各个方面成就斐然,无论是制度文化、风俗文化还是文学、史学、哲学、教育等都十分发达,且各代均有所发展,各文化门类的发展保持完整连续的阶段性形态。
第二,中国文化具有“伦理型”的特点中国古代社会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建立在宗法制度基础上的伦理观念而加以维系的。
高度重视伦理道德学说,并将伦理道德渗透到意识形态的各个分支中去,渗透到人们的社会生活、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去,是中国传统的做法,也是维系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
这种“伦理型”文化教育人们“为理想而献身”,颂扬高尚的情操和名节。
每当国家民族危急之际,总有一批志士仁人慷慨赴国难,不惜舍身取义,马革裹尸。
历史上,精忠报国的岳飞,“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不辱君命持节牧羊的苏武等就是其中的典范。
第三,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很强,广收兼蓄,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中国文化是在特殊的地理条件下,半封闭的环境里,主要由以汉族为主的国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在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交往中,通过迁徙、和亲、互市等方式,互摄互补,彼此交融。
中国文化在古代长期领先于周边地区和国家,中国文化中的精髓,如汉字、儒学经典、典章制度、礼法制度,以及农业手工业技艺等都曾久远地影响周边,这种文化上的“高势位”并不影响对外来优秀文化的吸收,但这种吸收不仅是有选择的,而且将是中国化的。
这种对外来文化吸收和改造能力的强盛,是其生命力旺盛的生动体现。
第四,中国文化具有务实的精神和崇尚中庸的特征务实是农人的基本特点,不务实则无以收获,在文化上自然强调实用,中国古代与生产、生活直接有关的学科受重视而发达,如农学、天文(历法)学、医学等传统学科成果丰硕,许多领域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位置。
元代农耕游牧文化的交融

畜牧业:蒙古族的主要经 济活动,以牛羊为主
饮食文化:以奶制品和肉 类为主,如奶茶、奶豆腐、 手抓肉等
服饰文化:以皮毛制品为 主,如蒙古袍、皮帽、皮 靴等
音乐舞蹈:以长调、呼麦、 马头琴等为代表,舞蹈以 骑马舞、顶碗舞等为代表
宗教信仰:以萨满教和藏 传佛教为主,崇拜自然神 灵和祖先神灵
游牧文化对元代社会的影响
元代经济发展的推动
手工业发展:元代手工业技 术提高,产品种类丰富
商业发展:元代商业繁荣, 贸易往来频繁
城市发展:元代城市规模扩 大,人口增加
农业发展:元代农业技术进 步,粮食产量提高
交通发展:元代交通便利, 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与
融合
元代民族关系的演变
蒙古族统一中国,建立元 朝
实行民族等级制度,蒙古 族为最高等级
如《草原舞》等作品。
3
元代农耕游牧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相互影响
农耕文化对游牧 文化的影响:农 耕文化带来了稳 定的生活,促进 了游牧文化的发 展。
游牧文化对农耕 文化的影响:游 牧文化带来了丰 富的畜牧产品和 独特的生活方式, 丰富了农耕文化 的内涵。
交流与融合:元 代时期,农耕文 化与游牧文化相 互交流,相互融 合,形成了独特 的元代文化。
民权益
鼓励农业生产: 政府提供优惠 政策,鼓励农 民扩大生产规
模
农业与手工业的结合
元代农耕文化的特点:以 农业为主,手工业为辅
农业的发展:引进新品种, 改进耕作技术,提高产量
手工业的发展:纺织、陶 瓷、冶金等手工业得到发
展
农业与手工业的关系:农 业为手工业提供原料,手 工业为农业提供工具和日
用品
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流与影响

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流与影响自古以来,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恩怨情仇就从未断绝,不仅东方存在着胡汉之争,西方的文明也有农牧之间的纠葛。
毕竟没有哪一个文明能够独立存在,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不断交流、冲突这样循环往复的关系转变的过程中,彼此相互影响着,给我们留下了今天所看到的这样一部历史。
农耕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
而游牧文明,是指以终年随水草转移进行游动放牧的一种粗放的草原畜牧业经营方式生产生活的文明。
钱穆先生云:“大体文明文化,皆指人类群体生活言。
文明偏在外,属物质方面。
文化偏在内,属精神方面。
故文明可以向外传播与接受,文化则必由其群体内部精神累积而产生。
……人类文化,由源头处看,大别不外三型。
一、游牧文化二、农耕文化,三、商业文化。
……游牧、商业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向外寻求,因此而为流动的,进取的。
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并继续一地,反复不舍,因此而为静定的,保守的。
”游牧的起源、游牧国家的产生与演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游牧与农耕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很长时期内曾相互对立、相互依存。
战争、掠夺、和亲、互市等所有的历史现象似乎在说明一个主题:生存与财富是游牧国家兴起的原因。
从先秦时期的匈奴到南北朝时期的鲜卑,从隋唐时期的突厥到两宋时期的辽夏金,从入主中原的蒙元政权到女真人的后裔满族人执掌江山,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从来都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一齐谱写的协奏曲。
著名作家高建群曾写道:站在长城线外向中原瞭望,你会发觉史家们所津津乐道二十四史观点在这里轰然倒地,从这个角度看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以另外一个形态存在着的,这就是每当以农耕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明走到十字街口难以为继时,游牧民族的嗒嗒马蹄便越过长城线呼啸而来,从而给停滞的文明以新的胡羯之血。
春秋至战国前期,华夏传统服装是长袍宽袖,不便于骑马射箭。
赵武灵王即位的时候,赵国正处在国势衰落时期,就连中山那样的邻界小国也经常来侵扰。
第七章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碰撞

是我国古代度量日影长 度的一种天文仪器,由 “圭”和“表”两个部 件组成。直立于平地上 测日影的标杆和石柱, 叫做表;正南正北方向 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 刻板,叫做圭。
浑仪
浑仪
“浑仪”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天文观测仪器。 在古代,“浑”字含有圆球的意义。古人认 为天是圆的,形状像蛋壳,出现在天上的星 星是镶嵌在蛋壳上的弹丸,地球则是蛋黄, 人们在这个蛋黄上测量日月星辰的位置。因 此,把这种观测天体位置的仪器叫做“浑 仪”。
契丹对汉文化的吸纳
对宋王朝构成最大威胁 的是北方的契丹辽国。 据《辽史·百官志》, 辽国“大略采用唐 制”。„„至于太宗, 兼制中国,官分南北。 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 待汉人。„„因俗而治, 得其宜矣”。
在官制方面,辽国对唐制所谓三省六部等多 有吸纳 . 辽国还仿照汉制,设立学校。辽上京设有国 子监,太祖命置祭酒、司业、监丞、主薄等 官。辽道宗清宁元年(1055年),下诏设学 养士,颁五经传疏,置博士、助教各一员。 国子监相当于太学。此外,辽国于黄龙府、 兴中府设有府学,在西京、上京、东京诸道 各立州学,此即郡县学。
宋代在天文学、数学、地理学、地质学、医药学、 建筑学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一个科学昌 盛、人材辈出的时代。 《宋史·沈括列传》称赞沈括“博学善文,于天文、 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 论著”。在天文仪器方面,宋代的漏壶、圭表、浑 仪、浑象等都达到历史高峰,沈括于此功不可没。 他在《梦溪笔谈》中对英宗年间陨石的记载,比西 方早700余年。
中国文化史
第七章 游牧文化与 农耕文化的碰撞
宋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宋代科学技术的突出成就,首先表现在指南针、 印刷术、火药武器这三项重大发明上。
中国传统文化填空选择题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本、专科)一、填空题1.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古代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间断的优秀文化。
2.“文化”是___中国_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化”一词在我国的出现,至迟可追溯到_西汉。
“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_纹理__。
“文”与“化”并联使用最早见于__《_易._贲卦._象传》。
3.所谓“广义文化”,即人类社会创造的_物质文明_____与__精神文明__的总和。
4.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5.远古至夏朝建立(公元前21世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阶段, _______夏商西周时期_______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雏形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型期,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与融合期,隋唐五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时期。
宋元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续发展时期,明至清代中期(1840年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暮总结期。
6.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区域。
7.以黄河中下游两大文化区为主干的中华新石器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渊源。
8.中国传统文化雏形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其一,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字,其二,宗法制度和家国同构政治结构的形成,其三,初步形成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其四,在意识形态领域,天命神权思想和阴阳五行学说产生。
9.儒家发展了“周礼”的伦理道德思想。
孔子提出以“仁”为核心的政治思想,认为体现“仁”的制度和行为准则是“礼”,主张“克己复礼”,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道德。
孟子对孔子的思想进一步发挥和完善,提出五伦说说以及“仁义礼智”四德说。
10.董仲舒提出“新儒学”,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本框架,以“君权神授”为基本理论,将阴阳五行学说提到神学的体系上来,把儒家伦理思想的父权、神权和君权三位一体化,从而建立起“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和“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以及“天不变,道也不变”的宇宙观,以论证“王道之三纲”的永恒性。
浅谈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流与影响

浅谈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流与影响【摘要】我国历史上曾存在过多种多样的民族文明,大体上可划分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两大系统。
本文着眼于这两种文明的个性与共性,对其作以简单的说明与阐释,再通过具体事例分析其二者不断交流的过程与意义。
旨在探寻中国古代民族文明的发展线索,作为笔者对文明史学习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文化农耕文明游牧文明文化的对立与融合人类文化从源头上看,不外乎三种类型。
一是游牧文化,二是农耕文化,三是商业文化。
游牧文化发源于高寒的草原地带,农耕文化发源于河流灌溉的平原,商业文化发源于滨海地带以及近海之岛屿。
三种自然环境,决定了三种生活方式,三种生活方式形成了三种文化类型。
然而在辽阔的中原大地,受到古代“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商业文化受到严重的排挤和打击,使得拥有绵长海岸线的中国失去了发展商业文化的机会。
因此,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才是影响中华文明的最主要因素。
交流与冲突———是这两大文明的交往方式。
从中国社会发展的总体历史过程看,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形成,带有某种自发的分工互补性质,彼此产品的交换和交流,成为双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共同需要。
这种交往的途径和方式,大致上有两种类型,即和平友好的往来和残酷的暴力冲突。
一,农耕文明及其特点农耕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
农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国家管理理念、人际交往理念以及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世界上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
农耕文化有着自身的特点,其核心是平和的、自足的。
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因此而为静定的、保守的。
农耕文化所产生的是“天人相应”、“物我一体”,“顺”、“和”、“安分”、“守己”等观念,都表现出“和平的”文化特征。
农耕民族与耕地相连系,生长于此,病老于此。
所以他们心中“不求空间之扩张,惟望时间之绵延”,其所希望的是“天长地久,福禄永终”。
中国文化史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内蒙古民族大学

中国文化史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内蒙古民族大学第一章测试1.来自()的佛学,经过与中同本土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形成中国化的佛教和吸收佛学成果的新儒学。
参考答案:印度2.世界上古代原生文化中,()文化则是罕见的古今绵延的文化类型。
参考答案:中国3.在东亚形成了一个以()为中心的“汉字文化圈”。
参考答案:中国4.中国的( )以其公平性、开放性和流动性,影响了近代西方的考试制度和文官制度。
参考答案:科举制度5.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参考答案:故宫;人工大理石;骨针6.下列属于文明出现标志的是()。
参考答案:文字使用;城市的出现;青铜器使用7.中国文化大体植根于()经济生活土壤之中。
参考答案:游牧经济;农耕经济8.下列属于中国文化特质的是()。
参考答案:人文传统;尊君重民;中庸协和;伦理中心9.中国社会组织的特色,与宗法制延绵不绝、紧密相连的,是专制政体的长期持续。
()参考答案:对10.文化史,顾名思义,是以“文化”的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的历史科学,是专门史的一个门类。
()参考答案:对第二章测试1.20世纪初叶以来,西方学者如()等,从“文化及人种单源说”出发,指认中国人种外来说。
然而,大量考古发现一再有力驳斥了这类论断。
参考答案:安特生2.从体质人类学考察,世界上的人类属于黄种人的是()。
参考答案:蒙古人种3.中国传说中“钻木燧取火,教民熟食”的是()。
参考答案:燧人氏4.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部落联盟领袖的选拔方式是()。
参考答案:禅让5.下列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的是()。
参考答案:陶器制作;使用磨制石器;养畜业6.下列属于初民精神世界中自然崇拜的是()。
参考答案:太阳崇拜;山神崇拜;月亮崇拜7.从原始社会直至汉民族形成之前,中华大地上生活着的三个主要部落族团是()。
参考答案:东夷集团;苗蛮集团;华夏集团8.下列属于新石器文化遗址的是()。
参考答案: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9.“旧石器”和“新石器”的区分,主要在于先民使用的石器工具制作的精细程度。
30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碰撞

2020/5/22
28
浑仪
2020/5/22
29
浑象
2020/5/22
天体仪,古称“浑象”, 是我国古代一种用于演示 天象的仪器。我国古人很 早就会制造这种仪器,它 可以用来直观、形象地了 解日、月、星辰的相互位 置和运动规律,可以说天 体仪是现代天球仪的直接 祖先。北京古观象台上安 置的天体仪(如图),是 我国现存最早的天体仪, 制于清康熙年间,重3850 公斤。
2020/5/22
8
金国采纳汉人的科举制,
重视经学、诸子学和史学,在文学 创作方面则推崇韩愈、欧阳修和苏 轼。
凡此种种,都使得金国对汉文化的 整合达到了较高水平。
2020/5/22
9
党项羌人建立的西夏政权也深献中,就有
《孝经》、《论语》、《孟子》的西
夏文版本,并附有西夏学者的注释。
马可·波罗
2020/5/22
17
科学技术的交流:
波斯人札马鲁丁精通历法,被元廷召入。他编制了回回 历——《万年历》,在北京建了观象台,制造了7种 创制于阿拉伯的天文仪。 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吸取阿拉伯天文学的精华,他所 创制的《授时历》就参考了回回历。
2020/5/22
18
随着蒙古大军的西征,中国的科学技术如四大发明也 传至阿拉伯世界和欧洲大陆。
2020/5/22
26
漏壶:也叫漏刻。漏,是指漏壶;刻,是指刻箭。 箭,则是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漏刻是以壶盛水, 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
来计算时间。
2020/5/22
27
圭表 :
是我国古代度量日影 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 由“圭”和“表”两 个部件组成。直立于 平地上测日影的标杆 和石柱,叫做表;正 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 定表影长度的刻板, 叫做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国还开科举,专为汉人而设,有乡试、 府试、省试之设。分两科,一曰诗赋,一 曰经义。辽圣宗时,以词赋、法律取士, 词赋为正科,法律为杂科。
汉文化经典如《五经传疏》、《史记》、 《汉书》等广为颁行,《贞观政要》、 《五代史》及白居易《讽谏集》等被译成 契丹文字。
唐诗宋词深受契丹人的喜爱。《辽史拾遗》 载,苏轼曾与辽使共饮,辽使遂诵其诗 “痛饮从今有几日,西轩月色夜来新”, 以助其兴。
儒家文化的经世传统和“用夏变夷”原 则,构成了忽必烈汉化改革的宽广而深 刻的文化背景。在这样一种包容性很强 的文化感召力的驱动下,广大的中原儒 者纷纷加入到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改革 中,成为积极的推动者。宋辽夏金元时 期的文化大整合,使少数民族的汉化达 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此过程中,汉民 族也经历了一次新能量的扩充,汉文化 的生命力得以提升和完善。被征服者最 终征服了征服者。
二、帝国体制下的中西文化交流
蒙古帝国横跨欧亚大陆,为中西文 化的交流创造了重要条件,揭开了 前所未有的异域文化相互激荡的新 篇章。
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对外征服战争, 使中国西北部的边界实际上处于开 放状态,从而导致无数的穆斯林无 阻碍地进入中国境内,并带来了伊 斯兰教文明。
从元代开始,中国逐渐形成一个回 回族。该族信奉伊斯兰教,使用汉 族语言文字,保持阿拉伯文化传统。 回回族的形成,直接促进了伊斯兰 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随之而来的 是,伊斯兰寺遍布全国各地。著名 的长安清教寺、广州怀圣寺、泉州 清净寺等得以重新修饰,杭州、定 州、燕京、昆明等地纷纷建造清真 寺。
相对而言,蒙古人的汉化历程要缓慢得多。
在蒙古诸王中,青睐汉法的只有忽必烈。在 蒙哥汗时期,忽必烈身边即有许衡、郝经等 著名理学士大夫。他们多次劝说忽必烈实行 汉化政策,指出“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 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辽、金能用汉 法,历年最多,其他不能实用汉法,皆乱亡 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国朝仍处远漠, 无事论此。必若今日形势,非用汉法不可也。 陆行资车,水行资舟,反之则必不能行。幽 燕以北服食宜凉,蜀汉以南服食宜热,反之 则必有变异。以是论之国家,当行汉法无疑 也”。
中国文化经历过无数次剧烈的 整合,每一次整合都赋予自身 更强大的生命力。这包括中西 文化之间的融通,也包括汉民 族文化与各少数民族文化之间 的融合。辽夏金元时期的中国 文化,奏鸣着游牧文化与农耕 文化碰撞与融合的交响曲。
一、辽、夏、金、元:征服与 被征服的二律背反
政治更迭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同步消长。 在许多时候,用武力取胜的一方往往 从失败者的文化里吸取更为强大的养 分,否则胜利者将面临惨败的现实。 这就是征服与被征服的二律背反。
值得注意的是,在征服与被征服之前, 落后的民族已自觉地学习先进民族的 文化,以增强国力。在征服成功之后, 这种学习成为一种制度化的全新建设。
对百官志》,辽国“大略采 用唐制”。又称“契丹旧俗,事简职 专,官制朴实,不以名乱之。……太 祖神册六年,诏正班爵。至于太宗, 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 以汉制待汉人。国制简朴,汉制则沿 名之风固存也。辽国官制,分北、南 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 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 得其宜矣”。
不独伊斯兰教在中国得以生根,基督教也于 此时大举进入中国。元代的基督教大体上分 为两支:一支是曾在唐代流行的景教,另一 支则是罗马天主教。
忽必烈决定派使节出使罗马教廷,要求教皇 选派教士来中国。1289年,罗马教皇派遣教 士约翰·孟德高维诺出使东方。他抵达大都 后,开始了传教活动。约翰努力学习蒙古语 言文字,将《新约》译成蒙文,并在大都主 持修建了两座教堂。由于约翰的杰出工作, 在短时期内便有六千多人接受洗礼,成为基 督徒。为此,罗马教廷任命他为大都和中国 教区的大主教。
女真人灭辽后,建立金国,其文化政 策也以汉文化为旨归。
《金史·太祖本纪》载,金太祖在发 动灭辽战争之际,特下诏“若克中京, 所得礼乐仪仗图书文籍,并先次津发 赴阙”,非常重视对文献资料的保护。 在灭北宋的战争中,金太宗要求将士 搜罗图书文献、精通经术的学者、画 师、乐工、医生及各类艺人。
金国采纳汉人的科举制,“金承辽 后,凡事欲轶辽世,故进士科目兼 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其及第出身 视前代特重,而法亦密焉”。
金国的国学十分重视经学、诸子学 和史学,在文学创作方面则推崇韩 愈、欧阳修和苏轼。凡此种种,都 使得金国对汉文化的整合达到了较 高水平。
党项羌人建立的西夏政权也深受汉文 化薰染。
额济纳夏黑水城出土的文献中,就有 《孝经》、《论语》、《孟子》的西 夏文版本,并附有西夏学者的注释。 《宋史·夏国传》称:“夏之境土,方 二万余里。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 西夏官制分文武两班,设有中书、枢 密、三司等,显然受到了汉文化的影 响。元昊继位后,励精图治,西夏开 始强盛。此人“晓浮图学,通蕃、汉 文学”。
元帝国时期,儒学的重振突出表现在 理学的影响迅速扩张。
元代帝王推崇孔子,“至元三十一年 七月皇帝圣谕中外百司官吏人等:孔 子之道,垂宪万世,有国家者所当崇 奉”。在制度层面,元代科举取士强 调明经,四书五经以朱熹的注释为准, 由于科举以朱子之学为标准,这样一 来,官方钦定的朱学风行海内,从太 学到乡学,多以诵讲朱子为主。
在官制上,据《元史·百官志》载: “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 作。……遂命刘秉忠、许衡,酌古今 之宜,定内外之官,其总政务者曰中 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 曰御史台。体统既立,其次在内者, 则有寺、有监、有卫、有府;在外者, 则有行省、有行台、有宣慰司、有廉 访司。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 县。”不难看出,元代行政建制多仿 照汉文化之政制。
在官制方面,辽国对唐制所谓三省六 部等多有吸纳 .
辽国还仿照汉制,设立学校。辽上京 设有国子监,太祖命置祭酒、司业、 监丞、主薄等官。辽道宗清宁元年 (1055年),下诏设学养士,颁五经 传疏,置博士、助教各一员。国子监 相当于太学。此外,辽国于黄龙府、 兴中府设有府学,在西京、上京、东 京诸道各立州学,此即郡县学。